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
“驢~”
“車!”
“車~”
當做教室的房間裏,張洪正在教族人們學習文字和語言,這是張洪穿越到這個時代以來,堅持快一年的習慣。
提高部落的文化水平,統一語言和文字,來自後世的張洪比誰都知道這件事有多重要。
像中世紀以後的普魯士和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經過義務教育的普及,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很快就讓國家擺脫了分裂動亂的情況,稱霸一時;明朝還有很多鄉間學校、但大清文盲率達到90%的近代華夏,被這些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們按在地上一頓摩擦;
雖然在原始社會,但部落所麵臨的困難不是來自其他部落,而是落後的生產力和惡劣的生活環境。要在原始社會提高生產力、改造生活環境,就必須要讓整個部落團結起來,達到思想的統一,讓族人自發地在張洪的指導下行動起來,團結一致戰勝困難。
經過這幾個月的努力,部落裏很多人都學會了寫一些漢字,張洪說的一些話、安排的一些工作,也更容易讓族人理解。
張洪所教的漢字,就是後世的簡體字,雖然直接跳過了甲骨文、金文等演變的過程,讓隻能看懂圖畫的族人們不理解,為什麽這個字要這麽寫,為什麽那個字要那樣寫。
張洪沒有時間跟他們解釋文字的演變,也沒有心理上破壞文明發展順序的負擔,都穿越了,還不能幹點自己想幹的事情,還讓曆史按照原本的劇本走下去,那還穿越個什麽勁,太丟廣大穿越眾的人了吧。
既然抄,就抄的更徹底一點,除了文字語言外,張洪還在部落裏強製要求每個4歲以上的族人,必須學算術,而最基本的數字,也是從0-9這10個,跟後世阿拉伯數字沒有區別。
算算術讓大多數的族人們都叫苦不迭,每當張洪來上算術課,整個教室就是哀鴻遍野,時不時地聽到被戒尺打手心的慘叫,搞得很多小孩都害怕地哭了出來。
更令人頭疼的,每個月,張洪還會進行一次考試,除了熊巫和少數幾個學霸們,剩下的都要參與考試。
考試分為三門:語言表達、文字默寫和算算術。
語言表達比較簡單,就是張洪提前寫好三四百字的小作文,讓族人挨個來讀,每錯一個打一下手心;
文字默寫,則是發給大家一張獸皮和炭筆,張洪在講台上讀,底下的人寫,共50個字詞,寫錯一個打一下手心;
算算術則難一些,會給大家出一些100以內的加減法,還有一些單位的換算,比如一米多少厘米,一平方怎麽計算等等。
每當考試前一晚,張洪會給族人們放個假,不讓幹重活,但族人們寧可去幹重活,也不想考試挨打。
尤其是部落裏的學渣們,簡直如喪考妣。連續幾個月,樹皮、羽落和熊大熊二等幾人,每次都被打的最多,第二天連碗筷都端不住,而其他族人的嘲笑,更是讓他們恨不得鑽到地縫裏去。
目前會寫漢字最多的除了張洪就是巫了,巫的年紀大概比張洪要大上十來歲,但從外表看來像是張洪父親一個年紀。
雖然年紀大了一些,但巫不愧是掌管部落祭祀的人,學習新東西就是要比其他人快很多,基本上將常用的一千來個字都記住並熟練使用了,為此族裏的識字工作也轉移到他的身上。
張洪現在在編寫一些基礎的數學知識,準備在春耕後供部落裏學得比較快的族人學習。而像樹皮樹杈等人,整個冬天才勉強記住50個漢字,讓張洪大為光火,基本上屬於張洪放棄的學渣了,但巫還一直堅持著教他們,哪怕兩天才會一個字,那也算一個進步。張洪在換個角度思考之後,也就默許了巫這種鍥而不舍的做法。
屋外依舊有一些積雪覆蓋在荒野上,連續多日的晴朗使積雪下麵的土地也濕潤了不少,入夜,刮起了東風,又迎來了一場降雪。
但這場降雪來的快去的也快,天明時分便停了下來,等到中午時分,溫度已經到了零上,山坡上向陽麵的積雪一天比一天化的多,從山上流到營地下方,經過居住區事先挖好的排水渠,流向小溪。
幾個半大的孩童,圍著排水渠玩耍,把一根根小樹枝丟到水裏,讓它們順著水流流走。
都說下雪不冷化雪冷,張洪此刻真的感受到了一點寒意,黃昏時分,熊火熊灶在院子裏忙活著做飯,張洪便迫不及待地讓人把炕給點著,坐在炕上,規劃著開春的事情。
熊大熊二等各個狩獵隊的主力或者隊長都被張洪叫了過來,巫從山洞中趕過來,坐到張洪旁邊,張洪朝他點了點頭,開口說道:
“巫觀察了這幾天雪化的情況,最多還有十來天的時間,荒野上的雪就能融化幹淨。這幾天,大家把工具和武器都準備好,熊奇帶人把驢跟犁鏵熟悉一下,等雪化完,趁著外麵野草還沒有發芽,把去年看好的地給耕上一兩遍。”
“好的族長,現在族裏能夠使用的犁有5個,耙子也有6個,成年的驢有40來頭,要是在耕地前能用的犁更多,那最好了,”熊奇邊說著邊向熊山那邊看過去,“人手還是不足,要是有更多的犁就好了,熊山那邊沒有鐵礦石,剩下來的鐵不夠再打一個犁頭的。”
“這個我知道,目前有5副犁,暫且已經足夠了,今年第一年,一切以試驗為主,我們沒有那麽地需要種,把小溪對岸的幾百畝荒地給弄出來,就已經很不錯了。”
熊奇點頭表示認可,張洪繼續安排,
“熊山和樹杈,耕地的時候你們也過去,犁和農具有損壞,現場就可以維修,現場修不了的,就運迴來修。樹皮和熊大,你們在熊奇他們犁完地之後,再用驢拉著耙,把地在耙一遍,剩下的族人,除了留給巫保障春耕的人之外,都給我上地裏去幹活,包括能幹活的小孩子。”
張洪拍了拍桌子上的獸皮地圖,下達了最終的指令。
整個部落現在105人,年前熊花熊果各產下一個孩子,除了兩個腿腳不方便加之年紀比較大的族人,還有十幾個處於哺乳期或者孕期的女性,六歲以下的孩子還有七八個,所以張洪其實能用的人,隻有不到70人。
春耕是張洪很看重的事情,甚至超過了狩獵和采集,族中不缺反對和質疑的聲音,巫一開始也不理解,直到後來張洪跟他講了一些種植農作物的重要性和保證後,才鬆口,懷著疑慮支持張洪。
張洪明白,這種支持隻是暫時的,是靠著這麽久以來,張洪給部落帶來豐富的食物和陶器、鐵器、房屋這些新事物的信任,要是到時候沒有像張洪說的那樣,花費大力氣開墾的土地,收獲的粟不能有個很好的產量,那張洪丟麵子事小,因此讓部落又迴到狩獵和采集的老路,進而影響種族延續問題才是大事。
所以張洪想趁著開春這段時間把種植粟的事情給安排好,開春到適合狩獵和采集,還有至少一個多月的空閑時間。
這個時間,野草才剛剛生長和發芽,以野草為食的動物開始活躍,緊接著才是各種肉食動物從冬眠中醒來,開始捕獵的時候。而且這段時間,天氣時晴時雨,河水也猛漲,采集也很成問題,基本上沒有哪種植物在這段時間能成為族人的口糧。
工作安排妥當,天色也黑了下來,部落裏積攢下來的動物油脂也消耗的差不多了,隻留有兩盞稍微大一點的油燈亮著,讓族人能夠在吃飯的時候看清碗裏的食物。
吃過晚飯讀過書,居住區的房間裏,族人們隨意聊著天,不時響起大人爽朗的笑聲或者孩童的哭聲,漸漸地,聲音便沉寂下去,除了守夜人麵前的火堆,再無一絲光亮,而天邊,也響起了陣陣春雷。
下雪天將飼料扔到院子外,這個方法果然有效。這些天,用這種辦法陸陸續續地抓到不少成群的羊和鹿,驢子更多,現在整個部落都差不多有80餘頭了,幸好飼料準備的多,而且快春天了,野草長得也快。
驢子被部落當成了用處最大的牲口,除了受傷無法恢複和很老的,剩下的驢子,都被好好地喂養,張洪也下達了,除非祭祀和除夕,平時禁止宰殺部落裏的這些驢子。
營地後麵的山坡上有很多碎石,樹根帶著幾個人正吃力地將收集到的石頭往驢車上搬,石縫裏冒出不少嫩綠的野草,放養在一旁的驢和山羊,貪婪地伸出舌頭,熟練地卷起嫩草到口中咀嚼。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荒野中向陽處的積雪已經完全融化,雪水從山上匯聚成一道道小溪,流到部落門口的溪流中。
小溪兩邊的柳樹和楊樹,也抽出了綠芽。從營地往橋這邊看,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就像一張綠色的地毯。張洪前兩日過橋查看了一下荒地的情況,跟之前查看過的情況相似,的確是適合耕種的好地方。但在耕種前,還有很多準備工作要做。
冬日修築的道路很快就派上了用場,驢車和行人在這條路上很方便快速地通行,而且不用擔心弄髒他們腳上的皮鞋。
因為又需要修一條新道路的緣故,這些天,驢車和族人來往的頻率突然變的很高。
南岸,作為小溪和樹林包圍中間的荒地,麵積其實很大,中間隻有很少的灌木叢或者幾十棵樹形成的小林子,地勢平坦,而且用水也比較方便。
作為耕地來說,以熊部落目前的生產力和工具,麵積實在是大了一些,不方便田間管理,這時需要用小路或者田坎將一整塊的土地給分隔開,這樣族人就能沿著這些小道,去播種去灌溉,收獲的時候也方便運輸。否則一整片的粟田,驢車進不去,光是收獲的時候也隻能像去年一樣,人工收割粟穗並運迴來,效率太低了,而且還耽誤其他事情。
於是沿著部落到橋的這條路——張洪戲稱為“豐樂大道”——張洪準備以此為基礎,從橋的南岸出發,自北向南修築延伸,直接通到耕地的最南邊。
反正後山的石頭還有不少,實在不行,夯實地麵填充黃土也能容納驢車和族人通行,這條道路目前隻有方便農耕這一個主要的作用,簡陋一些也可以接受,大不了後麵再重新修。
這樣,族人在第一場春雨後,便迅速地行動起來,采石的采石、夯土的夯土、運輸的運輸,沿著豐樂大道,開辟了一條簡易小道,把計劃的耕地分為東西兩部分,直接連通到南邊的樹林邊。
除了這條路,延伸到田間低頭的小道,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工程。好在這些田間小道不需要像大路這樣高質量,也不需要多寬,能夠供一輛驢車通行就行,又經過十多天的勞作,耕地的“路網”差不多已經完成,從空中看,一大片空地被一條3米多寬的路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麵小而西麵大,這塊空地北麵和東麵是一條小溪,西麵和南麵則是一大片樹林,路的兩側,每隔50米,就向兩邊延伸出一條細一點的小道,直到最東麵的小溪和西麵的樹林。
古語說阡陌縱橫、雞鳴於塒,就說明在種地時也要在田裏留一些供人行走的道路,但現在阡陌和田坎倒不需要修出來,等所有地都耕好了,再修也來得及。
修完了這些輔助道路,張洪還帶著人把荒地中的樹木和灌木叢給清理掉,砍樹倒是不難,難點在於深埋於地裏的樹根,要想清理出來,還需要深挖好幾米深才行。
大家又花費了幾天的時間,才把荒地裏零星的樹木連根清理掉,而有幾片小樹林,因為工作量太大,就放在那邊,反正也就占地十幾畝,到時候田間耕種勞累了,還可以讓族人和牲口們躲在下麵避避太陽。
而在清理灌木叢的時候還收獲了不少野禽的蛋,其中應該有一些快要被孵化出來了,正好給部落裏抱窩的野雞野鴨去孵化。
部落裏的野雞野鴨經過這段時間的馴養,已經溫順了不少,至少不是整體琢磨著飛走,而第一批孵化出來的雞鴨,因為從小就生活在衣食無憂的環境裏,顯得更為溫順,散開讓他們自己出去覓食後,傍晚時分聽到族人的唿喚還會自主歸巢,部落裏的孩子們則經常抓一些蟲子喂他們。
“驢~”
“車!”
“車~”
當做教室的房間裏,張洪正在教族人們學習文字和語言,這是張洪穿越到這個時代以來,堅持快一年的習慣。
提高部落的文化水平,統一語言和文字,來自後世的張洪比誰都知道這件事有多重要。
像中世紀以後的普魯士和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經過義務教育的普及,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很快就讓國家擺脫了分裂動亂的情況,稱霸一時;明朝還有很多鄉間學校、但大清文盲率達到90%的近代華夏,被這些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們按在地上一頓摩擦;
雖然在原始社會,但部落所麵臨的困難不是來自其他部落,而是落後的生產力和惡劣的生活環境。要在原始社會提高生產力、改造生活環境,就必須要讓整個部落團結起來,達到思想的統一,讓族人自發地在張洪的指導下行動起來,團結一致戰勝困難。
經過這幾個月的努力,部落裏很多人都學會了寫一些漢字,張洪說的一些話、安排的一些工作,也更容易讓族人理解。
張洪所教的漢字,就是後世的簡體字,雖然直接跳過了甲骨文、金文等演變的過程,讓隻能看懂圖畫的族人們不理解,為什麽這個字要這麽寫,為什麽那個字要那樣寫。
張洪沒有時間跟他們解釋文字的演變,也沒有心理上破壞文明發展順序的負擔,都穿越了,還不能幹點自己想幹的事情,還讓曆史按照原本的劇本走下去,那還穿越個什麽勁,太丟廣大穿越眾的人了吧。
既然抄,就抄的更徹底一點,除了文字語言外,張洪還在部落裏強製要求每個4歲以上的族人,必須學算術,而最基本的數字,也是從0-9這10個,跟後世阿拉伯數字沒有區別。
算算術讓大多數的族人們都叫苦不迭,每當張洪來上算術課,整個教室就是哀鴻遍野,時不時地聽到被戒尺打手心的慘叫,搞得很多小孩都害怕地哭了出來。
更令人頭疼的,每個月,張洪還會進行一次考試,除了熊巫和少數幾個學霸們,剩下的都要參與考試。
考試分為三門:語言表達、文字默寫和算算術。
語言表達比較簡單,就是張洪提前寫好三四百字的小作文,讓族人挨個來讀,每錯一個打一下手心;
文字默寫,則是發給大家一張獸皮和炭筆,張洪在講台上讀,底下的人寫,共50個字詞,寫錯一個打一下手心;
算算術則難一些,會給大家出一些100以內的加減法,還有一些單位的換算,比如一米多少厘米,一平方怎麽計算等等。
每當考試前一晚,張洪會給族人們放個假,不讓幹重活,但族人們寧可去幹重活,也不想考試挨打。
尤其是部落裏的學渣們,簡直如喪考妣。連續幾個月,樹皮、羽落和熊大熊二等幾人,每次都被打的最多,第二天連碗筷都端不住,而其他族人的嘲笑,更是讓他們恨不得鑽到地縫裏去。
目前會寫漢字最多的除了張洪就是巫了,巫的年紀大概比張洪要大上十來歲,但從外表看來像是張洪父親一個年紀。
雖然年紀大了一些,但巫不愧是掌管部落祭祀的人,學習新東西就是要比其他人快很多,基本上將常用的一千來個字都記住並熟練使用了,為此族裏的識字工作也轉移到他的身上。
張洪現在在編寫一些基礎的數學知識,準備在春耕後供部落裏學得比較快的族人學習。而像樹皮樹杈等人,整個冬天才勉強記住50個漢字,讓張洪大為光火,基本上屬於張洪放棄的學渣了,但巫還一直堅持著教他們,哪怕兩天才會一個字,那也算一個進步。張洪在換個角度思考之後,也就默許了巫這種鍥而不舍的做法。
屋外依舊有一些積雪覆蓋在荒野上,連續多日的晴朗使積雪下麵的土地也濕潤了不少,入夜,刮起了東風,又迎來了一場降雪。
但這場降雪來的快去的也快,天明時分便停了下來,等到中午時分,溫度已經到了零上,山坡上向陽麵的積雪一天比一天化的多,從山上流到營地下方,經過居住區事先挖好的排水渠,流向小溪。
幾個半大的孩童,圍著排水渠玩耍,把一根根小樹枝丟到水裏,讓它們順著水流流走。
都說下雪不冷化雪冷,張洪此刻真的感受到了一點寒意,黃昏時分,熊火熊灶在院子裏忙活著做飯,張洪便迫不及待地讓人把炕給點著,坐在炕上,規劃著開春的事情。
熊大熊二等各個狩獵隊的主力或者隊長都被張洪叫了過來,巫從山洞中趕過來,坐到張洪旁邊,張洪朝他點了點頭,開口說道:
“巫觀察了這幾天雪化的情況,最多還有十來天的時間,荒野上的雪就能融化幹淨。這幾天,大家把工具和武器都準備好,熊奇帶人把驢跟犁鏵熟悉一下,等雪化完,趁著外麵野草還沒有發芽,把去年看好的地給耕上一兩遍。”
“好的族長,現在族裏能夠使用的犁有5個,耙子也有6個,成年的驢有40來頭,要是在耕地前能用的犁更多,那最好了,”熊奇邊說著邊向熊山那邊看過去,“人手還是不足,要是有更多的犁就好了,熊山那邊沒有鐵礦石,剩下來的鐵不夠再打一個犁頭的。”
“這個我知道,目前有5副犁,暫且已經足夠了,今年第一年,一切以試驗為主,我們沒有那麽地需要種,把小溪對岸的幾百畝荒地給弄出來,就已經很不錯了。”
熊奇點頭表示認可,張洪繼續安排,
“熊山和樹杈,耕地的時候你們也過去,犁和農具有損壞,現場就可以維修,現場修不了的,就運迴來修。樹皮和熊大,你們在熊奇他們犁完地之後,再用驢拉著耙,把地在耙一遍,剩下的族人,除了留給巫保障春耕的人之外,都給我上地裏去幹活,包括能幹活的小孩子。”
張洪拍了拍桌子上的獸皮地圖,下達了最終的指令。
整個部落現在105人,年前熊花熊果各產下一個孩子,除了兩個腿腳不方便加之年紀比較大的族人,還有十幾個處於哺乳期或者孕期的女性,六歲以下的孩子還有七八個,所以張洪其實能用的人,隻有不到70人。
春耕是張洪很看重的事情,甚至超過了狩獵和采集,族中不缺反對和質疑的聲音,巫一開始也不理解,直到後來張洪跟他講了一些種植農作物的重要性和保證後,才鬆口,懷著疑慮支持張洪。
張洪明白,這種支持隻是暫時的,是靠著這麽久以來,張洪給部落帶來豐富的食物和陶器、鐵器、房屋這些新事物的信任,要是到時候沒有像張洪說的那樣,花費大力氣開墾的土地,收獲的粟不能有個很好的產量,那張洪丟麵子事小,因此讓部落又迴到狩獵和采集的老路,進而影響種族延續問題才是大事。
所以張洪想趁著開春這段時間把種植粟的事情給安排好,開春到適合狩獵和采集,還有至少一個多月的空閑時間。
這個時間,野草才剛剛生長和發芽,以野草為食的動物開始活躍,緊接著才是各種肉食動物從冬眠中醒來,開始捕獵的時候。而且這段時間,天氣時晴時雨,河水也猛漲,采集也很成問題,基本上沒有哪種植物在這段時間能成為族人的口糧。
工作安排妥當,天色也黑了下來,部落裏積攢下來的動物油脂也消耗的差不多了,隻留有兩盞稍微大一點的油燈亮著,讓族人能夠在吃飯的時候看清碗裏的食物。
吃過晚飯讀過書,居住區的房間裏,族人們隨意聊著天,不時響起大人爽朗的笑聲或者孩童的哭聲,漸漸地,聲音便沉寂下去,除了守夜人麵前的火堆,再無一絲光亮,而天邊,也響起了陣陣春雷。
下雪天將飼料扔到院子外,這個方法果然有效。這些天,用這種辦法陸陸續續地抓到不少成群的羊和鹿,驢子更多,現在整個部落都差不多有80餘頭了,幸好飼料準備的多,而且快春天了,野草長得也快。
驢子被部落當成了用處最大的牲口,除了受傷無法恢複和很老的,剩下的驢子,都被好好地喂養,張洪也下達了,除非祭祀和除夕,平時禁止宰殺部落裏的這些驢子。
營地後麵的山坡上有很多碎石,樹根帶著幾個人正吃力地將收集到的石頭往驢車上搬,石縫裏冒出不少嫩綠的野草,放養在一旁的驢和山羊,貪婪地伸出舌頭,熟練地卷起嫩草到口中咀嚼。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荒野中向陽處的積雪已經完全融化,雪水從山上匯聚成一道道小溪,流到部落門口的溪流中。
小溪兩邊的柳樹和楊樹,也抽出了綠芽。從營地往橋這邊看,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就像一張綠色的地毯。張洪前兩日過橋查看了一下荒地的情況,跟之前查看過的情況相似,的確是適合耕種的好地方。但在耕種前,還有很多準備工作要做。
冬日修築的道路很快就派上了用場,驢車和行人在這條路上很方便快速地通行,而且不用擔心弄髒他們腳上的皮鞋。
因為又需要修一條新道路的緣故,這些天,驢車和族人來往的頻率突然變的很高。
南岸,作為小溪和樹林包圍中間的荒地,麵積其實很大,中間隻有很少的灌木叢或者幾十棵樹形成的小林子,地勢平坦,而且用水也比較方便。
作為耕地來說,以熊部落目前的生產力和工具,麵積實在是大了一些,不方便田間管理,這時需要用小路或者田坎將一整塊的土地給分隔開,這樣族人就能沿著這些小道,去播種去灌溉,收獲的時候也方便運輸。否則一整片的粟田,驢車進不去,光是收獲的時候也隻能像去年一樣,人工收割粟穗並運迴來,效率太低了,而且還耽誤其他事情。
於是沿著部落到橋的這條路——張洪戲稱為“豐樂大道”——張洪準備以此為基礎,從橋的南岸出發,自北向南修築延伸,直接通到耕地的最南邊。
反正後山的石頭還有不少,實在不行,夯實地麵填充黃土也能容納驢車和族人通行,這條道路目前隻有方便農耕這一個主要的作用,簡陋一些也可以接受,大不了後麵再重新修。
這樣,族人在第一場春雨後,便迅速地行動起來,采石的采石、夯土的夯土、運輸的運輸,沿著豐樂大道,開辟了一條簡易小道,把計劃的耕地分為東西兩部分,直接連通到南邊的樹林邊。
除了這條路,延伸到田間低頭的小道,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工程。好在這些田間小道不需要像大路這樣高質量,也不需要多寬,能夠供一輛驢車通行就行,又經過十多天的勞作,耕地的“路網”差不多已經完成,從空中看,一大片空地被一條3米多寬的路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麵小而西麵大,這塊空地北麵和東麵是一條小溪,西麵和南麵則是一大片樹林,路的兩側,每隔50米,就向兩邊延伸出一條細一點的小道,直到最東麵的小溪和西麵的樹林。
古語說阡陌縱橫、雞鳴於塒,就說明在種地時也要在田裏留一些供人行走的道路,但現在阡陌和田坎倒不需要修出來,等所有地都耕好了,再修也來得及。
修完了這些輔助道路,張洪還帶著人把荒地中的樹木和灌木叢給清理掉,砍樹倒是不難,難點在於深埋於地裏的樹根,要想清理出來,還需要深挖好幾米深才行。
大家又花費了幾天的時間,才把荒地裏零星的樹木連根清理掉,而有幾片小樹林,因為工作量太大,就放在那邊,反正也就占地十幾畝,到時候田間耕種勞累了,還可以讓族人和牲口們躲在下麵避避太陽。
而在清理灌木叢的時候還收獲了不少野禽的蛋,其中應該有一些快要被孵化出來了,正好給部落裏抱窩的野雞野鴨去孵化。
部落裏的野雞野鴨經過這段時間的馴養,已經溫順了不少,至少不是整體琢磨著飛走,而第一批孵化出來的雞鴨,因為從小就生活在衣食無憂的環境裏,顯得更為溫順,散開讓他們自己出去覓食後,傍晚時分聽到族人的唿喚還會自主歸巢,部落裏的孩子們則經常抓一些蟲子喂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