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了才有力氣幹活。
肉湯很鹹,但對於上午剛剛高強度勞動過的族人們來說剛剛好,味道甚是鮮美。吃過飯補充完體力,又喝了一碗燒開的溫開水,張洪讓大家先休息個十來分鍾,再去田裏繼續勞作。
下午的工作跟上午一樣,而人工開墾的小組,也被替換下來,被張洪叫迴部落,去做一些其他的工作。
犁地和耙地的人換了換,而且上午施肥的人也閑了下來,張洪讓人將調換過的驢連同營地裏的家畜趕到山坡上吃草,剩下的人集體加入開墾小組,用鋤頭和其他農具把荒地一寸寸地開墾出來。
等到晚上太陽落山的時候,族人收拾好工具,或走或乘坐驢車往營地趕。結束了一天的忙碌,雖然大家身體上有些疲憊,但跟這麽多族人一起勞動,笑聲不斷,族長還時不時地跟大家講著一些“之乎者也”的話,心情還是很不錯的。
張洪走在最後麵,跟不放心族人、趕著過來的巫講著今天的成果。
“今天共開了有180畝的荒地,下午時間長,人手也熟悉了,速度快了不少,照這樣下去,這片荒地大概隻要四天時間就能完全開墾好了。”
“原來是準備8-10天才開墾好的,這下又節約了不少時間”,巫高興地掰著手指頭算著,“天氣也越來越溫暖了,很多野獸也開始了活動,周圍森林裏也有不少動物們活動的痕跡,我覺得,我們也可以盡快去進行捕獵了。”
“是的,我正好想和你說這件事情,你說,單靠我們部落自己捕獵,每天最多能有多少收獲?”
巫想了一下,“前年最多的一天,獵到了一頭野豬和一隻山羊,大概供族人吃了10天。”
“那每天都如此嗎?”張洪明知故問,引導著巫的思考。
“不是,這種收獲很難得,幾乎每年在秋天的時候才有這樣的收獲,剩餘的時間都是處於半飽的狀態。”
“對啊,去年是因為我們有了漁網,有了陶器和鹽,還馴養了不少動物,才讓族人吃飽的,如果沒有這些單靠捕獵和采集野果野菜,我們還是要經常餓肚子。”
巫似乎明白了什麽。“那你的意思是?我們不捕獵了?那食物從哪裏來?”
“好問題,你看我們今年開墾了這400多畝的田地,我還打算在小溪的東麵,把那裏的二百多畝荒地給開墾出來,這樣等到夏末秋初,粟就能收獲一部分。”張洪指了指遠遠的東方,接著豎起了一根手指,
“按照去年野地裏采集的情況來看,一畝地大概能收100斤的粟,而這近600畝田,最少能夠收獲5萬斤的粟,而且今年我們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在田間管理上,沒有意外的話產量會更高,而這5萬斤粟,去掉殼和留種的部分,應該還有至少4萬斤,就算留一半用於喂養牲口,一半族人食用,按照每天100斤來算,搭配上野果、蔬菜,就能夠撐到明年夏天。”
“另外,我們也不是完全不捕獵了,這些參與田間管理的族人,基本上也都是不參與打獵的,如果再加上捕魚和打獵的收獲,還有部落裏喂養的牲口,產出的食物肯定是充足的。”
在心裏簡單地算了一下,好像是這個情況,捕獵的不確定性太大,巫似乎被張洪描述的景象說服了,但還是放心不下,畢竟粟米的生長需要時間,不打獵的話,這段時間該怎麽挺過去呢?
張洪看出了巫的擔憂,自信地說道:
“我們部落裏有其他部落沒有的東西,比如提煉過的食鹽,比如陶器,你也說過,這些東西可以在其他部落換來他們的人口、獸皮甚至食物。春夏時節,各個部落都會去打獵和采集,他們的食物來源會很多,總會有一些額外的食物留下,那如果我們把部落的食鹽和陶器帶給他們,換取他們的食物,那我們不就有了一個新的食物來源了嗎。”
巫的眼睛越來越亮,是啊,自己隻想到讓更多的族人去打獵,沒想到跟人交換這樣的方法。
食鹽和陶器,都是部落周圍土裏山裏挖出來的東西,本身費不了什麽事情,而這些東西在其他部落看來,就是神跡啊,其他部落肯定會喜歡的。
比如陶器,現在大家都用火烤肉吃,難吃不說,還比較費事,而有了陶器就不一樣了,加水放火上一煮,就算牙口不好的老人也能咬得動。
“再說了,等這田地開墾完了,我還準備再改造幾個水塘,將溪水引進來,裏麵放魚喂養,平時把捕到的小魚小蝦都放到裏麵,這些水塘旁邊可以再載上果樹,下麵還可以養殖鴨子和雞,這樣不僅減少了人力消耗,還能減少牲口對食物的消耗。”
“而且我們去交換物資除了肉食,也可以跟他們換活的牲口,帶迴到部落後山放養。”
巫興奮地點了點頭,連忙向張洪說道,“過幾日,我就要帶著適齡的族中男女去其他部落集會,集會每年都會換一個部落作為集合點,正好還有20天的時間,今年約定好在石部落,離我們有些遠,大概要15天的時間,這幾天我要帶著熊木和羽落他們,多準備食鹽和陶器,到時候帶到集會的地點,跟他們換一些食物。”
“食物我覺得可以放在最後,最好能讓換一些他們的人口過來,我們部落還是很缺人手的。”張洪終於露出了最終的目的,“借此機會,也可以讓他們知道我們熊部落有很多的好東西,想要,可以拿東西來換,食物、毛皮甚至人口,都可以。”
“而且,我們不是還有不少驢嗎,耕完地之後,驢基本上就會閑下來,你可以挑20匹,一半載人,一半馱貨物,這樣你去集會的時間也會更方便一些,帶的東西也會更多,要不是離他們太遠,路不好走,我都想讓你開著驢車過去。”
巫很高興,原本他想到的地方,張洪都想到了,而他沒想到的地方,張洪也都完善了。
以往去其他部落,最費事的就是趕路,因為這個區域的二十幾個小部落的存在,路上倒是沒有太多的猛獸會襲擊他們,但距離太遠,部落與部落之間通常都要走上十天半個月的,風餐露宿不說,路上有時候食物不足還要沿途打獵。
但有了驢就不一樣了,能夠帶更多的物資,人也可以乘坐,原本一天隻能走上30裏路,騎驢的話,一個時辰能跑上20-40裏,按照一天跑四個時辰,就能跑上80-160裏路,原本半個月的行程,可能隻要4、5天就能走完,而這還是最慢的情況下。
當然,路上可能沒有什麽暢通的道路,需要繞路或者涉水、開路,但在這個速度的基礎上,再耽誤一點時間也不算什麽。
巫第二天就拉著幾個族人去燒製陶器和提煉鹽了,並且還準備了一些肉幹和鹹魚,當做路上的食物。
晚上,張洪帶著人將這段時間積攢的獸皮和麻布,配上一些木棍和繩子,做了幾頂帳篷出來。
帳篷當然大不到哪兒去,但在野外足夠2-3個人擠一擠睡下的。除此之外,為了防止下雨,還準備了幾件蓑衣,用於臨時避雨,下大雨的話肯定要找個能夠躲雨的地方避一避的。
當然,除了帳篷外,還有一塊很大的麻布,可以在晚上休息的時候撐開,配合上十幾根木棍或者臨時砍幾個木棍,就能給驢子提供遮風擋雨的臨時獸棚。
巫準備遠行物資的時候,張洪也將去年積攢的粟種取了出來,用族中婦女編織好的篩網,將個頭大一些、顆粒飽滿的粟給篩選出來,然後倒入到水缸中。
飽滿的粟會沉到水底,而壞果、癟果則會漂浮在水麵,去掉壞果後,將做種子的粟給撈出,放在網上晾幹水份,等待播種。
經過5天的勞作,400多畝地也被開墾完成,隻比原來計劃的多花了一天時間,在地裏劃出一道道約4-5厘米深的淺溝,每道淺溝相距10公分,然後帶人將種子均勻地灑在淺溝中,跟著的人用鋤頭把溝旁的土覆蓋在種子上麵,防止鳥類偷食,也讓種子更好地生長。
播種花了三天的時間,因為斷斷續續的降雨,暫時就不需要再進行澆水了,這讓張洪和族人們省下來很多時間精力,於是,趁著這個時機,張洪又帶著人冒雨在東邊又開墾了一塊土地,使部落耕種的土地麵積達到了650畝,而且還剩下不少種子,張洪便讓人灑在北麵山坡下的一處荒地裏,也不用特意去管他,年底能收獲一些固然可喜,收獲不了,也能當做牲口的青飼儲存起來。
忙完春耕,已經是一個月以後了,春耕這段時間,張洪也帶著熊大熊二和部落中打獵的好手出去打獵了幾次,也收獲不少獵物迴來。
在張洪的影響下,族人們現在越來越熱衷於活捉獵物,導致原本輕鬆的戰鬥變得難度提升,好在沒有什麽危險。族人們也習慣了他們打獵迴來趕著一隻山羊或者鹿的情形,對他們來說,這些活著的牲口就是新鮮的肉食,什麽時候缺糧了,就能隨時吃上新鮮的肉。
播種完成的部落也沒有多少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打獵,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更像是張洪對整個部落成年人的“軍事訓練”。所以播種完成的這段時間,除了打獵,張洪還帶人去周圍尋找一些果樹苗和野菜,移植到部落範圍。
族人們除了打獵之外,剩下最多的就是采集一些野菜、野果作為食物的補充,而且根據前麵幾年的占比來看,甚至有三分之二的食物需要用這些不起眼的野菜和野果來補充。
張洪去年來的時候,便讓人在部落周圍的空地上栽種了一些野菜,比如菘、薤、韭、蔥,還有一些部落之前沒有食用過的,如葫蘆、冬瓜、蘿卜和生薑,因為都沒有進行人工馴化,所以這些野菜的植株也比較小,外表看起來也跟後世的差很多。
拿蘿卜來說,去年秋天的時候,經過人工幹預的野蘿卜,根莖才隻有乒乓球大小,之前更是隻有小拇指粗,雖然聊勝於無,但好在周圍荒地裏這些蘿卜挺多,用鹽醃了之後味道居然還不錯,有辛辣的味道,頗受部分族人的喜愛;
還有就是薤,後世叫獨頭蒜的,根部也隻有一點點大,但做飯的時候放一些進去,煮熟了之後吃起來也很好吃,而且張洪還無意中跟他們說過,經常吃一些蒜和生薑,對身體好,也不容易生病。
所以族人們在秋天的時候,收集了很多的野菜種子,這其中不僅僅有常吃的蔬菜,甚至一些蒲公英、馬齒莧和薺菜的種子也收集到不少。張洪也沒管這些種子混上了奇怪的東西,反正撒到菜地裏,到時候移栽就是了,有了基礎的種地知識,部落裏也掀起了一股種地的熱潮,部落周圍的空地,到處是不參與狩獵的族人們,開辟出來的一個個小菜園。
在更南邊的一大片空地上,還有成片的油菜花盛開著,這些油菜在冬天的時候,提供了不少蔬菜,尤其是冬天隻能吃到醃鹹菜的族人們來說,放幾棵油菜苗到鍋中,不僅好看,吃起來也更香。
今年是沒有那麽多時間和精力來種植油菜了,但張洪還是讓族中不那麽忙的族人們,在周圍栽種了不少油菜出來,現在也開始開花了。
部落裏有了鐵鍋,但用來炒菜的次數很少,一個原因就是部落缺少油脂來源。
獵物身上的脂肪很少,就算是族中養殖的野豬,每頭身上提煉出來的也就十幾斤,裝到罐子裏就小小的一罐。而且冬天的時候,這些油脂還不讓吃,因為要讓族人們抹在皮膚上,防止在寒冬裏被風吹出一道道口子。還有部落的油燈,也是要很多油才能點燃的。
部落裏貪吃的小孩子們,最多也就是能吃一點油渣,每到提煉脂肪的時候,灶台邊圍著全是小孩子,煉出來的油渣撒上一點鹽,對他們來說就是無上的美味。
所以種植和養殖,對於這些族人們來說,都是很願意去參與的,雖然這些過程不像打獵這樣的有趣和精彩,但收獲卻是實打實的。
除了野菜,部落裏也有計劃地移栽了一些小的果樹或者將果核丟在地裏。部落周圍的森林裏的確有不少果樹,但成片果林的情況十分少,基本上都是這裏一棵,那裏一棵,采集的效率並不是很高;而且每到果實成熟的時節,也很容易被小動物們捷足先登。
還有就是野果的產量,每棵樹也就一百來斤,采集的時候,還需要有人在周圍保護著,不然碰到野豬,那就很麻煩。野果的成熟期就那麽幾天,遲一天去采集,地上落的到處都是,就算撿起來,也大部分都壞了。
部落在院子的西邊,有一處樹木稀少、地形起伏較大的地方,這裏很適合移栽一些果樹。張洪沒指望這幾天就能收獲,要想獲得穩定的水果,至少還要個幾年。
肉湯很鹹,但對於上午剛剛高強度勞動過的族人們來說剛剛好,味道甚是鮮美。吃過飯補充完體力,又喝了一碗燒開的溫開水,張洪讓大家先休息個十來分鍾,再去田裏繼續勞作。
下午的工作跟上午一樣,而人工開墾的小組,也被替換下來,被張洪叫迴部落,去做一些其他的工作。
犁地和耙地的人換了換,而且上午施肥的人也閑了下來,張洪讓人將調換過的驢連同營地裏的家畜趕到山坡上吃草,剩下的人集體加入開墾小組,用鋤頭和其他農具把荒地一寸寸地開墾出來。
等到晚上太陽落山的時候,族人收拾好工具,或走或乘坐驢車往營地趕。結束了一天的忙碌,雖然大家身體上有些疲憊,但跟這麽多族人一起勞動,笑聲不斷,族長還時不時地跟大家講著一些“之乎者也”的話,心情還是很不錯的。
張洪走在最後麵,跟不放心族人、趕著過來的巫講著今天的成果。
“今天共開了有180畝的荒地,下午時間長,人手也熟悉了,速度快了不少,照這樣下去,這片荒地大概隻要四天時間就能完全開墾好了。”
“原來是準備8-10天才開墾好的,這下又節約了不少時間”,巫高興地掰著手指頭算著,“天氣也越來越溫暖了,很多野獸也開始了活動,周圍森林裏也有不少動物們活動的痕跡,我覺得,我們也可以盡快去進行捕獵了。”
“是的,我正好想和你說這件事情,你說,單靠我們部落自己捕獵,每天最多能有多少收獲?”
巫想了一下,“前年最多的一天,獵到了一頭野豬和一隻山羊,大概供族人吃了10天。”
“那每天都如此嗎?”張洪明知故問,引導著巫的思考。
“不是,這種收獲很難得,幾乎每年在秋天的時候才有這樣的收獲,剩餘的時間都是處於半飽的狀態。”
“對啊,去年是因為我們有了漁網,有了陶器和鹽,還馴養了不少動物,才讓族人吃飽的,如果沒有這些單靠捕獵和采集野果野菜,我們還是要經常餓肚子。”
巫似乎明白了什麽。“那你的意思是?我們不捕獵了?那食物從哪裏來?”
“好問題,你看我們今年開墾了這400多畝的田地,我還打算在小溪的東麵,把那裏的二百多畝荒地給開墾出來,這樣等到夏末秋初,粟就能收獲一部分。”張洪指了指遠遠的東方,接著豎起了一根手指,
“按照去年野地裏采集的情況來看,一畝地大概能收100斤的粟,而這近600畝田,最少能夠收獲5萬斤的粟,而且今年我們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在田間管理上,沒有意外的話產量會更高,而這5萬斤粟,去掉殼和留種的部分,應該還有至少4萬斤,就算留一半用於喂養牲口,一半族人食用,按照每天100斤來算,搭配上野果、蔬菜,就能夠撐到明年夏天。”
“另外,我們也不是完全不捕獵了,這些參與田間管理的族人,基本上也都是不參與打獵的,如果再加上捕魚和打獵的收獲,還有部落裏喂養的牲口,產出的食物肯定是充足的。”
在心裏簡單地算了一下,好像是這個情況,捕獵的不確定性太大,巫似乎被張洪描述的景象說服了,但還是放心不下,畢竟粟米的生長需要時間,不打獵的話,這段時間該怎麽挺過去呢?
張洪看出了巫的擔憂,自信地說道:
“我們部落裏有其他部落沒有的東西,比如提煉過的食鹽,比如陶器,你也說過,這些東西可以在其他部落換來他們的人口、獸皮甚至食物。春夏時節,各個部落都會去打獵和采集,他們的食物來源會很多,總會有一些額外的食物留下,那如果我們把部落的食鹽和陶器帶給他們,換取他們的食物,那我們不就有了一個新的食物來源了嗎。”
巫的眼睛越來越亮,是啊,自己隻想到讓更多的族人去打獵,沒想到跟人交換這樣的方法。
食鹽和陶器,都是部落周圍土裏山裏挖出來的東西,本身費不了什麽事情,而這些東西在其他部落看來,就是神跡啊,其他部落肯定會喜歡的。
比如陶器,現在大家都用火烤肉吃,難吃不說,還比較費事,而有了陶器就不一樣了,加水放火上一煮,就算牙口不好的老人也能咬得動。
“再說了,等這田地開墾完了,我還準備再改造幾個水塘,將溪水引進來,裏麵放魚喂養,平時把捕到的小魚小蝦都放到裏麵,這些水塘旁邊可以再載上果樹,下麵還可以養殖鴨子和雞,這樣不僅減少了人力消耗,還能減少牲口對食物的消耗。”
“而且我們去交換物資除了肉食,也可以跟他們換活的牲口,帶迴到部落後山放養。”
巫興奮地點了點頭,連忙向張洪說道,“過幾日,我就要帶著適齡的族中男女去其他部落集會,集會每年都會換一個部落作為集合點,正好還有20天的時間,今年約定好在石部落,離我們有些遠,大概要15天的時間,這幾天我要帶著熊木和羽落他們,多準備食鹽和陶器,到時候帶到集會的地點,跟他們換一些食物。”
“食物我覺得可以放在最後,最好能讓換一些他們的人口過來,我們部落還是很缺人手的。”張洪終於露出了最終的目的,“借此機會,也可以讓他們知道我們熊部落有很多的好東西,想要,可以拿東西來換,食物、毛皮甚至人口,都可以。”
“而且,我們不是還有不少驢嗎,耕完地之後,驢基本上就會閑下來,你可以挑20匹,一半載人,一半馱貨物,這樣你去集會的時間也會更方便一些,帶的東西也會更多,要不是離他們太遠,路不好走,我都想讓你開著驢車過去。”
巫很高興,原本他想到的地方,張洪都想到了,而他沒想到的地方,張洪也都完善了。
以往去其他部落,最費事的就是趕路,因為這個區域的二十幾個小部落的存在,路上倒是沒有太多的猛獸會襲擊他們,但距離太遠,部落與部落之間通常都要走上十天半個月的,風餐露宿不說,路上有時候食物不足還要沿途打獵。
但有了驢就不一樣了,能夠帶更多的物資,人也可以乘坐,原本一天隻能走上30裏路,騎驢的話,一個時辰能跑上20-40裏,按照一天跑四個時辰,就能跑上80-160裏路,原本半個月的行程,可能隻要4、5天就能走完,而這還是最慢的情況下。
當然,路上可能沒有什麽暢通的道路,需要繞路或者涉水、開路,但在這個速度的基礎上,再耽誤一點時間也不算什麽。
巫第二天就拉著幾個族人去燒製陶器和提煉鹽了,並且還準備了一些肉幹和鹹魚,當做路上的食物。
晚上,張洪帶著人將這段時間積攢的獸皮和麻布,配上一些木棍和繩子,做了幾頂帳篷出來。
帳篷當然大不到哪兒去,但在野外足夠2-3個人擠一擠睡下的。除此之外,為了防止下雨,還準備了幾件蓑衣,用於臨時避雨,下大雨的話肯定要找個能夠躲雨的地方避一避的。
當然,除了帳篷外,還有一塊很大的麻布,可以在晚上休息的時候撐開,配合上十幾根木棍或者臨時砍幾個木棍,就能給驢子提供遮風擋雨的臨時獸棚。
巫準備遠行物資的時候,張洪也將去年積攢的粟種取了出來,用族中婦女編織好的篩網,將個頭大一些、顆粒飽滿的粟給篩選出來,然後倒入到水缸中。
飽滿的粟會沉到水底,而壞果、癟果則會漂浮在水麵,去掉壞果後,將做種子的粟給撈出,放在網上晾幹水份,等待播種。
經過5天的勞作,400多畝地也被開墾完成,隻比原來計劃的多花了一天時間,在地裏劃出一道道約4-5厘米深的淺溝,每道淺溝相距10公分,然後帶人將種子均勻地灑在淺溝中,跟著的人用鋤頭把溝旁的土覆蓋在種子上麵,防止鳥類偷食,也讓種子更好地生長。
播種花了三天的時間,因為斷斷續續的降雨,暫時就不需要再進行澆水了,這讓張洪和族人們省下來很多時間精力,於是,趁著這個時機,張洪又帶著人冒雨在東邊又開墾了一塊土地,使部落耕種的土地麵積達到了650畝,而且還剩下不少種子,張洪便讓人灑在北麵山坡下的一處荒地裏,也不用特意去管他,年底能收獲一些固然可喜,收獲不了,也能當做牲口的青飼儲存起來。
忙完春耕,已經是一個月以後了,春耕這段時間,張洪也帶著熊大熊二和部落中打獵的好手出去打獵了幾次,也收獲不少獵物迴來。
在張洪的影響下,族人們現在越來越熱衷於活捉獵物,導致原本輕鬆的戰鬥變得難度提升,好在沒有什麽危險。族人們也習慣了他們打獵迴來趕著一隻山羊或者鹿的情形,對他們來說,這些活著的牲口就是新鮮的肉食,什麽時候缺糧了,就能隨時吃上新鮮的肉。
播種完成的部落也沒有多少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打獵,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更像是張洪對整個部落成年人的“軍事訓練”。所以播種完成的這段時間,除了打獵,張洪還帶人去周圍尋找一些果樹苗和野菜,移植到部落範圍。
族人們除了打獵之外,剩下最多的就是采集一些野菜、野果作為食物的補充,而且根據前麵幾年的占比來看,甚至有三分之二的食物需要用這些不起眼的野菜和野果來補充。
張洪去年來的時候,便讓人在部落周圍的空地上栽種了一些野菜,比如菘、薤、韭、蔥,還有一些部落之前沒有食用過的,如葫蘆、冬瓜、蘿卜和生薑,因為都沒有進行人工馴化,所以這些野菜的植株也比較小,外表看起來也跟後世的差很多。
拿蘿卜來說,去年秋天的時候,經過人工幹預的野蘿卜,根莖才隻有乒乓球大小,之前更是隻有小拇指粗,雖然聊勝於無,但好在周圍荒地裏這些蘿卜挺多,用鹽醃了之後味道居然還不錯,有辛辣的味道,頗受部分族人的喜愛;
還有就是薤,後世叫獨頭蒜的,根部也隻有一點點大,但做飯的時候放一些進去,煮熟了之後吃起來也很好吃,而且張洪還無意中跟他們說過,經常吃一些蒜和生薑,對身體好,也不容易生病。
所以族人們在秋天的時候,收集了很多的野菜種子,這其中不僅僅有常吃的蔬菜,甚至一些蒲公英、馬齒莧和薺菜的種子也收集到不少。張洪也沒管這些種子混上了奇怪的東西,反正撒到菜地裏,到時候移栽就是了,有了基礎的種地知識,部落裏也掀起了一股種地的熱潮,部落周圍的空地,到處是不參與狩獵的族人們,開辟出來的一個個小菜園。
在更南邊的一大片空地上,還有成片的油菜花盛開著,這些油菜在冬天的時候,提供了不少蔬菜,尤其是冬天隻能吃到醃鹹菜的族人們來說,放幾棵油菜苗到鍋中,不僅好看,吃起來也更香。
今年是沒有那麽多時間和精力來種植油菜了,但張洪還是讓族中不那麽忙的族人們,在周圍栽種了不少油菜出來,現在也開始開花了。
部落裏有了鐵鍋,但用來炒菜的次數很少,一個原因就是部落缺少油脂來源。
獵物身上的脂肪很少,就算是族中養殖的野豬,每頭身上提煉出來的也就十幾斤,裝到罐子裏就小小的一罐。而且冬天的時候,這些油脂還不讓吃,因為要讓族人們抹在皮膚上,防止在寒冬裏被風吹出一道道口子。還有部落的油燈,也是要很多油才能點燃的。
部落裏貪吃的小孩子們,最多也就是能吃一點油渣,每到提煉脂肪的時候,灶台邊圍著全是小孩子,煉出來的油渣撒上一點鹽,對他們來說就是無上的美味。
所以種植和養殖,對於這些族人們來說,都是很願意去參與的,雖然這些過程不像打獵這樣的有趣和精彩,但收獲卻是實打實的。
除了野菜,部落裏也有計劃地移栽了一些小的果樹或者將果核丟在地裏。部落周圍的森林裏的確有不少果樹,但成片果林的情況十分少,基本上都是這裏一棵,那裏一棵,采集的效率並不是很高;而且每到果實成熟的時節,也很容易被小動物們捷足先登。
還有就是野果的產量,每棵樹也就一百來斤,采集的時候,還需要有人在周圍保護著,不然碰到野豬,那就很麻煩。野果的成熟期就那麽幾天,遲一天去采集,地上落的到處都是,就算撿起來,也大部分都壞了。
部落在院子的西邊,有一處樹木稀少、地形起伏較大的地方,這裏很適合移栽一些果樹。張洪沒指望這幾天就能收獲,要想獲得穩定的水果,至少還要個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