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看了看夏侯嬰:“將軍意下如何?”
夏侯嬰此刻滿臉都寫著“崇拜”兩個字:“信,你可不能走。某家這就隨丞相一起去見大王,若大王不用你,咱們三人一同走。”
_
阿房大帳宮。
胡亥因為覺得鹹陽宮憋屈,生生在阿房前殿基台上的宮帳內住了一冬天。
皇帝的大帳很厚實,用了保溫內膽層,更為關鍵的是用了蜂窩煤,帳頂的天窗起到風鬥的作用,所以也不虞中煤氣什麽的。
皇帝的示範作用是市場推廣的最佳方法,雖然公卿們沒有在自己府內也搭帳篷,但不妨礙他們同樣采用蜂窩煤取暖,皇帝還將火牆火炕的思路告訴少府,少府弄明白後又專門派工匠去各公卿府築建,讓這些親近大臣們這個冬天不用聞木炭味兒就過得暖暖和和的。
皇帝呢,在減少伐木燒炭,構建綠水青山方麵又取得了一個小小的戰果。
不過此刻,皇帝並沒有舒適享受,而是在給公卿重臣們上課,上一個臭不要臉、吃果果的實用主義課。
為啥講這種課?因為公卿們不談是不是自己的想法,卻仍然借用朝中臣子的名目,在話語中若有若無的對皇帝全麵收縮到關內的策略,發著一些零零碎碎的牢騷。
不明說,不力諫,就是話裏話外兜著圈子讓胡亥感到那麽一絲不快。
他倒沒有什麽不高興、憤怒、抓狂的感覺,這個閉關自守的策略雖然在他鑽進秦二世這一身皮囊之後就有了,他也不遺餘力的在推行,但一個取得了整個天下、滿臉榮光、滿身傲嬌的國家,忽然又將所得的大半國土一夕失去,甚至連帶早就收入秦土的三川、南陽、上黨也一起放棄,還不用說很早就剝離出去的太原郡和代郡,首先“丟臉”這兩個烏黑烏黑的大字就壓到了除皇帝之外的所有秦臣和老秦人頭上和心上。
“戰爭的目的是什麽?”胡亥今天難得的正襟危坐,環視著丹陛下坐成兩列的公卿們,“或者說,大秦從莊公起,一步一步向東擴土征戰,一直擴到函穀關內,是為了什麽?”
“自然是為了擴張秦人的生存地域。”宗正贏騰拱手答道:“沒有足夠的空間,秦人日夜都處於東方諸國的威壓之下,寢食不安。”
“說得對。”胡亥輕輕擺了擺手,“先皇父傾舉國之力,用十載的時間滅六國,天下一統,又是為什麽?”
“因為六國如果合縱,仍是秦的巨大威脅。”說這話的是公子嬰。
“對。”胡亥再一次讚同了公卿的答案:“也就是說,大秦從西垂開始一路向東征伐,直到將天下一統,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安危所係。”
“同樣也就是說,大秦數百年的征戰,都是想要獲得一個秦人能夠安寧生存的環境。”他總結性的丟出這個結論。
“當然,”胡亥話鋒一轉:“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就是整體國力的增強,壯夫和各種物品的供給。征戰有卒夫、糧秣、兵甲消耗,築建宮室、馳道、陵寢,也都需要相應的消耗。自先皇父一統山東之後,徭役、糧秣、銅鐵、木材等等,就可大多出自山東,因此征戰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獲取好處。”
公卿們都低聲的笑了起來。
“戰爭隻是一個手段,不是目的。剛才卿等也都說過,贏姓先祖的征戰,是為秦人不斷創造安寧的生存之地,而先皇父一統山東的征戰,在獲得最大的安寧之下,還為關中獲取了好處。”
胡亥悄無聲息的站了起來,走下丹陛:“那麽,在山東百姓皆反、六國遺族戰力不弱的狀況下,卿等說說,繼續在山東剿叛,目的又是什麽呢?”
下麵立即安靜的連喘氣聲都聽不到了。
陳平想了想,微笑拱手:“剛才聖上也說了,丟了山東,山東在徭役、財物供給上的好處也都沒了。”
胡亥的臉上露出了笑意,這個陳平還真夠機靈,這兩句玩笑性質的迴答,對調節氣氛頗有效果。
“是啊,上卿說的對。不過呢,徭役是用來築城、築宮室、築路、築關隘、築陵寢的,我現在不修宮室,不築道路,必要的關隘已經夠用,築城也隻在河西走廊需要,陵寢嚴格限製每年投入的徭役和物資,所以沒有山東的百姓與供給,也沒什麽太大關係。”
“可是,在山東平叛,現在已經消耗了大量的輜重糧秣和軍卒,在山東各諸侯聯合抗秦的情況下,我看不到好處,卻要大筆的投入。我知道有些臣子背後議論朕很有商賈的思維方式,這個不算謗君,因為沒有好處的事情,朕一定是不願做的。”
他走到贏騰的席前:“宗正卿可能還想說朕將贏姓的臉麵都丟盡了。”
“臣不敢。”贏騰連忙行禮。
“其實沒什麽所謂。”胡亥搖搖手指讓贏騰安心:“我們不能為了大秦的臉麵,甚至為了贏姓宗族的臉麵,就把老秦人都丟進注定沒有實在收獲隻是為了臉麵的征戰中。”
他慢慢又走上丹陛:“安寧,諸侯軍四十餘萬攻潼關和軹關陘,在他們敬仰的霸王率領下都沒有能破關,那一鼓作氣未成,以後也就沒有什麽機會了。現在山東十幾個諸侯是在霸王對山東的威壓下立國的,相互之間的矛盾糾葛太多,所以很快就會互相爭鬥起來。我閉關自守,能夠確保關中、巴蜀和河南地的安寧,那就沒必要征戰。”
“征戰要麽是為了生存,要麽是為了獲得利益,當初山東未亂之時,我就考慮到因為民心問題,山東一旦亂起,平亂的投入太大且短期內很難平靖,在山東百姓一直憋著的怨氣未盡時,大秦的征戰是看不到什麽好處的。沒有好處的事情,朕為何要做?卿等為何要做?”
公卿們默然,仔細想著皇帝的話。
胡亥自嘲的笑了笑:“朕為何一直堅持要用昏君的麵目出現在天下人麵前?一方麵自然是要麻痹那些六國遺族,另一方麵也是擔上這個丟掉山東的、贏姓臉麵上的損失責任。”
“不過,”胡亥頗具威嚴的重新坐到皇帝的禦座之上:“朕並不是說山東從此就不要了。且待山東諸侯們你殺我、我殺你,殺得昏天黑地,殺得精疲力竭的時候……”
二世四年初的胡亥已經臨近十七歲,跨入了青年的門檻,唇上淡淡的髭須也冒了出來。由於丹陛下這些公卿們在這兩年多所麵對的是真實而非偽裝昏聵的皇帝,他們早已形成了崇敬且絕對臣服的心態,所以這時的皇帝威嚴就顯得那麽的真實而無以複加。因此當皇帝這樣的話出口同時以淩厲目光向下掃視時,公卿們都油然而生的感到凜然。
“我大秦的銳士與勁卒從函穀關、武關撲向山東,這鋒銳誰人可擋?”
“因此,”胡亥鬆了鬆口氣:“在未來的三到五載時間內,司農卿。”
曹參趕緊低首向上施禮:“臣在。”
“你要抓緊讓關中、九原、巴蜀增加糧產,不但要供現有的秦境內之用,要供現有的軍旅所用,還要供大秦重新控製山東後,山東的戰爭災民一年之用。同時,糧產增加可以釋放部分土地用於菜蔬種植,這個司農府也要早做規劃。”
曹參響亮的應了一聲:“嗨!”
“少府卿。”
李祿也幹脆的直身行禮:“臣在。”
“少府要讓匠師台多搞出一些便於百姓生活的物品,多搞出一些提高百姓生活品質的菜肴和食品,然後交由商賈們、民間匠鋪製作生產,同時也多關注商賈和民間匠人的新製物等,推動在關中、巴蜀各郡的匠作物品流通,鼓勵民間匠作的發展,讓司農卿的農耕努力之後所釋放出來的人戶可以通過匠作,促進大秦的物品製作和流通,提高自身收入,讓現有秦境內的百姓過上使山東百姓羨慕的好生活。”
“嗨!”
胡亥自得的一笑:“當關中巴蜀的百姓有更好的安寧,更好的生活,並通過肯往山東行商的商賈們口傳,山東百姓的心就會慢慢偏向大秦了,就會想起雖然秦律嚴苛但卻使山東十年未有戰亂的和平日子。”
“太尉。”胡亥又點起了名。
“臣在。”身為將軍的馮劫嗓門更大。
“雖然王離迴來後朕將秦嘯軍十萬卒散歸民間,但整個大秦境內的所有十五到五十歲的壯夫,要繼續保持定期的軍陣演練,就用那些已經散歸民間的軍卒督練並為屯、什、伍長。同時你還要與九原的章邯和召平多做聯絡,讓伍頹那些降卒也加強陣練和騎練,並選拔軍將,至少能為在將來再平山東將秦銳軍調迴時,這些伍頹軍能將守禦北疆的責任擔起來且擔的住。”
“臣必不負聖意。”
“丞相與太中大夫。”
“臣在。”馮去疾和叔孫通同聲應答。
“爾等要在伍頹卒與宋留卒中,遴選一下識字且具治政才幹的人,比如原來為小吏或商賈之人。不要這些人立即就能用,而是盡量多找出一些具有治政潛力者,然後在這幾年時間裏教其學,並不斷選汰。以後山東的官吏,優先從這些人當中取之。”
胡亥再次露出自得的笑意:“相信這些山東叛民,在經過這一、二年屯田並得到應得的收獲後,對大秦的認同度會大大提升,加上相應的律法修正……”
見到胡亥將目光望了過來,李由立即行禮:“臣一定會將適用不同郡縣律法修訂之事盡力做好,以更加適用山東各地的不同民情。”
胡亥滿意的點點頭,重新看迴馮去疾和叔孫通。
兩人幹脆利落的也應了一聲:“臣遵詔,必不懈怠。”
胡亥放下那股王霸附體的身段,肩膀一塌,又迴複為憊懶的樣子:“上卿與客卿,還有皇兄,”他依次掃過陳平、陸賈和公子嬰,“爾等或軍或民,有何好的見解,多與相關的各卿商討,若都有需要堅持的東西而產生不同思路,那就拿到朕這裏裁決。”
三人互望一眼,又和其他公卿對視了一下,同時施禮領詔。
胡亥忽然又直起身來,拿出一副關懷的樣子看著頓弱:“禦史大夫年高,可未來這三五載大秦內的內亂防範、山東密諜甄別搜捕,壓力會很大,卿獨立承擔恐損身體,不若讓王敖分擔一些卿的責任,如何?”
頓弱昂然應道:“聖上予臣信任,將大秦百姓安危交予臣手,臣何惜此身?聖上的關懷之意臣領了。至於聖上讓典客史助臣,臣倒是願領詔,畢竟臣獨擔此任也恐精力不濟時誤國。”
胡亥看向排列在偏後的王敖:“禦史大夫一心為國,卿可願在繼續承擔現有事務之上,再同時分擔禦史大夫之部分責任?”
王敖直接起身走到通道上深深一個揖禮:“臣尚在盛年,願領詔協助禦史大夫。”
“那好,你就再兼任禦史府長史一職。”
說完,胡亥又垮下了身子,拿出慣常的油滑紈絝腔兒:“今日所言,就是未來三五年的治軍治政基調,一切為了大秦的富庶,一切為了再複山東天下,諸卿多多努力吧。至於朕,還是覺得當昏君的感覺最好。”
公卿們哄然而笑。
這次公卿朝議,等於就是胡亥同學的三年到五年規劃,具體實施細則,則由各位公卿對自己責權範圍內的事情進行梳理和製定後,再拿到公卿朝議上商議並確定。
經過這次朝議,公卿中那些因為大秦失山東而大丟臉麵極為隱有不忿的人,終於心情平靜了下來:聖人這局棋,下得足夠深遠啊。
這些人中,當然也不乏具有激進思緒的,若非胡亥一開春就將未來三五載的事情進行了框架性的安排,他們心中的不忿可能還會持續很久並不停的發酵。隻是,就算發酵到極致,若說有人想要搞搞什麽兵變、政變之類的,倒沒什麽可能。
現在秦境內的軍隊,守關軍無法調動,不然丟了關就可能丟了整個大秦。
北疆的秦銳軍無法暗地調來進行兵變,首先章邯那一關就過不去。
奉詔打敗仗、無比憋屈的秦嘯軍呢?先就讓皇帝解散了十萬卒,剩下的六、七萬卒不是用來加強了守關軍,就是暗調到隴西準備取河西走廊,反正都不在鹹陽附近。
距鹹陽最近的軍隊就是任囂所領的中尉軍,任囂也是小皇帝的粉絲,不然也不會數千裏領軍迴返關中,所以無法說服和鼓動。
而且,想要兵變加政變,還要麵對皇帝的兩萬宮隸衛尉和三千山地曲,將他們擊敗……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暗殺?三衛可不是吃素的。
除了極少數人外,連多數公卿甚至都不知道那些在皇帝身後打扇的嬌弱宮人都是雌老虎。
還有一個很大的難題:把胡亥從皇帝位上拉下來,又推誰來當新皇帝?
皇帝早就把將閭三兄弟和公子嬰變成了自己的鐵杆。
雖然對皇帝放棄山東最不忿的那些人從來沒有敢想過推翻這個皇帝換個君主,但他們要是真往這方麵動動心思,就會發現這是根本不能完成的任務。就不談植根在心靈深處的忠君思想,單說皇帝對軍隊的調度和把握和身周的防範,也完全沒有一絲可乘之機。
不是咱們的胡亥從現代竄到古代就立即神明附體而獲得那時代的政治智慧和高明手段,純粹是因為,這位小爺太怕死!
他時時刻刻都在警惕是否有被推翻或被幹掉的可能,因此對軍隊,對自身防衛,都不遺餘力的隨時掐滅可能的風險。
在沒流竄到秦代之前,他於現代讀史中就經常有個疑問,那些被臣子們幹掉的君王,包括秦二世胡亥,怎麽就對臣下完全沒有絲毫防範?相信臣子們一定會忠君而不謀叛?好天真啊。
看來即使是在秦朝乃至春秋戰國這種王權最為至上的時代,也不能對臣下的“忠君”太過相信,一定要在自己手中牢牢握住軍權。
_
“曹參、陳平、陸賈和皇兄留下,”胡亥半斜著身子揮了揮手,“其他諸卿有事也可留下,不然就散了吧。”
公卿們都覺得需要好好消化一下今天皇帝所說的內容,尤其那個三到五年的規劃。
皇帝自然是隻給了個框架,當然這個框架很明確,所以朝堂的工作都要圍繞這個框架進行。公卿們相信皇帝雖然沒明說但肯定是要各位大臣去製定細則的,細不到最細,也要有各府衙的大框架下指導準則,比如第一年幹什麽、第二年幹什麽等等,還需要具備可行性,在上年的基礎上如何推進下年工作。
有鑒於此,除了被皇帝點名的幾位,隻有姚賈主動留了下來,其他公卿都離開了阿房帳宮,去各自籌謀了。
“曹參,給蕭何的信,他應該收到了吧。”胡亥懶洋洋的問著,開始從禦案上抓點心吃。
幾位寵臣的案頭自然也有點心和茶酒,曹參在茶酒之間比較偏向酒,所以端起酒爵飲了一口:“聖上,臣與漢相的信是快傳到武關後錄為簡書再使人送往宛城的,按時間推算,漢相應該收到了。”
胡亥把詢問的目光轉向姚賈,姚賈頜首:“相何收到信時,韓信還未離開宛城,所以聖上有所擔憂的事情應該不會發生了。”
胡亥在心中很滿意自己讓曹參寫信警告蕭何,韓信會跑路這件事。
史書上韓信跑路是從漢中跑,他既然要離開劉邦,當然不會往巴蜀跑,除非他想乘船沿長江穿越三峽一路出川。那時的三峽急流險灘密布,可不是一條好路。所以他一定是向關中跑,也就是走褒斜道或陳倉道出漢中,而這兩條道在從南鄭出發的一段路上是重疊的,因此蕭何才可能在月下追上韓信。
可現在劉邦身居宛城,宛城處於南陽盆地內,這一來離開的道路雖然說不上千萬條,但總是要多於一條,因此若是韓信跑了,又沒有故意留下痕跡等著蕭何追上來懇請他迴去,那蕭何就麵臨著如何追的問題了。
胡亥不想賭,所以直接讓曹參寫信給蕭何,讓蕭何去堵。
雖然宛城的細作還未將蕭何得信後的後續情況傳過來,但既然蕭何拿到信時韓信還沒走,那胡亥是很相信蕭何能擺平韓信的。
自從山東諸侯沒有啃動秦關就直接坐地分贓後,大秦的戰爭壓力可以說秒速消失,導致咱們的胡亥同學似乎也瞬間迷失了方向,到底應該幹點兒啥呢?要知道在這之前,雖然他一直表現得懶懶散散,一直表現得胸有成竹,但實際上還是有一絲緊張情緒的。緊張情緒來源於秦軍是否能抗住項羽帶領的諸侯軍,畢竟項羽是這個時代的軍神,戰術指揮大家。緊張情緒的另一個來源就是秦廷內部的那些感覺丟了榮光丟了臉的舊臣,今天的“課”就是針對這一點的。
在短暫的迷失迅即過去之後,胡亥給大臣們所談的三五年規劃,實際也是給自己的工作任務,隻是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他並沒有在規劃任務中談到,那就是讓山東諸侯們掐起來,並盡量幫助劉邦取得最終勝利。
這是曆史,也是他的既定方針。
隻是這個極端重要工作的度,需要謹慎的予以把握。
劉邦對上項羽,必敗!
首先不能讓劉邦敗得太慘,連迴血的可能都沒有。必須讓劉邦像一個打不死的小強,拖著整個山東跟項羽幹。
因此,胡亥不但自己要謹慎的處置,還要充分發揮陳平、陸賈、公子嬰、姚賈乃至王敖這些本時代的智者智慧,讓兩方不停的掐,掐上幾年,掐的山東百姓精疲力竭,才能感受到大秦統治的好,也為最終一舉奪迴山東控製權掃平道路。
_
“諸卿,”胡亥麵對這幾個人的時候又恢複了正襟危坐:“剛才沒有提到的,在這幾年又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讓山東諸侯互相亂起來,打起來,還要讓他們一直打,卻不能讓一方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夏侯嬰此刻滿臉都寫著“崇拜”兩個字:“信,你可不能走。某家這就隨丞相一起去見大王,若大王不用你,咱們三人一同走。”
_
阿房大帳宮。
胡亥因為覺得鹹陽宮憋屈,生生在阿房前殿基台上的宮帳內住了一冬天。
皇帝的大帳很厚實,用了保溫內膽層,更為關鍵的是用了蜂窩煤,帳頂的天窗起到風鬥的作用,所以也不虞中煤氣什麽的。
皇帝的示範作用是市場推廣的最佳方法,雖然公卿們沒有在自己府內也搭帳篷,但不妨礙他們同樣采用蜂窩煤取暖,皇帝還將火牆火炕的思路告訴少府,少府弄明白後又專門派工匠去各公卿府築建,讓這些親近大臣們這個冬天不用聞木炭味兒就過得暖暖和和的。
皇帝呢,在減少伐木燒炭,構建綠水青山方麵又取得了一個小小的戰果。
不過此刻,皇帝並沒有舒適享受,而是在給公卿重臣們上課,上一個臭不要臉、吃果果的實用主義課。
為啥講這種課?因為公卿們不談是不是自己的想法,卻仍然借用朝中臣子的名目,在話語中若有若無的對皇帝全麵收縮到關內的策略,發著一些零零碎碎的牢騷。
不明說,不力諫,就是話裏話外兜著圈子讓胡亥感到那麽一絲不快。
他倒沒有什麽不高興、憤怒、抓狂的感覺,這個閉關自守的策略雖然在他鑽進秦二世這一身皮囊之後就有了,他也不遺餘力的在推行,但一個取得了整個天下、滿臉榮光、滿身傲嬌的國家,忽然又將所得的大半國土一夕失去,甚至連帶早就收入秦土的三川、南陽、上黨也一起放棄,還不用說很早就剝離出去的太原郡和代郡,首先“丟臉”這兩個烏黑烏黑的大字就壓到了除皇帝之外的所有秦臣和老秦人頭上和心上。
“戰爭的目的是什麽?”胡亥今天難得的正襟危坐,環視著丹陛下坐成兩列的公卿們,“或者說,大秦從莊公起,一步一步向東擴土征戰,一直擴到函穀關內,是為了什麽?”
“自然是為了擴張秦人的生存地域。”宗正贏騰拱手答道:“沒有足夠的空間,秦人日夜都處於東方諸國的威壓之下,寢食不安。”
“說得對。”胡亥輕輕擺了擺手,“先皇父傾舉國之力,用十載的時間滅六國,天下一統,又是為什麽?”
“因為六國如果合縱,仍是秦的巨大威脅。”說這話的是公子嬰。
“對。”胡亥再一次讚同了公卿的答案:“也就是說,大秦從西垂開始一路向東征伐,直到將天下一統,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安危所係。”
“同樣也就是說,大秦數百年的征戰,都是想要獲得一個秦人能夠安寧生存的環境。”他總結性的丟出這個結論。
“當然,”胡亥話鋒一轉:“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就是整體國力的增強,壯夫和各種物品的供給。征戰有卒夫、糧秣、兵甲消耗,築建宮室、馳道、陵寢,也都需要相應的消耗。自先皇父一統山東之後,徭役、糧秣、銅鐵、木材等等,就可大多出自山東,因此征戰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獲取好處。”
公卿們都低聲的笑了起來。
“戰爭隻是一個手段,不是目的。剛才卿等也都說過,贏姓先祖的征戰,是為秦人不斷創造安寧的生存之地,而先皇父一統山東的征戰,在獲得最大的安寧之下,還為關中獲取了好處。”
胡亥悄無聲息的站了起來,走下丹陛:“那麽,在山東百姓皆反、六國遺族戰力不弱的狀況下,卿等說說,繼續在山東剿叛,目的又是什麽呢?”
下麵立即安靜的連喘氣聲都聽不到了。
陳平想了想,微笑拱手:“剛才聖上也說了,丟了山東,山東在徭役、財物供給上的好處也都沒了。”
胡亥的臉上露出了笑意,這個陳平還真夠機靈,這兩句玩笑性質的迴答,對調節氣氛頗有效果。
“是啊,上卿說的對。不過呢,徭役是用來築城、築宮室、築路、築關隘、築陵寢的,我現在不修宮室,不築道路,必要的關隘已經夠用,築城也隻在河西走廊需要,陵寢嚴格限製每年投入的徭役和物資,所以沒有山東的百姓與供給,也沒什麽太大關係。”
“可是,在山東平叛,現在已經消耗了大量的輜重糧秣和軍卒,在山東各諸侯聯合抗秦的情況下,我看不到好處,卻要大筆的投入。我知道有些臣子背後議論朕很有商賈的思維方式,這個不算謗君,因為沒有好處的事情,朕一定是不願做的。”
他走到贏騰的席前:“宗正卿可能還想說朕將贏姓的臉麵都丟盡了。”
“臣不敢。”贏騰連忙行禮。
“其實沒什麽所謂。”胡亥搖搖手指讓贏騰安心:“我們不能為了大秦的臉麵,甚至為了贏姓宗族的臉麵,就把老秦人都丟進注定沒有實在收獲隻是為了臉麵的征戰中。”
他慢慢又走上丹陛:“安寧,諸侯軍四十餘萬攻潼關和軹關陘,在他們敬仰的霸王率領下都沒有能破關,那一鼓作氣未成,以後也就沒有什麽機會了。現在山東十幾個諸侯是在霸王對山東的威壓下立國的,相互之間的矛盾糾葛太多,所以很快就會互相爭鬥起來。我閉關自守,能夠確保關中、巴蜀和河南地的安寧,那就沒必要征戰。”
“征戰要麽是為了生存,要麽是為了獲得利益,當初山東未亂之時,我就考慮到因為民心問題,山東一旦亂起,平亂的投入太大且短期內很難平靖,在山東百姓一直憋著的怨氣未盡時,大秦的征戰是看不到什麽好處的。沒有好處的事情,朕為何要做?卿等為何要做?”
公卿們默然,仔細想著皇帝的話。
胡亥自嘲的笑了笑:“朕為何一直堅持要用昏君的麵目出現在天下人麵前?一方麵自然是要麻痹那些六國遺族,另一方麵也是擔上這個丟掉山東的、贏姓臉麵上的損失責任。”
“不過,”胡亥頗具威嚴的重新坐到皇帝的禦座之上:“朕並不是說山東從此就不要了。且待山東諸侯們你殺我、我殺你,殺得昏天黑地,殺得精疲力竭的時候……”
二世四年初的胡亥已經臨近十七歲,跨入了青年的門檻,唇上淡淡的髭須也冒了出來。由於丹陛下這些公卿們在這兩年多所麵對的是真實而非偽裝昏聵的皇帝,他們早已形成了崇敬且絕對臣服的心態,所以這時的皇帝威嚴就顯得那麽的真實而無以複加。因此當皇帝這樣的話出口同時以淩厲目光向下掃視時,公卿們都油然而生的感到凜然。
“我大秦的銳士與勁卒從函穀關、武關撲向山東,這鋒銳誰人可擋?”
“因此,”胡亥鬆了鬆口氣:“在未來的三到五載時間內,司農卿。”
曹參趕緊低首向上施禮:“臣在。”
“你要抓緊讓關中、九原、巴蜀增加糧產,不但要供現有的秦境內之用,要供現有的軍旅所用,還要供大秦重新控製山東後,山東的戰爭災民一年之用。同時,糧產增加可以釋放部分土地用於菜蔬種植,這個司農府也要早做規劃。”
曹參響亮的應了一聲:“嗨!”
“少府卿。”
李祿也幹脆的直身行禮:“臣在。”
“少府要讓匠師台多搞出一些便於百姓生活的物品,多搞出一些提高百姓生活品質的菜肴和食品,然後交由商賈們、民間匠鋪製作生產,同時也多關注商賈和民間匠人的新製物等,推動在關中、巴蜀各郡的匠作物品流通,鼓勵民間匠作的發展,讓司農卿的農耕努力之後所釋放出來的人戶可以通過匠作,促進大秦的物品製作和流通,提高自身收入,讓現有秦境內的百姓過上使山東百姓羨慕的好生活。”
“嗨!”
胡亥自得的一笑:“當關中巴蜀的百姓有更好的安寧,更好的生活,並通過肯往山東行商的商賈們口傳,山東百姓的心就會慢慢偏向大秦了,就會想起雖然秦律嚴苛但卻使山東十年未有戰亂的和平日子。”
“太尉。”胡亥又點起了名。
“臣在。”身為將軍的馮劫嗓門更大。
“雖然王離迴來後朕將秦嘯軍十萬卒散歸民間,但整個大秦境內的所有十五到五十歲的壯夫,要繼續保持定期的軍陣演練,就用那些已經散歸民間的軍卒督練並為屯、什、伍長。同時你還要與九原的章邯和召平多做聯絡,讓伍頹那些降卒也加強陣練和騎練,並選拔軍將,至少能為在將來再平山東將秦銳軍調迴時,這些伍頹軍能將守禦北疆的責任擔起來且擔的住。”
“臣必不負聖意。”
“丞相與太中大夫。”
“臣在。”馮去疾和叔孫通同聲應答。
“爾等要在伍頹卒與宋留卒中,遴選一下識字且具治政才幹的人,比如原來為小吏或商賈之人。不要這些人立即就能用,而是盡量多找出一些具有治政潛力者,然後在這幾年時間裏教其學,並不斷選汰。以後山東的官吏,優先從這些人當中取之。”
胡亥再次露出自得的笑意:“相信這些山東叛民,在經過這一、二年屯田並得到應得的收獲後,對大秦的認同度會大大提升,加上相應的律法修正……”
見到胡亥將目光望了過來,李由立即行禮:“臣一定會將適用不同郡縣律法修訂之事盡力做好,以更加適用山東各地的不同民情。”
胡亥滿意的點點頭,重新看迴馮去疾和叔孫通。
兩人幹脆利落的也應了一聲:“臣遵詔,必不懈怠。”
胡亥放下那股王霸附體的身段,肩膀一塌,又迴複為憊懶的樣子:“上卿與客卿,還有皇兄,”他依次掃過陳平、陸賈和公子嬰,“爾等或軍或民,有何好的見解,多與相關的各卿商討,若都有需要堅持的東西而產生不同思路,那就拿到朕這裏裁決。”
三人互望一眼,又和其他公卿對視了一下,同時施禮領詔。
胡亥忽然又直起身來,拿出一副關懷的樣子看著頓弱:“禦史大夫年高,可未來這三五載大秦內的內亂防範、山東密諜甄別搜捕,壓力會很大,卿獨立承擔恐損身體,不若讓王敖分擔一些卿的責任,如何?”
頓弱昂然應道:“聖上予臣信任,將大秦百姓安危交予臣手,臣何惜此身?聖上的關懷之意臣領了。至於聖上讓典客史助臣,臣倒是願領詔,畢竟臣獨擔此任也恐精力不濟時誤國。”
胡亥看向排列在偏後的王敖:“禦史大夫一心為國,卿可願在繼續承擔現有事務之上,再同時分擔禦史大夫之部分責任?”
王敖直接起身走到通道上深深一個揖禮:“臣尚在盛年,願領詔協助禦史大夫。”
“那好,你就再兼任禦史府長史一職。”
說完,胡亥又垮下了身子,拿出慣常的油滑紈絝腔兒:“今日所言,就是未來三五年的治軍治政基調,一切為了大秦的富庶,一切為了再複山東天下,諸卿多多努力吧。至於朕,還是覺得當昏君的感覺最好。”
公卿們哄然而笑。
這次公卿朝議,等於就是胡亥同學的三年到五年規劃,具體實施細則,則由各位公卿對自己責權範圍內的事情進行梳理和製定後,再拿到公卿朝議上商議並確定。
經過這次朝議,公卿中那些因為大秦失山東而大丟臉麵極為隱有不忿的人,終於心情平靜了下來:聖人這局棋,下得足夠深遠啊。
這些人中,當然也不乏具有激進思緒的,若非胡亥一開春就將未來三五載的事情進行了框架性的安排,他們心中的不忿可能還會持續很久並不停的發酵。隻是,就算發酵到極致,若說有人想要搞搞什麽兵變、政變之類的,倒沒什麽可能。
現在秦境內的軍隊,守關軍無法調動,不然丟了關就可能丟了整個大秦。
北疆的秦銳軍無法暗地調來進行兵變,首先章邯那一關就過不去。
奉詔打敗仗、無比憋屈的秦嘯軍呢?先就讓皇帝解散了十萬卒,剩下的六、七萬卒不是用來加強了守關軍,就是暗調到隴西準備取河西走廊,反正都不在鹹陽附近。
距鹹陽最近的軍隊就是任囂所領的中尉軍,任囂也是小皇帝的粉絲,不然也不會數千裏領軍迴返關中,所以無法說服和鼓動。
而且,想要兵變加政變,還要麵對皇帝的兩萬宮隸衛尉和三千山地曲,將他們擊敗……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暗殺?三衛可不是吃素的。
除了極少數人外,連多數公卿甚至都不知道那些在皇帝身後打扇的嬌弱宮人都是雌老虎。
還有一個很大的難題:把胡亥從皇帝位上拉下來,又推誰來當新皇帝?
皇帝早就把將閭三兄弟和公子嬰變成了自己的鐵杆。
雖然對皇帝放棄山東最不忿的那些人從來沒有敢想過推翻這個皇帝換個君主,但他們要是真往這方麵動動心思,就會發現這是根本不能完成的任務。就不談植根在心靈深處的忠君思想,單說皇帝對軍隊的調度和把握和身周的防範,也完全沒有一絲可乘之機。
不是咱們的胡亥從現代竄到古代就立即神明附體而獲得那時代的政治智慧和高明手段,純粹是因為,這位小爺太怕死!
他時時刻刻都在警惕是否有被推翻或被幹掉的可能,因此對軍隊,對自身防衛,都不遺餘力的隨時掐滅可能的風險。
在沒流竄到秦代之前,他於現代讀史中就經常有個疑問,那些被臣子們幹掉的君王,包括秦二世胡亥,怎麽就對臣下完全沒有絲毫防範?相信臣子們一定會忠君而不謀叛?好天真啊。
看來即使是在秦朝乃至春秋戰國這種王權最為至上的時代,也不能對臣下的“忠君”太過相信,一定要在自己手中牢牢握住軍權。
_
“曹參、陳平、陸賈和皇兄留下,”胡亥半斜著身子揮了揮手,“其他諸卿有事也可留下,不然就散了吧。”
公卿們都覺得需要好好消化一下今天皇帝所說的內容,尤其那個三到五年的規劃。
皇帝自然是隻給了個框架,當然這個框架很明確,所以朝堂的工作都要圍繞這個框架進行。公卿們相信皇帝雖然沒明說但肯定是要各位大臣去製定細則的,細不到最細,也要有各府衙的大框架下指導準則,比如第一年幹什麽、第二年幹什麽等等,還需要具備可行性,在上年的基礎上如何推進下年工作。
有鑒於此,除了被皇帝點名的幾位,隻有姚賈主動留了下來,其他公卿都離開了阿房帳宮,去各自籌謀了。
“曹參,給蕭何的信,他應該收到了吧。”胡亥懶洋洋的問著,開始從禦案上抓點心吃。
幾位寵臣的案頭自然也有點心和茶酒,曹參在茶酒之間比較偏向酒,所以端起酒爵飲了一口:“聖上,臣與漢相的信是快傳到武關後錄為簡書再使人送往宛城的,按時間推算,漢相應該收到了。”
胡亥把詢問的目光轉向姚賈,姚賈頜首:“相何收到信時,韓信還未離開宛城,所以聖上有所擔憂的事情應該不會發生了。”
胡亥在心中很滿意自己讓曹參寫信警告蕭何,韓信會跑路這件事。
史書上韓信跑路是從漢中跑,他既然要離開劉邦,當然不會往巴蜀跑,除非他想乘船沿長江穿越三峽一路出川。那時的三峽急流險灘密布,可不是一條好路。所以他一定是向關中跑,也就是走褒斜道或陳倉道出漢中,而這兩條道在從南鄭出發的一段路上是重疊的,因此蕭何才可能在月下追上韓信。
可現在劉邦身居宛城,宛城處於南陽盆地內,這一來離開的道路雖然說不上千萬條,但總是要多於一條,因此若是韓信跑了,又沒有故意留下痕跡等著蕭何追上來懇請他迴去,那蕭何就麵臨著如何追的問題了。
胡亥不想賭,所以直接讓曹參寫信給蕭何,讓蕭何去堵。
雖然宛城的細作還未將蕭何得信後的後續情況傳過來,但既然蕭何拿到信時韓信還沒走,那胡亥是很相信蕭何能擺平韓信的。
自從山東諸侯沒有啃動秦關就直接坐地分贓後,大秦的戰爭壓力可以說秒速消失,導致咱們的胡亥同學似乎也瞬間迷失了方向,到底應該幹點兒啥呢?要知道在這之前,雖然他一直表現得懶懶散散,一直表現得胸有成竹,但實際上還是有一絲緊張情緒的。緊張情緒來源於秦軍是否能抗住項羽帶領的諸侯軍,畢竟項羽是這個時代的軍神,戰術指揮大家。緊張情緒的另一個來源就是秦廷內部的那些感覺丟了榮光丟了臉的舊臣,今天的“課”就是針對這一點的。
在短暫的迷失迅即過去之後,胡亥給大臣們所談的三五年規劃,實際也是給自己的工作任務,隻是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他並沒有在規劃任務中談到,那就是讓山東諸侯們掐起來,並盡量幫助劉邦取得最終勝利。
這是曆史,也是他的既定方針。
隻是這個極端重要工作的度,需要謹慎的予以把握。
劉邦對上項羽,必敗!
首先不能讓劉邦敗得太慘,連迴血的可能都沒有。必須讓劉邦像一個打不死的小強,拖著整個山東跟項羽幹。
因此,胡亥不但自己要謹慎的處置,還要充分發揮陳平、陸賈、公子嬰、姚賈乃至王敖這些本時代的智者智慧,讓兩方不停的掐,掐上幾年,掐的山東百姓精疲力竭,才能感受到大秦統治的好,也為最終一舉奪迴山東控製權掃平道路。
_
“諸卿,”胡亥麵對這幾個人的時候又恢複了正襟危坐:“剛才沒有提到的,在這幾年又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讓山東諸侯互相亂起來,打起來,還要讓他們一直打,卻不能讓一方取得決定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