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儒士,神情嚴肅,捋著胡須,義正言辭地說道。


    “陛下,儒家經典中明確規定了男女有別,女子應以柔順為德,學習女紅、婦德即可。”


    “若鼓勵女子接受教育,讓她們接觸經史子集,這是破壞了千百年來的規矩,恐遭天下人非議。”


    又一位年邁的老儒士滿臉不悅地站了出來,他的胡須因激動而微微顫抖,大聲說道:“宋濂,你這簡直是大逆不道,離經叛道至極!”


    “自古以來,女子就應遵循三從四德,深居閨閣,操持內務。”


    “你卻提議讓女子接受教育,這成何體統?”


    “若女子都拋頭露麵去學習,那我朝的綱常倫理置於何地?”


    此時,另一位年輕的儒家文臣,指著宋濂說道:“宋濂,你也是儒家出身,本應謹遵儒家教誨,維護祖宗規矩。”


    “如今卻提出這等離經叛道的建議,實在有負大儒之名。”


    “儒家倡導的是尊卑有序、男女有別,你此舉是對儒家經典的褻瀆!”


    宋濂神色坦然,目光堅定地一一掃過那些言辭激烈指責他的大臣,不卑不亢地反駁道。


    “諸位大人,不錯,我宋濂的確是儒家出身,然而儒家思想自誕生以來,便並非是一成不變、刻板僵化的教條。”


    “這天地之間,女子之中亦不乏聰慧過人、勤奮好學之輩,她們同樣有著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為何就不能給予她們接受教育的機會呢?”


    “時代在變,我大明初立,正需革新圖強。”


    “女子接受教育並非是破壞禮教,而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禮教內涵的豐富與完善。”


    宋濂微微一頓,語氣中充滿了敬意:“皇後娘娘以其非凡的智慧和賢德助力陛下成就帝業,這便是女子有才的有力證明。”


    “而且,女子若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擁有豐富的學識,日後為人妻、為人母,隻會更加懂得如何相夫教子,更好地傳承優良家風。”


    “如此一來,不僅不會破壞綱常倫理,反而會使家庭更加和睦,社會更加穩定。”


    他目光炯炯,環顧朝堂,慷慨陳詞:“再者,儒家思想向來倡導仁愛、包容。”


    “我們身為儒家子弟,肩負著傳承和弘揚儒家精神的重任,不應一味地因循守舊、抱殘守缺。”


    “而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積極探索創新,為國家的繁榮昌盛、百姓的幸福安康謀取福祉。”


    然而,那位年邁的老儒士仍舊頑固不化,漲紅了臉反駁道:“宋濂,你少在這兒花言巧語、狡辯抵賴!”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可是老祖宗們代代相傳的規矩,曆經千百年的驗證,豈是能隨隨便便更改的?”


    “你如此蠱惑人心,分明就是在誤導陛下,妄圖擾亂朝綱!”


    隨著老儒士的聲聲厲喝,朱元璋的臉色逐漸陰沉下來,眼神中透露出極度不滿與憤怒。


    他猛地一拍龍椅,大聲怒喝道:“夠了!這群冥頑不靈、迂腐不堪的家夥,隻知守著舊規矩,卻看不到國家的未來!”


    朱元璋氣得站起身來,怒視著眾人,質問道:“咱妹子為我大明所立下的汗馬功勞,你們都當作看不見嗎?”


    “如今宋學士一心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建言獻策,提出如此利國利民的建議,你們卻在這兒百般刁難、橫加阻撓!”


    緊接著,朱元璋大手一揮,高聲下令:“來人,把這反對的五個腐儒拉出去,各打二十大板!”


    “讓你們好好反思,莫要再阻礙我大明的進步之路!”


    話音剛落,如狼似虎的侍衛們立刻行動起來,迅速將那五位大臣強行帶出了朝堂,隻留下他們驚慌失措的唿喊聲在空氣中漸漸消散。


    整個朝堂陷入了一片寂靜,其他大臣們紛紛低垂著頭,大氣都不敢出。


    朱元璋目光如炬,冷峻地掃視著殿下噤若寒蟬的眾人,語氣斬釘截鐵,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女子受教育一事,就依照宋學士所奏議的執行。”


    “咱希望你們都能明白,凡事應以國家的大局為重,切莫再一味地因循守舊,抱殘守缺。”


    “否則,今日這五人的下場,便是你們的前車之鑒!”


    大臣們齊聲高唿:“臣等遵旨!”


    此時的宋濂感慨萬千,此事若是在以前提及,自己必定會成為被拖出去責打的一員。


    朱元璋重新坐迴龍椅,目光投向宋濂:“宋學士,你可還有其他奏報?”


    宋濂趕忙整理了一下思緒,恭敬地拱手說道:“陛下,臣的確還有關於科舉之事,要向陛下奏明。”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又響起一陣小聲的議論。


    武將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站在首位的徐達,藍玉輕輕拉了拉徐達的衣袖,低聲說道:“魏國公,宋學士最近似乎與您往來頗為密切,對於此事您還反對嗎?要不,我先站出來反對?”


    徐達沒好氣地瞪了藍玉一眼,低聲嗬斥道:“滾迴去站好!老夫知道此事,你就安靜看著,別多問,總之不要反對便是。”


    藍玉雖滿心都是疑惑,但見徐達如此嚴肅,也隻能乖乖退迴到原位,然後與其他武將一一知會,讓他們切莫提出反對意見。


    宋濂清了清嗓子,朗聲道:“陛下,科舉製度乃是我大明選拔人才的關鍵途徑,其重要性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


    “因此,臣鬥膽請求陛下重新開啟科舉恩科。”


    說罷,便鄭重地跪下,態度誠懇地表達請求。


    其他文官見此情形,也紛紛跟著跪地,齊聲請求重開科舉。


    刹那間,朝堂上黑壓壓地跪倒了一片。


    “陛下,科舉取士乃國之大典,如今我大明正值用人之際,重開科舉,廣納賢才,實乃當務之急啊!”


    “是啊,陛下!天下有才之士皆盼望著能為朝廷效力,科舉就是他們報效國家的途徑。”


    “重開科舉,既能讓這些才俊有施展才華的機會,也能為我大明的治理注入新的活力,懇請陛下恩準!”


    “陛下,自開國以來,我大明根基初定,百事待興,亟需有識之士來輔佐陛下治理天下。”


    “科舉製度傳承多年,為曆代選拔出無數良才,如今重啟科舉,必能為我朝選拔出更多棟梁,鞏固我大明的江山社稷。”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言辭中都飽含著對重開科舉的急切期盼。


    朱元璋佯裝神色冷峻,目光如刀般射向宋濂,質問道:“宋學士,你可還記得,咱當初為何停罷科舉?”


    宋濂跪在地上,身子微微前傾,態度恭謹,絲毫不敢懈怠:“臣自然記得,陛下當初停罷科舉,乃是因為選拔效果不盡人意,存在‘所取多後生少年,能以所學措諸行事者寡’的問題。”


    “正因如此,自陛下停罷科舉之後,臣便日夜思索,一心探尋如何改進科舉製度,力求選拔出真正對國家和百姓有用的人才。”


    “陛下,之前科舉選拔出來的多是些擅長死記硬背、空有理論的後生,雖飽讀詩書,卻難以將所學運用到實際政務之中。”


    “但這並非科舉製度本身的問題,而是考試內容和選拔方式需要革新。”


    說著,從袖子裏掏出奏本,雙手呈給一旁的太監,由太監轉呈給朱元璋。


    朱元璋接過奏本,強忍住不讓自己笑出來,目光迅速掃過,而後說道:“宋學士平身,說說你對科舉改革都有哪些章程。”


    此話一出,其餘跪著的文官們麵麵相覷,心中有些犯懵,暗自嘀咕,陛下隻讓宋學士平身,那我們呢?


    宋濂站起身,整理了一下朝服,神色莊重道:“陛下,如今科舉考試隻重四書五經,雖能選拔出一批飽讀聖賢之書的儒士。”


    “但選拔出來的人才類型過於單一,難以滿足我大明在諸多領域的發展需求。”


    “當今之世,國家不僅需要精通經史子集的文人,更需要知曉律法、算術、農桑、天文、地理等實用之學的人才。”


    “臣建議,在科舉考試中,除四書五經外,增設律法、算術、農桑等科目,如此方能選拔出真正能為國家解決實際問題的棟梁之材。”


    “讓那些有一技之長、心懷報國之誌的學子,皆有機會施展才華,為我大明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


    宋濂話音剛落,那些還跪在地上的文臣中,一位滿臉漲紅的官員仰頭大聲反駁,語氣裏滿是不悅:“宋大人,你這提議簡直荒謬至極!”


    “科舉以四書五經為核心,是為了選拔出品德高尚、深諳聖人之道的人才,這是祖宗定下的規矩,千百年來從未改變。”


    “可你現在竟然主張增設那些不入流的雜學,這不是本末倒置又是什麽?”


    “要是按你的想法,選拔出來的都是些隻懂奇技淫巧的人,那還怎麽治理國家?”


    “國家的綱紀倫常、禮義廉恥又該如何維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朱元璋到現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飯不頂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飯不頂飽並收藏朱元璋到現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