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微微一笑:“伯叔卻也不要太長秦人的誌氣,從秦人擊敗梁叔武信君後沒有趁楚軍新敗而全力攻楚角度看,秦人的軍略也沒什麽特別的,惟仗其甲多兵利而已。若秦人當時順勢南進,我等恐怕隻能避其鋒芒,此刻至少已退到東海郡,甚至要退迴會稽郡。就說現在,秦人以邊軍替刑徒軍,看其打算也非向楚,而要伐趙,這就給我們一個機會,待其全力伐趙時擊其後背,重振大楚軍威。”
在座諸人看項羽一掃項梁敗亡時的悲憤和項氏被懷王奪走軍權後的沉寂,又是原來那個意氣風發的扛鼎將軍,大家心情都和春天的陽光一樣明媚著。本來他們跟著項梁起家,定陶之戰前也是戰無不勝。
項梁戰亡後懷王收兵權,重用宋義封其為上將軍,隻因為宋義斷準了項梁之敗。能有這樣的判斷說明宋義是知兵之人,可宋義從未領兵,在座諸將心裏都沒底。
從軍事角度上,他們對項羽的信賴要更多一些,因為項梁生前也非常重視項羽的領兵能力。所以當項羽遣人聯絡他們時,項氏家人自不必說,龍且等非項氏諸將也立即表示了願聽號令的忠心。
龍且舉爵向項羽致意:“將軍之言使我等振奮,我等願誓死效力將軍。隻是,若秦伐趙,大王是否會出兵救趙,讓將軍有帶領我等重振軍威的時刻呢?”
丁固先向項羽致意後也多少帶有一些憂慮的說:“將軍,即使大王同意救趙,想必也會以上將軍為主將領兵,將軍最好的情況下當為次將。若將軍在軍中無決策權,此戰勝敗,屬將心裏沒底。”
項羽有些沉吟:“龍且之慮倒是多餘了,大王已經遣使與趙盟,並達成了燕趙齊楚四國盟約,無論秦伐哪一國,四國都將出兵合力擊秦。丁公的擔心倒是存在的,從大王盡收兵權並以宋義為上將軍,說明大王對某及在座諸將將兵的能力是有疑慮的。這也無妨,若上將軍領兵援趙,即使某為次將,也會盡力輔佐上將軍決策。而在戰陣之上,上將軍居中指揮,真正與秦戰者必為我等。隻要我等擊敗秦軍,那時大王也會相信我等之能。”
曹咎有些不解:“燕趙齊楚四國盟,為何不與代國盟?代稱王甚早,原本即是趙地。若秦伐趙,代也距離趙最近。”
項佗苦笑:“代確實稱王很早,且稱王後也有伐關中之舉,當陽君(英布)時任代大將軍率九萬卒伐秦,然在霍邑為公子嬰所阻,傷亡甚巨。代王不允當陽君增兵之請,撤軍止伐改為守勢,當陽君怒而離代投鄱君。”
“從那以後,秦代於霍邑相持,再未交戰,誰也不清楚是代王與秦帝間有什麽秘密盟約呢,還是秦帝昏庸懶理。前番李良為張耳陳餘軍所迫,攻代所控的滏口陘東關入太行,轉道屯留至長平。陳餘叩請代王開關允其追殺李良軍被拒,所以趙代之間有了嫌隙。代國居於虎狼之秦身側,南有河東霍邑,西有雁門,兩麵受秦,恐不會助趙,否則秦若全力伐之,代必亡。現在代王就是一個小心翼翼的苟且之徒,無法指望。”
在座的人都同樣覺得怪異,也都同時流露出一絲鄙夷之色。
項莊對項羽不用太客氣,所以直接問出了一個大膽的問題:“大兄言稱將全力輔佐上將軍決策,但若上將軍不聽大兄良策,行必敗之舉,大兄又當如何?”
項羽掃視著在座諸將,雙手舉爵深施一禮:“真若那樣,籍還望在座諸君支持。”
這就是站隊的時刻。
這些人本來就是項羽和範增私下謀劃中挑出來最忠於項氏的,當然也就毫不猶豫的都舉爵還禮:“我等唯聽將軍之令。”
項伯覺得這陣仗太反叛了,所以在行禮飲酒之後又抹起稀泥:“某覺得大王既信上將軍,上將軍也必不會讓大王失望。我等忠於大楚,忠於大王,所以無論做什麽,都是為了大王和楚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諸君仍當以大楚和大王為重。”
項羽已經得到了想要的效忠,所以接著項伯的話趕緊往迴摟:“伯叔說的對,某望諸君支持,也是為大王和大楚,我項氏也罷,諸君也罷,都是大楚的軍將,隻要上將軍所為利於大楚和大王,籍也必遵上將軍之令。”
大家於是又共飲一爵。
丁固雖然和諸將一起慷慨激昂,但卻對項伯和項羽最後說的話很是腹誹:“什麽是最利於大王和楚國的事情,還不是你項籍去判斷?”
不過他也是跟著項梁起家的將領,對項羽的領軍能力也是極為敬佩的,而且楚軍中項氏的力量雄厚,宋義則在軍中沒什麽根基,所以他也隻有跟著項羽才會有前途,能讓他參與這個私人小宴也是項氏對他的認可。他隻希望項羽打了勝仗後不要像項梁那樣驕狂,兵敗被俘的日子可不怎麽好過。
_
項羽已經為秦軍伐趙做好了救援趙國的心理準備,趙王歇和張耳、陳餘也做好了被秦討伐的心理準備。隻是,趙國的君臣完全沒有項羽那種必敗秦軍的堅定心態,而是頗為惶惶不可終日的末日心態。
張耳和陳餘都清楚,他們倉促間招募到的趙軍,別說與訓練有素、長期戍守關中北邊的北疆軍比,就是跟大半刑徒組成卻又戰無不勝的秦銳軍比,也幾無勝算。當初李良弑殺趙王武臣讓趙國一夜之間崩塌,張耳和陳餘自覺有責任重建趙國,同時也是因為秦銳軍對上了武信君的楚軍,他倆判斷項梁雖然兵力不如秦銳軍,但戰法戰力應該略站上風,而秦銳軍的兵力稍多,所以秦楚兩軍至少是勢均力敵,應該能打來打去的打很久,這個時間足夠他們擊敗李良並重建趙國。
秦楚之戰伊始,秦一直在敗,他們還挺高興,一邊招募兵卒,一邊不急不緩的進行訓練並著手攻擊邯鄲郡。誰知道天有不測風雲,武信君的連番勝利卻最後一把全輸了出去,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這下趙王歇和張耳等人慌了。
本來他們在項梁與秦銳決戰前就已經取得了巨鹿郡,慢慢準備著到一定時候就去攻擊李良,可項梁一敗,他們就隻能在入冬前兵力剛達到十萬時,倉促發出七萬訓練不足的軍卒去取邯鄲郡並想要消滅李良,結果最後還是讓李良跑了。
這個冬天趙國的軍卒過的非常辛苦,冰天雪地也無止歇的不停練兵,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嘛。好容易君臣們對趙卒多少有了點兒信心,秦軍換防了,換上來打跑了匈奴的兇悍邊軍!
現在他們一麵強化信都城防,一麵瘋了一樣的玩兒命繼續操練,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總不能坐著等死。秦人有二十萬久經戰陣之卒,趙國隻有十萬新卒如何夠用?
鑒於趙國軍卒數量不及秦軍,陳餘再次開始在趙境內“拉壯丁”,張耳則將巨鹿郡內駐守的五萬卒又調了二萬到信都,使信都再次達到了追殺李良時的七萬卒,而在巨鹿隻留了三萬卒。
比較好的消息是,陳餘已經又在趙境搜刮到了將近五萬新壯丁,雖然這些新卒裏麵占了大多數的是老的老、小的小。
秦二世三年二月。
這一日趙王歇又在王宮內和張耳合計現在趙軍的訓練情況以及揣測秦軍何時能完成換防開始攻伐趙國,他們盼望已久的斥侯報告終於來了。消息不來則已,一來就連續不斷。
“秦軍在大將軍王離的率領下,已經從白馬津渡過河水,向北殺來,旗幟上有名稱秦嘯軍。”
“秦軍采用了一種奇特的四個輪子的革車,看上去每車可載物五十石。秦人用雙馬拉車,行進速度每日可達五十裏。”
“秦軍已占安陽縣,距離邯鄲隻有百五十裏,三日可至。”
……
“向齊燕趙的求援使者都派出去了吧。”趙王歇臉色青白,手指微顫。
“奏王上,秦軍渡白馬時就已遣出。”張耳沒有在內心中譏笑趙王膽怯,因為他自己實際上也是強作鎮定,“王上,臣有一策,不知王上……”
“國相速講。”
“臣請將信都周邊的七萬卒撥四萬守邯鄲,若不守邯鄲則秦人當直奔信都而來。而邯鄲有守軍,秦人隻能先奪邯鄲,再圖信都,否則會擔心兩麵夾擊。邯鄲守得住多久,則信都可安多久。若邯鄲失守,因距信都尚有三日之程,信都三萬卒亦可保王上移駕巨鹿。”
“寡人準了,國相一力去做就是。大將軍那邊已將新募軍調迴巨鹿與城中的三萬卒同守了嗎?若秦軍下邯鄲,寡人覺得還需大將軍沿途接應為好。”
“王上,這也是臣要奏明之事。大將軍的方略是,若迫不得已要守巨鹿,全軍都集中於城內,則若被秦破城則趙師盡喪。且新募軍戰陣訓練還需時日,所以不如居於城外,待秦軍攻城不克而兵疲之時,再與城內軍內外夾擊而破之。”
“此事全權交予國相和大將軍處置即可,無需請詔。”趙王歇也不知兵,也搞不懂哪種策略最佳,“隻是若邯鄲城守不住,移駕巨鹿城就能守住?”
“王上,邯鄲、信都、巨鹿三城,以趙卒現有的能力,均很難說守城不破。現在需要的是爭取時間,候齊燕楚的援軍抵達。臣算過,趙軍現有卒近十五萬,齊應可援七至十萬卒,燕可援不少於五萬卒,楚可援七至九萬卒,合四國之兵不低於三十四萬。王離的秦嘯軍不過二十萬,且其伐趙遠離河水,需設數十裏甬道保障糧秣輜重供給,至少需分兵八萬以上保甬道暢通,實際可用於攻城之卒不過十到十二萬。我以四萬守城卒相對,守城戰無需戰陣能力,對軍卒要求較低,雖不敢保不破城,拖延時日總還是能做到的。秦人攻城往往圍三闕一,目的是讓守城卒留一線希望而動徭守城決心,這樣反而對我有利。”
“哦?寡人不明白,守城卒無必死決心,則城更易陷,如何對我有利?”趙王歇的臉上畫滿了問號。
“王上,臣剛才言及,我必守之城乃巨鹿,因其更接近齊燕楚,守邯鄲與信都都為拖延時日以待三國援軍。若軍卒決死而城破,趙卒傷損必大。而城破卒逃,尚可留有用之軀。現在雖然趙軍擁兵十五萬,可這已是全國所有能戰之卒了,大將軍新募卒大半已是老幼,這些軍卒若與秦共亡,趙地無壯夫矣。”張耳無奈的搖搖頭。
趙王歇打了個冷戰,這要現有三郡內隻剩婦孺,這個國也沒有任何希望了。
“王上也莫過於憂心,秦嘯軍乃九原邊軍,北驅胡人後守邊數載,善戰陣野戰,卻未必善攻城。所以邯鄲、信都二城就應可拖延三至四月,足以讓援軍趕到了。”張耳頗有信心的安慰趙王。
_
張耳預料對了,秦嘯軍攻擊邯鄲城確實采取了圍三闕一的戰術。
張耳預料錯了,秦嘯軍十天都沒用了,就把邯鄲城拿了下來。
胡亥的配重投石機把一個一個混裝著輕油(汽油)和重油的、裹著幾圈草繩冒著火的泥彈從二百步外丟上城牆爆開,汽油瞬間被點燃,然後夾雜其中的重油也就被點燃。飛濺的重油沾什麽燒什麽,沾到守城卒身上,燒得皮甲和皮肉吱吱響,水潑不滅,滿地打滾也難熄。秦軍在每麵城牆配屬有幾十架投石機,把邯鄲城頭燒得烏煙瘴氣、慘叫連連。
沒有被烈火波及的地方又有城下百步開外的過萬弩卒所列方陣夾雜數十台床弩的箭巢,把箭矢像潑水一樣的潑上來。在城頭趙卒被壓得頭都抬不起來的時候,同樣過萬的獨輪車載著沙石衝到護河邊傾倒填河,不一日就把護河填了一半。
秦軍就這樣火燒箭射填河,隻兩日功夫,護城河被填出條條大道直通城牆。第三日,雲梯車上來了。
這玩意兒可不是軍卒們抬著扛著的那種往城牆上靠住然後賭命似地往上爬用的長梯,而是一丈多寬的木頭步道,分為兩節,不到城牆邊就停住,幾十卒拉動大繩將整個步道垂直展開,然後向城牆上一倒,接著把木車向後一拉,雲梯頭的銅鐵掛鉤就死死的鉤住了城牆,形成一個大約30-40度角的傾斜上城道路,秦卒們隨即呐喊著向城上衝。
一麵城牆二十部雲梯車,外加五、六十架常規的靠牆爬城梯,趙軍一下就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紅了眼的守城將領在城內布置投石機來砸斷雲梯車步道,守城卒則冒著城下的箭雨用滾木、石塊、熱油、弩箭頑強防守著。
城上城下,人命如草。
好容易將秦軍的第一波攻擊擊退,砸斷的雲梯步道倒在潑到城下熱油的火焰裏一起在燃燒,攻城秦卒丟下散亂屍體向後退去,黑煙滾滾的戰場上才有了片刻的寧靜。隻是趙軍還沒來得及舒上一口氣,秦人的投石機又開始拋射燃燒彈。
趙人怎麽也想不通秦軍的投石機如何能拋這麽遠,遠到城頭的床弩都對投石機造成不了太大威脅。趙人更目瞪口呆的發現秦人的投石機還能變化射程,因為這一輪的拋射竟然不是針對城頭,而是針對城內的趙軍投石機。秦人似乎算出了城內投石機的大致位置,隻兩輪拋射,城內投石機周邊就成了一片火海,一架架投石機像一把把熊熊的火炬一般燒了起來。
接著,秦人的投石機和箭陣再次指向城頭,在壓製守城軍的同時,幾隊秦卒衝過來將還能動的雲梯車拉了迴去,而更多的秦卒簇擁著新的雲梯車向城牆衝來,又一波攻勢隨即展開……
如此七八天後,秦人的雲梯車似乎慢慢耗盡了,秦人又開始發射踏撅箭,與普通雲梯一同繼續螞蟻一樣的爬滿城牆。此時守城趙卒已死傷慘重,四萬守城軍已經傷亡了過萬。最主要的是軍心盡喪。
秦嘯軍攻擊的無窮無盡,投石機拋出的烈火和硬弩射來的冰冷銳鋒讓趙卒做夢都能嚇醒,還有無後援的絕望,讓守城軍感覺自己是被蒼天所拋棄的人。
當新的一天開始,在溫和的春風中,秦陣中出現一架架高聳的攻城塔車從由遠及近,緩慢的、決然的、毫不動搖推到城牆前。
當攻城塔上的弩卒完全平射甚至居高臨下冷酷射出利箭時,趙軍的心理防線已經接近徹底崩潰的邊緣。隻待入夜秦軍攻勢一停收兵迴營後,邯鄲守軍大開沒有被圍的北城門,蜂擁而出逃向信都,徹底棄城而去。
因為擔心秦軍在邯鄲與信都之間設伏,邯鄲逃軍派出了巨量的斥侯打前站。斥侯一直奔到信都城下也沒發現秦軍埋伏,邯鄲守軍於是大著膽子狂奔。邯鄲到信都一百二十裏,逃卒們各自背負三日軍糧,除了甲兵外也沒有其他輜重負累,居然一夜加一日就逃出了八十裏。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又逃出了四十裏。
眼看著還剩十裏路,遠遠的信都城牆已經在望時,噩夢再次降臨,一萬秦嘯騎軍唿嘯著從邯鄲方向奔至,隨即化為左右兩路,分出數個鋒銳從兩側對衝,弩箭亂射,短矛亂丟,長矛亂刺,瞬間將逃軍截成數段。來迴衝殺兩次後,逃卒們再也無法紮堆結成陣型,四散奔竄。
四萬邯鄲守軍,最後收攏到信都不到二萬五千。
張耳來不及哀歎秦趙之間的戰力差距,自得到邯鄲守軍棄守的消息後,他就立即先以兩萬卒護送趙王歇逃往巨鹿。在收攏了邯鄲逃軍後,他腦子裏極端糾結的一件事是,信都現有這三萬五千卒,是守城以拖延秦嘯軍攻擊巨鹿的時間呢,還是馬上也逃命去巨鹿呢?斥侯已經報告說,拿下邯鄲後的秦嘯軍又邁著穩健的步伐,已經拉著恐怖的投石機、床弩和雲梯車,像推平一切的海嘯巨浪一般向著信都推了過來。
張耳苦思冥想,簡直就要如伍子胥一般一夜之間白了頭,當然他本來也不剩多少黑發了。可留給他決策的時間並不多,秦人就算不急不緩,也隻要三天就到城下。
從邯鄲守軍的恐怖描述中,秦人攻城的手段和以往所知的都大不相同。
秦人的投石機可以在二百步外運作,雖然這麽遠的距離拋不了什麽大石,可秦人拋的不是石頭,是泥火彈,火彈裏麵裝著的不是脂膏類的豬油牛油羊油,是不知道是什麽的、刺鼻的、能爆燃的東西,爆燃瞬間產生的氣浪能將幾步內的軍卒直接推倒,還有粘在身上燒的、撲不滅的可怕黑油。
秦人的雲梯車也有所不同,梯身分段使長度可變,也讓原本的垂直爬城變成了可以斜坡道攻城,攻城秦卒臂掛小圓盾還可以遮蔽梯道兩側的弩箭攻擊,這一來除了用投石機砸,推滾木、潑熱油燒或迎麵箭攻,就再沒有其他辦法。
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秦趙兩軍的兵力相差太懸殊。
據現有所獲的消息看,秦嘯軍隻用了五萬卒維係糧道,因此能以十五萬卒對邯鄲守軍四萬卒,采用輪番攻城的方式打的守軍沒有喘息之機。又采用奇特的攻城器具讓守城卒不但需要麵對秦人的恐怖箭陣,還要麵對秦人的兇殘火焰,心理壓力奇大無比,士氣軍心很難維係。
信都城比邯鄲城要小,若用此三萬五千卒守城的優點是可以使城頭守卒的密度更高,也能進行兵力輪換減輕城上守卒的壓力,同時還能壓縮秦嘯軍在每麵城牆上的攻城軍卒數量。
可信都的城牆又比邯鄲矮,被破城的可能性要高得多。秦人攻邯鄲城肯定也有較大傷亡,可就算秦人傷亡萬卒,還有十四萬卒,自己手中現在隻有三萬五,其中二萬五還是被秦軍打掉了魂兒的逃卒……
思來想去,張耳最終做出了決定,逃!
在座諸人看項羽一掃項梁敗亡時的悲憤和項氏被懷王奪走軍權後的沉寂,又是原來那個意氣風發的扛鼎將軍,大家心情都和春天的陽光一樣明媚著。本來他們跟著項梁起家,定陶之戰前也是戰無不勝。
項梁戰亡後懷王收兵權,重用宋義封其為上將軍,隻因為宋義斷準了項梁之敗。能有這樣的判斷說明宋義是知兵之人,可宋義從未領兵,在座諸將心裏都沒底。
從軍事角度上,他們對項羽的信賴要更多一些,因為項梁生前也非常重視項羽的領兵能力。所以當項羽遣人聯絡他們時,項氏家人自不必說,龍且等非項氏諸將也立即表示了願聽號令的忠心。
龍且舉爵向項羽致意:“將軍之言使我等振奮,我等願誓死效力將軍。隻是,若秦伐趙,大王是否會出兵救趙,讓將軍有帶領我等重振軍威的時刻呢?”
丁固先向項羽致意後也多少帶有一些憂慮的說:“將軍,即使大王同意救趙,想必也會以上將軍為主將領兵,將軍最好的情況下當為次將。若將軍在軍中無決策權,此戰勝敗,屬將心裏沒底。”
項羽有些沉吟:“龍且之慮倒是多餘了,大王已經遣使與趙盟,並達成了燕趙齊楚四國盟約,無論秦伐哪一國,四國都將出兵合力擊秦。丁公的擔心倒是存在的,從大王盡收兵權並以宋義為上將軍,說明大王對某及在座諸將將兵的能力是有疑慮的。這也無妨,若上將軍領兵援趙,即使某為次將,也會盡力輔佐上將軍決策。而在戰陣之上,上將軍居中指揮,真正與秦戰者必為我等。隻要我等擊敗秦軍,那時大王也會相信我等之能。”
曹咎有些不解:“燕趙齊楚四國盟,為何不與代國盟?代稱王甚早,原本即是趙地。若秦伐趙,代也距離趙最近。”
項佗苦笑:“代確實稱王很早,且稱王後也有伐關中之舉,當陽君(英布)時任代大將軍率九萬卒伐秦,然在霍邑為公子嬰所阻,傷亡甚巨。代王不允當陽君增兵之請,撤軍止伐改為守勢,當陽君怒而離代投鄱君。”
“從那以後,秦代於霍邑相持,再未交戰,誰也不清楚是代王與秦帝間有什麽秘密盟約呢,還是秦帝昏庸懶理。前番李良為張耳陳餘軍所迫,攻代所控的滏口陘東關入太行,轉道屯留至長平。陳餘叩請代王開關允其追殺李良軍被拒,所以趙代之間有了嫌隙。代國居於虎狼之秦身側,南有河東霍邑,西有雁門,兩麵受秦,恐不會助趙,否則秦若全力伐之,代必亡。現在代王就是一個小心翼翼的苟且之徒,無法指望。”
在座的人都同樣覺得怪異,也都同時流露出一絲鄙夷之色。
項莊對項羽不用太客氣,所以直接問出了一個大膽的問題:“大兄言稱將全力輔佐上將軍決策,但若上將軍不聽大兄良策,行必敗之舉,大兄又當如何?”
項羽掃視著在座諸將,雙手舉爵深施一禮:“真若那樣,籍還望在座諸君支持。”
這就是站隊的時刻。
這些人本來就是項羽和範增私下謀劃中挑出來最忠於項氏的,當然也就毫不猶豫的都舉爵還禮:“我等唯聽將軍之令。”
項伯覺得這陣仗太反叛了,所以在行禮飲酒之後又抹起稀泥:“某覺得大王既信上將軍,上將軍也必不會讓大王失望。我等忠於大楚,忠於大王,所以無論做什麽,都是為了大王和楚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諸君仍當以大楚和大王為重。”
項羽已經得到了想要的效忠,所以接著項伯的話趕緊往迴摟:“伯叔說的對,某望諸君支持,也是為大王和大楚,我項氏也罷,諸君也罷,都是大楚的軍將,隻要上將軍所為利於大楚和大王,籍也必遵上將軍之令。”
大家於是又共飲一爵。
丁固雖然和諸將一起慷慨激昂,但卻對項伯和項羽最後說的話很是腹誹:“什麽是最利於大王和楚國的事情,還不是你項籍去判斷?”
不過他也是跟著項梁起家的將領,對項羽的領軍能力也是極為敬佩的,而且楚軍中項氏的力量雄厚,宋義則在軍中沒什麽根基,所以他也隻有跟著項羽才會有前途,能讓他參與這個私人小宴也是項氏對他的認可。他隻希望項羽打了勝仗後不要像項梁那樣驕狂,兵敗被俘的日子可不怎麽好過。
_
項羽已經為秦軍伐趙做好了救援趙國的心理準備,趙王歇和張耳、陳餘也做好了被秦討伐的心理準備。隻是,趙國的君臣完全沒有項羽那種必敗秦軍的堅定心態,而是頗為惶惶不可終日的末日心態。
張耳和陳餘都清楚,他們倉促間招募到的趙軍,別說與訓練有素、長期戍守關中北邊的北疆軍比,就是跟大半刑徒組成卻又戰無不勝的秦銳軍比,也幾無勝算。當初李良弑殺趙王武臣讓趙國一夜之間崩塌,張耳和陳餘自覺有責任重建趙國,同時也是因為秦銳軍對上了武信君的楚軍,他倆判斷項梁雖然兵力不如秦銳軍,但戰法戰力應該略站上風,而秦銳軍的兵力稍多,所以秦楚兩軍至少是勢均力敵,應該能打來打去的打很久,這個時間足夠他們擊敗李良並重建趙國。
秦楚之戰伊始,秦一直在敗,他們還挺高興,一邊招募兵卒,一邊不急不緩的進行訓練並著手攻擊邯鄲郡。誰知道天有不測風雲,武信君的連番勝利卻最後一把全輸了出去,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這下趙王歇和張耳等人慌了。
本來他們在項梁與秦銳決戰前就已經取得了巨鹿郡,慢慢準備著到一定時候就去攻擊李良,可項梁一敗,他們就隻能在入冬前兵力剛達到十萬時,倉促發出七萬訓練不足的軍卒去取邯鄲郡並想要消滅李良,結果最後還是讓李良跑了。
這個冬天趙國的軍卒過的非常辛苦,冰天雪地也無止歇的不停練兵,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嘛。好容易君臣們對趙卒多少有了點兒信心,秦軍換防了,換上來打跑了匈奴的兇悍邊軍!
現在他們一麵強化信都城防,一麵瘋了一樣的玩兒命繼續操練,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總不能坐著等死。秦人有二十萬久經戰陣之卒,趙國隻有十萬新卒如何夠用?
鑒於趙國軍卒數量不及秦軍,陳餘再次開始在趙境內“拉壯丁”,張耳則將巨鹿郡內駐守的五萬卒又調了二萬到信都,使信都再次達到了追殺李良時的七萬卒,而在巨鹿隻留了三萬卒。
比較好的消息是,陳餘已經又在趙境搜刮到了將近五萬新壯丁,雖然這些新卒裏麵占了大多數的是老的老、小的小。
秦二世三年二月。
這一日趙王歇又在王宮內和張耳合計現在趙軍的訓練情況以及揣測秦軍何時能完成換防開始攻伐趙國,他們盼望已久的斥侯報告終於來了。消息不來則已,一來就連續不斷。
“秦軍在大將軍王離的率領下,已經從白馬津渡過河水,向北殺來,旗幟上有名稱秦嘯軍。”
“秦軍采用了一種奇特的四個輪子的革車,看上去每車可載物五十石。秦人用雙馬拉車,行進速度每日可達五十裏。”
“秦軍已占安陽縣,距離邯鄲隻有百五十裏,三日可至。”
……
“向齊燕趙的求援使者都派出去了吧。”趙王歇臉色青白,手指微顫。
“奏王上,秦軍渡白馬時就已遣出。”張耳沒有在內心中譏笑趙王膽怯,因為他自己實際上也是強作鎮定,“王上,臣有一策,不知王上……”
“國相速講。”
“臣請將信都周邊的七萬卒撥四萬守邯鄲,若不守邯鄲則秦人當直奔信都而來。而邯鄲有守軍,秦人隻能先奪邯鄲,再圖信都,否則會擔心兩麵夾擊。邯鄲守得住多久,則信都可安多久。若邯鄲失守,因距信都尚有三日之程,信都三萬卒亦可保王上移駕巨鹿。”
“寡人準了,國相一力去做就是。大將軍那邊已將新募軍調迴巨鹿與城中的三萬卒同守了嗎?若秦軍下邯鄲,寡人覺得還需大將軍沿途接應為好。”
“王上,這也是臣要奏明之事。大將軍的方略是,若迫不得已要守巨鹿,全軍都集中於城內,則若被秦破城則趙師盡喪。且新募軍戰陣訓練還需時日,所以不如居於城外,待秦軍攻城不克而兵疲之時,再與城內軍內外夾擊而破之。”
“此事全權交予國相和大將軍處置即可,無需請詔。”趙王歇也不知兵,也搞不懂哪種策略最佳,“隻是若邯鄲城守不住,移駕巨鹿城就能守住?”
“王上,邯鄲、信都、巨鹿三城,以趙卒現有的能力,均很難說守城不破。現在需要的是爭取時間,候齊燕楚的援軍抵達。臣算過,趙軍現有卒近十五萬,齊應可援七至十萬卒,燕可援不少於五萬卒,楚可援七至九萬卒,合四國之兵不低於三十四萬。王離的秦嘯軍不過二十萬,且其伐趙遠離河水,需設數十裏甬道保障糧秣輜重供給,至少需分兵八萬以上保甬道暢通,實際可用於攻城之卒不過十到十二萬。我以四萬守城卒相對,守城戰無需戰陣能力,對軍卒要求較低,雖不敢保不破城,拖延時日總還是能做到的。秦人攻城往往圍三闕一,目的是讓守城卒留一線希望而動徭守城決心,這樣反而對我有利。”
“哦?寡人不明白,守城卒無必死決心,則城更易陷,如何對我有利?”趙王歇的臉上畫滿了問號。
“王上,臣剛才言及,我必守之城乃巨鹿,因其更接近齊燕楚,守邯鄲與信都都為拖延時日以待三國援軍。若軍卒決死而城破,趙卒傷損必大。而城破卒逃,尚可留有用之軀。現在雖然趙軍擁兵十五萬,可這已是全國所有能戰之卒了,大將軍新募卒大半已是老幼,這些軍卒若與秦共亡,趙地無壯夫矣。”張耳無奈的搖搖頭。
趙王歇打了個冷戰,這要現有三郡內隻剩婦孺,這個國也沒有任何希望了。
“王上也莫過於憂心,秦嘯軍乃九原邊軍,北驅胡人後守邊數載,善戰陣野戰,卻未必善攻城。所以邯鄲、信都二城就應可拖延三至四月,足以讓援軍趕到了。”張耳頗有信心的安慰趙王。
_
張耳預料對了,秦嘯軍攻擊邯鄲城確實采取了圍三闕一的戰術。
張耳預料錯了,秦嘯軍十天都沒用了,就把邯鄲城拿了下來。
胡亥的配重投石機把一個一個混裝著輕油(汽油)和重油的、裹著幾圈草繩冒著火的泥彈從二百步外丟上城牆爆開,汽油瞬間被點燃,然後夾雜其中的重油也就被點燃。飛濺的重油沾什麽燒什麽,沾到守城卒身上,燒得皮甲和皮肉吱吱響,水潑不滅,滿地打滾也難熄。秦軍在每麵城牆配屬有幾十架投石機,把邯鄲城頭燒得烏煙瘴氣、慘叫連連。
沒有被烈火波及的地方又有城下百步開外的過萬弩卒所列方陣夾雜數十台床弩的箭巢,把箭矢像潑水一樣的潑上來。在城頭趙卒被壓得頭都抬不起來的時候,同樣過萬的獨輪車載著沙石衝到護河邊傾倒填河,不一日就把護河填了一半。
秦軍就這樣火燒箭射填河,隻兩日功夫,護城河被填出條條大道直通城牆。第三日,雲梯車上來了。
這玩意兒可不是軍卒們抬著扛著的那種往城牆上靠住然後賭命似地往上爬用的長梯,而是一丈多寬的木頭步道,分為兩節,不到城牆邊就停住,幾十卒拉動大繩將整個步道垂直展開,然後向城牆上一倒,接著把木車向後一拉,雲梯頭的銅鐵掛鉤就死死的鉤住了城牆,形成一個大約30-40度角的傾斜上城道路,秦卒們隨即呐喊著向城上衝。
一麵城牆二十部雲梯車,外加五、六十架常規的靠牆爬城梯,趙軍一下就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紅了眼的守城將領在城內布置投石機來砸斷雲梯車步道,守城卒則冒著城下的箭雨用滾木、石塊、熱油、弩箭頑強防守著。
城上城下,人命如草。
好容易將秦軍的第一波攻擊擊退,砸斷的雲梯步道倒在潑到城下熱油的火焰裏一起在燃燒,攻城秦卒丟下散亂屍體向後退去,黑煙滾滾的戰場上才有了片刻的寧靜。隻是趙軍還沒來得及舒上一口氣,秦人的投石機又開始拋射燃燒彈。
趙人怎麽也想不通秦軍的投石機如何能拋這麽遠,遠到城頭的床弩都對投石機造成不了太大威脅。趙人更目瞪口呆的發現秦人的投石機還能變化射程,因為這一輪的拋射竟然不是針對城頭,而是針對城內的趙軍投石機。秦人似乎算出了城內投石機的大致位置,隻兩輪拋射,城內投石機周邊就成了一片火海,一架架投石機像一把把熊熊的火炬一般燒了起來。
接著,秦人的投石機和箭陣再次指向城頭,在壓製守城軍的同時,幾隊秦卒衝過來將還能動的雲梯車拉了迴去,而更多的秦卒簇擁著新的雲梯車向城牆衝來,又一波攻勢隨即展開……
如此七八天後,秦人的雲梯車似乎慢慢耗盡了,秦人又開始發射踏撅箭,與普通雲梯一同繼續螞蟻一樣的爬滿城牆。此時守城趙卒已死傷慘重,四萬守城軍已經傷亡了過萬。最主要的是軍心盡喪。
秦嘯軍攻擊的無窮無盡,投石機拋出的烈火和硬弩射來的冰冷銳鋒讓趙卒做夢都能嚇醒,還有無後援的絕望,讓守城軍感覺自己是被蒼天所拋棄的人。
當新的一天開始,在溫和的春風中,秦陣中出現一架架高聳的攻城塔車從由遠及近,緩慢的、決然的、毫不動搖推到城牆前。
當攻城塔上的弩卒完全平射甚至居高臨下冷酷射出利箭時,趙軍的心理防線已經接近徹底崩潰的邊緣。隻待入夜秦軍攻勢一停收兵迴營後,邯鄲守軍大開沒有被圍的北城門,蜂擁而出逃向信都,徹底棄城而去。
因為擔心秦軍在邯鄲與信都之間設伏,邯鄲逃軍派出了巨量的斥侯打前站。斥侯一直奔到信都城下也沒發現秦軍埋伏,邯鄲守軍於是大著膽子狂奔。邯鄲到信都一百二十裏,逃卒們各自背負三日軍糧,除了甲兵外也沒有其他輜重負累,居然一夜加一日就逃出了八十裏。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又逃出了四十裏。
眼看著還剩十裏路,遠遠的信都城牆已經在望時,噩夢再次降臨,一萬秦嘯騎軍唿嘯著從邯鄲方向奔至,隨即化為左右兩路,分出數個鋒銳從兩側對衝,弩箭亂射,短矛亂丟,長矛亂刺,瞬間將逃軍截成數段。來迴衝殺兩次後,逃卒們再也無法紮堆結成陣型,四散奔竄。
四萬邯鄲守軍,最後收攏到信都不到二萬五千。
張耳來不及哀歎秦趙之間的戰力差距,自得到邯鄲守軍棄守的消息後,他就立即先以兩萬卒護送趙王歇逃往巨鹿。在收攏了邯鄲逃軍後,他腦子裏極端糾結的一件事是,信都現有這三萬五千卒,是守城以拖延秦嘯軍攻擊巨鹿的時間呢,還是馬上也逃命去巨鹿呢?斥侯已經報告說,拿下邯鄲後的秦嘯軍又邁著穩健的步伐,已經拉著恐怖的投石機、床弩和雲梯車,像推平一切的海嘯巨浪一般向著信都推了過來。
張耳苦思冥想,簡直就要如伍子胥一般一夜之間白了頭,當然他本來也不剩多少黑發了。可留給他決策的時間並不多,秦人就算不急不緩,也隻要三天就到城下。
從邯鄲守軍的恐怖描述中,秦人攻城的手段和以往所知的都大不相同。
秦人的投石機可以在二百步外運作,雖然這麽遠的距離拋不了什麽大石,可秦人拋的不是石頭,是泥火彈,火彈裏麵裝著的不是脂膏類的豬油牛油羊油,是不知道是什麽的、刺鼻的、能爆燃的東西,爆燃瞬間產生的氣浪能將幾步內的軍卒直接推倒,還有粘在身上燒的、撲不滅的可怕黑油。
秦人的雲梯車也有所不同,梯身分段使長度可變,也讓原本的垂直爬城變成了可以斜坡道攻城,攻城秦卒臂掛小圓盾還可以遮蔽梯道兩側的弩箭攻擊,這一來除了用投石機砸,推滾木、潑熱油燒或迎麵箭攻,就再沒有其他辦法。
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秦趙兩軍的兵力相差太懸殊。
據現有所獲的消息看,秦嘯軍隻用了五萬卒維係糧道,因此能以十五萬卒對邯鄲守軍四萬卒,采用輪番攻城的方式打的守軍沒有喘息之機。又采用奇特的攻城器具讓守城卒不但需要麵對秦人的恐怖箭陣,還要麵對秦人的兇殘火焰,心理壓力奇大無比,士氣軍心很難維係。
信都城比邯鄲城要小,若用此三萬五千卒守城的優點是可以使城頭守卒的密度更高,也能進行兵力輪換減輕城上守卒的壓力,同時還能壓縮秦嘯軍在每麵城牆上的攻城軍卒數量。
可信都的城牆又比邯鄲矮,被破城的可能性要高得多。秦人攻邯鄲城肯定也有較大傷亡,可就算秦人傷亡萬卒,還有十四萬卒,自己手中現在隻有三萬五,其中二萬五還是被秦軍打掉了魂兒的逃卒……
思來想去,張耳最終做出了決定,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