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都和田安,將現有齊土各分去一塊,項籍承諾會帶兵親往齊國,將齊王田市和國相田榮向東驅趕到膠東,改齊王為膠東王,由田都承繼齊王王號。”
姚賈已經介紹過司馬卬封殷王、申陽封河南王,去搶劉邦南郡的共敖,王號不是南郡王,因南郡臨江水,所以稱臨江王。
魏王跟領導跟得緊,所以不但梁地,加上柏植新占的長平和屯留,也都劃給了他。
韓王成暫時無人可替代所以項羽也沒動他,隻是其領地隻有潁川郡一郡那麽大點地方。在張良的爭取下,扶溝、長平、汝陽以西歸韓,北疆界到新鄭,比單純的潁川郡稍大了一點點。
臧荼封燕王,將現有的燕王韓廣趕到苦寒的遼東為王。燕國的軍隊完全在臧荼手中,倒是不用項籍幫忙。
趙軍最有戰力的部分也握在張耳手中,張耳當仁不讓的要封王。但在張耳的謙辭下,給趙王歇一個麵子,張耳沒稱趙王,而是稱常山王。
曆史上趙王歇被趕到了代地改稱代王,本故事中代地已經有了李左車這個代王,所以趙王歇就被趕到了中山,以靈壽為都,仍稱趙王。
陳餘因與張耳不和,繼續跟隨趙王為大將軍,項羽也不能太忽視陳餘,於是做了個麵子文章,封了個侯給他。
鄱君吳芮一直算是楚國的盟友,而且他的地盤跨江水南北,秦漢時都屬蠻荒,所以項羽也不吝給吳芮擴大擴大地盤,把長沙郡和衡山郡的大部分都劃給他,由於這新的領地已經遠離已劃到他女婿英布九江王名下的鄱陽湖,所以王號稱衡山王。
雖然吳芮從未構成楚的威脅,可項羽多少還是有所防範,因此將自投項梁以來一直不斷立功的英布單獨封為九江王,地盤包含九江郡和廬江郡,形成西楚西南的一道屏障。英布本是吳芮的女婿,因此吳芮對此也沒有什麽意見,曆史上吳芮這個人一直就善於審時度勢。
項羽自然領楚地,包含起家的會稽郡,周邊的鄣郡、向北的東海郡、薛郡、泗水郡、碭郡、陳郡、東郡和琅琊郡的一部分,是諸國領地中最大的,力量最強的(曆史上南陽也屬項羽的西楚國土,不過在本故事中歸屬劉邦)。
這樣,雒陽分封大會上,山東被瓜分為十六國,封出了十六個王,還沒包括早就據地為王的代國和南越國。
天下自此十九分。
“項籍自此必然不會再受懷王的轄製,不知他稱什麽王?又拿楚懷王怎麽辦?”胡亥這不算是明知故問,雖然這些新諸侯王大部分與史書中的王號與領地都相似,可畢竟像章邯、董翳、司馬欣沒有叛秦所以也沒得領地封王,還有那個劉邦劉大爺……所以胡亥對於金手指不能全信。
姚賈冷笑了一聲:“雒陽大會諸侯,由張耳提議,既然關中有聖上這個皇帝,他們就公推楚懷王為義帝。”
胡亥嘿嘿一樂:“山東的疆域可比我現有的大多了,是不是麵對義帝,我應降格改稱秦王啊?”
姚賈有些憤憤:“那些諸侯還真是這麽打算的,說以後不再稱聖上為秦帝,隻稱秦王。”
胡亥微微一笑:“這咱們管不到,就隨他們好了。”
姚賈搖搖頭,繼續說:“項籍既架空義帝,領楚國現有疆域,其定都的彭城按舊稱屬於西楚,諸侯也公推項籍為天下霸主,所以範增提議其王號為西楚霸王,王之霸主也。”
“霸王,好威風。”胡亥癟癟嘴,“劉季呢?是不是就封為南陽王了?”
姚賈掛出一個微笑:“劉季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同為楚人,他卻握有一支七萬卒以上的軍旅,不比項籍帶出來伐秦的楚軍人少,所以項籍必會奪其軍,所以在諸侯議功的開始,他就表態將手中帶來的六萬卒幾乎都獻給了項籍,隻留了二千親兵,這一來項籍自是大悅。按理說,項籍允劉季占有南陽,當稱南陽王,不過劉季說,漢水過南陽,他正在考慮能不能溯漢水上行去攻秦之漢中,然後奪巴蜀,從南向北伐秦。既然共敖不是南郡王而是臨江王,他也因此請求項籍準他稱漢王。”
胡亥驚訝起來,既然劉邦未能入關中然後被封到漢中為漢中王,那漢王這個王號自然應該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誰想到曆史居然也如此執拗,劉邦最終還是要做漢王?
陳平看了看地圖:“劉季欲借漢水之名稱漢王,漢水又流經南郡入江水,這豈不是讓人覺得他還是想奪取南郡?”
姚賈迴應道:“劉季的請求一說出,範增當即就點明了這一點。不過劉季對天發誓說他沒有這個意圖,隻要臨江王不來侵擾南陽,他就不會對南郡有任何敵對行為。”
胡亥又笑了:“南郡不侵南陽?這裏麵的文章可大有說法了。”
陳平也笑著搖了搖頭。
“所以最終項籍允可了劉季的請求,劉季占南陽,稱漢王。”
胡亥長身而起走下丹陛。
說起來胡亥此時已經十六歲,個頭開始猛竄。他有胡人的血統,屬於雜交優化,而秦始皇本身就不矮,《太平禦覽》稱其長“八尺七寸”。若按宋尺(《太平禦覽》成書於北宋),足足2米7了,這不太可能。不過就算按秦尺也有2米,所以胡亥的身高,未來可期。
一個小痞賴,已然翩翩少年。
帳內的公卿們卻是早就忽略了皇帝的年齡,這個小皇帝太妖孽了。且隨著咱們的胡亥當了這幾年的上位者,氣勢威壓都在舉手投足中自然散發,更使大臣們敬畏。
胡亥走到聽風閣簡繪的地圖前,仔仔細細的看了看諸侯們各自所占疆域和裏麵的諸城名稱,然後很沒風度的伸了個懶腰。
“山東也就先這樣了,這個劉季果然不負朕望,以我看,不出半載,南郡就將成為他的掌中之物。”胡亥看看馮劫:“詔王離,安排好潼關和河東防務後,立即來見我。”
李由皺了皺眉頭:“聖上,大將軍離自巨鹿一路西退入函穀,未曾與諸侯軍真正一戰,按律當去職待罪。臣認為大將軍此舉應有聖上的密詔,不然以大將軍性格當不至此。然山東盡失,在朝堂上總要有所交代。”
贏騰接著李由的話音兒立即進諫:“聖上,臣認為要熄朝堂熱議,可先將大將軍離去職待罪,過一段時間聖上再啟用其為秦開河西商路。”
宗正贏騰對胡亥就這麽隨隨便便的把山東一丟了之,心中極為不忿。
即使胡亥分析山東民眾心態說明此刻平亂隻能越平越亂,他也勉強能接受,可心裏這個疙瘩總是去不掉。但一是骨子裏的忠君,二是現在皇帝的威勢日盛,他完全沒有敢於政個變啊、造個反啊之類的想法,但王離既然沒有明詔撤軍,他還是想通過打擊一下王離,泄點兒小憤。
胡亥也沒一口迴絕:“廷尉和宗正都勿急,待我見過王離之後再論吧。”
_
劉邦帶著二千親兵,與樊噲、灌嬰一道,頗為淒涼的走在陽翟到宛城的道路上。
之所以說頗為淒涼,是和他離開宛城去取雒陽時帶著浩浩蕩蕩的六萬卒比較。現在他將所有軍卒都獻給了項羽,不過在獻卒前早早地就把除了上述兩將之外的將領遣迴了南陽,所以也就隻有軍卒的損失了。
當然這樣的好處就是,讓項羽對他徹底放了心,範增雖然對他依舊警惕,可實在抓不到他的什麽把柄來向項羽再進讒言。
由於在本故事中劉大爺沒有先進關中,也就沒有讓懷王之約實現的可能,因此項羽和範增對劉邦的忌憚遠遠沒有史書中那麽大。先取雒陽的罪過不過是搶糧,還被劉邦超低姿態的謙卑所化解了,因此範增雖然因懷王之約而對劉邦仍存警惕,但卻沒有什麽急迫到需要伏殺他的理由,也就沒有了“鴻門宴”的可能。
另一個淒涼就是張良迴返了韓國繼續去做他的韓國相,劉邦少了一個大大的主心骨,心情自然也在往淒涼方向靠。
史書中韓王成要死不死的去鹹陽參加了分(贓)封大會,結果項羽借口說他沒有伐秦立功,算得上立了功的張良又是跟著漢王的,所以把韓王成裹挾到了彭城,封了個列侯,然後沒多久還把他殺了。
本故事中項羽沒有滅秦,因此對這些事情的精神頭不那麽大底氣也沒那麽足,不但韓王成,魏王豹這個抱項羽大腿的主兒也沒有去雒陽分贓。項羽要的名望、地盤都有了,韓王成、魏王豹這樣的小蝦米,他沒什麽興趣再去為難。
最早立國的代王也沒有參加諸侯大會,連代表都沒派。項羽被人無視自然很不忿,對把代國滅掉倒是蠻有興趣。可代國藏在太行山後麵,又緊靠著秦,範增擔心若項羽興兵伐代,代再向秦投降,秦再從河東出兵夾攻,這仗就打不成摧枯拉朽,反而又要戰事綿綿了,所以勸住了項羽。
何況項羽現存的糧秣也支撐不了這樣的戰事。
多方麵的因素下,韓王成撿了條命,張良也沒了繼續賴在劉邦身邊理由。
不過張良在城門前送別劉邦時單獨和他嘀咕了一會兒,大致的意思就是若劉邦隻守南陽,甚至想要取南郡,這都不需要他張良參與,酈食其的智謀就已足夠。若劉邦穩定了南陽和南郡後想要開始與項羽對決,他就會立即迴到劉邦身邊。
項羽不但拿走了劉邦的卒,還把他有限的馬匹也拿走了,隻給劉邦留了二十匹馬,那兩千卒基本都是步行。好在迴南陽的沿途多行水路,從北向南趕上西北風還能使使帆,所以劉邦雖然心情不好,但腳步卻絲毫不慢,逃命似的衝迴了南陽,生怕項羽改了主意派兵來追殺他。
劉邦和韓王成心情不好,可張耳、臧荼、田都、田安等這些新晉諸侯王心情頗好,在這些人之外還有魏王豹的心情也相當不錯。
他站對了隊伍,因此收獲了上黨郡的長平和屯留等一堆大大小小的城。然後他悄悄派了使者去代國,與代王達成了協議,互不侵犯,還可以互開邊市。
他還在分贓大會散場時通過大將軍柏植力邀張耳來魏都大梁一會,雙方定約互為攻守。張耳這時候也很需要盟友來助他趕走趙王歇(主要是趕走陳餘),於是兩家各取所需,盡歡而散,魏王豹還將在上黨郡收羅到的一批糧秣贈給了張耳。
至於齊王市與齊相榮、趙王歇與大將軍餘、燕王廣幾位,付出了軍隊、輜重、糧秣,卻收獲了臣屬的叛離和驅趕,丟掉了大片國土……
幾家歡樂,幾家淒愁。
還有一個得了地盤得了王卻開心不起來的楚將軍共敖,臨江王。
臨江王的地盤不僅僅是南郡一地,還包含了江水以南長沙郡的一部分。從地圖上看地盤甚大,可惜江水之南的長沙郡絕大部分為蠻族,且人數稀少,人煙稀少。南郡倒是有百姓十三萬戶,加上長沙郡一共能有十五、六萬戶。
可南陽郡一郡就有三十五萬戶啊。
這足夠讓共敖兩眼赤紅的了。
共敖當初領了項羽的軍令帶著軍卒直撲南郡時,還沉浸在無比的興奮中,簡直就是天上掉赤金啊,咋就這麽輕易的落到自己的眼前了呢。可人心不足蛇吞象,當他穿過南陽郡時看到的鄉亭數量和進入南郡後看到的鄉亭數量一比較,他就不滿了,為啥上將軍不封我為南陽郡的王?
隻是他暫時拿不出什麽理由,畢竟劉邦占據南陽郡在先。而且他大模大樣的經過南陽郡時,不但劉邦的南陽守軍龜縮在各城不出來,就是劉邦派去取南郡的陳賀軍,在共敖抵達郡治紀郢城(今荊州市附近)前就已經得到劉邦的密令棄城返迴了南陽,兩軍根本沒照麵,連製造衝突的機會都沒有。
臨江王眼睛裏幽幽的冒著綠光,準備待霸王歸國後,試探一下漢王。他掰著手指頭算了算,這個劉季直接拱手向霸王獻上了手中六萬軍卒,那他在南陽也就沒多大兵力了。
如果漢王軟弱,就奪了他的南陽。如果漢王很強,就向霸王告狀說他不軌。
臨江王真真好打算。
無論是史書中,還是本故事裏,這一場席卷山東的大戰中最倒黴的,莫過於楚懷王。
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成了“義帝”,然而與項梁當政時相比,義帝的心中更加惶惶。
項梁需要他的名號,項羽既然已稱西楚霸王,那楚地盡在其囊中,已經不需要他的名號了。項羽之所以弄出個“義帝”的名號,隻是暫時不好立即殺了他而已。
義帝心中明白,項羽最恨的就是“懷王之約”,所以他自己的命運已經注定。
“宋義誤國啊。”義帝心中悲愴的唿嚎。
_
王離很低調的迴到了鹹陽,很低調的去了阿房帳宮,很低調的跟皇帝密談了整整一個下午。
離開時,看到他的人都覺得他滿臉羞愧,還夾雜著一絲不忿。
幾日後鹹陽宮大朝會,胡亥一如既往的當著偶像,然而從李由開始,各路大臣都痛心疾首的曆陳王離不戰而退的罪過,要求將其去職,要求將其下獄,要求將其斬首,還有激烈者直接要求將其夷三族。
始皇帝集幾代君王之力創下的一統天下,竟然在他王離手中不戰而拱手棄之。是可忍,孰不可忍?
皇帝也不忍了,直接命宮衛把奏稱要將王離斬首和夷三族的那幾位大臣搡出了大殿。
他一臉不耐煩一臉不高興:“王離或有罪,然非王離與秦嘯,諸侯軍四十萬,早就破兩關入秦了。王離將十八萬卒完好帶迴關中,才將兩關和軹關陘打造成銅牆鐵壁,讓諸侯軍未入關中一步,怎麽就該夷三族?”
見剛才痛心疾首的大臣中有人又要衝上中央甬道跪陳,馮劫先站出來向皇帝行了個禮,然後轉向大臣們解釋起來:“大將軍離所率秦嘯軍現在是大秦唯一一支可調動力量,秦銳軍已經替守北疆,暫時無法動用。自反秦諸侯在巨鹿聯合,總卒數達三十五萬,另有一支劉季所領的六萬卒軍先進三川,後往潁川、南陽轉進。若加上他們,山東叛軍總數超過四十萬。”
他看了看那剛才那幾個諫言治罪王離的人:“這種局麵下,陛下曾詔太尉府,讓大將軍離注意保存老秦力量以守秦土為先。陛下口詔,即使屠諸侯聯軍十六萬卻損秦嘯卒八萬,也是大秦的巨大損失,讓大將軍離視戰場情況而定行止。”
他又看了看坐在武官行列前排一言不發的王離,然後轉身向皇帝行禮:“大將軍離在諸侯軍於巨鹿破圍後,確實未曾與諸侯軍對陣而戰,臣也認為大將軍雖心係秦土,但這也使秦卒產生了對叛軍的畏懼之心,戰意因此而稍減,有罪。然大將軍於守函穀關和潼關以及軹關陘時,將三十五萬諸侯軍牢牢的擋在秦土之外,其中於函穀關和軹關前的陣戰,已將秦卒士氣恢複,因此功可折罪。”
說完,又行一禮,坐迴自己的位置。
馮劫這番話,讓不知內情的那些朝臣們得知,王離退迴關中居然是皇帝的授意,這一來他們也隻能就王離不戰而退做點小文章,估計撤掉王離全部軍職的希望都不大了。
皇帝授意,總不能把皇帝撤職吧。
朝堂上一時安靜了下來。
片刻後,李由又站了出來:“大將軍雖遵陛下詔令,然一路西歸未經一戰,對陛下乃至大秦的名聲都有大損,使山東叛匪不懼大秦,直接攻至秦關前。大將軍雖力敵之,未使叛寇入秦,可在始皇帝為秦王時就早已歸秦的三川、上黨、南陽等郡都落入叛者手中,臣認為有罪,當降三級。”
從大將軍降一級為司馬將軍,降二級為中郎將軍,降三級就成了牙門將軍。李由還算給王離麵子,再降就成偏將軍了。
胡亥懶洋洋的看著李由,從今天挑頭發難到最後定罪,李由的表現都頗有分寸,胡亥眯了眯眼睛,用很難察覺極細微的幅度點了點頭表示讚賞。
“既然太尉和廷尉都認為王離有罪,朕意,奪王離大將軍職,降二等為中郎將軍。”
王離這時候不能坐著了,被降了職也是要起身謝恩的,所以連忙到中央甬道上行正拜禮:“臣謝陛下恩詔。”
“王離,你先安排好潼關和河東防務,將秦嘯軍卒遣散十萬,做好了之後,就去金城準備西進河西走廊吧。”胡亥溫言吩咐道。
“臣遵詔。”王離再拜,退迴坐席。
胡亥又看著馮去疾、馮劫:“太尉卿,秦嘯卒於北疆戍守多年,現又於山東征戰並力守秦關,其中當賞之功不得因主將罪過抹殺。丞相府也當配合將軍離,對秦嘯軍中偏老幼及家中獨夫者暫遣歸。”
父子倆雙雙在坐席上直身行禮:“嗨。”
胡亥站了起來:“山東那些人既然已經各分封領土,稱王者如走狗,暫時也沒什麽心思來打我大秦的主意。無論山東現狀如何,戰亂未及關中,此乃祖宗庇佑,百姓大幸。朕現在對爾等諸卿的要求是,東守秦關擋諸侯,西拓商道引胡賈,南行豐糧之法富國,北拒胡虜不入河南。”
他看了一眼立在一邊的韓談,後者於是高叫散朝。
諸臣走出大殿,很是歎息皇帝對將軍離的迴護,若將軍離在河西走廊順風順水,那個大將軍的銜頭很快又會掛迴到他的身上。
也有朝臣突然發現,這次大朝會居然是皇帝自東巡歸來後這幾年裏,做出正經軍政決斷最多的一次。有了這樣的開頭,日後皇帝會不會不再熱衷嬉樂而勤政了呢?
大朝會落幕,皇帝乾綱獨斷的把王離的處罰降到很低,自然會引起朝野的議論。不過不在皇帝議政的公卿圈子內的人,議論也就是議論,最多給山東諸侯的探子湊些情報資料。
但在公卿圈子內,各家也有各家的小議論。
陳平兩口子在議論,小皇帝一開始就嚷嚷山東亂最終會導致秦人固守關中看風景的預測終於還是成了現實,這樣會不會對小皇帝的聲望和地位造成影響。
公子嬰與公子將閭和公子驂開了一個王們的小家宴,公子節去了臨河封地,暫時還迴不來,將閭在隨秦嘯保衛函穀關之後就留在了鹹陽,改任了衛尉卿。三兄弟本來請了皇帝,可皇帝聰明的沒來,給他們一個議論自己的機會。但公子嬰是最知道胡亥心意的人,公子將閭又是直接參戰的人,公子驂跟隨陸賈也知道整個情況,三人實在沒什麽好議論的,隻是揣測皇帝以後會如何做。
李斯與三個兒子李由、李厲、李季也開了個小家宴,李季是被皇帝從九原郡調迴,準備跟著王離去金城準備西域商路的。對皇帝放棄山東,李家父子四人都覺得皇帝有點過於謹慎,不過李斯也一再對三子說,不管心裏怎麽想,皇帝交待的事情做好才是第一位。
馮去疾和馮劫父子倆卻沒議論放棄山東的事情,而是在嘅歎聖人太有商賈氣質,內庫自掏腰包供養匠師台,匠師台弄出新玩意兒就先大賺一把,比如瓷器、茶葉、豆油、麥麵製品等。然後放給商人去做時,雖然朝堂可以向商賈收租賦,但還要按比例分給內庫。
尚食府弄出的新菜品雖然內庫沒有自己開酒肆去賣,看似極大方的白給了章台街上的商賈們,可皇帝依舊能在這部分商稅中分一大塊,聖人門檻精啊。
兩人慨歎時喝的酒,還是皇帝新玩兒出來蒸餾烈酒。
_
山東分封各王無論是高興或者不高興,都忙著鞏固自己已得地盤利益。
關中沒有了戰事,無論朝臣們議論或者不議論,也都暫時接受了現實。
天下在一瞬間裏,突然就得到了和平與安寧。
用前輩文學大家的話說
誰也不聞戰叫:太平。
隻是,這一太平,又能維持多久?
《第四卷》終
姚賈已經介紹過司馬卬封殷王、申陽封河南王,去搶劉邦南郡的共敖,王號不是南郡王,因南郡臨江水,所以稱臨江王。
魏王跟領導跟得緊,所以不但梁地,加上柏植新占的長平和屯留,也都劃給了他。
韓王成暫時無人可替代所以項羽也沒動他,隻是其領地隻有潁川郡一郡那麽大點地方。在張良的爭取下,扶溝、長平、汝陽以西歸韓,北疆界到新鄭,比單純的潁川郡稍大了一點點。
臧荼封燕王,將現有的燕王韓廣趕到苦寒的遼東為王。燕國的軍隊完全在臧荼手中,倒是不用項籍幫忙。
趙軍最有戰力的部分也握在張耳手中,張耳當仁不讓的要封王。但在張耳的謙辭下,給趙王歇一個麵子,張耳沒稱趙王,而是稱常山王。
曆史上趙王歇被趕到了代地改稱代王,本故事中代地已經有了李左車這個代王,所以趙王歇就被趕到了中山,以靈壽為都,仍稱趙王。
陳餘因與張耳不和,繼續跟隨趙王為大將軍,項羽也不能太忽視陳餘,於是做了個麵子文章,封了個侯給他。
鄱君吳芮一直算是楚國的盟友,而且他的地盤跨江水南北,秦漢時都屬蠻荒,所以項羽也不吝給吳芮擴大擴大地盤,把長沙郡和衡山郡的大部分都劃給他,由於這新的領地已經遠離已劃到他女婿英布九江王名下的鄱陽湖,所以王號稱衡山王。
雖然吳芮從未構成楚的威脅,可項羽多少還是有所防範,因此將自投項梁以來一直不斷立功的英布單獨封為九江王,地盤包含九江郡和廬江郡,形成西楚西南的一道屏障。英布本是吳芮的女婿,因此吳芮對此也沒有什麽意見,曆史上吳芮這個人一直就善於審時度勢。
項羽自然領楚地,包含起家的會稽郡,周邊的鄣郡、向北的東海郡、薛郡、泗水郡、碭郡、陳郡、東郡和琅琊郡的一部分,是諸國領地中最大的,力量最強的(曆史上南陽也屬項羽的西楚國土,不過在本故事中歸屬劉邦)。
這樣,雒陽分封大會上,山東被瓜分為十六國,封出了十六個王,還沒包括早就據地為王的代國和南越國。
天下自此十九分。
“項籍自此必然不會再受懷王的轄製,不知他稱什麽王?又拿楚懷王怎麽辦?”胡亥這不算是明知故問,雖然這些新諸侯王大部分與史書中的王號與領地都相似,可畢竟像章邯、董翳、司馬欣沒有叛秦所以也沒得領地封王,還有那個劉邦劉大爺……所以胡亥對於金手指不能全信。
姚賈冷笑了一聲:“雒陽大會諸侯,由張耳提議,既然關中有聖上這個皇帝,他們就公推楚懷王為義帝。”
胡亥嘿嘿一樂:“山東的疆域可比我現有的大多了,是不是麵對義帝,我應降格改稱秦王啊?”
姚賈有些憤憤:“那些諸侯還真是這麽打算的,說以後不再稱聖上為秦帝,隻稱秦王。”
胡亥微微一笑:“這咱們管不到,就隨他們好了。”
姚賈搖搖頭,繼續說:“項籍既架空義帝,領楚國現有疆域,其定都的彭城按舊稱屬於西楚,諸侯也公推項籍為天下霸主,所以範增提議其王號為西楚霸王,王之霸主也。”
“霸王,好威風。”胡亥癟癟嘴,“劉季呢?是不是就封為南陽王了?”
姚賈掛出一個微笑:“劉季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同為楚人,他卻握有一支七萬卒以上的軍旅,不比項籍帶出來伐秦的楚軍人少,所以項籍必會奪其軍,所以在諸侯議功的開始,他就表態將手中帶來的六萬卒幾乎都獻給了項籍,隻留了二千親兵,這一來項籍自是大悅。按理說,項籍允劉季占有南陽,當稱南陽王,不過劉季說,漢水過南陽,他正在考慮能不能溯漢水上行去攻秦之漢中,然後奪巴蜀,從南向北伐秦。既然共敖不是南郡王而是臨江王,他也因此請求項籍準他稱漢王。”
胡亥驚訝起來,既然劉邦未能入關中然後被封到漢中為漢中王,那漢王這個王號自然應該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誰想到曆史居然也如此執拗,劉邦最終還是要做漢王?
陳平看了看地圖:“劉季欲借漢水之名稱漢王,漢水又流經南郡入江水,這豈不是讓人覺得他還是想奪取南郡?”
姚賈迴應道:“劉季的請求一說出,範增當即就點明了這一點。不過劉季對天發誓說他沒有這個意圖,隻要臨江王不來侵擾南陽,他就不會對南郡有任何敵對行為。”
胡亥又笑了:“南郡不侵南陽?這裏麵的文章可大有說法了。”
陳平也笑著搖了搖頭。
“所以最終項籍允可了劉季的請求,劉季占南陽,稱漢王。”
胡亥長身而起走下丹陛。
說起來胡亥此時已經十六歲,個頭開始猛竄。他有胡人的血統,屬於雜交優化,而秦始皇本身就不矮,《太平禦覽》稱其長“八尺七寸”。若按宋尺(《太平禦覽》成書於北宋),足足2米7了,這不太可能。不過就算按秦尺也有2米,所以胡亥的身高,未來可期。
一個小痞賴,已然翩翩少年。
帳內的公卿們卻是早就忽略了皇帝的年齡,這個小皇帝太妖孽了。且隨著咱們的胡亥當了這幾年的上位者,氣勢威壓都在舉手投足中自然散發,更使大臣們敬畏。
胡亥走到聽風閣簡繪的地圖前,仔仔細細的看了看諸侯們各自所占疆域和裏麵的諸城名稱,然後很沒風度的伸了個懶腰。
“山東也就先這樣了,這個劉季果然不負朕望,以我看,不出半載,南郡就將成為他的掌中之物。”胡亥看看馮劫:“詔王離,安排好潼關和河東防務後,立即來見我。”
李由皺了皺眉頭:“聖上,大將軍離自巨鹿一路西退入函穀,未曾與諸侯軍真正一戰,按律當去職待罪。臣認為大將軍此舉應有聖上的密詔,不然以大將軍性格當不至此。然山東盡失,在朝堂上總要有所交代。”
贏騰接著李由的話音兒立即進諫:“聖上,臣認為要熄朝堂熱議,可先將大將軍離去職待罪,過一段時間聖上再啟用其為秦開河西商路。”
宗正贏騰對胡亥就這麽隨隨便便的把山東一丟了之,心中極為不忿。
即使胡亥分析山東民眾心態說明此刻平亂隻能越平越亂,他也勉強能接受,可心裏這個疙瘩總是去不掉。但一是骨子裏的忠君,二是現在皇帝的威勢日盛,他完全沒有敢於政個變啊、造個反啊之類的想法,但王離既然沒有明詔撤軍,他還是想通過打擊一下王離,泄點兒小憤。
胡亥也沒一口迴絕:“廷尉和宗正都勿急,待我見過王離之後再論吧。”
_
劉邦帶著二千親兵,與樊噲、灌嬰一道,頗為淒涼的走在陽翟到宛城的道路上。
之所以說頗為淒涼,是和他離開宛城去取雒陽時帶著浩浩蕩蕩的六萬卒比較。現在他將所有軍卒都獻給了項羽,不過在獻卒前早早地就把除了上述兩將之外的將領遣迴了南陽,所以也就隻有軍卒的損失了。
當然這樣的好處就是,讓項羽對他徹底放了心,範增雖然對他依舊警惕,可實在抓不到他的什麽把柄來向項羽再進讒言。
由於在本故事中劉大爺沒有先進關中,也就沒有讓懷王之約實現的可能,因此項羽和範增對劉邦的忌憚遠遠沒有史書中那麽大。先取雒陽的罪過不過是搶糧,還被劉邦超低姿態的謙卑所化解了,因此範增雖然因懷王之約而對劉邦仍存警惕,但卻沒有什麽急迫到需要伏殺他的理由,也就沒有了“鴻門宴”的可能。
另一個淒涼就是張良迴返了韓國繼續去做他的韓國相,劉邦少了一個大大的主心骨,心情自然也在往淒涼方向靠。
史書中韓王成要死不死的去鹹陽參加了分(贓)封大會,結果項羽借口說他沒有伐秦立功,算得上立了功的張良又是跟著漢王的,所以把韓王成裹挾到了彭城,封了個列侯,然後沒多久還把他殺了。
本故事中項羽沒有滅秦,因此對這些事情的精神頭不那麽大底氣也沒那麽足,不但韓王成,魏王豹這個抱項羽大腿的主兒也沒有去雒陽分贓。項羽要的名望、地盤都有了,韓王成、魏王豹這樣的小蝦米,他沒什麽興趣再去為難。
最早立國的代王也沒有參加諸侯大會,連代表都沒派。項羽被人無視自然很不忿,對把代國滅掉倒是蠻有興趣。可代國藏在太行山後麵,又緊靠著秦,範增擔心若項羽興兵伐代,代再向秦投降,秦再從河東出兵夾攻,這仗就打不成摧枯拉朽,反而又要戰事綿綿了,所以勸住了項羽。
何況項羽現存的糧秣也支撐不了這樣的戰事。
多方麵的因素下,韓王成撿了條命,張良也沒了繼續賴在劉邦身邊理由。
不過張良在城門前送別劉邦時單獨和他嘀咕了一會兒,大致的意思就是若劉邦隻守南陽,甚至想要取南郡,這都不需要他張良參與,酈食其的智謀就已足夠。若劉邦穩定了南陽和南郡後想要開始與項羽對決,他就會立即迴到劉邦身邊。
項羽不但拿走了劉邦的卒,還把他有限的馬匹也拿走了,隻給劉邦留了二十匹馬,那兩千卒基本都是步行。好在迴南陽的沿途多行水路,從北向南趕上西北風還能使使帆,所以劉邦雖然心情不好,但腳步卻絲毫不慢,逃命似的衝迴了南陽,生怕項羽改了主意派兵來追殺他。
劉邦和韓王成心情不好,可張耳、臧荼、田都、田安等這些新晉諸侯王心情頗好,在這些人之外還有魏王豹的心情也相當不錯。
他站對了隊伍,因此收獲了上黨郡的長平和屯留等一堆大大小小的城。然後他悄悄派了使者去代國,與代王達成了協議,互不侵犯,還可以互開邊市。
他還在分贓大會散場時通過大將軍柏植力邀張耳來魏都大梁一會,雙方定約互為攻守。張耳這時候也很需要盟友來助他趕走趙王歇(主要是趕走陳餘),於是兩家各取所需,盡歡而散,魏王豹還將在上黨郡收羅到的一批糧秣贈給了張耳。
至於齊王市與齊相榮、趙王歇與大將軍餘、燕王廣幾位,付出了軍隊、輜重、糧秣,卻收獲了臣屬的叛離和驅趕,丟掉了大片國土……
幾家歡樂,幾家淒愁。
還有一個得了地盤得了王卻開心不起來的楚將軍共敖,臨江王。
臨江王的地盤不僅僅是南郡一地,還包含了江水以南長沙郡的一部分。從地圖上看地盤甚大,可惜江水之南的長沙郡絕大部分為蠻族,且人數稀少,人煙稀少。南郡倒是有百姓十三萬戶,加上長沙郡一共能有十五、六萬戶。
可南陽郡一郡就有三十五萬戶啊。
這足夠讓共敖兩眼赤紅的了。
共敖當初領了項羽的軍令帶著軍卒直撲南郡時,還沉浸在無比的興奮中,簡直就是天上掉赤金啊,咋就這麽輕易的落到自己的眼前了呢。可人心不足蛇吞象,當他穿過南陽郡時看到的鄉亭數量和進入南郡後看到的鄉亭數量一比較,他就不滿了,為啥上將軍不封我為南陽郡的王?
隻是他暫時拿不出什麽理由,畢竟劉邦占據南陽郡在先。而且他大模大樣的經過南陽郡時,不但劉邦的南陽守軍龜縮在各城不出來,就是劉邦派去取南郡的陳賀軍,在共敖抵達郡治紀郢城(今荊州市附近)前就已經得到劉邦的密令棄城返迴了南陽,兩軍根本沒照麵,連製造衝突的機會都沒有。
臨江王眼睛裏幽幽的冒著綠光,準備待霸王歸國後,試探一下漢王。他掰著手指頭算了算,這個劉季直接拱手向霸王獻上了手中六萬軍卒,那他在南陽也就沒多大兵力了。
如果漢王軟弱,就奪了他的南陽。如果漢王很強,就向霸王告狀說他不軌。
臨江王真真好打算。
無論是史書中,還是本故事裏,這一場席卷山東的大戰中最倒黴的,莫過於楚懷王。
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成了“義帝”,然而與項梁當政時相比,義帝的心中更加惶惶。
項梁需要他的名號,項羽既然已稱西楚霸王,那楚地盡在其囊中,已經不需要他的名號了。項羽之所以弄出個“義帝”的名號,隻是暫時不好立即殺了他而已。
義帝心中明白,項羽最恨的就是“懷王之約”,所以他自己的命運已經注定。
“宋義誤國啊。”義帝心中悲愴的唿嚎。
_
王離很低調的迴到了鹹陽,很低調的去了阿房帳宮,很低調的跟皇帝密談了整整一個下午。
離開時,看到他的人都覺得他滿臉羞愧,還夾雜著一絲不忿。
幾日後鹹陽宮大朝會,胡亥一如既往的當著偶像,然而從李由開始,各路大臣都痛心疾首的曆陳王離不戰而退的罪過,要求將其去職,要求將其下獄,要求將其斬首,還有激烈者直接要求將其夷三族。
始皇帝集幾代君王之力創下的一統天下,竟然在他王離手中不戰而拱手棄之。是可忍,孰不可忍?
皇帝也不忍了,直接命宮衛把奏稱要將王離斬首和夷三族的那幾位大臣搡出了大殿。
他一臉不耐煩一臉不高興:“王離或有罪,然非王離與秦嘯,諸侯軍四十萬,早就破兩關入秦了。王離將十八萬卒完好帶迴關中,才將兩關和軹關陘打造成銅牆鐵壁,讓諸侯軍未入關中一步,怎麽就該夷三族?”
見剛才痛心疾首的大臣中有人又要衝上中央甬道跪陳,馮劫先站出來向皇帝行了個禮,然後轉向大臣們解釋起來:“大將軍離所率秦嘯軍現在是大秦唯一一支可調動力量,秦銳軍已經替守北疆,暫時無法動用。自反秦諸侯在巨鹿聯合,總卒數達三十五萬,另有一支劉季所領的六萬卒軍先進三川,後往潁川、南陽轉進。若加上他們,山東叛軍總數超過四十萬。”
他看了看那剛才那幾個諫言治罪王離的人:“這種局麵下,陛下曾詔太尉府,讓大將軍離注意保存老秦力量以守秦土為先。陛下口詔,即使屠諸侯聯軍十六萬卻損秦嘯卒八萬,也是大秦的巨大損失,讓大將軍離視戰場情況而定行止。”
他又看了看坐在武官行列前排一言不發的王離,然後轉身向皇帝行禮:“大將軍離在諸侯軍於巨鹿破圍後,確實未曾與諸侯軍對陣而戰,臣也認為大將軍雖心係秦土,但這也使秦卒產生了對叛軍的畏懼之心,戰意因此而稍減,有罪。然大將軍於守函穀關和潼關以及軹關陘時,將三十五萬諸侯軍牢牢的擋在秦土之外,其中於函穀關和軹關前的陣戰,已將秦卒士氣恢複,因此功可折罪。”
說完,又行一禮,坐迴自己的位置。
馮劫這番話,讓不知內情的那些朝臣們得知,王離退迴關中居然是皇帝的授意,這一來他們也隻能就王離不戰而退做點小文章,估計撤掉王離全部軍職的希望都不大了。
皇帝授意,總不能把皇帝撤職吧。
朝堂上一時安靜了下來。
片刻後,李由又站了出來:“大將軍雖遵陛下詔令,然一路西歸未經一戰,對陛下乃至大秦的名聲都有大損,使山東叛匪不懼大秦,直接攻至秦關前。大將軍雖力敵之,未使叛寇入秦,可在始皇帝為秦王時就早已歸秦的三川、上黨、南陽等郡都落入叛者手中,臣認為有罪,當降三級。”
從大將軍降一級為司馬將軍,降二級為中郎將軍,降三級就成了牙門將軍。李由還算給王離麵子,再降就成偏將軍了。
胡亥懶洋洋的看著李由,從今天挑頭發難到最後定罪,李由的表現都頗有分寸,胡亥眯了眯眼睛,用很難察覺極細微的幅度點了點頭表示讚賞。
“既然太尉和廷尉都認為王離有罪,朕意,奪王離大將軍職,降二等為中郎將軍。”
王離這時候不能坐著了,被降了職也是要起身謝恩的,所以連忙到中央甬道上行正拜禮:“臣謝陛下恩詔。”
“王離,你先安排好潼關和河東防務,將秦嘯軍卒遣散十萬,做好了之後,就去金城準備西進河西走廊吧。”胡亥溫言吩咐道。
“臣遵詔。”王離再拜,退迴坐席。
胡亥又看著馮去疾、馮劫:“太尉卿,秦嘯卒於北疆戍守多年,現又於山東征戰並力守秦關,其中當賞之功不得因主將罪過抹殺。丞相府也當配合將軍離,對秦嘯軍中偏老幼及家中獨夫者暫遣歸。”
父子倆雙雙在坐席上直身行禮:“嗨。”
胡亥站了起來:“山東那些人既然已經各分封領土,稱王者如走狗,暫時也沒什麽心思來打我大秦的主意。無論山東現狀如何,戰亂未及關中,此乃祖宗庇佑,百姓大幸。朕現在對爾等諸卿的要求是,東守秦關擋諸侯,西拓商道引胡賈,南行豐糧之法富國,北拒胡虜不入河南。”
他看了一眼立在一邊的韓談,後者於是高叫散朝。
諸臣走出大殿,很是歎息皇帝對將軍離的迴護,若將軍離在河西走廊順風順水,那個大將軍的銜頭很快又會掛迴到他的身上。
也有朝臣突然發現,這次大朝會居然是皇帝自東巡歸來後這幾年裏,做出正經軍政決斷最多的一次。有了這樣的開頭,日後皇帝會不會不再熱衷嬉樂而勤政了呢?
大朝會落幕,皇帝乾綱獨斷的把王離的處罰降到很低,自然會引起朝野的議論。不過不在皇帝議政的公卿圈子內的人,議論也就是議論,最多給山東諸侯的探子湊些情報資料。
但在公卿圈子內,各家也有各家的小議論。
陳平兩口子在議論,小皇帝一開始就嚷嚷山東亂最終會導致秦人固守關中看風景的預測終於還是成了現實,這樣會不會對小皇帝的聲望和地位造成影響。
公子嬰與公子將閭和公子驂開了一個王們的小家宴,公子節去了臨河封地,暫時還迴不來,將閭在隨秦嘯保衛函穀關之後就留在了鹹陽,改任了衛尉卿。三兄弟本來請了皇帝,可皇帝聰明的沒來,給他們一個議論自己的機會。但公子嬰是最知道胡亥心意的人,公子將閭又是直接參戰的人,公子驂跟隨陸賈也知道整個情況,三人實在沒什麽好議論的,隻是揣測皇帝以後會如何做。
李斯與三個兒子李由、李厲、李季也開了個小家宴,李季是被皇帝從九原郡調迴,準備跟著王離去金城準備西域商路的。對皇帝放棄山東,李家父子四人都覺得皇帝有點過於謹慎,不過李斯也一再對三子說,不管心裏怎麽想,皇帝交待的事情做好才是第一位。
馮去疾和馮劫父子倆卻沒議論放棄山東的事情,而是在嘅歎聖人太有商賈氣質,內庫自掏腰包供養匠師台,匠師台弄出新玩意兒就先大賺一把,比如瓷器、茶葉、豆油、麥麵製品等。然後放給商人去做時,雖然朝堂可以向商賈收租賦,但還要按比例分給內庫。
尚食府弄出的新菜品雖然內庫沒有自己開酒肆去賣,看似極大方的白給了章台街上的商賈們,可皇帝依舊能在這部分商稅中分一大塊,聖人門檻精啊。
兩人慨歎時喝的酒,還是皇帝新玩兒出來蒸餾烈酒。
_
山東分封各王無論是高興或者不高興,都忙著鞏固自己已得地盤利益。
關中沒有了戰事,無論朝臣們議論或者不議論,也都暫時接受了現實。
天下在一瞬間裏,突然就得到了和平與安寧。
用前輩文學大家的話說
誰也不聞戰叫:太平。
隻是,這一太平,又能維持多久?
《第四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