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文官見狀,立刻趁機站起身來,義正言辭地說道:“宋大人,你僅僅隻看到了所謂實用之學表麵上的好處,卻嚴重忽略了其對我朝傳承已久的傳統價值觀的巨大衝擊。”
“四書五經所蘊含的道德準則和倫理規範,是教化萬民、維係社會秩序的根本。”
“一旦將律法、算術這類東西納入科舉,學子們必然會將心思都放在這些功利之學上。”
“從而荒廢了對聖賢經典的鑽研,長此以往,社會風氣必將變得急功近利,道德水準也會隨之下降。”
緊接著,一位資曆頗深的老臣顫顫巍巍地說道:“宋濂啊,你這想法太不切實際。”
“且不說增設這些科目後,考官從何處而來?”
“就說考試的組織和實施,將會麵臨多大的困難。”
“如今的科舉體係雖有不足,但勝在成熟穩定,貿然改革,隻會引發混亂,讓科舉陷入無序之中,到時候選才不成,反而誤了國家大事。”
宋濂神色鎮定,目光從容地看向眾人,拱手說道:“諸位大人,我理解你們的擔憂。”
“但時代已然不同,我大明如今麵臨的是百廢待興、萬象更新的局麵,需要全方位的人才來推動國家的發展。”
“道德教化固然重要,但僅有道德而無實際才能,如何應對國家在經濟、民生、律法等方麵的諸多問題?”
“律法能規範社會秩序,算術能助力經濟發展,農桑關乎百姓溫飽,這些絕非奇技淫巧,而是治國理政的關鍵所在。”
“至於考官的問題,我朝人才濟濟,朝中不乏精通律法、算術、農桑之人,可挑選他們來擔任考官,同時也可從民間聘請有真才實學的賢士。”
“在考試組織方麵,我們可以先進行試點,逐步完善,並非一蹴而就。”
這時,又有一位文官提出質疑:“宋大人,就算如你所說,可一旦增設這些科目,考試的難度必然大增。”
“會不會導致能通過科舉的人數大幅減少,讓天下學子寒心,認為朝廷提高了門檻,斷絕了他們的仕途之路?”
宋濂微微皺眉,耐心解釋道:“大人,科舉改革並非是為了為難學子,而是遵循‘術業有專攻’的道理,力求選拔出更契合國家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
“如今我大明各行各業都在蓬勃發展,不同領域對人才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我們增設這些科目,就是為了讓有不同專長的學子都能找到施展才華的舞台。”
“雖說考試難度會有所增加,但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學子們隻要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用心鑽研律法、算術、農桑等實用之學,就完全有機會在科舉中嶄露頭角。”
“這樣的改革,不僅能讓國家選拔到真正有一技之長的棟梁之才,還能激勵更多的人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四書五經。”
“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天賦,去拓展知識領域,提升專業能力。”
“長此以往,無論是對於國家的繁榮昌盛,還是個人的成長發展,都將大有裨益。”
朱元璋滿意地笑道:“宋學士思慮甚是周全,既解決了‘所取多後生少年,能以所學措諸行事者寡’的問題,更是讓我大明能廣納各類賢才,實乃利國之舉。”
“可學子們需要學習科舉改革後的書籍,你是否有所準備,或是一些對此的章程?”
宋濂恭敬地迴答道:“臣在教導太子殿下時,就與太子殿下對此有了些想法。”
“召集了各領域的傑出人才,共同製定出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
“待整理完善後,會第一時間呈送給陛下先行預覽。”
朱元璋微微點頭,眼中滿是讚許:“如此甚好,太子能與你一同謀劃此事,可見其用心,日後必能成為我大明的賢君。”
這時,李善長不著痕跡地朝一位淮西籍的大臣使了個眼神。
那位大臣心領神會,立刻站出身來,畢恭畢敬地問道:“宋學士,您與太子殿下召集的這些人才,他們所編著的書籍,如何能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呢?”
“畢竟這些知識關乎著天下學子的學習和未來。”
宋濂不慌不忙地迴應道:“大人有所不知,此次參與編著的人才,皆是在各自領域內聲名遠揚、造詣深厚之人。”
“比如律法方麵,有曾經參與過我大明律法修訂的資深官員。”
“算術領域……農桑之事……”
“在編著過程中,他們會相互研討、反複論證,每一個觀點、每一條知識都會經過嚴格的審核。”
“而且,成書之後,我們還會呈給陛下再次進行校對和審定,確保書籍內容準確無誤、權威可靠,能為學子們提供最優質的學習資料。”
朱元璋看著這一切,心中暗自欣慰,再次看向宋濂,道:“宋學士,此事就全權交給你負責,遇到任何問題,隨時向咱匯報。”
“咱期待著看到科舉改革後,我大明人才輩出的繁榮景象。”
就在眾人都以為科舉改革一事即將塵埃落定之時。
一位白發蒼蒼、身形佝僂的儒家老臣,突然邁著顫顫巍巍的步伐,從朝臣隊列中緩緩走出。
緊接著,他“撲通”一聲重重地跪倒在地,涕淚橫流,聲嘶力竭地唿喊道:“陛下,此事萬萬不可啊!”
“老臣今日就算拚了這條老邁的性命,也絕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我朝傳承多年的科舉製度,就這麽被肆意更改!”
此時,李奧聽聞此言,眼睛瞬間一亮,趕忙悄悄掏出手機,迫不及待地開始拍攝起來。
畢竟,這位老頭可是信誓旦旦地說要拚了老命阻攔,沒準真能有幸看到他撞柱子以死諫的精彩戲碼。
這麽想著,李奧便躡手躡腳地起身,悄悄走到徐達身旁,壓低聲音說道:“徐叔,您趕緊讓開點路,這老頭看樣子要撞柱子了。”
“您可千萬別攔著,我正拍著呢。”
徐達聽了這話,頓時一臉茫然,什麽叫這老頭要撞柱子?這都哪跟哪啊?
而那位老臣情緒愈發激動,聲音裏滿是悲愴,幾近哽咽地繼續說道:“陛下,老臣追隨您多年,從大明草創之初,一路風風雨雨,親眼見證了我朝的建立和一步步發展壯大。”
“老臣懇請您收迴成命,莫要被這些新奇卻有害的言論所誤導。”
“若陛下執意推行這荒謬的科舉改革,老臣今日便撞死在這朝堂之上,以死明誌!”
說罷,他眼神決絕,直直地看向朝堂一側的柱子,同時做出一副要猛地撞上去的架勢。
這突如其來的舉動,讓朝堂之上瞬間炸開了鍋,大臣們紛紛倒吸一口涼氣,驚愕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這位老臣。
李奧見狀,興奮得兩眼放光,不假思索地立刻用力把徐達往旁邊一拉,空出了老臣與柱子之間的通路。
此時,朝堂上大臣們反應各異。
有的大臣麵露不忍之色,想要上前勸阻。
有的則眉頭緊皺,對老臣的過激行為感到無奈。
而支持科舉改革的大臣們則麵露不滿,覺得老臣實在是冥頑不靈。
那老臣瞧見李奧和徐達居然真的讓出了路,氣得差點背過氣去,在心裏暗暗咒罵,老夫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你們這兩個賊子,怎麽連路都給讓出來了!
可話已出口,架勢也已擺出,無奈之下,他隻好硬著頭皮,佯裝氣勢洶洶地朝著柱子衝去。
不過,他的腳步卻故意拖遝,心裏盤算著,肯定會有人趕緊上前阻攔,到時候也好給自己找個台階下。
就在他的身體快要觸碰到柱子時,一個國子監的年輕官員,衝上前一把拉住了老臣,大聲說道:“老大人,使不得啊!您這是要讓天下人痛心嗎?”
老臣被拉得一個踉蹌,順勢站穩,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嘴裏還在嘟囔著:“你這小子,莫要攔我,我今日定要以死明誌!”
可那掙紮的動作卻顯得有氣無力。
國子監官員緊緊拽著老臣的胳膊,懇切地說道:“老大人,您對朝廷的忠心人所共知,可如此衝動實在不妥。”
“科舉改革一事,或許確有可商討之處,但咱們可以心平氣和地再議,沒必要以這般極端的方式解決啊。”
朝堂上一片嘈雜,眾人議論紛紛。
一位支持改革的大臣高聲說道:“陛下,今日之事足見這老臣為一己之見,竟不顧朝堂規矩,險些釀成大禍,實在不可姑息!”
反對改革的大臣們則紛紛為老臣求情:“陛下,老臣一心為大明,隻是太過擔憂改革會帶來不良後果,才會如此失態,還望陛下從輕發落。”
朱元璋臉色陰沉,重重地哼了一聲:“都給朕閉嘴!朝堂之上,成何體統!”
眾人瞬間安靜下來,大氣都不敢出。
朱元璋看向老臣,怒聲說道:“你這老貨,簡直是胡鬧!”
“在朕的朝堂上上演這一出鬧劇,你將朕置於何地?將國法置於何地?”
老臣“撲通”一聲跪地,連連磕頭:“陛下,老臣還是堅持己見。”
“認為科舉改革有悖祖宗成法,可老臣不該在朝堂上如此失態,驚擾了陛下,犯下大錯,懇請陛下降罪。”
朱元璋氣得拍案而起,怒目圓睜:“到現在你還冥頑不靈!”
“咱看你是在朝堂安穩日子過久了,忘了自己的本分。”
“國法威嚴,豈是你能隨意踐踏的?咱今日若不重重懲處你,何以服眾?”
朝堂之上瞬間一片死寂,所有人都大氣不敢出,目光緊緊盯著龍椅上怒容滿麵的朱元璋。
“四書五經所蘊含的道德準則和倫理規範,是教化萬民、維係社會秩序的根本。”
“一旦將律法、算術這類東西納入科舉,學子們必然會將心思都放在這些功利之學上。”
“從而荒廢了對聖賢經典的鑽研,長此以往,社會風氣必將變得急功近利,道德水準也會隨之下降。”
緊接著,一位資曆頗深的老臣顫顫巍巍地說道:“宋濂啊,你這想法太不切實際。”
“且不說增設這些科目後,考官從何處而來?”
“就說考試的組織和實施,將會麵臨多大的困難。”
“如今的科舉體係雖有不足,但勝在成熟穩定,貿然改革,隻會引發混亂,讓科舉陷入無序之中,到時候選才不成,反而誤了國家大事。”
宋濂神色鎮定,目光從容地看向眾人,拱手說道:“諸位大人,我理解你們的擔憂。”
“但時代已然不同,我大明如今麵臨的是百廢待興、萬象更新的局麵,需要全方位的人才來推動國家的發展。”
“道德教化固然重要,但僅有道德而無實際才能,如何應對國家在經濟、民生、律法等方麵的諸多問題?”
“律法能規範社會秩序,算術能助力經濟發展,農桑關乎百姓溫飽,這些絕非奇技淫巧,而是治國理政的關鍵所在。”
“至於考官的問題,我朝人才濟濟,朝中不乏精通律法、算術、農桑之人,可挑選他們來擔任考官,同時也可從民間聘請有真才實學的賢士。”
“在考試組織方麵,我們可以先進行試點,逐步完善,並非一蹴而就。”
這時,又有一位文官提出質疑:“宋大人,就算如你所說,可一旦增設這些科目,考試的難度必然大增。”
“會不會導致能通過科舉的人數大幅減少,讓天下學子寒心,認為朝廷提高了門檻,斷絕了他們的仕途之路?”
宋濂微微皺眉,耐心解釋道:“大人,科舉改革並非是為了為難學子,而是遵循‘術業有專攻’的道理,力求選拔出更契合國家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
“如今我大明各行各業都在蓬勃發展,不同領域對人才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我們增設這些科目,就是為了讓有不同專長的學子都能找到施展才華的舞台。”
“雖說考試難度會有所增加,但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學子們隻要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用心鑽研律法、算術、農桑等實用之學,就完全有機會在科舉中嶄露頭角。”
“這樣的改革,不僅能讓國家選拔到真正有一技之長的棟梁之才,還能激勵更多的人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四書五經。”
“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天賦,去拓展知識領域,提升專業能力。”
“長此以往,無論是對於國家的繁榮昌盛,還是個人的成長發展,都將大有裨益。”
朱元璋滿意地笑道:“宋學士思慮甚是周全,既解決了‘所取多後生少年,能以所學措諸行事者寡’的問題,更是讓我大明能廣納各類賢才,實乃利國之舉。”
“可學子們需要學習科舉改革後的書籍,你是否有所準備,或是一些對此的章程?”
宋濂恭敬地迴答道:“臣在教導太子殿下時,就與太子殿下對此有了些想法。”
“召集了各領域的傑出人才,共同製定出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
“待整理完善後,會第一時間呈送給陛下先行預覽。”
朱元璋微微點頭,眼中滿是讚許:“如此甚好,太子能與你一同謀劃此事,可見其用心,日後必能成為我大明的賢君。”
這時,李善長不著痕跡地朝一位淮西籍的大臣使了個眼神。
那位大臣心領神會,立刻站出身來,畢恭畢敬地問道:“宋學士,您與太子殿下召集的這些人才,他們所編著的書籍,如何能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呢?”
“畢竟這些知識關乎著天下學子的學習和未來。”
宋濂不慌不忙地迴應道:“大人有所不知,此次參與編著的人才,皆是在各自領域內聲名遠揚、造詣深厚之人。”
“比如律法方麵,有曾經參與過我大明律法修訂的資深官員。”
“算術領域……農桑之事……”
“在編著過程中,他們會相互研討、反複論證,每一個觀點、每一條知識都會經過嚴格的審核。”
“而且,成書之後,我們還會呈給陛下再次進行校對和審定,確保書籍內容準確無誤、權威可靠,能為學子們提供最優質的學習資料。”
朱元璋看著這一切,心中暗自欣慰,再次看向宋濂,道:“宋學士,此事就全權交給你負責,遇到任何問題,隨時向咱匯報。”
“咱期待著看到科舉改革後,我大明人才輩出的繁榮景象。”
就在眾人都以為科舉改革一事即將塵埃落定之時。
一位白發蒼蒼、身形佝僂的儒家老臣,突然邁著顫顫巍巍的步伐,從朝臣隊列中緩緩走出。
緊接著,他“撲通”一聲重重地跪倒在地,涕淚橫流,聲嘶力竭地唿喊道:“陛下,此事萬萬不可啊!”
“老臣今日就算拚了這條老邁的性命,也絕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我朝傳承多年的科舉製度,就這麽被肆意更改!”
此時,李奧聽聞此言,眼睛瞬間一亮,趕忙悄悄掏出手機,迫不及待地開始拍攝起來。
畢竟,這位老頭可是信誓旦旦地說要拚了老命阻攔,沒準真能有幸看到他撞柱子以死諫的精彩戲碼。
這麽想著,李奧便躡手躡腳地起身,悄悄走到徐達身旁,壓低聲音說道:“徐叔,您趕緊讓開點路,這老頭看樣子要撞柱子了。”
“您可千萬別攔著,我正拍著呢。”
徐達聽了這話,頓時一臉茫然,什麽叫這老頭要撞柱子?這都哪跟哪啊?
而那位老臣情緒愈發激動,聲音裏滿是悲愴,幾近哽咽地繼續說道:“陛下,老臣追隨您多年,從大明草創之初,一路風風雨雨,親眼見證了我朝的建立和一步步發展壯大。”
“老臣懇請您收迴成命,莫要被這些新奇卻有害的言論所誤導。”
“若陛下執意推行這荒謬的科舉改革,老臣今日便撞死在這朝堂之上,以死明誌!”
說罷,他眼神決絕,直直地看向朝堂一側的柱子,同時做出一副要猛地撞上去的架勢。
這突如其來的舉動,讓朝堂之上瞬間炸開了鍋,大臣們紛紛倒吸一口涼氣,驚愕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這位老臣。
李奧見狀,興奮得兩眼放光,不假思索地立刻用力把徐達往旁邊一拉,空出了老臣與柱子之間的通路。
此時,朝堂上大臣們反應各異。
有的大臣麵露不忍之色,想要上前勸阻。
有的則眉頭緊皺,對老臣的過激行為感到無奈。
而支持科舉改革的大臣們則麵露不滿,覺得老臣實在是冥頑不靈。
那老臣瞧見李奧和徐達居然真的讓出了路,氣得差點背過氣去,在心裏暗暗咒罵,老夫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你們這兩個賊子,怎麽連路都給讓出來了!
可話已出口,架勢也已擺出,無奈之下,他隻好硬著頭皮,佯裝氣勢洶洶地朝著柱子衝去。
不過,他的腳步卻故意拖遝,心裏盤算著,肯定會有人趕緊上前阻攔,到時候也好給自己找個台階下。
就在他的身體快要觸碰到柱子時,一個國子監的年輕官員,衝上前一把拉住了老臣,大聲說道:“老大人,使不得啊!您這是要讓天下人痛心嗎?”
老臣被拉得一個踉蹌,順勢站穩,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嘴裏還在嘟囔著:“你這小子,莫要攔我,我今日定要以死明誌!”
可那掙紮的動作卻顯得有氣無力。
國子監官員緊緊拽著老臣的胳膊,懇切地說道:“老大人,您對朝廷的忠心人所共知,可如此衝動實在不妥。”
“科舉改革一事,或許確有可商討之處,但咱們可以心平氣和地再議,沒必要以這般極端的方式解決啊。”
朝堂上一片嘈雜,眾人議論紛紛。
一位支持改革的大臣高聲說道:“陛下,今日之事足見這老臣為一己之見,竟不顧朝堂規矩,險些釀成大禍,實在不可姑息!”
反對改革的大臣們則紛紛為老臣求情:“陛下,老臣一心為大明,隻是太過擔憂改革會帶來不良後果,才會如此失態,還望陛下從輕發落。”
朱元璋臉色陰沉,重重地哼了一聲:“都給朕閉嘴!朝堂之上,成何體統!”
眾人瞬間安靜下來,大氣都不敢出。
朱元璋看向老臣,怒聲說道:“你這老貨,簡直是胡鬧!”
“在朕的朝堂上上演這一出鬧劇,你將朕置於何地?將國法置於何地?”
老臣“撲通”一聲跪地,連連磕頭:“陛下,老臣還是堅持己見。”
“認為科舉改革有悖祖宗成法,可老臣不該在朝堂上如此失態,驚擾了陛下,犯下大錯,懇請陛下降罪。”
朱元璋氣得拍案而起,怒目圓睜:“到現在你還冥頑不靈!”
“咱看你是在朝堂安穩日子過久了,忘了自己的本分。”
“國法威嚴,豈是你能隨意踐踏的?咱今日若不重重懲處你,何以服眾?”
朝堂之上瞬間一片死寂,所有人都大氣不敢出,目光緊緊盯著龍椅上怒容滿麵的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