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片和竹片很容易就做好了,而最複雜的步驟無非是鑽孔。


    鑽出的孔不僅要大小相似,而且還要保證對木片的破壞最低,這就難住了鐵匠鋪和木工坊的幾人,因為不管使用鑿子還是錐子,速度很慢不說,一不小心,還能將木片或竹片給破成兩半。


    正在發愁的時候,熊奇拿了一把箭從外麵進來了,人未到聲先至,


    “熊山呢?這些箭頭都撞鈍了,換一下新的吧。”


    熊山從地上撿了一根箭,用鐵做成的錐形箭頭,因為撞到石頭上,頭部明顯地變形,最尖處向一邊旋轉過去,像個田螺的尾部一樣。


    拿起箭支,熊山用小刀一撬,箭頭就從箭杆上掉了下來,正好掉到樹杈的腳下。


    樹杈撿起箭頭,跟手中的錐子比了比,突然一個想法讓他鬼使神差地用這個箭頭旋轉地去戳旁邊的木片。


    “嗯?”入手並不像錐子那般,需要用很大的力氣才能旋轉進去,這種變形的箭頭,似乎在旋轉的時候,比錐子容易鑽孔!


    樹杈連忙將木片放到桌子上,固定,然後用其他變形的箭支,雙手搓動,很快就將木片鑽出了一個洞。


    這個洞在木片上還是太大,而樹杈似乎想起了什麽,連忙讓熊山按照他的要求,打造出來了一根10厘米長,0.5厘米粗的鐵棒,一段跟箭頭一樣,裝著一根小木棍,前麵的一端,則是跟後世的鑽頭一樣,切口是斜著的,切呈螺旋形。


    雖然螺旋形的鑽頭很難用手工打造出來,尤其是這麽細的,但熊山還是費力地搞了幾個出來,讓張洪拿到宗廟裏去研究了。


    張洪看著眼前的鑽頭,恨不得給自己腦袋上來一錘子。


    這麽簡單的一個工具,怎麽自己就沒有想到呢。手工鑽,在後世很多,款式多、型號多,甚至一些經常幹木工活的木匠,懷裏基本上都會藏著一把自己diy出來的手鑽。


    而在原始社會,要做一把,也不是太難。


    張洪的思路,是從部落裏新式的鑽木取火方法裏得到的。


    現在部落裏在外出的時候,不需要攜帶火種,因為自從張洪來到之後,發明了弓箭,很快就有族人發現了弓的另外用途——鑽木取火。


    隻需要將一根堅硬的鑽木充當鑽頭,將它纏在弓弦上,手持的一頭,用一塊獸皮包上防止磨手,另外的一個手就可以拉動弓弦,前後運動,這樣這根鑽頭就能快速、穩定地在砧木上鑽出火星出來,再添加上一些碎草、幹苔蘚後,著起來很快。


    這種鑽木取火的方法,取代了原來張洪教給他們的雙人鑽木法,效率更高,所以現在部落裏並不需要整日都守著火堆,不讓火熄滅,隨時就可以升起一堆堆的火。


    而這個鑽木取火的辦法,在樹杈看到後,又結合著熊山的鑽頭,稍加改進之後,就做成了手弓鑽的樣子。


    手工鑽的弓弦有30厘米長,其中一半被纏在鑽杆上,鑽杆手握的一端圓心,用釘子釘了一塊把手在上麵,可以在把手上旋轉;而另一端,則是用熊山打造出來的鑽頭,固定在上麵。


    使用手工鑽時,隻要左手握住鑽杆,將鑽頭放在竹簡上,按住把手,同時右手來迴拉動弓弦,讓鑽杆旋轉起來。旋轉起來的鑽杆帶動鑽頭,很快就在竹簡上,鑽出了一個小孔。


    張洪拿過竹簡,仔細看著上麵的小孔。孔的周圍很平滑,不像之前那麽多毛刺,還需要仔細打磨,這個隻要稍微用石頭磨一下就行;而且鑽的孔大小都一樣,穿上皮繩的時候,也更容易;並且是鑽出來的,對竹片的結構也沒有絲毫損傷。


    這就是張洪很驚喜的地方了,現在的族人,已經可以從工作中總結不足,並且開動腦筋,去想著辦法地解決問題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讓張洪一個人來決定部落的發展方向,同時還要兼顧這些生活工作中的各種發明創造,即便是穿越來的,那很多事情也不是那麽容易做到的,但有了這些族人的幫忙,很多東西就好做了很多。


    比如竹簡,那200多份,就是用這種辦法生產的,而且對於這種大量的、簡單的重複勞動,張洪還引入了後世的流水線生產方式,幾個人相互配合,各自負責一部分,速度快,又沒有什麽質量的問題。


    做好的竹簡,分為兩種材質,一種是竹子的,長30厘米,用竹片30個,完全展開後約1.2米長,重4斤多;另外一種是木片做成的,長50厘米,用木片60餘,完全展開後長度達到了2米2,一般是巫用來記錄部落發生的一些事情。


    除了空白的竹簡,張洪還讓幾個掌握文字比較多的,在竹簡上寫了一些字,從易到難,分為幾卷不同難度的,各自抄了十幾份,後麵將用來給部落的“學生們”學習。


    如果有紙就好了,但張洪知道目前部落的重點不是製造紙張,造紙術在現在的條件下,完全要靠人力堆出來,太影響部落的原始積累,所以即便是他將造紙術的所有流程都寫了下來,但也沒有讓任何人看到,自己也沒有準備這兩年開始做紙。


    除了手弓鑽,部落裏這些天又發明了新的炊具——蒸籠。


    以往部落烹飪食物,都是用燒烤,在發明了陶鍋之後,又增加了煮的方式,而鐵鍋的發明,則又增加了很多炒菜菜單的出現。


    但除了這兩種,就沒有其他的方式了,這讓張洪這個吃貨很是不爽,直到竹子被利用起來,發明了蒸籠,讓部落對食物的烹飪方式又多了一種之後,才有了改觀。


    蒸雞蛋,是熊丫丫最喜歡吃的食物,她覺得沒有什麽食物能跟蒸雞蛋比了。


    這幾天,每天她和幾個小夥伴,就會挎著竹籃,穿著厚厚的皮衣,戴著兔皮帽子,蹦蹦跳跳地去雞窩拿雞蛋和鴨蛋。他們幫助部落做這件事已經很久了。


    部落裏不養閑人,哪怕是這麽小的小孩,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也都知道要去幫助他們的父母和族長,分擔一些工作的壓力。


    族中除了尚在繈褓中的小嬰兒,還有一些半大的孩子,張洪認為,與其讓他們整天在部落裏打鬧玩耍,晚上死活不睡覺,還不如帶他們做些事情,既可以減輕其他人的負擔,也可以消耗下他們旺盛的精力。


    熊孩子們有了族長的許可和要求,做起事來更是積極,熊丫丫自認為,喜歡族長比喜歡自己的父親熊材更多,這讓熊材很是惱火,經常打她屁股。


    她喜歡撿雞蛋,尤其是那些母雞,都喜歡跟她親近,而其他的小孩子,隻要伸手去雞肚子下麵去摸,很容易就被母雞啄,雖然不是很疼,但經常將她的夥伴們啄的哭爹喊娘,而她經常以這個來笑話他們。


    不過今天,丫丫就笑不出來了。


    淚水在眼眶裏打轉,而跟著一起撿拾雞蛋的孩子,也一個個無精打采的,因為撿來的一筐雞蛋,不小心摔在了地上,碎了好多個。


    聞訊而來的熊草很快找了個陶罐將一些沒有流到地上弄髒的蛋液收集起來,但還是有更多的雞蛋灑在地上,部落裏養的那些小狼崽子,正歡快地舔食著。


    熊草狠狠地將他們幾個給說了一頓,這一籃60多個雞蛋,足夠部落今天炒一份韭菜炒蛋了,這樣子浪費掉,以她節儉的性格,不當眾揍他們,就已經很不錯了。


    張洪正好從養鵝的地方迴來,看到一幫孩子垂頭喪氣地站在一邊,熊草雙手叉腰,一邊說著什麽一邊指指點點,便好奇地走了過去。


    “族長,”熊草看到張洪過來,連忙停止了罵孩子們,“我就說麽,這些孩子幹點什麽事情就毛毛躁躁的,沒有大人看著就會出岔子,你看,這麽多雞蛋,全給打碎了。”


    張洪拿過陶罐看了看,裏麵收集的蛋液,隻有十幾個雞蛋的量,而地上一片狼藉,碎蛋殼到處都是,幾隻小狼崽子舔完後,又搖著尾巴圍在張洪腳邊,抬著頭望著張洪。


    一腳將一隻趴在腳上的狼狗給踢飛,張洪望向幾個小孩,在他的注視下,這些孩子頭低的更低了,大氣都不敢喘,畢竟,能徒手摔牛的族長,打起人來肯定更疼。


    “好了,不就摔碎幾個雞蛋嗎,沒什麽大不了的,”張洪的話讓他們一驚,隨後不可思議地齊齊抬頭,看著張洪,“你們這些天幹的事情,我們都知道,熊草小時候幹活也經常被吵或者被打,現在不也是很厲害嗎?”


    “這些雞蛋,碎了就算了,下次注意一些就行。”揮了揮手,“行了,別站在這裏了,趕快再去撿一些迴來,然後送一筐雞蛋去廚房,讓熊火奶奶他們,做一些煎雞蛋出來。”


    丫丫跟著幾個小夥伴們開心地走了,在勉勵了一番熊草後,張洪看著罐子中的蛋液,突然想起了什麽,將罐子塞給熊草後,立馬到族中編織竹子的房間裏,找到了正在勞動的熊材。


    這些天,破開的竹子被分成了粗細不同的竹絲,以滿足不同器具的材料要求。


    張洪想讓熊材製作一個蒸籠,這種東西結構簡單的很,做也不麻煩,很快,按照張洪畫的圖和指導,熊材花費半天的時間,就做出來幾個大小相同的蒸籠。


    在看到雞蛋液的時候,張洪就想到,雞蛋不僅僅可以用來煮或者炒,還能用來蒸啊。


    做好的蒸籠,跟部落裏煮湯的陶鍋口徑相同,都是在80厘米左右,蒸鍋兩邊各有一個竹子的把手,用木釘子給釘在上麵。蒸籠高10厘米,外麵是一層破成一片片的竹片,放在火上烤成的圓形外框,裏麵則是幾十根跟筷子一樣粗細的竹條,縱橫交錯地固定在外框上。而且這些竹條上麵,還用裁剪過的麻布鋪在上麵。


    晚間的夥食沒有炒菜,沒有煮肉,全部是蒸菜。


    首先是被切成一片片的鹹豬肉,在碗底鋪上一些薑片和薤片之後,均勻地擺在碗上;然後是一個長條形的陶盤,被切成兩半的鮮魚撒上一些鹽和蔥花,用燒開的動物油脂澆在上麵;還有鹹大雁,也被切成一塊塊地堆在盤子裏;而部落許久沒有吃過的粟米飯,也用蒸鍋蒸了,一大盆,放在飯桌的最中間。


    而讓人眼前一亮的,則是一碗碗金黃的、撒著蔥花和動物油,香氣撲鼻的蒸雞蛋。


    熊丫丫麵前,張洪親自給她端了一碗蒸雞蛋,除了她以外,部落裏的老人、孩子等每個人都有一碗。


    在張洪的示意下,部落開飯了,第一次吃到這些蒸菜的族人們,隻感覺跟以往的做法不同,吃起來卻比以前更有滋味。


    張洪夾起一塊鹹大雁腿啃著,蒸過之後,這肉質仿佛更好了,不像煮出來的那麽軟爛或者炒出來的硬;還有魚,冬天的魚更鮮,清蒸出來,沒有後世的調味品,但滋味更顯鮮活。


    蒸雞蛋則沒啥好吃的,張洪吃了一口之後,就端給正在大口大口吃東西的熊丫丫,後世蒸雞蛋並不是什麽難以見到的東西,但在這個時代,給他們帶來的新奇體驗卻是很不一樣的。


    吃過晚飯之後,例行學習,但今晚又教了新的字和詞:蒸籠。


    自此以後,部落裏的熊孩子們,就更喜歡做大人們安排的事情了,因為雞蛋還是很少,隻要獲得認可,族長就答應他們,當天晚上給每個孩子們一份蒸雞蛋,作為他們為部落幹活的獎勵。


    大人們自然沒有什麽意見,更不會因為一份蒸雞蛋而去羨慕孩子。這些孩子有的是他們的子女,有的是他們的子女的子女,就算是單身多年的族人,也不會去因為這個嫉妒孩子們。


    蒸雞蛋所費的雞蛋並不算多,因為碗也不大,一個雞蛋加兩份水,就能裝滿兩碗,而且孩子們是部落的未來,增強他們的營養,尤為重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前部落生存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隻想鏟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隻想鏟屎並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