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所說的幾載就換一批治政者,那豈不是幾年就會折騰一迴?公子嬰想不通。
公子嬰又想到另外一個問題:“既然陛下所推行的興商賈、耕作改良、鼓勵匠作等事最終都會危及帝王、朝堂,那陛下又為何要這樣做呢?”
胡亥哈哈大笑起來:“我所說可能發生的那種情況,就像剛才說治學啟民智一樣,需要太多的時間來慢慢演化。而徭役苦民、田產太低束縛農人、匠人地位低賤影響兵械民器發展,可都是眼前的要務。山東全麵混亂,大秦再無法從山東取賦,可現在關內、北疆加上秦銳,披甲五十萬以上,耗費糧秣輜重多少皇兄可以輕易算出來,單憑秦川和巴蜀兩地,可養如此多兵否?周文軍降卒發九原屯田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讓北疆軍糧秣可以自足嗎?”
公子嬰苦笑著拱手施禮:“陛下莫要嚇臣。既然陛下認為諸事的後果顯現還早,那就靜觀其變。正如陛下所說,當下的諸事必須采用陛下這些方略,總不能因陛下預期的未來,而‘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
“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引自《呂氏春秋》,就是不能因噎廢食的意思。
“其實,很多事情並不能完全由官吏來決定。”胡亥說:“例如,大秦律法中涉及農耕方式的律條,顯然也是治粟內史府內懂農耕的人所製定。興商,我讓商賈自行討論後再由府衙選定。主要是自先皇父一統天下後,從朝堂上就開始實行抑商,認為商賈不勞而獲巨利,還分了生產糧秣絲麻的人力,因此以商賈為賤,導致官吏中真正懂商的太少。即便是農耕、織造、匠作,我覺得以後也可成立行會,由行會製定初始的律法,再由官府審定。”
公子嬰知道製定賈律時皇帝是讓商賈們先自議,點了點頭:“這些政務律法,以前有的,可以考慮讓陛下所說的行會進言指出原有律法弊端,再行改進。山東民亂,確實凸顯出現有律法體係的刻板,陛下想要修法臣是很讚成的。”
“法必須重修以適應秦川以外的百姓,關中的法也一樣需要時時根據情勢變化修改。我所描述的未來,也是對現在的警示。”胡亥一邊站起走迴丹陛上的禦座,一邊做了個總結,“要推行利國利民之策,又不願愚民,那就要盡量把這些事情做好,讓百姓一直能擁戴當今朝堂和當今的皇帝,朕。”
見皇帝不再說話,專心對付不多的幾份奏簡,公子嬰也把注意力轉向案頭的被皇帝劃歸自己處置的公文,但多少還是有些走神。
二世皇帝沒有始皇帝勤政,很“昏庸”的把政務下放給公卿,可對很關鍵的權力卻是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比如軍權和高官的任免權。皇帝政務少,腦筋都用在了對未來大勢的考慮和布局上,也就出了很多完全不在意料之中的新奇想法。麵對皇帝這些奇思怪想,至少到現在尚還是多與公卿們進行商議後再形成詔令,沒有乾綱獨斷。
公子嬰在心裏笑笑,二世皇帝就算乾綱獨斷,如始皇帝一般,朝臣們又能如何?先不說大的軍權,就說現在皇帝身邊的拱衛力量,近衛是甲、盾、銳三層,再外是郎中軍騎,然後是衛尉。近衛之內還有十二錦衛,實際上韓談又從鐵壁軍中選了二十四個善搏擊的內侍作為日常貼身內侍。
現在的衛尉以內侍軍為主,這些內侍除了奴籍獲得黔首待遇,列為軍卒收入穩定,皇帝還為年老、傷病的失能內侍提供養老助殘,讓這些因為縮減宮中用度而裁減下來的內侍對皇帝感恩得不行不行的,因為不僅是待遇,而是這種舉動說明皇帝是拿他們這些在宮中狗都不如的宮隸當正常人看,顯然一旦有事必然會誓死扞衛皇帝……
自從小皇帝被掉包後迴歸,現在身邊真正是裏三層外三層的忠君之士,自己這個郎中令別說想要重現趙高偷天換日的複雜手段,就算簡單的遣人刺駕都無從下手,束手無策。如果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別人就更沒法做到。
對了,上林苑裏還有三千山地曲呢,那些人對皇帝也是忠心不貳的。
沒人能奈何的了皇帝,二世皇帝沒有始皇帝的威嚴霸氣,但誰都明白當今皇帝隻是不想展現霸氣,他的霸氣都內斂著,表麵顯現的是平和加嬉鬧,卻並非沒有真正的力量。
皇帝寵新貴,比如陳平,比如曹參,比如叔孫通,顯然是想對原來完全由老秦人主導而僵化的秦法進行改革的必須。這些新貴都來自山東,皇帝用山東新貴實行新政,顯然目光是看向山東最終亂平後的治理。
小小的年紀,目光竟然如此深遠……公子嬰在那個時代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之上,又加上了對這位皇帝小堂弟深深的敬佩。
_
公子嬰在下麵胡思亂想著,胡亥已經批完了寥寥無幾的奏簡,腦袋裏也在胡思亂想著。
當這個胡亥皇帝,從二世東巡被掉包算起當了差不多將近一年了,真正成為皇帝則當了半年多。咱們的胡亥此刻突然想,如果沒有趙高掉包皇帝的插曲,原本的胡亥也能夠認真履政且消除趙高這個不通政務家夥的影響,秦朝的曆史又會如何發展呢?
假定原本的胡亥當上皇帝後收斂了自己貪玩嬉戲的性子,認認真真的挑起始皇帝留給他的重擔,他大約會停建阿房宮,但可能不會停建始皇陵,因此徭役會撤掉一部分但對山東民心的影響不大。至於陳勝吳廣起義,還是會照樣發生,吳廣攻打滎陽敖倉應該也會繼續。周文會不會攻進關中則不一定,因為皇帝知道陳勝造反後必定會加強函穀關的防範。
如果真胡亥繼續由章邯組織刑徒與中尉軍混編並出關平叛,原本史書中發生的滅陳勝、滅魏、滅項梁也會發生,李由戰死雍丘也應該會發生,調動北疆軍與刑徒軍共同滅趙最後被項羽擊敗大約也照樣會發生。不同的是,章邯在敗給項羽後,因為沒有趙高在朝堂上胡來,因此真身胡亥會將章邯的敗軍引迴關中,並死守函穀關和河東郡。
史書中劉邦能進武關、破嶢關,是因為那時候關中朝臣和民心都已經被趙高霍霍散了,如果真身胡亥身邊沒有趙高的亂政,很可能劉邦根本就進不了武關,就算能破兩關進到藍田,收縮迴關中的章邯軍也能將其徹底斷送。
最終的結局,恐怕依然是固守關中,等待山東自變。不過太原郡和代郡不會再在大秦手中,河東郡可能也會丟掉,由於王離帶北疆軍出關平叛,河南地匈奴必然卷土重來。這時秦軍一定無力再管蕭關以北的事情,集中兵力在黃河以西從霍邑開始沿河守禦,並固守函穀關和武關,恢複到秦一統天下之前的狀況。
一旦局勢相對穩定後,就看真正的二世皇帝能不能看清積弊,重振旗鼓,再奪迴山東的江山了。當然,在李斯在朝的情況下,也不太會搞什麽新法,是不是能實行漢初的無為而治,也是無從猜測的,秦國在丟掉山東的情況下會走什麽樣的道路,完全是未知。
現在是自己坐在丹陛上,咱們的冒牌胡亥有些自得。雖然表麵看上去最後還是會丟掉山東退迴秦川,可擁有的地盤要大的多了,埋下的暗樁也有了。
李左車的代國擁有兩郡,是自己扶持的,算是自己的地盤,而且隔離了趙國和秦的直接接壤,弄出了一片戰略緩衝區。河南地未失,向北防範匈奴的戰線是穩固的。九原和代郡兩地能抗住匈奴南下,胡人就隻能走燕地了。百越雖然依舊鞭長莫及,自己施下先手直接封王,讓其先有個歸屬感。再通過黔中郡的山間馬幫打通貿易線。隻要大秦不倒,百越就不會真正自立稱帝,必要時還可從百越出奇兵掃掉項氏的發源地。另外,自己還有彭越這棵硬釘子,是為最後的大反攻所準備的。
停建阿房宮和始皇陵,提早散掉了山東徭役。雖然這事兒做的有些晚了,對當前局勢沒有太大影響,可到了山東民眾反秦的惡氣出盡,而山東各國又開始你打我我打你的時候,戰亂中的民眾就會想到,至少老秦統治時期沒有內部戰亂,而且秦帝本來已經開始改變了,首先就停掉了壓力最重的徭役,因此就很可能會開始念及秦帝的好處了。
把十幾萬戰俘弄到九原屯田,前期的經濟壓力確實很大。好在自己充分利用這十幾二十萬壯勞力向北配送的同時以獨輪車和革車運糧,本就減少了大批民夫的使用和糧耗。現在已經進入二世二年了,到本年秋,就會在九原有相當數量的糧粟出產,北疆養兵的糧秣負擔將大減,可以做到自給有餘,並可用餘糧與月氏進行交易,給匈奴的西南兩麵增加足夠的壓力。河南地本身的遊牧族和自己要求引入的遊牧小部落,也能在遇到天災時有本地糧救濟,不會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遊牧族的穩定又能給大秦帶來牛羊和戰馬。
至於動用金手指製造新奇玩意兒,改進軍械,推動冶鐵,試行深耕和一年兩季種植,可以極大地鞏固秦地的經濟和戰爭潛力;推進商貿又可獲取相應的稅賦強國而不擾民;推動治學則是為日後重新占領山東時提供足夠的官吏,能按自己的想法實施新法,穩定住整個天下。這樣一來,當中原再無戰亂、民眾能吃飽穿暖時,大秦未必能傳萬世,傳個十世二十世,隻要子孫們不太昏聵,還是可能的。
胡亥自嘲的笑了笑,上麵所想的,都是往好裏考慮的,可問題還是很多啊。
首先的問題就是自己想要閉關自守,蹲在崤山上飲著茶、喝著小酒,看山東地麵上捉對廝殺,看安期生在夢中給自己看過的煞氣紛卷……可那些跟隨始皇帝一統天下的大臣,那些習慣了大秦雄師戰無不勝的秦人,對自己這種毫無進取心、丟掉一大片祖宗基業的人又會是什麽態度?
反彈是可以想見的,反彈的力度多大則是未知的。如何引導秦臣秦人相信這一步是必須走的,可是一個大大的難題。所以,秦軍要敗,項羽要勝。秦軍敗,要敗的一時半會翻不過身,可又不能真正的傷損士氣和戰力;項羽勝,要勝得聲勢浩大讓秦人畏懼,又不能真正將山東擰成一股繩……這個度很難把握。
胡亥又笑了笑,這次笑得有點陰險。
其次的問題,是如何挑動劉邦鬥項羽。一旦秦軍敗迴關中,楚人攻關不下,就會劃分勢力範圍。如同曆史上一樣,楚齊燕趙魏韓,肯定複國;楚國為大,必然出現;項羽蠻橫,必然發生。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要讓劉邦鬥項羽,可劉邦的實力從何而來?
史書中,劉邦被封到漢中,隨即占據了巴蜀。韓信暗度陳倉又獲取了整個關中之地。所以在楚漢戰爭中,巴蜀供給糧秣,關中供給戰卒。蕭何最後把巴蜀與關中的少年和老人都征集起來給劉邦當軍卒用了,可見當時劉邦對戰爭資源的搜刮到了何種程度。而且劉邦一旦戰敗就縮進函穀關,弄得項羽也毫無辦法。
但現在巴蜀漢中連同關中,都是自己的,顯然不能給劉邦。可劉邦要是沒有戰爭資源,又該如何與項羽抗衡?
胡亥撓了撓頭。
來到這個時代,咱們這個胡亥因為做了很多曆史上沒有的事情,因此已經產生蝴蝶效應,很多事情的出現和發展開始偏離了原有曆史的軌道。好在咱們這個胡亥也沒有奢望曆史依舊像曆史一樣行進,所以早就有思想準備,在調兵遣將方麵也能盡力讓事態的大發展遵循曆史。例如把陳勝從陳郡趕向東麵,而不是匯集自己絕對優勢的軍力徹底圍困陳郡殺掉陳勝。例如雖然章邯滅魏提前了,但自己並沒有命令章邯向東再走不過一步之遙去把劉邦殺掉。
胡亥想到這兒又笑了,在這個階段殺掉劉邦簡直不要說太簡單,根本用不到章邯全力出擊,隻需讓酈商直接從大野澤北出擊偷襲,大概率弄死劉邦。劉邦的軍隊人數又少又屬烏合之眾,且甲兵不全。而酈商那一萬人都是高大的齊人,這麽長時間啥事兒不幹就使勁訓練了,全套的秦人甲兵。兩下比較,劉邦軍隊的戰力真不夠瞧的。
要不,把南陽郡和南郡留給劉邦?胡亥權衡著。
史書中鄱陽令吳芮也應該這一段時間就會反叛,號“鄱君”,顯然他的勢力範圍正好隔開東麵的項氏。劉邦要是不傻,能夠占據南郡和南陽郡的情況下,一定會和吳芮達成一個協議,哪怕隻是讓吳芮中立。
如果小心控製戰爭的節奏,讓戰事發展到明年(二世三年)再讓秦軍縮進關中,今年深耕和雙季種植就能見一定的成果,明年應該會有更多收獲。加上九原郡糧秣自給,關中有足夠的餘糧可以采用某種方式,或貿易,或使人遊說劉邦先向秦假投誠,提供給劉邦做軍需,兩郡的人力可為劉邦提供兵源,雖然不如曆史上巴蜀加秦川供給的兵力數量大,但可以輔之以其他手段,使劉邦在很長一段時間屹立不倒。必要時還可在太行陘口放行劉邦入河東郡躲災避難……就算把河東之地也讓給劉邦又如何?
胡亥輕拍了一下前額,讓出河東的風險太大,需要因勢而定。
剩下的問題就是繼續促進匠作、商貿的發展,讓關中成為一片繁華之地。
胡亥已經有了一個構想,結好月氏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共抗匈奴,還有開拓河西走廊商路的作用,與西域諸國,乃至更遠的大夏、塞琉古、孔雀王朝等諸國建立貿易關係。
至於匈奴,也不是不可以和平相處的,茶鹽都可貿易,糧食也可以貿易,絲綢珠寶都可以貿易,當然金鐵就算了。
這種和平相處一定要在強大的武力保證下進行,匈奴人一切為了生存,可不管什麽道義不道義。
快傳已經證明了高速信息通道的價值,要不要繼續玩玩無線電?胡亥心中暗自啐了自己一口,那東西太超前了,有線電報都超前,還需要大量的銅或鐵,還要弄出電池甚至發電機來……不過這個有線電報還是可以想想的……
還有鐵路,就算窮盡自己在秦朝的這輩子,估計冶鐵的產量也不足以大規模建設鐵路。要知道按照現代輕軌的規格,1米鐵軌也要30kg鋼鐵,單就在往北疆的秦直道上鋪軌,沒有3萬噸鋼鐵也沒戲。而直至千年後的宋朝,鋼鐵產出不過十幾二十萬噸,還是整個北宋時期的總產量而非年產。
鋪木軌,能減少多少摩擦力?壽命多少?鋪石軌,需要動用多少徭役采石和加工?還是現在用四輪車加軸承來的更簡單。另外就算有鋪鐵路的鋼材,那要不要有蒸汽機?以當下的匠作水平又是一個大難題。可是……這個時代的運輸,真的是個大麻煩啊……
冒牌胡亥皇帝滿腦子都是軍國大事的構想,至於公子嬰所感歎他身周強大的護衛力量,在他而言就是一些小手段吧。這個時代忠君思想是超級濃厚,但也擋不住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還是有那麽一些諸侯是被臣子幹掉的,趙高掉包皇帝不過是自己最直接感受到的一次。
_
關中的臣民對大秦的二世皇帝忠心而敬畏,遠在東方彭城的秦嘉對自己的假王卻談不上敬畏。
現在在景駒名下已有三萬多部曲,但這些當中真正屬於景駒拉起來的隊伍隻有東陽寧君所屬的不到一萬人,而且作為景駒朝中的大將軍,秦嘉對這一萬人名義上也具有完全的指揮權。秦嘉在想到這裏時往往有些得意,你東陽寧君雖然當初是假王的摯友,現在不還是要歸我控製嗎?
當然要說秦嘉對景駒不忠心也是不對的,既然立了景駒為假王,自己作為臣子自然會有必要的覺悟。作為一個豪客出身的人,秦嘉不認為自己可以稱王之後能獲得更多的人投靠,而利用景駒的王族身份則可招來士子投效和軍卒的認同,是一塊高高飄揚的金色大纛。
他不敬佩景駒的原因主要還是這個王上太順和,沒什麽王者霸氣,大多事物都讓自己做主,包括寧君也都很順從的聽從自己的指揮,顯得……不那麽有力量。
此刻,他帶著張楚王陳勝已死的消息,準備讓大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從假王變成真王,這樣以後楚地的各路義軍還不聞風而至?自己大將軍所能統帥的力量將會更加壯大。也許還能把最近南方興起的那支項家軍也歸入到自己的屬下,一統楚國,讓自己成為楚國複興的最大功臣。
彭城內原有的府衙已經被改造成了“王宮”,原有府衙周圍的民居也被征用了,開牆打洞裝門,擴展出了一大塊區域,然後把四周的圍牆加高,構築一些土台用於守衛,也就差不多了。諸位看客一定不要拿紫禁城的大小來考量秦時的王宮大小,也不要拿大秦皇帝的鹹陽宮甚至阿房宮來考量王宮的大小。秦始皇到處建宮室,是盤剝了整個天下的金錢和勞力,而就景駒目前所控製的地域,沒有這麽多的資源。
原來彭城府衙前本有一塊空地,不過不算太大,已經被王宮圈進來成了宮內殿前小廣場,王宮外拆掉了一片民居成為了宮外的廣場。當然,假王景駒並不是白白征用這些周圍民居的,以他平和的性格和王族的出身教養,必然是給予了被波及的百姓很多補償,把被搞掉的一些親秦人士和不法富戶的地產分給了這些民眾,另外也給親近大臣分賜了府第。
公子嬰又想到另外一個問題:“既然陛下所推行的興商賈、耕作改良、鼓勵匠作等事最終都會危及帝王、朝堂,那陛下又為何要這樣做呢?”
胡亥哈哈大笑起來:“我所說可能發生的那種情況,就像剛才說治學啟民智一樣,需要太多的時間來慢慢演化。而徭役苦民、田產太低束縛農人、匠人地位低賤影響兵械民器發展,可都是眼前的要務。山東全麵混亂,大秦再無法從山東取賦,可現在關內、北疆加上秦銳,披甲五十萬以上,耗費糧秣輜重多少皇兄可以輕易算出來,單憑秦川和巴蜀兩地,可養如此多兵否?周文軍降卒發九原屯田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讓北疆軍糧秣可以自足嗎?”
公子嬰苦笑著拱手施禮:“陛下莫要嚇臣。既然陛下認為諸事的後果顯現還早,那就靜觀其變。正如陛下所說,當下的諸事必須采用陛下這些方略,總不能因陛下預期的未來,而‘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
“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引自《呂氏春秋》,就是不能因噎廢食的意思。
“其實,很多事情並不能完全由官吏來決定。”胡亥說:“例如,大秦律法中涉及農耕方式的律條,顯然也是治粟內史府內懂農耕的人所製定。興商,我讓商賈自行討論後再由府衙選定。主要是自先皇父一統天下後,從朝堂上就開始實行抑商,認為商賈不勞而獲巨利,還分了生產糧秣絲麻的人力,因此以商賈為賤,導致官吏中真正懂商的太少。即便是農耕、織造、匠作,我覺得以後也可成立行會,由行會製定初始的律法,再由官府審定。”
公子嬰知道製定賈律時皇帝是讓商賈們先自議,點了點頭:“這些政務律法,以前有的,可以考慮讓陛下所說的行會進言指出原有律法弊端,再行改進。山東民亂,確實凸顯出現有律法體係的刻板,陛下想要修法臣是很讚成的。”
“法必須重修以適應秦川以外的百姓,關中的法也一樣需要時時根據情勢變化修改。我所描述的未來,也是對現在的警示。”胡亥一邊站起走迴丹陛上的禦座,一邊做了個總結,“要推行利國利民之策,又不願愚民,那就要盡量把這些事情做好,讓百姓一直能擁戴當今朝堂和當今的皇帝,朕。”
見皇帝不再說話,專心對付不多的幾份奏簡,公子嬰也把注意力轉向案頭的被皇帝劃歸自己處置的公文,但多少還是有些走神。
二世皇帝沒有始皇帝勤政,很“昏庸”的把政務下放給公卿,可對很關鍵的權力卻是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比如軍權和高官的任免權。皇帝政務少,腦筋都用在了對未來大勢的考慮和布局上,也就出了很多完全不在意料之中的新奇想法。麵對皇帝這些奇思怪想,至少到現在尚還是多與公卿們進行商議後再形成詔令,沒有乾綱獨斷。
公子嬰在心裏笑笑,二世皇帝就算乾綱獨斷,如始皇帝一般,朝臣們又能如何?先不說大的軍權,就說現在皇帝身邊的拱衛力量,近衛是甲、盾、銳三層,再外是郎中軍騎,然後是衛尉。近衛之內還有十二錦衛,實際上韓談又從鐵壁軍中選了二十四個善搏擊的內侍作為日常貼身內侍。
現在的衛尉以內侍軍為主,這些內侍除了奴籍獲得黔首待遇,列為軍卒收入穩定,皇帝還為年老、傷病的失能內侍提供養老助殘,讓這些因為縮減宮中用度而裁減下來的內侍對皇帝感恩得不行不行的,因為不僅是待遇,而是這種舉動說明皇帝是拿他們這些在宮中狗都不如的宮隸當正常人看,顯然一旦有事必然會誓死扞衛皇帝……
自從小皇帝被掉包後迴歸,現在身邊真正是裏三層外三層的忠君之士,自己這個郎中令別說想要重現趙高偷天換日的複雜手段,就算簡單的遣人刺駕都無從下手,束手無策。如果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別人就更沒法做到。
對了,上林苑裏還有三千山地曲呢,那些人對皇帝也是忠心不貳的。
沒人能奈何的了皇帝,二世皇帝沒有始皇帝的威嚴霸氣,但誰都明白當今皇帝隻是不想展現霸氣,他的霸氣都內斂著,表麵顯現的是平和加嬉鬧,卻並非沒有真正的力量。
皇帝寵新貴,比如陳平,比如曹參,比如叔孫通,顯然是想對原來完全由老秦人主導而僵化的秦法進行改革的必須。這些新貴都來自山東,皇帝用山東新貴實行新政,顯然目光是看向山東最終亂平後的治理。
小小的年紀,目光竟然如此深遠……公子嬰在那個時代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之上,又加上了對這位皇帝小堂弟深深的敬佩。
_
公子嬰在下麵胡思亂想著,胡亥已經批完了寥寥無幾的奏簡,腦袋裏也在胡思亂想著。
當這個胡亥皇帝,從二世東巡被掉包算起當了差不多將近一年了,真正成為皇帝則當了半年多。咱們的胡亥此刻突然想,如果沒有趙高掉包皇帝的插曲,原本的胡亥也能夠認真履政且消除趙高這個不通政務家夥的影響,秦朝的曆史又會如何發展呢?
假定原本的胡亥當上皇帝後收斂了自己貪玩嬉戲的性子,認認真真的挑起始皇帝留給他的重擔,他大約會停建阿房宮,但可能不會停建始皇陵,因此徭役會撤掉一部分但對山東民心的影響不大。至於陳勝吳廣起義,還是會照樣發生,吳廣攻打滎陽敖倉應該也會繼續。周文會不會攻進關中則不一定,因為皇帝知道陳勝造反後必定會加強函穀關的防範。
如果真胡亥繼續由章邯組織刑徒與中尉軍混編並出關平叛,原本史書中發生的滅陳勝、滅魏、滅項梁也會發生,李由戰死雍丘也應該會發生,調動北疆軍與刑徒軍共同滅趙最後被項羽擊敗大約也照樣會發生。不同的是,章邯在敗給項羽後,因為沒有趙高在朝堂上胡來,因此真身胡亥會將章邯的敗軍引迴關中,並死守函穀關和河東郡。
史書中劉邦能進武關、破嶢關,是因為那時候關中朝臣和民心都已經被趙高霍霍散了,如果真身胡亥身邊沒有趙高的亂政,很可能劉邦根本就進不了武關,就算能破兩關進到藍田,收縮迴關中的章邯軍也能將其徹底斷送。
最終的結局,恐怕依然是固守關中,等待山東自變。不過太原郡和代郡不會再在大秦手中,河東郡可能也會丟掉,由於王離帶北疆軍出關平叛,河南地匈奴必然卷土重來。這時秦軍一定無力再管蕭關以北的事情,集中兵力在黃河以西從霍邑開始沿河守禦,並固守函穀關和武關,恢複到秦一統天下之前的狀況。
一旦局勢相對穩定後,就看真正的二世皇帝能不能看清積弊,重振旗鼓,再奪迴山東的江山了。當然,在李斯在朝的情況下,也不太會搞什麽新法,是不是能實行漢初的無為而治,也是無從猜測的,秦國在丟掉山東的情況下會走什麽樣的道路,完全是未知。
現在是自己坐在丹陛上,咱們的冒牌胡亥有些自得。雖然表麵看上去最後還是會丟掉山東退迴秦川,可擁有的地盤要大的多了,埋下的暗樁也有了。
李左車的代國擁有兩郡,是自己扶持的,算是自己的地盤,而且隔離了趙國和秦的直接接壤,弄出了一片戰略緩衝區。河南地未失,向北防範匈奴的戰線是穩固的。九原和代郡兩地能抗住匈奴南下,胡人就隻能走燕地了。百越雖然依舊鞭長莫及,自己施下先手直接封王,讓其先有個歸屬感。再通過黔中郡的山間馬幫打通貿易線。隻要大秦不倒,百越就不會真正自立稱帝,必要時還可從百越出奇兵掃掉項氏的發源地。另外,自己還有彭越這棵硬釘子,是為最後的大反攻所準備的。
停建阿房宮和始皇陵,提早散掉了山東徭役。雖然這事兒做的有些晚了,對當前局勢沒有太大影響,可到了山東民眾反秦的惡氣出盡,而山東各國又開始你打我我打你的時候,戰亂中的民眾就會想到,至少老秦統治時期沒有內部戰亂,而且秦帝本來已經開始改變了,首先就停掉了壓力最重的徭役,因此就很可能會開始念及秦帝的好處了。
把十幾萬戰俘弄到九原屯田,前期的經濟壓力確實很大。好在自己充分利用這十幾二十萬壯勞力向北配送的同時以獨輪車和革車運糧,本就減少了大批民夫的使用和糧耗。現在已經進入二世二年了,到本年秋,就會在九原有相當數量的糧粟出產,北疆養兵的糧秣負擔將大減,可以做到自給有餘,並可用餘糧與月氏進行交易,給匈奴的西南兩麵增加足夠的壓力。河南地本身的遊牧族和自己要求引入的遊牧小部落,也能在遇到天災時有本地糧救濟,不會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遊牧族的穩定又能給大秦帶來牛羊和戰馬。
至於動用金手指製造新奇玩意兒,改進軍械,推動冶鐵,試行深耕和一年兩季種植,可以極大地鞏固秦地的經濟和戰爭潛力;推進商貿又可獲取相應的稅賦強國而不擾民;推動治學則是為日後重新占領山東時提供足夠的官吏,能按自己的想法實施新法,穩定住整個天下。這樣一來,當中原再無戰亂、民眾能吃飽穿暖時,大秦未必能傳萬世,傳個十世二十世,隻要子孫們不太昏聵,還是可能的。
胡亥自嘲的笑了笑,上麵所想的,都是往好裏考慮的,可問題還是很多啊。
首先的問題就是自己想要閉關自守,蹲在崤山上飲著茶、喝著小酒,看山東地麵上捉對廝殺,看安期生在夢中給自己看過的煞氣紛卷……可那些跟隨始皇帝一統天下的大臣,那些習慣了大秦雄師戰無不勝的秦人,對自己這種毫無進取心、丟掉一大片祖宗基業的人又會是什麽態度?
反彈是可以想見的,反彈的力度多大則是未知的。如何引導秦臣秦人相信這一步是必須走的,可是一個大大的難題。所以,秦軍要敗,項羽要勝。秦軍敗,要敗的一時半會翻不過身,可又不能真正的傷損士氣和戰力;項羽勝,要勝得聲勢浩大讓秦人畏懼,又不能真正將山東擰成一股繩……這個度很難把握。
胡亥又笑了笑,這次笑得有點陰險。
其次的問題,是如何挑動劉邦鬥項羽。一旦秦軍敗迴關中,楚人攻關不下,就會劃分勢力範圍。如同曆史上一樣,楚齊燕趙魏韓,肯定複國;楚國為大,必然出現;項羽蠻橫,必然發生。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要讓劉邦鬥項羽,可劉邦的實力從何而來?
史書中,劉邦被封到漢中,隨即占據了巴蜀。韓信暗度陳倉又獲取了整個關中之地。所以在楚漢戰爭中,巴蜀供給糧秣,關中供給戰卒。蕭何最後把巴蜀與關中的少年和老人都征集起來給劉邦當軍卒用了,可見當時劉邦對戰爭資源的搜刮到了何種程度。而且劉邦一旦戰敗就縮進函穀關,弄得項羽也毫無辦法。
但現在巴蜀漢中連同關中,都是自己的,顯然不能給劉邦。可劉邦要是沒有戰爭資源,又該如何與項羽抗衡?
胡亥撓了撓頭。
來到這個時代,咱們這個胡亥因為做了很多曆史上沒有的事情,因此已經產生蝴蝶效應,很多事情的出現和發展開始偏離了原有曆史的軌道。好在咱們這個胡亥也沒有奢望曆史依舊像曆史一樣行進,所以早就有思想準備,在調兵遣將方麵也能盡力讓事態的大發展遵循曆史。例如把陳勝從陳郡趕向東麵,而不是匯集自己絕對優勢的軍力徹底圍困陳郡殺掉陳勝。例如雖然章邯滅魏提前了,但自己並沒有命令章邯向東再走不過一步之遙去把劉邦殺掉。
胡亥想到這兒又笑了,在這個階段殺掉劉邦簡直不要說太簡單,根本用不到章邯全力出擊,隻需讓酈商直接從大野澤北出擊偷襲,大概率弄死劉邦。劉邦的軍隊人數又少又屬烏合之眾,且甲兵不全。而酈商那一萬人都是高大的齊人,這麽長時間啥事兒不幹就使勁訓練了,全套的秦人甲兵。兩下比較,劉邦軍隊的戰力真不夠瞧的。
要不,把南陽郡和南郡留給劉邦?胡亥權衡著。
史書中鄱陽令吳芮也應該這一段時間就會反叛,號“鄱君”,顯然他的勢力範圍正好隔開東麵的項氏。劉邦要是不傻,能夠占據南郡和南陽郡的情況下,一定會和吳芮達成一個協議,哪怕隻是讓吳芮中立。
如果小心控製戰爭的節奏,讓戰事發展到明年(二世三年)再讓秦軍縮進關中,今年深耕和雙季種植就能見一定的成果,明年應該會有更多收獲。加上九原郡糧秣自給,關中有足夠的餘糧可以采用某種方式,或貿易,或使人遊說劉邦先向秦假投誠,提供給劉邦做軍需,兩郡的人力可為劉邦提供兵源,雖然不如曆史上巴蜀加秦川供給的兵力數量大,但可以輔之以其他手段,使劉邦在很長一段時間屹立不倒。必要時還可在太行陘口放行劉邦入河東郡躲災避難……就算把河東之地也讓給劉邦又如何?
胡亥輕拍了一下前額,讓出河東的風險太大,需要因勢而定。
剩下的問題就是繼續促進匠作、商貿的發展,讓關中成為一片繁華之地。
胡亥已經有了一個構想,結好月氏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共抗匈奴,還有開拓河西走廊商路的作用,與西域諸國,乃至更遠的大夏、塞琉古、孔雀王朝等諸國建立貿易關係。
至於匈奴,也不是不可以和平相處的,茶鹽都可貿易,糧食也可以貿易,絲綢珠寶都可以貿易,當然金鐵就算了。
這種和平相處一定要在強大的武力保證下進行,匈奴人一切為了生存,可不管什麽道義不道義。
快傳已經證明了高速信息通道的價值,要不要繼續玩玩無線電?胡亥心中暗自啐了自己一口,那東西太超前了,有線電報都超前,還需要大量的銅或鐵,還要弄出電池甚至發電機來……不過這個有線電報還是可以想想的……
還有鐵路,就算窮盡自己在秦朝的這輩子,估計冶鐵的產量也不足以大規模建設鐵路。要知道按照現代輕軌的規格,1米鐵軌也要30kg鋼鐵,單就在往北疆的秦直道上鋪軌,沒有3萬噸鋼鐵也沒戲。而直至千年後的宋朝,鋼鐵產出不過十幾二十萬噸,還是整個北宋時期的總產量而非年產。
鋪木軌,能減少多少摩擦力?壽命多少?鋪石軌,需要動用多少徭役采石和加工?還是現在用四輪車加軸承來的更簡單。另外就算有鋪鐵路的鋼材,那要不要有蒸汽機?以當下的匠作水平又是一個大難題。可是……這個時代的運輸,真的是個大麻煩啊……
冒牌胡亥皇帝滿腦子都是軍國大事的構想,至於公子嬰所感歎他身周強大的護衛力量,在他而言就是一些小手段吧。這個時代忠君思想是超級濃厚,但也擋不住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還是有那麽一些諸侯是被臣子幹掉的,趙高掉包皇帝不過是自己最直接感受到的一次。
_
關中的臣民對大秦的二世皇帝忠心而敬畏,遠在東方彭城的秦嘉對自己的假王卻談不上敬畏。
現在在景駒名下已有三萬多部曲,但這些當中真正屬於景駒拉起來的隊伍隻有東陽寧君所屬的不到一萬人,而且作為景駒朝中的大將軍,秦嘉對這一萬人名義上也具有完全的指揮權。秦嘉在想到這裏時往往有些得意,你東陽寧君雖然當初是假王的摯友,現在不還是要歸我控製嗎?
當然要說秦嘉對景駒不忠心也是不對的,既然立了景駒為假王,自己作為臣子自然會有必要的覺悟。作為一個豪客出身的人,秦嘉不認為自己可以稱王之後能獲得更多的人投靠,而利用景駒的王族身份則可招來士子投效和軍卒的認同,是一塊高高飄揚的金色大纛。
他不敬佩景駒的原因主要還是這個王上太順和,沒什麽王者霸氣,大多事物都讓自己做主,包括寧君也都很順從的聽從自己的指揮,顯得……不那麽有力量。
此刻,他帶著張楚王陳勝已死的消息,準備讓大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從假王變成真王,這樣以後楚地的各路義軍還不聞風而至?自己大將軍所能統帥的力量將會更加壯大。也許還能把最近南方興起的那支項家軍也歸入到自己的屬下,一統楚國,讓自己成為楚國複興的最大功臣。
彭城內原有的府衙已經被改造成了“王宮”,原有府衙周圍的民居也被征用了,開牆打洞裝門,擴展出了一大塊區域,然後把四周的圍牆加高,構築一些土台用於守衛,也就差不多了。諸位看客一定不要拿紫禁城的大小來考量秦時的王宮大小,也不要拿大秦皇帝的鹹陽宮甚至阿房宮來考量王宮的大小。秦始皇到處建宮室,是盤剝了整個天下的金錢和勞力,而就景駒目前所控製的地域,沒有這麽多的資源。
原來彭城府衙前本有一塊空地,不過不算太大,已經被王宮圈進來成了宮內殿前小廣場,王宮外拆掉了一片民居成為了宮外的廣場。當然,假王景駒並不是白白征用這些周圍民居的,以他平和的性格和王族的出身教養,必然是給予了被波及的百姓很多補償,把被搞掉的一些親秦人士和不法富戶的地產分給了這些民眾,另外也給親近大臣分賜了府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