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說,俠越願意與沛公成為同盟,幫助沛公守護家園?”張良心想,這樣倒是沒什麽不好,隻是剛才說好的“投靠”呢?
“非是同盟,吾等皆願為沛公所屬。”酈食其從袖中摸出一個帛囊,恭敬的交給離他最近的蕭何。
蕭何打開帛囊取出一片帛絹,看了一眼就送到劉邦案頭,原來是彭越的效忠書,按著彭越和酈食其的手印。
“老臣願奉沛公為主公,也代彭越請主公賜予兵符,主公還可另遣一近臣到野澤為監軍使。”酈食其向劉邦一揖。
劉邦兩眼瞪著那幅效忠書,心裏快速的權衡著。酈食其也不急,捧著酒葫蘆小口飲著。
片刻後劉邦抬眼瞟了張良一下,張良微微頷首。
劉邦心裏有了底:“先生與俠越願助某成大事,某甚感動。先生所說的苦衷,某也甚為理解。先生對時局和各方的解析,某深感歎服。某可答應俠越當下隻在暗中相助,並拜彭越為將軍。不過先生可否願來某身邊相助?某也能時時聆聽先生高論。”
酈食其一拱手:“主公有軍師謀劃足矣。臣乃策士,軍政之謀非臣強項。臣還是輔佐將軍越,並約束臣弟共為主公效力。”
話說開了,效忠書也遞交了,酈食其也向劉邦稱臣了,大家輕鬆了一些,蕭何笑著向酈食其一拱手:“先生既與何同輔主公,不知先生將如何遊說雍齒重歸主公麾下?可透露少許否?”
酈食其哈哈一笑,把鮒茁準備在聚義大會上陰殺彭越、挾持諸豪作為投靠雍齒的籌碼之事先講述了一遍,然後對劉邦說:“臣請主公遣一使者隨臣前往豐邑。臣先入城,就鮒茁因想要投靠雍齒而意圖陰害彭越一事,向雍齒言彭越為此準備聯合沛公共同伐之。臣在聯絡沛公時,蕭何先生為雍齒緩頰而勸諫沛公,既與雍齒同鄉,若雍齒能與沛公重歸於好,則無需鄉中父老間徒自相殘,沛公深以為然,即命使者隨臣而來。”
“臣據此說雍齒,臣可代彭越因豐邑事與沛公盟,若雍齒攜豐邑重歸沛公,彭越並不想與沛公為敵,鮒茁之事從此不再談及;若雍齒仍獨領豐邑,則就等著彭越提兵而來與沛公共伐。雍齒本有沛公在南為敵,如今又添新敵彭越於北,想必會有正確的抉擇。若雍齒願降,則主公所遣使者入城,正式代主公受降並加以安撫。”
“若雍齒堅持不降,又當如何?”劉邦心裏並不踏實。
“若雍齒不降,臣迴野澤與彭越商,當帶酈商所統萬卒,以會盟合擊豐邑為由,助主公重領豐邑。”酈食其斬釘截鐵。
劉邦因為兵力不足以及戰力不夠,再加上一直想要保存實力,所以幾次攻豐邑都未得。若這次雍齒不能為酈食其說服,那自己起兵八千,加上酈商兵萬人,豐邑確實有希望很快拿下來。
“善。”劉邦表示同意。
蕭何向劉邦一禮:“既然先生食其用了臣的名義說雍齒,那就索性由臣一同前往,雍齒或更易接受。”
見劉邦遲疑,張良馬上說:“由蕭先生出麵,確實合適。酈先生未說服雍齒時蕭先生也不入豐邑並無危險。”
“好吧。”劉邦還真是怕蕭何有什麽不測,畢竟幾十年的老交情,現在又在全力幫著自己。
_
“陛下,這是今年的新蜂蜜。”司馬昌指著身邊內侍手中木盤上的一個陶罐說,“去年陛下在匠師台提及木箱養蜂法後,當時那個願意養蜂的匠師弟子,名叫藤木,就帶著幾個其他弟子專門試行養蜂。去年他們在山林間找到並轉移了大約四十窩野蜂入箱,起始經驗不足有些損失,不過到入冬前還是剩下了十箱,同時也把養蜂的方法大致摸透了。這十箱蜂都順利的過了冬,這就是這些蜂所釀旳蜜。”
胡亥很高興:“拿上來給我嚐嚐。”
嚐了嚐蜂蜜,胡亥覺得這大約就是在山野之地放養,口味上屬於雜蜜,剛開始養,不能要求太多。
胡亥又想到一個問題:“既然這個春天已經產出了蜂蜜,想必每箱蜂也都至少多分出一箱新蜂了吧?”
“是。”司馬昌答道:“剛開始藤木他們不了解,偶然發現幾箱蜂中都出現了兩個蜂王,怕兩群蜂打架,也確實有一箱打起來死了不少蜂,就弄了個新箱移出了其中一群。後來才想到蜂群會不會都會出新蜂王,在一個放過蜂箱的地方,附近也找到了新蜂群,大約是從人工箱中分出去的新蜂王。現在十箱蜂已經變成四十八箱了,除了新分出六箱,他們又找到了一些野蜂移到了蜂箱。”
“你們有沒有用簡書把這個藤木他們所積累出的這些經驗記錄下來?”
“按陛下去年的詔令,都做了相應的記錄,藤木那幾個匠師弟子也都學了識字寫字。”
“大善。”胡亥更高興了,“先把已有的整理成法,讓他們再養一年,如果成法可靠,明年春初的時候就開始先在內史郡找兩個縣推廣。嗯,將藤木升為匠師,他那個養蜂夥伴中最有能力的也找一兩個升為匠師。今年入冬前,我希望他們至少能有百箱蜂。”
“臣代他們謝過陛下。”司馬昌施了一禮。
“是我該謝他們,這就為大秦又開辟出一條生財之道啊。”胡亥哈哈大笑起來。
“他們養蜂,需要按季節逐花而行。”胡亥又習慣性的輕叩禦案,“司馬昌,立法中要考慮這個事情,以後推廣時,需要先為願意做蜂農的人解決革車。若養蜂人無力置革車和牛,可由官府置辦租給他們。”
“由革車又讓我想起一事。”胡亥輕拍了一下前額,“據說高門貴胄之家,有飼以驢馬相交生出的騾為玩物,卿可知否?”
司馬昌搖搖頭:“臣無所聞。”
“你們匠師台裏應該有善於飼喂馴養馱獸的匠師,以及善醫獸病之人,這些人都是農耕乃至征戰所必需的,若無,就去尋找一些。讓這些人以公驢和母馬配種,所生者為騾。騾子這種東西,有馬的力量,又如驢一樣耐食粗飼料,馱物拽車又比牛的行走速度快,卿要重視此事。”
司馬昌趕緊拱手:“臣領詔,臣必會抓緊去使人辦此事。”
“這事要快,可又急不得。快,是因為一頭小騾駒加上孕期,長到能用也要三、四年,動手晚了可用的時間就更晚。急不得,也是因為需要幾年養成。”胡亥想了想又說:“如果有騾子,以後用它拉革車,行軍的速度應能提高幾成,用來民用也可增加轉運貨物的速度。”
“說到騾子……四輪兵車的製作多少輛了?陸賈所領的百越秦人要不了多久就迴到關中了。”
“陛下,四輪兵車現有不到千輛。”司馬昌猶豫了一下,“雖然陛下詔喻兵車可不用那個彈簧,但就是釭鐧要用銅,大量製作需銅很多。軍前投石機和床弩按陛下詔做成拆裝式,交連部位也需用銅,加上原有兵器箭鏃,當下銅所產存量嚴重不足……”
“新增的冶鐵不足補充?”胡亥有點奇怪。
“產鐵量在增長,已經在箭鏃上代替銅料,可在投石機等連接件上,鐵不如銅,容易脆斷。”
“盡你們所能吧。”胡亥也覺得指望科技在這個年代飛速發展純屬做夢,任何一個新技術達到成熟需要相當漫長的過程,尤其研發這些新技術的人並不是工程師,而隻是匠人。
“先皇父所鑄十二金人,現在仍立在阿房前殿。當初收天下之兵而鑄,現在天下又需用兵,那就熔掉再用於兵事上。”胡亥轉向公子嬰,“此事皇兄擬詔,傳告丞相、太尉、少府,不許進諫,以朕意為準。”
十二金人,實際是十二銅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收天下之兵器所鑄,當時的兵器絕大多數為青銅鑄造,所以這十二金人就是十二尊銅像。史稱其最小者千石,那就是30噸,而有記載還說重三十四萬斤的,那差不多有80多噸一個了。
司馬昌提到銅不足,胡亥跳躍性的思維立即轉向了十二金人,而且聖命獨裁,不許進諫,公子嬰就算想勸諫兩句都跟不上胡亥的節奏。
在公子嬰看來,這十二個大金人可是始皇帝的輝煌功績體現,小皇帝說熔掉就熔掉,是不是太不把始皇帝放在眼裏了?他擔心會有非議。可皇帝已經發話“以朕意為準”,這年頭對這種事情以性命死諫不值得,皇帝隻會說你沽名釣譽,絕對該死。而且……小皇帝荒唐昏庸早就流傳在外,怕也不多這一樁了。
司馬昌也張了張嘴,最終沒說出什麽,隻是拱手領詔。
這就是胡亥的優勢了。原來的胡亥登基時隻有兩個托孤大臣李斯和趙高,後被這個奪舍胡亥把這二位一個轟迴家養老,一個轟出去自取滅亡。
在這封建伊始的時代還存留著較強的奴隸製殘餘,所以其他大臣都是不太敢違皇帝詔的。胡亥的皇宮內部也沒個皇太後之類的人來跟他嘮嘮叨叨“祖製”,耳朵根子相當的清靜。
秦自立國,除曆史上的趙高架空了曆史上的秦二世外,其他的秦王及始皇帝都有絕對的權威(呃,宣太後時代有點小例外),咱們的胡亥知道這一點,所以很多事情會讓近臣們去討論,來點兒小民主,而在一些他認為必要而又容易引起朝臣們爭議的事情上,就會使出絕對的皇權。
“銅的問題我暫時給你解決了,”胡亥盯著司馬昌,“四輪兵車至少要製四千輛,百越秦人歸後,先組二部快速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兩軍用車三千,馬九千,多一千輛車做備用。”
“現有騎軍,北疆軍有五萬,秦銳軍中也有五萬。邊軍沿長城修繕道路供四輪兵車快行,調兵堵截胡人的速度就可以大增,因此北疆軍中應增設四部快速軍,四輪兵車六千到八千。秦銳軍當下依水道運兵和輜重,但……我對秦銳另有考慮,所以也按四部快速軍配屬。司馬昌,四輪兵車這樣一算需兩萬,馬五萬。”胡亥小手一揮,司馬昌就一哆嗦。
“別害怕,”胡亥和煦一笑,“配屬百越歸兵的三至四千車,盡快造好,馬匹調夠。北疆軍和秦銳軍那一萬五千輛車,你擬個方略,在明年四月前全部配屬到位。朕可是給你一整年的時間。”
司馬昌緊繃的神經稍微放鬆了一點,心中虛抹一把冷汗。
“銅雖然暫時夠了,可用生鐵和熟鐵共熔製鋼的速度還是要加快一些,除了箭鏃,矛首、戟首、投石機與床弩的拆裝連接件,都想法用鐵鋼替代。鋼兵以鍛打為主,水力的鍛錘製造也要早些規劃出來。”
“嗨。”司馬昌施禮。
“這些事情,我就不給你下詔令了,免得依律而對你壓力過大,卿盡心去做就好。需要丞相和太尉配合的事情,你報給郎中令,由他替你協調。”胡亥看了看公子嬰,公子嬰向司馬昌點了點頭。
司馬昌為皇帝的體貼感動不已,又連連施禮。要知道胡亥如果下了詔令,那就一點兒圓轉的空間都沒了,到時候真沒完成,按秦律要殺頭的可不止他司馬昌一個,依律能殺得人頭滾滾。咱們的胡亥雖然靈魂上不屬於這個時代,但也知道秦律真不是鬧著玩兒的,確實很嚴苛。
修律……慢慢來吧,啥事做太急了,與這時代人的思維模式脫節,都是會起大大的反作用的。和封建製度早期的人直接談民主,被嚇死的是百姓,被弄死的一定是講民主的人,不管你是黔首還是君主。
至於技術的發展……技術發展要與科學發展結合,科學發展要和數學、物理乃至化學的理論與實踐發展同步,現在圓周率還是3,再過400多年才是3.14,要600多年後才有祖衝之的小數點後麵7位,物理和數學結合產生相應公式在東方連影子都還沒有,化學仍處在煉丹術的早期時代,自己把後世代的技術提前拿來實現也是要有個度的。
正如自己和公子嬰談到過的民智與帝權之間的關係……胡亥無奈而又慶幸的悄悄笑了笑,慶幸……因為當皇帝的感覺還是不錯的。
_
感到慶幸的人不止二世皇帝,還有反秦帝不反封建的楚國貴族項梁,因為宋義送來一個好消息,他在盱眙一帶找到楚懷王的孫子了。這一來,項梁就無需再為是否要跟景駒身邊那些既得利益的秦嘉之流玩兒那些不必要的心眼兒來慢慢奪權,直接就可以使用自身所具有的強大武力。
至於景駒,跟你無親無故的,隻好讓你與秦嘉之流一起陪葬。
宋義找到的這位名為羋心,史書上也沒說這個小哥是楚懷王哪個兒子所生的兒子。楚懷王熊槐,在他客死關中時大約59或60歲(約公元前355-296年),史書上也沒說羋心閃亮登場時的歲數,隻說他被宋義找到時在鄉間為人牧羊,所以這位“後楚懷王”年齡太小不了。
咱們掰著手指加腳趾算算,假設“前楚懷王”死前弄出個遺腹子,那是公元前296年,這個遺腹子出生就在前295年。如果這個楚懷王的遺腹兒子也在60歲製造出羋心這個懷王之孫,那羋心的生年也就是前234年。故事中的這會兒是公元前208年,所以羋心至少有26歲。要是羋心的爹不是遺腹子,也不是60歲還在生兒子,那羋心的年齡就更沒譜了,說他50歲都是可能的。
不過既然能從牧羊人變為王,想必羋心無論什麽年齡,先想的不是權力,而是終於迴歸優渥的生活吧,吃肉穿錦總比披麻食粟強太多了。因為如此,所以羋心把宋義看做自己的大恩人。見到項梁後,則把項梁當做自己的大靠山。至於項梁是否把自己當做傀儡,自己有沒有話語權,則是現階段還不需要、也不能考慮的問題。
得到羋心後項梁立即率軍前往盱眙,同時召迴項羽。而羋心在項梁的支持下,就地在盱眙稱王,王號依舊是“懷王”,用懷王熊槐的悲情,充分起到收攏楚國民心的作用。
羋心稱王,按楚國的規矩,王為羋姓熊氏,因此從此就稱為熊心。項梁則被封(自封)為武信君,總領軍政。
楚懷王既立,立即通告天下。而關中則在宋義找到羋心後沒幾天,就由聽風閣細作將這一消息傳遞到了鹹陽宮二世皇帝的禦案之上。
_
“項梁立熊心為楚懷王,那就是完全不承認景駒自立的楚王。”胡亥終於等到了這一刻,必須立即行動起來了。
“王敖,風影閣準備救下景駒的人手需要立即遣至彭城、留縣一帶了。”
“陛下,臣為此準備的一什銳士早已在留縣落戶為黔首,由申幽影為什長。”王敖迴應道。
“陛下,臣可令彭城的細作協助。”姚賈也說道。
“善,讓章邯立即放棄方與和胡陵,給秦嘉最後的輝煌一下,也讓其在可能遭受項梁攻伐時留一個退路。”
胡亥頷首表示滿意,“姚賈,汝傳密詔給酈食其,讓彭越也準備一些精幹之人,在景駒、秦嘉敗退時,暗中照拂一下。同時,若項梁北溯至薛地、豐沛一帶時,讓彭越遣使去見楚懷王以示效忠,正式把彭越這個大木楔給楔進去。至於彭城細作,可秘密將項梁動向傳給申幽影,但不要暴露,甚至不要讓申幽影知道是誰傳訊,王敖與姚賈擬一個聯絡方式。”
“嗨。”兩人拱手。
“彭越既然臣服劉季,再投項梁是否合適?”公子嬰有些擔心,這時代背主另投,是大忌。
“無妨。”姚賈微微一笑,“劉季雖然已投楚王駒,然項梁若擊景駒,劉季必做壁上觀。楚王駒非項梁對手,劉季獨坐碭郡,見景駒不諧,則會轉投懷王。若其軍師張良有足夠謀略,當會勸劉季拉彭越一同往投。”
“我們以彭越為暗樁,劉季也會以彭越為暗樁。”胡亥捏起一塊小點心送進口中,嗚嚕嗚嚕的邊吃邊說。
自從他指使尚食府製出了多品種的麵點之後,他的禦案上就沒少過零食。好在他每日一直堅持習練擬禽術,所以還沒大幅度發胖變成一個小胖墩。
“讓殷通和公叔起複奪陳郡,把呂臣也趕到楚懷王那邊去吧。”
“對了,”胡亥又想起一事,“除了楚王駒,還要想法保護楚王家人,至少要保住他的的四個子女。”
王敖想到後宮裏那位,行了一禮。
除景娥外,景駒另有三子二女和四個夫人,這麽一大家子人,單靠風影閣的十個銳士顯然照顧不過來,不過剛才皇帝說可以向彭越求援,他心裏還是比較踏實的。
“臣可讓申幽影聯係客卿食其,將陛下詔令帶去,由將軍商手下派出一屯人偽作亂民,與風影閣一同在前出到彭城左近相機而動。”
_
秦嘉強攻方與許久不得,這一日突然得到斥侯報告,方與內的秦軍出北門向昌邑方向退走。他立即下令再攻方與,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城池。不但得了城,而且由於秦軍撤走的倉促,還給他留下了不少的糧秣和甲兵。在他還沒坐穩方與的府堂,圍著胡陵的軍卒來報,胡陵守軍也放棄了城池,從泗水向北逃離了。
秦嘉驟然得了兩城,雖然欣喜,但也不乏疑惑。方與守軍六千,胡陵守軍三千,自己帶的兵卒要比守軍要多一倍,但守城的秦軍都是百戰之卒,又有城池的庇護優勢,自己招募的那些“義軍”大多沒經過正規訓練,加上需要保存實力不願用人命硬堆,所以並沒有給兩城的守軍造成太大壓力,為啥突然秦人就先跑了?
這個疑惑很快就得到了解答,因為沒兩日就有個讓人震驚的消息傳了過來:項梁在盱眙另立熊心為懷王!
秦嘉雖然隻是個江湖豪客,但這點兒政治嗅覺還是有的。項梁另立楚王,就是不承認楚王駒的地位。天無二日,國無二君,那麽項梁一定會出兵來伐。
“非是同盟,吾等皆願為沛公所屬。”酈食其從袖中摸出一個帛囊,恭敬的交給離他最近的蕭何。
蕭何打開帛囊取出一片帛絹,看了一眼就送到劉邦案頭,原來是彭越的效忠書,按著彭越和酈食其的手印。
“老臣願奉沛公為主公,也代彭越請主公賜予兵符,主公還可另遣一近臣到野澤為監軍使。”酈食其向劉邦一揖。
劉邦兩眼瞪著那幅效忠書,心裏快速的權衡著。酈食其也不急,捧著酒葫蘆小口飲著。
片刻後劉邦抬眼瞟了張良一下,張良微微頷首。
劉邦心裏有了底:“先生與俠越願助某成大事,某甚感動。先生所說的苦衷,某也甚為理解。先生對時局和各方的解析,某深感歎服。某可答應俠越當下隻在暗中相助,並拜彭越為將軍。不過先生可否願來某身邊相助?某也能時時聆聽先生高論。”
酈食其一拱手:“主公有軍師謀劃足矣。臣乃策士,軍政之謀非臣強項。臣還是輔佐將軍越,並約束臣弟共為主公效力。”
話說開了,效忠書也遞交了,酈食其也向劉邦稱臣了,大家輕鬆了一些,蕭何笑著向酈食其一拱手:“先生既與何同輔主公,不知先生將如何遊說雍齒重歸主公麾下?可透露少許否?”
酈食其哈哈一笑,把鮒茁準備在聚義大會上陰殺彭越、挾持諸豪作為投靠雍齒的籌碼之事先講述了一遍,然後對劉邦說:“臣請主公遣一使者隨臣前往豐邑。臣先入城,就鮒茁因想要投靠雍齒而意圖陰害彭越一事,向雍齒言彭越為此準備聯合沛公共同伐之。臣在聯絡沛公時,蕭何先生為雍齒緩頰而勸諫沛公,既與雍齒同鄉,若雍齒能與沛公重歸於好,則無需鄉中父老間徒自相殘,沛公深以為然,即命使者隨臣而來。”
“臣據此說雍齒,臣可代彭越因豐邑事與沛公盟,若雍齒攜豐邑重歸沛公,彭越並不想與沛公為敵,鮒茁之事從此不再談及;若雍齒仍獨領豐邑,則就等著彭越提兵而來與沛公共伐。雍齒本有沛公在南為敵,如今又添新敵彭越於北,想必會有正確的抉擇。若雍齒願降,則主公所遣使者入城,正式代主公受降並加以安撫。”
“若雍齒堅持不降,又當如何?”劉邦心裏並不踏實。
“若雍齒不降,臣迴野澤與彭越商,當帶酈商所統萬卒,以會盟合擊豐邑為由,助主公重領豐邑。”酈食其斬釘截鐵。
劉邦因為兵力不足以及戰力不夠,再加上一直想要保存實力,所以幾次攻豐邑都未得。若這次雍齒不能為酈食其說服,那自己起兵八千,加上酈商兵萬人,豐邑確實有希望很快拿下來。
“善。”劉邦表示同意。
蕭何向劉邦一禮:“既然先生食其用了臣的名義說雍齒,那就索性由臣一同前往,雍齒或更易接受。”
見劉邦遲疑,張良馬上說:“由蕭先生出麵,確實合適。酈先生未說服雍齒時蕭先生也不入豐邑並無危險。”
“好吧。”劉邦還真是怕蕭何有什麽不測,畢竟幾十年的老交情,現在又在全力幫著自己。
_
“陛下,這是今年的新蜂蜜。”司馬昌指著身邊內侍手中木盤上的一個陶罐說,“去年陛下在匠師台提及木箱養蜂法後,當時那個願意養蜂的匠師弟子,名叫藤木,就帶著幾個其他弟子專門試行養蜂。去年他們在山林間找到並轉移了大約四十窩野蜂入箱,起始經驗不足有些損失,不過到入冬前還是剩下了十箱,同時也把養蜂的方法大致摸透了。這十箱蜂都順利的過了冬,這就是這些蜂所釀旳蜜。”
胡亥很高興:“拿上來給我嚐嚐。”
嚐了嚐蜂蜜,胡亥覺得這大約就是在山野之地放養,口味上屬於雜蜜,剛開始養,不能要求太多。
胡亥又想到一個問題:“既然這個春天已經產出了蜂蜜,想必每箱蜂也都至少多分出一箱新蜂了吧?”
“是。”司馬昌答道:“剛開始藤木他們不了解,偶然發現幾箱蜂中都出現了兩個蜂王,怕兩群蜂打架,也確實有一箱打起來死了不少蜂,就弄了個新箱移出了其中一群。後來才想到蜂群會不會都會出新蜂王,在一個放過蜂箱的地方,附近也找到了新蜂群,大約是從人工箱中分出去的新蜂王。現在十箱蜂已經變成四十八箱了,除了新分出六箱,他們又找到了一些野蜂移到了蜂箱。”
“你們有沒有用簡書把這個藤木他們所積累出的這些經驗記錄下來?”
“按陛下去年的詔令,都做了相應的記錄,藤木那幾個匠師弟子也都學了識字寫字。”
“大善。”胡亥更高興了,“先把已有的整理成法,讓他們再養一年,如果成法可靠,明年春初的時候就開始先在內史郡找兩個縣推廣。嗯,將藤木升為匠師,他那個養蜂夥伴中最有能力的也找一兩個升為匠師。今年入冬前,我希望他們至少能有百箱蜂。”
“臣代他們謝過陛下。”司馬昌施了一禮。
“是我該謝他們,這就為大秦又開辟出一條生財之道啊。”胡亥哈哈大笑起來。
“他們養蜂,需要按季節逐花而行。”胡亥又習慣性的輕叩禦案,“司馬昌,立法中要考慮這個事情,以後推廣時,需要先為願意做蜂農的人解決革車。若養蜂人無力置革車和牛,可由官府置辦租給他們。”
“由革車又讓我想起一事。”胡亥輕拍了一下前額,“據說高門貴胄之家,有飼以驢馬相交生出的騾為玩物,卿可知否?”
司馬昌搖搖頭:“臣無所聞。”
“你們匠師台裏應該有善於飼喂馴養馱獸的匠師,以及善醫獸病之人,這些人都是農耕乃至征戰所必需的,若無,就去尋找一些。讓這些人以公驢和母馬配種,所生者為騾。騾子這種東西,有馬的力量,又如驢一樣耐食粗飼料,馱物拽車又比牛的行走速度快,卿要重視此事。”
司馬昌趕緊拱手:“臣領詔,臣必會抓緊去使人辦此事。”
“這事要快,可又急不得。快,是因為一頭小騾駒加上孕期,長到能用也要三、四年,動手晚了可用的時間就更晚。急不得,也是因為需要幾年養成。”胡亥想了想又說:“如果有騾子,以後用它拉革車,行軍的速度應能提高幾成,用來民用也可增加轉運貨物的速度。”
“說到騾子……四輪兵車的製作多少輛了?陸賈所領的百越秦人要不了多久就迴到關中了。”
“陛下,四輪兵車現有不到千輛。”司馬昌猶豫了一下,“雖然陛下詔喻兵車可不用那個彈簧,但就是釭鐧要用銅,大量製作需銅很多。軍前投石機和床弩按陛下詔做成拆裝式,交連部位也需用銅,加上原有兵器箭鏃,當下銅所產存量嚴重不足……”
“新增的冶鐵不足補充?”胡亥有點奇怪。
“產鐵量在增長,已經在箭鏃上代替銅料,可在投石機等連接件上,鐵不如銅,容易脆斷。”
“盡你們所能吧。”胡亥也覺得指望科技在這個年代飛速發展純屬做夢,任何一個新技術達到成熟需要相當漫長的過程,尤其研發這些新技術的人並不是工程師,而隻是匠人。
“先皇父所鑄十二金人,現在仍立在阿房前殿。當初收天下之兵而鑄,現在天下又需用兵,那就熔掉再用於兵事上。”胡亥轉向公子嬰,“此事皇兄擬詔,傳告丞相、太尉、少府,不許進諫,以朕意為準。”
十二金人,實際是十二銅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收天下之兵器所鑄,當時的兵器絕大多數為青銅鑄造,所以這十二金人就是十二尊銅像。史稱其最小者千石,那就是30噸,而有記載還說重三十四萬斤的,那差不多有80多噸一個了。
司馬昌提到銅不足,胡亥跳躍性的思維立即轉向了十二金人,而且聖命獨裁,不許進諫,公子嬰就算想勸諫兩句都跟不上胡亥的節奏。
在公子嬰看來,這十二個大金人可是始皇帝的輝煌功績體現,小皇帝說熔掉就熔掉,是不是太不把始皇帝放在眼裏了?他擔心會有非議。可皇帝已經發話“以朕意為準”,這年頭對這種事情以性命死諫不值得,皇帝隻會說你沽名釣譽,絕對該死。而且……小皇帝荒唐昏庸早就流傳在外,怕也不多這一樁了。
司馬昌也張了張嘴,最終沒說出什麽,隻是拱手領詔。
這就是胡亥的優勢了。原來的胡亥登基時隻有兩個托孤大臣李斯和趙高,後被這個奪舍胡亥把這二位一個轟迴家養老,一個轟出去自取滅亡。
在這封建伊始的時代還存留著較強的奴隸製殘餘,所以其他大臣都是不太敢違皇帝詔的。胡亥的皇宮內部也沒個皇太後之類的人來跟他嘮嘮叨叨“祖製”,耳朵根子相當的清靜。
秦自立國,除曆史上的趙高架空了曆史上的秦二世外,其他的秦王及始皇帝都有絕對的權威(呃,宣太後時代有點小例外),咱們的胡亥知道這一點,所以很多事情會讓近臣們去討論,來點兒小民主,而在一些他認為必要而又容易引起朝臣們爭議的事情上,就會使出絕對的皇權。
“銅的問題我暫時給你解決了,”胡亥盯著司馬昌,“四輪兵車至少要製四千輛,百越秦人歸後,先組二部快速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兩軍用車三千,馬九千,多一千輛車做備用。”
“現有騎軍,北疆軍有五萬,秦銳軍中也有五萬。邊軍沿長城修繕道路供四輪兵車快行,調兵堵截胡人的速度就可以大增,因此北疆軍中應增設四部快速軍,四輪兵車六千到八千。秦銳軍當下依水道運兵和輜重,但……我對秦銳另有考慮,所以也按四部快速軍配屬。司馬昌,四輪兵車這樣一算需兩萬,馬五萬。”胡亥小手一揮,司馬昌就一哆嗦。
“別害怕,”胡亥和煦一笑,“配屬百越歸兵的三至四千車,盡快造好,馬匹調夠。北疆軍和秦銳軍那一萬五千輛車,你擬個方略,在明年四月前全部配屬到位。朕可是給你一整年的時間。”
司馬昌緊繃的神經稍微放鬆了一點,心中虛抹一把冷汗。
“銅雖然暫時夠了,可用生鐵和熟鐵共熔製鋼的速度還是要加快一些,除了箭鏃,矛首、戟首、投石機與床弩的拆裝連接件,都想法用鐵鋼替代。鋼兵以鍛打為主,水力的鍛錘製造也要早些規劃出來。”
“嗨。”司馬昌施禮。
“這些事情,我就不給你下詔令了,免得依律而對你壓力過大,卿盡心去做就好。需要丞相和太尉配合的事情,你報給郎中令,由他替你協調。”胡亥看了看公子嬰,公子嬰向司馬昌點了點頭。
司馬昌為皇帝的體貼感動不已,又連連施禮。要知道胡亥如果下了詔令,那就一點兒圓轉的空間都沒了,到時候真沒完成,按秦律要殺頭的可不止他司馬昌一個,依律能殺得人頭滾滾。咱們的胡亥雖然靈魂上不屬於這個時代,但也知道秦律真不是鬧著玩兒的,確實很嚴苛。
修律……慢慢來吧,啥事做太急了,與這時代人的思維模式脫節,都是會起大大的反作用的。和封建製度早期的人直接談民主,被嚇死的是百姓,被弄死的一定是講民主的人,不管你是黔首還是君主。
至於技術的發展……技術發展要與科學發展結合,科學發展要和數學、物理乃至化學的理論與實踐發展同步,現在圓周率還是3,再過400多年才是3.14,要600多年後才有祖衝之的小數點後麵7位,物理和數學結合產生相應公式在東方連影子都還沒有,化學仍處在煉丹術的早期時代,自己把後世代的技術提前拿來實現也是要有個度的。
正如自己和公子嬰談到過的民智與帝權之間的關係……胡亥無奈而又慶幸的悄悄笑了笑,慶幸……因為當皇帝的感覺還是不錯的。
_
感到慶幸的人不止二世皇帝,還有反秦帝不反封建的楚國貴族項梁,因為宋義送來一個好消息,他在盱眙一帶找到楚懷王的孫子了。這一來,項梁就無需再為是否要跟景駒身邊那些既得利益的秦嘉之流玩兒那些不必要的心眼兒來慢慢奪權,直接就可以使用自身所具有的強大武力。
至於景駒,跟你無親無故的,隻好讓你與秦嘉之流一起陪葬。
宋義找到的這位名為羋心,史書上也沒說這個小哥是楚懷王哪個兒子所生的兒子。楚懷王熊槐,在他客死關中時大約59或60歲(約公元前355-296年),史書上也沒說羋心閃亮登場時的歲數,隻說他被宋義找到時在鄉間為人牧羊,所以這位“後楚懷王”年齡太小不了。
咱們掰著手指加腳趾算算,假設“前楚懷王”死前弄出個遺腹子,那是公元前296年,這個遺腹子出生就在前295年。如果這個楚懷王的遺腹兒子也在60歲製造出羋心這個懷王之孫,那羋心的生年也就是前234年。故事中的這會兒是公元前208年,所以羋心至少有26歲。要是羋心的爹不是遺腹子,也不是60歲還在生兒子,那羋心的年齡就更沒譜了,說他50歲都是可能的。
不過既然能從牧羊人變為王,想必羋心無論什麽年齡,先想的不是權力,而是終於迴歸優渥的生活吧,吃肉穿錦總比披麻食粟強太多了。因為如此,所以羋心把宋義看做自己的大恩人。見到項梁後,則把項梁當做自己的大靠山。至於項梁是否把自己當做傀儡,自己有沒有話語權,則是現階段還不需要、也不能考慮的問題。
得到羋心後項梁立即率軍前往盱眙,同時召迴項羽。而羋心在項梁的支持下,就地在盱眙稱王,王號依舊是“懷王”,用懷王熊槐的悲情,充分起到收攏楚國民心的作用。
羋心稱王,按楚國的規矩,王為羋姓熊氏,因此從此就稱為熊心。項梁則被封(自封)為武信君,總領軍政。
楚懷王既立,立即通告天下。而關中則在宋義找到羋心後沒幾天,就由聽風閣細作將這一消息傳遞到了鹹陽宮二世皇帝的禦案之上。
_
“項梁立熊心為楚懷王,那就是完全不承認景駒自立的楚王。”胡亥終於等到了這一刻,必須立即行動起來了。
“王敖,風影閣準備救下景駒的人手需要立即遣至彭城、留縣一帶了。”
“陛下,臣為此準備的一什銳士早已在留縣落戶為黔首,由申幽影為什長。”王敖迴應道。
“陛下,臣可令彭城的細作協助。”姚賈也說道。
“善,讓章邯立即放棄方與和胡陵,給秦嘉最後的輝煌一下,也讓其在可能遭受項梁攻伐時留一個退路。”
胡亥頷首表示滿意,“姚賈,汝傳密詔給酈食其,讓彭越也準備一些精幹之人,在景駒、秦嘉敗退時,暗中照拂一下。同時,若項梁北溯至薛地、豐沛一帶時,讓彭越遣使去見楚懷王以示效忠,正式把彭越這個大木楔給楔進去。至於彭城細作,可秘密將項梁動向傳給申幽影,但不要暴露,甚至不要讓申幽影知道是誰傳訊,王敖與姚賈擬一個聯絡方式。”
“嗨。”兩人拱手。
“彭越既然臣服劉季,再投項梁是否合適?”公子嬰有些擔心,這時代背主另投,是大忌。
“無妨。”姚賈微微一笑,“劉季雖然已投楚王駒,然項梁若擊景駒,劉季必做壁上觀。楚王駒非項梁對手,劉季獨坐碭郡,見景駒不諧,則會轉投懷王。若其軍師張良有足夠謀略,當會勸劉季拉彭越一同往投。”
“我們以彭越為暗樁,劉季也會以彭越為暗樁。”胡亥捏起一塊小點心送進口中,嗚嚕嗚嚕的邊吃邊說。
自從他指使尚食府製出了多品種的麵點之後,他的禦案上就沒少過零食。好在他每日一直堅持習練擬禽術,所以還沒大幅度發胖變成一個小胖墩。
“讓殷通和公叔起複奪陳郡,把呂臣也趕到楚懷王那邊去吧。”
“對了,”胡亥又想起一事,“除了楚王駒,還要想法保護楚王家人,至少要保住他的的四個子女。”
王敖想到後宮裏那位,行了一禮。
除景娥外,景駒另有三子二女和四個夫人,這麽一大家子人,單靠風影閣的十個銳士顯然照顧不過來,不過剛才皇帝說可以向彭越求援,他心裏還是比較踏實的。
“臣可讓申幽影聯係客卿食其,將陛下詔令帶去,由將軍商手下派出一屯人偽作亂民,與風影閣一同在前出到彭城左近相機而動。”
_
秦嘉強攻方與許久不得,這一日突然得到斥侯報告,方與內的秦軍出北門向昌邑方向退走。他立即下令再攻方與,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城池。不但得了城,而且由於秦軍撤走的倉促,還給他留下了不少的糧秣和甲兵。在他還沒坐穩方與的府堂,圍著胡陵的軍卒來報,胡陵守軍也放棄了城池,從泗水向北逃離了。
秦嘉驟然得了兩城,雖然欣喜,但也不乏疑惑。方與守軍六千,胡陵守軍三千,自己帶的兵卒要比守軍要多一倍,但守城的秦軍都是百戰之卒,又有城池的庇護優勢,自己招募的那些“義軍”大多沒經過正規訓練,加上需要保存實力不願用人命硬堆,所以並沒有給兩城的守軍造成太大壓力,為啥突然秦人就先跑了?
這個疑惑很快就得到了解答,因為沒兩日就有個讓人震驚的消息傳了過來:項梁在盱眙另立熊心為懷王!
秦嘉雖然隻是個江湖豪客,但這點兒政治嗅覺還是有的。項梁另立楚王,就是不承認楚王駒的地位。天無二日,國無二君,那麽項梁一定會出兵來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