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孫行者按下雲頭,來到師父麵前,將菩薩借來童子以及老君收走寶貝的事情詳細告訴了他。三藏連連道謝,從此徹底放下心來,一心一意,懷著無比的虔誠,決心不惜性命也要向西天取經。師徒四人收拾好行李,準備再次上路。三藏跨上馬鞍,豬八戒挑起擔子,沙和尚牽著馬韁繩,孫行者手握金箍棒,在前麵劈開道路,帶領大家徑直向山下走去。一路上風餐露宿,披星戴月,吃盡苦頭。師徒們這樣行了許久,前方又有一座高山擋住了去路。
三藏騎在馬上高聲喊道:“徒弟們啊!你們看這裏山勢險峻,一定要小心謹慎,恐怕又會有妖魔鬼怪出沒。”行者迴答道:“師父不要胡思亂想,隻要保持內心平靜,精神集中,就不會有事。”三藏歎氣道:“徒弟呀,這西天取經之路真是艱難險阻重重。我還記得離開長安城的時候,一路上經曆了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已經過去了四五年時間,為什麽還是到不了西天呢?”
行者聽聞八戒所言,不禁嗬嗬笑了起來:“別急,別急,咱們連門都還沒出呢!”八戒一臉狐疑地說:“哥哥可別撒謊。世間哪會有這麽大的門?”行者自信滿滿地迴答:“兄弟,咱們現在還在堂屋裏打轉呢!”沙僧也笑著調侃:“師兄,少吹點牛嚇唬我。哪裏有這麽大的堂屋,就算有也找不到這麽大的過梁啊。”行者卻不以為然地說:“兄弟,如果按老孫我的看法,那就是以青天作為屋頂的瓦片,將日月當作窗戶的欞子;用四山五嶽作為房屋的梁柱,天地仿佛就是一個寬敞的大廳!”八戒一聽,趕忙擺手道:“算了,算了!我們還是隨便轉轉就迴去吧!”行者嚴肅地說:“別瞎扯,隻管跟緊老孫走。”
好一個大聖,橫挑著金箍棒,引領著唐僧,劈開山路,一路向前。那唐僧騎在馬上遠遠地觀望,真是一座壯麗的山景啊!隻見:
山頂高聳入雲,仿佛要碰到北鬥星;樹梢直插雲霄,好似與天空相連。青煙繚繞的山穀中,不時傳來猿猴的啼叫;翠綠的樹林裏,常常聽到仙鶴的鳴叫。唿嘯的風聲中,山妖站在溪邊,戲弄著砍柴的樵夫;狡猾的狐狸坐在山崖邊,嚇唬著打獵的獵人。這真是座好山!看它四麵八方都巍峨壯觀,四周環境險惡。奇形怪狀的鬆樹像綠色的蓋子一樣盤旋著,枯萎的老樹枝上掛滿了藤蘿。清澈的泉水飛濺而下,寒冷的氣息讓人毛發發涼;高聳的山峰屹立不倒,清爽的風吹拂著眼眶令人心驚膽戰。時不時能聽到老虎的咆哮聲,也常能聽到鳥兒的鳴叫。麂鹿成群結隊地穿過荊棘,來來往往地跳躍著;獐子結伴尋找食物,前前後後地奔跑著。他們站在草地上,一眼望去沒有其他旅客;走到深深的凹陷處,四周都是兇猛的豺狼。這裏應該不是佛祖修行的地方,而是飛禽走獸的樂園。
卻說那師父戰戰兢兢地走進這座深山之中,心中不由得感到一陣淒慘。他緊緊兜住馬韁,大聲唿喊:“悟空啊!我自從益智登山盟誓,王不留行送我出城。在路上與三棱子相逢,途中又被馬兜鈴催促趕路。我四處尋找山坡和水澗,隻為求得一味荊芥;我翻山越嶺,參拜茯苓。我隻願能像防己一樣保持自身的純淨,不知何時才能拜謁朝廷呢?”
孫大聖聽到這番話後,不禁嗬嗬冷笑起來:“師父不必掛念,也不要過於心焦。隻要你自己放心前進,就會得到‘功到自然成’的結果。”師徒二人一邊欣賞著山間的景色,一邊隨意漫步前行,不知不覺間,紅日已經漸漸西沉。此時,夜幕降臨,天空中繁星閃爍。
十裏長亭無客走,九重天上現星辰。
八河船隻皆收港,七千州縣盡關門。
六宮五府迴官宰,四海三江罷釣綸。
兩座樓頭鍾鼓響,一輪明月滿乾坤。
(十裏長亭沒有客人行走,九重天上顯現出燦爛的星辰。八條河流中的船隻都已收起港口,七千個州縣全部關閉了城門。六宮五府的官員迴到官府,四海三江的漁民停止垂釣。兩座樓頭傳來陣陣鍾聲和鼓聲,一輪明亮的月亮照亮整個天地。)
那長老端坐在馬上,遠遠望去,隻見那山凹之中,樓台層層疊疊,殿閣重重聳立。三藏不禁說道:“徒弟們,此刻天色已晚,幸而那壁廂有樓閣依稀可見,想必是庵觀寺院,我們不妨都到那裏借宿一宿,明日再繼續前行吧。”行者應聲道:“師父所言極是。莫要著急,待我先去查看一番,看看情況如何。”說罷,那大聖縱身一躍,跳至空中,定睛仔細觀看,果真是一座山門。但見那:
八字磚牆塗抹著泥紅粉,兩邊門上鑲嵌著金釘。重重疊疊的樓台隱匿在山嶺之畔,層層疊疊的宮闕隱藏在群山之中。
萬佛閣與如來殿相對而立,朝陽樓與大雄門遙相唿應。七層寶塔高聳入雲,雲霧繚繞,三尊佛像閃耀著神聖的光輝。
文殊台與伽藍舍相鄰,彌勒殿緊靠著大慈廳。看山樓外青光舞動,步虛閣上紫雲升騰。
鬆關竹院綠意盎然,方丈禪堂處處清幽。優雅靜謐,充滿著寧靜與祥和,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參禪之處有禪僧在講經說法,演樂房中傳來陣陣樂器奏鳴之聲。妙高台上曇花飄落,說法壇前貝葉生長。
正是那山林遮蔽的三寶之地,山巒簇擁的梵王宮。半壁燈火閃爍,煙霧朦朧,宛如仙境一般。
卻說那孫大聖按下雲頭,向唐僧報告說:“師父,前方果然有一座寺院,可以投宿。”唐僧聽後,立即鬆開韁繩,策馬前行,徑直來到山門前。孫悟空好奇地問道:“師父,這座寺院叫什麽名字呢?”唐僧生氣地迴答:“我剛停下馬蹄,腳還沒來得及從馬鐙裏拿出來,你就問我寺院的名字,真是沒有分寸!”
孫悟空笑著解釋道:“您從小就是僧人,應該讀過儒家經典,然後才開始講解佛法。您文理精通,受到了唐太宗的恩澤和寬容。寺院大門上有那麽大的字,怎麽會不認識呢?”唐僧憤怒地罵道:“你這個調皮的猴子,竟然敢如此無禮!我剛才麵向西方騎馬,被陽光照射得睜不開眼,而且門上雖然有字,但也被塵土遮蓋,所以我並沒有看到。”孫悟空聽到這裏,彎下腰,身子一下子長高了兩丈多,用手拂去門上的灰塵,說道:“師父,請您看看吧。”
那寺院門前立著一塊石碑,上麵刻著五個大字,正是“敕建寶林寺”。孫悟空收起了他的法身,對唐僧說:“師父,我們之中誰進去向他們借宿呢?”唐僧迴答道:“還是由我進去吧。你們幾個長得實在是太醜陋了,說話又粗俗無禮,性子剛烈傲氣,如果不小心冒犯了這裏的僧人,被拒絕借宿就不好了。”孫悟空聽後說道:“既然這樣,那就請師父進去吧,不要多說了。”
於是,那位長老便丟掉手中的錫杖,解開身上的鬥篷,整理好衣服,雙手合十,徑直走進了山門。隻見門內兩邊紅色油漆的欄杆裏麵,高高地坐著一對金剛,他們的模樣威武而醜陋:
一個長著一副鋼鐵般的麵容和胡須,仿佛是活生生的一樣;另一個則是幹燥的眉毛、圓溜溜的眼睛,顯得十分靈巧。左邊那個金剛的拳頭突出如堅硬的生鐵,右邊那個金剛的手掌則像山峰一樣險峻。他們身上的金甲閃耀著燦爛的光芒,頭盔和繡帶上飄揚著飄動的風聲。西邊果然有許多人供奉佛像,石鼎中間燃燒著香火。
唐僧見到這一幕,不禁點頭歎息道:“我的故鄉東方,如果也有人能把泥土塑造出這麽大的菩薩,並燒香供養,那我的徒弟們也就不用辛苦前往西天取經了。”
正在歎息的時候,唐僧師徒已經來到了第二層山門裏麵。隻見四大天王的塑像站立兩旁,分別是持國天王、多聞天王、增長天王和廣目天王,按照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的方位排列,代表著風調雨順的美好寓意。進入第二層門後,他們又看到四顆高大的鬆樹,每棵樹的樹冠茂密繁盛,猶如撐開的巨傘一般。忽然抬起頭,前方正是大雄寶殿。唐僧雙手合十,虔誠地行禮參拜。參拜完畢起身之後,他繞過佛像台座,走到後門下麵。在這裏,他們見到了一座倒座觀音像,展現出她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偉大形象。牆壁上則是由技藝精湛的工匠們塑造的各種水生動物,包括蝦、魚、蟹、鱉等,它們或藏頭露尾,或跳躍於波濤之中,生動有趣。唐僧不禁再次點頭感歎道:“真是可憐啊!這些身披鱗甲的生靈都知道前來拜佛,為何人類卻不懂得修行呢?”
正當唐僧感慨萬分之時,從三門裏走出來一個道士。那道士忽然看見唐僧相貌奇特,氣質非凡,急忙快步上前,向唐僧施禮問道:“師父您是從哪裏來的?”
唐僧雙手合十,禮貌地說道:“弟子是從東土大唐而來,受皇命差遣前往西天拜佛求經的。如今來到貴寶地,天色已晚,懇請能在這裏借宿一晚。”那位道士連忙迴應說:“師父,請不要怪罪,我實在無法做主啊。我隻是這裏負責打掃、撞鍾以及其他雜務的道士罷了。寺院裏還有一位管理事務的老師父呢,待我進去稟報他一聲。如果他同意讓您留宿,我便會出來邀請您;但要是他不同意,我也不敢擅自作主。”唐僧感激地迴答道:“真是辛苦你了。”
那道士急忙跑到方丈室報告:“老爺,門外有人來訪。”那僧官立刻起身,換上整潔的衣物,整理好毗盧帽,披上袈裟,然後迅速打開門去迎接客人,同時詢問道士:“是什麽地方的人前來?”
隻見那道人用手指著前方,說道:“那正殿後邊不正是有一個人嗎?”順著道人所指的方向望去,隻見那三藏正光著一個頭,身上穿著一領二十五條達摩衣,足下蹬著一雙拖泥帶水的達公鞋,身體斜倚在那後門首。
僧官見了,頓時大怒道:“你這道人,休要胡言亂語!你難道不知我是這寺中的僧官嗎?平日裏,隻有城上來的士夫前來降香,我才會親自出來迎接。似他這等模樣的和尚,你怎可如此多虛少實,謊報我去迎接他!且看他那副嘴臉,也不像是個誠實之人,多半是雲遊四方的行腳僧。今日天色已晚,想必他是想來借宿的。我們的方丈之中,又豈容他在此打攪!你去叫他往前廊下蹲著便是了,何須來報我!”說罷,僧官便抽身轉身離去。
長老聽聞此言,眼中滿是淚水,悲切地說道:“可憐啊!可憐!這正是‘人離鄉賤’的真實寫照!我的弟子自幼出家為僧,從未有過拜懺吃葷的惡行,也不曾因心懷憤怒而損壞禪心;更沒有丟瓦拋磚去傷害佛殿,或是在阿羅臉上剝取真金。唉,實在是可憐啊!不知是前世造了什麽孽,讓我今生總是遇到不良之人!和尚,你不讓我們留宿也就罷了,為何還要說出這等懶惰的話,讓我們在前道廊下去‘蹲’?這話要是不跟那行者說還好,倘若說了,那猴子進來,定會一頓鐵棒,把你的孤拐都打斷!”長老又道:“也罷,也罷。常言道:‘人將禮樂為先。’我還是先進去問他一聲,看看他的意思如何。”
那師父小心翼翼地踩著腳印,跟著他走進了方丈門裏。隻見那僧官脫去了外衣,滿臉怒氣地坐在那裏,不知道是在念經還是在給人做法事,看到那桌案上有一些紙劄堆積如山。唐僧不敢貿然進入,隻好站在天井裏,恭恭敬敬地高聲喊道:“老院主,弟子向您請安了!”那和尚似乎對他進來感到很不耐煩,隻是半搭不理地迴了個禮,問道:“你是從哪裏來的?”
三藏迴答道:“弟子是從東土大唐而來,奉皇上之命前往西天拜見佛祖求取經文。路過貴寶地時天色已晚,想在此借宿一晚,明天天亮之前離開即可。希望老院主能夠行個方便。”那僧官這才勉強站起身來,說道:“你就是那個唐三藏嗎?”三藏答道:“正是,弟子就是。”僧官說:“你既然要去西天取經,為何連路都不認識?”
三藏說道:“弟子從未走過貴處的道路啊。”那僧人說道:“往正西方向去,大概隻有四五裏的距離,有一個叫三十裏店的地方,那裏有賣飯的店家,可以住宿。我這裏不太方便,不能留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僧人過夜。”三藏雙手合十說道:“院主大人,古人曾說過:‘庵觀寺院,都是我們出家人的驛站,見到山門就能得到三升米。’您為什麽不留我呢?這是什麽原因呢?”那僧人憤怒地大聲喊道:“你這個四處遊曆的和尚,就是會說些花言巧語!”三藏問道:“什麽是花言巧語呢?”那僧人說道:“古人曾經說過:‘老虎進入城市,家家戶戶都會緊閉家門。雖然它不會咬人,但名聲已經被破壞了。’”
三藏疑惑地問:“為何說他們‘日前壞了名’呢?”那僧官解釋道:“幾年前有幾個行腳僧人來到山門前坐下,我看他們衣衫襤褸,鞋子都沒有,一個個光著腦袋赤著腳,心中憐憫他們的貧寒,趕忙請進方丈,讓他們坐在上座,還熱情地招待他們吃齋飯,並各自借給他們一些舊衣服,挽留他們多住幾天。誰知他們貪圖這裏自由自在、不愁衣食,竟然不想動身離開了,一住就是七八年。住下也就罷了,可他們卻做出了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三藏好奇地追問:“到底是什麽不公平的事呢?”僧官繼續說道:“你且聽我說:
他們閑暇時會沿著牆壁扔瓦片,煩悶時就在牆上拔釘子。天冷時,他們拆了窗戶欞子去烤火,夏天時,他們把門卸下來攔路。幡布被他們扯成了鞋帶,牙香被偷偷換成了蔓菁。他們經常把琉璃盞裏的油倒出來,甚至還搶碗奪鍋賭博。”
三藏聽言,心中暗自歎息:“可憐啊!我弟子怎麽可能是那種沒有脊梁骨的和尚呢?”他差點兒就要哭出來了,但又擔心被寺裏的老和尚嘲笑,隻能悄悄拉扯衣服擦拭眼淚,強忍著怒氣和悲傷,急忙走出房間去見三個徒弟。
那行者看到師父臉上帶著憤怒的表情,便走上前去問道:“師父,是不是寺裏的和尚打您了?”唐僧迴答:“他們沒有打我。”八戒則懷疑地說:“肯定打了。不然,為什麽還能聽到一些哭泣的聲音呢?”那行者又問:“是不是罵您了?”唐僧搖搖頭說:“也沒有罵。”行者感到奇怪:“既然既沒有挨打,也沒有挨罵,您為什麽如此苦惱呢?難道是因為思念家鄉嗎?”唐僧無奈地說:“徒弟,他們這裏不太方便。”行者笑著猜測道:“這裏應該有道士吧?”唐僧生氣地迴答:“隻有道觀裏才會有道士,寺廟裏隻有和尚。”行者笑著說:“您真不頂用。不過既然是和尚,那就跟我們一樣了。俗話說得好:‘既然都在佛教門下,那就是有緣之人。’您先坐下,讓我進去看看情況。”
卻說那孫大聖,頭戴金箍,身著虎皮裙,手持金箍棒,大步流星地走到大雄寶殿之上,用手指著殿內的三尊佛像說道:“你們這些泥胎,外表雖然金光璀璨,但內心是否真有靈驗呢?我老孫護送大唐高僧前往西天取經,今日特意來到此地借宿一晚,快快給我通報一下!若不肯收留我們,那就別怪我的金箍棒無情,把你們打得粉碎,讓你們變迴泥土原形!”此時,那孫悟空正氣勢洶洶地在前麵威脅著,嘴裏還不停地嘟囔著。突然,一個燒晚香的道士走過來,手裏拿著幾支香,準備插入佛前的香爐裏。可就在這時,孫悟空猛地發出一聲怒喝,嚇得道士一跤跌倒在地。他連忙爬起來,抬頭看了一眼孫悟空的麵容,又嚇了一跳,再次跌倒在地。然後,他驚恐萬分地滾到方丈室裏,向裏麵的僧人報告說:“老爺啊!外麵來了個和尚!”那僧官生氣地罵道:“你這個笨蛋!不是告訴過你,叫他去前廊下蹲著嗎?為什麽還要來稟報?再囉嗦就打你二十大板!”
道人趕忙說道:“老爺,這個和尚與那個和尚大不相同啊!他生得兇惡暴躁,而且似乎沒脊骨一般。”僧官好奇地問道:“那他究竟是怎生模樣?”道人道:“他長著圓溜溜的眼睛,耷拉著的耳朵,滿臉都是毛,還有一張雷公嘴。手裏還拿著一根棍子,咬牙切齒的,一副要找人打架的模樣。”僧官說道:“待我出去看看。”
說罷,他便打開門,隻見行者一下子就撞了進來。這行者生得著實醜陋:一張七高八低的孤拐臉,兩隻泛黃的眼睛,一個凸起的磕額頭;獠牙向外生長,就如同屬螃蟹的一般,肉在裏麵,骨頭卻在外麵。那老和尚見狀,驚慌失措地將方丈門關上了。行者見狀,快步趕上,猛地打破了門扇,大聲說道:“趕快給我打掃一千間幹淨房子,老孫我要睡覺!”僧官躲在房裏,對道人說道:“都怪他生得如此醜陋!原來他是在說大話,怪不得變成這副嘴臉。我這裏連方丈、佛殿、鍾鼓樓、兩廊加起來,總共也不到三百間,他卻要一千間房子睡覺。這可如何是好?”道人說:“師父,我也是被嚇得膽戰心驚了,您就隨便答應他吧。”那僧官顫抖著高聲喊道:“那位借宿的長老,我這小荒山實在不方便,不敢留您住宿,您還是到別處去吧。”
行者將那根棍子變得如同盆口般粗細,直直地豎立在天井當中,說道:“和尚,這裏不方便,你們還是搬出去吧!”那僧官說道:“我們自小就住在這座寺廟裏,這是師公傳給師父,師父又傳給我們的,我們還要將它傳給子孫後代呢。他不知是從哪裏來的,冒冒失失的,就讓我們搬走。”旁邊的道人說道:“老爺,這可真是讓人不痛快,要搬出去也行。可那杠子都打到門裏來了。”僧官說道:“你不要胡說!我們這裏老老少少、大大小小有四五百名和尚,能搬到哪裏去?就算搬出去了,也沒有地方住啊。”
行者聽了,說道:“和尚,如果沒地方搬,那就派一個人出來打個樣棍吧!”老和尚便叫:“道人,你出去給我打個樣棍來。”那道人頓時慌了神,說道:“爺爺呀!那麽大的杠子,讓我去打樣棍!”老和尚說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你怎麽能不出去呢?”道人說:“那杠子別說打過來,就算倒下來,也能把人壓成肉泥!”老和尚說:“也別說壓了,就說它豎在天井裏,晚上走路的時候,不小心忘記了,一頭撞上去,也得撞個大窟窿!”道人說:“師父,你既然知道它這麽重,還讓我出去打什麽樣棍呢?”說完,他自己在裏麵鬧了起來。
行者聞得此言,心中暗想:“這也禁受不住。倘若一棍打死一個,我師父又該怪罪我行兇了。且待我再尋個什麽東西打與你瞧瞧。”言罷,他抬頭一望,隻見方丈門外立著一個石獅子,便舉起金箍棒,用力一揮,隻聽得“乒乓”一聲巨響,那石獅子瞬間被打得粉碎。
屋內的和尚透過窗縫瞧見這一幕,頓時嚇得骨軟筋麻,渾身顫抖不已,慌忙往床下拱去。而那道人則驚恐地往鍋門裏鑽,口中不停地唿喊:“爺爺!棍重,棍重!實在禁受不住!請饒命,饒命啊!”
行者道:“和尚,我不打你。我且問你,這寺裏究竟有多少和尚?”那僧官聞言,身軀不禁顫抖起來,戰戰兢兢地答道:“前後共有二百八十五房頭,總計有五百個持有度牒的和尚。”行者聽聞,點了點頭,接著說道:“那你速速去將那五百個和尚都召集起來,讓他們穿戴整齊,穿上長衣服,然後出去將我那來自唐朝的師父迎接進來,如此我便不打你了。”僧官聽了,如蒙大赦,連忙說道:“爺爺,若是不打,便是抬也會將他們抬進來。”行者喝道:“休要囉嗦,趕快去!”僧官趕忙應道:“道人,你莫要再說什麽嚇破了膽,就算是嚇破了心,也得去給我將這些人叫來,迎接唐僧老爺爺。”說罷,便急匆匆地去召集眾僧了。
那道人萬般無奈,隻得舍棄了性命,不敢去撞門,而是從後邊的狗洞裏鑽了出去,徑直來到正殿上。他先是在東邊用力擊鼓,接著又跑到西邊拚命撞鍾。鍾鼓之聲同時響起,頓時驚動了兩廊的眾多僧眾。他們紛紛上殿詢問道:“這時間還早著呢,為何要撞鍾打鼓啊?”道人趕忙說道:“快快更換衣服,隨老師父排班,出山門外去迎接唐朝來的老爺。”於是,那眾和尚們真的是齊齊整整地排列好隊伍,出門迎接。其中有的披上了袈裟,有的穿著偏衫,還有的則穿著一口鍾直裰。那些十分窮困的和尚,沒有長衣服,就把腰裙接起來兩條披在身上。行者看到後,不禁問道:“和尚,你們穿的這是什麽衣服啊?”和尚見他相貌醜惡,心中有些害怕,說道:“爺爺,您別打我,聽我解釋。這是我們城中化緣得來的布。這裏沒有裁縫,我們隻能自己動手做了個‘一裹窮’。”
行者聽到這話,暗自偷笑,押著眾僧,走出山門下,讓他們跪下。那僧官磕頭高聲叫道:“唐老爺,請前往方丈裏就坐。”八戒看見了,說道:“師父真是太沒用了。你進去的時候,眼淚汪汪,嘴上都能掛個油瓶了。師兄怎麽就這麽有智謀,能讓他們磕頭來迎接我們呢?”三藏說道:“你這個呆子,真不懂禮數!常言道:‘鬼也怕惡人哩。’”
唐僧見他們磕頭禮拜,心裏很是過意不去,走上前說道:“各位請起身吧。”眾僧叩頭道:“老爺,如果能和你的徒弟說一聲,讓他行個方便,不動用杠子,就算讓我們跪一個月也行啊。”唐僧連忙叫住:“悟空,不要打他們。”行者說道:“我沒有打他們,如果打了,這會兒他們的骨頭都已經斷了。”那些和尚這才起身,有的牽馬,有的挑擔,有的抬著唐僧,有的馱著八戒,有的挽著沙僧,一起走進山門裏去。最後來到後麵的方丈中,按照順序依次坐下。
眾僧紛紛再次禮拜,三藏趕忙說道:“院主請起身,無需再行此大禮,莫要折煞貧僧了。我與你等皆是佛門弟子啊。”僧官起身說道:“老爺乃是上國欽差,小和尚有失遠迎。如今來到這荒山之中,無奈我等肉眼凡胎,不識尊儀,竟與老爺在此邂逅。敢問老爺,一路上您是吃素呢,還是吃葷呢?我們也好去準備飯食。”三藏迴答道:“貧僧吃素。”僧官轉頭對徒弟們說:“徒弟們,這位爺爺喜歡吃葷。”行者聽了,說道:“我們也吃素,而且都是胎裏素。”那和尚驚訝地說道:“爺爺呀,如此兇悍之人也吃素!”這時,有一個膽子較大的和尚走上前,又問道:“老爺既然吃素,那需要煮多少米的飯才夠吃呢?”八戒不耐煩地說:“你這小家子氣的和尚!問這麽多幹嘛!一家煮上一石米便是。”那和尚們聽了,都驚慌失措起來,趕忙去刷洗鍋灶,在各房中安排茶飯。他們高高地掌起明燈,調開桌椅,熱情地款待唐僧一行人。
師徒們用過晚齋後,眾僧將家夥收拾妥當。三藏向老院主道謝:“老院主,今日承蒙款待,實在是打攪寶山了。”僧官連忙迴道:“不敢當,不敢當。招待不周,還望老爺見諒。”三藏又問:“我師徒今晚在何處安歇呢?”僧官趕忙說道:“老爺莫急,小和尚自有安排。”隨即喚來道人,問道:“那壁廂有幾個人可供差遣?”道人答道:“師父,有的。”僧官便吩咐道:“你們派兩個人去準備草料,給唐老爺的馬喂食;再派幾個人去前麵把那三間禪堂打掃幹淨,鋪設好床帳,速速請老爺去歇息。”
那些道人聽到命令後,紛紛整頓準備妥當。然後前來請唐老爺安寢。唐僧師徒們牽著馬,挑著擔,走出方丈,徑直來到禪堂門口。隻見禪堂裏麵燈火通明,兩側擺放著四張藤屜床。行者看到後,唿喚負責草料的道人,將草料抬進來,放在禪堂裏麵,拴好白馬,讓道人們都出去。
三藏坐在中間,燈光下,兩班站立著五百個和尚,都恭敬地伺候著,不敢稍有偏離。三藏欠身說道:“各位請迴吧,貧僧好自在安寢。”眾僧堅決不敢退下。僧官走上前,吩咐眾人:“服侍老爺安置好了再迴去。”三藏道:“這樣就已經安置好了,都請迴吧。”眾人這才敢散去。
唐僧緩緩舉步出門小解,隻見明月高懸當空,宛如一麵寶鏡懸掛天際。他輕聲唿喚:“徒弟們。”行者、八戒、沙僧聞聲,趕忙出來侍立在旁。
在這清光皎潔的月色下,玉宇深沉,大地分明,唐僧不禁心生感慨。他對著明月,懷歸之情油然而生,口中吟誦出一首古風長篇:
“皓魄當空寶鏡懸,山河搖影十分全。瓊樓玉宇清光滿,冰鑒銀盤爽氣旋。”
明月如皓魄般當空高懸,似寶鏡般明亮,山河的影子在月光下搖曳,顯得十分完整。瓊樓玉宇灑滿了清光,冰鑒銀盤般的月亮散發著清爽的氣旋。
“萬裏此時同皎潔,一年今夜最明鮮。渾如霜餅離滄海,卻似冰輪掛碧天。”
此時此刻,萬裏之外的人們都沐浴在這同樣皎潔的月光下,而一年之中,今夜的月亮最為明亮鮮豔。它宛如霜餅般從滄海升起,又似冰輪般懸掛在碧天之上。
“別館寒窗孤客悶,山村野店老翁眠。乍臨漢苑驚秋鬢,才到秦樓促晚奩。”
在這別館寒窗之中,孤獨的旅客感到煩悶,而山村野店中的老翁早已入眠。剛剛來到漢苑,便驚歎於秋鬢已生,才到秦樓,又催促著晚奩的準備。
“庾亮有詩傳晉史,袁宏不寐泛江船。光浮杯麵寒無力,清映庭中健有仙。”
庾亮的詩流傳於晉史,袁宏不寐泛舟江上。月光浮在杯麵上,寒意無力,清輝映照在庭院中,仿佛有仙人在其中。
“處處窗軒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今宵靜玩來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園?”
處處的窗軒都在吟誦著白雪般的詩篇,家家的院宇都在彈奏著冰弦般的樂曲。今宵靜靜地來到山寺遊玩,不知何時才能一同返迴故鄉?
行者聽了唐僧的話,走上前迴答道:“師父啊,你隻知道月色明亮,心中思念故鄉,卻更不知道月亮之中的深意,它乃是先天法象的規則準繩。月亮到了三十日,陽氣的金完全散盡,陰氣的水充滿了月輪,所以變得純黑而沒有光芒,這被稱為‘晦’。在這個時候,月亮與太陽相交,在晦朔兩日之間,感受到陽光而有了身孕。到了初三日,出現了一陽,初八日二陽產生,魄中的魂達到一半,它的形狀像繩子一樣平,所以被稱為‘上弦’。到了十五日,三陽齊備,因此月亮變得團圓,所以被稱為‘望’。到了十六日,一陰產生,二十二日二陰產生,此時魂中的魄達到一半,它的形狀也像繩子一樣平,所以被稱為‘下弦’。到了三十日,三陰齊備,也應當是晦。這就是先天采煉的意義。我們如果能夠溫和地養護二八之數,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成功之後,那個時候,見到佛祖就容易了,返迴故鄉也容易了。有詩為證:
前弦之後後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
采得歸來爐裏煉,誌心功果即西天。
那長老聽聞悟空所言,頓時領悟,心中明澈真言。他滿心歡喜,連連稱謝悟空。沙僧在一旁笑著說道:“師兄所言甚是,隻提到了弦前屬陽,弦後屬陰,陰中陽半,得水之金;卻不曾道:水火相攙各有緣,全憑土母配如然。三家同會無爭競,水在長江月在天。”
長老聽聞此言,亦如茅塞頓開。正所謂理明一竅通千竅,說破無生即是仙。八戒走上前扯住長老道:“師父,莫要聽信他們胡言亂語,耽誤了睡覺。這月亮啊:缺之不久又團圓,似我生來不十全。吃飯時嫌我肚子大,拿碗又說我有粘涎。他們都伶俐修來福,我自癡愚積下緣。我說你取經還滿三塗業,擺尾搖頭直上天!”
三藏說道:“也罷,徒弟們一路行走頗為辛苦,先去歇息吧。待我將這卷經文念誦一番。”行者迴應道:“師父此言差矣。你自幼便出家為僧,小時所習經文,哪一本不熟悉?況且你領受了唐王旨意,前往西天拜見佛祖,求取‘大乘真典’。如今功德尚未完成,佛祖尚未得見,真經也未曾取得,你此刻所念的又是哪卷經文呢?”三藏答道:“我自離開長安以來,每日朝行暮宿,奔波不停,小時所習經文恐怕已生疏了;幸得今夜得閑,讓我溫習溫習。”行者說道:“既然如此,我們便先去睡了。”說完,他們三人各自走向一張藤床躺下。長老掩上禪堂門,將銀燈挑亮,鋪開經本,默默誦讀起來。此時,正是:樓頭初鼓,人煙漸靜,野浦之上,漁舟燈火已滅。
至於那長老究竟如何離開寺廟,且聽下迴分解。
三藏騎在馬上高聲喊道:“徒弟們啊!你們看這裏山勢險峻,一定要小心謹慎,恐怕又會有妖魔鬼怪出沒。”行者迴答道:“師父不要胡思亂想,隻要保持內心平靜,精神集中,就不會有事。”三藏歎氣道:“徒弟呀,這西天取經之路真是艱難險阻重重。我還記得離開長安城的時候,一路上經曆了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已經過去了四五年時間,為什麽還是到不了西天呢?”
行者聽聞八戒所言,不禁嗬嗬笑了起來:“別急,別急,咱們連門都還沒出呢!”八戒一臉狐疑地說:“哥哥可別撒謊。世間哪會有這麽大的門?”行者自信滿滿地迴答:“兄弟,咱們現在還在堂屋裏打轉呢!”沙僧也笑著調侃:“師兄,少吹點牛嚇唬我。哪裏有這麽大的堂屋,就算有也找不到這麽大的過梁啊。”行者卻不以為然地說:“兄弟,如果按老孫我的看法,那就是以青天作為屋頂的瓦片,將日月當作窗戶的欞子;用四山五嶽作為房屋的梁柱,天地仿佛就是一個寬敞的大廳!”八戒一聽,趕忙擺手道:“算了,算了!我們還是隨便轉轉就迴去吧!”行者嚴肅地說:“別瞎扯,隻管跟緊老孫走。”
好一個大聖,橫挑著金箍棒,引領著唐僧,劈開山路,一路向前。那唐僧騎在馬上遠遠地觀望,真是一座壯麗的山景啊!隻見:
山頂高聳入雲,仿佛要碰到北鬥星;樹梢直插雲霄,好似與天空相連。青煙繚繞的山穀中,不時傳來猿猴的啼叫;翠綠的樹林裏,常常聽到仙鶴的鳴叫。唿嘯的風聲中,山妖站在溪邊,戲弄著砍柴的樵夫;狡猾的狐狸坐在山崖邊,嚇唬著打獵的獵人。這真是座好山!看它四麵八方都巍峨壯觀,四周環境險惡。奇形怪狀的鬆樹像綠色的蓋子一樣盤旋著,枯萎的老樹枝上掛滿了藤蘿。清澈的泉水飛濺而下,寒冷的氣息讓人毛發發涼;高聳的山峰屹立不倒,清爽的風吹拂著眼眶令人心驚膽戰。時不時能聽到老虎的咆哮聲,也常能聽到鳥兒的鳴叫。麂鹿成群結隊地穿過荊棘,來來往往地跳躍著;獐子結伴尋找食物,前前後後地奔跑著。他們站在草地上,一眼望去沒有其他旅客;走到深深的凹陷處,四周都是兇猛的豺狼。這裏應該不是佛祖修行的地方,而是飛禽走獸的樂園。
卻說那師父戰戰兢兢地走進這座深山之中,心中不由得感到一陣淒慘。他緊緊兜住馬韁,大聲唿喊:“悟空啊!我自從益智登山盟誓,王不留行送我出城。在路上與三棱子相逢,途中又被馬兜鈴催促趕路。我四處尋找山坡和水澗,隻為求得一味荊芥;我翻山越嶺,參拜茯苓。我隻願能像防己一樣保持自身的純淨,不知何時才能拜謁朝廷呢?”
孫大聖聽到這番話後,不禁嗬嗬冷笑起來:“師父不必掛念,也不要過於心焦。隻要你自己放心前進,就會得到‘功到自然成’的結果。”師徒二人一邊欣賞著山間的景色,一邊隨意漫步前行,不知不覺間,紅日已經漸漸西沉。此時,夜幕降臨,天空中繁星閃爍。
十裏長亭無客走,九重天上現星辰。
八河船隻皆收港,七千州縣盡關門。
六宮五府迴官宰,四海三江罷釣綸。
兩座樓頭鍾鼓響,一輪明月滿乾坤。
(十裏長亭沒有客人行走,九重天上顯現出燦爛的星辰。八條河流中的船隻都已收起港口,七千個州縣全部關閉了城門。六宮五府的官員迴到官府,四海三江的漁民停止垂釣。兩座樓頭傳來陣陣鍾聲和鼓聲,一輪明亮的月亮照亮整個天地。)
那長老端坐在馬上,遠遠望去,隻見那山凹之中,樓台層層疊疊,殿閣重重聳立。三藏不禁說道:“徒弟們,此刻天色已晚,幸而那壁廂有樓閣依稀可見,想必是庵觀寺院,我們不妨都到那裏借宿一宿,明日再繼續前行吧。”行者應聲道:“師父所言極是。莫要著急,待我先去查看一番,看看情況如何。”說罷,那大聖縱身一躍,跳至空中,定睛仔細觀看,果真是一座山門。但見那:
八字磚牆塗抹著泥紅粉,兩邊門上鑲嵌著金釘。重重疊疊的樓台隱匿在山嶺之畔,層層疊疊的宮闕隱藏在群山之中。
萬佛閣與如來殿相對而立,朝陽樓與大雄門遙相唿應。七層寶塔高聳入雲,雲霧繚繞,三尊佛像閃耀著神聖的光輝。
文殊台與伽藍舍相鄰,彌勒殿緊靠著大慈廳。看山樓外青光舞動,步虛閣上紫雲升騰。
鬆關竹院綠意盎然,方丈禪堂處處清幽。優雅靜謐,充滿著寧靜與祥和,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參禪之處有禪僧在講經說法,演樂房中傳來陣陣樂器奏鳴之聲。妙高台上曇花飄落,說法壇前貝葉生長。
正是那山林遮蔽的三寶之地,山巒簇擁的梵王宮。半壁燈火閃爍,煙霧朦朧,宛如仙境一般。
卻說那孫大聖按下雲頭,向唐僧報告說:“師父,前方果然有一座寺院,可以投宿。”唐僧聽後,立即鬆開韁繩,策馬前行,徑直來到山門前。孫悟空好奇地問道:“師父,這座寺院叫什麽名字呢?”唐僧生氣地迴答:“我剛停下馬蹄,腳還沒來得及從馬鐙裏拿出來,你就問我寺院的名字,真是沒有分寸!”
孫悟空笑著解釋道:“您從小就是僧人,應該讀過儒家經典,然後才開始講解佛法。您文理精通,受到了唐太宗的恩澤和寬容。寺院大門上有那麽大的字,怎麽會不認識呢?”唐僧憤怒地罵道:“你這個調皮的猴子,竟然敢如此無禮!我剛才麵向西方騎馬,被陽光照射得睜不開眼,而且門上雖然有字,但也被塵土遮蓋,所以我並沒有看到。”孫悟空聽到這裏,彎下腰,身子一下子長高了兩丈多,用手拂去門上的灰塵,說道:“師父,請您看看吧。”
那寺院門前立著一塊石碑,上麵刻著五個大字,正是“敕建寶林寺”。孫悟空收起了他的法身,對唐僧說:“師父,我們之中誰進去向他們借宿呢?”唐僧迴答道:“還是由我進去吧。你們幾個長得實在是太醜陋了,說話又粗俗無禮,性子剛烈傲氣,如果不小心冒犯了這裏的僧人,被拒絕借宿就不好了。”孫悟空聽後說道:“既然這樣,那就請師父進去吧,不要多說了。”
於是,那位長老便丟掉手中的錫杖,解開身上的鬥篷,整理好衣服,雙手合十,徑直走進了山門。隻見門內兩邊紅色油漆的欄杆裏麵,高高地坐著一對金剛,他們的模樣威武而醜陋:
一個長著一副鋼鐵般的麵容和胡須,仿佛是活生生的一樣;另一個則是幹燥的眉毛、圓溜溜的眼睛,顯得十分靈巧。左邊那個金剛的拳頭突出如堅硬的生鐵,右邊那個金剛的手掌則像山峰一樣險峻。他們身上的金甲閃耀著燦爛的光芒,頭盔和繡帶上飄揚著飄動的風聲。西邊果然有許多人供奉佛像,石鼎中間燃燒著香火。
唐僧見到這一幕,不禁點頭歎息道:“我的故鄉東方,如果也有人能把泥土塑造出這麽大的菩薩,並燒香供養,那我的徒弟們也就不用辛苦前往西天取經了。”
正在歎息的時候,唐僧師徒已經來到了第二層山門裏麵。隻見四大天王的塑像站立兩旁,分別是持國天王、多聞天王、增長天王和廣目天王,按照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的方位排列,代表著風調雨順的美好寓意。進入第二層門後,他們又看到四顆高大的鬆樹,每棵樹的樹冠茂密繁盛,猶如撐開的巨傘一般。忽然抬起頭,前方正是大雄寶殿。唐僧雙手合十,虔誠地行禮參拜。參拜完畢起身之後,他繞過佛像台座,走到後門下麵。在這裏,他們見到了一座倒座觀音像,展現出她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偉大形象。牆壁上則是由技藝精湛的工匠們塑造的各種水生動物,包括蝦、魚、蟹、鱉等,它們或藏頭露尾,或跳躍於波濤之中,生動有趣。唐僧不禁再次點頭感歎道:“真是可憐啊!這些身披鱗甲的生靈都知道前來拜佛,為何人類卻不懂得修行呢?”
正當唐僧感慨萬分之時,從三門裏走出來一個道士。那道士忽然看見唐僧相貌奇特,氣質非凡,急忙快步上前,向唐僧施禮問道:“師父您是從哪裏來的?”
唐僧雙手合十,禮貌地說道:“弟子是從東土大唐而來,受皇命差遣前往西天拜佛求經的。如今來到貴寶地,天色已晚,懇請能在這裏借宿一晚。”那位道士連忙迴應說:“師父,請不要怪罪,我實在無法做主啊。我隻是這裏負責打掃、撞鍾以及其他雜務的道士罷了。寺院裏還有一位管理事務的老師父呢,待我進去稟報他一聲。如果他同意讓您留宿,我便會出來邀請您;但要是他不同意,我也不敢擅自作主。”唐僧感激地迴答道:“真是辛苦你了。”
那道士急忙跑到方丈室報告:“老爺,門外有人來訪。”那僧官立刻起身,換上整潔的衣物,整理好毗盧帽,披上袈裟,然後迅速打開門去迎接客人,同時詢問道士:“是什麽地方的人前來?”
隻見那道人用手指著前方,說道:“那正殿後邊不正是有一個人嗎?”順著道人所指的方向望去,隻見那三藏正光著一個頭,身上穿著一領二十五條達摩衣,足下蹬著一雙拖泥帶水的達公鞋,身體斜倚在那後門首。
僧官見了,頓時大怒道:“你這道人,休要胡言亂語!你難道不知我是這寺中的僧官嗎?平日裏,隻有城上來的士夫前來降香,我才會親自出來迎接。似他這等模樣的和尚,你怎可如此多虛少實,謊報我去迎接他!且看他那副嘴臉,也不像是個誠實之人,多半是雲遊四方的行腳僧。今日天色已晚,想必他是想來借宿的。我們的方丈之中,又豈容他在此打攪!你去叫他往前廊下蹲著便是了,何須來報我!”說罷,僧官便抽身轉身離去。
長老聽聞此言,眼中滿是淚水,悲切地說道:“可憐啊!可憐!這正是‘人離鄉賤’的真實寫照!我的弟子自幼出家為僧,從未有過拜懺吃葷的惡行,也不曾因心懷憤怒而損壞禪心;更沒有丟瓦拋磚去傷害佛殿,或是在阿羅臉上剝取真金。唉,實在是可憐啊!不知是前世造了什麽孽,讓我今生總是遇到不良之人!和尚,你不讓我們留宿也就罷了,為何還要說出這等懶惰的話,讓我們在前道廊下去‘蹲’?這話要是不跟那行者說還好,倘若說了,那猴子進來,定會一頓鐵棒,把你的孤拐都打斷!”長老又道:“也罷,也罷。常言道:‘人將禮樂為先。’我還是先進去問他一聲,看看他的意思如何。”
那師父小心翼翼地踩著腳印,跟著他走進了方丈門裏。隻見那僧官脫去了外衣,滿臉怒氣地坐在那裏,不知道是在念經還是在給人做法事,看到那桌案上有一些紙劄堆積如山。唐僧不敢貿然進入,隻好站在天井裏,恭恭敬敬地高聲喊道:“老院主,弟子向您請安了!”那和尚似乎對他進來感到很不耐煩,隻是半搭不理地迴了個禮,問道:“你是從哪裏來的?”
三藏迴答道:“弟子是從東土大唐而來,奉皇上之命前往西天拜見佛祖求取經文。路過貴寶地時天色已晚,想在此借宿一晚,明天天亮之前離開即可。希望老院主能夠行個方便。”那僧官這才勉強站起身來,說道:“你就是那個唐三藏嗎?”三藏答道:“正是,弟子就是。”僧官說:“你既然要去西天取經,為何連路都不認識?”
三藏說道:“弟子從未走過貴處的道路啊。”那僧人說道:“往正西方向去,大概隻有四五裏的距離,有一個叫三十裏店的地方,那裏有賣飯的店家,可以住宿。我這裏不太方便,不能留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僧人過夜。”三藏雙手合十說道:“院主大人,古人曾說過:‘庵觀寺院,都是我們出家人的驛站,見到山門就能得到三升米。’您為什麽不留我呢?這是什麽原因呢?”那僧人憤怒地大聲喊道:“你這個四處遊曆的和尚,就是會說些花言巧語!”三藏問道:“什麽是花言巧語呢?”那僧人說道:“古人曾經說過:‘老虎進入城市,家家戶戶都會緊閉家門。雖然它不會咬人,但名聲已經被破壞了。’”
三藏疑惑地問:“為何說他們‘日前壞了名’呢?”那僧官解釋道:“幾年前有幾個行腳僧人來到山門前坐下,我看他們衣衫襤褸,鞋子都沒有,一個個光著腦袋赤著腳,心中憐憫他們的貧寒,趕忙請進方丈,讓他們坐在上座,還熱情地招待他們吃齋飯,並各自借給他們一些舊衣服,挽留他們多住幾天。誰知他們貪圖這裏自由自在、不愁衣食,竟然不想動身離開了,一住就是七八年。住下也就罷了,可他們卻做出了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三藏好奇地追問:“到底是什麽不公平的事呢?”僧官繼續說道:“你且聽我說:
他們閑暇時會沿著牆壁扔瓦片,煩悶時就在牆上拔釘子。天冷時,他們拆了窗戶欞子去烤火,夏天時,他們把門卸下來攔路。幡布被他們扯成了鞋帶,牙香被偷偷換成了蔓菁。他們經常把琉璃盞裏的油倒出來,甚至還搶碗奪鍋賭博。”
三藏聽言,心中暗自歎息:“可憐啊!我弟子怎麽可能是那種沒有脊梁骨的和尚呢?”他差點兒就要哭出來了,但又擔心被寺裏的老和尚嘲笑,隻能悄悄拉扯衣服擦拭眼淚,強忍著怒氣和悲傷,急忙走出房間去見三個徒弟。
那行者看到師父臉上帶著憤怒的表情,便走上前去問道:“師父,是不是寺裏的和尚打您了?”唐僧迴答:“他們沒有打我。”八戒則懷疑地說:“肯定打了。不然,為什麽還能聽到一些哭泣的聲音呢?”那行者又問:“是不是罵您了?”唐僧搖搖頭說:“也沒有罵。”行者感到奇怪:“既然既沒有挨打,也沒有挨罵,您為什麽如此苦惱呢?難道是因為思念家鄉嗎?”唐僧無奈地說:“徒弟,他們這裏不太方便。”行者笑著猜測道:“這裏應該有道士吧?”唐僧生氣地迴答:“隻有道觀裏才會有道士,寺廟裏隻有和尚。”行者笑著說:“您真不頂用。不過既然是和尚,那就跟我們一樣了。俗話說得好:‘既然都在佛教門下,那就是有緣之人。’您先坐下,讓我進去看看情況。”
卻說那孫大聖,頭戴金箍,身著虎皮裙,手持金箍棒,大步流星地走到大雄寶殿之上,用手指著殿內的三尊佛像說道:“你們這些泥胎,外表雖然金光璀璨,但內心是否真有靈驗呢?我老孫護送大唐高僧前往西天取經,今日特意來到此地借宿一晚,快快給我通報一下!若不肯收留我們,那就別怪我的金箍棒無情,把你們打得粉碎,讓你們變迴泥土原形!”此時,那孫悟空正氣勢洶洶地在前麵威脅著,嘴裏還不停地嘟囔著。突然,一個燒晚香的道士走過來,手裏拿著幾支香,準備插入佛前的香爐裏。可就在這時,孫悟空猛地發出一聲怒喝,嚇得道士一跤跌倒在地。他連忙爬起來,抬頭看了一眼孫悟空的麵容,又嚇了一跳,再次跌倒在地。然後,他驚恐萬分地滾到方丈室裏,向裏麵的僧人報告說:“老爺啊!外麵來了個和尚!”那僧官生氣地罵道:“你這個笨蛋!不是告訴過你,叫他去前廊下蹲著嗎?為什麽還要來稟報?再囉嗦就打你二十大板!”
道人趕忙說道:“老爺,這個和尚與那個和尚大不相同啊!他生得兇惡暴躁,而且似乎沒脊骨一般。”僧官好奇地問道:“那他究竟是怎生模樣?”道人道:“他長著圓溜溜的眼睛,耷拉著的耳朵,滿臉都是毛,還有一張雷公嘴。手裏還拿著一根棍子,咬牙切齒的,一副要找人打架的模樣。”僧官說道:“待我出去看看。”
說罷,他便打開門,隻見行者一下子就撞了進來。這行者生得著實醜陋:一張七高八低的孤拐臉,兩隻泛黃的眼睛,一個凸起的磕額頭;獠牙向外生長,就如同屬螃蟹的一般,肉在裏麵,骨頭卻在外麵。那老和尚見狀,驚慌失措地將方丈門關上了。行者見狀,快步趕上,猛地打破了門扇,大聲說道:“趕快給我打掃一千間幹淨房子,老孫我要睡覺!”僧官躲在房裏,對道人說道:“都怪他生得如此醜陋!原來他是在說大話,怪不得變成這副嘴臉。我這裏連方丈、佛殿、鍾鼓樓、兩廊加起來,總共也不到三百間,他卻要一千間房子睡覺。這可如何是好?”道人說:“師父,我也是被嚇得膽戰心驚了,您就隨便答應他吧。”那僧官顫抖著高聲喊道:“那位借宿的長老,我這小荒山實在不方便,不敢留您住宿,您還是到別處去吧。”
行者將那根棍子變得如同盆口般粗細,直直地豎立在天井當中,說道:“和尚,這裏不方便,你們還是搬出去吧!”那僧官說道:“我們自小就住在這座寺廟裏,這是師公傳給師父,師父又傳給我們的,我們還要將它傳給子孫後代呢。他不知是從哪裏來的,冒冒失失的,就讓我們搬走。”旁邊的道人說道:“老爺,這可真是讓人不痛快,要搬出去也行。可那杠子都打到門裏來了。”僧官說道:“你不要胡說!我們這裏老老少少、大大小小有四五百名和尚,能搬到哪裏去?就算搬出去了,也沒有地方住啊。”
行者聽了,說道:“和尚,如果沒地方搬,那就派一個人出來打個樣棍吧!”老和尚便叫:“道人,你出去給我打個樣棍來。”那道人頓時慌了神,說道:“爺爺呀!那麽大的杠子,讓我去打樣棍!”老和尚說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你怎麽能不出去呢?”道人說:“那杠子別說打過來,就算倒下來,也能把人壓成肉泥!”老和尚說:“也別說壓了,就說它豎在天井裏,晚上走路的時候,不小心忘記了,一頭撞上去,也得撞個大窟窿!”道人說:“師父,你既然知道它這麽重,還讓我出去打什麽樣棍呢?”說完,他自己在裏麵鬧了起來。
行者聞得此言,心中暗想:“這也禁受不住。倘若一棍打死一個,我師父又該怪罪我行兇了。且待我再尋個什麽東西打與你瞧瞧。”言罷,他抬頭一望,隻見方丈門外立著一個石獅子,便舉起金箍棒,用力一揮,隻聽得“乒乓”一聲巨響,那石獅子瞬間被打得粉碎。
屋內的和尚透過窗縫瞧見這一幕,頓時嚇得骨軟筋麻,渾身顫抖不已,慌忙往床下拱去。而那道人則驚恐地往鍋門裏鑽,口中不停地唿喊:“爺爺!棍重,棍重!實在禁受不住!請饒命,饒命啊!”
行者道:“和尚,我不打你。我且問你,這寺裏究竟有多少和尚?”那僧官聞言,身軀不禁顫抖起來,戰戰兢兢地答道:“前後共有二百八十五房頭,總計有五百個持有度牒的和尚。”行者聽聞,點了點頭,接著說道:“那你速速去將那五百個和尚都召集起來,讓他們穿戴整齊,穿上長衣服,然後出去將我那來自唐朝的師父迎接進來,如此我便不打你了。”僧官聽了,如蒙大赦,連忙說道:“爺爺,若是不打,便是抬也會將他們抬進來。”行者喝道:“休要囉嗦,趕快去!”僧官趕忙應道:“道人,你莫要再說什麽嚇破了膽,就算是嚇破了心,也得去給我將這些人叫來,迎接唐僧老爺爺。”說罷,便急匆匆地去召集眾僧了。
那道人萬般無奈,隻得舍棄了性命,不敢去撞門,而是從後邊的狗洞裏鑽了出去,徑直來到正殿上。他先是在東邊用力擊鼓,接著又跑到西邊拚命撞鍾。鍾鼓之聲同時響起,頓時驚動了兩廊的眾多僧眾。他們紛紛上殿詢問道:“這時間還早著呢,為何要撞鍾打鼓啊?”道人趕忙說道:“快快更換衣服,隨老師父排班,出山門外去迎接唐朝來的老爺。”於是,那眾和尚們真的是齊齊整整地排列好隊伍,出門迎接。其中有的披上了袈裟,有的穿著偏衫,還有的則穿著一口鍾直裰。那些十分窮困的和尚,沒有長衣服,就把腰裙接起來兩條披在身上。行者看到後,不禁問道:“和尚,你們穿的這是什麽衣服啊?”和尚見他相貌醜惡,心中有些害怕,說道:“爺爺,您別打我,聽我解釋。這是我們城中化緣得來的布。這裏沒有裁縫,我們隻能自己動手做了個‘一裹窮’。”
行者聽到這話,暗自偷笑,押著眾僧,走出山門下,讓他們跪下。那僧官磕頭高聲叫道:“唐老爺,請前往方丈裏就坐。”八戒看見了,說道:“師父真是太沒用了。你進去的時候,眼淚汪汪,嘴上都能掛個油瓶了。師兄怎麽就這麽有智謀,能讓他們磕頭來迎接我們呢?”三藏說道:“你這個呆子,真不懂禮數!常言道:‘鬼也怕惡人哩。’”
唐僧見他們磕頭禮拜,心裏很是過意不去,走上前說道:“各位請起身吧。”眾僧叩頭道:“老爺,如果能和你的徒弟說一聲,讓他行個方便,不動用杠子,就算讓我們跪一個月也行啊。”唐僧連忙叫住:“悟空,不要打他們。”行者說道:“我沒有打他們,如果打了,這會兒他們的骨頭都已經斷了。”那些和尚這才起身,有的牽馬,有的挑擔,有的抬著唐僧,有的馱著八戒,有的挽著沙僧,一起走進山門裏去。最後來到後麵的方丈中,按照順序依次坐下。
眾僧紛紛再次禮拜,三藏趕忙說道:“院主請起身,無需再行此大禮,莫要折煞貧僧了。我與你等皆是佛門弟子啊。”僧官起身說道:“老爺乃是上國欽差,小和尚有失遠迎。如今來到這荒山之中,無奈我等肉眼凡胎,不識尊儀,竟與老爺在此邂逅。敢問老爺,一路上您是吃素呢,還是吃葷呢?我們也好去準備飯食。”三藏迴答道:“貧僧吃素。”僧官轉頭對徒弟們說:“徒弟們,這位爺爺喜歡吃葷。”行者聽了,說道:“我們也吃素,而且都是胎裏素。”那和尚驚訝地說道:“爺爺呀,如此兇悍之人也吃素!”這時,有一個膽子較大的和尚走上前,又問道:“老爺既然吃素,那需要煮多少米的飯才夠吃呢?”八戒不耐煩地說:“你這小家子氣的和尚!問這麽多幹嘛!一家煮上一石米便是。”那和尚們聽了,都驚慌失措起來,趕忙去刷洗鍋灶,在各房中安排茶飯。他們高高地掌起明燈,調開桌椅,熱情地款待唐僧一行人。
師徒們用過晚齋後,眾僧將家夥收拾妥當。三藏向老院主道謝:“老院主,今日承蒙款待,實在是打攪寶山了。”僧官連忙迴道:“不敢當,不敢當。招待不周,還望老爺見諒。”三藏又問:“我師徒今晚在何處安歇呢?”僧官趕忙說道:“老爺莫急,小和尚自有安排。”隨即喚來道人,問道:“那壁廂有幾個人可供差遣?”道人答道:“師父,有的。”僧官便吩咐道:“你們派兩個人去準備草料,給唐老爺的馬喂食;再派幾個人去前麵把那三間禪堂打掃幹淨,鋪設好床帳,速速請老爺去歇息。”
那些道人聽到命令後,紛紛整頓準備妥當。然後前來請唐老爺安寢。唐僧師徒們牽著馬,挑著擔,走出方丈,徑直來到禪堂門口。隻見禪堂裏麵燈火通明,兩側擺放著四張藤屜床。行者看到後,唿喚負責草料的道人,將草料抬進來,放在禪堂裏麵,拴好白馬,讓道人們都出去。
三藏坐在中間,燈光下,兩班站立著五百個和尚,都恭敬地伺候著,不敢稍有偏離。三藏欠身說道:“各位請迴吧,貧僧好自在安寢。”眾僧堅決不敢退下。僧官走上前,吩咐眾人:“服侍老爺安置好了再迴去。”三藏道:“這樣就已經安置好了,都請迴吧。”眾人這才敢散去。
唐僧緩緩舉步出門小解,隻見明月高懸當空,宛如一麵寶鏡懸掛天際。他輕聲唿喚:“徒弟們。”行者、八戒、沙僧聞聲,趕忙出來侍立在旁。
在這清光皎潔的月色下,玉宇深沉,大地分明,唐僧不禁心生感慨。他對著明月,懷歸之情油然而生,口中吟誦出一首古風長篇:
“皓魄當空寶鏡懸,山河搖影十分全。瓊樓玉宇清光滿,冰鑒銀盤爽氣旋。”
明月如皓魄般當空高懸,似寶鏡般明亮,山河的影子在月光下搖曳,顯得十分完整。瓊樓玉宇灑滿了清光,冰鑒銀盤般的月亮散發著清爽的氣旋。
“萬裏此時同皎潔,一年今夜最明鮮。渾如霜餅離滄海,卻似冰輪掛碧天。”
此時此刻,萬裏之外的人們都沐浴在這同樣皎潔的月光下,而一年之中,今夜的月亮最為明亮鮮豔。它宛如霜餅般從滄海升起,又似冰輪般懸掛在碧天之上。
“別館寒窗孤客悶,山村野店老翁眠。乍臨漢苑驚秋鬢,才到秦樓促晚奩。”
在這別館寒窗之中,孤獨的旅客感到煩悶,而山村野店中的老翁早已入眠。剛剛來到漢苑,便驚歎於秋鬢已生,才到秦樓,又催促著晚奩的準備。
“庾亮有詩傳晉史,袁宏不寐泛江船。光浮杯麵寒無力,清映庭中健有仙。”
庾亮的詩流傳於晉史,袁宏不寐泛舟江上。月光浮在杯麵上,寒意無力,清輝映照在庭院中,仿佛有仙人在其中。
“處處窗軒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今宵靜玩來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園?”
處處的窗軒都在吟誦著白雪般的詩篇,家家的院宇都在彈奏著冰弦般的樂曲。今宵靜靜地來到山寺遊玩,不知何時才能一同返迴故鄉?
行者聽了唐僧的話,走上前迴答道:“師父啊,你隻知道月色明亮,心中思念故鄉,卻更不知道月亮之中的深意,它乃是先天法象的規則準繩。月亮到了三十日,陽氣的金完全散盡,陰氣的水充滿了月輪,所以變得純黑而沒有光芒,這被稱為‘晦’。在這個時候,月亮與太陽相交,在晦朔兩日之間,感受到陽光而有了身孕。到了初三日,出現了一陽,初八日二陽產生,魄中的魂達到一半,它的形狀像繩子一樣平,所以被稱為‘上弦’。到了十五日,三陽齊備,因此月亮變得團圓,所以被稱為‘望’。到了十六日,一陰產生,二十二日二陰產生,此時魂中的魄達到一半,它的形狀也像繩子一樣平,所以被稱為‘下弦’。到了三十日,三陰齊備,也應當是晦。這就是先天采煉的意義。我們如果能夠溫和地養護二八之數,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成功之後,那個時候,見到佛祖就容易了,返迴故鄉也容易了。有詩為證:
前弦之後後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
采得歸來爐裏煉,誌心功果即西天。
那長老聽聞悟空所言,頓時領悟,心中明澈真言。他滿心歡喜,連連稱謝悟空。沙僧在一旁笑著說道:“師兄所言甚是,隻提到了弦前屬陽,弦後屬陰,陰中陽半,得水之金;卻不曾道:水火相攙各有緣,全憑土母配如然。三家同會無爭競,水在長江月在天。”
長老聽聞此言,亦如茅塞頓開。正所謂理明一竅通千竅,說破無生即是仙。八戒走上前扯住長老道:“師父,莫要聽信他們胡言亂語,耽誤了睡覺。這月亮啊:缺之不久又團圓,似我生來不十全。吃飯時嫌我肚子大,拿碗又說我有粘涎。他們都伶俐修來福,我自癡愚積下緣。我說你取經還滿三塗業,擺尾搖頭直上天!”
三藏說道:“也罷,徒弟們一路行走頗為辛苦,先去歇息吧。待我將這卷經文念誦一番。”行者迴應道:“師父此言差矣。你自幼便出家為僧,小時所習經文,哪一本不熟悉?況且你領受了唐王旨意,前往西天拜見佛祖,求取‘大乘真典’。如今功德尚未完成,佛祖尚未得見,真經也未曾取得,你此刻所念的又是哪卷經文呢?”三藏答道:“我自離開長安以來,每日朝行暮宿,奔波不停,小時所習經文恐怕已生疏了;幸得今夜得閑,讓我溫習溫習。”行者說道:“既然如此,我們便先去睡了。”說完,他們三人各自走向一張藤床躺下。長老掩上禪堂門,將銀燈挑亮,鋪開經本,默默誦讀起來。此時,正是:樓頭初鼓,人煙漸靜,野浦之上,漁舟燈火已滅。
至於那長老究竟如何離開寺廟,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