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就是不破不立,一些人得勢,就會有一些人失勢,失勢的人在這個時代通常是滿門倒黴,婦孺不被殺也會變成隸奴,或者趕出城去。再加上因為戰亂而死掉的、逃掉不迴來的人,彭城的居住環境並沒有多緊張,還有一些人比較有眼光的認為彭城會成為相對安穩的地方,所以搬進來居住生活。
此刻秦嘉的輕車和跟在後麵的幾十親衛行過了宮前廣場,大將軍嘉跳下車,徑直進入宮門,宮門守衛都行禮致敬,讓秦嘉的感覺不要太好。
正殿見到假王,秦嘉規規矩矩的行了禮,景駒也溫和的讓大將軍平身。秦嘉又與殿內的其他大臣見了禮,坐到了丹陛下第一排的座席上。
“王上,臣得到一個傳言。”秦嘉向景駒拱拱手,“言稱張楚王在陳郡被秦所破時已薨。”
殿上立即起了一陣輕微的嗡嗡聲,其他大臣相互之間開始輕聲交談。
“王上,”秦嘉不滿的掃了一眼群臣,加大了聲音:“臣奏王上,既然陳勝王薨,王上應立即去假王,登楚王位。”
景駒一愣:“此消息確實否?”
秦嘉搖搖頭:“僅為傳言,臣派往陳郡周邊百裏內的斥侯尚未傳報真實情況。”
“既為傳言,不足信也。”景駒說道:“不妨待確切消息傳到時,再做打算。”
秦嘉又一拱手:“王上,臣以為雖然隻是傳言,但可信程度甚大。張楚王是首先舉事反秦者,秦深恨之。之前秦滅魏,魏王咎與魏相市(周市)皆亡,此番秦軍破陳郡,不應有縱張楚王逃出的可能。”
景駒有些猶豫:“當初孤稱假王,乃因張楚王起事在先,一是於楚國中不應有雙王共存而分了擊秦之力,二是向張楚王致敬其敢於率先反抗暴秦的壯舉。如今,張楚王生死不明,單憑傳言,寡人即登王位,若張楚王並未罹難,是否顯得太急迫了些?”
秦嘉再次搖頭:“王上,且不說現今有此傳言稱陳勝王薨,即使陳勝王未亡,大王也當去假王,即位楚王。”
景駒露出探究的神色:“大將軍此言何意?”
秦嘉故意帶出了一絲急切:“臣聞,張楚王曾封會稽項梁為大將軍,其意自是想收攏項氏軍以壯大自己的力量。而大將軍梁雖然領受了張楚王的封賞,但對張楚王召其西進合兵的詔令卻沒有具體的動作,仍停留在會稽郡內,反而遣使者與我朝接觸,想要與大王合兵抗秦,並確實有北上東海郡的動向。”
見景駒點頭,秦嘉接著說:“張楚王丟了陳郡的根基之地,就意味著其的沒落。陳勝王畢竟是閭左之人,起事後便任用私人,向各軍將索取貢物,還傳其冷淡外舅親族,實際上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其王政早已破敗。除了率先舉事反秦這麵大旗外,已經沒有道義高點了。相反,王上一向待人寬和,百姓願隨,且身為三閭王族,即位楚王名正言順。”
秦嘉停頓一下看看殿上大臣們似乎都很讚成自己,於是繼續說:“項氏世為楚國兵家,以王上正統王族而為楚王,其歸順之心要大大強於張楚王。項梁遣使主動前來,就很能說明這一點。因此,王上無需顧慮陳勝王的死生存亡,他既然敗出陳郡,就是其時代的終結。現在山東義軍紛紛而起,正統的作用,將取代陳勝王的首義。畢竟,閭左可以揭竿反秦,卻無法消除其無治天下之能的缺欠。如果王上即楚王位,樹立正統,則合王上現有之兵和項氏軍,楚國可興。”
“與項氏使者的商談有何結果?”景駒顯然意動了,但內心中還是對南方的項梁有些擔心。
秦嘉有點得意:“王上,項氏所遣使者乃項梁弟項纏(項伯),其稱,王上乃三閭王族,項氏甚敬仰。若項氏攜兵相投,望王上能給予大司馬位,由其統帥楚國大軍。臣迴應說,王上非常歡迎項家軍前來共同複興大楚,並可授大將軍並封爵為君。大將軍梁可親率楚軍為大楚收複失地。至於大司馬一職,留守朝堂拱衛王都侍奉王上,並不能親手揮軍擊垮暴秦,想大將軍梁也會覺得憋屈吧。”
“哦?那項纏如何迴應?”景駒倒是沒有一絲一毫顯出對秦嘉一手遮天把控朝堂的反感。
秦嘉根本沒讓項纏來麵見假王直接商談,所以在上奏這事時也在偷偷觀望景駒的神色,沒看到什麽異樣也就放下心來:“項纏未置可否,隻是說要返迴吳縣報與項梁定奪。”
“走了?”
“臣剛剛送走,這就立即來向王上奏稟。”秦嘉略略有點臉紅,居然都沒讓項伯和假王禮儀性的見上一麵,自覺有點過了,反省了一下自己,並趕緊把話題扯迴稱王的事情上:“王上,既然項氏有意相投,朝堂上的官職與爵位皆可以再定,但王上即楚王位應該馬上著手。項氏都有尊王之意,將此消息放出,各方楚國人傑又何愁不能如風來投呢?”
秦嘉又慷概激昂的說:“大王即楚王位後,臣願為大王拓展疆土,向北先取胡陵、方與,再向西取定陶。臣有信心必勝。而臣的大勝,將會使各方豪傑振奮,必有更多人來投王。”
景駒顯得很有些意動了。
“寧君,”朝臣散了之後,景駒把寧君單獨留了下來,“你覺得,現在稱王是合適的時機嗎?陳勝王真的薨了嗎?”
東陽寧君,既是景駒的老朋友,對景駒的忠心也是最強的。理論上說,秦嘉和景駒可以算是盟友性質,總有相互利用的因素在裏麵,而寧君與景駒則是從情感和利益兩方麵都捆得緊緊的。兩者之間存在的不足之處就是兩人性格、處事都太相似了,都是溫和的人,都沒有秦嘉的豪客氣質,做事太“文”,因此缺乏忠心之外的互補性。好在既然都造反了,太文就可能丟命,因此在戰爭的鍛煉中,兩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長。
寧君略帶些憂慮:“大將軍所言不錯,張楚王存亡與否,與王上是否即楚王位沒什麽影響,張楚已經敗落了,臣所憂的是南方項氏的態度。今王上擁兵三萬餘,與所知項氏軍的力量表麵看似互相仿,而實際戰力……項氏世為兵家,大將軍嘉練兵的能力、用兵的技巧,臣以為還是相差很大的。”
寧君的優點是心思縝密,思慮相對周全,在景駒小王朝中的定位也就是相國或軍師的位置。
景駒歎了口氣:“寡人所擔憂的,與君相同啊。大將軍顯然想要自任大司馬,而讓項梁為寡人衝鋒陷陣。以項氏的高傲,會讓一個豪客在朝中地位淩駕於自身至上?即便項氏願歸於寡人,並不計較地位高下,寡人心中也頗不安,擔憂早晚兩者會發生衝突。”
“王上倒無需憂慮項氏歸順之後事,”寧君合掌以指尖頂著下頜,“臣所憂慮的是項氏是否會歸順大王。”
“一旦真的歸順了,就算兩者間發生衝突,”寧君輕輕一笑,“王上隻要偏向項氏,也就正好擺脫豪俠嘉,讓軍政兩者都步入正軌。現今的狀態,仍不似國。”
寧君的意思很明顯,現在秦嘉過於跋扈,景駒的小王朝不像一個國家,倒像一個山大王的堡寨。
“項氏若不肯歸又會如何?”
“一國不容二王。”寧君眼中的憂慮之色越發濃重,“若項氏不願歸,其必另擇王族扶立。在楚國的名義下,怎可容兩王並存?王上必遭攻伐。”
“那麽如果不去假王之名,延續不變呢?”
“如此,王上更危。”寧君拱了拱手,“若王上不順大將軍之意,則大將軍將心存不滿。大將軍所圖就是楚國之大司馬。王上不正名,嘉也無法正名。此其一。”
“其二就是無論寡人是假王,還是即楚王位,項氏若立新王,都必不能容孤。”景駒也不是弱智,寧君的意思他馬上就明白了。
“是。”寧君又拱了拱手。
“以汝之見,吾等將如何應對?”
“現今之事態發展,也隻能先順大將軍之意,即位稱王。至於項氏的決斷是無法估量的,隻能先預作一些準備。若項氏歸王,暫時將無事。若項氏來伐,以王上現有軍力恐難抵禦。臣知王上虛令尹之位想要賜予臣下,臣感念。然臣請王上於稱王後莫要對臣封賞並留於朝堂之上,而是將臣調往留縣,名義上為大將軍嘉北方攻伐提供後方保障,實際是為王上留一退路。萬一項氏來伐,王上速退留縣,臣護王上脫離險地。”
脫離險地之後又當如何?寧君沒有說,景駒也沒有問。既然已經反秦,那就沒有什麽退路了,到時候走到哪兒說到哪兒吧。當然這是往最壞的角度想,真要是項氏歸順,那就柳暗花明了。
先慮敗後慮勝,寧君和景駒都是有這種覺悟的人。當然兩人都不知道,遠在鹹陽的皇帝“女婿”也會為如何營救老丈杆子操心。如果知道大秦皇帝不會因為自己造暴秦的反而降罪,反而會把自己從血雨腥風中搭救出來,不知道景駒會不會現在就立即投降。
雖然景駒不會知道大秦皇帝的心思,但還是想到了自己的女兒:“鹹陽那邊,景曲和景娥,也不知道如何了。”
“原來景曲曾遣景魅來報,由景碩送景娥出秦地,自身則經漢中到巴地,順江水出關中。”寧君分析著,“後因周文進擊關中又敗於函穀關,景魅不得入關而返。但景碩攜景娥出關中的安排是在周文伐秦之前,且所選路徑是行河東出太行,不應受周文進軍的影響。景曲走漢中由江水下行,也早應迴來了。現在兩條路途上都無人迴返,想必是有別的什麽原因。”
“會不會……被秦人覺察了什麽,都……”景駒沒有往下說。景曲是族弟,要是弄沒了比自己女兒沒了還更讓景駒心疼一些,這個時代女娃總不是被關注的重點。當然,作為父親,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兒沒了也是會讓他心痛的。
“王上,”寧君安慰道:“沒有消息,也很難說發生了什麽情況,所以未必是出現最壞的情形。景曲為王上探秦消息,向來機警和謹慎,即便是被秦人所疑,應該也不會有什麽把柄落在秦人手中,或許隻是被禁出關中而已,秦人都不一定知道其與王上的關係。好在大俠嘉已經成為了大將軍嘉,若王上即楚王位,還會成為大司馬嘉,原來以景娥許其子的事情,現在對他來說已經不反映王上對他的態度是否真誠了,這樁聯姻的必要性已經不複存在。”
“也隻好慢慢等消息了,此刻函穀關雖開,但從彭城往關中道路上各路義軍和秦軍交錯,再重新遣景魅入關中沿途很不安寧。已經如此,不若待山東相對明朗之後再做打算。”景駒讚同的點點頭。
景曲和景娥的臉,相繼浮現在景駒的腦海裏,活靈活現,麵容生動,景駒不覺有了一絲淒楚。造暴秦的反,固然是秦的壓迫太重,又何嚐不是自己想要恢複大楚榮光、恢複景氏王族繁盛時代而光宗耀祖的期望所致呢?這就是代價之一了。
景駒的淒楚之感毫無道理,因為他的族弟景曲現在在胡亥的暗中操作下,其生意更好於往昔,金錢滾滾而來。而景駒的寶貝女兒此刻也正坐在大秦小皇帝的懷裏,與皇帝耳鬢廝磨著。
鹹陽宮中本沒有多少樹,以免樹木成為刺客潛入宮中的遮蔽之物。胡亥把景娥從景曲的人手中偷迴來後,覺得完全沒有樹木花草的宮殿群,顯得過於空曠,尤其鹹陽宮黑白色的單調甚至有些詭異的感覺,擔心景娥不習慣而影響心情,於是就在後宮群裏開始移栽樹木。不過在公子嬰和燕媼的堅持下,隻選種了一些樹幹不粗、冠狀樹頂的種類。現在兩人就在樹下的一張短榻上,周圍是景娥刻意不讓宮人掃去的滿地繽紛落葉。
當皇帝是件很愜意的事情,前提是當昏君。隻要不想當昏君,那就需要為自己的天下操心費力勞神。就像咱們的這個胡亥,雖然對外扮演著昏君的角色,內裏是不是個明君另說,至少還是在為已經歸屬自己的江山社稷做著各種安排。
皇帝又是個很孤獨的崗位,沒有朋友,沒有人可以交心,有苦沒地方說。尤其咱們這個胡亥,一腦子的現代思想,偏偏還要用當下這個時代的思維模式去辦事,不然驚著了古人,分分鍾把你替換掉。每每想到這裏,胡亥都有點頭疼的後悔,幹嘛要留下將閭三兄弟這幾個秦始皇的親兒子呢,對了,還有公子高。
胡亥一見鍾情的愛上景娥,另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可以跟景娥說很多事情,甚至倒倒自己心中的苦水。現代思維上的事情不能說,太過驚世駭俗,但一般的苦惱還是可以說的,這也是他要求在宮中要營造家庭氣氛的原因。不然見麵行禮,言必稱陛下,還怎麽拉近相互之間的距離?景娥是高門大戶家的女子,從門當戶對的角度上,兩人更容易相對平等的說說話。
自己的其他幾個宮妃,芙蕖、菡萏、海紅是原來的婢女,無論如何都無法讓他們擺脫腦中的上下尊卑。襄姬是胡女,自己與她的關係中,床幃中的因素更多一些。
景娥很聰明,其實景娥也同樣孤獨。遠離家裏,最親近的伴兒原來隻有自己的婢女樊朱,還被景曲賣了一道。這世道女人沒地位,連自己不也是要為親爹景駒的大事業,差點兒成為政治利益的抵押物嗎?
景娥很感激那個夏末飄著熱烈陽光的日子,能遇到現在這個小郎君,也打心底裏對郎君有無限的熱愛。不是因為他是皇帝,也是因為他是皇帝,是這樣一個很特別的皇帝。普通人家的家庭觀念,不計尊卑的家庭氛圍,這在王室或皇室中,不,在世族貴胄乃至豪門富戶中,都是極為難見的。小皇帝把兩千年之後的平等觀念帶到遠古,對家中女子而言提早得到相對平等的待遇,完全是意外之喜。
“郎君,何時薜荔才能真正成為郎君的夫人呢?”此言一出,景娥臉上飛出一道羞紅,但她舍棄了貴族女子的禮教說出這樣的話,已經說明她內心有那麽幾分急迫和完全願意獻身於郎君的心情。畢竟,在秦這個時代,十二歲結婚、十三歲生子幾乎是常態。
胡亥很滿足的蹭著景娥柔嫩的麵頰,聽到這句話也心中一蹦,不過他還是咬了咬後槽牙:“我都跟你說過了,這事兒不急,難道還怕郎君跑了不成?年歲太小,萬一有孕,生育的危險太大了。”
“再說,怎麽也要讓爾父,我的外舅,參加大婚儀式,才是正當的禮數。”
“可是,吾父現在是……”景娥不好說自己的親爹是反賊,“這樣如何可能來鹹陽?”
“當下山東,陳勝從陳郡敗逃,外舅那邊估計會有人攛掇他老人家從假王改稱楚王。”胡亥把自己的小臉和景娥的小臉分開,用手撫著她的頭發,“會稽郡項氏受了陳勝的大將軍銜,若外舅稱楚王,項氏的態度就很難捉摸。在我看來,項氏無論是對陳勝王,還是對汝父王,都會不喜。陳勝占了個首舉義旗的名分,外舅則占了三閭王族的身份,而項氏作為楚國世族,在當今這種武力為王的亂局中,實際上不是甘居人下的。”
“複立楚國目前以項氏的力量最強,他們會不利用自己的強力來左右重新稱王的人?項氏是一定要左右山東的局勢的,也絕不想被一個實力不如自己的王上所左右。歸根到底,楚王,不過是個大義。既然隻是一個名義,他們當然會想找一個容易控製的人來當王。陳勝是閭左,為世家大族所看不起。外舅雖是王族,可已經有秦嘉、寧君相佐,項氏若要不動刀兵的控製外舅,需要較長的時間和朝堂上的博弈。與其如此,不若另找一個王族來控製要簡單的多。”
景娥的臉有點發白,她對政治並非完全不知,以她的聰慧不難理解胡亥所說話中隱含的意思。
胡亥看了看她的臉色,笑了:“薜荔也不用太擔心外舅的安危,我既然能想到這兒,斷沒有做壁上觀的道理。隻要外舅正式稱王,我就會派出一些人暗藏在彭城、留縣附近,一旦外舅被項氏攻伐,他們會伺機將他老人家搭救出來。定陶駐有秦軍離那邊較近,兵力雖不足以對抗項氏軍,但協助救出外舅送往鹹陽還是沒有問題的。”
景娥小小的激動了一下,不過立即又閃現了一絲深層的憂鬱。
胡亥知道她還是在擔心“反賊”的名聲,假裝沒看到,繼續興高采烈的說道:“外舅若來鹹陽,那我就可以正式大婚,正式冊封薜荔為皇後,好期盼啊。”說完做出一副癡呆兒口角流涎的樣子。
景娥給逗樂了,忍不住“撲哧”一聲笑了出來,點了點胡亥的鼻子:“陛下,有點出息行不行?”
但隨即她的笑容就收斂了:“薜荔謝過郎君有心,隻是吾父畢竟有反秦稱王的舉動,若至鹹陽,大臣們……”
胡亥雙手捧住景娥的臉,在她唇上輕吻了一下:“若真的發生項氏攻伐我又能將外舅救出,自然在一段時間內他是不能公開露麵的。我們大婚之後先讓外舅避到霍邑或者於商去,等待山東的局勢變化。時機合適的時候,我會助外舅返迴楚地,再次稱王。”
景娥腦筋一轉,就明白了胡亥的意思。時機合適,時機合適景駒再次稱王,肯定是皇帝能用自己的父親起到對秦有利的作用。
此刻秦嘉的輕車和跟在後麵的幾十親衛行過了宮前廣場,大將軍嘉跳下車,徑直進入宮門,宮門守衛都行禮致敬,讓秦嘉的感覺不要太好。
正殿見到假王,秦嘉規規矩矩的行了禮,景駒也溫和的讓大將軍平身。秦嘉又與殿內的其他大臣見了禮,坐到了丹陛下第一排的座席上。
“王上,臣得到一個傳言。”秦嘉向景駒拱拱手,“言稱張楚王在陳郡被秦所破時已薨。”
殿上立即起了一陣輕微的嗡嗡聲,其他大臣相互之間開始輕聲交談。
“王上,”秦嘉不滿的掃了一眼群臣,加大了聲音:“臣奏王上,既然陳勝王薨,王上應立即去假王,登楚王位。”
景駒一愣:“此消息確實否?”
秦嘉搖搖頭:“僅為傳言,臣派往陳郡周邊百裏內的斥侯尚未傳報真實情況。”
“既為傳言,不足信也。”景駒說道:“不妨待確切消息傳到時,再做打算。”
秦嘉又一拱手:“王上,臣以為雖然隻是傳言,但可信程度甚大。張楚王是首先舉事反秦者,秦深恨之。之前秦滅魏,魏王咎與魏相市(周市)皆亡,此番秦軍破陳郡,不應有縱張楚王逃出的可能。”
景駒有些猶豫:“當初孤稱假王,乃因張楚王起事在先,一是於楚國中不應有雙王共存而分了擊秦之力,二是向張楚王致敬其敢於率先反抗暴秦的壯舉。如今,張楚王生死不明,單憑傳言,寡人即登王位,若張楚王並未罹難,是否顯得太急迫了些?”
秦嘉再次搖頭:“王上,且不說現今有此傳言稱陳勝王薨,即使陳勝王未亡,大王也當去假王,即位楚王。”
景駒露出探究的神色:“大將軍此言何意?”
秦嘉故意帶出了一絲急切:“臣聞,張楚王曾封會稽項梁為大將軍,其意自是想收攏項氏軍以壯大自己的力量。而大將軍梁雖然領受了張楚王的封賞,但對張楚王召其西進合兵的詔令卻沒有具體的動作,仍停留在會稽郡內,反而遣使者與我朝接觸,想要與大王合兵抗秦,並確實有北上東海郡的動向。”
見景駒點頭,秦嘉接著說:“張楚王丟了陳郡的根基之地,就意味著其的沒落。陳勝王畢竟是閭左之人,起事後便任用私人,向各軍將索取貢物,還傳其冷淡外舅親族,實際上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其王政早已破敗。除了率先舉事反秦這麵大旗外,已經沒有道義高點了。相反,王上一向待人寬和,百姓願隨,且身為三閭王族,即位楚王名正言順。”
秦嘉停頓一下看看殿上大臣們似乎都很讚成自己,於是繼續說:“項氏世為楚國兵家,以王上正統王族而為楚王,其歸順之心要大大強於張楚王。項梁遣使主動前來,就很能說明這一點。因此,王上無需顧慮陳勝王的死生存亡,他既然敗出陳郡,就是其時代的終結。現在山東義軍紛紛而起,正統的作用,將取代陳勝王的首義。畢竟,閭左可以揭竿反秦,卻無法消除其無治天下之能的缺欠。如果王上即楚王位,樹立正統,則合王上現有之兵和項氏軍,楚國可興。”
“與項氏使者的商談有何結果?”景駒顯然意動了,但內心中還是對南方的項梁有些擔心。
秦嘉有點得意:“王上,項氏所遣使者乃項梁弟項纏(項伯),其稱,王上乃三閭王族,項氏甚敬仰。若項氏攜兵相投,望王上能給予大司馬位,由其統帥楚國大軍。臣迴應說,王上非常歡迎項家軍前來共同複興大楚,並可授大將軍並封爵為君。大將軍梁可親率楚軍為大楚收複失地。至於大司馬一職,留守朝堂拱衛王都侍奉王上,並不能親手揮軍擊垮暴秦,想大將軍梁也會覺得憋屈吧。”
“哦?那項纏如何迴應?”景駒倒是沒有一絲一毫顯出對秦嘉一手遮天把控朝堂的反感。
秦嘉根本沒讓項纏來麵見假王直接商談,所以在上奏這事時也在偷偷觀望景駒的神色,沒看到什麽異樣也就放下心來:“項纏未置可否,隻是說要返迴吳縣報與項梁定奪。”
“走了?”
“臣剛剛送走,這就立即來向王上奏稟。”秦嘉略略有點臉紅,居然都沒讓項伯和假王禮儀性的見上一麵,自覺有點過了,反省了一下自己,並趕緊把話題扯迴稱王的事情上:“王上,既然項氏有意相投,朝堂上的官職與爵位皆可以再定,但王上即楚王位應該馬上著手。項氏都有尊王之意,將此消息放出,各方楚國人傑又何愁不能如風來投呢?”
秦嘉又慷概激昂的說:“大王即楚王位後,臣願為大王拓展疆土,向北先取胡陵、方與,再向西取定陶。臣有信心必勝。而臣的大勝,將會使各方豪傑振奮,必有更多人來投王。”
景駒顯得很有些意動了。
“寧君,”朝臣散了之後,景駒把寧君單獨留了下來,“你覺得,現在稱王是合適的時機嗎?陳勝王真的薨了嗎?”
東陽寧君,既是景駒的老朋友,對景駒的忠心也是最強的。理論上說,秦嘉和景駒可以算是盟友性質,總有相互利用的因素在裏麵,而寧君與景駒則是從情感和利益兩方麵都捆得緊緊的。兩者之間存在的不足之處就是兩人性格、處事都太相似了,都是溫和的人,都沒有秦嘉的豪客氣質,做事太“文”,因此缺乏忠心之外的互補性。好在既然都造反了,太文就可能丟命,因此在戰爭的鍛煉中,兩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長。
寧君略帶些憂慮:“大將軍所言不錯,張楚王存亡與否,與王上是否即楚王位沒什麽影響,張楚已經敗落了,臣所憂的是南方項氏的態度。今王上擁兵三萬餘,與所知項氏軍的力量表麵看似互相仿,而實際戰力……項氏世為兵家,大將軍嘉練兵的能力、用兵的技巧,臣以為還是相差很大的。”
寧君的優點是心思縝密,思慮相對周全,在景駒小王朝中的定位也就是相國或軍師的位置。
景駒歎了口氣:“寡人所擔憂的,與君相同啊。大將軍顯然想要自任大司馬,而讓項梁為寡人衝鋒陷陣。以項氏的高傲,會讓一個豪客在朝中地位淩駕於自身至上?即便項氏願歸於寡人,並不計較地位高下,寡人心中也頗不安,擔憂早晚兩者會發生衝突。”
“王上倒無需憂慮項氏歸順之後事,”寧君合掌以指尖頂著下頜,“臣所憂慮的是項氏是否會歸順大王。”
“一旦真的歸順了,就算兩者間發生衝突,”寧君輕輕一笑,“王上隻要偏向項氏,也就正好擺脫豪俠嘉,讓軍政兩者都步入正軌。現今的狀態,仍不似國。”
寧君的意思很明顯,現在秦嘉過於跋扈,景駒的小王朝不像一個國家,倒像一個山大王的堡寨。
“項氏若不肯歸又會如何?”
“一國不容二王。”寧君眼中的憂慮之色越發濃重,“若項氏不願歸,其必另擇王族扶立。在楚國的名義下,怎可容兩王並存?王上必遭攻伐。”
“那麽如果不去假王之名,延續不變呢?”
“如此,王上更危。”寧君拱了拱手,“若王上不順大將軍之意,則大將軍將心存不滿。大將軍所圖就是楚國之大司馬。王上不正名,嘉也無法正名。此其一。”
“其二就是無論寡人是假王,還是即楚王位,項氏若立新王,都必不能容孤。”景駒也不是弱智,寧君的意思他馬上就明白了。
“是。”寧君又拱了拱手。
“以汝之見,吾等將如何應對?”
“現今之事態發展,也隻能先順大將軍之意,即位稱王。至於項氏的決斷是無法估量的,隻能先預作一些準備。若項氏歸王,暫時將無事。若項氏來伐,以王上現有軍力恐難抵禦。臣知王上虛令尹之位想要賜予臣下,臣感念。然臣請王上於稱王後莫要對臣封賞並留於朝堂之上,而是將臣調往留縣,名義上為大將軍嘉北方攻伐提供後方保障,實際是為王上留一退路。萬一項氏來伐,王上速退留縣,臣護王上脫離險地。”
脫離險地之後又當如何?寧君沒有說,景駒也沒有問。既然已經反秦,那就沒有什麽退路了,到時候走到哪兒說到哪兒吧。當然這是往最壞的角度想,真要是項氏歸順,那就柳暗花明了。
先慮敗後慮勝,寧君和景駒都是有這種覺悟的人。當然兩人都不知道,遠在鹹陽的皇帝“女婿”也會為如何營救老丈杆子操心。如果知道大秦皇帝不會因為自己造暴秦的反而降罪,反而會把自己從血雨腥風中搭救出來,不知道景駒會不會現在就立即投降。
雖然景駒不會知道大秦皇帝的心思,但還是想到了自己的女兒:“鹹陽那邊,景曲和景娥,也不知道如何了。”
“原來景曲曾遣景魅來報,由景碩送景娥出秦地,自身則經漢中到巴地,順江水出關中。”寧君分析著,“後因周文進擊關中又敗於函穀關,景魅不得入關而返。但景碩攜景娥出關中的安排是在周文伐秦之前,且所選路徑是行河東出太行,不應受周文進軍的影響。景曲走漢中由江水下行,也早應迴來了。現在兩條路途上都無人迴返,想必是有別的什麽原因。”
“會不會……被秦人覺察了什麽,都……”景駒沒有往下說。景曲是族弟,要是弄沒了比自己女兒沒了還更讓景駒心疼一些,這個時代女娃總不是被關注的重點。當然,作為父親,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兒沒了也是會讓他心痛的。
“王上,”寧君安慰道:“沒有消息,也很難說發生了什麽情況,所以未必是出現最壞的情形。景曲為王上探秦消息,向來機警和謹慎,即便是被秦人所疑,應該也不會有什麽把柄落在秦人手中,或許隻是被禁出關中而已,秦人都不一定知道其與王上的關係。好在大俠嘉已經成為了大將軍嘉,若王上即楚王位,還會成為大司馬嘉,原來以景娥許其子的事情,現在對他來說已經不反映王上對他的態度是否真誠了,這樁聯姻的必要性已經不複存在。”
“也隻好慢慢等消息了,此刻函穀關雖開,但從彭城往關中道路上各路義軍和秦軍交錯,再重新遣景魅入關中沿途很不安寧。已經如此,不若待山東相對明朗之後再做打算。”景駒讚同的點點頭。
景曲和景娥的臉,相繼浮現在景駒的腦海裏,活靈活現,麵容生動,景駒不覺有了一絲淒楚。造暴秦的反,固然是秦的壓迫太重,又何嚐不是自己想要恢複大楚榮光、恢複景氏王族繁盛時代而光宗耀祖的期望所致呢?這就是代價之一了。
景駒的淒楚之感毫無道理,因為他的族弟景曲現在在胡亥的暗中操作下,其生意更好於往昔,金錢滾滾而來。而景駒的寶貝女兒此刻也正坐在大秦小皇帝的懷裏,與皇帝耳鬢廝磨著。
鹹陽宮中本沒有多少樹,以免樹木成為刺客潛入宮中的遮蔽之物。胡亥把景娥從景曲的人手中偷迴來後,覺得完全沒有樹木花草的宮殿群,顯得過於空曠,尤其鹹陽宮黑白色的單調甚至有些詭異的感覺,擔心景娥不習慣而影響心情,於是就在後宮群裏開始移栽樹木。不過在公子嬰和燕媼的堅持下,隻選種了一些樹幹不粗、冠狀樹頂的種類。現在兩人就在樹下的一張短榻上,周圍是景娥刻意不讓宮人掃去的滿地繽紛落葉。
當皇帝是件很愜意的事情,前提是當昏君。隻要不想當昏君,那就需要為自己的天下操心費力勞神。就像咱們的這個胡亥,雖然對外扮演著昏君的角色,內裏是不是個明君另說,至少還是在為已經歸屬自己的江山社稷做著各種安排。
皇帝又是個很孤獨的崗位,沒有朋友,沒有人可以交心,有苦沒地方說。尤其咱們這個胡亥,一腦子的現代思想,偏偏還要用當下這個時代的思維模式去辦事,不然驚著了古人,分分鍾把你替換掉。每每想到這裏,胡亥都有點頭疼的後悔,幹嘛要留下將閭三兄弟這幾個秦始皇的親兒子呢,對了,還有公子高。
胡亥一見鍾情的愛上景娥,另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可以跟景娥說很多事情,甚至倒倒自己心中的苦水。現代思維上的事情不能說,太過驚世駭俗,但一般的苦惱還是可以說的,這也是他要求在宮中要營造家庭氣氛的原因。不然見麵行禮,言必稱陛下,還怎麽拉近相互之間的距離?景娥是高門大戶家的女子,從門當戶對的角度上,兩人更容易相對平等的說說話。
自己的其他幾個宮妃,芙蕖、菡萏、海紅是原來的婢女,無論如何都無法讓他們擺脫腦中的上下尊卑。襄姬是胡女,自己與她的關係中,床幃中的因素更多一些。
景娥很聰明,其實景娥也同樣孤獨。遠離家裏,最親近的伴兒原來隻有自己的婢女樊朱,還被景曲賣了一道。這世道女人沒地位,連自己不也是要為親爹景駒的大事業,差點兒成為政治利益的抵押物嗎?
景娥很感激那個夏末飄著熱烈陽光的日子,能遇到現在這個小郎君,也打心底裏對郎君有無限的熱愛。不是因為他是皇帝,也是因為他是皇帝,是這樣一個很特別的皇帝。普通人家的家庭觀念,不計尊卑的家庭氛圍,這在王室或皇室中,不,在世族貴胄乃至豪門富戶中,都是極為難見的。小皇帝把兩千年之後的平等觀念帶到遠古,對家中女子而言提早得到相對平等的待遇,完全是意外之喜。
“郎君,何時薜荔才能真正成為郎君的夫人呢?”此言一出,景娥臉上飛出一道羞紅,但她舍棄了貴族女子的禮教說出這樣的話,已經說明她內心有那麽幾分急迫和完全願意獻身於郎君的心情。畢竟,在秦這個時代,十二歲結婚、十三歲生子幾乎是常態。
胡亥很滿足的蹭著景娥柔嫩的麵頰,聽到這句話也心中一蹦,不過他還是咬了咬後槽牙:“我都跟你說過了,這事兒不急,難道還怕郎君跑了不成?年歲太小,萬一有孕,生育的危險太大了。”
“再說,怎麽也要讓爾父,我的外舅,參加大婚儀式,才是正當的禮數。”
“可是,吾父現在是……”景娥不好說自己的親爹是反賊,“這樣如何可能來鹹陽?”
“當下山東,陳勝從陳郡敗逃,外舅那邊估計會有人攛掇他老人家從假王改稱楚王。”胡亥把自己的小臉和景娥的小臉分開,用手撫著她的頭發,“會稽郡項氏受了陳勝的大將軍銜,若外舅稱楚王,項氏的態度就很難捉摸。在我看來,項氏無論是對陳勝王,還是對汝父王,都會不喜。陳勝占了個首舉義旗的名分,外舅則占了三閭王族的身份,而項氏作為楚國世族,在當今這種武力為王的亂局中,實際上不是甘居人下的。”
“複立楚國目前以項氏的力量最強,他們會不利用自己的強力來左右重新稱王的人?項氏是一定要左右山東的局勢的,也絕不想被一個實力不如自己的王上所左右。歸根到底,楚王,不過是個大義。既然隻是一個名義,他們當然會想找一個容易控製的人來當王。陳勝是閭左,為世家大族所看不起。外舅雖是王族,可已經有秦嘉、寧君相佐,項氏若要不動刀兵的控製外舅,需要較長的時間和朝堂上的博弈。與其如此,不若另找一個王族來控製要簡單的多。”
景娥的臉有點發白,她對政治並非完全不知,以她的聰慧不難理解胡亥所說話中隱含的意思。
胡亥看了看她的臉色,笑了:“薜荔也不用太擔心外舅的安危,我既然能想到這兒,斷沒有做壁上觀的道理。隻要外舅正式稱王,我就會派出一些人暗藏在彭城、留縣附近,一旦外舅被項氏攻伐,他們會伺機將他老人家搭救出來。定陶駐有秦軍離那邊較近,兵力雖不足以對抗項氏軍,但協助救出外舅送往鹹陽還是沒有問題的。”
景娥小小的激動了一下,不過立即又閃現了一絲深層的憂鬱。
胡亥知道她還是在擔心“反賊”的名聲,假裝沒看到,繼續興高采烈的說道:“外舅若來鹹陽,那我就可以正式大婚,正式冊封薜荔為皇後,好期盼啊。”說完做出一副癡呆兒口角流涎的樣子。
景娥給逗樂了,忍不住“撲哧”一聲笑了出來,點了點胡亥的鼻子:“陛下,有點出息行不行?”
但隨即她的笑容就收斂了:“薜荔謝過郎君有心,隻是吾父畢竟有反秦稱王的舉動,若至鹹陽,大臣們……”
胡亥雙手捧住景娥的臉,在她唇上輕吻了一下:“若真的發生項氏攻伐我又能將外舅救出,自然在一段時間內他是不能公開露麵的。我們大婚之後先讓外舅避到霍邑或者於商去,等待山東的局勢變化。時機合適的時候,我會助外舅返迴楚地,再次稱王。”
景娥腦筋一轉,就明白了胡亥的意思。時機合適,時機合適景駒再次稱王,肯定是皇帝能用自己的父親起到對秦有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