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站立在薊州城西城門樓的崇禎長歎一口氣。


    “曆史的教訓就是我們從來不會從曆史中得到教訓!”崇禎開口道。


    身後跟隨的吳三桂、李若鏈等人都不明所以。


    “朕不用問,一定知道你們心中在問,哪裏來這麽多田地分給軍士?”


    李若鏈道:“陛下洞察臣心,臣的確有這個疑問。”


    吳三桂也道:“迴陛下,臣的家丁營中田畝雖然很多,但除此外以,遼東也沒有太多的良田可以賞賜出去了。”


    崇禎沒有迴應李若鏈和吳三桂的疑問,而是反問道:


    “你們知道為何我們不會從曆史中得到教訓?”


    “因為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的銀子和田產拱手送給別人!”


    “吳三桂、李若鏈,朕問你們一個問題,必須認真迴答!”


    吳三桂施禮道:“陛下請開尊口,臣下知無不言。”


    “倘若一個人、或者一個朝廷,把天下絕大部分的財富和土地都據為己有,並傳給他們的子孫後代,這些銀子和田地,就真的屬於他們了嗎?”


    “那天下其他人怎麽辦?餓死算了還是他們根本就不配活著?”


    吳三桂和李若鏈都沉默了。


    他們無法迴答這個問題。


    “普天之下當然都是王土,但王土之上的百姓和億兆生靈怎麽辦?”


    “他們有沒有權利讓自己和家人不餓肚子?”


    李若鏈思索半天,大著膽子迴答道:


    “上天有好生之德,臣認為,所有人都有權利吃飽。”


    吳三桂若有所思,但這些問題顯然超出了他的認知。


    “上天有好生之德,說的好!”崇禎讚許道。


    “一個人自己努力賺一兩銀子,那是他自己的。”


    “如果他賺了一億兩銀子,那一定不是他自己的。他隻是代天下管理!”


    崇禎這番沒頭沒腦的話,讓吳三桂和李若鏈感覺腦子轉不動了。


    “比如朕的親叔叔,福王朱常洵,他名下登記在冊的良田有三百萬畝!”


    “萬曆爺原本打算給他八百萬畝良田的,他自己實在不好意思,也就勉強拿了三百萬畝地。”


    “朱常洵當年去洛陽就藩,裝修王府就耗費了二十八萬兩銀子!”


    崇禎說著說著語氣已經很是沉痛。


    “倘若大明真的要滅亡,那就真的是我朱由檢一個人的過錯嗎?”


    吳三桂和李若鏈都不敢接話。


    這不僅屬於皇室內部事務,而且事關天下經濟命脈。


    事關大明國祚存亡。


    他們沒法說、不能說、說不得。


    “等打垮李自成,朕有十足的把握,給這些軍士們分田!”


    大明朝的田畝數量一直是一筆糊塗賬。


    《明實錄》、《賦役黃冊》中記載的田畝數量就是一個謎:


    洪武二十四年為三點九億畝,兩年後變成了八點五億畝、七年後又變成四點二億畝。


    成化二十一年為四點九億畝,兩年後變為八點三億畝。


    弘治十七年八點四億畝,一年後變成四點七億畝。


    同一個朝代,田畝數據前後變化如此之巨大,隻能說有人動手腳了。


    後世的黃仁宇寫過一本《萬曆十五年》,裏麵有一個觀點:


    中國曆史上大部分時間對經濟的管理都缺乏“數目字”管理手段。


    各種模棱兩可、前後矛盾的數據根本經不起推敲。


    即便強如張居正,主持清丈全國田畝,得出的數據也不是很科學。


    但越是模糊、越是經不起推敲的數據,就越能被人利用。


    上下五千年曆史中,想打破這種被利用、且真正具備經濟思維的古代名人,隻有四個:


    桑弘羊、王安石、張居正、雍正。


    桑弘羊力推的鹽鐵官營、向商人征稅、確保酒類產品專營的酒榷製等等,為漢武帝的大漢朝廷積累了巨量財富。


    後世很多製度,如煙草和鹽業轉賣都來源桑弘羊的經濟理念。


    但桑弘羊更傾向國家壟斷,對於財富二次分配缺乏明確概念。


    桑弘羊所處的時代局限,決定他沒必要思考財富的二次分配。


    他隻服務於漢武帝。


    王安石、張居正、雍正的共同點在於:


    他們知道國家的財富和土地都去了哪裏。


    他們心裏很清楚,治理國家、維護統治,光靠軍事鎮壓和儒家典籍是不夠的。


    必須要有錢!


    財政沒有錢,最終的結局就是改朝換代。


    而既得利益者不會將錢吐出來。


    於是通過變法希望有錢的大地主、大官僚能夠把田產等財富吐出來。


    所以,王安石、張居正、雍正都被後世的既得利益者罵的狗血淋頭。


    比如那個小時候砸過缸的司馬光,窮其一生要打倒王安石。


    因為王安石的很多政策讓司馬光那一撮人利益受損。


    這種解釋很多人覺得過於膚淺。


    甚至好多人覺得司馬光才是識大體、老成謀國的典範。


    但如果將視野放大到幾千年的曆史中,在怎麽複雜的問題和人性都無法迴避一個現實問題:


    大部分人吃不飽飯、國家也沒有錢的時候,是再苦一苦百姓,還是認真思考重新分配?


    身為穿越者的崇禎,很清楚土地在大明就是一切財富分配的基礎。


    崇禎心裏很明白,大明朝實際的田畝遠遠大於登記在冊的。


    因為所有的官員、地主、士紳、勳貴、宗室都占有並隱瞞了大量的田產。


    甚至吳三桂這樣的邊鎮總兵和手下的將領,以及衛所將領,都有大量的田產。


    既然你們都希望朕死,然後等著改朝換代繼續做富家翁,那就不好意思了。


    等擊敗李自成,從京師和順天府開始,耕者有其田,不耕者就餓著吧。


    要打破王朝三百年周期律,隻能進行財富和土地的重新分配。


    這種分配自下而上就是革命和造反。


    自上而下就是改良。


    但造反往往比改良更為有效。


    李自成攻占北京,將半個大明朝打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利於財富和土地的重新分配。


    李自成,朕謝謝你!


    “平西伯,除了家丁營另當別論,其餘關寧軍的賞賜也是每人一百五十畝!”崇禎在黑暗中盯著吳三桂的臉。


    ”你的家丁營不缺地,朕平定天下後,也不會去動他們!”


    “那是他們在遼東拿命換來的,朕可以容忍!”


    吳三桂急忙跪下道:


    “臣代關寧軍將士們叩謝聖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通過這幾天的相處,吳三桂心中對崇禎皇帝的看法越來越明確。


    這位大明天子絕非昏庸之君,陛下心中有著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陛下絕對不是能夠隨便糊弄的人。


    之前陛下坐困京師,被各地官員和軍隊將領蒙蔽、被朝堂大佬和派係孤立,處處舉措失當,一步錯,步步錯。


    但李自成攻占京師後,陛下似乎被打醒了。


    現在隻要輔助陛下打垮李自成,即便建奴,也可以慢慢對付和收拾。


    外出配合唐通征糧的方光琛,昨天還暗中派人給吳三桂遞過來一份密信。


    密信內容很短,隻有一句話:


    “吳者,器也!君子不器!”


    吳三桂看了密信,驚出一身冷汗。


    為了不讓別人尤其錦衣衛的暗探知道他收到過密信, 吳三桂直接將密信吞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沒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才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才棍並收藏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沒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