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國的一些軍將這時反倒提出疑問,既然臨江軍將犯界,為啥漢王還會派來這樣一支弱旅?
共敖笑笑,解釋說劉邦大概是把精兵都用在宛城的防禦上了。
共敖終於被韓信的誘敵方略打動了,當即令全軍即刻向鄧城進發,另詔在郊郢(今鍾祥市附近)暫駐的萬卒後備軍前移到鄢城,準備在共敖的主力軍打下鄧城繼續北進時,再移駐到鄧城。
果然又讓韓信猜中了,共敖在身後部署著後備軍並步步為營,讓自己時時都留有一條退路。
鄢城東,漢水對岸山穀裏。
漢軍經過十二日的急行,從蔡陽橫穿溳山北麓抵達了鄢城東三十裏的山邊,藏入山穀開始休整,並放出斥侯查探鄢城南北兩個方向上的動靜。
這二萬卒是漢軍精銳中的精銳,連斥侯中都含著閃猴這樣的尖兵人物。
中軍帳內,韓信坐在主位,周勃和灌嬰分坐兩側。
“將軍,臨江王已離開鄢城三日,此刻應該正在準備渡過漢水或已經渡過漢水攻擊鄧城了。”灌嬰匯報著敵情,“南麵八十裏有一支萬卒軍正往鄢城而來,按行進速度還有二日抵達。”
韓信笑了,共敖果然留了後手。
“鄢城內的情況呢?”周勃問道。
“鄢城現在是臨江軍屯糧之所,留有守軍二千。”灌嬰搖搖頭,“想必是臨江王覺得前有他的二萬大軍,後有另外一萬大軍,鄢城應該沒什麽危險。”
“鄢城的城牆不高隻有二丈多一點,還是張楚軍宋留奪南陽時,南郡秦守擔心將軍留南侵南郡,臨時加緊所築。”灌嬰補充道。
“將軍,”周勃向韓信拱手施禮,“大王將二萬最精銳之卒交予我等,所以屬將建議,可待南麵的一萬臨江軍剛至鄢城立足未穩時三麵列陣擊之,一鼓可下。”
韓信笑了笑:“將軍勃,南麵臨江軍還有二日才到,北麵臨江王軍現在的關注都在鄧城上,若我等於精銳中再選五千精銳之精銳,有沒有可能在不驚動南北兩軍的情況下,趁夜先奪取鄢城,然後守株待兔以待南軍?”
灌嬰兩掌對擊,大喜道:“將軍之策大妙。”
周勃一聽,韓信的戰術顯然比自己的更奇詭也更有效,也小激動了起來:“難怪丞相力保將軍,屬將拜服。”
說著,他還真就行了一個拜禮。
韓信連忙謙遜的迴禮。
“既然二位將軍都無異議,那就由灌將軍為主帥,立即選銳卒五千,趁黑前悄悄渡過漢水,連夜至鄢城周圍,明晨天色微明時就攻取之。一旦取下鄢城,就令其中二千卒換裝,三千卒隱入裏巷,待南軍入城後圖之。”
灌嬰再次興奮起來,施禮稱喏,起身大步走出了軍帳。
“周將軍。”
“屬將在。”
“你可將剩下的萬五卒分為三軍,一軍隨將軍嬰之後往鄢城,為其後援。另外兩軍分別布置在鄢城南北兩個方向,截殺出城報訊的信使和逃卒,務必將鄢城的消息徹底封鎖住。將軍嬰奪鄢城後,你在北麵留三千卒繼續鎖住向北通道,另外兩軍各六千,分別隱於鄢城左右五裏外,你我各領一軍。待南軍入城將軍嬰發動後,從兩翼而出,將南軍徹底擊潰。”
“喏!”周勃也精神抖擻的行了一禮,起身出了軍帳。
兩人離開、帳內就剩下韓信一人時,韓信臉上的笑容消失了,換上一副稍顯落寞的神情:“漢王用這等小陣仗來考較某,割雞用牛刀啊。”
宛城,漢王宮。
“信使來報,臨江王已下鄧城。”一個內侍碎步走到丹陛前二十步,躬身稟報。
雖然劉邦沒有胡亥那種快傳手段,可鄧城距離宛城不過二百七、八十裏,六百裏加急半日即達,所以這邊共敖輕鬆奪取鄧城,正在把劉邦調來的徭役壯夫和那幾千弱卒趕得遍野奔逃時,劉邦就已經得到了消息。
劉邦輕輕頜首,待內侍退開,他看了看丹陛下的酈食其:“看來將軍信的誘敵之策起效了,下麵就要看將軍噲(樊噲)與將軍嬰(夏侯嬰)和將軍商(酈商)的了。”
酈食其不改酒徒本色,先端酒碗喝了半碗,才抹了抹嘴迴答劉邦:“將軍信確實乃上將之才,其方略老臣亦甚服之。取南郡這等小事,對他來說太過簡單。”
想到昨日暗中收到的關中消息,他一口喝掉碗中剩酒,又說道:“臨江王既已過漢水犯我漢國之境,大王可遣使星夜往報義帝和項王了。”
劉邦笑了:“綰(盧綰)已準備好了,孤命(曹)無傷帶百卒從之。隻是孤覺得,應等噲擊潰共敖,抓幾個臨江將領一同帶著去彭城,更有效果。”
酈食其哈哈一笑:“大王此乃萬全之策,臣拜服。”
他又喝了半碗酒:“南郡歸大王後若未致項王來伐,大王當準備聯韓伐河南王,取三川。至其時,軍師就可為大王謀。所以臣請大王到時容臣暫別,仍歸彭越軍中,為大王遙相唿應。”
“伐河南王?”劉邦的身子慢慢塌向半躺姿態,“聯韓取三川的動靜要比取南郡大太多,一定會引起項王的警惕。客卿對此可有預料?又有何策不使項王來伐孤?”
“若河南王主動降漢歸順大王如何?”酈食其端著酒碗的手穩定在半空中停了停,然後又向帶著笑紋的嘴部移動著,“若漢王取三川時,趙或齊出現異動,又將如何?”
劉邦兩眼一亮:“趙齊異動?那項王就顧不得寡人在秦境邊上搞出的這些事情了。”
他眯了眯眼,嘴角帶上了一抹奸猾的笑意:“客卿剛不是說要迴去協助彭越嗎?客卿乃策士,智機無雙,不若準備一下,待將軍信取了南郡後,就立即出發去助彭越如何?從那邊往趙往齊遊說,似乎更方便一些。”
酈食其臉上露出驚訝之色,肚子裏倒是暗暗得計:這位大王是要老夫去遊說趙齊反項啊。
他假裝思考了片刻:“喏,老臣就遵王詔,待南郡一得,老臣立即啟程。”
“不過……”他又表現出沉吟的樣子。
劉邦多雞賊的一個人,當即就看出酈食其的意思:“客卿去彭越處也不能空著手,到時候可帶著孤王詔令,以孤漢王的名義再封彭越為將軍,其麾下各將均可由客卿考量,分賜各級將軍銜,然後使人迴報於孤即可。另遊說諸侯需要金資等,孤自會為客卿備齊。”
酈食其連忙放下酒碗向劉邦行禮:“大王如此待臣下,老臣與將軍越豈敢不效死力?”
_
共敖沒費什麽力氣就取得了鄧城,自然誌得意滿,在鄧城隻留了五百卒,並傳詔後續那萬卒備軍,到鄢城後立即載運糧秣到鄧城,並隨時準備繼續跟在自己後麵北進。
然後,臨江國大王拿出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立即率軍直奔一百九十裏外的穰縣。
穰縣距離宛城就隻有一百五十裏了,共敖早就拿定了主意,若穰縣也能順利入手,他就全軍輕裝急進,爭取三日內包圍宛城,並隨即攻城。
他想都沒想過漢軍能夠並已經抄了他的後路,他那一萬後備軍此刻同樣像鄧城的漢軍弱旅一樣,正被趕得漫山遍野的奔逃。隻是漢軍弱卒是向北逃,他那備軍潰卒是向南逃。
_
灌嬰麾下的斥侯們在東方露出魚肚白的時候越過了鄢城不高的城牆,立即殺了城門卒打開城門,灌嬰隨即率其精銳中之精銳的五千卒一擁而入,把早就被斥侯探明的臨江軍幾處軍營和輜重地圍了起來,接著就熱刀切黃油一般切入各營,沒半個時辰就控製住了整個鄢城。僥幸逃出城的散卒,無論向南向北,又落入了兩邊的漢軍手中,因此鄢城失守的消息被牢牢的控製住了。
接著,灌嬰讓二千卒換上臨江軍衣甲,上城和在城內巡視做樣子,剩下三千卒將幾處軍營收拾幹淨,分別在軍營內外埋伏。韓信則與周勃各帶六千卒,伏於鄢城南麵的東西兩側,與鄢城內的灌嬰軍構成了一個品字形。
共敖的後備軍在共敖攻取鄧城的當日也抵達了鄢城。鄢城本身放不下萬卒,所以軍中主將帶著幾個高級將領和一千卒入城,其他九千卒忙忙哄哄的在城外擇地紮營。
入城的一千卒自投羅網,主將被殺不說,城外駐營卒的九個千人將,因隨主將入城議事(享受),也被殺或被俘,城外軍在突然出現的漢軍麵前成了沒頭的蒼蠅,基本就是一觸即潰。
韓信在解決了這支後備軍後,第二日就帶著全軍與周勃、灌嬰一道向南殺往紀郢。
鄢城裏臨江軍的糧秣輜重一部分被漢軍帶走,帶不走的則運到城外找地方埋了起來。雖然韓信未在鄢城留下一兵一卒,但若共敖敗迴鄢城就會發現,他根本找不到一袋糧食和一捆箭來補充。
_
“蒯徹和陳餘談的不錯。”胡亥手中的竹簡隨著四輪馬車的輕微跳動發出簌簌的聲音。
車內自然有近臣,這迴伴駕的不是文臣是武將,任囂如山嶽般的跪坐在胡亥對麵。
兩人正在談的是任囂隨陸賈出使月氏以及河西走廊如何發展之類的事情,胡亥把那天與陸賈談及的情況自己重新歸納和消化了一番,和任囂正在討論,趙地的消息就被遞進了馬車。
“聖上是準備讓代國支持趙王歇?”任囂對這些國與國之間的權謀之事沒有怎麽介入,但他多少知道一點皇帝的布局。
“總不能我大秦跳出來公開支持陳餘去打張耳吧。”胡亥賊兮兮的一笑,“陳餘打張耳,便宜的不是我大秦,而是南陽郡的那個漢王。那個漢王劉邦是個不安分的,眼下估計南郡的臨江國已經落入他手中,下一步想必就會覬覦三川郡的河南國了。”
任囂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不過他仍然有疑問:“漢王奪南郡,也許會有什麽方法能讓西楚霸王不來伐,但若再奪三川郡,就很難保證項王不伐。聖上的意思是用趙相餘對常山王的前仇,牽製項王顧不上漢王?”
“單單一個陳餘伐常山國,牽製項籍的作用還不太夠,所以代國相去見陳餘時,我已密詔他向陳餘提個建議,把同樣痛恨項籍的膠東國相田榮也拉進來。”
胡亥話音剛落,就似乎感覺到了什麽,眼睛轉向了車窗外。
果然禦車放緩了速度,一個信使騎馬追上來遞過一卷竹簡給副駕上的內侍,接著就傳進了車廂。
“如果田榮同時伐那個新齊王田都,與趙國一起行動,西楚霸王就完全沒有精力再去管河南王的麻煩。”胡亥慢條斯理的解著竹簡袋上的繩子,繼續著剛才的話題:“而漢王若取三川,必定是聯韓一起行動。在項籍顧不到的情況下,申陽扛不住劉邦和韓王成聯軍的壓力,直接投降了劉邦也不是不可能。”
他的手突然停了一下,眉頭稍蹙隨即又舒展開:“將軍囂,你認為在漢韓聯軍齊聚河南王國土邊界的時候,我大秦也順勢出一旅將函穀關的殘城再奪迴來,整個局勢又當如何?”
任囂輕輕的震顫了一下,這位皇帝雖然年輕,但對大局上的事情有點太明白了。他不由得有點走神,慶幸自己在陸賈的遊說下迴返了關中,不然這個小聖人一旦解決了山東的問題後,南越國就會成為他銅錘下的一枚可憐雞蛋。
“臣若是申陽,”任囂迴過神來苦笑道:“為了不讓三川郡再落迴我秦人手中,也隻能投降漢王了。就算能抵住漢韓聯軍,他絕對抵不住秦軍,兩相權衡,投降漢王不使三川重入秦手,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胡亥臉上露出偷雞得手的賊笑:“善,那就這麽定了。這樣既幫助了劉邦擴土伐項,朕還能拿迴函穀關的控製權。”
“聖上,這樣不會導致山東對秦生出警惕,放下內部紛爭再次合諸侯之軍伐秦嗎?”任囂有些不解。
“這個好辦,若劉邦得了三川,我就使人去和他談判,讓函穀關作為關內和關外通商賈的邊市,兩方均不駐軍。殘城由秦修複,他可以派員來監督。”
胡亥笑得更囂張了:“他要伐項籍,就不能跟我大秦開戰,開戰他也知道自己贏不了。我還可以允許他把斥侯一直放到潼關前,當然他也要讓我把斥侯放到陝縣,對等嘛。隻要大秦不表現出絲毫兵戈威脅,他也隻能認了函穀關新的中間地位。”
胡亥臉上一絲厲色一閃而沒:“劉邦隻能按照秦不犯漢的思路行事,否則他無法全力與項籍對敵。因為他也明白,就算我不走潼關出,也能出武關,隨便哪個他都擋不住。”
任囂默然。
胡亥終於把新送來的竹簡取出打開,隻看了一眼就笑著說:“漢國奪取了南郡。這個短命的臨江國隻存在了不到半年,臨江王共敖真是個倒黴的家夥。”
“薨了?”任囂問道。
“沒有,應該是逃向了吳芮的衡山國,想必是要去彭城找項籍告狀。”
曆史書中劉邦並沒有關注過南郡,完全沒把臨江國當迴事。因為曆史上的劉邦封在漢中,跟南郡完全不搭界。後劉邦暗度陳倉攻取了整個關中後就與項羽征戰中原,像南郡這種人口稀少、又不在楚漢相爭的路線內的地方,根本不值得一看。因此,臨江國托楚漢大戰的福一直存在著,高祖三年共敖死後王位還傳給了兒子共尉。直到劉邦垓下之戰滅掉項羽之後,才騰出手來滅了臨江國,仍恢複為南郡。
在本故事中,則因劉邦以南陽為根基,所以南郡的地位就變得極其重要,再加上曹參授以新農耕之法時稱南郡很適合雙季種植,也就變成劉邦必奪之土。
_
鄢城到紀郢走陸路是四百五十裏,但這時代有水路不用就是傻缺,韓信會是傻缺嗎?當然不會。他帶著兩萬漢軍直接從鄢城登舟順漢水而下,直到距離紀郢一百五十裏時才棄舟登岸。
紀郢城附近雖然還有一萬臨江軍拱衛國都,但和共敖身後那一萬備軍一樣,根本不認為在臨江國的土地上會有敵軍存在,在自家土地上有派斥侯前出三十裏的必要?
因此當漢軍所經鄉亭中有人拚死先跑到紀郢城報告漢軍來犯的消息時,一開始還沒人會信。而當終於相信的時候,灌嬰那精銳之精銳的先鋒軍已經在城頭卒的視線之內了。
這等慌亂的守軍能有多大的戰鬥力?韓信隻用了一天一夜,就攻下了臨江國都。
接著他以灌嬰的五千卒駐守紀郢,自己和周勃帶著萬五卒返身向北,沿著共敖備軍的路線經郊郢再迴漢水峽穀,迎頭堵上了敗退的臨江軍。
共敖意氣風發的領著奪取鄧城的大軍直奔穰縣,結果在穰縣南被出城列陣的三萬漢軍殺得大敗虧輸。
三萬漢軍列出三組五方陣,樊噲居中,夏侯嬰和酈商分列兩翼。共敖挾鄧城“大勝”之勢去啃漢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隨後就是漢軍發威的時候了。
共敖敗迴鄧城時才發現,他那萬卒備軍竟然仍毫無蹤影,萬幸的是,漢水兩岸也沒有漢軍堵截。
不過,身後樊噲的三萬大軍不緊不慢的跟著,是個鴨梨山大的事情,共敖隻能趕緊渡水繼續逃命。
匆忙渡水而過,共敖領著倉促收攏的萬餘敗卒直奔鄢城。他本以為備軍是因為行動遲緩未至鄧城,還在為到時候是剁了主將腦袋還是痛打幾十軍棍後饒了他拿不定主意。可到了鄢城一看,糧秣輜重備軍,一個不能少的卻一個都沒有。
這時候傻子都能想到,自己被人抄了後路了。
沒有糧秣輜重的補充,敗卒們的軍心更加浮動。共敖隻好竭力安撫許願說,隻要安然返迴紀郢,封官加爵都不在話下,這才勉強約束住了殘敗的軍隊。
不過,共敖對自己說的話自己都不信,怎麽說他也是楚將出身,知道既然有人抄了後路,那自己的國都也難保了,前方幾乎肯定有那支抄自己後路的漢軍在等待。
所以他一麵驅趕著殘軍南行,自己卻慢慢輟到了後麵。
至鄢城南一百裏,臨江軍終於撞上了韓信漢軍。用腳趾頭都能想到,在自己的王都沒有鬥誌的情況下,軍卒怎會有強烈的戰意?
臨江軍勉強組出的戰陣與漢陣一觸即潰。
臨江軍的潰散當然是因為軍心的渙散所致,但也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王,沒有站在指揮位置上。
收攏不住潰卒的各陣軍將們在瀕臨絕望之境又發現,他們的王幹脆不見了!
他們的王是在斥侯報稱前方遇到漢軍時,詔令主將列陣迎敵後,就偷偷改換裝束,帶著幾百親衛快車快馬迴身就跑,數裏後渡過漢水繞開戰場向南到郊郢,然後轉向東南再向東,沒命的逃向了衡山國。
與此同時,盧綰和曹無傷也帶著三個在穰縣抓到的臨江軍將領出了宛城,不辭勞苦的向著彭城方向疾馳,向義帝告狀去也。
二世四年二月,金城。
冬日很難施工,不過宋留的那些人手也沒閑著,做了一些開山打石的事情。雖然效率不是很高,不過少府派過來的匠人卻在城南五、六十裏的山溝裏發現了石炭,於是調了些人手去開采,讓燒製石灰的過程減少了伐木毀林的數量。
在胡亥終於抵達金城時,金城的城牆已經建起了二丈左右。金城可能麵對的威脅也就是河西的遊牧族,所以也就打算建到三丈高,並按棱堡的形製築建。
皇帝來了,剛建成還很簡陋的城守府就當仁不讓的變成了皇帝的臨時行宮,原來住在裏麵的將軍離則搬到了不遠的一處軍營裏麵。
金城內現有的軍卒是王離直接從鹹陽帶來的二萬邊騎,不過準備調給他的五萬秦銳邊騎已經在路上,而宋留部願意加入西拓的萬卒,已經打散分配到了原來的二萬邊騎中。經過一冬的艱苦殘酷的訓練,這萬卒已經具備王離邊軍老卒七成左右的戰力。
共敖笑笑,解釋說劉邦大概是把精兵都用在宛城的防禦上了。
共敖終於被韓信的誘敵方略打動了,當即令全軍即刻向鄧城進發,另詔在郊郢(今鍾祥市附近)暫駐的萬卒後備軍前移到鄢城,準備在共敖的主力軍打下鄧城繼續北進時,再移駐到鄧城。
果然又讓韓信猜中了,共敖在身後部署著後備軍並步步為營,讓自己時時都留有一條退路。
鄢城東,漢水對岸山穀裏。
漢軍經過十二日的急行,從蔡陽橫穿溳山北麓抵達了鄢城東三十裏的山邊,藏入山穀開始休整,並放出斥侯查探鄢城南北兩個方向上的動靜。
這二萬卒是漢軍精銳中的精銳,連斥侯中都含著閃猴這樣的尖兵人物。
中軍帳內,韓信坐在主位,周勃和灌嬰分坐兩側。
“將軍,臨江王已離開鄢城三日,此刻應該正在準備渡過漢水或已經渡過漢水攻擊鄧城了。”灌嬰匯報著敵情,“南麵八十裏有一支萬卒軍正往鄢城而來,按行進速度還有二日抵達。”
韓信笑了,共敖果然留了後手。
“鄢城內的情況呢?”周勃問道。
“鄢城現在是臨江軍屯糧之所,留有守軍二千。”灌嬰搖搖頭,“想必是臨江王覺得前有他的二萬大軍,後有另外一萬大軍,鄢城應該沒什麽危險。”
“鄢城的城牆不高隻有二丈多一點,還是張楚軍宋留奪南陽時,南郡秦守擔心將軍留南侵南郡,臨時加緊所築。”灌嬰補充道。
“將軍,”周勃向韓信拱手施禮,“大王將二萬最精銳之卒交予我等,所以屬將建議,可待南麵的一萬臨江軍剛至鄢城立足未穩時三麵列陣擊之,一鼓可下。”
韓信笑了笑:“將軍勃,南麵臨江軍還有二日才到,北麵臨江王軍現在的關注都在鄧城上,若我等於精銳中再選五千精銳之精銳,有沒有可能在不驚動南北兩軍的情況下,趁夜先奪取鄢城,然後守株待兔以待南軍?”
灌嬰兩掌對擊,大喜道:“將軍之策大妙。”
周勃一聽,韓信的戰術顯然比自己的更奇詭也更有效,也小激動了起來:“難怪丞相力保將軍,屬將拜服。”
說著,他還真就行了一個拜禮。
韓信連忙謙遜的迴禮。
“既然二位將軍都無異議,那就由灌將軍為主帥,立即選銳卒五千,趁黑前悄悄渡過漢水,連夜至鄢城周圍,明晨天色微明時就攻取之。一旦取下鄢城,就令其中二千卒換裝,三千卒隱入裏巷,待南軍入城後圖之。”
灌嬰再次興奮起來,施禮稱喏,起身大步走出了軍帳。
“周將軍。”
“屬將在。”
“你可將剩下的萬五卒分為三軍,一軍隨將軍嬰之後往鄢城,為其後援。另外兩軍分別布置在鄢城南北兩個方向,截殺出城報訊的信使和逃卒,務必將鄢城的消息徹底封鎖住。將軍嬰奪鄢城後,你在北麵留三千卒繼續鎖住向北通道,另外兩軍各六千,分別隱於鄢城左右五裏外,你我各領一軍。待南軍入城將軍嬰發動後,從兩翼而出,將南軍徹底擊潰。”
“喏!”周勃也精神抖擻的行了一禮,起身出了軍帳。
兩人離開、帳內就剩下韓信一人時,韓信臉上的笑容消失了,換上一副稍顯落寞的神情:“漢王用這等小陣仗來考較某,割雞用牛刀啊。”
宛城,漢王宮。
“信使來報,臨江王已下鄧城。”一個內侍碎步走到丹陛前二十步,躬身稟報。
雖然劉邦沒有胡亥那種快傳手段,可鄧城距離宛城不過二百七、八十裏,六百裏加急半日即達,所以這邊共敖輕鬆奪取鄧城,正在把劉邦調來的徭役壯夫和那幾千弱卒趕得遍野奔逃時,劉邦就已經得到了消息。
劉邦輕輕頜首,待內侍退開,他看了看丹陛下的酈食其:“看來將軍信的誘敵之策起效了,下麵就要看將軍噲(樊噲)與將軍嬰(夏侯嬰)和將軍商(酈商)的了。”
酈食其不改酒徒本色,先端酒碗喝了半碗,才抹了抹嘴迴答劉邦:“將軍信確實乃上將之才,其方略老臣亦甚服之。取南郡這等小事,對他來說太過簡單。”
想到昨日暗中收到的關中消息,他一口喝掉碗中剩酒,又說道:“臨江王既已過漢水犯我漢國之境,大王可遣使星夜往報義帝和項王了。”
劉邦笑了:“綰(盧綰)已準備好了,孤命(曹)無傷帶百卒從之。隻是孤覺得,應等噲擊潰共敖,抓幾個臨江將領一同帶著去彭城,更有效果。”
酈食其哈哈一笑:“大王此乃萬全之策,臣拜服。”
他又喝了半碗酒:“南郡歸大王後若未致項王來伐,大王當準備聯韓伐河南王,取三川。至其時,軍師就可為大王謀。所以臣請大王到時容臣暫別,仍歸彭越軍中,為大王遙相唿應。”
“伐河南王?”劉邦的身子慢慢塌向半躺姿態,“聯韓取三川的動靜要比取南郡大太多,一定會引起項王的警惕。客卿對此可有預料?又有何策不使項王來伐孤?”
“若河南王主動降漢歸順大王如何?”酈食其端著酒碗的手穩定在半空中停了停,然後又向帶著笑紋的嘴部移動著,“若漢王取三川時,趙或齊出現異動,又將如何?”
劉邦兩眼一亮:“趙齊異動?那項王就顧不得寡人在秦境邊上搞出的這些事情了。”
他眯了眯眼,嘴角帶上了一抹奸猾的笑意:“客卿剛不是說要迴去協助彭越嗎?客卿乃策士,智機無雙,不若準備一下,待將軍信取了南郡後,就立即出發去助彭越如何?從那邊往趙往齊遊說,似乎更方便一些。”
酈食其臉上露出驚訝之色,肚子裏倒是暗暗得計:這位大王是要老夫去遊說趙齊反項啊。
他假裝思考了片刻:“喏,老臣就遵王詔,待南郡一得,老臣立即啟程。”
“不過……”他又表現出沉吟的樣子。
劉邦多雞賊的一個人,當即就看出酈食其的意思:“客卿去彭越處也不能空著手,到時候可帶著孤王詔令,以孤漢王的名義再封彭越為將軍,其麾下各將均可由客卿考量,分賜各級將軍銜,然後使人迴報於孤即可。另遊說諸侯需要金資等,孤自會為客卿備齊。”
酈食其連忙放下酒碗向劉邦行禮:“大王如此待臣下,老臣與將軍越豈敢不效死力?”
_
共敖沒費什麽力氣就取得了鄧城,自然誌得意滿,在鄧城隻留了五百卒,並傳詔後續那萬卒備軍,到鄢城後立即載運糧秣到鄧城,並隨時準備繼續跟在自己後麵北進。
然後,臨江國大王拿出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立即率軍直奔一百九十裏外的穰縣。
穰縣距離宛城就隻有一百五十裏了,共敖早就拿定了主意,若穰縣也能順利入手,他就全軍輕裝急進,爭取三日內包圍宛城,並隨即攻城。
他想都沒想過漢軍能夠並已經抄了他的後路,他那一萬後備軍此刻同樣像鄧城的漢軍弱旅一樣,正被趕得漫山遍野的奔逃。隻是漢軍弱卒是向北逃,他那備軍潰卒是向南逃。
_
灌嬰麾下的斥侯們在東方露出魚肚白的時候越過了鄢城不高的城牆,立即殺了城門卒打開城門,灌嬰隨即率其精銳中之精銳的五千卒一擁而入,把早就被斥侯探明的臨江軍幾處軍營和輜重地圍了起來,接著就熱刀切黃油一般切入各營,沒半個時辰就控製住了整個鄢城。僥幸逃出城的散卒,無論向南向北,又落入了兩邊的漢軍手中,因此鄢城失守的消息被牢牢的控製住了。
接著,灌嬰讓二千卒換上臨江軍衣甲,上城和在城內巡視做樣子,剩下三千卒將幾處軍營收拾幹淨,分別在軍營內外埋伏。韓信則與周勃各帶六千卒,伏於鄢城南麵的東西兩側,與鄢城內的灌嬰軍構成了一個品字形。
共敖的後備軍在共敖攻取鄧城的當日也抵達了鄢城。鄢城本身放不下萬卒,所以軍中主將帶著幾個高級將領和一千卒入城,其他九千卒忙忙哄哄的在城外擇地紮營。
入城的一千卒自投羅網,主將被殺不說,城外駐營卒的九個千人將,因隨主將入城議事(享受),也被殺或被俘,城外軍在突然出現的漢軍麵前成了沒頭的蒼蠅,基本就是一觸即潰。
韓信在解決了這支後備軍後,第二日就帶著全軍與周勃、灌嬰一道向南殺往紀郢。
鄢城裏臨江軍的糧秣輜重一部分被漢軍帶走,帶不走的則運到城外找地方埋了起來。雖然韓信未在鄢城留下一兵一卒,但若共敖敗迴鄢城就會發現,他根本找不到一袋糧食和一捆箭來補充。
_
“蒯徹和陳餘談的不錯。”胡亥手中的竹簡隨著四輪馬車的輕微跳動發出簌簌的聲音。
車內自然有近臣,這迴伴駕的不是文臣是武將,任囂如山嶽般的跪坐在胡亥對麵。
兩人正在談的是任囂隨陸賈出使月氏以及河西走廊如何發展之類的事情,胡亥把那天與陸賈談及的情況自己重新歸納和消化了一番,和任囂正在討論,趙地的消息就被遞進了馬車。
“聖上是準備讓代國支持趙王歇?”任囂對這些國與國之間的權謀之事沒有怎麽介入,但他多少知道一點皇帝的布局。
“總不能我大秦跳出來公開支持陳餘去打張耳吧。”胡亥賊兮兮的一笑,“陳餘打張耳,便宜的不是我大秦,而是南陽郡的那個漢王。那個漢王劉邦是個不安分的,眼下估計南郡的臨江國已經落入他手中,下一步想必就會覬覦三川郡的河南國了。”
任囂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不過他仍然有疑問:“漢王奪南郡,也許會有什麽方法能讓西楚霸王不來伐,但若再奪三川郡,就很難保證項王不伐。聖上的意思是用趙相餘對常山王的前仇,牽製項王顧不上漢王?”
“單單一個陳餘伐常山國,牽製項籍的作用還不太夠,所以代國相去見陳餘時,我已密詔他向陳餘提個建議,把同樣痛恨項籍的膠東國相田榮也拉進來。”
胡亥話音剛落,就似乎感覺到了什麽,眼睛轉向了車窗外。
果然禦車放緩了速度,一個信使騎馬追上來遞過一卷竹簡給副駕上的內侍,接著就傳進了車廂。
“如果田榮同時伐那個新齊王田都,與趙國一起行動,西楚霸王就完全沒有精力再去管河南王的麻煩。”胡亥慢條斯理的解著竹簡袋上的繩子,繼續著剛才的話題:“而漢王若取三川,必定是聯韓一起行動。在項籍顧不到的情況下,申陽扛不住劉邦和韓王成聯軍的壓力,直接投降了劉邦也不是不可能。”
他的手突然停了一下,眉頭稍蹙隨即又舒展開:“將軍囂,你認為在漢韓聯軍齊聚河南王國土邊界的時候,我大秦也順勢出一旅將函穀關的殘城再奪迴來,整個局勢又當如何?”
任囂輕輕的震顫了一下,這位皇帝雖然年輕,但對大局上的事情有點太明白了。他不由得有點走神,慶幸自己在陸賈的遊說下迴返了關中,不然這個小聖人一旦解決了山東的問題後,南越國就會成為他銅錘下的一枚可憐雞蛋。
“臣若是申陽,”任囂迴過神來苦笑道:“為了不讓三川郡再落迴我秦人手中,也隻能投降漢王了。就算能抵住漢韓聯軍,他絕對抵不住秦軍,兩相權衡,投降漢王不使三川重入秦手,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胡亥臉上露出偷雞得手的賊笑:“善,那就這麽定了。這樣既幫助了劉邦擴土伐項,朕還能拿迴函穀關的控製權。”
“聖上,這樣不會導致山東對秦生出警惕,放下內部紛爭再次合諸侯之軍伐秦嗎?”任囂有些不解。
“這個好辦,若劉邦得了三川,我就使人去和他談判,讓函穀關作為關內和關外通商賈的邊市,兩方均不駐軍。殘城由秦修複,他可以派員來監督。”
胡亥笑得更囂張了:“他要伐項籍,就不能跟我大秦開戰,開戰他也知道自己贏不了。我還可以允許他把斥侯一直放到潼關前,當然他也要讓我把斥侯放到陝縣,對等嘛。隻要大秦不表現出絲毫兵戈威脅,他也隻能認了函穀關新的中間地位。”
胡亥臉上一絲厲色一閃而沒:“劉邦隻能按照秦不犯漢的思路行事,否則他無法全力與項籍對敵。因為他也明白,就算我不走潼關出,也能出武關,隨便哪個他都擋不住。”
任囂默然。
胡亥終於把新送來的竹簡取出打開,隻看了一眼就笑著說:“漢國奪取了南郡。這個短命的臨江國隻存在了不到半年,臨江王共敖真是個倒黴的家夥。”
“薨了?”任囂問道。
“沒有,應該是逃向了吳芮的衡山國,想必是要去彭城找項籍告狀。”
曆史書中劉邦並沒有關注過南郡,完全沒把臨江國當迴事。因為曆史上的劉邦封在漢中,跟南郡完全不搭界。後劉邦暗度陳倉攻取了整個關中後就與項羽征戰中原,像南郡這種人口稀少、又不在楚漢相爭的路線內的地方,根本不值得一看。因此,臨江國托楚漢大戰的福一直存在著,高祖三年共敖死後王位還傳給了兒子共尉。直到劉邦垓下之戰滅掉項羽之後,才騰出手來滅了臨江國,仍恢複為南郡。
在本故事中,則因劉邦以南陽為根基,所以南郡的地位就變得極其重要,再加上曹參授以新農耕之法時稱南郡很適合雙季種植,也就變成劉邦必奪之土。
_
鄢城到紀郢走陸路是四百五十裏,但這時代有水路不用就是傻缺,韓信會是傻缺嗎?當然不會。他帶著兩萬漢軍直接從鄢城登舟順漢水而下,直到距離紀郢一百五十裏時才棄舟登岸。
紀郢城附近雖然還有一萬臨江軍拱衛國都,但和共敖身後那一萬備軍一樣,根本不認為在臨江國的土地上會有敵軍存在,在自家土地上有派斥侯前出三十裏的必要?
因此當漢軍所經鄉亭中有人拚死先跑到紀郢城報告漢軍來犯的消息時,一開始還沒人會信。而當終於相信的時候,灌嬰那精銳之精銳的先鋒軍已經在城頭卒的視線之內了。
這等慌亂的守軍能有多大的戰鬥力?韓信隻用了一天一夜,就攻下了臨江國都。
接著他以灌嬰的五千卒駐守紀郢,自己和周勃帶著萬五卒返身向北,沿著共敖備軍的路線經郊郢再迴漢水峽穀,迎頭堵上了敗退的臨江軍。
共敖意氣風發的領著奪取鄧城的大軍直奔穰縣,結果在穰縣南被出城列陣的三萬漢軍殺得大敗虧輸。
三萬漢軍列出三組五方陣,樊噲居中,夏侯嬰和酈商分列兩翼。共敖挾鄧城“大勝”之勢去啃漢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隨後就是漢軍發威的時候了。
共敖敗迴鄧城時才發現,他那萬卒備軍竟然仍毫無蹤影,萬幸的是,漢水兩岸也沒有漢軍堵截。
不過,身後樊噲的三萬大軍不緊不慢的跟著,是個鴨梨山大的事情,共敖隻能趕緊渡水繼續逃命。
匆忙渡水而過,共敖領著倉促收攏的萬餘敗卒直奔鄢城。他本以為備軍是因為行動遲緩未至鄧城,還在為到時候是剁了主將腦袋還是痛打幾十軍棍後饒了他拿不定主意。可到了鄢城一看,糧秣輜重備軍,一個不能少的卻一個都沒有。
這時候傻子都能想到,自己被人抄了後路了。
沒有糧秣輜重的補充,敗卒們的軍心更加浮動。共敖隻好竭力安撫許願說,隻要安然返迴紀郢,封官加爵都不在話下,這才勉強約束住了殘敗的軍隊。
不過,共敖對自己說的話自己都不信,怎麽說他也是楚將出身,知道既然有人抄了後路,那自己的國都也難保了,前方幾乎肯定有那支抄自己後路的漢軍在等待。
所以他一麵驅趕著殘軍南行,自己卻慢慢輟到了後麵。
至鄢城南一百裏,臨江軍終於撞上了韓信漢軍。用腳趾頭都能想到,在自己的王都沒有鬥誌的情況下,軍卒怎會有強烈的戰意?
臨江軍勉強組出的戰陣與漢陣一觸即潰。
臨江軍的潰散當然是因為軍心的渙散所致,但也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王,沒有站在指揮位置上。
收攏不住潰卒的各陣軍將們在瀕臨絕望之境又發現,他們的王幹脆不見了!
他們的王是在斥侯報稱前方遇到漢軍時,詔令主將列陣迎敵後,就偷偷改換裝束,帶著幾百親衛快車快馬迴身就跑,數裏後渡過漢水繞開戰場向南到郊郢,然後轉向東南再向東,沒命的逃向了衡山國。
與此同時,盧綰和曹無傷也帶著三個在穰縣抓到的臨江軍將領出了宛城,不辭勞苦的向著彭城方向疾馳,向義帝告狀去也。
二世四年二月,金城。
冬日很難施工,不過宋留的那些人手也沒閑著,做了一些開山打石的事情。雖然效率不是很高,不過少府派過來的匠人卻在城南五、六十裏的山溝裏發現了石炭,於是調了些人手去開采,讓燒製石灰的過程減少了伐木毀林的數量。
在胡亥終於抵達金城時,金城的城牆已經建起了二丈左右。金城可能麵對的威脅也就是河西的遊牧族,所以也就打算建到三丈高,並按棱堡的形製築建。
皇帝來了,剛建成還很簡陋的城守府就當仁不讓的變成了皇帝的臨時行宮,原來住在裏麵的將軍離則搬到了不遠的一處軍營裏麵。
金城內現有的軍卒是王離直接從鹹陽帶來的二萬邊騎,不過準備調給他的五萬秦銳邊騎已經在路上,而宋留部願意加入西拓的萬卒,已經打散分配到了原來的二萬邊騎中。經過一冬的艱苦殘酷的訓練,這萬卒已經具備王離邊軍老卒七成左右的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