晚間王承恩端來一菜一湯,米飯已經是精米,崇禎很滿意。


    先前曾打過招唿,自己在軍營一律不搞特殊化,再次令眾將士們感動萬分。


    飯後將方正化、黃得功、周遇吉、盧九德四人召入帳中,就製定的軍規大綱,讓他們拿下去細化。


    針對皇城那一萬宿衛,未來抽調至此處整訓等,作出指導性安排。


    又聊了些關於訓練方麵的事兒,要求一切從體能抓起,重點督促站軍姿熟悉口令,培養令行禁止習慣,而後才是專業訓練。


    總之,基礎務必夯實牢固。


    晚上,崇禎這個名義上的半吊子一軍主帥,就在議事帳裏屋就寢。


    雖趕乾清宮差得老遠,更無坤寧宮之類溫柔鄉,不過睡在軍營裏,崇禎覺得特別踏實,特有安全感。


    第二天一大早,營帳外鬧哄哄,聽聲音應該是在出操。


    洗漱一通,準備出營看看。


    這時一護衛進屋,稟報李若鏈求見。


    崇禎一驚,自己剛起床這家夥就來了,想必孫承宗已帶到,京師離此處四五十裏,看來出發得夠早夠隱秘。


    正欲下令快傳,轉念一想不妥,他得親自迎接這位僅存的大明牛人之首。


    “臣孫承宗拜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見皇帝出帳相迎,孫承宗立馬跪地高唿。


    “愛卿平身!”


    崇禎快步走到跟前,雙手將他扶住。


    “臣何德何能,令陛下如此抬舉,臣有罪!”


    孫承宗眼中淚光閃爍。


    “愛卿一去三年有餘,朕時常掛牽,在朕眼裏,愛卿一直都是朕之功臣賢良!”


    “陛下......”


    或許多年未見聖顏,皇帝又這般親切,令孫承宗激動不已,聲音都有些顫抖。


    “愛卿隨朕進帳!”


    說完拉著孫承宗右手,緩緩步入帳中。


    老孫誠惶誠恐,自聖上登基起,尚無任何人“享受”過君王攜手。


    他孫承宗,乃當今第一人!


    入帳賜坐,命王承恩看茶,崇禎無比客氣,讓孫承宗很不適應。


    清了清嗓子,崇禎說道:


    “孫愛卿,三年來愛卿數次上書,朕一直未予理睬,實在昏庸至極,朕慚愧不已!”


    邊說邊向孫承宗作揖。


    老孫大驚,欲下跪施禮,崇禎趕忙勸住,並特命往後凡君臣二人單獨時,不得下跪,僅作揖即可。


    孫承宗大惑不解,內心再次被觸動。


    在這封建時代,君王親近隨和,看起來似乎沒啥。


    實則在世人眼裏,完全屬於禮賢下士,可成為美談萬世流芳,讓他心中波瀾起伏。


    細細端詳孫承宗兩眼,雖已年過七十,卻根本不像古稀之人。


    精神頭頗佳,從炯炯有神的眼眸中,便能感受到幹練與睿智。


    崇禎很欣慰,就是要您老身體好,這樣才能抵禦更多風雨,很想知道他對時事的看法,便問道:


    “當今天下內憂外患,朕甚是心憂,朕欲革新除弊,匡扶社稷,不知愛卿有何良策?”


    “臣......”


    這個問題太宏觀,還真不好作答。


    以往聖上性格多變,長期聽不進去逆耳之言,令孫承宗一時語塞。


    察覺到異樣,崇禎淺笑道:


    “愛卿但說無妨!”


    “遵旨!”


    緩了緩,孫承宗深吸一口氣,有些硬著頭皮地說道:


    “陛下,為今之計,不外乎十個字,方可讓大明起死迴生!”


    說完低下頭,等待數年前早已習慣的怒火。


    “起死迴生”四個字,是他故意說的。


    今日皇帝太反常,根本不是以前的樣子,他得知道皇帝究竟是何心態,也就適當進行試探。


    崇禎當然明白,微微一笑:


    “愛卿直說便是,朕洗耳恭聽,無論提及何種事端,朕恕你無罪!”


    見聖上無異樣,還這般說辭,孫承宗放心不少,便大膽說道:


    “其一,攘外必先安內,其二,開源節流!”


    崇禎點頭,看來孫承宗的確有兩把刷子,一下子就直中要害,示意他說下去。


    “遼東防線固若金湯,建奴想要突破,難於登天,襲擾我朝隻能繞道。


    以微臣之見,建奴今年南下幾率不高,最大可能應在明年,朝廷便有年餘光景,集中力量對付流寇!”


    崇禎來了興趣。


    按照曆史軌跡,建奴確實要待明年秋天,才第三次大規模入關,故意一問:


    “愛卿何以作出如此判斷?”


    “迴稟陛下,皇太極野心極大,如今草原各部被其征服五六成,去年竊取我朝錢糧,如虎添翼。


    這廝必然以此為根基,繼續一統草原,穩固大後方,待北地盡入他手,以此賊欲望,斷不會滿足汗位。


    登基稱帝乃大勢所趨,此賊登基之時,便是再度叩關之日!”


    嘖嘖嘖,戰略家就是戰略家。


    完全與曆史軌跡大相徑庭,崇禎佩服得五體投地。


    “那依卿之見,如何集中力量剿滅流寇?”


    孫承宗拱了下手:


    “西北、中原、長江以南,兵力空虛,朝廷不足以抗衡,流寇之所以輕易攻入鳳陽,便是如此。


    然其兵力看似龐大,實則可戰之兵不超過四成,流賊流竄區域太大,如若按以往分兵抗衡,容易疲於奔命,讓其鑽空子。


    須在此基礎上,至少增兵十萬,集二至三路兵力,擇勢力龐大者,步兵牽製騎兵突擊,壓縮其生存空間。


    再將其重創乃至殲滅幾部,餘者自然氣焰大減,屆時朝廷便可變被動為主動,最後大獲全勝!”


    “哈哈哈,好一句變主動為被動!”


    崇禎很高興,與自己構想大差不差,為當下最有效之法。


    流寇幾起幾落,用兵上歸根結底,便是機動力量太少,看似有二三十萬兵力剿賊,分守各個地方後,機動兵力常常僅有幾萬人。


    幾萬對付流賊數十萬,根本做不到一錘定音,到頭來流寇越剿越多。


    這當中,問題其實出在決策層,原主一直視建奴為心腹大患,以為農民起義跟前宋差不多,不會傷及根基。


    大量兵力銀錢投入到遼東,反而忽視腹心之患,以致尾大不掉。


    如今二人不謀而合,思路在最高層麵達成統一,攘外必先安內,此言甚妙。


    孫承宗,大才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大明1635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蜀中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蜀中俠並收藏重生大明1635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