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朱元璋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朕意已決,即日起,廢除你所有官身與功名。”
“你這等無視朝堂規矩、肆意妄為之人,不配再位列朝堂!”
此言一出,那位老臣如遭雷擊,身體晃了晃,差點癱倒在地。
他滿臉難以置信,嘴唇顫抖著,似乎還想說些什麽,卻終究什麽也沒說出來,隻是癱坐在地,眼神空洞。
支持改革的大臣們雖然覺得懲處有些重,但見陛下心意已決,也都不敢吭聲。
反對改革的大臣們麵露不忍之色,卻也不敢在此時觸怒龍顏。
此時,宋濂心中暗暗歎了口氣,深知,若不是自己在現代學習過諸多先進理念,對科舉改革有著全麵而深入的思考,隻怕此時此刻,被廢除官身與功名的人就是自己了。
老臣聽了,眼中湧出淚水,艱難地爬起身,對著朱元璋行了最後一禮,聲音顫抖地說道:“老臣謝陛下不殺之恩。”
隨後,在滿朝文武複雜的目光注視下,緩緩轉身,拖著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出了朝堂。
待老臣身影消失在朝堂之外,朱元璋看向眾人,目光掃過每一個人,語氣凝重地說道:“今日之事,給你們所有人都提個醒。”
“朝堂之上,規矩森嚴,朕的旨意不容置疑。”
大臣們紛紛齊聲高唿:“臣等遵旨!”
朱元璋掃視眾人,問道:“對於科舉改革,現在還有誰持有不同的異議?”
劉伯溫出列,拱手說道:“陛下,科舉改革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臣以為需長遠謀劃。”
“如今新增諸多科目,學子們需重新研習,這便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他們究竟需要多長時間學習,才能真正掌握這些知識,達到科舉選拔的標準。”
宋濂接話道:“誠意伯所言極是,臣認為至少需要三年時間。”
“這三年,學子們既要鞏固四書五經的基礎,又要學習律法、算術、農桑等新科目,時間緊任務重,三年方能勉強完成。”
朱元璋微微頷首,看向眾人,語氣堅定地說道:“既然如此,這科舉改革後的學習時長便定為三年。”
“在此期間,各部門要緊密配合,為學子們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讓天下學子都能安心向學,為我大明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
大臣們紛紛領命:“臣等遵旨!”
朱元璋掃視了一圈朝堂,見無人再就科舉之事發言,便開口道:“繼續奏事。”
李奧正百無聊賴地喝完第三瓶紅牛,感覺有些無聊,便掏出手機,準備看會兒番茄小說打發時間,等著下朝。
就在這時,戶部尚書趙好德匆匆地出列,“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大聲說道:“臣,乞骸骨。
這一聲“乞骸骨”,讓李奧瞬間精神猛地一振,原本有些慵懶的狀態一掃而空。
就連六部官員都是在殿中淩亂,今日的朝堂,狀況百出,他們實在是猜不透,接下來到底還會發生什麽意想不到的大事。
朱元璋的臉色瞬間陰沉下來,眉頭緊緊擰成了一個“川”字,眼中滿是不解與憤怒。
猛地一拍龍椅扶手,怒聲質問道:“趙好德,你這是何意?”
“朕待你不薄,委你以戶部尚書重任,掌管天下錢糧,何等信任。”
“如今正值我大明全力革新、大展宏圖之際,你卻在此時提出乞骸骨,到底所為何事?”
趙好德額頭緊貼著冰冷的地麵,磕出了沉悶的聲響,聲音帶著哭腔,滿是無奈與疲憊:“陛下,臣罪該萬死,可實在是有難言之隱啊!”
“陛下您答應了魏國公的軍校事宜,新建軍校、購置軍備、聘請教官,樁樁件件都需大量錢財。”
“還有誠意伯提議的寶鈔印製問題,籌備印鈔工坊、采購特殊紙張和油墨、培訓印鈔工匠,處處都離不開銀子。”
“更別說宋學士的科舉改革事宜,編印新教材、開辦書院、資助貧寒學子,哪一項不是花錢如流水。”
他頓了頓,抬起頭,臉上寫滿了憔悴與絕望。
“陛下,臣每日為籌措各種款項絞盡腦汁,四處奔波,可國庫的銀子就那麽多,拆東牆補西牆,臣實在是無能為力了。”
“如今臣深感自己才疏學淺,難堪重任,實在不敢再忝居戶部尚書之位,恐誤了國家大事,辜負陛下的信任,懇請陛下恩準臣告老還鄉。”
此話一出,戶部的官員們感同身受,紛紛深以為然地點頭。
而其餘大臣們則是一愣,顯然沒想到戶部的財政狀況已經如此窘迫。
朱元璋頓時有些哭笑不得,開口道:“起來吧,除了科舉改革事宜需你戶部出一些銀子,剩下的都由咱的內庫出,鳳陽中都的營建先停了,你看可行?”
趙好德起身,先是一怔,隨即眼眶泛紅,聲音帶著幾分哽咽:“陛下如此體諒臣下難處,還願自掏內庫填補空缺,臣實在是無以為報。”
“鳳陽中都營建停工,雖有些可惜,但能解當下燃眉之急,實乃明智之舉。”
“臣定當殫精竭慮,把科舉改革所需的銀子用在刀刃上,絕不讓陛下失望。”
李善長卻臉色微微一變,上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臣以為鳳陽中都營建一事,斷不可輕易停工。”
“中都乃是我大明根基象征,耗費無數人力、物力、財力,如今已頗具規模,半途而廢實在可惜。”
“況且,停工之後,諸多後續事宜難以處理,不僅會影響朝廷威望,還可能引發百姓對朝廷決策的質疑。”
工部侍郎也趕忙出列,神色焦急,語氣懇切:“陛下,韓國公所言極是。”
“營建中都的工匠們皆是精挑細選,耗費大量心血才聚集於此,一旦停工遣散,再想重新召集難度極大。”
“而且,已備好的諸多珍稀建材,保存起來極為困難,稍有不慎便會損壞,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
朱元璋眉頭緊皺,目光銳利地看向李善長和工部侍郎,心裏清楚李善長的貓膩。
還未等他開口,徐達已大步上前,抱拳說道:“陛下聖明,此時暫停鳳陽中都營建,實乃權衡利弊後的無奈之舉。”
“當下科舉改革、軍校建設等事務,關乎國家未來的人才培養與軍事力量提升,刻不容緩。”
“相比之下,中都營建雖重要,但可稍作擱置。待國家度過這一難關,再行重啟,也為時不晚。”
劉伯溫隨後出列,不緊不慢地說道:“陛下,臣支持魏國公所言。”
“如今國庫空虛,財政緊張,若要同時兼顧多項重大事務,恐力不從心,反而一事無成。”
“集中財力解決當下最緊迫的問題,才是明智之舉。”
“至於中都營建停工後的諸多問題,並非無法解決。”
“可對工匠們妥善安置,給予一定補償和安撫,向百姓闡明朝廷的難處與長遠規劃,相信百姓也能理解。”
朱元璋滿意的看了徐達和劉伯溫一眼,在心裏對他倆點了個讚。
李善長不甘示弱,再次爭辯道:“誠意伯,你所言雖有道理,但中都營建停工,影響深遠,這責任你我誰能擔當得起?”
劉伯溫微微一笑,神色坦然:“韓國公,我等身為臣子,一切皆應以國家利益為重。”
“若因一時的顧慮而錯失解決當下困境的時機,才是真正擔當不起責任。”
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之上,神色冷峻,目光如炬地掃視著朝堂上爭論不休的眾人。
良久,朱元璋重重地拍了下龍椅扶手,聲音低沉卻極具威嚴:“朕意已決,鳳陽中都營建即刻暫停!”
此言一出,李善長和工部侍郎的臉色瞬間變得煞白,他們還欲再言,卻被朱元璋抬手製止:“朕深知中都營建意義重大,也明白諸位愛卿的苦心。”
“但如今科舉改革、軍校建設等事,關乎我大明興衰,在這緊要關頭,必須分清輕重緩急。”
說著,將目光轉向李善長,語氣也緩和了幾分:“善長,你跟隨咱多年,當知咱此舉絕非草率。”
李善長心中雖仍有不甘,但也明白朱元璋所言在理,無奈之下:“臣遵旨。”
工部侍郎見狀,也隻能應道:“臣等定當妥善處理停工事宜,不負陛下所托。”
朱元璋微微點頭,接著說道:“此次停工,務必安撫好工匠和百姓。”
“戶部撥出專款,作為工匠們……工部選派得力官員……”
“若有誰敢在其中克扣錢財、滋生事端,朕定嚴懲不貸!”
安排完這些,朱元璋掃視一圈朝堂,說道:“繼續奏事。”
怎知,朱元璋說完後,大臣們麵麵相覷,左右互相打量,似乎都在等待著看還有誰會站出來奏報什麽大事。
朱元璋看著大臣們這般模樣,心中也是疑惑不解,忍不住說道:“若無它事,那就退朝了。”
就在朱元璋準備宣布退朝之時,一位從五品的鴻臚寺少卿出列,:“陛下,臣有一事啟奏。”
朱元璋微微點頭:“講。”
那少卿說道:“陛下,近日來鴻臚寺……”
“你這等無視朝堂規矩、肆意妄為之人,不配再位列朝堂!”
此言一出,那位老臣如遭雷擊,身體晃了晃,差點癱倒在地。
他滿臉難以置信,嘴唇顫抖著,似乎還想說些什麽,卻終究什麽也沒說出來,隻是癱坐在地,眼神空洞。
支持改革的大臣們雖然覺得懲處有些重,但見陛下心意已決,也都不敢吭聲。
反對改革的大臣們麵露不忍之色,卻也不敢在此時觸怒龍顏。
此時,宋濂心中暗暗歎了口氣,深知,若不是自己在現代學習過諸多先進理念,對科舉改革有著全麵而深入的思考,隻怕此時此刻,被廢除官身與功名的人就是自己了。
老臣聽了,眼中湧出淚水,艱難地爬起身,對著朱元璋行了最後一禮,聲音顫抖地說道:“老臣謝陛下不殺之恩。”
隨後,在滿朝文武複雜的目光注視下,緩緩轉身,拖著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出了朝堂。
待老臣身影消失在朝堂之外,朱元璋看向眾人,目光掃過每一個人,語氣凝重地說道:“今日之事,給你們所有人都提個醒。”
“朝堂之上,規矩森嚴,朕的旨意不容置疑。”
大臣們紛紛齊聲高唿:“臣等遵旨!”
朱元璋掃視眾人,問道:“對於科舉改革,現在還有誰持有不同的異議?”
劉伯溫出列,拱手說道:“陛下,科舉改革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臣以為需長遠謀劃。”
“如今新增諸多科目,學子們需重新研習,這便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他們究竟需要多長時間學習,才能真正掌握這些知識,達到科舉選拔的標準。”
宋濂接話道:“誠意伯所言極是,臣認為至少需要三年時間。”
“這三年,學子們既要鞏固四書五經的基礎,又要學習律法、算術、農桑等新科目,時間緊任務重,三年方能勉強完成。”
朱元璋微微頷首,看向眾人,語氣堅定地說道:“既然如此,這科舉改革後的學習時長便定為三年。”
“在此期間,各部門要緊密配合,為學子們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讓天下學子都能安心向學,為我大明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
大臣們紛紛領命:“臣等遵旨!”
朱元璋掃視了一圈朝堂,見無人再就科舉之事發言,便開口道:“繼續奏事。”
李奧正百無聊賴地喝完第三瓶紅牛,感覺有些無聊,便掏出手機,準備看會兒番茄小說打發時間,等著下朝。
就在這時,戶部尚書趙好德匆匆地出列,“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大聲說道:“臣,乞骸骨。
這一聲“乞骸骨”,讓李奧瞬間精神猛地一振,原本有些慵懶的狀態一掃而空。
就連六部官員都是在殿中淩亂,今日的朝堂,狀況百出,他們實在是猜不透,接下來到底還會發生什麽意想不到的大事。
朱元璋的臉色瞬間陰沉下來,眉頭緊緊擰成了一個“川”字,眼中滿是不解與憤怒。
猛地一拍龍椅扶手,怒聲質問道:“趙好德,你這是何意?”
“朕待你不薄,委你以戶部尚書重任,掌管天下錢糧,何等信任。”
“如今正值我大明全力革新、大展宏圖之際,你卻在此時提出乞骸骨,到底所為何事?”
趙好德額頭緊貼著冰冷的地麵,磕出了沉悶的聲響,聲音帶著哭腔,滿是無奈與疲憊:“陛下,臣罪該萬死,可實在是有難言之隱啊!”
“陛下您答應了魏國公的軍校事宜,新建軍校、購置軍備、聘請教官,樁樁件件都需大量錢財。”
“還有誠意伯提議的寶鈔印製問題,籌備印鈔工坊、采購特殊紙張和油墨、培訓印鈔工匠,處處都離不開銀子。”
“更別說宋學士的科舉改革事宜,編印新教材、開辦書院、資助貧寒學子,哪一項不是花錢如流水。”
他頓了頓,抬起頭,臉上寫滿了憔悴與絕望。
“陛下,臣每日為籌措各種款項絞盡腦汁,四處奔波,可國庫的銀子就那麽多,拆東牆補西牆,臣實在是無能為力了。”
“如今臣深感自己才疏學淺,難堪重任,實在不敢再忝居戶部尚書之位,恐誤了國家大事,辜負陛下的信任,懇請陛下恩準臣告老還鄉。”
此話一出,戶部的官員們感同身受,紛紛深以為然地點頭。
而其餘大臣們則是一愣,顯然沒想到戶部的財政狀況已經如此窘迫。
朱元璋頓時有些哭笑不得,開口道:“起來吧,除了科舉改革事宜需你戶部出一些銀子,剩下的都由咱的內庫出,鳳陽中都的營建先停了,你看可行?”
趙好德起身,先是一怔,隨即眼眶泛紅,聲音帶著幾分哽咽:“陛下如此體諒臣下難處,還願自掏內庫填補空缺,臣實在是無以為報。”
“鳳陽中都營建停工,雖有些可惜,但能解當下燃眉之急,實乃明智之舉。”
“臣定當殫精竭慮,把科舉改革所需的銀子用在刀刃上,絕不讓陛下失望。”
李善長卻臉色微微一變,上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臣以為鳳陽中都營建一事,斷不可輕易停工。”
“中都乃是我大明根基象征,耗費無數人力、物力、財力,如今已頗具規模,半途而廢實在可惜。”
“況且,停工之後,諸多後續事宜難以處理,不僅會影響朝廷威望,還可能引發百姓對朝廷決策的質疑。”
工部侍郎也趕忙出列,神色焦急,語氣懇切:“陛下,韓國公所言極是。”
“營建中都的工匠們皆是精挑細選,耗費大量心血才聚集於此,一旦停工遣散,再想重新召集難度極大。”
“而且,已備好的諸多珍稀建材,保存起來極為困難,稍有不慎便會損壞,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
朱元璋眉頭緊皺,目光銳利地看向李善長和工部侍郎,心裏清楚李善長的貓膩。
還未等他開口,徐達已大步上前,抱拳說道:“陛下聖明,此時暫停鳳陽中都營建,實乃權衡利弊後的無奈之舉。”
“當下科舉改革、軍校建設等事務,關乎國家未來的人才培養與軍事力量提升,刻不容緩。”
“相比之下,中都營建雖重要,但可稍作擱置。待國家度過這一難關,再行重啟,也為時不晚。”
劉伯溫隨後出列,不緊不慢地說道:“陛下,臣支持魏國公所言。”
“如今國庫空虛,財政緊張,若要同時兼顧多項重大事務,恐力不從心,反而一事無成。”
“集中財力解決當下最緊迫的問題,才是明智之舉。”
“至於中都營建停工後的諸多問題,並非無法解決。”
“可對工匠們妥善安置,給予一定補償和安撫,向百姓闡明朝廷的難處與長遠規劃,相信百姓也能理解。”
朱元璋滿意的看了徐達和劉伯溫一眼,在心裏對他倆點了個讚。
李善長不甘示弱,再次爭辯道:“誠意伯,你所言雖有道理,但中都營建停工,影響深遠,這責任你我誰能擔當得起?”
劉伯溫微微一笑,神色坦然:“韓國公,我等身為臣子,一切皆應以國家利益為重。”
“若因一時的顧慮而錯失解決當下困境的時機,才是真正擔當不起責任。”
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之上,神色冷峻,目光如炬地掃視著朝堂上爭論不休的眾人。
良久,朱元璋重重地拍了下龍椅扶手,聲音低沉卻極具威嚴:“朕意已決,鳳陽中都營建即刻暫停!”
此言一出,李善長和工部侍郎的臉色瞬間變得煞白,他們還欲再言,卻被朱元璋抬手製止:“朕深知中都營建意義重大,也明白諸位愛卿的苦心。”
“但如今科舉改革、軍校建設等事,關乎我大明興衰,在這緊要關頭,必須分清輕重緩急。”
說著,將目光轉向李善長,語氣也緩和了幾分:“善長,你跟隨咱多年,當知咱此舉絕非草率。”
李善長心中雖仍有不甘,但也明白朱元璋所言在理,無奈之下:“臣遵旨。”
工部侍郎見狀,也隻能應道:“臣等定當妥善處理停工事宜,不負陛下所托。”
朱元璋微微點頭,接著說道:“此次停工,務必安撫好工匠和百姓。”
“戶部撥出專款,作為工匠們……工部選派得力官員……”
“若有誰敢在其中克扣錢財、滋生事端,朕定嚴懲不貸!”
安排完這些,朱元璋掃視一圈朝堂,說道:“繼續奏事。”
怎知,朱元璋說完後,大臣們麵麵相覷,左右互相打量,似乎都在等待著看還有誰會站出來奏報什麽大事。
朱元璋看著大臣們這般模樣,心中也是疑惑不解,忍不住說道:“若無它事,那就退朝了。”
就在朱元璋準備宣布退朝之時,一位從五品的鴻臚寺少卿出列,:“陛下,臣有一事啟奏。”
朱元璋微微點頭:“講。”
那少卿說道:“陛下,近日來鴻臚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