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件事,李用和立刻沉默不語。
見到的李用和這幅態度,趙禎這位以仁厚出名的官家,也忍不住有些惱火的說道:
“每次談及此事,外舅就裝聾作啞,這是不願意為朕分憂?”
李用和見這一次不能裝聾作啞,他又開始了另一招——糊弄。
李用和說道:
“此乃國本之事,臣不過是一介武將,不可多言。”
趙禎這次是有些的真的怒了,他說道:
“此乃朕之家事,請外舅言。”
李用和繼續說道:
“豈有外家言本家家業之事的。”
趙禎捏著拳頭,最後還是放下,頹然的歎一口氣。
如今這位大宋官家,心中最在意的事情,不是西北的戰事,也不是北方蠢蠢欲動的遼國,而是自己的皇位繼承問題。
趙禎無子。
趙禎倒不是生不出孩子,比如那位聘貓的富康公主,就是趙禎的親女兒,如今已經十四歲了。
趙禎也不是沒生過兒子。
但去年,慶曆元年三月,他的第二子三歲夭折,長子更是出生就夭折,生了孩子都養不活,至今膝下都無子。
趙禎已經在位二十年了,如今儲位空懸,在封建王朝這就是涉及到國本的大事,是趙禎日夜發愁的事情。
而皇後說的十三團練,是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安懿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如今為嶽州團練使的趙曙。
早年間,因為沒有皇嗣,趙曙被曹皇後養在宮中。
等到趙禎的第二子出生後,趙曙就會送迴自己家中,但是也經常來宮中探望曹皇後。
原本,隻要兒子能順利長大,皇位繼承問題就解決了。
可惜還是三歲就夭折了,所以曹皇後向趙禎提出,正式收繼趙曙,日後生出兒子再說。
趙禎自然不願意。
但是在外朝,皇後這一提議有很多支持者,不少台諫官員都上書請求早立國本。
這也是為什麽,妖書案一出,趙禎這一貫寬容的皇帝,也下詔讓皇城司嚴查,實在是皇位繼承之事,觸及了他敏感的神經。
見到李用和不願意摻和這件事,趙禎也無奈。
這對舅甥相顧無言,最後李用和看著太陽偏移,開口問道:
“官家,那蘇澤?”
趙禎明白自家舅舅的意思,他說道:“蘇澤今年要參加禮部試,等他考出來再說,本朝用人自有路徑,朕現在恩舉他,反而是害了他。”
李用和也點頭。
皇帝也不是不能提拔寵臣。
比如皇帝身邊有詞臣的職位,可以直接授予沒有功名的讀書人。
此外還有恩蔭,征辟等做官途徑。
但是如今的政治風氣就是這樣,沒有進士出身的大臣,在官場上備受歧視。
反正蘇澤還年輕,讓他考一考再說,如果提前關注反而會拔苗助長。
趙禎站起來,又看著屏風上的兩句話,心中愛才之心又按捺不住了。
他來迴踱步了半天,這才說道:
“把這篇文章,交給歐陽學士,還有範招討使。”
歐陽學士,就是知製誥的翰林學士歐陽修。
範招討使,則是現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的範仲淹。
李用和明白官家的意思,他作為皇帝無法直接幫助蘇澤,但是歐陽修和範仲淹,作為當朝有名的愛才大臣,一定會幫著蘇澤傳播名聲的。
特別是歐陽修,素來對有才的後輩十分提攜。
這件事交給他們去做,反而是最合適的。
李用和暗道如今官家的手腕是越來越純熟了,領著旨意離開了垂拱殿。
-----------------
另一邊,迴到府上的張道成派出的家丁,得到了皇城司已經撤出王安石府上的消息。
皇城司撤了?
難道張修媛已經幫著蘇澤說話了?官家已經特赦了蘇澤?
不對啊,就算是特赦,也要有司奏明罪行,再由官家特赦。
哪有連人都不抓就特赦的道理?
張道成想不通,命令家丁再去查探,但總體來說是好消息,蘇澤好歹不用去皇城司遭受那牢獄之災了。
張道成喊來侍女,對著她說道:
“去和蘭娘說一下,皇城司的番子已經撤了,蘇澤應該沒事。”
接著張道成又叮囑道:
“事情尚未明朗,命令府內健婦好好看著蘭娘,這幾天不可出府惹禍!”
-----------------
王安石府上,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聽到皇城司兵丁撤退的聲音,連忙向兄長匯報。
蘇澤、王安石、曾鞏三人卻絲毫不在意,在曾鞏寫完陳情書,李用和匆忙去宮內呈給官家的那一刻,三人都知道皇城司要撤了。
王安石、曾鞏都不愛喝酒,蘇澤也不願意喝酒,三人就以茶代酒,開始談天說地。
一開始自然談的都是經學。
這一點上蘇澤自然不敢班門弄斧,王安石那是日後給三經作注的猛人,雖然他的注解是“六經注我”,也就是用注解經書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但是能玩“六經注我”的猛人,肯定是通讀經義的。
曾鞏日後也是經學大家,現在雖然年輕,但是討論經義都已經很深了。
蘇澤的前身不學無術,穿越者蘇澤也隻是泛泛而讀,沒有經過係統的經學訓練。
在這一階段,他隻是聽著兩人辯經,偶爾用後世觀點應和兩句,也讓王安石曾鞏二人眼前一亮,認為蘇澤對經學研究“頗有新意”。
但是年輕讀書人,總不能一直談論枯燥的經學。
很快,話題又到了時政上。
如今最大的問題,自然是西北之患。
西夏李元昊狼子野心,將西線拖入到戰事中,而宋軍在幾次西北之戰中都損失慘重,甚至讓北方的遼國都蠢蠢欲動起來。
王安石激烈的說道:
“西北之患,不在李元昊!黨項蕞爾小國,之所以遲遲無法平定,原因都是在朝堂!”
聽到這裏,蘇澤不由的想起前世那些拿起鍵盤就衝鋒的鍵盤俠,果然人都是要慢慢成長的,王安石如今才二十多歲,還不是成熟的政治家。
西夏控製的區域在麵積上甚至超過了後世德國法國,也不知道王安石為何得出蕞爾小國的說法。
後世曆史上,西夏一直撐到了蒙古殺到才亡國,絕對不是可以輕易平定的。
如今汴京城中,對於西夏戰事的看法,要麽就是“速勝論”,要麽就是“亡國論”,倒是也和前世互聯網鍵政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安石又說道:
“朝廷官員屍位素餐,禁軍臃腫冗雜,這才是西夏戰事焦灼的根源!”
曾鞏也微微點頭,王安石看向蘇澤問道:
“蘇兄,你怎麽看?”
見到的李用和這幅態度,趙禎這位以仁厚出名的官家,也忍不住有些惱火的說道:
“每次談及此事,外舅就裝聾作啞,這是不願意為朕分憂?”
李用和見這一次不能裝聾作啞,他又開始了另一招——糊弄。
李用和說道:
“此乃國本之事,臣不過是一介武將,不可多言。”
趙禎這次是有些的真的怒了,他說道:
“此乃朕之家事,請外舅言。”
李用和繼續說道:
“豈有外家言本家家業之事的。”
趙禎捏著拳頭,最後還是放下,頹然的歎一口氣。
如今這位大宋官家,心中最在意的事情,不是西北的戰事,也不是北方蠢蠢欲動的遼國,而是自己的皇位繼承問題。
趙禎無子。
趙禎倒不是生不出孩子,比如那位聘貓的富康公主,就是趙禎的親女兒,如今已經十四歲了。
趙禎也不是沒生過兒子。
但去年,慶曆元年三月,他的第二子三歲夭折,長子更是出生就夭折,生了孩子都養不活,至今膝下都無子。
趙禎已經在位二十年了,如今儲位空懸,在封建王朝這就是涉及到國本的大事,是趙禎日夜發愁的事情。
而皇後說的十三團練,是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安懿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如今為嶽州團練使的趙曙。
早年間,因為沒有皇嗣,趙曙被曹皇後養在宮中。
等到趙禎的第二子出生後,趙曙就會送迴自己家中,但是也經常來宮中探望曹皇後。
原本,隻要兒子能順利長大,皇位繼承問題就解決了。
可惜還是三歲就夭折了,所以曹皇後向趙禎提出,正式收繼趙曙,日後生出兒子再說。
趙禎自然不願意。
但是在外朝,皇後這一提議有很多支持者,不少台諫官員都上書請求早立國本。
這也是為什麽,妖書案一出,趙禎這一貫寬容的皇帝,也下詔讓皇城司嚴查,實在是皇位繼承之事,觸及了他敏感的神經。
見到李用和不願意摻和這件事,趙禎也無奈。
這對舅甥相顧無言,最後李用和看著太陽偏移,開口問道:
“官家,那蘇澤?”
趙禎明白自家舅舅的意思,他說道:“蘇澤今年要參加禮部試,等他考出來再說,本朝用人自有路徑,朕現在恩舉他,反而是害了他。”
李用和也點頭。
皇帝也不是不能提拔寵臣。
比如皇帝身邊有詞臣的職位,可以直接授予沒有功名的讀書人。
此外還有恩蔭,征辟等做官途徑。
但是如今的政治風氣就是這樣,沒有進士出身的大臣,在官場上備受歧視。
反正蘇澤還年輕,讓他考一考再說,如果提前關注反而會拔苗助長。
趙禎站起來,又看著屏風上的兩句話,心中愛才之心又按捺不住了。
他來迴踱步了半天,這才說道:
“把這篇文章,交給歐陽學士,還有範招討使。”
歐陽學士,就是知製誥的翰林學士歐陽修。
範招討使,則是現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的範仲淹。
李用和明白官家的意思,他作為皇帝無法直接幫助蘇澤,但是歐陽修和範仲淹,作為當朝有名的愛才大臣,一定會幫著蘇澤傳播名聲的。
特別是歐陽修,素來對有才的後輩十分提攜。
這件事交給他們去做,反而是最合適的。
李用和暗道如今官家的手腕是越來越純熟了,領著旨意離開了垂拱殿。
-----------------
另一邊,迴到府上的張道成派出的家丁,得到了皇城司已經撤出王安石府上的消息。
皇城司撤了?
難道張修媛已經幫著蘇澤說話了?官家已經特赦了蘇澤?
不對啊,就算是特赦,也要有司奏明罪行,再由官家特赦。
哪有連人都不抓就特赦的道理?
張道成想不通,命令家丁再去查探,但總體來說是好消息,蘇澤好歹不用去皇城司遭受那牢獄之災了。
張道成喊來侍女,對著她說道:
“去和蘭娘說一下,皇城司的番子已經撤了,蘇澤應該沒事。”
接著張道成又叮囑道:
“事情尚未明朗,命令府內健婦好好看著蘭娘,這幾天不可出府惹禍!”
-----------------
王安石府上,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聽到皇城司兵丁撤退的聲音,連忙向兄長匯報。
蘇澤、王安石、曾鞏三人卻絲毫不在意,在曾鞏寫完陳情書,李用和匆忙去宮內呈給官家的那一刻,三人都知道皇城司要撤了。
王安石、曾鞏都不愛喝酒,蘇澤也不願意喝酒,三人就以茶代酒,開始談天說地。
一開始自然談的都是經學。
這一點上蘇澤自然不敢班門弄斧,王安石那是日後給三經作注的猛人,雖然他的注解是“六經注我”,也就是用注解經書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但是能玩“六經注我”的猛人,肯定是通讀經義的。
曾鞏日後也是經學大家,現在雖然年輕,但是討論經義都已經很深了。
蘇澤的前身不學無術,穿越者蘇澤也隻是泛泛而讀,沒有經過係統的經學訓練。
在這一階段,他隻是聽著兩人辯經,偶爾用後世觀點應和兩句,也讓王安石曾鞏二人眼前一亮,認為蘇澤對經學研究“頗有新意”。
但是年輕讀書人,總不能一直談論枯燥的經學。
很快,話題又到了時政上。
如今最大的問題,自然是西北之患。
西夏李元昊狼子野心,將西線拖入到戰事中,而宋軍在幾次西北之戰中都損失慘重,甚至讓北方的遼國都蠢蠢欲動起來。
王安石激烈的說道:
“西北之患,不在李元昊!黨項蕞爾小國,之所以遲遲無法平定,原因都是在朝堂!”
聽到這裏,蘇澤不由的想起前世那些拿起鍵盤就衝鋒的鍵盤俠,果然人都是要慢慢成長的,王安石如今才二十多歲,還不是成熟的政治家。
西夏控製的區域在麵積上甚至超過了後世德國法國,也不知道王安石為何得出蕞爾小國的說法。
後世曆史上,西夏一直撐到了蒙古殺到才亡國,絕對不是可以輕易平定的。
如今汴京城中,對於西夏戰事的看法,要麽就是“速勝論”,要麽就是“亡國論”,倒是也和前世互聯網鍵政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安石又說道:
“朝廷官員屍位素餐,禁軍臃腫冗雜,這才是西夏戰事焦灼的根源!”
曾鞏也微微點頭,王安石看向蘇澤問道:
“蘇兄,你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