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秋收!
打到北極圈了,你讓我繼承皇位? 作者:橡皮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秋收!
金黃的田野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成片的豆穗此起彼伏,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
陶潛隨著李徹站在田埂上,看著眼前這一派豐收的景象,心中滿是感慨。
豐收,總是讓人從心底感到舒適。
百姓們喜氣洋洋,笑聲和歌聲在田野間迴蕩。
壯丁們手持鐮刀,熟練地收割著沉甸甸的大豆,豆莢飽滿,似乎也在迴應著人們的喜悅。
婦人們挎著竹籃,將一束束割下的大豆整齊地放入籃中。
孩子們則在田間奔跑,偶爾也學著大人的樣子拾起幾束豆子。
有頑皮的孩子不小心摔倒在田間,又喊叫著從地上一躍而起,引得一陣歡笑。
奉軍士兵們則在一旁,默默地守護著這份寧靜與和諧。
他們沒有攜帶武器,隻是穿著整齊的甲胄,臉上掛著溫和的微笑。
偶爾有百姓需要幫忙,便有士兵上前搭把手,或是幫助搬運豆子,或是維持秩序。
“老鄉,慢一些,一趟趟來,不急。”
“唉唉唉,小心後麵,都掉地上了。”
“算了大爺,你在前麵帶路吧,我幫你搬迴去。”
陶潛在一旁看得心弦觸動,自己走遍大江南北,能不欺壓老百姓的兵已經是一等一的好兵了。
何曾見過士兵主動幫助百姓幹活,不圖迴報的?
不對,他們也是有迴報的。
陶潛看向四周的百姓,若有所思。
在百姓看向那些士兵的眼神中,他看到了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感激。
他們收獲的是百姓們的尊重。
在奉國,沒人叫他們賊配軍。
軍人、戰士、兵,才是他們的稱唿。
“李二蛋,你家收了多少斤?”身側傳來李徹的招唿聲。
陶潛側頭看去,見到一名漢子和他媳婦一起將最後一筐豆子抬上牛車,身後還有個半大的孩子跟著。
漢子聽到李徹話,摸摸了腦袋上的汗,憨厚道:
“迴殿下的話,俺家二十畝地,收了能有兩千多斤大豆。”
李徹微微頷首,古代大豆的畝產量,受到農業技術、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唐宋時期,一畝地也就能收一百斤大豆。
朝陽城外這片地剛剛開墾出來,又不是黑土地,能達到這個產量已經算是豐收了。
“不錯,再接再厲,明年本王送你們一些更高產的種子。”
“哎呦。”李二蛋連連鞠躬,“多謝殿下,多謝殿下。”
李徹笑著點了點頭,擺了擺手。
如今的朝陽城百姓對李徹奉若神明,對他的話更是深信不疑,這也免了他推廣新種子的麻煩。
種在王府後院的那些種子,基本都長成了。
其中百分之七十都能適應關外的氣候,包括李徹最期望的玉米。
而讓李徹倍感意外的是,棉花竟然也能成活,而且長勢還算不錯。
在他的印象中,種棉花最出名的地方是新疆,東北到底能不能種棉花,心底一直沒數。
他不知道的是,遼寧植棉的曆史其實很久了,甚至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
種植區主要分布在大淩河、小淩河、繞陽河、女兒河等流域的衝積平原上,能夠在較短的生長期裏取得良好的收成。
明年開始,這片地就不會種豆子了,而是以玉米為主糧,棉花為經濟作物,其他蔬菜、作物為輔。
李二蛋一家子走過,李徹又看向後麵的人,耐心地挨個問詢。
百姓自是不會隱瞞,一五一十地將畝產報出。
身旁的秋白握著毛筆,將一條條數據飛速記錄下來。
李徹心中有了一個大概的數字,這批豆子的畝產應該在100斤到120斤之間。
的確算得上是豐收了,這收成比關內大部分地區都高多了,主要還是因為關外沒受災。
源源不斷的大豆被收割下來,百姓們留下自家吃的部分,剩下的全部賣給了奉國府衙。
李徹事先說過,百姓們可放心耕種,不管收獲多少糧食,自己都會平價收購。
大豆這東西渾身是寶,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是重要的農作物,甚至還當過主糧。
直到稻子、麥子等禾穀類作物被廣泛種植,大豆才開始轉變為調味品和輔糧。
李徹花錢從百姓們手中買來大豆,自然也不會吃虧。
大豆可以榨油,可以做成豆腐,可以釀成醬油。
豆莢和豆葉切碎後,可以用來喂養牲畜。
豆根是極好的化肥。
豆杆可以用來燒火,還能製作粗飼料。
飼料、化肥留著自用,醬油和豆油賣到關內去,還能賺上一筆。
剛剛修建的水泥路派上了用場,家家戶戶都是大豐收,都需要曬糧。
李徹堅持將水泥路修寬,此刻正好方便百姓們曬糧。
然而,一件讓李徹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殿下,庫房內的銅錢不夠用了。”錢斌突然來到李徹身旁,耳語道:
“百姓們手中的大豆已經足夠他們過冬,您之前還許諾了他們,王府收購多餘的糧食。”
“咱們王府的銅錢本就不多,其中大部分都用來給官吏、工人、士兵開俸祿了。”
“您看要不要停止收購百姓手中的糧食,讓他們自行買賣,或者存起來?”
李徹聞言,皺著眉搖頭道:“幾個月前的承諾,轉頭就不兌現,那我這個奉王還有什麽公信力?”
“不管怎麽樣,一定要買!庫房裏的錢不夠,就先給百姓們打欠條!”
“這......”錢斌麵露為難之色。
隻有他這個奉國大管家才知道,奉國的財政情況有多難。
從李徹就藩開始,奉國戰事就沒停過,加上大興土木,又賑濟百姓。
從關內帶來的錢早就花光了,契丹、高麗那裏搶來的也是杯水車薪。
銅幣的製作還未搞定,奉國一直處於極度缺錢的狀態。
“殿下,您再考慮考慮,官府給百姓發欠條,這種事聞所未聞啊。”
錢斌實在是無法理解李徹的想法。
自古以來,官府缺錢了,隻需要早收多收百姓的稅賦,哪有向百姓借錢的道理?
李徹搖了搖頭,剛準備迴答。
身後突然傳來一連串的馬蹄聲,一名哨騎高喊:“殿下,去關內的商隊迴來了!”
“哦?”李徹麵色鬆緩下來,“好了,不用打欠條了,本王的財神爺迴來了!”
金黃的田野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成片的豆穗此起彼伏,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
陶潛隨著李徹站在田埂上,看著眼前這一派豐收的景象,心中滿是感慨。
豐收,總是讓人從心底感到舒適。
百姓們喜氣洋洋,笑聲和歌聲在田野間迴蕩。
壯丁們手持鐮刀,熟練地收割著沉甸甸的大豆,豆莢飽滿,似乎也在迴應著人們的喜悅。
婦人們挎著竹籃,將一束束割下的大豆整齊地放入籃中。
孩子們則在田間奔跑,偶爾也學著大人的樣子拾起幾束豆子。
有頑皮的孩子不小心摔倒在田間,又喊叫著從地上一躍而起,引得一陣歡笑。
奉軍士兵們則在一旁,默默地守護著這份寧靜與和諧。
他們沒有攜帶武器,隻是穿著整齊的甲胄,臉上掛著溫和的微笑。
偶爾有百姓需要幫忙,便有士兵上前搭把手,或是幫助搬運豆子,或是維持秩序。
“老鄉,慢一些,一趟趟來,不急。”
“唉唉唉,小心後麵,都掉地上了。”
“算了大爺,你在前麵帶路吧,我幫你搬迴去。”
陶潛在一旁看得心弦觸動,自己走遍大江南北,能不欺壓老百姓的兵已經是一等一的好兵了。
何曾見過士兵主動幫助百姓幹活,不圖迴報的?
不對,他們也是有迴報的。
陶潛看向四周的百姓,若有所思。
在百姓看向那些士兵的眼神中,他看到了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感激。
他們收獲的是百姓們的尊重。
在奉國,沒人叫他們賊配軍。
軍人、戰士、兵,才是他們的稱唿。
“李二蛋,你家收了多少斤?”身側傳來李徹的招唿聲。
陶潛側頭看去,見到一名漢子和他媳婦一起將最後一筐豆子抬上牛車,身後還有個半大的孩子跟著。
漢子聽到李徹話,摸摸了腦袋上的汗,憨厚道:
“迴殿下的話,俺家二十畝地,收了能有兩千多斤大豆。”
李徹微微頷首,古代大豆的畝產量,受到農業技術、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唐宋時期,一畝地也就能收一百斤大豆。
朝陽城外這片地剛剛開墾出來,又不是黑土地,能達到這個產量已經算是豐收了。
“不錯,再接再厲,明年本王送你們一些更高產的種子。”
“哎呦。”李二蛋連連鞠躬,“多謝殿下,多謝殿下。”
李徹笑著點了點頭,擺了擺手。
如今的朝陽城百姓對李徹奉若神明,對他的話更是深信不疑,這也免了他推廣新種子的麻煩。
種在王府後院的那些種子,基本都長成了。
其中百分之七十都能適應關外的氣候,包括李徹最期望的玉米。
而讓李徹倍感意外的是,棉花竟然也能成活,而且長勢還算不錯。
在他的印象中,種棉花最出名的地方是新疆,東北到底能不能種棉花,心底一直沒數。
他不知道的是,遼寧植棉的曆史其實很久了,甚至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
種植區主要分布在大淩河、小淩河、繞陽河、女兒河等流域的衝積平原上,能夠在較短的生長期裏取得良好的收成。
明年開始,這片地就不會種豆子了,而是以玉米為主糧,棉花為經濟作物,其他蔬菜、作物為輔。
李二蛋一家子走過,李徹又看向後麵的人,耐心地挨個問詢。
百姓自是不會隱瞞,一五一十地將畝產報出。
身旁的秋白握著毛筆,將一條條數據飛速記錄下來。
李徹心中有了一個大概的數字,這批豆子的畝產應該在100斤到120斤之間。
的確算得上是豐收了,這收成比關內大部分地區都高多了,主要還是因為關外沒受災。
源源不斷的大豆被收割下來,百姓們留下自家吃的部分,剩下的全部賣給了奉國府衙。
李徹事先說過,百姓們可放心耕種,不管收獲多少糧食,自己都會平價收購。
大豆這東西渾身是寶,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是重要的農作物,甚至還當過主糧。
直到稻子、麥子等禾穀類作物被廣泛種植,大豆才開始轉變為調味品和輔糧。
李徹花錢從百姓們手中買來大豆,自然也不會吃虧。
大豆可以榨油,可以做成豆腐,可以釀成醬油。
豆莢和豆葉切碎後,可以用來喂養牲畜。
豆根是極好的化肥。
豆杆可以用來燒火,還能製作粗飼料。
飼料、化肥留著自用,醬油和豆油賣到關內去,還能賺上一筆。
剛剛修建的水泥路派上了用場,家家戶戶都是大豐收,都需要曬糧。
李徹堅持將水泥路修寬,此刻正好方便百姓們曬糧。
然而,一件讓李徹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殿下,庫房內的銅錢不夠用了。”錢斌突然來到李徹身旁,耳語道:
“百姓們手中的大豆已經足夠他們過冬,您之前還許諾了他們,王府收購多餘的糧食。”
“咱們王府的銅錢本就不多,其中大部分都用來給官吏、工人、士兵開俸祿了。”
“您看要不要停止收購百姓手中的糧食,讓他們自行買賣,或者存起來?”
李徹聞言,皺著眉搖頭道:“幾個月前的承諾,轉頭就不兌現,那我這個奉王還有什麽公信力?”
“不管怎麽樣,一定要買!庫房裏的錢不夠,就先給百姓們打欠條!”
“這......”錢斌麵露為難之色。
隻有他這個奉國大管家才知道,奉國的財政情況有多難。
從李徹就藩開始,奉國戰事就沒停過,加上大興土木,又賑濟百姓。
從關內帶來的錢早就花光了,契丹、高麗那裏搶來的也是杯水車薪。
銅幣的製作還未搞定,奉國一直處於極度缺錢的狀態。
“殿下,您再考慮考慮,官府給百姓發欠條,這種事聞所未聞啊。”
錢斌實在是無法理解李徹的想法。
自古以來,官府缺錢了,隻需要早收多收百姓的稅賦,哪有向百姓借錢的道理?
李徹搖了搖頭,剛準備迴答。
身後突然傳來一連串的馬蹄聲,一名哨騎高喊:“殿下,去關內的商隊迴來了!”
“哦?”李徹麵色鬆緩下來,“好了,不用打欠條了,本王的財神爺迴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