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親自前往各地巡查了稅收狀況後,決定緊急召集他的文臣武將們共同商議關於減免稅收的相關政策。


    當李世民步入大廳時,隻見長春宮的文臣武將已經站在那裏等候他的到來。待眾人行過禮後,李世民穩步走向那幅已經展開的巨大地圖,並伸出手指著其中幾處用醒目的黑圈圈起來的地方說道:“諸位,本王此番外出巡查,有一個重要的發現。我大唐如今屯田的範圍實在過小,且大多集中於此幾處區域。現在咱們征戰沙場之時,皆是依靠後方的糧倉來保障軍隊的後勤補給。然而,那些負責運輸糧草的縣城所承受的壓力可謂是極其巨大!依本王之見,是否應當適度地對這些地區施行一些稅收減免政策呢?如此一來,既能提升他們運送糧草的積極性,又可避免敵軍輕易截斷我方糧道,危及大軍安危。”


    此時,一旁的杜如晦微微頷首,上前一步拱手施禮後說道:“秦王殿下所言極是。不過微臣以為,還需考量戰場所在的具體位置。若是與戰場相鄰近、糧草必經之地,則不妨給予適當的稅收減免;至於其他地區嘛,則仍應依照常規的征收標準執行。唯有如此,方能確保朝廷的稅收收入不至於大幅減少呀。”


    “如晦,你所言甚是!本王確實應當深思朝廷稅收會因此而驟減的難題。”李世民微微頷首,表示讚同杜如晦所提出的觀點。隨即,他的目光緩緩移至麵前那張巨大而詳盡的地圖之上,整個人仿佛沉浸其中,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此時此刻,一旁的杜如晦趁著李世民專注於思考之際,迅速地將眼神投向身旁的房玄齡,並以不易察覺的動作向其示意。原來,他們二人都深知眼下還有一件至關重要之事尚未稟報給李世民——河東已然失守。那一封接一封的戰敗戰報如雪片般飛來,眾多將領更是私下裏紛紛找上杜如晦,詢問秦王為何遲遲不肯主動請纓出戰。然而,麵對眾人的疑問,杜如晦自己也是茫然不知,唯有寄希望於房玄齡能趁此機會,當麵向李世民說明情況。


    就在房玄齡剛欲開口講述河東失守一事時,突然間,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由遠及近傳來。緊接著,一名身著鎧甲、英姿颯爽的侍衛匆匆奔入殿內,在距李世民數步之遙處停下腳步,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大禮之後,高聲說道:“啟稟秦王殿下,中書侍郎唐儉此刻正在門外求見。”


    早已收到長孫無豔書信的李世民,心中對於此次唐檢前來拜訪的目的已是了然於心。隻見他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微笑,輕聲吩咐道:“快請他進來吧!”


    就在這時,眾人隻瞧見一個身著官服之人腳步匆忙地從門外快步走入。此人正是唐儉,他神色略顯緊張,徑直朝著李世民走去,並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大禮,高聲說道:“下官拜見秦王陛下!唐儉此次前來乃是奉聖上之命,專程將陛下的手敕呈交於秦王陛下您啊!”


    李世民微微抬頭,目光落在唐儉身上,臉上露出一絲微笑,緩聲道:“原來是唐儉啊,的確是許久未見了!不知此番究竟是何要事,父王竟派你來此跑這一趟呢?”說話間,李世民已伸手接過那封手敕。


    唐儉連忙拱手應道:“迴秦王殿下,關於這手敕的具體內容,下官並不知曉!不過,陛下曾特別交代過,這封手敕尚未經過三省的審核,務必得先行交予秦王您手中才行。”說完這番話,唐儉又再次躬身行禮,表示自己隻是依旨行事。


    李世民麵色凝重地緩緩打開手中的詔書,當目光觸及到上麵所書寫的文字時,不禁微微一怔。隻見那詔書上赫然寫道:“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宜棄大河以東謹守關西而已。”這一行行字跡仿佛帶著沉甸甸的分量,直直地撞入了他的眼簾之中。


    李世民凝視著那些字,腦海中不由自主地迴想起唐儉剛剛所說的那一番話語。以他的聰慧和對局勢的敏銳洞察力,又怎能不明白此刻李淵心中真正的盤算呢?


    事實上,李世民對於大唐各地的戰況始終保持著密切關注。自從上次他為解救劉文靜而主動請求率軍出征卻遭到李淵拒絕以後,他便意識到,繼續強行爭取可能隻是徒勞無功,甚至會讓自己陷入更為艱難的境地。


    如今的李世民深知,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日常生活中,他都決不能讓自己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麵。他渴望掌握自己的命運,成為那個主宰一切的人。所以,這次他決定按兵不動,等待李淵親自前來求助於他。隻有這樣,他才能在這場權力的博弈中占據上風,處於不敗之地。


    “唐儉啊,你此番長途奔波而來,一路艱辛勞累,想必已是疲憊不堪。快快前往偏廳歇息片刻,先飲一杯香茗解解渴,待明日再啟程返迴複命不遲。”李世民微微眯起雙眸,輕描淡寫地說著這番話語,但心中卻另有盤算。他並不急於此刻就給李淵一個明確的答複,因為時間拖得越久,對他而言便越是有利,屆時他便能獲取更多自己所期望得到的東西。


    然而,唐儉卻是心急如焚,連忙躬身施禮道:“殿下有所不知,此次之事事關重大且緊迫異常,陛下已然嚴令微臣速速趕迴複命,實在不敢有絲毫耽擱呀!”他額頭上滲出一層細汗,焦急之情溢於言表。畢竟這可是皇命在身,若不能及時完成任務,後果恐怕不堪設想。


    隻見李世民劍眉微蹙,臉色一沉,緩緩開口道:“即便如此,亦不過是區區一兩日之差罷了,況且當下我等正忙於商議重要事務,豈能因你一人而中斷?”他的聲音低沉有力,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


    就在此時,一直沉默不語的房玄齡忽然挺身而出,拱手抱拳說道:“啟稟殿下,河東方麵傳來軍報,情況危急萬分,微臣以為此乃關乎大局之大事,應當讓您知曉詳情。”說罷,他抬頭直視李世民,眼神堅定而急切。


    李世民略作思索,輕點下頭,表示已經明了此事,然後安撫眾人道:“無妨,待到諸事商議完畢之後,我們再來共同商討應對之策。”聞聽此言,唐儉那顆懸著的心總算稍稍落定一些,這才轉身朝著偏廳走去。


    待唐儉離開後,李世民小心翼翼地將那道手敕收入懷中貼身衣物之內,隨後重新坐迴椅上,與在座諸人繼續展開深入討論。


    盡管足足晚了兩日之久,李淵才終於盼來了李世民的迴應,然而此時此刻的他,已然被如山般沉重的壓力折磨得幾近瘋狂。當唐儉恭敬地將那封來自李世民的上表書呈遞到他麵前時,李淵迫不及待地伸出雙手,以近乎搶奪的姿態迅速接了過來。


    他心急如焚地撕開信封,展開信紙,目光飛速掃過上麵的每一個字。隻見信中寫道:“太原是王業的基礎,國家的根本;河東地區富饒,京城靠它供給,如果全部放棄,臣深感憤恨。希望給臣三萬精兵,必定可望消滅劉武周,收複汾、晉!”


    讀完此信,李淵隻覺心頭一陣激蕩,連日來籠罩在心頭的陰霾瞬間消散無蹤。他不禁拍案而起,大聲讚道:“果真是朕的好兒子啊!如此膽識和氣魄,著實令人欽佩!”


    然而,興奮之餘,李淵又稍稍冷靜下來,開始重新審視起這份請戰書。他暗自思忖道:“三萬精兵……是不是有些過於輕敵了呢?”畢竟敵軍勢大,這場戰爭的勝負關係重大,容不得半點疏忽。


    就在這時,一旁的唐儉趕忙上前一步,躬身施禮後說道:“啟稟陛下,這三萬精兵之數,乃是秦王與諸位文臣武將共同商議之後認為可行之舉。他們對此已有周密部署和詳盡計劃,請陛下放心。”


    聽了唐儉這番話,李淵微微頷首,臉上再次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輕撫著自己花白的胡須,感慨萬分地說:“二郎不愧是繼承了朕的風範啊!”想到此處,李淵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李淵當機立斷,決定征調關中地區所能集結到的全部兵力來充實李世民所率領的軍隊。一時間,無數英勇之士從四麵八方匯聚而來,他們個個精神抖擻、士氣高昂,懷揣著保家衛國的堅定信念加入到這支即將出征的隊伍之中。


    與此同時,為了表達自己對於李世民此次出征的全力支持和殷切期望,李淵更是不辭辛勞地親自駕臨華陰,並專程前往長春宮,為即將踏上征程的李世民送行。


    李世民遠遠地瞧見李淵的馬車緩緩駛來,心中不禁湧起一絲訝異。畢竟,此次征戰之事雖至關重要,但他著實未曾料到李淵竟會親自前來。然而轉念一想,這倒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這場戰爭對於大唐以及李淵本人而言意義非凡、舉足輕重。


    伴隨著一陣輕微的顛簸,李淵穩穩地下了馬車。他那銳利的目光瞬間便捕捉到了正出城相迎的李世民,臉上隨即綻放出欣喜的笑容,大踏步地朝著李世民走去,口中還高聲笑道:“哈哈,二郎啊!我大唐能擁有像你這般勇猛善戰之將才,實乃國之大幸呐!”


    李世民見狀,趕忙快步迎上前去,向著李淵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朗聲道:“兒臣參見父王!”


    李淵連忙伸手向前,一把扶住李世民,親切地說道:“快快起身!咱們父子之間無需如此多禮!”說罷,李淵緊緊握住李世民的手臂,眼中滿是慈愛與欣慰之色。


    “長安城至長春宮路途迢迢,父王不顧辛勞親赴此地為兒臣送行,此恩此情兒臣銘記於心。請父王放心,兒臣定當率領眾將士奮勇殺敵,不辱使命,早日凱旋歸來!”李世民邊說著,邊小心翼翼地攙扶著李淵一同朝城中走去。此時微風輕拂,陽光灑落在他們身上,勾勒出一幅父慈子孝的溫馨畫麵。


    然而,盡管眼前的景象如此溫馨美好,但李世民的內心深處卻清楚地知道,經過劉文靜被冤殺之後,他們之間那份曾經親密無間的父子情已經難以再迴到往昔的模樣了。那些過往的矛盾與糾葛就像一道道深深的裂痕,雖然表麵上可以被暫時掩蓋,但終究無法完全抹去痕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威鳳賦之李世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momoca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momoca並收藏威鳳賦之李世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