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方與和胡陵各留兩千卒,帶著其餘的兩萬人立即趕迴彭城,其中有一千多人是新募用以補充攻城傷亡的。
東陽寧君在留縣比秦嘉更早獲得了楚懷王新立的消息,已經早早趕迴了彭城。一時間,各方勢力都圍繞著楚懷王登基展開了行動。
秦人這邊,申幽影得了皇帝詔後立即遣人星夜前往大野澤聯絡酈食其;酈食其得皇帝詔後立即與彭越和酈商相商,選出了五十個最具“匪性”、經驗豐富的人等待申幽影的人來接洽;聽風閣細作與申幽影建立了不見麵的信息通報機製;聽風閣細作悄悄向與季鳩同來但留在留縣寧君軍中的人發出指令,要求在不暴露自身的情況下配合申幽影營救景駒全家;季鳩的同夥密會了申幽影,定下配合行動的方式和信息傳遞機製。
楚王駒這邊,寧君與景駒協商,一方麵發出通告說自己才是正統的楚王,項梁所立的楚懷王身份存疑。另一方麵征召彭城軍民加固城防,收集糧秣、趕製守城器械、訓練兵卒和民壯,以備項梁來攻。
按照寧君的建議,景駒還將家人全部遷往留縣,這倒是給申幽影的“護駕”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秦嘉趕迴之後,景駒的楚王廷共同商議了一個防守和守不住時退守留縣、胡陵、方與的“路線圖”,並決定若連方與都守不住時,景駒可先逃往魏地(也就是後來史書中所稱“梁地”,這個梁地不是梁國,而是魏國國都大梁附近,在後世開封西北),然後伺機北渡河水前往趙地。
趙地?趙國現在不是被李良占據並歸並迴秦了麽?其實不然。李良現在能控製的主要是邯鄲郡,對巨鹿的控製力就很薄弱了,所以實際上此時張耳和陳餘正在巨鹿找到個趙王歇,密謀在合適的時機重建趙國。
當然給景駒規劃規劃逃亡“路線圖”比較麻煩,因為若直接向北逃亡距離河水很遠,中間還有個大野澤,若被項梁軍銜尾追殺就逃不了多遠。從方與走水路西逃,項梁軍可以水陸並進進行追殺。
所以必須完全走陸路秘密潛逃向西北,才能期冀萬一能逃出去。但向魏地逃跑有個大障礙就是秦軍,定陶、昌邑眼下都在秦軍手中,景駒的逃亡還不能引起秦軍的注意。當然,也正是因為魏地有秦軍,所以同樣會使項梁軍投鼠忌器,這就是撞大運的事情了。
未慮勝先慮敗,這是孫子兵法啊,其實景駒這邊沒有真正懂兵事大將(季鳩帶來的那些當臥底的是秦軍中選出的中下級軍官,已經是景駒軍中最懂的),而且還沒打就先規劃逃亡也很晦氣。
按說景駒的王廷是不會先去考慮這個的,可架不住有人在寧君耳邊吹小風,把寧君說服了,自然寧君也就借著自己和大王的超鐵關係,來接力說服大王。在寧君耳邊吹這種小風的自然不會是別人,就是季鳩所帶來的的那幾位兄弟中留在留縣軍旅的,純種的大秦間諜。
項梁這邊,則是摩拳擦掌的準備大舉北伐,先處理掉楚國內部的“雙王”狀態,才能凝聚全部楚人的力量到自己這邊當籌碼打擊暴秦,這是項梁最冠冕堂皇的理念。
項梁現在底氣十足,自身原本擁有三萬訓練有素的軍卒,其中項羽的八千江東子弟兵戰力超強,從項羽為呂臣助攻陳郡的戰事看,所謂秦銳,打打呂臣這樣的“義軍”是沒有什麽壓力的,但碰上項羽的八千子弟兵立即潰敗。
而且,最近又有兩支力量加入了自己的軍中,其一就是英布帶來的五千卒,另外還有一支二萬卒的大軍,是陳嬰帶來投奔的。
陳嬰是個有意思的人,他是東陽縣(就在現在盱眙附近)縣令手下的一個吏員,德行昭著,為人誠信謹慎。山東大亂時東陽縣的一批青壯殺了縣令,聚上數千人,想找個領頭人時就想起陳嬰來了,任你如何推辭也不行,不幹也要幹。接著由於參加的人數慢慢增加到了近二萬,這些人就想讓陳嬰稱王。
陳嬰稱王,擁戴他的那些人就能當大官,多有吸引力。這倒讓我想起唐末和五代十國那一段裏,不少人被自己的部下強行逼迫造反稱王,就連宋太祖趙匡胤的黃袍加身也是部下將領們搞的突然襲擊,所以趙匡胤稱帝後不得不玩兒了一手“杯酒釋兵權”,免得那幫家夥哪天對自己不滿了又擁立另一個人造自己的反。
陳嬰的老娘看這架勢不對,就對陳嬰說啊,我嫁進你陳家就沒聽說你家祖墳有這麽根當貴人的青蒿子,現在你被這麽擁戴可不是啥好事,不如另外找個主兒投奔,事成可以封侯,事敗因為你不會是最被關注的逃起來也容易。
陳嬰一聽,老娘說的對哇,就連哄帶騙的跟那些擁戴者說,你們看咱們其實都不算會打仗的,項氏世代為兵家,跟著姓項的混才能真正打贏暴秦,大家才能一起當官發財。這幫人覺得大師兄……咳咳……大首領說的對啊,於是陳嬰順利的帶著這兩萬人就投奔項梁了。
項梁也算對得起陳嬰,熊心稱王後,給了個上柱國的官銜(楚國的上柱國似乎不太值錢,像個榮譽稱號,很多人都被封過這玩意兒,還有就是令尹這個官,也是這樣),比較實惠的是給了五個縣的封邑。
在史書上,項梁死了陳嬰就跟著項羽混,項羽被劉邦打敗了陳嬰又跟著劉邦混,最後混成個堂邑侯。這個侯待遇不是很高,隻有六百戶的食邑,但陳嬰後來給一個什麽王當了國相,食邑增到了一千八百戶,在漢初這一大堆“侯”中排行86。陳嬰後代也小輝煌了一下,他的孫子陳午娶了館陶公主成了駙馬,生了個曾孫女陳阿嬌,就是“金屋藏嬌”那位,給漢武帝當了幾年皇後。曾孫、玄孫都有尚公主的,所以陳嬰這一家最後的結局還算很不錯。
看到這兒,就不能不說劉邦老同學在起事之初真是百事不順、荊棘坎坷了。起事時幾千人,好容易連蒙帶搶拉壯丁的夠著萬人大軍這個門檻,雍齒一反水,又成幾千人了。陳嬰很被動的被人推著走,居然就輕鬆湊出兩萬人當做投靠項梁的資本,隻能感歎孟老夫子那句話: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曆史上劉邦最終是混出來了,但在這個故事裏麵,劉邦最後算是白吃了這堆苦了。
扯遠了,繼續說項梁。項梁得了英布和陳嬰所帶的力量,所擁有的軍卒數量暴漲到了五萬多近六萬,再加上項羽迴報說秦銳軍戰力並不強,因此信心極度增長。至於秦嘉那兩三萬人,項梁根本就沒放在眼裏,一群沒有多少訓練的泥腳杆子和城狐社鼠而已。當糧秣兵甲等輜重準備停當,項梁就命英布帶著一萬五千人沿泗水而上去打彭城,自己則帶著大部隊慢悠悠的、遠遠的跟在後麵。
……
酉末時分,南濟水北岸。
一隊盔歪甲斜的敗兵,大約有三十多人,簇擁著一個身著亮甲的貴人剛剛上岸,正從水邊十幾條小舟上拉下一匹匹戰馬。一匹相對最雄俊的白馬先拉到貴人身邊,一人跪地請貴人踏身上馬。
說是貴人,衣料戰甲也確實很顯檔次,隻是全身上下灰土爆煙,儒雅的麵容早就被汗水將蒙塵衝的一道一道的,已經汙濁不堪,露在皮盔外的發絲也成了灰黃色,一根一根在小風中飛舞著。
貴人跨上戰馬,迴頭望了望夕陽照耀下的水麵,又看了看西天樹梢上僅留半圓的血紅落日,長歎了一口氣。
這個貴人自然就是景駒,楚王駒。
_
在項氏軍的攻擊下,在英布這個悍夫的衝殺下,景氏王軍幾無還手之力,一敗而再敗。
在英布率軍來到彭城之前,大司馬嘉已經及時率軍趕迴了彭城,在城外的東麵紮下了營盤和陣勢。因為,任何南方軍隊要打彭城,必以泗水載運糧秣輜重,軍卒即便徒步行軍也是沿水而行。
英布軍從泗水向彭城行進中,斥侯發現了秦嘉的陣營,英布就在秦嘉陣東五百步處列陣。雖然此時天已近黃昏,但英布並沒有紮營以待來日再戰,而是陣型一成,就直接發起進攻。
英布在代國,尤其在霍邑之戰中,得到了李左車的悉心指導,算是正式從軍的啟蒙課程,然後在離開代國輾轉南進到鄱邑的路途中也打了一些小仗,對軍事才能的增長起到了一些小作用。在鄱君吳芮麾下協同練兵,同時刻苦自學,軍事才能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自投奔項梁後,又進一步得到鞏固,再加上本身兇悍善戰,因此在項梁軍中是排名前五的戰將。項梁作為兵家顯然是慧眼識人的,要不也不會把此次伐秦嘉的重任交到英布手中。
當然,別人也可以說項梁這是用消耗雜牌軍的實力來保存自家嫡係力量,因為英布所率的一萬五千人中,五千人是英布自己從鄱邑帶來的自家“嫡係”,而另外一萬人則是陳嬰那兩萬人中隨意劃撥出來的。
說項梁如常凱申一般排斥異己本老拙是不信的,作為楚懷王下第一人,隻要在我麾下,就都是我的人,我的力量。在三萬項氏核心嫡係軍的戰鬥力下,尤其是在項羽八千子弟兵的恐怖力量籠罩下,任何歸屬了懷王的的勢力都隻能真心同化,接受項梁指揮並全力以赴。
所以項梁讓英布帶著這樣組成的軍隊去打景駒,隻能說項梁對景駒和秦嘉的力量實在看不上眼,讓英布帶著這些貌似“雜牌”的隊伍出戰不過是給他們一個正規作戰的練手機會而已。
秦嘉軍的斥侯也早就探知了英布軍的動向,隻是秦嘉本以為天色已晚,英布會在數裏外先紮營。當斥侯報說英布軍在結陣時,秦嘉才匆忙把自己的軍卒拉出營盤布陣。
英布擺出了一個雁行陣開始衝擊秦嘉的方陣,開戰之初自然是弩箭對射。兩方兩輪對射下,秦嘉軍訓練不足的劣勢就顯現出來了,陣型開始變得有些散亂。這還是經過季鳩那幫人努力練兵後的結果,不然一輪對射就會出問題。
英布的雁行陣中央藏著自己的那五千人,一看秦嘉陣型不穩,這五千人立即變陣為錐形陣,隻一次衝擊,秦嘉軍潰散!
寧君對己方軍隊的估計比較準確,遠遠一看就知道大勢已去,立即帶著城內的“王軍”護著景駒開北門而出,快速渡過獲水向留縣而去,此時秦嘉的潰兵正好擋住了英布軍的視線。
當夜幕落下英布收兵占據秦嘉的大營過夜時,秦嘉以一部擋住彭城東門,其它各門收攏潰兵,然後趁夜色也全部渡過獲水,放棄了彭城。
待第二日英布準備攻城時才發現彭城內除了百姓外已經沒有一兵一卒。
此戰秦嘉軍被英布軍殺傷的軍卒依舊有限,不過兩千多人,秦嘉到留縣後仍然擁有兩萬以上的大軍,隻是軍心已被這一戰摧垮。所以當英布追到留縣,秦嘉又敗。追到胡陵,秦嘉再敗。這迴敗的比較徹底,秦嘉本人都被英布一戟戳下戎車。
秦嘉在每次敗戰時收攏潰兵,英布也同樣收攏秦嘉的潰兵,並且並沒有將這些潰卒當做俘虜對待,而是直接打散編入自己的軍中,並以“楚人不殺楚人”為口號,所以上次對陣英布的軍卒,下次或許就對陣以前的袍澤,第三迴就向對陣喊話瓦解秦嘉軍了。
當英布殺死秦嘉時,季鳩不失時機的立即帶著剩下還有組織的秦嘉軍卒投降了。英布出征前就得了項梁的授意,立即以季鳩為首收攏敗兵。幾戰下來,除了戰死和無法收攏的潰散之卒,英布的兵力竟然增加了一倍,達到了三萬人……這買賣實在做得。
隻是每次戰鬥,楚王駒都領先一步逃出了英布的追殺。胡陵之戰英布事先部署了迂迴包抄部隊,也沒有擋住景駒的逃亡步伐。
大戰未起寧君就向各個方向撒出了大量斥侯,一旦發現英布軍的包抄企圖,就護著景駒先一步脫離了包圍圈。由於景駒的敗退路線從彭城到留縣,再到胡陵,是一路向北,這就讓英布產生了錯誤判斷,以為胡陵戰敗景駒會逃向方與,於是一路向北追殺。
到方與才發現根本景駒就沒來過這兒,英布這才認真考慮“楚王駒”會逃到哪兒呢?
說起來任何時代任何隊伍中都不乏“叛徒”這樣的角色,一個參與了規劃景駒逃亡路線的大臣,為了邀功穩住自己的地位和既得利益,主動向英布報告了景駒由陸路西逃意圖渡過河水去趙地的方略。英布立即向西、北、東三個方向撒出了三個千人的追擊隊,自己親領向西的隊伍,搜羅了兩千匹馬全配給自己這支追軍。
景駒從胡陵出逃時身邊還有三千護軍,雖然他總是先一步逃離,而且英布對他逃跑方向的判斷錯誤讓他贏得了幾天的時間,可他跑得倉促,所帶糧草均不足,馬力完全不如準備充分的英布。
逃跑的人對馬匹用的也狠,餓馬還要快跑,死亡率大增,死馬又給英布當了路標,終於使英布追了上來。然後,分兵阻擊為景駒創造逃跑時間和空間的同時,也使景駒身邊的護軍越來越少,待到抵達南濟水北岸,也就剩下這三十多人了。好在每次分兵阻擊時,都能讓繼續逃亡的護軍得到剩餘的馬匹,所以屢屢逃過了英布的追殺。
_
“大王,”這一小隊人馬的首領就是景魅,因為函穀關之戰無法返迴鹹陽,就留在景駒身邊做了親衛,為人機靈,也比較善於潛蹤隱跡,“這裏距離秦人占據的定陶很近,臣等護著大王沿河向西,找一個荒僻之地暫且紮營,明日一早就啟程向西北過北濟水,經過臨濟附近,想法北渡河水。南北濟水之間是秦軍的勢力範圍,我等雖然行走不便,英布帶大隊人馬追殺我等的行動就更為不便。”
“辛苦諸卿了。”景駒看著身邊這些雖顯狼狽但麵容依舊堅定的忠心之士,在馬上團團的拱手致謝,衛士們一見立即半跪行禮:“願為大王效死!”
景駒眼睛有點濕潤,強忍了忍:“走吧,趁著天沒全黑再趕一段路。”
衛士們起身正要上馬,前方放出的兩名斥侯之一飛也似的打馬跑了迴來:“大王,前方有一夥人正向這邊過來,隻有不到二裏了。”
景魅立即四下張望想尋躲避之處,隻是水岸邊雖然都是亂蓬蓬的灌木叢,雖有較為高大的樹木但很稀疏,灌木叢致密很難進入還低矮,人勉強可藏,馬則完全藏不起來。
他一把揪住斥侯:“看得出是英布軍還是秦軍嗎?有多少人?”
“天色偏暗看不清楚。”斥侯喘息了幾下,“隱隱約約的看著,裝扮上不像秦人或英布那些軍卒正規,有點像小股義軍,人數大約七、八十。”
“列陣。”景魅當機立斷,既然己方藏不起來,對方又不像秦軍或英布軍,不妨先列陣防備著,待這些人到來後套套口風,或許還能得到對方的幫助。
三十多人以馬為屏障列成圓陣,陣勢剛擺好,另一個斥侯也返了迴來:“那些人據此隻有一裏了。”
一裏,也就400米多一點兒,衛士們將景駒護在中間,心情頗為緊張的等待著。片刻後,就看到東邊沿著水岸亂哄哄的走過來一群人,其中有大約五十來人穿著皮甲比較整齊,其他十幾個人衣著雜色,最後麵居然還有兩輛革車,不過不是牛拉的,每車用了兩匹馬來拉,車上有布罩著也看不清裝著什麽。
這個奇怪的隊伍走到距離景駒的圓陣五十步左右也站住了,那幾十個披甲之人列橫陣持弩,而那十幾個雜色衣著之人卻站到了橫陣前麵,其中一個葛衣短衫之人似乎是個頭目,向這邊張望了幾下,就丟掉手中硬弩,摘下腰袢銅劍,兩手高揚著慢慢走了過來。
景魅見對方單身一人,又解除了自身所有武裝,心情略有放鬆,但當對方距離二十步時,仍然喝道:“不要再向前了,原地說話。”
那人立即站住,然後拱手問道:“對麵可是楚王?”
景魅一下又緊張起來:“爾是何人?”
那人大約是想笑一下緩解緊張,可顯然不是個常笑的,隻是咧了咧嘴擠出了一個很牽強的笑容:“若是楚王殿下在此,臣則有重要之事奏稟。若非楚王殿下,那某就讓開道路,任由爾等西行,如何?”
“汝尋楚王,意欲何為?”景魅端著弩依舊指著對方。
“某奉命來救楚王。”那人既然笑不出自然狀態,索性不笑了,“若爾等非楚王麾下,某亦與爾無怨,自當任由爾等繼續前行,某則繼續向前尋楚王。”
景魅仍不敢輕信:“爾言奉命救楚王,爾奉何人之命,可有信物?”
“看來楚王殿下確實在此了。”那人臉上並未露出欣喜之色,仿佛若楚王不在這兒才值得驚訝。他從腰間拿下一個竹筒,雙手向前一奉。
景魅示意身側一人走過去,將竹筒接過來,迴陣遞給景魅。
景魅仔細看著竹筒,突然發現一個熟悉的符號燙印在竹筒上,手中就一哆嗦。這個符號印記是原來景曲向景駒傳遞很機密信息時的標誌,如果竹筒被人拆開過,這個印記也必然會損毀。現在這個印記很完整,顯然裏麵的內容也是原裝貨。
景魅將弩遞給旁邊的人,自己迴身進入圓陣內圈,雙手將竹筒奉給景駒。景駒看到符號印記也頗為驚訝,難道這些人是景曲找來的?他用手中銅劍把竹筒拍開,抽出了其中的帛絹。
才看了沒幾行,渾身竟然顫抖了起來。他雙眼望天,深深的吸了一口氣穩住了身形,又從頭到尾看了一遍。
“請那人進來。”景駒手攥帛絹,向景魅吩咐道。
東陽寧君在留縣比秦嘉更早獲得了楚懷王新立的消息,已經早早趕迴了彭城。一時間,各方勢力都圍繞著楚懷王登基展開了行動。
秦人這邊,申幽影得了皇帝詔後立即遣人星夜前往大野澤聯絡酈食其;酈食其得皇帝詔後立即與彭越和酈商相商,選出了五十個最具“匪性”、經驗豐富的人等待申幽影的人來接洽;聽風閣細作與申幽影建立了不見麵的信息通報機製;聽風閣細作悄悄向與季鳩同來但留在留縣寧君軍中的人發出指令,要求在不暴露自身的情況下配合申幽影營救景駒全家;季鳩的同夥密會了申幽影,定下配合行動的方式和信息傳遞機製。
楚王駒這邊,寧君與景駒協商,一方麵發出通告說自己才是正統的楚王,項梁所立的楚懷王身份存疑。另一方麵征召彭城軍民加固城防,收集糧秣、趕製守城器械、訓練兵卒和民壯,以備項梁來攻。
按照寧君的建議,景駒還將家人全部遷往留縣,這倒是給申幽影的“護駕”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秦嘉趕迴之後,景駒的楚王廷共同商議了一個防守和守不住時退守留縣、胡陵、方與的“路線圖”,並決定若連方與都守不住時,景駒可先逃往魏地(也就是後來史書中所稱“梁地”,這個梁地不是梁國,而是魏國國都大梁附近,在後世開封西北),然後伺機北渡河水前往趙地。
趙地?趙國現在不是被李良占據並歸並迴秦了麽?其實不然。李良現在能控製的主要是邯鄲郡,對巨鹿的控製力就很薄弱了,所以實際上此時張耳和陳餘正在巨鹿找到個趙王歇,密謀在合適的時機重建趙國。
當然給景駒規劃規劃逃亡“路線圖”比較麻煩,因為若直接向北逃亡距離河水很遠,中間還有個大野澤,若被項梁軍銜尾追殺就逃不了多遠。從方與走水路西逃,項梁軍可以水陸並進進行追殺。
所以必須完全走陸路秘密潛逃向西北,才能期冀萬一能逃出去。但向魏地逃跑有個大障礙就是秦軍,定陶、昌邑眼下都在秦軍手中,景駒的逃亡還不能引起秦軍的注意。當然,也正是因為魏地有秦軍,所以同樣會使項梁軍投鼠忌器,這就是撞大運的事情了。
未慮勝先慮敗,這是孫子兵法啊,其實景駒這邊沒有真正懂兵事大將(季鳩帶來的那些當臥底的是秦軍中選出的中下級軍官,已經是景駒軍中最懂的),而且還沒打就先規劃逃亡也很晦氣。
按說景駒的王廷是不會先去考慮這個的,可架不住有人在寧君耳邊吹小風,把寧君說服了,自然寧君也就借著自己和大王的超鐵關係,來接力說服大王。在寧君耳邊吹這種小風的自然不會是別人,就是季鳩所帶來的的那幾位兄弟中留在留縣軍旅的,純種的大秦間諜。
項梁這邊,則是摩拳擦掌的準備大舉北伐,先處理掉楚國內部的“雙王”狀態,才能凝聚全部楚人的力量到自己這邊當籌碼打擊暴秦,這是項梁最冠冕堂皇的理念。
項梁現在底氣十足,自身原本擁有三萬訓練有素的軍卒,其中項羽的八千江東子弟兵戰力超強,從項羽為呂臣助攻陳郡的戰事看,所謂秦銳,打打呂臣這樣的“義軍”是沒有什麽壓力的,但碰上項羽的八千子弟兵立即潰敗。
而且,最近又有兩支力量加入了自己的軍中,其一就是英布帶來的五千卒,另外還有一支二萬卒的大軍,是陳嬰帶來投奔的。
陳嬰是個有意思的人,他是東陽縣(就在現在盱眙附近)縣令手下的一個吏員,德行昭著,為人誠信謹慎。山東大亂時東陽縣的一批青壯殺了縣令,聚上數千人,想找個領頭人時就想起陳嬰來了,任你如何推辭也不行,不幹也要幹。接著由於參加的人數慢慢增加到了近二萬,這些人就想讓陳嬰稱王。
陳嬰稱王,擁戴他的那些人就能當大官,多有吸引力。這倒讓我想起唐末和五代十國那一段裏,不少人被自己的部下強行逼迫造反稱王,就連宋太祖趙匡胤的黃袍加身也是部下將領們搞的突然襲擊,所以趙匡胤稱帝後不得不玩兒了一手“杯酒釋兵權”,免得那幫家夥哪天對自己不滿了又擁立另一個人造自己的反。
陳嬰的老娘看這架勢不對,就對陳嬰說啊,我嫁進你陳家就沒聽說你家祖墳有這麽根當貴人的青蒿子,現在你被這麽擁戴可不是啥好事,不如另外找個主兒投奔,事成可以封侯,事敗因為你不會是最被關注的逃起來也容易。
陳嬰一聽,老娘說的對哇,就連哄帶騙的跟那些擁戴者說,你們看咱們其實都不算會打仗的,項氏世代為兵家,跟著姓項的混才能真正打贏暴秦,大家才能一起當官發財。這幫人覺得大師兄……咳咳……大首領說的對啊,於是陳嬰順利的帶著這兩萬人就投奔項梁了。
項梁也算對得起陳嬰,熊心稱王後,給了個上柱國的官銜(楚國的上柱國似乎不太值錢,像個榮譽稱號,很多人都被封過這玩意兒,還有就是令尹這個官,也是這樣),比較實惠的是給了五個縣的封邑。
在史書上,項梁死了陳嬰就跟著項羽混,項羽被劉邦打敗了陳嬰又跟著劉邦混,最後混成個堂邑侯。這個侯待遇不是很高,隻有六百戶的食邑,但陳嬰後來給一個什麽王當了國相,食邑增到了一千八百戶,在漢初這一大堆“侯”中排行86。陳嬰後代也小輝煌了一下,他的孫子陳午娶了館陶公主成了駙馬,生了個曾孫女陳阿嬌,就是“金屋藏嬌”那位,給漢武帝當了幾年皇後。曾孫、玄孫都有尚公主的,所以陳嬰這一家最後的結局還算很不錯。
看到這兒,就不能不說劉邦老同學在起事之初真是百事不順、荊棘坎坷了。起事時幾千人,好容易連蒙帶搶拉壯丁的夠著萬人大軍這個門檻,雍齒一反水,又成幾千人了。陳嬰很被動的被人推著走,居然就輕鬆湊出兩萬人當做投靠項梁的資本,隻能感歎孟老夫子那句話: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曆史上劉邦最終是混出來了,但在這個故事裏麵,劉邦最後算是白吃了這堆苦了。
扯遠了,繼續說項梁。項梁得了英布和陳嬰所帶的力量,所擁有的軍卒數量暴漲到了五萬多近六萬,再加上項羽迴報說秦銳軍戰力並不強,因此信心極度增長。至於秦嘉那兩三萬人,項梁根本就沒放在眼裏,一群沒有多少訓練的泥腳杆子和城狐社鼠而已。當糧秣兵甲等輜重準備停當,項梁就命英布帶著一萬五千人沿泗水而上去打彭城,自己則帶著大部隊慢悠悠的、遠遠的跟在後麵。
……
酉末時分,南濟水北岸。
一隊盔歪甲斜的敗兵,大約有三十多人,簇擁著一個身著亮甲的貴人剛剛上岸,正從水邊十幾條小舟上拉下一匹匹戰馬。一匹相對最雄俊的白馬先拉到貴人身邊,一人跪地請貴人踏身上馬。
說是貴人,衣料戰甲也確實很顯檔次,隻是全身上下灰土爆煙,儒雅的麵容早就被汗水將蒙塵衝的一道一道的,已經汙濁不堪,露在皮盔外的發絲也成了灰黃色,一根一根在小風中飛舞著。
貴人跨上戰馬,迴頭望了望夕陽照耀下的水麵,又看了看西天樹梢上僅留半圓的血紅落日,長歎了一口氣。
這個貴人自然就是景駒,楚王駒。
_
在項氏軍的攻擊下,在英布這個悍夫的衝殺下,景氏王軍幾無還手之力,一敗而再敗。
在英布率軍來到彭城之前,大司馬嘉已經及時率軍趕迴了彭城,在城外的東麵紮下了營盤和陣勢。因為,任何南方軍隊要打彭城,必以泗水載運糧秣輜重,軍卒即便徒步行軍也是沿水而行。
英布軍從泗水向彭城行進中,斥侯發現了秦嘉的陣營,英布就在秦嘉陣東五百步處列陣。雖然此時天已近黃昏,但英布並沒有紮營以待來日再戰,而是陣型一成,就直接發起進攻。
英布在代國,尤其在霍邑之戰中,得到了李左車的悉心指導,算是正式從軍的啟蒙課程,然後在離開代國輾轉南進到鄱邑的路途中也打了一些小仗,對軍事才能的增長起到了一些小作用。在鄱君吳芮麾下協同練兵,同時刻苦自學,軍事才能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自投奔項梁後,又進一步得到鞏固,再加上本身兇悍善戰,因此在項梁軍中是排名前五的戰將。項梁作為兵家顯然是慧眼識人的,要不也不會把此次伐秦嘉的重任交到英布手中。
當然,別人也可以說項梁這是用消耗雜牌軍的實力來保存自家嫡係力量,因為英布所率的一萬五千人中,五千人是英布自己從鄱邑帶來的自家“嫡係”,而另外一萬人則是陳嬰那兩萬人中隨意劃撥出來的。
說項梁如常凱申一般排斥異己本老拙是不信的,作為楚懷王下第一人,隻要在我麾下,就都是我的人,我的力量。在三萬項氏核心嫡係軍的戰鬥力下,尤其是在項羽八千子弟兵的恐怖力量籠罩下,任何歸屬了懷王的的勢力都隻能真心同化,接受項梁指揮並全力以赴。
所以項梁讓英布帶著這樣組成的軍隊去打景駒,隻能說項梁對景駒和秦嘉的力量實在看不上眼,讓英布帶著這些貌似“雜牌”的隊伍出戰不過是給他們一個正規作戰的練手機會而已。
秦嘉軍的斥侯也早就探知了英布軍的動向,隻是秦嘉本以為天色已晚,英布會在數裏外先紮營。當斥侯報說英布軍在結陣時,秦嘉才匆忙把自己的軍卒拉出營盤布陣。
英布擺出了一個雁行陣開始衝擊秦嘉的方陣,開戰之初自然是弩箭對射。兩方兩輪對射下,秦嘉軍訓練不足的劣勢就顯現出來了,陣型開始變得有些散亂。這還是經過季鳩那幫人努力練兵後的結果,不然一輪對射就會出問題。
英布的雁行陣中央藏著自己的那五千人,一看秦嘉陣型不穩,這五千人立即變陣為錐形陣,隻一次衝擊,秦嘉軍潰散!
寧君對己方軍隊的估計比較準確,遠遠一看就知道大勢已去,立即帶著城內的“王軍”護著景駒開北門而出,快速渡過獲水向留縣而去,此時秦嘉的潰兵正好擋住了英布軍的視線。
當夜幕落下英布收兵占據秦嘉的大營過夜時,秦嘉以一部擋住彭城東門,其它各門收攏潰兵,然後趁夜色也全部渡過獲水,放棄了彭城。
待第二日英布準備攻城時才發現彭城內除了百姓外已經沒有一兵一卒。
此戰秦嘉軍被英布軍殺傷的軍卒依舊有限,不過兩千多人,秦嘉到留縣後仍然擁有兩萬以上的大軍,隻是軍心已被這一戰摧垮。所以當英布追到留縣,秦嘉又敗。追到胡陵,秦嘉再敗。這迴敗的比較徹底,秦嘉本人都被英布一戟戳下戎車。
秦嘉在每次敗戰時收攏潰兵,英布也同樣收攏秦嘉的潰兵,並且並沒有將這些潰卒當做俘虜對待,而是直接打散編入自己的軍中,並以“楚人不殺楚人”為口號,所以上次對陣英布的軍卒,下次或許就對陣以前的袍澤,第三迴就向對陣喊話瓦解秦嘉軍了。
當英布殺死秦嘉時,季鳩不失時機的立即帶著剩下還有組織的秦嘉軍卒投降了。英布出征前就得了項梁的授意,立即以季鳩為首收攏敗兵。幾戰下來,除了戰死和無法收攏的潰散之卒,英布的兵力竟然增加了一倍,達到了三萬人……這買賣實在做得。
隻是每次戰鬥,楚王駒都領先一步逃出了英布的追殺。胡陵之戰英布事先部署了迂迴包抄部隊,也沒有擋住景駒的逃亡步伐。
大戰未起寧君就向各個方向撒出了大量斥侯,一旦發現英布軍的包抄企圖,就護著景駒先一步脫離了包圍圈。由於景駒的敗退路線從彭城到留縣,再到胡陵,是一路向北,這就讓英布產生了錯誤判斷,以為胡陵戰敗景駒會逃向方與,於是一路向北追殺。
到方與才發現根本景駒就沒來過這兒,英布這才認真考慮“楚王駒”會逃到哪兒呢?
說起來任何時代任何隊伍中都不乏“叛徒”這樣的角色,一個參與了規劃景駒逃亡路線的大臣,為了邀功穩住自己的地位和既得利益,主動向英布報告了景駒由陸路西逃意圖渡過河水去趙地的方略。英布立即向西、北、東三個方向撒出了三個千人的追擊隊,自己親領向西的隊伍,搜羅了兩千匹馬全配給自己這支追軍。
景駒從胡陵出逃時身邊還有三千護軍,雖然他總是先一步逃離,而且英布對他逃跑方向的判斷錯誤讓他贏得了幾天的時間,可他跑得倉促,所帶糧草均不足,馬力完全不如準備充分的英布。
逃跑的人對馬匹用的也狠,餓馬還要快跑,死亡率大增,死馬又給英布當了路標,終於使英布追了上來。然後,分兵阻擊為景駒創造逃跑時間和空間的同時,也使景駒身邊的護軍越來越少,待到抵達南濟水北岸,也就剩下這三十多人了。好在每次分兵阻擊時,都能讓繼續逃亡的護軍得到剩餘的馬匹,所以屢屢逃過了英布的追殺。
_
“大王,”這一小隊人馬的首領就是景魅,因為函穀關之戰無法返迴鹹陽,就留在景駒身邊做了親衛,為人機靈,也比較善於潛蹤隱跡,“這裏距離秦人占據的定陶很近,臣等護著大王沿河向西,找一個荒僻之地暫且紮營,明日一早就啟程向西北過北濟水,經過臨濟附近,想法北渡河水。南北濟水之間是秦軍的勢力範圍,我等雖然行走不便,英布帶大隊人馬追殺我等的行動就更為不便。”
“辛苦諸卿了。”景駒看著身邊這些雖顯狼狽但麵容依舊堅定的忠心之士,在馬上團團的拱手致謝,衛士們一見立即半跪行禮:“願為大王效死!”
景駒眼睛有點濕潤,強忍了忍:“走吧,趁著天沒全黑再趕一段路。”
衛士們起身正要上馬,前方放出的兩名斥侯之一飛也似的打馬跑了迴來:“大王,前方有一夥人正向這邊過來,隻有不到二裏了。”
景魅立即四下張望想尋躲避之處,隻是水岸邊雖然都是亂蓬蓬的灌木叢,雖有較為高大的樹木但很稀疏,灌木叢致密很難進入還低矮,人勉強可藏,馬則完全藏不起來。
他一把揪住斥侯:“看得出是英布軍還是秦軍嗎?有多少人?”
“天色偏暗看不清楚。”斥侯喘息了幾下,“隱隱約約的看著,裝扮上不像秦人或英布那些軍卒正規,有點像小股義軍,人數大約七、八十。”
“列陣。”景魅當機立斷,既然己方藏不起來,對方又不像秦軍或英布軍,不妨先列陣防備著,待這些人到來後套套口風,或許還能得到對方的幫助。
三十多人以馬為屏障列成圓陣,陣勢剛擺好,另一個斥侯也返了迴來:“那些人據此隻有一裏了。”
一裏,也就400米多一點兒,衛士們將景駒護在中間,心情頗為緊張的等待著。片刻後,就看到東邊沿著水岸亂哄哄的走過來一群人,其中有大約五十來人穿著皮甲比較整齊,其他十幾個人衣著雜色,最後麵居然還有兩輛革車,不過不是牛拉的,每車用了兩匹馬來拉,車上有布罩著也看不清裝著什麽。
這個奇怪的隊伍走到距離景駒的圓陣五十步左右也站住了,那幾十個披甲之人列橫陣持弩,而那十幾個雜色衣著之人卻站到了橫陣前麵,其中一個葛衣短衫之人似乎是個頭目,向這邊張望了幾下,就丟掉手中硬弩,摘下腰袢銅劍,兩手高揚著慢慢走了過來。
景魅見對方單身一人,又解除了自身所有武裝,心情略有放鬆,但當對方距離二十步時,仍然喝道:“不要再向前了,原地說話。”
那人立即站住,然後拱手問道:“對麵可是楚王?”
景魅一下又緊張起來:“爾是何人?”
那人大約是想笑一下緩解緊張,可顯然不是個常笑的,隻是咧了咧嘴擠出了一個很牽強的笑容:“若是楚王殿下在此,臣則有重要之事奏稟。若非楚王殿下,那某就讓開道路,任由爾等西行,如何?”
“汝尋楚王,意欲何為?”景魅端著弩依舊指著對方。
“某奉命來救楚王。”那人既然笑不出自然狀態,索性不笑了,“若爾等非楚王麾下,某亦與爾無怨,自當任由爾等繼續前行,某則繼續向前尋楚王。”
景魅仍不敢輕信:“爾言奉命救楚王,爾奉何人之命,可有信物?”
“看來楚王殿下確實在此了。”那人臉上並未露出欣喜之色,仿佛若楚王不在這兒才值得驚訝。他從腰間拿下一個竹筒,雙手向前一奉。
景魅示意身側一人走過去,將竹筒接過來,迴陣遞給景魅。
景魅仔細看著竹筒,突然發現一個熟悉的符號燙印在竹筒上,手中就一哆嗦。這個符號印記是原來景曲向景駒傳遞很機密信息時的標誌,如果竹筒被人拆開過,這個印記也必然會損毀。現在這個印記很完整,顯然裏麵的內容也是原裝貨。
景魅將弩遞給旁邊的人,自己迴身進入圓陣內圈,雙手將竹筒奉給景駒。景駒看到符號印記也頗為驚訝,難道這些人是景曲找來的?他用手中銅劍把竹筒拍開,抽出了其中的帛絹。
才看了沒幾行,渾身竟然顫抖了起來。他雙眼望天,深深的吸了一口氣穩住了身形,又從頭到尾看了一遍。
“請那人進來。”景駒手攥帛絹,向景魅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