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放進來打
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 作者:唐吉可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邊將的反應在李信預料之中,也沒想著一口便說服他們。
但賈詡這個首席軍師,竟然也破例反對,實在讓他心煩...
李信歎了口氣,隻得幽幽道:“百姓暴亂,世家傾軋,這些吾從未放在眼裏...”
“吾所慮者,唯大漢和鮮卑而已...”
“嗯!”眾人皺眉,一時有些摸不清主公多變的心思。
郭藴見此,隻得出言道:“主公,南線戰事穩如泰山,境內內叛亂隨時可滅,為何還要引鮮卑南下?”
“鮮卑與無識的普通百姓不同,他們有自己的組織製度和軍隊,一著不慎便不可收拾!”
“如今鮮卑與烏桓丁零扶餘等族結盟,兵強馬壯,聲勢愈發浩大...”
“這個時候,開關放對方入境,恐怕.後果難料...”
與其他將領一樣,郭藴也難以理解主公的所作所為,若說消滅世家騎牆派,直接撕破臉,派大軍屠屠了事,這還能解讀的通。
但為何要借鮮卑人之手,甚至要多此一舉,放各部胡人入關,真的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如今又武皋武要和雁門等關隘擋著,夏軍暫時還能與鮮卑人對峙一二,若真放在對方入境,到時候局勢演變如何,可就難說了。
鮮卑人突破武皋,不但夏軍原本辛苦打造的長城防線蕩然無存,就連境內的雁門、定襄、雲中、乃至河套地域,都會直麵敵人兵鋒。
如此淺顯的道理,主公這名戰場宿將,不可能不明白,為何會如此不智?
“唉!”李信微不可察的歎了口氣,原本以為憑借眾將的智慧,應該能明白自己的心思,但現在…
他心中歎氣,隻好明言道:“鮮卑人不講道義,殺我謀士,此仇天地難消,若不能了此恨,吾心中不暢...”
“如今我軍在邊關與鮮卑徒耗無功,將士們每日浴血奮戰,卻見不到破敵之機,實在煎熬...”
“為了不讓將士的熱血白流,為了不讓元圖白白犧牲...”
聽到這裏,賈詡猛然抬頭,若有所思道:“主公的意思是,借此動亂的機會,順勢放鮮卑入關...”
“用世家豪強為誘餌,迷惑各部鮮卑,同時憑借關內複雜地形,和主場優勢,尋求戰機...”
“此策一箭雙雕,或許可行,但以我軍目前的實力....”
賈詡後麵的話,沒有說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鮮卑本就勢大,如今又開始與遼東諸胡,及西域百國眉來眼去的勾搭。
如今大軍囤於關外,若真讓鮮卑人入關,得了地盤好處,必然會助長和連聲勢。
甚至增加遼東諸胡,趁火打劫,跑來會盟的決心。
東西百胡,之所以現在還在觀望,那是因為和連被擋在關外,寸功未立。
然一旦見到好處,有機可乘,諸胡會毫不猶豫的加入鮮卑陣營中,圍剿出現頹勢的夏軍。
盡管現在的夏軍很頑強,甚至士氣高昂,無任何疲軟與頹勢。
然一旦戰略性後撤,那就不一樣了,整個長城防線,四十多萬人,豈是說撤就撤的,甚至弄不好,會演變成潰敗。
而且夏軍一旦撤了,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會被胡人視作疲軟,乃至露出敗亡的象征。
到時候周邊的豺狼虎豹,乃至境內那些不安穩的牆頭草,肯定會露出森然的獠牙…
甚至連鎖反應下,連夏軍體係內的將領,可能也會出現動搖…
李信見眾人憂慮,心中無奈道:“吾亦知人心複雜,和放鮮卑入關的後果…”
“但若不如此,我等如何能將鮮卑擊退,如何能創造出利於我軍之戰機…”
“既然關外沒有機會,我等何不嚐試,將鮮卑人引入關內,在我軍主場,在我等擅長的地域中,與鮮卑人真真正正的,打上一場正麵決戰…”
李信緩緩將身前輿圖鋪開,五指覆蓋在中段長城內外的區域上。
武皋以北,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大漠,這種開闊地帶是鮮卑人的主場,正適合對方騎兵作戰。
這種情況下,夏軍想要打敗對方不容易,想要徹底殲滅對方,更是難如登天。
因為即使局勢不妙,鮮卑戰敗,也可以引軍直接往無邊無際的大漠一遁。
到時候,和連等人,最多損失些兵力,其他的鳥事沒有。
按照眾將乃至賈毒士的慣性想法,將對方逼退已經算是大勝了。
在這種思想主導下,他們先前自然摸不透李信的心思,和戰略想法。
能摸出李屠夫某些心思的,隻有逢軍師,可惜對方壯烈犧牲。
但現在,李信經過深思熟慮,直言而出,這才讓眾人明白,乃至明悟。
原來他們與主公的差距,其實不是在能力上,而是在看不見摸不著的思想上。
郭藴王雄等人好似也意識到了什麽,他們圍著沙盤輿圖,仔細斟酌其中的可能性。
張遼看著眼前沙盤,目光在長城、陰山、雁山、乃至河套地區巡梭。
他沉思半晌,方才開口道:“關內地理位置複雜,若謀劃得當,確實有可能為我軍創造殲敵機會...”
“但鮮卑勢大,沒了長城地利,我軍弱勢...”
“如果真將鮮卑人放進關內,對方會按照我軍的謀劃方向發展嗎...”
“如果對方不上鉤,隻是單純的入境劫掠,到時我軍又該如何...”
王雄亦出言勸道:“大將軍,此舉太過兇險,吾感覺不妥...”
“胡人聯軍近百萬眾,單憑我軍目前實力,想吃掉對方無異於難如登天...”
“更何況,如今大軍兩線作戰,一著不慎,恐怕會滿盤皆輸...”
對於李信的異想天開的主觀,眾人反應不一,有人認為可行但兇險,有覺得太過困難不好實施。
郭藴、閻柔、王雄、潘豹這些常年鎮守北方的將領,自然知道胡人難製。
鮮卑人仗著北地草原廣闊人快馬疾,打贏了便肆意劫掠一番,打輸了直接帶人遠遁大漠。
而漢軍因為戰術以及兵種原因,極度依賴後勤補給,大軍深入草原,很難建功。
相反,鮮卑人甚至不需要騷擾補給線,隻需避而不戰,汙染途中水源,境內漢軍便不戰自潰。
主場作戰,鮮卑人的經驗更豐富,戰法更完善,地利更優越。
所以朝廷雖然痛恨胡人,痛恨對方常年劫掠騷擾邊境,但就是難以將其消滅,隻能被動劫掠,徒耗安撫。
如果李信能借此機會,將胡人主力放進來,依托陰山黃河等複雜的地理環境,與主場優勢,未嚐不能一戰殲滅胡人主力,解決北部邊患。
但是這真的能成功嗎?他們有這個實力嗎?鮮卑人真的會犯蠢嗎?
所有預想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李信一廂情願的基礎上,真正實施起其中的戰略,幾乎難有突破點。
李信望著眾將沉重的表情,多少能猜到其中憂慮。
所以他目光炯炯,用非常肯定的語氣道:“隻要胡人主力入關,我就敢讓他們有來無迴!”
“戰爭哪裏不兇險,正是因為我軍勢弱,才要行奇弄險,若不然循規蹈矩,如何戰勝對方...”
夏軍目前的實力本就不及朝廷與鮮卑,如果按部就班墨守成規,在關外與對方死耗,最終下場未知。
所以李信寧願冒險一搏,與其麵對將來和未知的兇險,他更願意選擇已知的結果,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
若殲滅鮮卑,則李信可以從容抽調北部兵力,全力對抗朝廷。
憑借太行天險與製度優勢,他有信心,堅持到朝廷崩潰,甚至反向打進關中,徹底撅了大漢根基。
若戰敗,則退守河套,或帶直接帶人遠遁西域,放任鮮卑人與朝廷狗咬狗。
無論如何抉擇,總比兩線消耗,徒勞無功,或者麵對未知來的強。
因為目前的局勢,實在讓他看不懂,乃至撓禿了頭。
朝廷來伐,目的明確又清晰,就是奔著他李信的腦袋來的。
烏桓丁零乃至西域的小種勢力,派人前來湊熱鬧,想趁火打劫分一杯羹,也可以讓人理解。
而鮮卑人為何南下,損兵折將,與自己死耗,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勢,李信真的猜不透。
如果有可能,他真想當麵問候和連祖宗十八代‘倭囸鉨礣滴’
既然李信這名統帥,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在場這些戰場宿將,也不帶慫的。
郭藴更是當場表態道:“主公欲掃平諸胡,吾郭藴亦不懼生死,願以此身,為主公完成戰略規劃...”
“不錯,若能一戰而滅鮮卑,換北方百年安寧,老子這九尺身,就算戰死沙場也在所不惜...”
“殺胡,老子從來沒有慫過,此戰我等願赴湯蹈火,百死不悔....”
隨著郭藴表態,張遼、高順、魏越、曹性、王雄、閻柔、潘豹、梁習等將領皆抱拳表態明誌。
因為他們看的明白,這北方,乃整個至天下,現階段真正有能力和實力抵禦鮮卑,乃至降伏諸胡的,目前隻有李屠夫和其麾下的夏軍。
看看匈奴,此前號稱空弦百萬,河套兇虎,北方三雄,甚至一度連草原扛把子大漠霸主鮮卑,都不曾放在眼裏。
但現在,卻被李屠夫收拾的服服帖帖,像條大尾巴家犬一樣,匍匐在李屠夫腳下,搖尾乞憐大表忠心…
如今李屠夫既然表露決心,甚至有信心,徹底解決北方的鮮卑人,那他們這些邊將,便會毫不猶豫的鼎力支持…
這些邊將久居邊疆,胡人常年南下打草穀,甚至燒殺搶掠蹂躪百姓,作為血氣方剛的漢子,心中怎會無怒。
說句不好聽的話,李屠夫對於胡人的仇,是和連殺了心腹謀士逢紀。
那郭蘊王雄這些邊軍將領的恨,則是從出生起,便積蓄在心中,壓抑了數十年,滅胡之心比李信堅定百倍。
隻不過相對於義憤填膺的邊將,匈奴出身的石勒石虎等匈奴統領,則顯得有些尷尬與手足無措。
眾將一口一個殺胡滅胡,可把他們羞的窘迫無比,隻能站在角落裏默不出聲。
李信也注意到了其中情況,隻不過他沒太過在意,而是起身道:“好,爾等都是好樣的!”
“總體戰略即定,但具體的戰術實施,卻還需要各位將軍,與文和先生斟酌擬定....”
正所謂,一人計短多人計長,李信提了一個戰略構想。
但詳細作戰規劃,還需要郭藴這些將領來仔細推敲。
因為他們是執行者,接下來的戰役,亦需要各部將領,在戰場上直麵胡人的鐵蹄洪流...
...
但賈詡這個首席軍師,竟然也破例反對,實在讓他心煩...
李信歎了口氣,隻得幽幽道:“百姓暴亂,世家傾軋,這些吾從未放在眼裏...”
“吾所慮者,唯大漢和鮮卑而已...”
“嗯!”眾人皺眉,一時有些摸不清主公多變的心思。
郭藴見此,隻得出言道:“主公,南線戰事穩如泰山,境內內叛亂隨時可滅,為何還要引鮮卑南下?”
“鮮卑與無識的普通百姓不同,他們有自己的組織製度和軍隊,一著不慎便不可收拾!”
“如今鮮卑與烏桓丁零扶餘等族結盟,兵強馬壯,聲勢愈發浩大...”
“這個時候,開關放對方入境,恐怕.後果難料...”
與其他將領一樣,郭藴也難以理解主公的所作所為,若說消滅世家騎牆派,直接撕破臉,派大軍屠屠了事,這還能解讀的通。
但為何要借鮮卑人之手,甚至要多此一舉,放各部胡人入關,真的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如今又武皋武要和雁門等關隘擋著,夏軍暫時還能與鮮卑人對峙一二,若真放在對方入境,到時候局勢演變如何,可就難說了。
鮮卑人突破武皋,不但夏軍原本辛苦打造的長城防線蕩然無存,就連境內的雁門、定襄、雲中、乃至河套地域,都會直麵敵人兵鋒。
如此淺顯的道理,主公這名戰場宿將,不可能不明白,為何會如此不智?
“唉!”李信微不可察的歎了口氣,原本以為憑借眾將的智慧,應該能明白自己的心思,但現在…
他心中歎氣,隻好明言道:“鮮卑人不講道義,殺我謀士,此仇天地難消,若不能了此恨,吾心中不暢...”
“如今我軍在邊關與鮮卑徒耗無功,將士們每日浴血奮戰,卻見不到破敵之機,實在煎熬...”
“為了不讓將士的熱血白流,為了不讓元圖白白犧牲...”
聽到這裏,賈詡猛然抬頭,若有所思道:“主公的意思是,借此動亂的機會,順勢放鮮卑入關...”
“用世家豪強為誘餌,迷惑各部鮮卑,同時憑借關內複雜地形,和主場優勢,尋求戰機...”
“此策一箭雙雕,或許可行,但以我軍目前的實力....”
賈詡後麵的話,沒有說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鮮卑本就勢大,如今又開始與遼東諸胡,及西域百國眉來眼去的勾搭。
如今大軍囤於關外,若真讓鮮卑人入關,得了地盤好處,必然會助長和連聲勢。
甚至增加遼東諸胡,趁火打劫,跑來會盟的決心。
東西百胡,之所以現在還在觀望,那是因為和連被擋在關外,寸功未立。
然一旦見到好處,有機可乘,諸胡會毫不猶豫的加入鮮卑陣營中,圍剿出現頹勢的夏軍。
盡管現在的夏軍很頑強,甚至士氣高昂,無任何疲軟與頹勢。
然一旦戰略性後撤,那就不一樣了,整個長城防線,四十多萬人,豈是說撤就撤的,甚至弄不好,會演變成潰敗。
而且夏軍一旦撤了,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會被胡人視作疲軟,乃至露出敗亡的象征。
到時候周邊的豺狼虎豹,乃至境內那些不安穩的牆頭草,肯定會露出森然的獠牙…
甚至連鎖反應下,連夏軍體係內的將領,可能也會出現動搖…
李信見眾人憂慮,心中無奈道:“吾亦知人心複雜,和放鮮卑入關的後果…”
“但若不如此,我等如何能將鮮卑擊退,如何能創造出利於我軍之戰機…”
“既然關外沒有機會,我等何不嚐試,將鮮卑人引入關內,在我軍主場,在我等擅長的地域中,與鮮卑人真真正正的,打上一場正麵決戰…”
李信緩緩將身前輿圖鋪開,五指覆蓋在中段長城內外的區域上。
武皋以北,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大漠,這種開闊地帶是鮮卑人的主場,正適合對方騎兵作戰。
這種情況下,夏軍想要打敗對方不容易,想要徹底殲滅對方,更是難如登天。
因為即使局勢不妙,鮮卑戰敗,也可以引軍直接往無邊無際的大漠一遁。
到時候,和連等人,最多損失些兵力,其他的鳥事沒有。
按照眾將乃至賈毒士的慣性想法,將對方逼退已經算是大勝了。
在這種思想主導下,他們先前自然摸不透李信的心思,和戰略想法。
能摸出李屠夫某些心思的,隻有逢軍師,可惜對方壯烈犧牲。
但現在,李信經過深思熟慮,直言而出,這才讓眾人明白,乃至明悟。
原來他們與主公的差距,其實不是在能力上,而是在看不見摸不著的思想上。
郭藴王雄等人好似也意識到了什麽,他們圍著沙盤輿圖,仔細斟酌其中的可能性。
張遼看著眼前沙盤,目光在長城、陰山、雁山、乃至河套地區巡梭。
他沉思半晌,方才開口道:“關內地理位置複雜,若謀劃得當,確實有可能為我軍創造殲敵機會...”
“但鮮卑勢大,沒了長城地利,我軍弱勢...”
“如果真將鮮卑人放進關內,對方會按照我軍的謀劃方向發展嗎...”
“如果對方不上鉤,隻是單純的入境劫掠,到時我軍又該如何...”
王雄亦出言勸道:“大將軍,此舉太過兇險,吾感覺不妥...”
“胡人聯軍近百萬眾,單憑我軍目前實力,想吃掉對方無異於難如登天...”
“更何況,如今大軍兩線作戰,一著不慎,恐怕會滿盤皆輸...”
對於李信的異想天開的主觀,眾人反應不一,有人認為可行但兇險,有覺得太過困難不好實施。
郭藴、閻柔、王雄、潘豹這些常年鎮守北方的將領,自然知道胡人難製。
鮮卑人仗著北地草原廣闊人快馬疾,打贏了便肆意劫掠一番,打輸了直接帶人遠遁大漠。
而漢軍因為戰術以及兵種原因,極度依賴後勤補給,大軍深入草原,很難建功。
相反,鮮卑人甚至不需要騷擾補給線,隻需避而不戰,汙染途中水源,境內漢軍便不戰自潰。
主場作戰,鮮卑人的經驗更豐富,戰法更完善,地利更優越。
所以朝廷雖然痛恨胡人,痛恨對方常年劫掠騷擾邊境,但就是難以將其消滅,隻能被動劫掠,徒耗安撫。
如果李信能借此機會,將胡人主力放進來,依托陰山黃河等複雜的地理環境,與主場優勢,未嚐不能一戰殲滅胡人主力,解決北部邊患。
但是這真的能成功嗎?他們有這個實力嗎?鮮卑人真的會犯蠢嗎?
所有預想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李信一廂情願的基礎上,真正實施起其中的戰略,幾乎難有突破點。
李信望著眾將沉重的表情,多少能猜到其中憂慮。
所以他目光炯炯,用非常肯定的語氣道:“隻要胡人主力入關,我就敢讓他們有來無迴!”
“戰爭哪裏不兇險,正是因為我軍勢弱,才要行奇弄險,若不然循規蹈矩,如何戰勝對方...”
夏軍目前的實力本就不及朝廷與鮮卑,如果按部就班墨守成規,在關外與對方死耗,最終下場未知。
所以李信寧願冒險一搏,與其麵對將來和未知的兇險,他更願意選擇已知的結果,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
若殲滅鮮卑,則李信可以從容抽調北部兵力,全力對抗朝廷。
憑借太行天險與製度優勢,他有信心,堅持到朝廷崩潰,甚至反向打進關中,徹底撅了大漢根基。
若戰敗,則退守河套,或帶直接帶人遠遁西域,放任鮮卑人與朝廷狗咬狗。
無論如何抉擇,總比兩線消耗,徒勞無功,或者麵對未知來的強。
因為目前的局勢,實在讓他看不懂,乃至撓禿了頭。
朝廷來伐,目的明確又清晰,就是奔著他李信的腦袋來的。
烏桓丁零乃至西域的小種勢力,派人前來湊熱鬧,想趁火打劫分一杯羹,也可以讓人理解。
而鮮卑人為何南下,損兵折將,與自己死耗,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勢,李信真的猜不透。
如果有可能,他真想當麵問候和連祖宗十八代‘倭囸鉨礣滴’
既然李信這名統帥,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在場這些戰場宿將,也不帶慫的。
郭藴更是當場表態道:“主公欲掃平諸胡,吾郭藴亦不懼生死,願以此身,為主公完成戰略規劃...”
“不錯,若能一戰而滅鮮卑,換北方百年安寧,老子這九尺身,就算戰死沙場也在所不惜...”
“殺胡,老子從來沒有慫過,此戰我等願赴湯蹈火,百死不悔....”
隨著郭藴表態,張遼、高順、魏越、曹性、王雄、閻柔、潘豹、梁習等將領皆抱拳表態明誌。
因為他們看的明白,這北方,乃整個至天下,現階段真正有能力和實力抵禦鮮卑,乃至降伏諸胡的,目前隻有李屠夫和其麾下的夏軍。
看看匈奴,此前號稱空弦百萬,河套兇虎,北方三雄,甚至一度連草原扛把子大漠霸主鮮卑,都不曾放在眼裏。
但現在,卻被李屠夫收拾的服服帖帖,像條大尾巴家犬一樣,匍匐在李屠夫腳下,搖尾乞憐大表忠心…
如今李屠夫既然表露決心,甚至有信心,徹底解決北方的鮮卑人,那他們這些邊將,便會毫不猶豫的鼎力支持…
這些邊將久居邊疆,胡人常年南下打草穀,甚至燒殺搶掠蹂躪百姓,作為血氣方剛的漢子,心中怎會無怒。
說句不好聽的話,李屠夫對於胡人的仇,是和連殺了心腹謀士逢紀。
那郭蘊王雄這些邊軍將領的恨,則是從出生起,便積蓄在心中,壓抑了數十年,滅胡之心比李信堅定百倍。
隻不過相對於義憤填膺的邊將,匈奴出身的石勒石虎等匈奴統領,則顯得有些尷尬與手足無措。
眾將一口一個殺胡滅胡,可把他們羞的窘迫無比,隻能站在角落裏默不出聲。
李信也注意到了其中情況,隻不過他沒太過在意,而是起身道:“好,爾等都是好樣的!”
“總體戰略即定,但具體的戰術實施,卻還需要各位將軍,與文和先生斟酌擬定....”
正所謂,一人計短多人計長,李信提了一個戰略構想。
但詳細作戰規劃,還需要郭藴這些將領來仔細推敲。
因為他們是執行者,接下來的戰役,亦需要各部將領,在戰場上直麵胡人的鐵蹄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