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他說了那麽多,崇禎舉起茶杯,示意喝口茶再說。
孫承宗抿了一小口,接著道:
“陛下,除九邊外,內地幾乎無兵可調,招募新兵難解燃眉之急,唯有先期以調兵為主,募兵為輔,方為上策。”
“愛卿所言極是,你認為何種抽調之法更為穩妥?”
“臣以為,可抽山東兵及漕運兵參戰,抽其六成不足為慮。”
“何以見得?”
“山東屯兵6萬餘,有天津衛、冀州、登萊拱衛,即使建奴南下尚有緩衝餘地,鳳陽一線流賊,也無力繼續往北。
運河漕兵十餘萬,除維持沿線治安外並無它用,相反數量臃腫。
如此抽出六成,便可達到近十萬之數,然這十萬當中,想必老弱不少,戰力堪憂。
為此還需調石柱白杆兵2萬,並抽出1萬遼東鐵騎,便可不下十萬戰兵,戰時常有消耗,募兵即作為補充折損。”
崇禎點了點頭,很認可這個觀點。
曆史上差不多在當下同期,原主被逼無奈,從全國好幾處抽兵,東拚西湊湊了7萬餘。
所涉派係眾多,戰力參差不齊,吃空餉的究竟有多少,鬼才知道。
加上籌措軍餉,花了好長時間才落地,以致錯過最佳剿賊期,甚至讓一年多後的楊嗣昌差點崩盤。
倘若如當下這般籌劃,派係相對更單純,數量上也更為充足。
再者遼東鐵騎加入,適合平原地區機動作戰,戰力上能形成局部優勢,此計劃完全可行。
要是放在原主身上,肯定不會同意,他可是個防範擁兵自重的主。
非常之時就得用非常之法,老是瞻前顧後,不敗都說不過去。
想了想,崇禎開口道:
“朕以為,此籌劃並無不妥,然1萬遼東鐵騎太少,朕以為可抽3萬,不知愛卿意下如何?”
“這......”
孫承宗無比驚訝,方才自己說抽調1萬,已經是心理最高極限,聖上竟然想抽3萬,實在令人費解。
“陛下難道不擔心遼東?臣......”
“愛卿無需多慮,朕對你親手籌建之城池,很有信心!
當下關寧一線,全國近二十萬戰兵聚集,單遼東鐵騎就有6萬餘,抽出3萬根本無傷大雅,守城拿那麽多騎兵幹嘛。
朕可不想養著吃閑飯,好鋼就得用在刀刃上!”
皇帝說得非常對,孫承宗沒有接話,他經營遼東那麽久,心中跟明鏡似的。
曆史上盧象升將於今年年末,三番五次請求抽調遼東騎兵。
原主肉疼,猶猶豫豫抽出3000,就是那3000騎兵,方助盧象升穩住陣腳,不然情況可能更糟。
崇禎站起身,來迴踱了幾步,害得孫承宗也跟著站起來。
示意他坐下,頓了頓,說道:
“愛卿,朕以往常因兵敗失地,錯殺諸多棟梁,此般錯誤不可再犯。
大明看似兵多將廣,分散之後卻捉襟見肘,可謂處處設防,處處挨打,欲滅流賊胡虜,不可再墨守陳規。
用兵者,豈能過份在乎一城一池之得失,須集中力量辦大事!
所謂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然存人失地,則人地皆存!”
孫承宗猛地眼前一亮,這些事兒他何嚐不知。
就遼東而言,自己賦閑在家經常反思,得出的結果與聖上所言完全一致。
以大明能力,其實隻能龜縮於寧錦一線,再往前根本不現實。
當今天子居然道出他領悟多年的真諦,這還是以前那個陛下嗎?孫承宗心裏瞬間感到驚喜陣陣。
沒去理會他錯愕表情,崇禎繼續說:
“想想遼東千裏沃土,自奴酋起兵後,交戰二十餘年,然實際如何?
還不是人地皆失,空耗錢糧心血,此種買賣,朕絕不再做!”
孫承宗非常感動,就因為大明曆來喜歡硬剛,毫無迂迴之戰略。
他兩度經營遼東,不得不步步為營,燒錢築城,實施所謂收複失地。
天啟年間建了一大堆城池,結果意義不大,反而進一步抽幹國庫,這就是他多年來一直反思的問題。
聖上方才一係列高瞻遠矚,無不與實際情況完美契合,老孫心中不禁五味雜陳,雙手作揖:
“陛下英明!”
崇禎微笑:
“罷了,朕也是近日有所頓悟,有感而發,愛卿還是繼續你的高論吧!”
接下來,孫承宗拋掉很多顧慮,對十字方略進行詳細敘述。
崇禎頻頻點頭,時而提出一些意見和想法。
孫承宗很受用,感覺與陛下之間,同處一個頻道,隻不過當提及銀錢時,自己又深感憂慮。
如此用兵,倘若耗時一兩年,所耗起碼數百萬,國庫早都入不敷出,他倒有很多開源節流之法,卻也解不了近渴。
崇禎大手一揮,表示無需擔憂,他有法子搞到軍費,且不會勞民傷財。
雖不知聖上具體是什麽方法,但見皇帝非常篤定,孫承宗也就放心了不少。
說完兵事,接著說開源節流。
老孫就稅收、土地、軍隊開銷等各個方麵,毫不掩飾指出一些弊端,並給出相應解決方略。
還提出可將西北、中原一帶衛所土地,進行統一清理,解決部分招安流寇後路。
當然,對於宗室方麵似乎欲言又止,僅建議降低頤養標準。
崇禎心中嗬嗬,孫承宗眼光絕對沒問題,看來君臣之間,始終還存在鴻溝。
原主以往不信任朝臣,朝臣當然也不信任皇帝,要重新建立互信,並非一日之功,是該說說自己的構想了。
於是,崇禎將心中打算一一道出。
對軍隊、財稅、宗室、勳貴等如何解決,作了宏觀闡述,還就數日來做了些啥,接下來準備做什麽,怎樣去做,全都毫無保留。
順便又說了點夢想,那就是開疆擴土,讓四夷臣服!
聽得孫承宗心驚肉跳,倍感不可思議。
先前還以為皇上隻不過想消除內憂,穩住外患,重現天下太平,不曾想眼光竟如此長遠,完全超出他的想象。
皇帝已經變了,不但心思縝密、胸襟寬闊,還野心勃勃!
哪看得到剛愎自用,哪裏還有半點猜忌多疑,到處都展現著雄主之姿!
孫承宗百感交集,已經被聖上深深折服,他那顆激動的心,也跟著澎湃起來。
孫承宗抿了一小口,接著道:
“陛下,除九邊外,內地幾乎無兵可調,招募新兵難解燃眉之急,唯有先期以調兵為主,募兵為輔,方為上策。”
“愛卿所言極是,你認為何種抽調之法更為穩妥?”
“臣以為,可抽山東兵及漕運兵參戰,抽其六成不足為慮。”
“何以見得?”
“山東屯兵6萬餘,有天津衛、冀州、登萊拱衛,即使建奴南下尚有緩衝餘地,鳳陽一線流賊,也無力繼續往北。
運河漕兵十餘萬,除維持沿線治安外並無它用,相反數量臃腫。
如此抽出六成,便可達到近十萬之數,然這十萬當中,想必老弱不少,戰力堪憂。
為此還需調石柱白杆兵2萬,並抽出1萬遼東鐵騎,便可不下十萬戰兵,戰時常有消耗,募兵即作為補充折損。”
崇禎點了點頭,很認可這個觀點。
曆史上差不多在當下同期,原主被逼無奈,從全國好幾處抽兵,東拚西湊湊了7萬餘。
所涉派係眾多,戰力參差不齊,吃空餉的究竟有多少,鬼才知道。
加上籌措軍餉,花了好長時間才落地,以致錯過最佳剿賊期,甚至讓一年多後的楊嗣昌差點崩盤。
倘若如當下這般籌劃,派係相對更單純,數量上也更為充足。
再者遼東鐵騎加入,適合平原地區機動作戰,戰力上能形成局部優勢,此計劃完全可行。
要是放在原主身上,肯定不會同意,他可是個防範擁兵自重的主。
非常之時就得用非常之法,老是瞻前顧後,不敗都說不過去。
想了想,崇禎開口道:
“朕以為,此籌劃並無不妥,然1萬遼東鐵騎太少,朕以為可抽3萬,不知愛卿意下如何?”
“這......”
孫承宗無比驚訝,方才自己說抽調1萬,已經是心理最高極限,聖上竟然想抽3萬,實在令人費解。
“陛下難道不擔心遼東?臣......”
“愛卿無需多慮,朕對你親手籌建之城池,很有信心!
當下關寧一線,全國近二十萬戰兵聚集,單遼東鐵騎就有6萬餘,抽出3萬根本無傷大雅,守城拿那麽多騎兵幹嘛。
朕可不想養著吃閑飯,好鋼就得用在刀刃上!”
皇帝說得非常對,孫承宗沒有接話,他經營遼東那麽久,心中跟明鏡似的。
曆史上盧象升將於今年年末,三番五次請求抽調遼東騎兵。
原主肉疼,猶猶豫豫抽出3000,就是那3000騎兵,方助盧象升穩住陣腳,不然情況可能更糟。
崇禎站起身,來迴踱了幾步,害得孫承宗也跟著站起來。
示意他坐下,頓了頓,說道:
“愛卿,朕以往常因兵敗失地,錯殺諸多棟梁,此般錯誤不可再犯。
大明看似兵多將廣,分散之後卻捉襟見肘,可謂處處設防,處處挨打,欲滅流賊胡虜,不可再墨守陳規。
用兵者,豈能過份在乎一城一池之得失,須集中力量辦大事!
所謂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然存人失地,則人地皆存!”
孫承宗猛地眼前一亮,這些事兒他何嚐不知。
就遼東而言,自己賦閑在家經常反思,得出的結果與聖上所言完全一致。
以大明能力,其實隻能龜縮於寧錦一線,再往前根本不現實。
當今天子居然道出他領悟多年的真諦,這還是以前那個陛下嗎?孫承宗心裏瞬間感到驚喜陣陣。
沒去理會他錯愕表情,崇禎繼續說:
“想想遼東千裏沃土,自奴酋起兵後,交戰二十餘年,然實際如何?
還不是人地皆失,空耗錢糧心血,此種買賣,朕絕不再做!”
孫承宗非常感動,就因為大明曆來喜歡硬剛,毫無迂迴之戰略。
他兩度經營遼東,不得不步步為營,燒錢築城,實施所謂收複失地。
天啟年間建了一大堆城池,結果意義不大,反而進一步抽幹國庫,這就是他多年來一直反思的問題。
聖上方才一係列高瞻遠矚,無不與實際情況完美契合,老孫心中不禁五味雜陳,雙手作揖:
“陛下英明!”
崇禎微笑:
“罷了,朕也是近日有所頓悟,有感而發,愛卿還是繼續你的高論吧!”
接下來,孫承宗拋掉很多顧慮,對十字方略進行詳細敘述。
崇禎頻頻點頭,時而提出一些意見和想法。
孫承宗很受用,感覺與陛下之間,同處一個頻道,隻不過當提及銀錢時,自己又深感憂慮。
如此用兵,倘若耗時一兩年,所耗起碼數百萬,國庫早都入不敷出,他倒有很多開源節流之法,卻也解不了近渴。
崇禎大手一揮,表示無需擔憂,他有法子搞到軍費,且不會勞民傷財。
雖不知聖上具體是什麽方法,但見皇帝非常篤定,孫承宗也就放心了不少。
說完兵事,接著說開源節流。
老孫就稅收、土地、軍隊開銷等各個方麵,毫不掩飾指出一些弊端,並給出相應解決方略。
還提出可將西北、中原一帶衛所土地,進行統一清理,解決部分招安流寇後路。
當然,對於宗室方麵似乎欲言又止,僅建議降低頤養標準。
崇禎心中嗬嗬,孫承宗眼光絕對沒問題,看來君臣之間,始終還存在鴻溝。
原主以往不信任朝臣,朝臣當然也不信任皇帝,要重新建立互信,並非一日之功,是該說說自己的構想了。
於是,崇禎將心中打算一一道出。
對軍隊、財稅、宗室、勳貴等如何解決,作了宏觀闡述,還就數日來做了些啥,接下來準備做什麽,怎樣去做,全都毫無保留。
順便又說了點夢想,那就是開疆擴土,讓四夷臣服!
聽得孫承宗心驚肉跳,倍感不可思議。
先前還以為皇上隻不過想消除內憂,穩住外患,重現天下太平,不曾想眼光竟如此長遠,完全超出他的想象。
皇帝已經變了,不但心思縝密、胸襟寬闊,還野心勃勃!
哪看得到剛愎自用,哪裏還有半點猜忌多疑,到處都展現著雄主之姿!
孫承宗百感交集,已經被聖上深深折服,他那顆激動的心,也跟著澎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