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四年一月。
曆史上,秦帝國的延續進入到二世三年就戛然而止了。而在本故事中,咱們的胡亥終於把讓他不爽的十月開年舊曆給扳迴到一月,為正月。
得寸進尺,胡亥下詔正月初一為春節,春天的開始嘛。
然後,胡亥又下詔從正月初一的春節到正月十五,全員休沐,各衙隻留少量人員輪替值班。至於社會治安問題,各級隸役也采取輪班製,領著縣兵們負責。在鹹陽,則由衛尉鐵壁軍負責治安。
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胡亥把唐末才有的稱唿也給拐來了。要不是這年代還沒發明紙張,製燈至少要用細麻布,成本偏高,而且胡亥同學暫時還沒顧得上,不然他還會把燈節都搬過來。
皇帝總是在這些不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那些指望皇帝能夠在丟失山東後奮起、努力理政乃至勤政的朝臣,再次失去了希望。
本來秦失山東,甚至連三川、南陽這些早為秦土的地方都丟了,民間那些慷慨激昂之士覺得身為秦人,大失顏麵,因此在百姓中多少產生了一些躁動。但胡亥密詔韓談、姚展、禽卑等親信的內侍頭子,選一些合適的內侍從宮中傳出流言說,皇帝認為為了山東那些不領情的暴民而讓大秦去付出軍卒的生命,不值得。加上胡亥讓十萬將士歸農,這些民間的小小異動也在百姓們對皇帝的感恩戴德中漸漸消弭。
三公九卿級別的重臣們可是從來不敢小覷小皇帝的,這幾年裏皇帝的決斷隻在他們當中打轉,也隻有他們才知道小皇帝不是個好糊弄的,而且奇思怪想總是突然就出現。
這不,在正月十六那日的公卿朝議上,皇帝又提出了一個新概念,軍費比例。
國庫收入的開支,在那個時代首先就是皇家占比,修宮殿,養宮人,置車馬,製玩物,維護皇家奢侈生活,修陵墓等等。
然後是軍費,裏麵包含了軍械、軍卒糧秣、養馬養牛等等。
各級官吏的薪金、退休待遇,官衙建設、維護也是很重要的支出。
還有修造城牆、道路、水渠等等,以及賑災之類的費用。
官府支出比較固定,在秦漢時期官吏冗員相對也不算高,軍費的開支則每年不定,打仗的年份高,不打仗就低一些。
皇家占比則和皇帝的想法有關,大修宮室的始皇帝用錢就狠一點兒,現在這個小皇帝停建宮室減汰宮人內侍,用錢就少多了。
總體來說,這個時代的國庫收入與支出,屬於量入為出,也就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兒,畢竟主要稅收來源是田賦和口賦,皇帝家還有山海池澤稅之類的。
咱們的胡亥對於人頭稅在曆史上的弊病一直很警惕,雖然秦末漢初還沒有大的門閥,隱匿人口逃稅並沒有出現,但打一個好基礎是很重要的,明朝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和清朝雍正皇帝攤丁入畝都費了很大力氣,現在自己做皇帝,門閥未興,在農耕時代,還是以田土定稅弊病最少。
胡亥將皇家少府專收的山海池澤稅也丟給計賦府,統一取租賦,統籌使用,皇帝按比例用錢,這對皇家支出也是一種限製。胡亥詔令凡是涉及皇室的支出都由少府收入部分支付,涉及皇室工程所用徭役的供糧也是少府支付,這就限製了皇帝大手大腳耗費國財和民力。這不,胡亥就以這個限製為由,要少府將給自己修陵的事情做計劃,分步分期進行,使得建陵墓征發的徭役也控製在一定規模以下。
當然了,在這個時代王權\/皇權至上,皇帝下個詔,這種規矩就不如廢簡。胡亥想的是自己盡力約束自己,讓這個規矩成為“祖宗成法”,後麵的皇帝們想要破壞時,大臣也有個說法來進諫。
由曹參主導試行的深耕和多季種植上一年已經見到一定成效,春天來了,也可以更大範圍的鋪開了。現在既然關中暫時不打仗,將一批軍卒放歸家園田間,關中巴蜀的收成必會有可觀的增長。今年九原的降卒屯田估算上已經可以供給秦銳邊軍糧秣……
真是一個很光明的年份。
李斯曾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前說,當時的糧秣輜重供給,可供兩年之用。現在二年多的仗打下來,曹參盤盤庫底,發現還夠四十萬大軍再打一年仗。是李斯當時的說法太悲觀了?其實不然,之所以還有一年的餘力,是因為胡亥縮減宮用加上九原屯田和小範圍農耕改革的結果。
因糧產未達到胡亥的想法,所以鼓勵興商也沒有全麵鋪開,但就這樣,相關的商稅收入也初見規模了。
如此的結果,讓公卿們對皇帝的奇思怪想更多了一些信任。
現在,皇帝提出軍費占國庫支出比例問題要公卿們去考慮,公卿們的腦子又需要扭轉一次。
胡亥的意思是,突發戰爭誰也沒法控製,因此倉廩存糧當然需要一個保底的數量。除卻這個因素外,每年需要對軍費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比例,然後其他收入就能用在鼓勵匠作、發展農耕技法、修造道路溝渠等方麵,促進民生。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胡亥說道:“現在山東諸侯是大秦的威脅,因此不能忘戰。可要如果能想想辦法先讓諸侯們內鬥起來,兵事的壓力就不算多大。所以掌握好用於軍費的數量,就可有更多的財帛用於民事,還有要積累日後再取山東後的百姓賑濟,諸卿需要細細籌劃。”
“聖上要對河西走廊用兵,其目的隻是開通胡賈來秦的便利通道,這樣的收獲和出兵拓土築城的花費似乎不匹配。”馮去疾這不是在向皇帝問責,而是表示不理解。
“胡賈所能帶來的,不單是奇珍異物。”胡亥很耐心:“朕聞西域出良馬,也出好的牧草,還有一些對百姓和大秦有利的農作物,更有可能還能傳入一些好的匠作之法。前番欒布自請探訪西域時,朕也曾囑托他除了關注西域地理外,也關注一下這些。”
他把目光從馮去疾的臉上移向了馮劫:“另外就是,在河西走廊築城駐軍,與月氏修盟好,也是共抗匈奴的一環。九原屯兵堵住了匈奴南來的通道,若匈奴經走廊中部的弱水山峽進入河西,則又給他們從河西侵擾大秦的可能,我也是要把這種可能給斷掉。”
馮劫看了一眼老爹,然後向皇帝施禮:“臣已按聖上所賜密詔與虎符,暗從九原將原屬將軍離統領的邊軍二萬騎和屬秦銳的五萬卒調往金城,宋留部有萬卒願從將軍離西拓,所需的馬匹、糧秣、軍械也都正在調運。秦銳北邊減卒七萬,以編練的九原屯田卒補充,不過按聖上的意思以備軍的形式,平時仍屯田並定期編練,匈奴犯邊時得大將軍邯令可立即成軍。”
胡亥笑了:“善。”
他又看迴馮去疾:“此一樁軍事應是本年內唯一由我主攻,但因客卿賈早與月氏訂約,匈奴應來不及考慮河西走廊,所以我認為不會真正發生大的戰事,當以擇地築城為主。丞相與司農卿、計相卿、太尉、上卿平及客卿賈,規劃好本年預期租賦收獲和各項軍政民生的支費。”
他用強調的語氣說:“山東戰事停不了多久,當然再打起來也應與秦無關。我認為三年內大秦暫無外患,所以卿等可以三年為期,籌劃好財賦的收支,休養生息,並用這三年在河西擇適當的距離築幾座城,能堵住匈奴從弱水南犯。準備三年或四年後,重新奪迴山東。”
“嗨!”公卿們居然相當整齊的同時施禮。
這些人是核心層,都知道皇帝閉關自守是以退為進,現在皇帝明確說以三到四年為期,強軍強民強秦,然後重奪山東。有了這麽個時間表,一個個都開始熱血,也都開始覺得身上的擔子很重。
_
幾家歡喜幾家愁,丟了山東的秦帝居然很愜意的進行著三年規劃,而山東地麵上大大小小的十幾個諸侯王,在這萬物複蘇的春之始,似乎沒有幾個高興的起來。
如果給山東諸侯王們煩惱的程度排個序,那大boss項羽怎麽都不應排在前列,他可是最大的利益獲得者。
可他真的很煩憂,煩憂的就是如何處置楚懷王,哦,應該是義帝。
在雒陽分封大會上,經範增安排,借用英布之口,聲言楚懷王乃項梁所立,在奪取山東的戰爭中並沒有什麽功勞,所以當讓其位給項氏。然後項羽先斥責英布犯上,然後謙詞稱懷王當尊,於是範增順水推舟的建議共奉楚懷王為義帝。
所謂義帝就是天下共主,在所有諸侯之上。在座的各諸侯都是玩兒政治的,都明白這不過是個虛名,目前需要尊奉的真正共主是有一位,那就是上將軍、魯公項籍。不過把懷王推上義帝的寶座,上將軍也就理所當然的能稱王了,否則一國雙王,這不符禮製。
彭城被燒得比較慘,項羽還挺仁義,在還沒進攻函穀關之前就傳令迴來,讓陳嬰和呂臣借此修複的機會,把原來的楚王宮給擴擴……那時候他和範增就想到了尊奉懷王為義帝這一手。
待項羽從雒陽帶著十二萬楚軍(其中有劉邦奉獻的近六萬)迴到彭城時,為讓義帝陛下住的豪華一點、更有氣勢一點的“義帝宮”已經建好了,可義帝本人以及身邊那些舊貴族們,卻賴在留縣不迴來,借口是帝宮建成了,但被燒的城內民居、官衙尚未恢複完全,等一並修好再與民同樂。
就這樣,義帝在留縣賴了整整一冬。
項羽既然已經稱西楚霸王,就在修複彭城的時候將項氏所居宅地也擴大了,緊挨著“義帝宮”修造了“霸王宮”。一冬過去,城內被燒毀成白地的民居基本恢複,霸王宮和義帝宮也都並立而起。
至於義帝宮和霸王宮擴建增加的麵積……霸王自不會與百姓爭地,而是把那些毫無用處隻會給項氏添亂的舊貴族中選擇了最沒用的幾個,將其宅地沒收,改為兩宮用地,這些人既然都隨著懷王遷到了留縣,那就別迴來了。
這些被奪了家宅的舊貴族當然不幹,可與手握軍權的霸王正麵對抗他們又不敢,隻能不斷的攛掇義帝,堅決不迴彭城。
義帝自己也不敢迴彭城。義帝宮恢弘龐大,但那是個壯麗的牢籠,進去就出不來了。霸王宮雖然比義帝宮小一些,但那裏麵住著的是項羽,讓霸王宮無形中就高大了起來。
項羽讓範增代寫了幾次奏簡,用雖然不算謙恭但至少也沒有威脅逼迫的內容,讓義帝迴彭城,字裏行間都保證他的人身安全、否則人神共棄這種話都說了。但就這樣,義帝還是不迴。
霸王一怒,直接派龍且帶著一萬卒去留縣,硬是將義帝“請”了迴來,在彭城還有家宅的“大臣”一起跟著也迴來了。當然,那幾個被項羽占了彭城宅基地的,就別迴了。
義帝迴是迴來了,但很快項羽布在義帝身邊的探子就傳迴了一個訊息,膠東王遣使來請義帝巡視山東諸侯國,第一站就來膠東吧。
膠東王?就是被田都和田安趕到膠東半島上的原齊王田市啊,這個田市與他的國相田榮,是失去既得利益最多而在這個天下中最為不爽的人,不爽的人就想給最獲利的人找點兒別扭。
義帝既然是天下共主,那我請義帝來我的國巡視,天經地義的哦。
項羽能理解田市和田榮的不爽,因為他們的不爽就是自己造成的。讓人不爽還不讓人玩兒點兒小陰謀?項羽不怕小陰謀,在強大的力量麵前,陰謀沒啥作用。
但項羽不能讓義帝離開西楚國。一旦義帝離境,他就會失去對其的控製,那時如果想要義帝再迴來,派使者去討要,對於原齊王、原燕王這樣的人肯定無用,派軍隊去就等於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了,這山東剛剛穩定了幾個月,就又要自相殘殺起來讓縮在關中的秦人看笑話嗎?
嫩麽辦?
_
連霸王都有煩憂,山東這十幾個諸侯王自然個個都不快活。
煩惱的人中最頭大的要數河南王申陽。剛當上王很高興,但沒多久就開始煩,因為函穀關雖然燒了,但要不要在函穀關駐軍讓他很難抉擇。駐軍,那就要修複函穀關,還要把防禦方向改為對著函穀道。
修複,那是要錢的。
河南王陽怕自己費了力氣修複好了,秦人一舉破關,又成秦人的了,自己白給他人做嫁衣。雖然貼著大秦他很害怕,所以竭力在三川郡內抓壯夫建軍,但就這麽大地盤,糧秣從何而來?二萬卒的軍隊這一冬把糧食都吃光了,隻能厚著臉皮去求魏王豹。他周邊也隻有魏王豹因為所得上黨郡的地盤沒有被撤走的秦軍水洗,所以糧食相對還多一些。
就這樣如何擴大軍隊?他現在先要去想的是怎麽鼓勵生產讓秋天能有收成,可不擴軍他就隻能放棄掉函穀關收縮到澠池,作為抗秦的第一線。
_
臨江王共敖的煩惱一開始就有,所以一開始他就有個冒險攻伐劉邦的想法,現在既然春暖花開了,他也已經像土中過冬後的蟲一樣蠢蠢欲動。雖然臨江國隻有十幾萬戶百姓,他還是竭力擴了擴軍,從原來的萬五卒,擴到了四萬卒。
再多,他養不起了。
_
漢王劉季的煩惱相對反而小一些,至少他不必像申陽那樣擔心大秦,因為,關內咱們有人。
劉季稱王後,曹參派人送了封信來給蕭何,讓蕭何替他祝賀了一下漢王,並在信中建議漢王改個名字,怎麽說也是一國之君了,還劉三兒劉四兒的有些丟份。信中還跟這個漢國新任國相何商討做生意的事情,並說等開春的時候,偷偷派幾個農匠來指導深耕等。
國相何把司農參的意思轉達給大王,大王冥思苦想了一宿,決定自己改名為“邦”。
邦者國也,劉四兒現在也有國了。
曹參和劉邦的第一筆生意是人口買賣。其實就是宋留降卒中原本是南陽郡的那些人,剛開始秦廷說把家眷一起帶來就不算降卒了,他們有人叫了家眷有人遲疑沒叫,等到發現把家眷弄來的人這一年真的得到了好處,也想叫家眷時,劉邦挺進到了南陽。
這些降卒家眷都是婦孺老幼,對於農耕生產沒多少用,而秦廷又答應直接用劉邦相對匱乏的糧食進行支付,自然一拍即合。大約千戶左右的四千家眷居然換到了十二萬石麥,並附送讓麥好吃的磨麵法以及石磨樣品和麵食食譜一卷。
隻是在雒陽劉邦不但丟了六萬大軍,還丟了南郡,這兩樣讓漢王殿下極為肉疼。
兵源上,南陽被宋留占據時的征募,先把郡內壯夫小洗劫了一遍,結果宋留投降大秦後,這些壯夫也都被帶進了武關,不知所蹤。
漢王自己得了南陽後又把壯夫洗劫了一遍,結果這些編入軍中的壯夫有不少成了項羽的軍卒。
漢王在南陽壯夫反複被洗劫的情況下再想擴軍,等於還要把南陽殘留不多的壯夫再洗劫一遍。
南郡……雖然南郡內的百姓不多,甚至連山蠻都不多,可總還是能補充部分兵員,或者開發土地成為漢國糧倉。隻是現在暫時不能去搶,隻能等臨江王犯錯,這種等待也讓劉邦有些心焦,時不我待啊。
最終劉邦還是再次洗劫了一把壯夫,所以漢軍已經膨脹到五萬卒左右。好在南陽人口三十多萬戶,這樣征兵之後,農田中還不至於沒有勞力。
共敖的蠢蠢欲動一直被劉邦派出的斥侯細作監視著,酈食其在劉邦稱王後被聘任客卿(一人秦漢兩國客卿,真正的雙麵諜),他為劉邦製定了一個隻要共敖先對南陽發難而後就可奪取南郡的方略,劉邦大為讚歎。這一方略送到韓國給張良看過後,張良基本未做大改變直接認同了。
現在隻能耐心等著臨江王先耐不住寂寞。
_
被活生生從原有領地趕走的原趙王歇、燕王廣和齊王市應該是煩惱,不,羞惱最大的。
燕王韓廣雖然惱羞,卻無法成怒,因為手握燕國軍權的新燕王臧荼要將其趕向更為苦寒的遼東,讓他以無終(天津薊縣)為國都。他手裏無兵無糧甚至無多少民,自然不樂意,因此隻能跟臧荼玩兒“拖”字訣,接受遼東王號,讓出燕王宮,但就是不離開薊城(燕國都,今北京西南)。他所不知道的是,臧荼表麵很客氣,沒有強力驅趕他滾蛋,但暗中的怒火也已經越來越盛。
齊王田市和趙王歇都有個共同點,就是比較懦弱。同樣被人驅趕,他們比遼東王韓廣可老實多了,乖乖的都離開了原來的國都。但這兩個王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手下的重臣可都不是老實的主兒,陳餘恨透了張耳,田榮自然也不會對田都和田安有什麽好感,所以這兩個王之重臣都在謀劃重奪舊日國土。
新山東諸侯當中,最沒煩惱的國王當屬魏王豹。地盤不算大,但除了西楚外,周邊沒什麽太強大的鄰居,雖說張耳為王的常山國比自己實力強,但一是其所占原趙國之地剛被王離打殘,二是還有被趕到中山去的趙王歇與陳餘的隱隱威脅,所以根本不會有什麽心思謀取魏國地土。
魏王豹還在夫人薄姬的建議下,暗中遣使往秦和代。
魏王豹派往秦的使者不敢堂而皇之的以魏使的麵目出現,偷偷摸摸的摸上了郎中令的輔王府。公子嬰聞聽一笑,萬分和善的接待了這個使者,並保證不會對魏國有任何行動,隻要魏國不來覬覦河東,大秦就由著魏王豹在上黨郡行使王權。
說著這些承諾的同時,公子嬰心裏歎息,這個魏王豹最後還不知道成為山東哪個勢力的犧牲品呢?這種小國小王,沒什麽生存的空間。
曆史上,秦帝國的延續進入到二世三年就戛然而止了。而在本故事中,咱們的胡亥終於把讓他不爽的十月開年舊曆給扳迴到一月,為正月。
得寸進尺,胡亥下詔正月初一為春節,春天的開始嘛。
然後,胡亥又下詔從正月初一的春節到正月十五,全員休沐,各衙隻留少量人員輪替值班。至於社會治安問題,各級隸役也采取輪班製,領著縣兵們負責。在鹹陽,則由衛尉鐵壁軍負責治安。
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胡亥把唐末才有的稱唿也給拐來了。要不是這年代還沒發明紙張,製燈至少要用細麻布,成本偏高,而且胡亥同學暫時還沒顧得上,不然他還會把燈節都搬過來。
皇帝總是在這些不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那些指望皇帝能夠在丟失山東後奮起、努力理政乃至勤政的朝臣,再次失去了希望。
本來秦失山東,甚至連三川、南陽這些早為秦土的地方都丟了,民間那些慷慨激昂之士覺得身為秦人,大失顏麵,因此在百姓中多少產生了一些躁動。但胡亥密詔韓談、姚展、禽卑等親信的內侍頭子,選一些合適的內侍從宮中傳出流言說,皇帝認為為了山東那些不領情的暴民而讓大秦去付出軍卒的生命,不值得。加上胡亥讓十萬將士歸農,這些民間的小小異動也在百姓們對皇帝的感恩戴德中漸漸消弭。
三公九卿級別的重臣們可是從來不敢小覷小皇帝的,這幾年裏皇帝的決斷隻在他們當中打轉,也隻有他們才知道小皇帝不是個好糊弄的,而且奇思怪想總是突然就出現。
這不,在正月十六那日的公卿朝議上,皇帝又提出了一個新概念,軍費比例。
國庫收入的開支,在那個時代首先就是皇家占比,修宮殿,養宮人,置車馬,製玩物,維護皇家奢侈生活,修陵墓等等。
然後是軍費,裏麵包含了軍械、軍卒糧秣、養馬養牛等等。
各級官吏的薪金、退休待遇,官衙建設、維護也是很重要的支出。
還有修造城牆、道路、水渠等等,以及賑災之類的費用。
官府支出比較固定,在秦漢時期官吏冗員相對也不算高,軍費的開支則每年不定,打仗的年份高,不打仗就低一些。
皇家占比則和皇帝的想法有關,大修宮室的始皇帝用錢就狠一點兒,現在這個小皇帝停建宮室減汰宮人內侍,用錢就少多了。
總體來說,這個時代的國庫收入與支出,屬於量入為出,也就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兒,畢竟主要稅收來源是田賦和口賦,皇帝家還有山海池澤稅之類的。
咱們的胡亥對於人頭稅在曆史上的弊病一直很警惕,雖然秦末漢初還沒有大的門閥,隱匿人口逃稅並沒有出現,但打一個好基礎是很重要的,明朝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和清朝雍正皇帝攤丁入畝都費了很大力氣,現在自己做皇帝,門閥未興,在農耕時代,還是以田土定稅弊病最少。
胡亥將皇家少府專收的山海池澤稅也丟給計賦府,統一取租賦,統籌使用,皇帝按比例用錢,這對皇家支出也是一種限製。胡亥詔令凡是涉及皇室的支出都由少府收入部分支付,涉及皇室工程所用徭役的供糧也是少府支付,這就限製了皇帝大手大腳耗費國財和民力。這不,胡亥就以這個限製為由,要少府將給自己修陵的事情做計劃,分步分期進行,使得建陵墓征發的徭役也控製在一定規模以下。
當然了,在這個時代王權\/皇權至上,皇帝下個詔,這種規矩就不如廢簡。胡亥想的是自己盡力約束自己,讓這個規矩成為“祖宗成法”,後麵的皇帝們想要破壞時,大臣也有個說法來進諫。
由曹參主導試行的深耕和多季種植上一年已經見到一定成效,春天來了,也可以更大範圍的鋪開了。現在既然關中暫時不打仗,將一批軍卒放歸家園田間,關中巴蜀的收成必會有可觀的增長。今年九原的降卒屯田估算上已經可以供給秦銳邊軍糧秣……
真是一個很光明的年份。
李斯曾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前說,當時的糧秣輜重供給,可供兩年之用。現在二年多的仗打下來,曹參盤盤庫底,發現還夠四十萬大軍再打一年仗。是李斯當時的說法太悲觀了?其實不然,之所以還有一年的餘力,是因為胡亥縮減宮用加上九原屯田和小範圍農耕改革的結果。
因糧產未達到胡亥的想法,所以鼓勵興商也沒有全麵鋪開,但就這樣,相關的商稅收入也初見規模了。
如此的結果,讓公卿們對皇帝的奇思怪想更多了一些信任。
現在,皇帝提出軍費占國庫支出比例問題要公卿們去考慮,公卿們的腦子又需要扭轉一次。
胡亥的意思是,突發戰爭誰也沒法控製,因此倉廩存糧當然需要一個保底的數量。除卻這個因素外,每年需要對軍費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比例,然後其他收入就能用在鼓勵匠作、發展農耕技法、修造道路溝渠等方麵,促進民生。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胡亥說道:“現在山東諸侯是大秦的威脅,因此不能忘戰。可要如果能想想辦法先讓諸侯們內鬥起來,兵事的壓力就不算多大。所以掌握好用於軍費的數量,就可有更多的財帛用於民事,還有要積累日後再取山東後的百姓賑濟,諸卿需要細細籌劃。”
“聖上要對河西走廊用兵,其目的隻是開通胡賈來秦的便利通道,這樣的收獲和出兵拓土築城的花費似乎不匹配。”馮去疾這不是在向皇帝問責,而是表示不理解。
“胡賈所能帶來的,不單是奇珍異物。”胡亥很耐心:“朕聞西域出良馬,也出好的牧草,還有一些對百姓和大秦有利的農作物,更有可能還能傳入一些好的匠作之法。前番欒布自請探訪西域時,朕也曾囑托他除了關注西域地理外,也關注一下這些。”
他把目光從馮去疾的臉上移向了馮劫:“另外就是,在河西走廊築城駐軍,與月氏修盟好,也是共抗匈奴的一環。九原屯兵堵住了匈奴南來的通道,若匈奴經走廊中部的弱水山峽進入河西,則又給他們從河西侵擾大秦的可能,我也是要把這種可能給斷掉。”
馮劫看了一眼老爹,然後向皇帝施禮:“臣已按聖上所賜密詔與虎符,暗從九原將原屬將軍離統領的邊軍二萬騎和屬秦銳的五萬卒調往金城,宋留部有萬卒願從將軍離西拓,所需的馬匹、糧秣、軍械也都正在調運。秦銳北邊減卒七萬,以編練的九原屯田卒補充,不過按聖上的意思以備軍的形式,平時仍屯田並定期編練,匈奴犯邊時得大將軍邯令可立即成軍。”
胡亥笑了:“善。”
他又看迴馮去疾:“此一樁軍事應是本年內唯一由我主攻,但因客卿賈早與月氏訂約,匈奴應來不及考慮河西走廊,所以我認為不會真正發生大的戰事,當以擇地築城為主。丞相與司農卿、計相卿、太尉、上卿平及客卿賈,規劃好本年預期租賦收獲和各項軍政民生的支費。”
他用強調的語氣說:“山東戰事停不了多久,當然再打起來也應與秦無關。我認為三年內大秦暫無外患,所以卿等可以三年為期,籌劃好財賦的收支,休養生息,並用這三年在河西擇適當的距離築幾座城,能堵住匈奴從弱水南犯。準備三年或四年後,重新奪迴山東。”
“嗨!”公卿們居然相當整齊的同時施禮。
這些人是核心層,都知道皇帝閉關自守是以退為進,現在皇帝明確說以三到四年為期,強軍強民強秦,然後重奪山東。有了這麽個時間表,一個個都開始熱血,也都開始覺得身上的擔子很重。
_
幾家歡喜幾家愁,丟了山東的秦帝居然很愜意的進行著三年規劃,而山東地麵上大大小小的十幾個諸侯王,在這萬物複蘇的春之始,似乎沒有幾個高興的起來。
如果給山東諸侯王們煩惱的程度排個序,那大boss項羽怎麽都不應排在前列,他可是最大的利益獲得者。
可他真的很煩憂,煩憂的就是如何處置楚懷王,哦,應該是義帝。
在雒陽分封大會上,經範增安排,借用英布之口,聲言楚懷王乃項梁所立,在奪取山東的戰爭中並沒有什麽功勞,所以當讓其位給項氏。然後項羽先斥責英布犯上,然後謙詞稱懷王當尊,於是範增順水推舟的建議共奉楚懷王為義帝。
所謂義帝就是天下共主,在所有諸侯之上。在座的各諸侯都是玩兒政治的,都明白這不過是個虛名,目前需要尊奉的真正共主是有一位,那就是上將軍、魯公項籍。不過把懷王推上義帝的寶座,上將軍也就理所當然的能稱王了,否則一國雙王,這不符禮製。
彭城被燒得比較慘,項羽還挺仁義,在還沒進攻函穀關之前就傳令迴來,讓陳嬰和呂臣借此修複的機會,把原來的楚王宮給擴擴……那時候他和範增就想到了尊奉懷王為義帝這一手。
待項羽從雒陽帶著十二萬楚軍(其中有劉邦奉獻的近六萬)迴到彭城時,為讓義帝陛下住的豪華一點、更有氣勢一點的“義帝宮”已經建好了,可義帝本人以及身邊那些舊貴族們,卻賴在留縣不迴來,借口是帝宮建成了,但被燒的城內民居、官衙尚未恢複完全,等一並修好再與民同樂。
就這樣,義帝在留縣賴了整整一冬。
項羽既然已經稱西楚霸王,就在修複彭城的時候將項氏所居宅地也擴大了,緊挨著“義帝宮”修造了“霸王宮”。一冬過去,城內被燒毀成白地的民居基本恢複,霸王宮和義帝宮也都並立而起。
至於義帝宮和霸王宮擴建增加的麵積……霸王自不會與百姓爭地,而是把那些毫無用處隻會給項氏添亂的舊貴族中選擇了最沒用的幾個,將其宅地沒收,改為兩宮用地,這些人既然都隨著懷王遷到了留縣,那就別迴來了。
這些被奪了家宅的舊貴族當然不幹,可與手握軍權的霸王正麵對抗他們又不敢,隻能不斷的攛掇義帝,堅決不迴彭城。
義帝自己也不敢迴彭城。義帝宮恢弘龐大,但那是個壯麗的牢籠,進去就出不來了。霸王宮雖然比義帝宮小一些,但那裏麵住著的是項羽,讓霸王宮無形中就高大了起來。
項羽讓範增代寫了幾次奏簡,用雖然不算謙恭但至少也沒有威脅逼迫的內容,讓義帝迴彭城,字裏行間都保證他的人身安全、否則人神共棄這種話都說了。但就這樣,義帝還是不迴。
霸王一怒,直接派龍且帶著一萬卒去留縣,硬是將義帝“請”了迴來,在彭城還有家宅的“大臣”一起跟著也迴來了。當然,那幾個被項羽占了彭城宅基地的,就別迴了。
義帝迴是迴來了,但很快項羽布在義帝身邊的探子就傳迴了一個訊息,膠東王遣使來請義帝巡視山東諸侯國,第一站就來膠東吧。
膠東王?就是被田都和田安趕到膠東半島上的原齊王田市啊,這個田市與他的國相田榮,是失去既得利益最多而在這個天下中最為不爽的人,不爽的人就想給最獲利的人找點兒別扭。
義帝既然是天下共主,那我請義帝來我的國巡視,天經地義的哦。
項羽能理解田市和田榮的不爽,因為他們的不爽就是自己造成的。讓人不爽還不讓人玩兒點兒小陰謀?項羽不怕小陰謀,在強大的力量麵前,陰謀沒啥作用。
但項羽不能讓義帝離開西楚國。一旦義帝離境,他就會失去對其的控製,那時如果想要義帝再迴來,派使者去討要,對於原齊王、原燕王這樣的人肯定無用,派軍隊去就等於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了,這山東剛剛穩定了幾個月,就又要自相殘殺起來讓縮在關中的秦人看笑話嗎?
嫩麽辦?
_
連霸王都有煩憂,山東這十幾個諸侯王自然個個都不快活。
煩惱的人中最頭大的要數河南王申陽。剛當上王很高興,但沒多久就開始煩,因為函穀關雖然燒了,但要不要在函穀關駐軍讓他很難抉擇。駐軍,那就要修複函穀關,還要把防禦方向改為對著函穀道。
修複,那是要錢的。
河南王陽怕自己費了力氣修複好了,秦人一舉破關,又成秦人的了,自己白給他人做嫁衣。雖然貼著大秦他很害怕,所以竭力在三川郡內抓壯夫建軍,但就這麽大地盤,糧秣從何而來?二萬卒的軍隊這一冬把糧食都吃光了,隻能厚著臉皮去求魏王豹。他周邊也隻有魏王豹因為所得上黨郡的地盤沒有被撤走的秦軍水洗,所以糧食相對還多一些。
就這樣如何擴大軍隊?他現在先要去想的是怎麽鼓勵生產讓秋天能有收成,可不擴軍他就隻能放棄掉函穀關收縮到澠池,作為抗秦的第一線。
_
臨江王共敖的煩惱一開始就有,所以一開始他就有個冒險攻伐劉邦的想法,現在既然春暖花開了,他也已經像土中過冬後的蟲一樣蠢蠢欲動。雖然臨江國隻有十幾萬戶百姓,他還是竭力擴了擴軍,從原來的萬五卒,擴到了四萬卒。
再多,他養不起了。
_
漢王劉季的煩惱相對反而小一些,至少他不必像申陽那樣擔心大秦,因為,關內咱們有人。
劉季稱王後,曹參派人送了封信來給蕭何,讓蕭何替他祝賀了一下漢王,並在信中建議漢王改個名字,怎麽說也是一國之君了,還劉三兒劉四兒的有些丟份。信中還跟這個漢國新任國相何商討做生意的事情,並說等開春的時候,偷偷派幾個農匠來指導深耕等。
國相何把司農參的意思轉達給大王,大王冥思苦想了一宿,決定自己改名為“邦”。
邦者國也,劉四兒現在也有國了。
曹參和劉邦的第一筆生意是人口買賣。其實就是宋留降卒中原本是南陽郡的那些人,剛開始秦廷說把家眷一起帶來就不算降卒了,他們有人叫了家眷有人遲疑沒叫,等到發現把家眷弄來的人這一年真的得到了好處,也想叫家眷時,劉邦挺進到了南陽。
這些降卒家眷都是婦孺老幼,對於農耕生產沒多少用,而秦廷又答應直接用劉邦相對匱乏的糧食進行支付,自然一拍即合。大約千戶左右的四千家眷居然換到了十二萬石麥,並附送讓麥好吃的磨麵法以及石磨樣品和麵食食譜一卷。
隻是在雒陽劉邦不但丟了六萬大軍,還丟了南郡,這兩樣讓漢王殿下極為肉疼。
兵源上,南陽被宋留占據時的征募,先把郡內壯夫小洗劫了一遍,結果宋留投降大秦後,這些壯夫也都被帶進了武關,不知所蹤。
漢王自己得了南陽後又把壯夫洗劫了一遍,結果這些編入軍中的壯夫有不少成了項羽的軍卒。
漢王在南陽壯夫反複被洗劫的情況下再想擴軍,等於還要把南陽殘留不多的壯夫再洗劫一遍。
南郡……雖然南郡內的百姓不多,甚至連山蠻都不多,可總還是能補充部分兵員,或者開發土地成為漢國糧倉。隻是現在暫時不能去搶,隻能等臨江王犯錯,這種等待也讓劉邦有些心焦,時不我待啊。
最終劉邦還是再次洗劫了一把壯夫,所以漢軍已經膨脹到五萬卒左右。好在南陽人口三十多萬戶,這樣征兵之後,農田中還不至於沒有勞力。
共敖的蠢蠢欲動一直被劉邦派出的斥侯細作監視著,酈食其在劉邦稱王後被聘任客卿(一人秦漢兩國客卿,真正的雙麵諜),他為劉邦製定了一個隻要共敖先對南陽發難而後就可奪取南郡的方略,劉邦大為讚歎。這一方略送到韓國給張良看過後,張良基本未做大改變直接認同了。
現在隻能耐心等著臨江王先耐不住寂寞。
_
被活生生從原有領地趕走的原趙王歇、燕王廣和齊王市應該是煩惱,不,羞惱最大的。
燕王韓廣雖然惱羞,卻無法成怒,因為手握燕國軍權的新燕王臧荼要將其趕向更為苦寒的遼東,讓他以無終(天津薊縣)為國都。他手裏無兵無糧甚至無多少民,自然不樂意,因此隻能跟臧荼玩兒“拖”字訣,接受遼東王號,讓出燕王宮,但就是不離開薊城(燕國都,今北京西南)。他所不知道的是,臧荼表麵很客氣,沒有強力驅趕他滾蛋,但暗中的怒火也已經越來越盛。
齊王田市和趙王歇都有個共同點,就是比較懦弱。同樣被人驅趕,他們比遼東王韓廣可老實多了,乖乖的都離開了原來的國都。但這兩個王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手下的重臣可都不是老實的主兒,陳餘恨透了張耳,田榮自然也不會對田都和田安有什麽好感,所以這兩個王之重臣都在謀劃重奪舊日國土。
新山東諸侯當中,最沒煩惱的國王當屬魏王豹。地盤不算大,但除了西楚外,周邊沒什麽太強大的鄰居,雖說張耳為王的常山國比自己實力強,但一是其所占原趙國之地剛被王離打殘,二是還有被趕到中山去的趙王歇與陳餘的隱隱威脅,所以根本不會有什麽心思謀取魏國地土。
魏王豹還在夫人薄姬的建議下,暗中遣使往秦和代。
魏王豹派往秦的使者不敢堂而皇之的以魏使的麵目出現,偷偷摸摸的摸上了郎中令的輔王府。公子嬰聞聽一笑,萬分和善的接待了這個使者,並保證不會對魏國有任何行動,隻要魏國不來覬覦河東,大秦就由著魏王豹在上黨郡行使王權。
說著這些承諾的同時,公子嬰心裏歎息,這個魏王豹最後還不知道成為山東哪個勢力的犧牲品呢?這種小國小王,沒什麽生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