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韓家,往王府走的一路上,陶潛都是沉默不語。


    今天所見的一切,對他有啟發,也有打擊。


    他本以為,國家當以農為本,隻要百姓們能安心種地,就都能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然而,李徹卻給了另一個答案。


    一個工、農、商俱全,相互支撐,互相成全的社會體係。


    在此之前,陶潛從未想過,一個百姓既能是農民,也是能工匠,還能是商賈。


    不過......仔細想來,似乎奉國的這種製度,要比單純的農耕社會製度,更完美一些?


    想到這裏,陶潛不由得出神地打量起身旁的年輕藩王。


    他,到底是什麽樣的人?


    怎麽會有這樣的見識和眼光?


    就好似能看清未來數千年的社會發展,並從中找到一條最正確的道路,然後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若非陶潛意誌堅定,真要懷疑這世界上是不是真有未卜先知之人了。


    感覺到陶潛的視線,李徹側了側頭:“陶夫子在想什麽?”


    陶潛迴過神來,正色道:“殿下還沒有迴複我的問題,在您心中,這天下的世家官吏,比百姓更重要嗎?”


    李徹沒有迴答,轉頭看向黑夜中的朝陽城。


    此刻,夜幕已至,萬家燈火亮起,將整座城池映得熠熠生輝。


    他長歎一聲,聲音柔和而堅定:“我以為,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


    “一姓之興亡,私也;而民之生死,公也!”


    “為君者,當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


    陶潛瞪大眼睛,看向李徹的眼神,像是看到了什麽不可名狀之物。


    這一天的所見所聞,都沒有李徹的這幾句話,帶給他的震撼大。


    一姓之興亡,私也!


    不以天下私一人!


    這等言論,在以帝王為天下尊的封建社會,簡直就是悖逆之語、叛逆之言!


    更何況,這句話還是自李徹口中說出的。


    李徹是誰啊?是奉王,是皇子,是當今陛下的親子!


    說白了,這一姓之興亡說的就是李家!李家是最大的世家,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在李徹心裏,李家都沒有百姓重要,自己都沒有百姓重要,更何況那些世家呢?


    李徹看到陶潛不可思議的眼神,頓時就明白過來,王夫之的思想還是太超前了。


    就連陶潛這種比較思想激進,願意為民爭利的大儒,都覺得自己激進。


    在封建社會推行民主,依然任重而道遠。


    片刻後,陶潛恍然迴神,看向李徹的眼神徹底變了。


    之前雖然也尊重,但那是儒士對皇帝的尊重。


    而現在的尊重,則是末學之人,對學問通達者的尊重。


    別管李徹的身份,也不用管李徹說這番話的目的。


    能說出此話之人,就足以他陶潛效死忠。


    “殿下之言,字字珠璣,振聾發聵。”陶潛彎腰拜下,“老夫不才,願為殿下效犬馬之勞!”


    “好好好!”李徹笑得合不攏嘴,連忙上前扶起他,“陶夫子快快請起。”


    收下了陶潛,就等於收下了整個桃源派。


    你們桃源派的創始人都在我手下,其他人還等什麽呢?還不快到碗裏來?!


    桃源派的弟子們不是那些隻會空談的儒生,而是一群懂實務的讀書人,是最好的預備官吏。


    無論是讓他們負責農桑,還是去地方為官,他們絕對都可以勝任。


    “陶夫子,奉國百廢俱興,人才官吏捉襟見肘。我聽說桃源派門徒眾多,遍布大慶各地?”


    陶潛起身道:“老夫一生渾渾噩噩,無所建樹。但年輕時卻也遊說四方,的確收下了不少弟子。”


    “仔細想來,多了沒有,一百多人還是有的。”


    李徹大喜道:“可否讓他們都入我奉國,本王求賢若渴,必會高官厚祿以待!”


    陶潛立刻道:“老夫這就給他們修書,未出仕者很快就能到,已經出仕的可能要等上一段時間。”


    “甚好,甚好。”


    李徹激動不已。


    這可是一百多個合格能幹的官吏啊!


    如果能全部忽悠到奉國來,接下來幾年內,自己都不會因為缺少人才而犯愁了。


    陶潛看到李徹如此激動,不由得問道:“殿下何不效仿科舉製度,以考試來選取人才呢?”


    這個世界早有科舉製,而且製度也很完善了,大慶一直都靠科舉取仕。


    李徹作為穿越者,也經曆過高考,自然也想過實施科舉。


    他搖了搖頭,迴道:“我也曾想過,但出於種種原因,最終還是放棄了。”


    “哦?為何?”


    “奉國的教育製度還不夠完善。”李徹苦笑道,“您想啊,奉國百姓之中,讀過書的都是什麽人?”


    “這......至少也是地方豪強之家。”


    古代讀書可沒有現代這麽簡單,家中有書的,無不是世家豪門。


    哪怕是所謂的寒門學子,也都是地方豪強、土財主,普通的百姓連寒門都夠不上。


    “是啊,若是現在就考試取才,百姓家的孩子一點機會都沒有,掌握權力的仍然是那一批人。”


    世家對知識的壟斷,才是他們更久不衰的原因。


    “本王的計劃是,先興建一座學堂,讓奉國內適齡的孩童都能來學堂讀書。”


    “同時在奉國開啟掃盲,讓每一個願意讀書認字的百姓,都能識字,而不是當一輩子文盲。”


    “待到教育普及之後,再考試取才,讓每一個百姓都有入朝為官的機會。”


    李徹很清楚,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即便是後世的那個年代,也存在著相當大的不公平,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仍然巨大。


    高考,便是人一生遇到過最公平的事情了。


    奉國百姓也該有這種機會。


    “殿下是真心實意為民著想。”陶潛有些羞愧,“老夫不才,願為此付出一份綿薄之力。”


    “倒是的確需要夫子相助。”李徹微笑著說道,“本王想過,這學堂不該隻教經史典籍。”


    “應當因材施教,學生不僅要學儒家經典,還要學算學,學農學,學醫學,學物理,學化學......”


    “待到孩童啟蒙之後,學堂再按照他們的興趣、才能、天賦,以分配他們未來學習的方向。”


    “學農學者,便去田間主管農事;學醫學者,就去懸壺濟世、造福一方。”


    古代的科舉製度其實也分科,但在李徹看來,分得還不夠徹底。


    半部論語治天下,出自宋初宰相趙普之口,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性。


    李徹並不覺得《論語》無用,但也不覺得這一本書,就能教出一個全知全能的人才。


    或許趙普自己天賦異稟,可以做到。


    但普通人絕對不能,專業的事就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讓胡強去讀一遍《論語》,他就能為政一方了?


    別鬧了,他怕是一邊掄起《論語》,一邊將打暈的美少婦裝進麻袋裏,裝車給自己送過來......


    聽到李徹的話,陶潛微微頷首,他雖然是儒家門生,但也不是迂腐之人。


    對於某些借儒家的名聲,欺世盜名之人,他也非常痛恨。


    “這算學和農學老夫都知道,卻是不知物理和化學是什麽學問?”


    “皆是實用之學,陶夫子日後便知。”


    “本王之意,陶夫子可任農學教授一職,替奉國再教出一批真正懂得農學之道的學生。”


    “本王始終覺得,農業是國家的命脈,任何出任一方的官吏,都要略懂一些農學,至少不能五穀不分。”


    陶潛拱手道:“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好!”李徹笑著握住陶潛的手,“我得陶夫子,如文王遇太公矣。”


    一旁的秋白聞聽此言,尷尬地撓了撓頭。


    怎麽總覺得,殿下這套說辭,好像和不止一個人說過了似的。


    。。。。。。


    接下裏的一段日子裏,李徹正式開始籌劃學堂之事。


    所謂學堂,不過是古代對學校的簡稱。


    李徹要建立的絕不隻是一個教孩子讀書的學堂,而是一個像後世大學那樣,擁有教學和科研能力的綜合部門。


    李徹將其命名為——奉國大學。


    至於教導學生的老師人選,李徹也早有準備。


    如今學堂初建,還不需要開太多的學科。


    經學、算學、農學、醫學,是當下自己最需要的。


    錢斌、華長安、陶潛等名師,足以應付教學任務。


    大學的地址則被李徹放在了城外。


    朝陽城早就人滿為患了,到處都是民居,根本沒有那麽大的空白地皮。


    李徹一直在考慮擴建朝陽城,再豎起一道城牆,將城外的工廠和大學都保護起來。


    學堂的修建不是難事,東北不缺木材和石料,朝陽城也不缺勞動力。


    李徹招來劉業,起草學堂的草圖。


    在他的設想中,這個大學要足夠大,可以容納幾千名學生讀書。


    而且還要有食堂、宿舍、教室,要讓學生們能不受外在因素幹擾,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之中。


    還未等劉業畫出李徹滿意的草圖,一件事情的到來,打斷了李徹修建大學的計劃。


    時間過得比想象中的快,剛剛到來的秋天也過去了一半。


    秋收要開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打到北極圈了,你讓我繼承皇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橡皮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橡皮泥並收藏打到北極圈了,你讓我繼承皇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