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內其他大臣都是楚國舊貴族,屍位素餐之輩,聽宋義如此說,又聽素為智者的範增讚同,於是也就一片迎合讚同之聲。
懷王略略放下心事:“既如此,上將軍認為寡人當做些什麽事情?”
“王上,臣雖覺得秦人不會先伐楚,但也要早做準備。臣請王上遣使赴齊,加強齊楚聯盟,一旦秦人伐楚或伐齊,兩國共同進退。這樣一來,就不單是隻有十萬楚軍孤立抗秦,而可聯合十萬齊軍一同,二十萬卒對秦。”宋義慷慨激昂。
“上將軍所言甚是。”範增又出言附和著:“上將軍,老朽聽聞齊王有意讓上將軍虎子入齊為國相,不若就請上將軍遣子先赴齊為使,讓齊王一觀上將軍虎子的才能,也可使齊楚聯盟更加穩固。”
所謂齊國想讓宋義的兒子當國相,不過就是作為一種拉攏楚國權臣的方式,給宋義的兒子一個名譽地位而已。齊國也是國,肯定不會讓楚國人把持自己的朝政。再說,宋義的兒子當實權國相,那現在的國相田榮往哪兒擱?
另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以楚國當前炙手可熱的宋義之子為人質,宋義也明白這一點。
懷王倒是很讚同範增的提議:“善,不若就以上將軍之子襄(宋襄)為使即刻使齊。另再遣二使往燕趙,四國同盟共進退,則秦不足懼。上將軍認為何人可使燕趙?”
……
“上將軍似乎對與趙盟不甚熱心?”朝散,懷王把宋義單獨留下來問道。剛才提及出使燕趙的人選時,宋義當即提出了一人出使燕國,而對出使趙國就有點吞吞吐吐,雖然也推舉了人選,可懷王總覺得他心中有所保留。
“王上,臣認為出使趙而成四國盟約是極為必要的,但現在趙國既然很有可能成為秦人的首要目標,如何與趙立盟則需要有所考慮。”
“哦?那上將軍認為需要考慮些什麽呢?”懷王帶著好奇看著宋義。
“王上,若秦伐趙,楚當援之。然楚軍現狀王上盡知,不過十萬卒耳,且因武信君戰亡,士氣大受影響。秦若真的棄楚而先伐趙,就是認為趙強於楚。且現在秦軍以更強戰力的老秦邊軍替換已征戰年餘的秦銳軍,也可說明這一點。既如此,臣下以為趙必救,然如何救,則需要有所謀劃。臣意是先讓秦趙相拚,待其兩相互傷時,楚再擊秦疲軍。此戰乃重樹楚國威望之戰,卻是敗不得。”宋義一臉的疑慮陰雲。
“上將軍似乎過慮了。”懷王覺得宋義有點小題大做:“若秦伐趙初始時,即合四國之力圍攻,將這所謂老秦戰力徹底擊潰,則秦必不敢再輕視山東諸國。現在就考慮四國中誰執牛耳,好像早了點兒。上將軍算計趙國,趙若知則四國盟必散,隻能讓秦得利。”
宋義有點惶恐了:“王上,臣也是為王上和楚國著想。”
懷王頜首:“寡人素知上將軍忠於王事,然若為大國,需有胸懷,不要太過計較。隻要援趙時楚軍奮力向前,即便傷亡大一些,吃虧多一點,也一樣能樹立楚國威望。而且,武信君所編練之軍,總會比其他三國倉促湊成之軍要具戰力,寡人就深信武信君的吳縣卒不比秦卒差。”
宋義現出慚愧之色:“王上教訓,臣謹記在心。臣這就囑往燕趙之使,務以誠心待二國。”
出了王宮,宋義四下望望,搖了搖頭自言自語著:“大王還是過於仁善,不知國與國之間交往很需要權謀啊。若真敗暴秦,誰知道這種盟約之後又是什麽?”
在宋義被懷王教育的同時,範增已經出城來到項羽的營地。
“亞父對秦軍將先伐何地有什麽看法?”項羽待範增坐定就立即發問。
“剛剛大王朝議也在說這個事情,上將軍現在也改變當初的看法,覺得秦最可能先伐趙。”
“那與燕趙齊會盟抗秦,又如何說?”
“楚齊聯盟是沒有什麽問題的,上將軍對與燕盟也無異議,但說及與趙盟則有些猶豫。老朽覺得上將軍大約是覺得,若秦伐趙而楚援之,則楚軍硬抗秦軍,必將傷亡過甚。說起來,上將軍倒也是為楚所謀。”範增嘴上讚著,但神態上顯然是很不同意。
“這也沒什麽,齊國在秦伐六國時一直作壁上觀,待秦滅楚後方知危險,但已經無力與秦相抗,隻能舉國而降。有此前車之鑒,此番急於與楚盟也算有智慧了。至於燕趙,佗前兩月奔走其間,雖沒有能力代表楚王之名談盟約,但燕大將軍臧荼與趙大將軍陳餘,皆表達了願與楚國,願與項氏,合作抗秦的意願。所以此番大王的使者不過就是將我項氏與燕趙將軍之約,正式轉為國之間的盟約而已。”
項羽此時的狀態和入冬時那種略顯低落的狀態已經完全不同,“隻要大王用我掌軍,就是老秦邊軍,我又何懼之!”
“這個嘛,小將軍還是不要心急。當下大王肯定是更信上將軍,小將軍還需在大戰中證明自己確有能力統領三軍,才能讓大王重視。不過現在軍中諸將為武信君舊將者多,小將軍也說心向項氏之將所領軍應有四萬,所以如若大王遣軍援趙,小將軍也會在軍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不會與龍且等同。另外,小將軍也要謹記,先要為楚和大王想,才能獲諸將認同。”
“亞父良言,籍記下了。”
“無論是秦先伐趙,還是秦徑直伐楚,小將軍應與同道諸將言,早做準備,練兵不可一日稍停。”
“亞父放心,這些話初冬亞父來後,就已傳與各將,現在的楚軍戰力不會比叔父掌軍時低,某可控之卒的軍心也已恢複。”
“如此,老朽就放心了。”
_
鹹陽宮,公卿朝議。
“陛下要改曆法?”胡毋敬覺得有些突兀。
胡亥對秦國這個十月為年首的曆法覺得實在別扭:“現有曆法以十月為歲首,諸卿一直都在勸諫朕要多重農桑,這一來這個曆法我覺得和農桑季節不符。我以為,一年之計在於春,以春天作為一年的開始,以冬日作為一年的結束,更符合興農所需吧。”
秦所執行的曆法稱為《顓頊曆》,在周朝末已經製定,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全國推行,即使漢代秦之後也仍然使用這一曆法。直到漢武帝時才實行新曆法,因是漢武帝太初元年頒布施行,史稱《太初曆》。
搞一套新曆法,涉及天文觀測、曆年記載查閱、數算演進等一大堆雜事,胡亥並不想惹這些麻煩,他隻想把正月作為年初。既然當了皇帝,還整天用著這種十月為年初的別扭日期,他難受。這會兒趙國和楚國都在為秦的壓力而四處結盟奮力求生,胡亥反而在為自己的別扭而想要扭轉。
“臣讚同。”曹參現在是大司農,自然跳出來擁護皇帝陛下的英明決策:“陛下所言一年之計在於春,甚為符合農作的特點。經一個冬季後,新的一年,新的耕作開始,也就顯現出了新的氣象。”
其他公卿沒想這麽深,隻是覺得自己從出生到這個世上從懂事起就用這個曆法早就習慣了,現在突然改變,皇帝不別扭了,可他們就該別扭了。
但小皇帝口口聲聲這是符合農作情況的,他們因為小皇帝總在興商上打轉轉,甚至在寒風刺骨的冬天浩浩蕩蕩的跑到隴西郡也是為了開拓河西商路,所以皇帝迴鹹陽後的第一次公卿朝議,他們都挾秦銳大勝楚軍之東風,想要勸諫皇帝,該做的事情還多,比如繼續在山東鎮壓叛亂,比如努力興農桑。
小皇帝將已有疲態的秦銳調往北疆替換守邊並休整,以在九原、雲中、雁門一直坐看秦銳立軍功而心癢難耐的北疆邊軍入山東,除了最貼身的陳平和公子嬰,其他公卿都認為這是皇帝要繼續大殺四方徹底平靖山東的舉措,所以期望皇帝繼續平亂的勸諫並不像胡亥原來想象的那麽洶湧。
然而平亂後還要治,上次皇帝反問曹參若山東亂平可有賑濟兵災之糧的話音猶在耳,所以勸諫皇帝重農桑、緩興商就成了朝議主題。皇帝要打通河西商路,就要築路築城,就要動徭役,還要為河西走廊備兵,這些都意味著需要大量的糧秣資財,如此一來為亂平後的山東百姓賑糧之所需,豈不更不足了?
皇帝提出深耕、雙季種植現在初見成效,不若在這上麵再多下一些功夫。在此亂紛紛的山東局勢下,公卿們是真不想皇帝再開土木工程和徭役。誰知道這樣一說,皇帝就出了一個新幺蛾子,改曆法。
“陛下,改曆法為大事,需要觀測星象,查閱記載,推算朔望,非一日可成,推行天下為百姓所用則更費時日。陛下要改曆法臣不敢違詔,但懇請陛下寬以時限。”奉常胡毋敬小心翼翼的奏稟。
皇帝還是少年心性,可又不能說皇帝你啥都不懂別亂來吧。
“卿等要把事情弄得這麽複雜朕也不反對,奉常可以按照需要去做,時間也不限。不過下一年,也就是朕登基第四年之始,不再從十月起,從正月起。”胡亥是鐵了心不想再在十月初一慶祝新年了。
“至於卿等所奏暫緩隴西築路築城一事,不允。”胡亥該用皇帝權威蠻橫時一點不客氣,“諸卿需要好好想想一種情況,就是在實行深耕和雙季種糧大有成效之後,田畝出產可能會翻倍,甚至翻幾倍,原來一畝出產一石到一石半,翻倍後一畝出二至三石。糧多自己吃不完,就要換成財帛購置更多更好的生活物品,甚至可以購買肉食改善。這些生活之物有人製,可製物之人如果賣不出,誰還願意製?這就需要商賈。單就農耕而言,當下可由官府租借耕牛,這隻是近期。待農人有了餘糧,有了財帛,就會考慮自己置辦耕牛,那養牛的人,比如河南地的遊牧族,他們會跑來賣牛?這還是需要商賈。”
胡亥說了一大套,端起瓷碗飲了一口茶,讓這幫老古板先好好琢磨琢磨他的話。蜀地隴西跑了兩三個月,迴來後的一個好消息就是燒瓷成品率開始緩慢增加,燒瓷匠人也培養出來了一些,所以胡亥手中的瓷器也就多了不少。
“諸卿,農耕的變化會帶來更多的糧粟,現在除了軍需似乎還顯不出增加糧粟的大變化,但這種變化總會到來的。所以朕請諸卿要把目光放長遠,不可以今日之事去度量明日。”
胡亥又停頓了一下,“以河西商路論,卿等喜不喜歡西域胡商帶來的毛織物?喜不喜歡在家中鋪一塊西域毛毯?喜不喜歡西域珠寶?喜不喜歡西域胡姬?現在秦以錦帛換這些東西,朕燒瓷、製茶則又增加兩樣可與胡商交換之物。”
他稍稍提高了一點調門:“問題在於,西域商路不通則胡商來一次大秦不易,路途損失也大,所以西域之物價格高昂。若能打通河西走廊,維護胡商之路,則西域傳入大秦的貨物就會增加,價格就會降低,諸卿家中就會多一些西域之珍。”
“另外也不能不看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胡亥表情嚴肅起來,“現在河西走廊為月氏所控,月氏與大秦一直相安而處。匈奴南向之路被我大秦所阻,其必西向伐月氏。若秦不助月氏,河西走廊地帶為匈奴所占,不但商路被匈奴控製,大秦又多了一條會遭到匈奴侵擾的邊境。”
“所以,”胡亥開始總結性發言,“無論從西域貨物往來,從以貿易結好西域諸國、尤其是結好月氏,從防範匈奴控製大秦西邊,幾個角度上,河西走廊都需要大秦能隨時完全控製。因此在隴西郡築路,在河水岸築金城,乃至向後在河西走廊內擇點築城駐軍,都是必為之事。”
他轉頭對記錄皇帝日常的史官說:“今日朕所言,一會兒都抄錄多卷,分發今日朝議公卿。”
他又看迴公卿們:“朕望諸卿能夠多想想朕的話,還是要把目光放長遠一些。”
公卿們心中如何想的先放一邊,皇帝既然已經這樣乾綱獨斷的說了,隻能一起向皇帝行禮:“臣等領詔。”
這次朝議中,胡亥沒有就公卿們熱望秦軍一鼓蕩平山東的勸諫再多解釋什麽,他已經感到,單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難以扭轉大臣們想要盡快恢複始皇帝創造的天下一統、重建大秦輝煌的熱望,這些話還是讓他陰謀製造的秦軍敗績事實來表達吧。
王離和章邯也都參加了公卿朝議,所以結束時胡亥將兩人留了下來。
胡亥先問了兩人部隊換防的情況,又問章邯替換王離守邊的思路是否已經確定,會不會因剛去北邊不熟悉情況被匈奴鑽空子等等。
章邯迴答說王離交接的很全麵,基本情況和重要事宜已然清楚,而且兩軍各留兩萬融合,有熟悉各自防區的兵將融合進來,自然就減少了出問題的可能。
章邯順便拍了一下皇帝的馬p,說皇帝留下原有部分兵將多麽英明雲雲。
章邯在公卿朝議上內心也是企盼皇帝暫時不要開西域商路的。公卿們勸諫皇帝那些大道理他倒是不以為然,畢竟做了很多年的少府卿,少府說白了就是皇商皇家匠作場,所以他對商貿、製物等事要知道的多很多,如果單從大道理上他反而覺得皇帝想的確實更有遠見。
他不希望現在就開拓河西商路的原因更本位一些,因為要在隴西築路築城,皇帝明言要從秦銳中調七萬卒去隴西,先築路城,然後就成為河西軍,反正不再歸他統屬了。但皇帝最後已下決斷,他也隻好接受現實。
幸好這七萬人中本來還要配套搭出去的兩三個裨將軍,皇帝硬從王離的北疆邊軍中劃撥,倒省得他再為此肉疼。
王離不但沒有被皇帝扣走幾個裨將的“蠻橫”感到沮喪,反而因此更相信了皇帝確實真的要讓他去開拓河西走廊。所以當章邯離開隻留下他麵對皇帝時,他立即就向皇帝表忠心,說一定會在後麵山東的戰事中,忠誠貫徹皇帝的詔命。
既然要談談陰謀之事,章邯一走史官也被胡亥趕了出去,所以胡亥說話也很隨意:“今日公卿們的言論你也聽到了,公卿們現在已將山東平亂的期冀都放在了你身上,你有何想法?”
王離很幹脆:“臣以陛下之念為念。臣不懂治政,然平滅山東亂民不難,可陛下說過收複山東民心確難,且還有山東亂戰後恢複民生賑濟糧粟等事,臣深深讚同陛下。”
“我很相信大將軍所言發自肺腑。”胡亥對王離的心態很清楚,就是他並不想去殺亂民,更想在拓邊中立軍功。
“不過大將軍還要多多勞心,敗自然要敗,不然你也看到這些公卿光想著大秦榮耀,卻有意識的忽略戰後山東的治理之難。可敗得不能太假,還要付出一些將士的性命,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隻是要控製傷亡數量。你和章邯更替,將章邯留下二萬卒混編後,還是需要拿出兩萬卒分布在滎陽到陳留一線保證你的輜重供給的。”
胡亥敲了敲太陽穴:“你用於伐趙隻有十八萬卒我覺得不夠,所以我從中尉軍再調給你二萬卒。此番你領二十萬卒行我密詔敗歸,但迴歸的可戰之卒,包含章邯留下的那二萬和我調給你的中尉軍,不得少於十八萬,也就是說,你最多隻能折損二萬卒。”
“嗨,臣已有了一個方略,應不會高於陛下要求的傷亡卒數。”
“哦,那你說來聽聽。”
王離開始敘述自己的規劃,胡亥認真的聽著,不時打斷提出自己的見解。
兩人正說著,姚展靜悄悄的一路小碎步飄了進來。
“何事?”
“陛下,忠王、英王、嘉王殿外候駕。”
“那就讓他們進來,王離,山東的事情待會兒再說,你先坐著。”
將閭三兄弟進到殿內向胡亥施禮,然後坐到王離的對麵,王離雖未站起,也恭敬的直身向三王行禮。
“幾位皇兄至此有何事情?”胡亥估計這幾位公子爺是來要官的,他們被封王之後一直在家享清福,問題是這幾位都是年輕少壯的歲數,無事可做的日子應該會覺得很難受。
果然,將閭一開口就證實了胡亥的想法:“陛下,大將軍邯上一年大破山東叛軍,臣等幾兄弟都是贏姓子孫,卻被陛下封王爵閑散在家,臣等很希望也能為大秦效力,寧可不要這個王爵。”
“皇兄倒是快人快語。”胡亥笑了。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是指在打天下的時候,大家一同與其他勢力爭搶江山,那麽血緣關係就是最值得信賴的紐帶。但當坐天下的時候,恐怕沒有哪個帝王會對自己的兄弟掉以輕心,因為這些兄弟也是上一任皇帝的血緣親子,也都有繼承皇位的資格,所以這些兄弟通常都是養著不予實權,玩兒的狠的還會囚禁乃至殺掉他們。
現在這三兄弟堂而皇之的竟然來要官要權,胡亥倒是很相信他們心胸坦蕩。很簡單的道理,他們沒有附庸勢力,沒有根基,就算當初胡亥登基時大臣們質疑的也是扶蘇和胡亥到底誰才真的是始皇帝指定接位者,其他十幾個龍子們都無權參與皇位競爭。而且縱觀春秋戰國曆史,兄弟之間爭奪王位的事情不能說沒有,但也不算太多。
“現在倒是有一些事情可以讓幾位皇兄參與,隻是這些事情都是比較艱苦和艱難,需要殫精竭慮,而且可能還需要學習。”胡亥略顯遲疑的說道。
不等公子將閭說話,公子節先說了:“陛下,臣等願意做任何有利於大秦之事,就是把讓臣現在去做一名普通軍卒,臣也願意。”
懷王略略放下心事:“既如此,上將軍認為寡人當做些什麽事情?”
“王上,臣雖覺得秦人不會先伐楚,但也要早做準備。臣請王上遣使赴齊,加強齊楚聯盟,一旦秦人伐楚或伐齊,兩國共同進退。這樣一來,就不單是隻有十萬楚軍孤立抗秦,而可聯合十萬齊軍一同,二十萬卒對秦。”宋義慷慨激昂。
“上將軍所言甚是。”範增又出言附和著:“上將軍,老朽聽聞齊王有意讓上將軍虎子入齊為國相,不若就請上將軍遣子先赴齊為使,讓齊王一觀上將軍虎子的才能,也可使齊楚聯盟更加穩固。”
所謂齊國想讓宋義的兒子當國相,不過就是作為一種拉攏楚國權臣的方式,給宋義的兒子一個名譽地位而已。齊國也是國,肯定不會讓楚國人把持自己的朝政。再說,宋義的兒子當實權國相,那現在的國相田榮往哪兒擱?
另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以楚國當前炙手可熱的宋義之子為人質,宋義也明白這一點。
懷王倒是很讚同範增的提議:“善,不若就以上將軍之子襄(宋襄)為使即刻使齊。另再遣二使往燕趙,四國同盟共進退,則秦不足懼。上將軍認為何人可使燕趙?”
……
“上將軍似乎對與趙盟不甚熱心?”朝散,懷王把宋義單獨留下來問道。剛才提及出使燕趙的人選時,宋義當即提出了一人出使燕國,而對出使趙國就有點吞吞吐吐,雖然也推舉了人選,可懷王總覺得他心中有所保留。
“王上,臣認為出使趙而成四國盟約是極為必要的,但現在趙國既然很有可能成為秦人的首要目標,如何與趙立盟則需要有所考慮。”
“哦?那上將軍認為需要考慮些什麽呢?”懷王帶著好奇看著宋義。
“王上,若秦伐趙,楚當援之。然楚軍現狀王上盡知,不過十萬卒耳,且因武信君戰亡,士氣大受影響。秦若真的棄楚而先伐趙,就是認為趙強於楚。且現在秦軍以更強戰力的老秦邊軍替換已征戰年餘的秦銳軍,也可說明這一點。既如此,臣下以為趙必救,然如何救,則需要有所謀劃。臣意是先讓秦趙相拚,待其兩相互傷時,楚再擊秦疲軍。此戰乃重樹楚國威望之戰,卻是敗不得。”宋義一臉的疑慮陰雲。
“上將軍似乎過慮了。”懷王覺得宋義有點小題大做:“若秦伐趙初始時,即合四國之力圍攻,將這所謂老秦戰力徹底擊潰,則秦必不敢再輕視山東諸國。現在就考慮四國中誰執牛耳,好像早了點兒。上將軍算計趙國,趙若知則四國盟必散,隻能讓秦得利。”
宋義有點惶恐了:“王上,臣也是為王上和楚國著想。”
懷王頜首:“寡人素知上將軍忠於王事,然若為大國,需有胸懷,不要太過計較。隻要援趙時楚軍奮力向前,即便傷亡大一些,吃虧多一點,也一樣能樹立楚國威望。而且,武信君所編練之軍,總會比其他三國倉促湊成之軍要具戰力,寡人就深信武信君的吳縣卒不比秦卒差。”
宋義現出慚愧之色:“王上教訓,臣謹記在心。臣這就囑往燕趙之使,務以誠心待二國。”
出了王宮,宋義四下望望,搖了搖頭自言自語著:“大王還是過於仁善,不知國與國之間交往很需要權謀啊。若真敗暴秦,誰知道這種盟約之後又是什麽?”
在宋義被懷王教育的同時,範增已經出城來到項羽的營地。
“亞父對秦軍將先伐何地有什麽看法?”項羽待範增坐定就立即發問。
“剛剛大王朝議也在說這個事情,上將軍現在也改變當初的看法,覺得秦最可能先伐趙。”
“那與燕趙齊會盟抗秦,又如何說?”
“楚齊聯盟是沒有什麽問題的,上將軍對與燕盟也無異議,但說及與趙盟則有些猶豫。老朽覺得上將軍大約是覺得,若秦伐趙而楚援之,則楚軍硬抗秦軍,必將傷亡過甚。說起來,上將軍倒也是為楚所謀。”範增嘴上讚著,但神態上顯然是很不同意。
“這也沒什麽,齊國在秦伐六國時一直作壁上觀,待秦滅楚後方知危險,但已經無力與秦相抗,隻能舉國而降。有此前車之鑒,此番急於與楚盟也算有智慧了。至於燕趙,佗前兩月奔走其間,雖沒有能力代表楚王之名談盟約,但燕大將軍臧荼與趙大將軍陳餘,皆表達了願與楚國,願與項氏,合作抗秦的意願。所以此番大王的使者不過就是將我項氏與燕趙將軍之約,正式轉為國之間的盟約而已。”
項羽此時的狀態和入冬時那種略顯低落的狀態已經完全不同,“隻要大王用我掌軍,就是老秦邊軍,我又何懼之!”
“這個嘛,小將軍還是不要心急。當下大王肯定是更信上將軍,小將軍還需在大戰中證明自己確有能力統領三軍,才能讓大王重視。不過現在軍中諸將為武信君舊將者多,小將軍也說心向項氏之將所領軍應有四萬,所以如若大王遣軍援趙,小將軍也會在軍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不會與龍且等同。另外,小將軍也要謹記,先要為楚和大王想,才能獲諸將認同。”
“亞父良言,籍記下了。”
“無論是秦先伐趙,還是秦徑直伐楚,小將軍應與同道諸將言,早做準備,練兵不可一日稍停。”
“亞父放心,這些話初冬亞父來後,就已傳與各將,現在的楚軍戰力不會比叔父掌軍時低,某可控之卒的軍心也已恢複。”
“如此,老朽就放心了。”
_
鹹陽宮,公卿朝議。
“陛下要改曆法?”胡毋敬覺得有些突兀。
胡亥對秦國這個十月為年首的曆法覺得實在別扭:“現有曆法以十月為歲首,諸卿一直都在勸諫朕要多重農桑,這一來這個曆法我覺得和農桑季節不符。我以為,一年之計在於春,以春天作為一年的開始,以冬日作為一年的結束,更符合興農所需吧。”
秦所執行的曆法稱為《顓頊曆》,在周朝末已經製定,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全國推行,即使漢代秦之後也仍然使用這一曆法。直到漢武帝時才實行新曆法,因是漢武帝太初元年頒布施行,史稱《太初曆》。
搞一套新曆法,涉及天文觀測、曆年記載查閱、數算演進等一大堆雜事,胡亥並不想惹這些麻煩,他隻想把正月作為年初。既然當了皇帝,還整天用著這種十月為年初的別扭日期,他難受。這會兒趙國和楚國都在為秦的壓力而四處結盟奮力求生,胡亥反而在為自己的別扭而想要扭轉。
“臣讚同。”曹參現在是大司農,自然跳出來擁護皇帝陛下的英明決策:“陛下所言一年之計在於春,甚為符合農作的特點。經一個冬季後,新的一年,新的耕作開始,也就顯現出了新的氣象。”
其他公卿沒想這麽深,隻是覺得自己從出生到這個世上從懂事起就用這個曆法早就習慣了,現在突然改變,皇帝不別扭了,可他們就該別扭了。
但小皇帝口口聲聲這是符合農作情況的,他們因為小皇帝總在興商上打轉轉,甚至在寒風刺骨的冬天浩浩蕩蕩的跑到隴西郡也是為了開拓河西商路,所以皇帝迴鹹陽後的第一次公卿朝議,他們都挾秦銳大勝楚軍之東風,想要勸諫皇帝,該做的事情還多,比如繼續在山東鎮壓叛亂,比如努力興農桑。
小皇帝將已有疲態的秦銳調往北疆替換守邊並休整,以在九原、雲中、雁門一直坐看秦銳立軍功而心癢難耐的北疆邊軍入山東,除了最貼身的陳平和公子嬰,其他公卿都認為這是皇帝要繼續大殺四方徹底平靖山東的舉措,所以期望皇帝繼續平亂的勸諫並不像胡亥原來想象的那麽洶湧。
然而平亂後還要治,上次皇帝反問曹參若山東亂平可有賑濟兵災之糧的話音猶在耳,所以勸諫皇帝重農桑、緩興商就成了朝議主題。皇帝要打通河西商路,就要築路築城,就要動徭役,還要為河西走廊備兵,這些都意味著需要大量的糧秣資財,如此一來為亂平後的山東百姓賑糧之所需,豈不更不足了?
皇帝提出深耕、雙季種植現在初見成效,不若在這上麵再多下一些功夫。在此亂紛紛的山東局勢下,公卿們是真不想皇帝再開土木工程和徭役。誰知道這樣一說,皇帝就出了一個新幺蛾子,改曆法。
“陛下,改曆法為大事,需要觀測星象,查閱記載,推算朔望,非一日可成,推行天下為百姓所用則更費時日。陛下要改曆法臣不敢違詔,但懇請陛下寬以時限。”奉常胡毋敬小心翼翼的奏稟。
皇帝還是少年心性,可又不能說皇帝你啥都不懂別亂來吧。
“卿等要把事情弄得這麽複雜朕也不反對,奉常可以按照需要去做,時間也不限。不過下一年,也就是朕登基第四年之始,不再從十月起,從正月起。”胡亥是鐵了心不想再在十月初一慶祝新年了。
“至於卿等所奏暫緩隴西築路築城一事,不允。”胡亥該用皇帝權威蠻橫時一點不客氣,“諸卿需要好好想想一種情況,就是在實行深耕和雙季種糧大有成效之後,田畝出產可能會翻倍,甚至翻幾倍,原來一畝出產一石到一石半,翻倍後一畝出二至三石。糧多自己吃不完,就要換成財帛購置更多更好的生活物品,甚至可以購買肉食改善。這些生活之物有人製,可製物之人如果賣不出,誰還願意製?這就需要商賈。單就農耕而言,當下可由官府租借耕牛,這隻是近期。待農人有了餘糧,有了財帛,就會考慮自己置辦耕牛,那養牛的人,比如河南地的遊牧族,他們會跑來賣牛?這還是需要商賈。”
胡亥說了一大套,端起瓷碗飲了一口茶,讓這幫老古板先好好琢磨琢磨他的話。蜀地隴西跑了兩三個月,迴來後的一個好消息就是燒瓷成品率開始緩慢增加,燒瓷匠人也培養出來了一些,所以胡亥手中的瓷器也就多了不少。
“諸卿,農耕的變化會帶來更多的糧粟,現在除了軍需似乎還顯不出增加糧粟的大變化,但這種變化總會到來的。所以朕請諸卿要把目光放長遠,不可以今日之事去度量明日。”
胡亥又停頓了一下,“以河西商路論,卿等喜不喜歡西域胡商帶來的毛織物?喜不喜歡在家中鋪一塊西域毛毯?喜不喜歡西域珠寶?喜不喜歡西域胡姬?現在秦以錦帛換這些東西,朕燒瓷、製茶則又增加兩樣可與胡商交換之物。”
他稍稍提高了一點調門:“問題在於,西域商路不通則胡商來一次大秦不易,路途損失也大,所以西域之物價格高昂。若能打通河西走廊,維護胡商之路,則西域傳入大秦的貨物就會增加,價格就會降低,諸卿家中就會多一些西域之珍。”
“另外也不能不看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胡亥表情嚴肅起來,“現在河西走廊為月氏所控,月氏與大秦一直相安而處。匈奴南向之路被我大秦所阻,其必西向伐月氏。若秦不助月氏,河西走廊地帶為匈奴所占,不但商路被匈奴控製,大秦又多了一條會遭到匈奴侵擾的邊境。”
“所以,”胡亥開始總結性發言,“無論從西域貨物往來,從以貿易結好西域諸國、尤其是結好月氏,從防範匈奴控製大秦西邊,幾個角度上,河西走廊都需要大秦能隨時完全控製。因此在隴西郡築路,在河水岸築金城,乃至向後在河西走廊內擇點築城駐軍,都是必為之事。”
他轉頭對記錄皇帝日常的史官說:“今日朕所言,一會兒都抄錄多卷,分發今日朝議公卿。”
他又看迴公卿們:“朕望諸卿能夠多想想朕的話,還是要把目光放長遠一些。”
公卿們心中如何想的先放一邊,皇帝既然已經這樣乾綱獨斷的說了,隻能一起向皇帝行禮:“臣等領詔。”
這次朝議中,胡亥沒有就公卿們熱望秦軍一鼓蕩平山東的勸諫再多解釋什麽,他已經感到,單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難以扭轉大臣們想要盡快恢複始皇帝創造的天下一統、重建大秦輝煌的熱望,這些話還是讓他陰謀製造的秦軍敗績事實來表達吧。
王離和章邯也都參加了公卿朝議,所以結束時胡亥將兩人留了下來。
胡亥先問了兩人部隊換防的情況,又問章邯替換王離守邊的思路是否已經確定,會不會因剛去北邊不熟悉情況被匈奴鑽空子等等。
章邯迴答說王離交接的很全麵,基本情況和重要事宜已然清楚,而且兩軍各留兩萬融合,有熟悉各自防區的兵將融合進來,自然就減少了出問題的可能。
章邯順便拍了一下皇帝的馬p,說皇帝留下原有部分兵將多麽英明雲雲。
章邯在公卿朝議上內心也是企盼皇帝暫時不要開西域商路的。公卿們勸諫皇帝那些大道理他倒是不以為然,畢竟做了很多年的少府卿,少府說白了就是皇商皇家匠作場,所以他對商貿、製物等事要知道的多很多,如果單從大道理上他反而覺得皇帝想的確實更有遠見。
他不希望現在就開拓河西商路的原因更本位一些,因為要在隴西築路築城,皇帝明言要從秦銳中調七萬卒去隴西,先築路城,然後就成為河西軍,反正不再歸他統屬了。但皇帝最後已下決斷,他也隻好接受現實。
幸好這七萬人中本來還要配套搭出去的兩三個裨將軍,皇帝硬從王離的北疆邊軍中劃撥,倒省得他再為此肉疼。
王離不但沒有被皇帝扣走幾個裨將的“蠻橫”感到沮喪,反而因此更相信了皇帝確實真的要讓他去開拓河西走廊。所以當章邯離開隻留下他麵對皇帝時,他立即就向皇帝表忠心,說一定會在後麵山東的戰事中,忠誠貫徹皇帝的詔命。
既然要談談陰謀之事,章邯一走史官也被胡亥趕了出去,所以胡亥說話也很隨意:“今日公卿們的言論你也聽到了,公卿們現在已將山東平亂的期冀都放在了你身上,你有何想法?”
王離很幹脆:“臣以陛下之念為念。臣不懂治政,然平滅山東亂民不難,可陛下說過收複山東民心確難,且還有山東亂戰後恢複民生賑濟糧粟等事,臣深深讚同陛下。”
“我很相信大將軍所言發自肺腑。”胡亥對王離的心態很清楚,就是他並不想去殺亂民,更想在拓邊中立軍功。
“不過大將軍還要多多勞心,敗自然要敗,不然你也看到這些公卿光想著大秦榮耀,卻有意識的忽略戰後山東的治理之難。可敗得不能太假,還要付出一些將士的性命,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隻是要控製傷亡數量。你和章邯更替,將章邯留下二萬卒混編後,還是需要拿出兩萬卒分布在滎陽到陳留一線保證你的輜重供給的。”
胡亥敲了敲太陽穴:“你用於伐趙隻有十八萬卒我覺得不夠,所以我從中尉軍再調給你二萬卒。此番你領二十萬卒行我密詔敗歸,但迴歸的可戰之卒,包含章邯留下的那二萬和我調給你的中尉軍,不得少於十八萬,也就是說,你最多隻能折損二萬卒。”
“嗨,臣已有了一個方略,應不會高於陛下要求的傷亡卒數。”
“哦,那你說來聽聽。”
王離開始敘述自己的規劃,胡亥認真的聽著,不時打斷提出自己的見解。
兩人正說著,姚展靜悄悄的一路小碎步飄了進來。
“何事?”
“陛下,忠王、英王、嘉王殿外候駕。”
“那就讓他們進來,王離,山東的事情待會兒再說,你先坐著。”
將閭三兄弟進到殿內向胡亥施禮,然後坐到王離的對麵,王離雖未站起,也恭敬的直身向三王行禮。
“幾位皇兄至此有何事情?”胡亥估計這幾位公子爺是來要官的,他們被封王之後一直在家享清福,問題是這幾位都是年輕少壯的歲數,無事可做的日子應該會覺得很難受。
果然,將閭一開口就證實了胡亥的想法:“陛下,大將軍邯上一年大破山東叛軍,臣等幾兄弟都是贏姓子孫,卻被陛下封王爵閑散在家,臣等很希望也能為大秦效力,寧可不要這個王爵。”
“皇兄倒是快人快語。”胡亥笑了。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是指在打天下的時候,大家一同與其他勢力爭搶江山,那麽血緣關係就是最值得信賴的紐帶。但當坐天下的時候,恐怕沒有哪個帝王會對自己的兄弟掉以輕心,因為這些兄弟也是上一任皇帝的血緣親子,也都有繼承皇位的資格,所以這些兄弟通常都是養著不予實權,玩兒的狠的還會囚禁乃至殺掉他們。
現在這三兄弟堂而皇之的竟然來要官要權,胡亥倒是很相信他們心胸坦蕩。很簡單的道理,他們沒有附庸勢力,沒有根基,就算當初胡亥登基時大臣們質疑的也是扶蘇和胡亥到底誰才真的是始皇帝指定接位者,其他十幾個龍子們都無權參與皇位競爭。而且縱觀春秋戰國曆史,兄弟之間爭奪王位的事情不能說沒有,但也不算太多。
“現在倒是有一些事情可以讓幾位皇兄參與,隻是這些事情都是比較艱苦和艱難,需要殫精竭慮,而且可能還需要學習。”胡亥略顯遲疑的說道。
不等公子將閭說話,公子節先說了:“陛下,臣等願意做任何有利於大秦之事,就是把讓臣現在去做一名普通軍卒,臣也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