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響,萬物生。


    在豐樂大道的延長線鋪好之後,迎來了春日的第三場降雨。


    根據原始的曆法來推算,這個時候應該是春分時節,也就是大概後世的3月中下旬,北方的氣溫雖然還是比較低,但至少晚間最低氣溫都在零度以上,而且白天的溫度也一天比一天高,白晝的時長也變長了。這個時候,因為修路和清理荒地,耽誤半個月時間的春耕,也在降雨之後正式開始。


    第二天旭日初升,在營地院落的南門處,巫穿上了隻有在祈禱、祭祀以及族中有人故去才穿的“盛裝”,臉上畫著白色、紅色等色彩,頭頂著漂亮的野雞尾翎、上半身赤裸,用木炭、黃泥和礦石塗抹,下身用獸皮圍起,手持一根曆任巫流傳下來的骨質權杖,赤足圍著點燃的火堆舞蹈,像是通過跳舞的方式向上天傳達著某種信息。


    緊跟在巫身後的熊祀和熊祈等5人,也與巫相同的打扮,隻是手中沒有了權杖,跟隨巫,一個動作一個動作,跳的專注且狂熱。


    頭天晚上搭好的祭台比較簡陋,就是由幾個大石塊堆起來的,上麵平鋪著一塊木板,木板上放置著幾個陶碗,盛著鹿、山羊、野豬的血,在木板上麵,還各有一個鹿頭、羊頭和豬頭,另外熊木等人根據張洪的想法燒製的帶有文字的陶器、一把熊二砍樹的斧頭、一罐食鹽和一塊麻布,也被巫擺放在了案上。


    每一年開春的時候,都會舉行這樣的祭祀儀式,但以往的條件比較簡陋,沒有這麽多牲口和器具,最多擺放著幾條熏肉,有時過冬艱難,食物缺乏,開春後甚至什麽都沒有,但這個儀式還是要舉行的。


    部落裏的族人們都認為,故去的親人們會通過這個方式,在另外一個世界護佑著現在的族人,而且儀式越隆重、參與的人越多,故去的親人們就會感受到越明顯,有些願望就更容易實現。


    族人們都按照在部落的地位站在張洪身後,肅穆而立,而幾個六歲以下的小孩,則被熊花熊果等人攏在一起,受到周圍大人的影響,似乎也感受到了這個肅穆的氛圍,安靜地待在他們的母親身邊。


    圍繞著火堆轉了幾圈之後,巫來到案邊,用手指沾了一點陶碗中的鮮血,點向張洪額頭。張洪目不轉睛地看著巫,溫熱的鮮血被巫抹在張洪的額頭,隨後巫做了一個請的手勢,示意張洪上前,完成接下來的祭祀儀式。


    張洪對這一套還是比較熟悉的,畢竟這具軀體的主人,去年才親身經曆過,上任族長的流程與祭祀類似,張洪走到案邊,轉過身,端起事先準備好的白開水,用手沾了幾滴鹿血,滴到碗中,一飲而盡。


    “吾乃熊洪,蒙曆代先祖護佑,忝為熊部之族長,自任以來,創陶器、開墾殖、建屋舍、織衣服,夙興夜寐,不敢有一日之懈怠。今攜族中老幼一百餘五人,備三牲以郊祭,設高台為祀堂,願先祖在上,許我熊族今歲人丁興旺事事順遂,春耕夏種秋收冬藏諸事皆宜……”


    在讀完祭祀用的禱文後,巫等人將準備好的水倒在碗中,滴入鮮血,族人依次在張洪身後飲盡,連尚在繈褓中的嬰兒,巫也用手沾了點水,抹在嬰兒的唇上。


    其他原羽部落、樹部落的人在參與完儀式後,歸屬感也變得更強。


    熊部落給他們的感受是震撼的,這段時間的相處,他們見識到了很多原本從沒有見識過的東西,無論是陶器還是鹽,無論是鐵器還是驢車,都讓他們大開眼界,而其他人也在共同勞作、同食同宿中認可和接納了他們,甚至有些崗位,張洪完全信任地讓他們來擔任負責人。


    飲完水之後,巫帶著人將祭祀用的物品轉移到山洞中,宰殺的山羊、鹿和野豬,也將成為族人的腹中餐。


    不像後世的某些工程的啟動儀式,需要這個領導致辭,那個環節剪彩,熊部落的整個祭祀儀式時長很短,大概隻有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還沒有後世的一些公司“早會”的時間長。


    儀式結束後,眾人迴到房間,各自進行洗漱,原本莊重的氛圍一掃而空,代之以希冀和熱切,以及獨屬於春日的期盼和朝氣。


    熊火熊灶等人在儀式後立馬迴到廚房,向裝滿熱水的鍋中放入切好的肉塊、魚幹和蘑菇、蔬菜幹,並撒上一些鹽作為調料。


    洗漱完畢後,早餐也準備好了,張洪等人大口地喝著熬好的肉湯,溫熱感驅散了身體裏早起所蓄積的寒氣,額頭微微出汗,讓人倍感溫暖。


    吃完飯後,參與春耕的70人在張洪的帶領下沿著豐樂大道,趕著驢車和驢,推著裝滿犁頭和耙的板車,部分族人還手提肩扛著鐵鍬、锛子和鎬等農具,浩浩蕩蕩地往地頭走去。


    來到河岸處的荒地,張洪先是選了兩頭驢出來,套上鞍子和韁繩,將木製笨重的犁給連接到兩頭驢後麵拉著的橫木上,隨後讓熊大熊二搬來犁頭,安裝在犁木上,安裝完成後,用腳往土裏踩下去十幾公分,便揮著用麻繩和皮製成的鞭子,輕輕地在驢屁股上掃了一下,驢在耕地前已經通過拉車和運貨習慣了這樣的方式,慢悠悠地動了起來,沉重的犁仿佛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麽重量,鐵質的犁頭將土壤翻開,經過犁頭上的曲麵,翻到前進方向的兩側。


    如此耕了大概有十幾米遠,張洪讓跟隨在後麵的樹皮接手,控製著驢子的前進方向,而其他人也依照這個方法開始了犁地。


    沿著道路兩側,拚湊出來的6副犁,被平均分為了兩隊,同時道路兩邊的空地出發,開始犁地。


    不一會兒,最先出發的樹皮便犁開了快一百米長的荒地。


    厚厚的泥土被犁開後,露出不少草根和大塊的土塊,這個時候就需要用耙再梳上一遍。


    部落裏的耙,結構很簡單,就是由兩根長木材和兩根短木材組成的大號木框。長度在二米五左右的橫木上,一麵每間隔十公分便釘上長長的鐵釘,凸出來10厘米左右,一麵則是平的,供人踩上去增加配重。使用耙的時候,隻要一頭驢便可拉動,將帶有鐵釘的一麵朝下,放到事先犁好的田裏,拴上牽引繩,便可由驢牽著耙地。


    因為這片荒地是第一次開墾,草根很多,所以需要有個人每隔一會兒就將耙子耙起來的草根給清理到一起,堆在一旁,由其他人牽著驢或者人工將這些草根給運到地裏留下來的小樹林中曬幹。


    其他人則用鐵鍬和锛子,甚至是鎬,用人力來開荒,但效率遠沒有犁高。


    耙也有6個,由6個族人牽著驢跟在犁地的後麵耙地,剩下的人,部分婦女被分配去撿拾草根,順便拿著锛子敲碎耙沒有耙碎的土塊;部分族人牽著驢,驢身上兩側綁著用樹枝、藤條編成的筐子,將岸邊取來的淤泥和堆肥處挖來的糞便混合在一起,裝到筐中,跟在耙地的後麵灑在地裏。


    要說這淤泥和糞便,即使已經經過一個冬天的發酵,但味道依舊刺鼻,被分配到灑肥料的族人戴著張洪趕製出來的口罩,忍著濃烈的味道一路拋灑過去。


    好在部落裏人口並不多,人畜的糞便也隻積累了很少一部分,就算是混合上淤泥和土壤,也最多隻夠灑二十畝田的。這二十畝田靠近小溪邊,從豐樂大道一下橋,西麵便是,這塊田,張洪準備留作育種和實驗,順便也能讓族人看到施肥和不施肥對農作物的影響。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已經是正午時分了,陽光曬在身上暖洋洋的,一上午的努力,大概犁出了60畝的田地,平均下來,每組犁一個小時犁2.5-3畝的水平,這個進度也可以接受,因為族中好多人都沒有嚐試過,不熟練,而且驢的配合也不夠,犁地的過程中還發生了很多次小的問題,影響著犁地的進度。


    而耙地則輕鬆了許多,耙本身就比犁寬很多,再加上是在犁過的土地上行走,受到的阻力並不大,所以基本上是犁到哪,就耙到哪。人力耕地這邊,20來人的小組,一個上午隻開墾出來不到10畝的地,效率很低,但張洪知道,後世在山區或者貧窮的農民家中,沒有條件進行畜力開墾,使用人力開墾是常態,所以才有一畝三分地的說法。


    熊火熊灶做好了飯,裝了滿滿的三大缸,用一輛驢車拉著,慢慢地過了橋,張洪讓人將所有人喊迴來,把驢身上的韁繩也解開,一起帶到路邊集合的地方,吃午飯。


    原來巫是打算讓大家迴到部落裏再吃飯的,但族人們憧憬著張洪描繪的豐衣足食,便要求快點把田地開墾出來,早點種上農作物。


    原本部落裏,是沒有午餐這樣的習慣,一方麵是食物的短缺,隻能保證在早上和睡前有個填飽肚子的時候,甚至在冬季,一天隻有一頓飯,而且還吃不飽。還有一方麵的原因,就是狩獵和采集基本上都是全天外出,不方便攜帶火種,餓了隻能看運氣好不好,有沒有可以吃的野果充饑。


    而張洪的到來,先是發明了捕獵的陷阱,讓部落額外多了一些獵物的來源,而後又發明了陶器、發現了食鹽,提高了食物的吸收度,然後又馴化動物、采集野菜和蘑菇,發明漁網捕魚,製作肉幹魚幹等,讓食物儲量大大增加,直到現在,部落的倉庫裏還有近100掛鹹肉和200多條魚幹,還有一些蔬菜幹和水果罐頭,更別說還有馴養的牲口和家禽了。


    春天到了,連日的陰雨,讓存放在山洞裏的部分肉幹和魚幹也有了返潮的跡象,畢竟有些肉幹醃製的時候也不熟練,有些變質的征兆。索性借著春耕的時機,把食物轉化為族人們的生產力。


    於是特意叮囑巫留在營地,指揮做飯的人準備午餐。午餐要比早上喝的肉湯更豐盛,鹽也放的更多,總共消耗了兩掛鹹肉,4條魚幹,還有大半斤的蘑菇和蔬菜,連湯帶水地裝了四個大缸,其中一缸放在營地裏供留守的婦女兒童食用,剩下的三缸都運到了這裏,足夠每個人分上兩碗的。


    張洪率先端起了飯碗,用勺子打了一大勺放到碗裏,拿起筷子走到路邊席地而坐,大口地吃了起來。


    其他人等族長打過之後,便按照順序排隊,很快也打好了飯,學著張洪的樣子坐在田邊。


    醃肉燉的很爛,入口稍微咀嚼一下就可以下咽,魚肉吃起來也很筋道,稍微鹹了一點,但更是下飯,肉中的小刺也不多,而蘑菇丁和蔬菜也有不少,吃起來更是美味。


    在飯裏還發現了雞肉和鴨肉,想必是巫吩咐熊火他們宰殺的吧,現在部落裏雞鴨也不算多,還是要省著點吃,等到今年年底,雞鴨的數量上來,就可以稍微敞開肚子讓族人們嚐嚐味道了。


    部落裏對一切可以食用的東西,都很看重,如果這種食物更好吃,對這種食材的保護或者關注也就會更多,比如說野雞和雞蛋。


    雞蛋,原本張洪來之前,幾乎每個人每年都分不到一個,因為野雞並不是很好抓,更別提找到他們的巢穴了;但張洪來之後,用漁網、陷阱等方式,抓捕了不少野雞野鴨等鳥類,人工喂養的數量也在不斷地上升。


    目前部落的雞鴨,雖然還是很瘦,數量也少,但也能穩定地每個月產出不少的蛋,留作孵化之外,還能讓族人們吃到一些。


    除了種地,今年張洪還將繼續擴大禽類和牲口的喂養規模,以部落現在的勞動力來說完全足夠。現在缺少的就是一些牲口的種苗和幼崽,但這些不是憑空產生的,要麽要去野外捕獲,要麽就去其他部落換。


    還有就是如何保證部落在大規模養殖牲口後,有足夠的飼料和草料,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人工養殖畢竟不能跟野外的動物一樣,要是沒有充足的飼料,這些牲口就長不大,那他的養殖計劃也會宣告破產,而讓熊部落邁入到農業和養殖業的願望,也就會落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前部落生存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隻想鏟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隻想鏟屎並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