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義知道,雖然他是楚懷王派來的監軍,但就連楚懷王也清楚,現在楚國內項梁發的話比懷王的王詔都更具效力。所以項梁讓宋義出使齊國,並當麵寫了奏表使人快馬送往國都王庭,宋義沒有任何理由能拒絕項梁的派遣,隻能第二日一早登舟前往齊國。
“想必此時,武信君已經渡過濟水排兵布陣了吧?”宋義心頭一片陰霾,“隻能祈禱上蒼,讓武信君即便敗了,也不至於戰亡。”
宋義雖然對項梁意見很大,但對於當下剛複興的楚國而言,他還是希望項梁能好好活著。在這兩天的船上生活中,他左右無事,就一直在心中推演項梁想要斬殺章邯讓秦銳徹底潰敗的布陣戰法。單就章邯所有的九萬卒對項梁的七萬五,若真如項梁所言能調動兩後陣使章邯身邊出現兵力空缺,並且秦銳戰陣調動速度不及迴救,還是有一定希望的。
不過,若秦銳在昌邑和定陶兩戰中所表現的陣型變化及調動遲緩是假象,那就萬分危險了。秦銳可以故意讓桓楚和龍且衝出兩條通道,誘使項梁衝入後陣,然後將假意被項梁調動離開兩個後陣快速迴援,則無論是桓楚還是龍且的吳縣卒都擋不住。
以秦銳九萬步卒列五陣,每個方陣可有一萬八千卒,而桓楚和龍且各自隻有萬卒,打開通道時還要留卒抵抗秦銳三前陣的左右夾攻保持通道暢通,能隨項梁戰車衝入後陣的,每邊最多隻有三到五千卒。若秦銳兩後陣各以五千卒抗住外側楚卒,以萬卒向內突擊三到五千楚卒的防線,項梁就毫無勝算。如果那貌似向陳留而去的兩萬秦騎此時突然猛擊楚陣後部…….
宋義激靈靈打了個冷戰。
“報監軍,前方有一隊舟船迎麵駛來,插有齊國旗幟。”船頭士卒早早就看到了對麵的舟隊,有三支中等舟船。他們本以為宋義就在船頭站著早就應該看到了,可宋義遲遲沒有發出規避或者聯絡對方的命令,再看著宋義散漫沒有焦點的眼神,就知道這位爺壓根沒看到任何東西。
“哦?”宋義從紛亂的心緒中擺脫出來,瞪大眼睛看了看對麵越來越近的船隊,“這是齊國使節的座舟,發旗號,請對方靠東岸停舟,我要過去見禮。”
泗水東岸,宋義與齊國使節高陵君田顯先已經在舟上遙遙施禮。此刻兩人都下了船又相互見禮,然後在岸邊鋪設的坐席上坐下。
“在下聽聞足下正在楚師監軍,在此相遇,實在讓在下意外。”高陵君挑了挑眉毛。
“某奉武信君之命,正要前往貴國出使,請貴國與楚共擊暴秦。”宋義心中苦澀,但麵上還要維持作為使者的禮儀。
“這可真是太巧了。”高陵君露出笑容:“我王得知武信君由薛地起兵欲伐暴秦,特遣在下前往麵見武信君,也是要商討齊楚兩國攜手伐秦之事。既然監軍之前一直隨武信君征戰,不知現下的戰果如何?”
自從齊王田儋戰死後田假稱王、田榮怒、田假嚇得丟了王位跑到楚地,田榮一直在跟楚人要田假。項梁和懷王自然不會給田榮,所以楚齊之間的關係並不太和諧。可秦人既然打過來了,若楚國亡,齊國難以幸免;若楚勝呢,則齊國更難與楚國爭鋒,所以此刻齊人還是派出了高陵君來與楚盟。
“我軍一戰東緡,秦人不戰而退。二戰昌邑,秦人敗。三戰定陶,將章邯六萬秦銳擊潰,已占據定陶城,秦人北退至北濟水北的葭密。”
高陵君一擊掌:“沒想到啊沒想到,武信君不愧為項門之後,秦人竟然完全不是對手。看來當初所傳‘亡秦必楚’的預言,就落在武信君的身上了。既如此,監軍認為在下應該趕往定陶,還是趕往葭密呢?以武信君的勢頭,想必葭密也能輕鬆納入囊中。”
宋義終於忍不住冷笑了一聲:“某認為貴使或前往彭城去見我王,或隨某返迴貴國,至於定陶或葭密,貴使還是不要涉險前往。”
高陵君聞聽宋義此說,一臉懵圈:“武信君連戰皆勝,秦人連連敗北,聽監軍之意,似乎這裏麵還另有什麽隱情?”
宋義苦笑:“貴使應是知兵之人。武信君確實連戰皆勝,但秦軍既號秦銳,且在遇到楚軍前也是連戰皆勝啊,難道楚軍真的強到一直沒有敗績的秦銳都毫無還手之力的程度?”
高陵君聽宋義這麽一說,也沉吟了。不論他是否知兵,宋義所說的道理他總能聽明白。
“那監軍之意?”
“某論定武信君必會失敗,而且很可能是大敗。貴使最好改道去彭城見我王,如果擔憂先見我王會招致武信君不快,也可繼續前往定陶,但一定要行的慢一些,免得一頭撞進秦軍追殺的戰場。反正現今楚國除某之外,尚無人知道貴使來訪,早幾日晚幾日都不會有什麽關係,武信君是大勝還是大敗,也就這兩日便見分曉。”
高陵君猶豫了。
_
確實有秦騎從楚軍背後衝擊後陣,但不是前往陳留的那批騎軍殺迴馬槍。而且,不但有秦騎從楚軍背後衝出,同時還有秦騎從秦軍背後衝出。兩支騎軍共三萬,加上前往陳留的二萬,為了誘殺項梁,秦銳全部的五萬騎軍都派上了用場。
而此時已經衝到秦軍後陣中央望樓下的項梁,卻隻有絕望。
本來項梁為了防範秦軍在楚軍渡水時半渡而擊,早已讓斥侯潛至北濟水北岸偵測秦人動向以便於示警。但直到楚軍七萬五千卒完全渡過北濟水,也沒發現秦軍前出到岸邊阻截。當楚軍繼續前行至北濟水和葭密中間時,斥侯才報稱說秦軍在前方二裏處正在列陣,此時日已中天,時至午正(12點)了。
秋末的天空本應是湛藍無際,可此刻的天空卻像七月天,塊塊雲朵在空中徜徉,中天的太陽光被不同的白雲遮住,在地麵上投下一片片陰影,也讓對麵肅立的秦軍大陣顯得陰晴不定。
俗話說,人一過萬,無邊無岸。秦銳九萬大軍在秋後的田地中排列起來,黑壓壓的五大方陣。仔細看去,大方陣又是由一個個的小方陣組成,大方陣中間又有圓陣,那是陣中主將所在之處。
秦軍所選的這塊戰場足夠廣闊,讓秦軍戰陣沒有了直鋪天邊的威勢,大陣的前後左右依舊有大片的空地、樹林和小坡,在秋日明淨的空氣中,視線仍可以望向遠方。
楚軍一側則不同,因為七萬多大軍的行進帶起的煙塵,使楚軍整個裹入了一片昏黃之中。當楚軍停止前行的腳步開始布陣時,滾滾黃塵卻沒有止步,帶著慣性向著秦軍陣營彌漫而去,就像一道道殺氣卷向秦軍,似乎要先給秦人一個下馬威。
秦銳果然如項梁所料依舊擺出了五陣常型,隻是兩個後陣略有變化,不是方陣而是呈l型的曲尺陣,等於把後陣中的大將軍指揮陣位後麵也進行了保護。
與通常的戰陣不同的是,秦陣沒有了兩翼機動騎兵的遊動保護。項梁仔細觀察秦陣以及四外,都沒有發現騎軍的影子,看來章邯確實是把身邊騎軍都派去了陳留。
沒有了機動靈活的秦騎在外遊弋保護大陣的兩翼,章邯隻能利用人數的優勢以曲尺陣保衛自己,所以,秦銳的九萬卒分配,在前三方陣的左右兩陣各約萬五卒,中陣兩萬卒,而兩個曲尺後陣每陣顯然也是二萬卒。
秦後陣中立起了三個樓車,觀察上充分照顧到各方來敵的動向。從各陣軍旗看,定陶之戰中的薄弱環節公孫羽方陣,此番被調整到前中陣,前中陣人多,還可以受到左右兩陣快速相援,楚軍再想從這裏突破的難度大大增加了。
兩後陣中間的中央樓車下有一小圓陣,大約二千卒左右,這就應該是章邯的護衛親兵陣容了。
“弱就是弱,放在哪兒都還是弱。”項梁心說,“放在中陣,正好適合本君從這弱陣的兩側殺出兩條通往後陣的通路。”
楚軍依舊擺開了定陶時的六陣構型,前橫四方陣,每陣仍是萬卒。兩側鉤陣每陣萬五卒,還有五千卒在後列圓陣,護住項梁。楚軍陣隻有項梁的圓陣中央有一座樓車,不過陣內的輕車似乎多了點兒,足有近五十輛,每車配齊了三甲士。而在定陶時項梁小圓陣內既無樓車,輕車也僅有十餘輛,護陣卒僅一千。
這一戰中,這五千人並不是用來保護項梁的,而是準備隨著項梁衝入秦銳後陣誅殺章邯的,全是吳縣卒中精銳的精銳。
“跟蹤前往陳留那二萬秦騎的斥侯最遠跟到了百裏外,現在都迴來了,那股秦騎確實是去救陳留的。”項莊向項梁稟報著,“我軍陣後到北濟水隻有不到十裏,就算那些秦騎突然迴返想要擊我陣後,也來不及渡水。”
項梁點點頭,站在樓車上又四下看了看。自己身後那些樹林中都放了斥侯,即使有人從後偷襲,也能以最快速度示警。前方秦銳戰陣的背後一馬平川,隱隱可見葭密城牆,完全無法隱藏伏兵,兩側雖也有一些林地小山,但相距戰場有二三裏,即使有伏兵從內而出,現在秦軍隻有步卒,到達戰場就需要一定的時間,足夠楚軍調動兩側的鉤陣進行阻截攔擋。
沒有了後顧之憂,項梁決意施行自己的“斬首”戰術了。
就如同心有靈犀一般,楚軍陣剛剛列成敲響戰鼓,秦軍陣內的戰鼓聲幾乎同時響起,兩軍陣前的床弩同時擊發,數百支長矛一樣的大箭在空中交錯而過,紮向對方戰陣,帶倒一溜兵卒。緊跟著大箭後麵的,則是能遮住日光的拋射箭陣。兩軍隨著箭陣踏步前行,大盾小盾舉起,盾間矛鋒閃光。
秦軍最強大的就是箭陣,遠程打擊是充分削弱敵人的重要手段。因此,秦陣中的弩卒比例占了一多半。相對而言,楚軍的弩卒要少不少,不過麵對秦軍一成不變的打法,項梁當然有相應的準備。楚軍的大盾數量明顯要多,除了迎麵的盾牆,還有行列中的大量木盾舉在頭頂上,使得秦軍的箭陣威力大減,讓楚軍能夠頂著漫天箭雨,堅定的繼續向秦陣行進。
隨著兩軍陣相距越來越近,秦軍的左右前陣行進中變換,明顯加強了矛盾卒的密度,顯然是防備著楚軍再次以一個邊陣作為突破方向。
項梁冷笑著,兵無常勢,自己怎麽會把同樣的戰法重複使用?他擺了擺手,戰鼓更加急促,楚軍直接以四個前方陣與秦軍三前陣對撞在一起,一副硬碰硬的架勢。而拖後的兩側鉤陣則向前一卷,整個大陣型呈螃蟹狀形成了半包圍的形態,連秦軍後陣都卷了進來,與秦軍的兩側前陣和後陣側翼廝殺在了一起。
拚死!兩軍相遇勇者勝,步卒列陣對抗,拚的就是勇氣和力量。陣線交鋒處,紅衣紅甲的楚卒和黑衣黑甲的秦卒,嘶吼著用矛戟對穿,用銅劍互博,用大盾擠砸。
楚卒的戰力仍然維持著仍高過秦卒一點點的優勢,雖然差距不大,也讓秦軍感到了很大的壓力。隨著秦陣中的鼓號聲,與楚軍接觸陣線上秦卒密度在不斷增加,方陣其他幾條邊上的矛盾卒在減少,曲尺後陣也在變窄,中央樓車的小圓陣與左右後陣之間的空區在增大。
項梁自然看到了並期待這種情況的發生,一見秦人達到了他想見到的態勢,立即發令加強對秦陣的進攻。
隨著楚軍陣後戰鼓的聲聲催,進攻的楚陣波浪般的向秦軍發起了更兇猛的攻勢,前排楚卒一擊而退,後排楚卒挺戟前衝,一排排楚卒輪番攻擊,一浪高過一浪。
秦卒的長矛從大盾的縫隙中突出刺擋,楚軍的長戟從秦盾間突入後奮力鉤開盾牆,不斷有楚卒被刺倒,也不斷有秦盾被勾開後多支戟鋒戳進裏麵矛卒的身上。有秦卒被大戟側枝拉進楚陣,也有三三兩兩的楚卒殺入秦陣,但都隨即被各方的銅劍穿刺……兩軍陣前如同絞肉機一般,不斷有人跌落塵埃,又不斷有後麵的軍卒補充上來。
喊殺震天,血肉橫飛。
秦軍的大陣慢慢開始出現扛不住楚軍壓力的跡象,尤其是前中陣,方陣兩側麵的後排矛盾卒都加入方陣正麵的抵抗,方陣兩側麵都被削弱到隻有一層盾卒和兩排矛卒。
其實,秦軍五陣基本都出現了這種境況,凡與楚卒接觸的陣麵都不得不調兵強化,同時也就削弱了暫時尚未與楚卒接觸陣線的防禦。
在這種已進入戰陣對撞的戰鬥中,占據秦軍大部分的弩卒已經起不到什麽作用,隻有幹瞪眼看著,隻待己方陣線被突破出缺口時,用弩箭射向湧入的敵人進行封堵,然後再以短劍搏命。
項梁覺得時機已到,下了望樓登上自己駟馬的戎車,他看著四周躍躍欲試的輕車甲士,舉起了手掌一握,張手向前一劈。
戰鼓節奏陡然改變,幾十隻號角同時響起。
楚軍中間的四方陣疾步倒退著脫離了秦陣的接觸,同時楚陣中弩箭射出阻止秦陣向前。緊接著楚軍陣型一變,左兩陣和右兩陣一合又分,化作五陣,正中方陣再次前衝秦前中陣,最邊緣隻有五千卒的兩陣與側麵前卷的鉤陣配合猛擊秦左右前陣的側角,而正中方陣兩側新構成的兩陣化為楔形,直衝秦前三陣中間的兩個通道!
秦軍在楚軍變陣時直接呈現癡呆狀態,都未及反應就眼睜睜的看著楚軍陣型大變,然後又眼睜睜看著楚軍發起新一輪的攻擊,完全被楚軍的新攻勢打懵了。
在這種懵圈的狀態下,秦軍前三陣之間的兩個通道迅即被楚軍衝開、灌入,形成了一條可容三輛輕車並排行駛的大道,大道兩側楚卒以大盾長戟拚死向兩側秦陣側翼發動著壓製性攻擊,以保證通道不被重新合攏。而秦前方陣的側翼因已被削弱,也隻能拚死抵抗讓楚軍不能破陣而入,無力將拓寬的通道再次壓縮。
通常情況下,攻方不會進入方陣之間的通道,因為通道狹窄,通常隻留出能容一輛六馬戎車快速通行寬度,兩側方陣伸出的長矛或長戟均可覆蓋,任何攻方軍卒都會在這樣狹窄的通道裏直接被捅死,而且狹窄的通道入口也限製了後續攻入的軍卒流量,基本就是進去一個死一個。
項梁敢於如此冒險,就是看到大量秦卒已因方陣外側的強大壓力而被陣內主將調到受攻擊的陣線上,通道部分守禦薄弱,再加上項梁判定秦人變陣遲緩,於是用自己最強戰力的兩萬吳縣卒全力擠入。
在項梁的算計中,由於秦陣其他陣線上的楚軍攻勢並未減低,在通道裏又用上了最強吳縣卒,秦人即使想要立即調兵增援通道兩側陣線也會因秦人行動緩慢而力不從心,這就有足夠時間讓自己穿過通道直擊秦人後陣的中央望樓,將章邯斬殺。隻要章邯一死帥纛一倒,秦陣必然崩潰。沒了主帥,就算秦軍各陣主將夠強,也會因喪失中央指揮陷入無法配合的境地,隻能各自為戰,最後潰敗勢成必然。
隨著陣間通道打開,項梁後陣的五十輛輕車化為兩條長龍,在二十五輛戰車兩側和車後都各有兩千五百步卒,跟著戰車呐喊著殺入了兩條通道內。其中一隊由項梁直接率領,另一隊則先由項莊率領,衝進另一條通道後項莊接管桓楚保持通道的指揮,改由桓楚的戰車帶隊衝擊秦軍後陣。
項梁已經很謹慎,並非像桓楚一般一馬當先……一車當先,在他前麵還有兩輛輕車為他開道,擋開沒有被兩側楚卒頂住的秦軍長矛。站在項梁戎車兩側的甲士也持盾舞劍撥打掉飛向車上的箭矢。
項梁站在奔馳的戰車上,滿眼熱望的盯著中央望樓上那個著秦人大將軍戰甲的身影,根本不去管兩側的秦矛秦箭。望樓上的那個大將軍也似乎被楚軍的奇襲驚呆了,一動不動。隨著兩支戰車隊越來越靠近後陣,距離那個身影也越來越近。到相距五十步時,項梁車上的甲士吹響了號角,五十輛戰車上五十把強弩都向著中央望樓射出了怒箭。
雖然戰車的顛簸讓弩箭根本談不到什麽準頭,但就算瞎貓碰死耗子,也有五六隻長箭擊中,大將軍的身影向後仰倒、消失,又在望樓的後麵空中出現,帶著箭羽悠悠蕩蕩的飄落。
隨著“大將軍”身影的消失,望樓上“章”字大纛也倒了下來,望樓上沒被亂箭射死的幾個旗號卒爬的爬、跳的跳,下到地麵紛亂的向兩側後陣中逃竄,樓車周圍兩千人的小圓陣同時潰散,秦卒沒命的向兩側後陣跑去。
項梁駕車疾衝掉落的“大將軍”。
斬首,高舉首級,擊潰秦軍的軍心,是項梁現在心中唯一的想法。
他完全沒有注意到,中央樓車的帥纛倒了,可後左陣的樓車上另一麵“章”字大纛隨即掛了起來。在身後重重疊疊的秦卒、楚卒相互搏殺身形遮擋下,他更沒注意到,楚陣後方兩側二裏外,有兩道塵流正在快速斜指楚軍後背而至。
塵流之前楚軍斥侯射向空中的鳴鏑所發出的絕望悲吟完全被戰場上的喊殺聲淹沒了,所以不單項梁沒注意到,與秦人搏殺的楚軍各陣諸將也都沒注意到,他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當麵之敵上,忽視了來自身後的巨大威脅。
項梁同樣還沒注意到的是,秦陣後麵兩側樹林後,各轉出了一隊黑甲秦騎,由緩步到快步,再到衝鋒速度,已向秦陣中央望樓兩側奔馳而來。
項梁和桓楚的戰車幾乎同時匯合到了中央樓車下,項梁的兩輛前導衛車上跳下的甲士衝到身著“大將軍”戰甲的那個掉落之人旁邊,卻突然愣了一下,接著一隻手拎著那具“屍身”向項梁的戰車一舉:“君上,這是個紮草假人!”
“想必此時,武信君已經渡過濟水排兵布陣了吧?”宋義心頭一片陰霾,“隻能祈禱上蒼,讓武信君即便敗了,也不至於戰亡。”
宋義雖然對項梁意見很大,但對於當下剛複興的楚國而言,他還是希望項梁能好好活著。在這兩天的船上生活中,他左右無事,就一直在心中推演項梁想要斬殺章邯讓秦銳徹底潰敗的布陣戰法。單就章邯所有的九萬卒對項梁的七萬五,若真如項梁所言能調動兩後陣使章邯身邊出現兵力空缺,並且秦銳戰陣調動速度不及迴救,還是有一定希望的。
不過,若秦銳在昌邑和定陶兩戰中所表現的陣型變化及調動遲緩是假象,那就萬分危險了。秦銳可以故意讓桓楚和龍且衝出兩條通道,誘使項梁衝入後陣,然後將假意被項梁調動離開兩個後陣快速迴援,則無論是桓楚還是龍且的吳縣卒都擋不住。
以秦銳九萬步卒列五陣,每個方陣可有一萬八千卒,而桓楚和龍且各自隻有萬卒,打開通道時還要留卒抵抗秦銳三前陣的左右夾攻保持通道暢通,能隨項梁戰車衝入後陣的,每邊最多隻有三到五千卒。若秦銳兩後陣各以五千卒抗住外側楚卒,以萬卒向內突擊三到五千楚卒的防線,項梁就毫無勝算。如果那貌似向陳留而去的兩萬秦騎此時突然猛擊楚陣後部…….
宋義激靈靈打了個冷戰。
“報監軍,前方有一隊舟船迎麵駛來,插有齊國旗幟。”船頭士卒早早就看到了對麵的舟隊,有三支中等舟船。他們本以為宋義就在船頭站著早就應該看到了,可宋義遲遲沒有發出規避或者聯絡對方的命令,再看著宋義散漫沒有焦點的眼神,就知道這位爺壓根沒看到任何東西。
“哦?”宋義從紛亂的心緒中擺脫出來,瞪大眼睛看了看對麵越來越近的船隊,“這是齊國使節的座舟,發旗號,請對方靠東岸停舟,我要過去見禮。”
泗水東岸,宋義與齊國使節高陵君田顯先已經在舟上遙遙施禮。此刻兩人都下了船又相互見禮,然後在岸邊鋪設的坐席上坐下。
“在下聽聞足下正在楚師監軍,在此相遇,實在讓在下意外。”高陵君挑了挑眉毛。
“某奉武信君之命,正要前往貴國出使,請貴國與楚共擊暴秦。”宋義心中苦澀,但麵上還要維持作為使者的禮儀。
“這可真是太巧了。”高陵君露出笑容:“我王得知武信君由薛地起兵欲伐暴秦,特遣在下前往麵見武信君,也是要商討齊楚兩國攜手伐秦之事。既然監軍之前一直隨武信君征戰,不知現下的戰果如何?”
自從齊王田儋戰死後田假稱王、田榮怒、田假嚇得丟了王位跑到楚地,田榮一直在跟楚人要田假。項梁和懷王自然不會給田榮,所以楚齊之間的關係並不太和諧。可秦人既然打過來了,若楚國亡,齊國難以幸免;若楚勝呢,則齊國更難與楚國爭鋒,所以此刻齊人還是派出了高陵君來與楚盟。
“我軍一戰東緡,秦人不戰而退。二戰昌邑,秦人敗。三戰定陶,將章邯六萬秦銳擊潰,已占據定陶城,秦人北退至北濟水北的葭密。”
高陵君一擊掌:“沒想到啊沒想到,武信君不愧為項門之後,秦人竟然完全不是對手。看來當初所傳‘亡秦必楚’的預言,就落在武信君的身上了。既如此,監軍認為在下應該趕往定陶,還是趕往葭密呢?以武信君的勢頭,想必葭密也能輕鬆納入囊中。”
宋義終於忍不住冷笑了一聲:“某認為貴使或前往彭城去見我王,或隨某返迴貴國,至於定陶或葭密,貴使還是不要涉險前往。”
高陵君聞聽宋義此說,一臉懵圈:“武信君連戰皆勝,秦人連連敗北,聽監軍之意,似乎這裏麵還另有什麽隱情?”
宋義苦笑:“貴使應是知兵之人。武信君確實連戰皆勝,但秦軍既號秦銳,且在遇到楚軍前也是連戰皆勝啊,難道楚軍真的強到一直沒有敗績的秦銳都毫無還手之力的程度?”
高陵君聽宋義這麽一說,也沉吟了。不論他是否知兵,宋義所說的道理他總能聽明白。
“那監軍之意?”
“某論定武信君必會失敗,而且很可能是大敗。貴使最好改道去彭城見我王,如果擔憂先見我王會招致武信君不快,也可繼續前往定陶,但一定要行的慢一些,免得一頭撞進秦軍追殺的戰場。反正現今楚國除某之外,尚無人知道貴使來訪,早幾日晚幾日都不會有什麽關係,武信君是大勝還是大敗,也就這兩日便見分曉。”
高陵君猶豫了。
_
確實有秦騎從楚軍背後衝擊後陣,但不是前往陳留的那批騎軍殺迴馬槍。而且,不但有秦騎從楚軍背後衝出,同時還有秦騎從秦軍背後衝出。兩支騎軍共三萬,加上前往陳留的二萬,為了誘殺項梁,秦銳全部的五萬騎軍都派上了用場。
而此時已經衝到秦軍後陣中央望樓下的項梁,卻隻有絕望。
本來項梁為了防範秦軍在楚軍渡水時半渡而擊,早已讓斥侯潛至北濟水北岸偵測秦人動向以便於示警。但直到楚軍七萬五千卒完全渡過北濟水,也沒發現秦軍前出到岸邊阻截。當楚軍繼續前行至北濟水和葭密中間時,斥侯才報稱說秦軍在前方二裏處正在列陣,此時日已中天,時至午正(12點)了。
秋末的天空本應是湛藍無際,可此刻的天空卻像七月天,塊塊雲朵在空中徜徉,中天的太陽光被不同的白雲遮住,在地麵上投下一片片陰影,也讓對麵肅立的秦軍大陣顯得陰晴不定。
俗話說,人一過萬,無邊無岸。秦銳九萬大軍在秋後的田地中排列起來,黑壓壓的五大方陣。仔細看去,大方陣又是由一個個的小方陣組成,大方陣中間又有圓陣,那是陣中主將所在之處。
秦軍所選的這塊戰場足夠廣闊,讓秦軍戰陣沒有了直鋪天邊的威勢,大陣的前後左右依舊有大片的空地、樹林和小坡,在秋日明淨的空氣中,視線仍可以望向遠方。
楚軍一側則不同,因為七萬多大軍的行進帶起的煙塵,使楚軍整個裹入了一片昏黃之中。當楚軍停止前行的腳步開始布陣時,滾滾黃塵卻沒有止步,帶著慣性向著秦軍陣營彌漫而去,就像一道道殺氣卷向秦軍,似乎要先給秦人一個下馬威。
秦銳果然如項梁所料依舊擺出了五陣常型,隻是兩個後陣略有變化,不是方陣而是呈l型的曲尺陣,等於把後陣中的大將軍指揮陣位後麵也進行了保護。
與通常的戰陣不同的是,秦陣沒有了兩翼機動騎兵的遊動保護。項梁仔細觀察秦陣以及四外,都沒有發現騎軍的影子,看來章邯確實是把身邊騎軍都派去了陳留。
沒有了機動靈活的秦騎在外遊弋保護大陣的兩翼,章邯隻能利用人數的優勢以曲尺陣保衛自己,所以,秦銳的九萬卒分配,在前三方陣的左右兩陣各約萬五卒,中陣兩萬卒,而兩個曲尺後陣每陣顯然也是二萬卒。
秦後陣中立起了三個樓車,觀察上充分照顧到各方來敵的動向。從各陣軍旗看,定陶之戰中的薄弱環節公孫羽方陣,此番被調整到前中陣,前中陣人多,還可以受到左右兩陣快速相援,楚軍再想從這裏突破的難度大大增加了。
兩後陣中間的中央樓車下有一小圓陣,大約二千卒左右,這就應該是章邯的護衛親兵陣容了。
“弱就是弱,放在哪兒都還是弱。”項梁心說,“放在中陣,正好適合本君從這弱陣的兩側殺出兩條通往後陣的通路。”
楚軍依舊擺開了定陶時的六陣構型,前橫四方陣,每陣仍是萬卒。兩側鉤陣每陣萬五卒,還有五千卒在後列圓陣,護住項梁。楚軍陣隻有項梁的圓陣中央有一座樓車,不過陣內的輕車似乎多了點兒,足有近五十輛,每車配齊了三甲士。而在定陶時項梁小圓陣內既無樓車,輕車也僅有十餘輛,護陣卒僅一千。
這一戰中,這五千人並不是用來保護項梁的,而是準備隨著項梁衝入秦銳後陣誅殺章邯的,全是吳縣卒中精銳的精銳。
“跟蹤前往陳留那二萬秦騎的斥侯最遠跟到了百裏外,現在都迴來了,那股秦騎確實是去救陳留的。”項莊向項梁稟報著,“我軍陣後到北濟水隻有不到十裏,就算那些秦騎突然迴返想要擊我陣後,也來不及渡水。”
項梁點點頭,站在樓車上又四下看了看。自己身後那些樹林中都放了斥侯,即使有人從後偷襲,也能以最快速度示警。前方秦銳戰陣的背後一馬平川,隱隱可見葭密城牆,完全無法隱藏伏兵,兩側雖也有一些林地小山,但相距戰場有二三裏,即使有伏兵從內而出,現在秦軍隻有步卒,到達戰場就需要一定的時間,足夠楚軍調動兩側的鉤陣進行阻截攔擋。
沒有了後顧之憂,項梁決意施行自己的“斬首”戰術了。
就如同心有靈犀一般,楚軍陣剛剛列成敲響戰鼓,秦軍陣內的戰鼓聲幾乎同時響起,兩軍陣前的床弩同時擊發,數百支長矛一樣的大箭在空中交錯而過,紮向對方戰陣,帶倒一溜兵卒。緊跟著大箭後麵的,則是能遮住日光的拋射箭陣。兩軍隨著箭陣踏步前行,大盾小盾舉起,盾間矛鋒閃光。
秦軍最強大的就是箭陣,遠程打擊是充分削弱敵人的重要手段。因此,秦陣中的弩卒比例占了一多半。相對而言,楚軍的弩卒要少不少,不過麵對秦軍一成不變的打法,項梁當然有相應的準備。楚軍的大盾數量明顯要多,除了迎麵的盾牆,還有行列中的大量木盾舉在頭頂上,使得秦軍的箭陣威力大減,讓楚軍能夠頂著漫天箭雨,堅定的繼續向秦陣行進。
隨著兩軍陣相距越來越近,秦軍的左右前陣行進中變換,明顯加強了矛盾卒的密度,顯然是防備著楚軍再次以一個邊陣作為突破方向。
項梁冷笑著,兵無常勢,自己怎麽會把同樣的戰法重複使用?他擺了擺手,戰鼓更加急促,楚軍直接以四個前方陣與秦軍三前陣對撞在一起,一副硬碰硬的架勢。而拖後的兩側鉤陣則向前一卷,整個大陣型呈螃蟹狀形成了半包圍的形態,連秦軍後陣都卷了進來,與秦軍的兩側前陣和後陣側翼廝殺在了一起。
拚死!兩軍相遇勇者勝,步卒列陣對抗,拚的就是勇氣和力量。陣線交鋒處,紅衣紅甲的楚卒和黑衣黑甲的秦卒,嘶吼著用矛戟對穿,用銅劍互博,用大盾擠砸。
楚卒的戰力仍然維持著仍高過秦卒一點點的優勢,雖然差距不大,也讓秦軍感到了很大的壓力。隨著秦陣中的鼓號聲,與楚軍接觸陣線上秦卒密度在不斷增加,方陣其他幾條邊上的矛盾卒在減少,曲尺後陣也在變窄,中央樓車的小圓陣與左右後陣之間的空區在增大。
項梁自然看到了並期待這種情況的發生,一見秦人達到了他想見到的態勢,立即發令加強對秦陣的進攻。
隨著楚軍陣後戰鼓的聲聲催,進攻的楚陣波浪般的向秦軍發起了更兇猛的攻勢,前排楚卒一擊而退,後排楚卒挺戟前衝,一排排楚卒輪番攻擊,一浪高過一浪。
秦卒的長矛從大盾的縫隙中突出刺擋,楚軍的長戟從秦盾間突入後奮力鉤開盾牆,不斷有楚卒被刺倒,也不斷有秦盾被勾開後多支戟鋒戳進裏麵矛卒的身上。有秦卒被大戟側枝拉進楚陣,也有三三兩兩的楚卒殺入秦陣,但都隨即被各方的銅劍穿刺……兩軍陣前如同絞肉機一般,不斷有人跌落塵埃,又不斷有後麵的軍卒補充上來。
喊殺震天,血肉橫飛。
秦軍的大陣慢慢開始出現扛不住楚軍壓力的跡象,尤其是前中陣,方陣兩側麵的後排矛盾卒都加入方陣正麵的抵抗,方陣兩側麵都被削弱到隻有一層盾卒和兩排矛卒。
其實,秦軍五陣基本都出現了這種境況,凡與楚卒接觸的陣麵都不得不調兵強化,同時也就削弱了暫時尚未與楚卒接觸陣線的防禦。
在這種已進入戰陣對撞的戰鬥中,占據秦軍大部分的弩卒已經起不到什麽作用,隻有幹瞪眼看著,隻待己方陣線被突破出缺口時,用弩箭射向湧入的敵人進行封堵,然後再以短劍搏命。
項梁覺得時機已到,下了望樓登上自己駟馬的戎車,他看著四周躍躍欲試的輕車甲士,舉起了手掌一握,張手向前一劈。
戰鼓節奏陡然改變,幾十隻號角同時響起。
楚軍中間的四方陣疾步倒退著脫離了秦陣的接觸,同時楚陣中弩箭射出阻止秦陣向前。緊接著楚軍陣型一變,左兩陣和右兩陣一合又分,化作五陣,正中方陣再次前衝秦前中陣,最邊緣隻有五千卒的兩陣與側麵前卷的鉤陣配合猛擊秦左右前陣的側角,而正中方陣兩側新構成的兩陣化為楔形,直衝秦前三陣中間的兩個通道!
秦軍在楚軍變陣時直接呈現癡呆狀態,都未及反應就眼睜睜的看著楚軍陣型大變,然後又眼睜睜看著楚軍發起新一輪的攻擊,完全被楚軍的新攻勢打懵了。
在這種懵圈的狀態下,秦軍前三陣之間的兩個通道迅即被楚軍衝開、灌入,形成了一條可容三輛輕車並排行駛的大道,大道兩側楚卒以大盾長戟拚死向兩側秦陣側翼發動著壓製性攻擊,以保證通道不被重新合攏。而秦前方陣的側翼因已被削弱,也隻能拚死抵抗讓楚軍不能破陣而入,無力將拓寬的通道再次壓縮。
通常情況下,攻方不會進入方陣之間的通道,因為通道狹窄,通常隻留出能容一輛六馬戎車快速通行寬度,兩側方陣伸出的長矛或長戟均可覆蓋,任何攻方軍卒都會在這樣狹窄的通道裏直接被捅死,而且狹窄的通道入口也限製了後續攻入的軍卒流量,基本就是進去一個死一個。
項梁敢於如此冒險,就是看到大量秦卒已因方陣外側的強大壓力而被陣內主將調到受攻擊的陣線上,通道部分守禦薄弱,再加上項梁判定秦人變陣遲緩,於是用自己最強戰力的兩萬吳縣卒全力擠入。
在項梁的算計中,由於秦陣其他陣線上的楚軍攻勢並未減低,在通道裏又用上了最強吳縣卒,秦人即使想要立即調兵增援通道兩側陣線也會因秦人行動緩慢而力不從心,這就有足夠時間讓自己穿過通道直擊秦人後陣的中央望樓,將章邯斬殺。隻要章邯一死帥纛一倒,秦陣必然崩潰。沒了主帥,就算秦軍各陣主將夠強,也會因喪失中央指揮陷入無法配合的境地,隻能各自為戰,最後潰敗勢成必然。
隨著陣間通道打開,項梁後陣的五十輛輕車化為兩條長龍,在二十五輛戰車兩側和車後都各有兩千五百步卒,跟著戰車呐喊著殺入了兩條通道內。其中一隊由項梁直接率領,另一隊則先由項莊率領,衝進另一條通道後項莊接管桓楚保持通道的指揮,改由桓楚的戰車帶隊衝擊秦軍後陣。
項梁已經很謹慎,並非像桓楚一般一馬當先……一車當先,在他前麵還有兩輛輕車為他開道,擋開沒有被兩側楚卒頂住的秦軍長矛。站在項梁戎車兩側的甲士也持盾舞劍撥打掉飛向車上的箭矢。
項梁站在奔馳的戰車上,滿眼熱望的盯著中央望樓上那個著秦人大將軍戰甲的身影,根本不去管兩側的秦矛秦箭。望樓上的那個大將軍也似乎被楚軍的奇襲驚呆了,一動不動。隨著兩支戰車隊越來越靠近後陣,距離那個身影也越來越近。到相距五十步時,項梁車上的甲士吹響了號角,五十輛戰車上五十把強弩都向著中央望樓射出了怒箭。
雖然戰車的顛簸讓弩箭根本談不到什麽準頭,但就算瞎貓碰死耗子,也有五六隻長箭擊中,大將軍的身影向後仰倒、消失,又在望樓的後麵空中出現,帶著箭羽悠悠蕩蕩的飄落。
隨著“大將軍”身影的消失,望樓上“章”字大纛也倒了下來,望樓上沒被亂箭射死的幾個旗號卒爬的爬、跳的跳,下到地麵紛亂的向兩側後陣中逃竄,樓車周圍兩千人的小圓陣同時潰散,秦卒沒命的向兩側後陣跑去。
項梁駕車疾衝掉落的“大將軍”。
斬首,高舉首級,擊潰秦軍的軍心,是項梁現在心中唯一的想法。
他完全沒有注意到,中央樓車的帥纛倒了,可後左陣的樓車上另一麵“章”字大纛隨即掛了起來。在身後重重疊疊的秦卒、楚卒相互搏殺身形遮擋下,他更沒注意到,楚陣後方兩側二裏外,有兩道塵流正在快速斜指楚軍後背而至。
塵流之前楚軍斥侯射向空中的鳴鏑所發出的絕望悲吟完全被戰場上的喊殺聲淹沒了,所以不單項梁沒注意到,與秦人搏殺的楚軍各陣諸將也都沒注意到,他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當麵之敵上,忽視了來自身後的巨大威脅。
項梁同樣還沒注意到的是,秦陣後麵兩側樹林後,各轉出了一隊黑甲秦騎,由緩步到快步,再到衝鋒速度,已向秦陣中央望樓兩側奔馳而來。
項梁和桓楚的戰車幾乎同時匯合到了中央樓車下,項梁的兩輛前導衛車上跳下的甲士衝到身著“大將軍”戰甲的那個掉落之人旁邊,卻突然愣了一下,接著一隻手拎著那具“屍身”向項梁的戰車一舉:“君上,這是個紮草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