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屠耆王本想,單於既然無法與秦人開戰去奪河南地,那相應的應能調集強大的力量助自己去搶月氏人的草場。
所以他麵帶一絲苦澀的說道:“單於,單憑我的部族力量,恐難與月氏人抗衡。”
“你就是先去試探一下,若月氏人很強那就暫且撤迴來,待本單於徹底滅掉東胡人後,再集中力量將月氏人向西驅趕。烏孫人一直與我交好,那時還可與烏孫人結盟,徹底消滅月氏。”
冒頓神情有些蕭索,“我們四周都是強敵,總要做一些事情,給族人找到更多、更肥美的草場才能生存下去。”
“如果能將月氏趕走,我們就多了一個從西麵威脅秦人的位置,或許能換個方向重新奪迴河南地。”他眼中猛然閃出一縷箭芒一樣的亮光。
中山,靈壽,趙王宮。
“大王,經過一冬的準備,臣以為現在伐張耳的時機已經越來越近了。”趙國相陳餘雖然很恭謹的向趙王歇行著禮,但眼中閃爍的仇恨目光並沒有刻意遮掩。
陳餘在張耳帶走近四萬青壯趙卒隨同項羽去伐暴秦後,手中原本隻有三萬卒,其中二萬還是老弱。所以當雒陽分贓大會做出封張耳為常山王並獲得主要趙土、趙王歇和他要被趕到中山去的決定後,陳餘和趙王歇一商量,形勢比人強,與其讓張耳領兵迴來時暴力驅趕,不如自己走人。
陳餘將那二萬老弱卒再次篩選了一番,矬子裏麵拔高個兒,選出一萬多還算有戰鬥力的,加上原來三萬多卒中的萬餘壯卒,湊出二萬五千卒,搬空了本來就沒剩多少東西的趙王宮,主動帶著趙王歇來到了中山靈壽。
剩下那數千基本沒戰力的,就暫時看守著幾座城池,留給張耳去處理吧。
經王離伐趙一役,趙國境內本來所剩的糧秣已經不多,但要也全部搜刮一空帶往靈壽,張耳迴來後沒得吃,估計就會直接撲向中山搶糧了。所以陳餘沒有帶走多少糧秣,而是腆著臉遣使飛馬到代國,期望李左車能看在其祖父李牧一生為趙國戰鬥的份上,能給予趙王一點點支援。
本來陳餘也沒抱多大希望,無論是在王離伐趙最危險的時候,還是在諸侯軍四十萬激昂伐秦的時候,代國都是一種隔岸觀火的死氣沉沉模樣,並且還斷然拒絕了經由代土伐秦的要求。當初陳餘追殺李良,也是代國變相的為李良提供了保護。
所以雖然遣使往代,但陳餘也做好向楚國借糧的準備。你項籍奪了我王的國土,還就隻給我陳餘一個侯爵之位,你總要讓我們活下去吧,不然如此趕盡殺絕,你項王的臉麵須不好看。
當然,若代國能援最好,就不用去看楚國的臉色了。
陳餘沒想到的是,代王非常痛快幹脆的趕在張耳迴趙之前,就贈給了趙王歇四十五萬石糧秣,足夠三萬卒越冬並堅持到秋糧收獲。
對,是贈與,不是借。
還有,四十五萬石糧,要是一次裝運,革車都要用一萬五千輛。好在從井陘到靈壽不過百五十裏,因此可以用幾千輛革車往返多送幾趟。
陳餘和趙王歇不知道,但各位看客自然明白,李左車能向陳餘贈糧,自然是得到了鹹陽的讚同,這些糧食實際是聖人皇帝拿出來的。
可對陳餘來說,代王的贈糧讓他大喜過望,久旱逢甘霖啊。而且陳餘從代王這個行為中,還隱隱的看到與代國結盟對抗張耳的一絲希望。
對陳餘來說另外的一個收獲就是,他的軍隊又壯大了一些。
本來在中山國這種不大點兒的地方,民戶數量有限,王離伐趙時可征之人也征得差不多了,陳餘幾乎是無法征到新卒的。但在張耳歸來建立常山國後,他所帶的趙軍中少數將領對他鳩占鵲巢、趕走正統的趙王族傳人頗有意見,因此率數千軍叛離,這就使趙王歇名下的軍卒數量最終達到了三萬左右。
張耳不好意思在剛剛趕走趙王歇後再因軍隊叛離的事情追殺到中山,所以對留下的軍將們封官許願的極力拉攏。他本帶走了三萬七千多卒,伐秦中損失了一些,迴到常山國後還有三萬五,加上陳餘留下的老弱卒算四萬。然後又跑了一些到中山,又剩迴三萬五千左右。於是他又征募了一些,湊到了四萬四、五千。
單隻從人數對比上,陳餘要打張耳還是打不過的,所以他需要盟友。既然代國送給他糧食,他又把期冀的目光看向了太行山之後的晉陽。
“與代國結盟的事情,國相談好了?”聽陳餘說伐張耳的時機差不多了,趙王歇既高興又很有些惶恐。
從邯鄲大城被直接趕到中山這狹小的地方,很有流放的感覺,若能打敗張耳重迴邯鄲,趙王歇自然是高興的。
可張耳是項羽封的王,要把他打跑到楚國,那項王會不會幹脆起大軍來徹底滅掉他?
“代國使者今日或明日就會抵達靈壽,這也是臣覺得時機將近的原因。”陳餘一副智珠在握的神情:“單憑三萬王師,能否擊敗四萬餘常山軍,臣也沒有把握。但若王與代盟成,代隻要出二萬卒與王師南北夾擊,張耳必敗。”
這個冬天兩國之間使者頂風冒雪穿越崎嶇山路往來不絕,盟約已近談成。對中山趙國極為利好的是,代國對趙並沒有什麽特別的迴報要求,隻是說兩國同宗,互為盟好,開放邊貿,互通有無。
在陳餘的理解中,代國願意扶持趙國歸位,應該是想在代與強大的楚國之間建立一個屏障。代國南邊和西邊都是暴秦,雖然不知道秦為何一直沒有伐代,但總歸是個大威脅。北麵又直麵匈奴,若再加上附庸楚國的常山國,代王大約會認為壓力太大。
陳餘的另外一個猜測就是,代王李左車先祖李牧本是趙臣,現在他自立為王,又占據了原本屬於趙國的代郡和曆史上曾屬於趙國的太原郡,也許是心裏有些愧然?兩國結盟後,趙王歇總不會再向代王討要國土了。
陳餘和趙王從來沒有想過把太原郡和代郡收迴來,因為代國據說足有十幾萬卒的軍隊,並在山東離亂時一直保持穩定未被波及,所以現在趙國就算把張耳的軍隊都加上也絕對打不過代國,更不要說代國還躲在大山背後。
那就好好享用代王的善意吧。
_
“上次去晉陽的王使迴來說,春至之時,代將遣重臣來趙與王盟。”陳餘有些按捺不住的激動:“剛剛臣收到消息,來與大王盟者,乃代相蒯徹。”
趙王歇也很高興:“那在得知相徹將至時,寡人親自出城相迎。”
“大王不可。”陳餘趕緊行禮道:“趙代盟當秘之,若使張耳知之,則難收伐常山之奇效。代相若至,臣亦不宜相迎。”
“這樣會不會對代相過於簡慢?”
“此乃兩國使者往來中,由代相先提出的,臣亦覺得確實應該謹慎從事。”陳餘突然想到那四十幾萬石糧食,不由得嘴角逸出一個微笑:“張耳應該到現在都不知大王與臣這個冬天怎麽過的,恐怕還認為軍民上下都饑寒度日呢。”
兩人哈哈大笑起來。
正笑著,一個內侍靜悄悄的走了進來,低聲稟報:“國相府中來人密報,說有代國來客已到府上。”
_
皇帝四輪輿車上。
“蒯徹應該已經到了靈壽,”胡亥懶洋洋的斜躺著:“韓信也被劉邦秘密臨時拜將,現在的問題是,要不要在韓信發動的時候,讓陳餘也動作起來,讓項羽難以權衡。”
陳平沒有跟著皇帝西巡,陸賈去月氏出使過一次,對河西走廊情況更了解,所以此刻正在輿車上伴駕:“臣覺得中山那邊在漢王準備奪取三川郡時再動為好,一個南郡想必不足以讓項王興師來伐,尤其若漢王能在得南郡後先上書義帝陳情,義帝會不論漢王是否占理,都會站在漢王一邊。”
“惡客先喊冤?”胡亥邪惡的笑了,“義帝的日子不好過,因此凡是拿他當迴事的人,他都會支持。”
胡亥又換上一副憂國憂民的神態:“隻是,義帝和項籍的衝突越大,他找死的可能性就越大。田榮邀他去巡視膠東他也敢答應,認為這是脫離項籍魔爪的機會,可項籍又怎麽可能讓他脫離自己的控製?”
陸賈也算跟胡亥很長時間的舊臣和親信了,是知道胡亥在上下尊卑的禮法上並不特別在意的君主,因此相處起來也跟陳平和公子嬰一樣相對隨意。
他對胡亥現在這種得便宜賣乖的做派輕嗤了一聲:“聖上巴不得項王和義帝衝突起來,最好是項王把義帝殺了,讓山東反項的諸侯能有個大義的名分,又何必做出這種對義帝安危憂心忡忡的樣子?”
胡亥大笑起來。
笑過之後,他依舊用懶洋洋的腔調說道:“客卿既然認為陳餘應該緩動,那就將你的意思傳訊給姚賈,讓他轉告蒯徹。另外,也讓姚賈傳訊給客卿食其,適當提醒劉邦在得了南郡後應該怎麽做。”
“對於從金城向西在河西走廊築建多少城,客卿有什麽看法?”胡亥轉了話題。
“上次臣提及烏孫人曾築過一個名為赤烏鎮的土圍,距離金城大約七百裏,這裏可以定為金城以西第一大城,恰好堵住其南部的烏鞘嶺,屏障通往金城的道路,已經和將軍離確定了。”陸賈豎起一根手指。
接著他又豎起第二根手指:“從赤烏鎮到匈奴能夠南進河西走廊的弱水峽口附近,有六百裏,顯然這裏當築一大城,堵住匈奴的南進通道。”
“這第三城嘛……”陸賈笑了:“很湊巧的是,從弱水峽穀口再向西,還是六百裏,正好有個兩山夾一穀的地方,其中一山名為嘉峪,在此建一城非常合適。”
“從金城向西築三城,中間道路都是六百裏左右,嗯,確實很合適。”胡亥頜首表示讚同。
這本來就是胡亥內心的規劃,陸賈說的這三地就是後來的武威、張掖和酒泉-嘉峪關,但在這時代裏作為皇帝他又沒去過河西走廊,如果由他提出各城的築建位置,恐怕又會給大臣們造成震動,所以不如誘使陸賈提出。陸賈是出使過月氏王庭的,由他說出來很合乎情理。
“隻是,”陸賈一直沒有伸出第三根手指:“嘉峪山附近正好是月氏王庭所在,在此築城,臣認為月氏不會同意。即使由秦築城交予月氏王庭,但若在城內駐軍月氏會有壓力,不駐軍,那又何必建城?”
嘉峪兩字的意思是“美麗的山穀”,月氏王庭占據這個美麗的地方,顯然不願意和人分享。
“啊,客卿說得對。”胡亥挺身坐了起來:“那麽客卿有何應對方略?”
陸賈胸有成竹:“聖上,臣認為今年可就築赤烏鎮一城。若將軍離有餘力,也可在弱水峽穀先築一個土圍,按軍營的模式,並進駐一千騎作為斥侯偵騎營地,負責向北進入峽穀打探匈奴動向。若真遇到匈奴南來,則分兵百騎告知月氏,剩餘九百騎快速退迴向赤烏鎮,沿途設點留斥侯看匈奴是否會東向,給赤烏鎮示警。”
他停下來看看胡亥似乎等著他的下文,於是繼續說:“今年若真有匈奴南進,必與月氏有一戰,這樣月氏王庭就會覺得有秦人築城會更為安全一些,那樣就可連嘉峪山旁的城都在明年一起築成,那時若秦軍入駐或隻是居於城外營內,都不會讓月氏人反感。”
“那匈奴今年若不來呢?”
“匈奴不來,則明年在弱水峽穀口正式築城。”陸賈一笑:“弱水峽穀口乃匈奴右屠耆王南進河西走廊的唯一通道,就算匈奴今年不來,我大秦在峽穀口哪怕就築了一個土圍營並駐軍一千,聖上認為匈奴人知道後會如何想?”
“若將土圍改堅城,匈奴南取走廊的希望就會極為艱難。”胡亥也笑了:“所以除非匈奴不覬覦月氏人的草場,否則今年不來明年也必然大舉來犯,尤其在知道這個土圍營是秦人營地的情況下。”
他向後一倒:“客卿此略,是逼著匈奴右屠耆王向走廊用兵啊,真夠陰險的。”
“聖上過譽了。”陸賈無恥的大笑起來:“不借力匈奴,聖上在河西築三城,尤其是在月氏王庭所在之處築城,月氏人雖然前次同意了臣,但依舊是心中的刺,對兩方關係早晚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他略一凝思:“不過,在赤烏鎮築城對月氏來說影響要小一些,尤其是聖上能使將軍離完全執行臣與月氏人的盟約,任何情況下都不影響這邊的月氏部族城外遊牧與入城交易。”
“大將軍在九原那麽多年和遊牧族打交道,應該無虞。”胡亥也凝思了一下下:“而且,當大將軍下一步開始在弱水峽穀築城時,赤烏鎮這邊我準備讓將軍囂接手。在整個河西三城都建好後,就將王離撤迴鹹陽,整個河西走廊都交給任囂。他在百越多年,和異族之間相處的經驗更多一些。”
“當然,每城之間間隔六、七百裏,中間還需要設置驛站並架設快傳,既方便商賈休息,也便於訊息傳遞。”胡亥又在思考:“河西地廣人稀,架設信號木臂,要求驛站間距不能太大,不然人的雙目看不清……隻架設燈號快傳吧,這樣能將驛站之間的間隔拉開到三十至四十裏的距離,快馬半日也能到,在天氣不好無法直視時,訊息傳遞不會耽誤太多。”
“聖上想的周到。”陸賈順手一個小馬p拍過來,“臣思,河西的大方略就如此定,然後臣請再使月氏,把這個最終的決定與月氏王協商。”
“善。”胡亥點頭答應下來,“至於驛站的築建形製還需要考慮遊牧族的需要,既能對他們友好,又要防範某些不軌之徒劫掠。在這荒僻所在,每個驛站駐卒多少也需要仔細權衡。”
“臣覺得聖上此番西巡,還是就到金城為止,既然將軍囂隨駕而來,聖上又稱將軍離築好幾大城後由將軍囂管控,不若讓他與臣一道出使月氏,也就能夠將這些細務一一確定下來了。”
“可,今日紮營時,我就問問他,若無問題,到金城後爾等就一同先往月氏王庭。”
胡亥轉念又想起一事;“欒布已經走了幾個月了,有什麽消息傳迴來嗎?”
“據臣所知,尚無任何消息。”陸賈稍稍皺了皺眉頭,“上卿史既然要去往龜茲國,又未帶很多隨員,要有什麽消息估計也是托來大秦的胡賈稍話,所以還是要等些時日。”
從鹹陽出發經隴西到金城大約一千八百裏,若按每日六十裏要走一個月。胡亥的隊伍行進不用太考慮輜重糧秣,就算需要隨隊攜帶一些,也是用四輪馬車載運,完全跟得上騎兵為主的鐵壁軍和山地曲。鹹陽到隴西又有馳道,所以胡亥西巡實際每日能走七十到八十裏。
_
大秦皇帝日行七八十裏是因為有馳道,可在山東大地上,還有一支沒有騎兵也沒有馳道可走的約二萬人大軍,也搏命一般的在山穀山間日行五十到七十裏,迅疾的趕路。
這就是韓信所領的漢軍。
根據漢國斥侯所探知的情況,臨江王共敖確實已從紀郢起了二萬大軍北來,所走路線為漢水峽穀。
南陽到南郡之間多為山地,隻有兩條走廊地帶,西邊就是漢水峽穀,東邊則是隨棗走廊,走廊北端是今棗陽,秦時為蔡陽縣,南端是隨縣(今隨州)。兩條走廊的中間隔著大洪山,又稱綠林山,是東漢劉秀起兵之處,也是“綠林好漢”這一名稱的由來。
兩條走廊地帶大部分屬於南郡的地域,隻有蔡陽屬於南陽郡,所以按原來酈食其設想並經張良審定的方略,劉邦要等共敖渡過漢水進入南陽郡後,再用兵堵住漢水渡口,才能坐實共敖先侵略漢國的罪名。
韓信則認為這個方略雖好可太被動,缺少了誘惑共敖來攻的環節。若共敖因各種原因遲遲不侵入南陽,漢軍就隻能等著,沒準最後就等過了今年的農時。
另外共敖若是並不孤軍深入漢國,而在後麵留有一支後備軍,那當漢軍在漢水截斷臨江軍後路時,共敖迴撤,截其後路的漢軍就會麵臨前後夾擊,未必擋的住臨江軍撤迴南郡。
共敖就像在驗證韓信的判斷一樣,二萬軍進到鄢城(今宜城市附近)就不動了。
劉邦終於下定了決心采用韓信的誘敵方略。
共敖停在鄢城是因為斥侯報稱,在他二萬大軍浩浩蕩蕩的殺進漢水峽穀時,漢水對岸居然毫無動靜,鄧城既沒有增兵,也沒有加強防範。
共敖早就探知,鄧城城池很小,守軍不過一千卒,完全擋不住自己二萬大軍。難道劉邦就沒有在自己這個方麵派過斥侯?
他不信,所以他就覺得漢國安靜得不正常,恐怕掉進圈套。因為一旦他渡過漢水進入漢國境內,就隻能一條道走到黑,至少把宛城奪到手中。若未能奪取宛城打了敗仗,那就有被劉邦一路反撲、連自己的臨江國都有丟掉的可能。
所以共敖開始猶豫,雖然麾下軍將們都說既然漢國沒有防備,直接一鼓作氣殺過去,勢如破竹一般的殺到宛城,嚇也把那個劉邦嚇死了。
但共敖還是猶豫。
不過他沒有猶豫幾天,因為斥侯緊急來報,有數千的漢軍突然出現在鄧城,還夾帶著大量的役夫。役夫們手忙腳亂的加固城池,漢軍則開始沿漢水紮營布防。
共敖依舊很冷靜,直到他聽斥侯說,那數千漢軍看上去很慘,大都麵帶菜色,衣甲也老舊,紮的營寨也很粗糙,風一吹就倒的樣子。
看來漢國這個冬天過得不咋樣啊,軍隊都這德行了?這樣基本可以相信劉邦依舊還是原有那些兵馬,沒有餘力擴軍。
所以他麵帶一絲苦澀的說道:“單於,單憑我的部族力量,恐難與月氏人抗衡。”
“你就是先去試探一下,若月氏人很強那就暫且撤迴來,待本單於徹底滅掉東胡人後,再集中力量將月氏人向西驅趕。烏孫人一直與我交好,那時還可與烏孫人結盟,徹底消滅月氏。”
冒頓神情有些蕭索,“我們四周都是強敵,總要做一些事情,給族人找到更多、更肥美的草場才能生存下去。”
“如果能將月氏趕走,我們就多了一個從西麵威脅秦人的位置,或許能換個方向重新奪迴河南地。”他眼中猛然閃出一縷箭芒一樣的亮光。
中山,靈壽,趙王宮。
“大王,經過一冬的準備,臣以為現在伐張耳的時機已經越來越近了。”趙國相陳餘雖然很恭謹的向趙王歇行著禮,但眼中閃爍的仇恨目光並沒有刻意遮掩。
陳餘在張耳帶走近四萬青壯趙卒隨同項羽去伐暴秦後,手中原本隻有三萬卒,其中二萬還是老弱。所以當雒陽分贓大會做出封張耳為常山王並獲得主要趙土、趙王歇和他要被趕到中山去的決定後,陳餘和趙王歇一商量,形勢比人強,與其讓張耳領兵迴來時暴力驅趕,不如自己走人。
陳餘將那二萬老弱卒再次篩選了一番,矬子裏麵拔高個兒,選出一萬多還算有戰鬥力的,加上原來三萬多卒中的萬餘壯卒,湊出二萬五千卒,搬空了本來就沒剩多少東西的趙王宮,主動帶著趙王歇來到了中山靈壽。
剩下那數千基本沒戰力的,就暫時看守著幾座城池,留給張耳去處理吧。
經王離伐趙一役,趙國境內本來所剩的糧秣已經不多,但要也全部搜刮一空帶往靈壽,張耳迴來後沒得吃,估計就會直接撲向中山搶糧了。所以陳餘沒有帶走多少糧秣,而是腆著臉遣使飛馬到代國,期望李左車能看在其祖父李牧一生為趙國戰鬥的份上,能給予趙王一點點支援。
本來陳餘也沒抱多大希望,無論是在王離伐趙最危險的時候,還是在諸侯軍四十萬激昂伐秦的時候,代國都是一種隔岸觀火的死氣沉沉模樣,並且還斷然拒絕了經由代土伐秦的要求。當初陳餘追殺李良,也是代國變相的為李良提供了保護。
所以雖然遣使往代,但陳餘也做好向楚國借糧的準備。你項籍奪了我王的國土,還就隻給我陳餘一個侯爵之位,你總要讓我們活下去吧,不然如此趕盡殺絕,你項王的臉麵須不好看。
當然,若代國能援最好,就不用去看楚國的臉色了。
陳餘沒想到的是,代王非常痛快幹脆的趕在張耳迴趙之前,就贈給了趙王歇四十五萬石糧秣,足夠三萬卒越冬並堅持到秋糧收獲。
對,是贈與,不是借。
還有,四十五萬石糧,要是一次裝運,革車都要用一萬五千輛。好在從井陘到靈壽不過百五十裏,因此可以用幾千輛革車往返多送幾趟。
陳餘和趙王歇不知道,但各位看客自然明白,李左車能向陳餘贈糧,自然是得到了鹹陽的讚同,這些糧食實際是聖人皇帝拿出來的。
可對陳餘來說,代王的贈糧讓他大喜過望,久旱逢甘霖啊。而且陳餘從代王這個行為中,還隱隱的看到與代國結盟對抗張耳的一絲希望。
對陳餘來說另外的一個收獲就是,他的軍隊又壯大了一些。
本來在中山國這種不大點兒的地方,民戶數量有限,王離伐趙時可征之人也征得差不多了,陳餘幾乎是無法征到新卒的。但在張耳歸來建立常山國後,他所帶的趙軍中少數將領對他鳩占鵲巢、趕走正統的趙王族傳人頗有意見,因此率數千軍叛離,這就使趙王歇名下的軍卒數量最終達到了三萬左右。
張耳不好意思在剛剛趕走趙王歇後再因軍隊叛離的事情追殺到中山,所以對留下的軍將們封官許願的極力拉攏。他本帶走了三萬七千多卒,伐秦中損失了一些,迴到常山國後還有三萬五,加上陳餘留下的老弱卒算四萬。然後又跑了一些到中山,又剩迴三萬五千左右。於是他又征募了一些,湊到了四萬四、五千。
單隻從人數對比上,陳餘要打張耳還是打不過的,所以他需要盟友。既然代國送給他糧食,他又把期冀的目光看向了太行山之後的晉陽。
“與代國結盟的事情,國相談好了?”聽陳餘說伐張耳的時機差不多了,趙王歇既高興又很有些惶恐。
從邯鄲大城被直接趕到中山這狹小的地方,很有流放的感覺,若能打敗張耳重迴邯鄲,趙王歇自然是高興的。
可張耳是項羽封的王,要把他打跑到楚國,那項王會不會幹脆起大軍來徹底滅掉他?
“代國使者今日或明日就會抵達靈壽,這也是臣覺得時機將近的原因。”陳餘一副智珠在握的神情:“單憑三萬王師,能否擊敗四萬餘常山軍,臣也沒有把握。但若王與代盟成,代隻要出二萬卒與王師南北夾擊,張耳必敗。”
這個冬天兩國之間使者頂風冒雪穿越崎嶇山路往來不絕,盟約已近談成。對中山趙國極為利好的是,代國對趙並沒有什麽特別的迴報要求,隻是說兩國同宗,互為盟好,開放邊貿,互通有無。
在陳餘的理解中,代國願意扶持趙國歸位,應該是想在代與強大的楚國之間建立一個屏障。代國南邊和西邊都是暴秦,雖然不知道秦為何一直沒有伐代,但總歸是個大威脅。北麵又直麵匈奴,若再加上附庸楚國的常山國,代王大約會認為壓力太大。
陳餘的另外一個猜測就是,代王李左車先祖李牧本是趙臣,現在他自立為王,又占據了原本屬於趙國的代郡和曆史上曾屬於趙國的太原郡,也許是心裏有些愧然?兩國結盟後,趙王歇總不會再向代王討要國土了。
陳餘和趙王從來沒有想過把太原郡和代郡收迴來,因為代國據說足有十幾萬卒的軍隊,並在山東離亂時一直保持穩定未被波及,所以現在趙國就算把張耳的軍隊都加上也絕對打不過代國,更不要說代國還躲在大山背後。
那就好好享用代王的善意吧。
_
“上次去晉陽的王使迴來說,春至之時,代將遣重臣來趙與王盟。”陳餘有些按捺不住的激動:“剛剛臣收到消息,來與大王盟者,乃代相蒯徹。”
趙王歇也很高興:“那在得知相徹將至時,寡人親自出城相迎。”
“大王不可。”陳餘趕緊行禮道:“趙代盟當秘之,若使張耳知之,則難收伐常山之奇效。代相若至,臣亦不宜相迎。”
“這樣會不會對代相過於簡慢?”
“此乃兩國使者往來中,由代相先提出的,臣亦覺得確實應該謹慎從事。”陳餘突然想到那四十幾萬石糧食,不由得嘴角逸出一個微笑:“張耳應該到現在都不知大王與臣這個冬天怎麽過的,恐怕還認為軍民上下都饑寒度日呢。”
兩人哈哈大笑起來。
正笑著,一個內侍靜悄悄的走了進來,低聲稟報:“國相府中來人密報,說有代國來客已到府上。”
_
皇帝四輪輿車上。
“蒯徹應該已經到了靈壽,”胡亥懶洋洋的斜躺著:“韓信也被劉邦秘密臨時拜將,現在的問題是,要不要在韓信發動的時候,讓陳餘也動作起來,讓項羽難以權衡。”
陳平沒有跟著皇帝西巡,陸賈去月氏出使過一次,對河西走廊情況更了解,所以此刻正在輿車上伴駕:“臣覺得中山那邊在漢王準備奪取三川郡時再動為好,一個南郡想必不足以讓項王興師來伐,尤其若漢王能在得南郡後先上書義帝陳情,義帝會不論漢王是否占理,都會站在漢王一邊。”
“惡客先喊冤?”胡亥邪惡的笑了,“義帝的日子不好過,因此凡是拿他當迴事的人,他都會支持。”
胡亥又換上一副憂國憂民的神態:“隻是,義帝和項籍的衝突越大,他找死的可能性就越大。田榮邀他去巡視膠東他也敢答應,認為這是脫離項籍魔爪的機會,可項籍又怎麽可能讓他脫離自己的控製?”
陸賈也算跟胡亥很長時間的舊臣和親信了,是知道胡亥在上下尊卑的禮法上並不特別在意的君主,因此相處起來也跟陳平和公子嬰一樣相對隨意。
他對胡亥現在這種得便宜賣乖的做派輕嗤了一聲:“聖上巴不得項王和義帝衝突起來,最好是項王把義帝殺了,讓山東反項的諸侯能有個大義的名分,又何必做出這種對義帝安危憂心忡忡的樣子?”
胡亥大笑起來。
笑過之後,他依舊用懶洋洋的腔調說道:“客卿既然認為陳餘應該緩動,那就將你的意思傳訊給姚賈,讓他轉告蒯徹。另外,也讓姚賈傳訊給客卿食其,適當提醒劉邦在得了南郡後應該怎麽做。”
“對於從金城向西在河西走廊築建多少城,客卿有什麽看法?”胡亥轉了話題。
“上次臣提及烏孫人曾築過一個名為赤烏鎮的土圍,距離金城大約七百裏,這裏可以定為金城以西第一大城,恰好堵住其南部的烏鞘嶺,屏障通往金城的道路,已經和將軍離確定了。”陸賈豎起一根手指。
接著他又豎起第二根手指:“從赤烏鎮到匈奴能夠南進河西走廊的弱水峽口附近,有六百裏,顯然這裏當築一大城,堵住匈奴的南進通道。”
“這第三城嘛……”陸賈笑了:“很湊巧的是,從弱水峽穀口再向西,還是六百裏,正好有個兩山夾一穀的地方,其中一山名為嘉峪,在此建一城非常合適。”
“從金城向西築三城,中間道路都是六百裏左右,嗯,確實很合適。”胡亥頜首表示讚同。
這本來就是胡亥內心的規劃,陸賈說的這三地就是後來的武威、張掖和酒泉-嘉峪關,但在這時代裏作為皇帝他又沒去過河西走廊,如果由他提出各城的築建位置,恐怕又會給大臣們造成震動,所以不如誘使陸賈提出。陸賈是出使過月氏王庭的,由他說出來很合乎情理。
“隻是,”陸賈一直沒有伸出第三根手指:“嘉峪山附近正好是月氏王庭所在,在此築城,臣認為月氏不會同意。即使由秦築城交予月氏王庭,但若在城內駐軍月氏會有壓力,不駐軍,那又何必建城?”
嘉峪兩字的意思是“美麗的山穀”,月氏王庭占據這個美麗的地方,顯然不願意和人分享。
“啊,客卿說得對。”胡亥挺身坐了起來:“那麽客卿有何應對方略?”
陸賈胸有成竹:“聖上,臣認為今年可就築赤烏鎮一城。若將軍離有餘力,也可在弱水峽穀先築一個土圍,按軍營的模式,並進駐一千騎作為斥侯偵騎營地,負責向北進入峽穀打探匈奴動向。若真遇到匈奴南來,則分兵百騎告知月氏,剩餘九百騎快速退迴向赤烏鎮,沿途設點留斥侯看匈奴是否會東向,給赤烏鎮示警。”
他停下來看看胡亥似乎等著他的下文,於是繼續說:“今年若真有匈奴南進,必與月氏有一戰,這樣月氏王庭就會覺得有秦人築城會更為安全一些,那樣就可連嘉峪山旁的城都在明年一起築成,那時若秦軍入駐或隻是居於城外營內,都不會讓月氏人反感。”
“那匈奴今年若不來呢?”
“匈奴不來,則明年在弱水峽穀口正式築城。”陸賈一笑:“弱水峽穀口乃匈奴右屠耆王南進河西走廊的唯一通道,就算匈奴今年不來,我大秦在峽穀口哪怕就築了一個土圍營並駐軍一千,聖上認為匈奴人知道後會如何想?”
“若將土圍改堅城,匈奴南取走廊的希望就會極為艱難。”胡亥也笑了:“所以除非匈奴不覬覦月氏人的草場,否則今年不來明年也必然大舉來犯,尤其在知道這個土圍營是秦人營地的情況下。”
他向後一倒:“客卿此略,是逼著匈奴右屠耆王向走廊用兵啊,真夠陰險的。”
“聖上過譽了。”陸賈無恥的大笑起來:“不借力匈奴,聖上在河西築三城,尤其是在月氏王庭所在之處築城,月氏人雖然前次同意了臣,但依舊是心中的刺,對兩方關係早晚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他略一凝思:“不過,在赤烏鎮築城對月氏來說影響要小一些,尤其是聖上能使將軍離完全執行臣與月氏人的盟約,任何情況下都不影響這邊的月氏部族城外遊牧與入城交易。”
“大將軍在九原那麽多年和遊牧族打交道,應該無虞。”胡亥也凝思了一下下:“而且,當大將軍下一步開始在弱水峽穀築城時,赤烏鎮這邊我準備讓將軍囂接手。在整個河西三城都建好後,就將王離撤迴鹹陽,整個河西走廊都交給任囂。他在百越多年,和異族之間相處的經驗更多一些。”
“當然,每城之間間隔六、七百裏,中間還需要設置驛站並架設快傳,既方便商賈休息,也便於訊息傳遞。”胡亥又在思考:“河西地廣人稀,架設信號木臂,要求驛站間距不能太大,不然人的雙目看不清……隻架設燈號快傳吧,這樣能將驛站之間的間隔拉開到三十至四十裏的距離,快馬半日也能到,在天氣不好無法直視時,訊息傳遞不會耽誤太多。”
“聖上想的周到。”陸賈順手一個小馬p拍過來,“臣思,河西的大方略就如此定,然後臣請再使月氏,把這個最終的決定與月氏王協商。”
“善。”胡亥點頭答應下來,“至於驛站的築建形製還需要考慮遊牧族的需要,既能對他們友好,又要防範某些不軌之徒劫掠。在這荒僻所在,每個驛站駐卒多少也需要仔細權衡。”
“臣覺得聖上此番西巡,還是就到金城為止,既然將軍囂隨駕而來,聖上又稱將軍離築好幾大城後由將軍囂管控,不若讓他與臣一道出使月氏,也就能夠將這些細務一一確定下來了。”
“可,今日紮營時,我就問問他,若無問題,到金城後爾等就一同先往月氏王庭。”
胡亥轉念又想起一事;“欒布已經走了幾個月了,有什麽消息傳迴來嗎?”
“據臣所知,尚無任何消息。”陸賈稍稍皺了皺眉頭,“上卿史既然要去往龜茲國,又未帶很多隨員,要有什麽消息估計也是托來大秦的胡賈稍話,所以還是要等些時日。”
從鹹陽出發經隴西到金城大約一千八百裏,若按每日六十裏要走一個月。胡亥的隊伍行進不用太考慮輜重糧秣,就算需要隨隊攜帶一些,也是用四輪馬車載運,完全跟得上騎兵為主的鐵壁軍和山地曲。鹹陽到隴西又有馳道,所以胡亥西巡實際每日能走七十到八十裏。
_
大秦皇帝日行七八十裏是因為有馳道,可在山東大地上,還有一支沒有騎兵也沒有馳道可走的約二萬人大軍,也搏命一般的在山穀山間日行五十到七十裏,迅疾的趕路。
這就是韓信所領的漢軍。
根據漢國斥侯所探知的情況,臨江王共敖確實已從紀郢起了二萬大軍北來,所走路線為漢水峽穀。
南陽到南郡之間多為山地,隻有兩條走廊地帶,西邊就是漢水峽穀,東邊則是隨棗走廊,走廊北端是今棗陽,秦時為蔡陽縣,南端是隨縣(今隨州)。兩條走廊的中間隔著大洪山,又稱綠林山,是東漢劉秀起兵之處,也是“綠林好漢”這一名稱的由來。
兩條走廊地帶大部分屬於南郡的地域,隻有蔡陽屬於南陽郡,所以按原來酈食其設想並經張良審定的方略,劉邦要等共敖渡過漢水進入南陽郡後,再用兵堵住漢水渡口,才能坐實共敖先侵略漢國的罪名。
韓信則認為這個方略雖好可太被動,缺少了誘惑共敖來攻的環節。若共敖因各種原因遲遲不侵入南陽,漢軍就隻能等著,沒準最後就等過了今年的農時。
另外共敖若是並不孤軍深入漢國,而在後麵留有一支後備軍,那當漢軍在漢水截斷臨江軍後路時,共敖迴撤,截其後路的漢軍就會麵臨前後夾擊,未必擋的住臨江軍撤迴南郡。
共敖就像在驗證韓信的判斷一樣,二萬軍進到鄢城(今宜城市附近)就不動了。
劉邦終於下定了決心采用韓信的誘敵方略。
共敖停在鄢城是因為斥侯報稱,在他二萬大軍浩浩蕩蕩的殺進漢水峽穀時,漢水對岸居然毫無動靜,鄧城既沒有增兵,也沒有加強防範。
共敖早就探知,鄧城城池很小,守軍不過一千卒,完全擋不住自己二萬大軍。難道劉邦就沒有在自己這個方麵派過斥侯?
他不信,所以他就覺得漢國安靜得不正常,恐怕掉進圈套。因為一旦他渡過漢水進入漢國境內,就隻能一條道走到黑,至少把宛城奪到手中。若未能奪取宛城打了敗仗,那就有被劉邦一路反撲、連自己的臨江國都有丟掉的可能。
所以共敖開始猶豫,雖然麾下軍將們都說既然漢國沒有防備,直接一鼓作氣殺過去,勢如破竹一般的殺到宛城,嚇也把那個劉邦嚇死了。
但共敖還是猶豫。
不過他沒有猶豫幾天,因為斥侯緊急來報,有數千的漢軍突然出現在鄧城,還夾帶著大量的役夫。役夫們手忙腳亂的加固城池,漢軍則開始沿漢水紮營布防。
共敖依舊很冷靜,直到他聽斥侯說,那數千漢軍看上去很慘,大都麵帶菜色,衣甲也老舊,紮的營寨也很粗糙,風一吹就倒的樣子。
看來漢國這個冬天過得不咋樣啊,軍隊都這德行了?這樣基本可以相信劉邦依舊還是原有那些兵馬,沒有餘力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