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二年正月,鹹陽宮。
叔孫通入宮候駕宣召,獲準進殿時,發現殿內已有上卿陳平、典客姚賈、禦使大夫頓弱和少府張蒼,當然郎中令輔王嬰基本總是在座的。
此時張蒼正在向皇帝匯報工作,內容是終於培訓出了一批具備複雜加密能力的書訊者,準備與現在用的那些簡易加密書訊者進行更替。皇帝聽完後挺高興,允可進行替換,還說這權力就授予你了,書訊者的更替事宜以後告知即可,無需請詔。
胡亥就著這個話題又問姚賈,聽風閣中的秘密傳訊人員是否也進行了培訓,姚賈迴複說有些難度,因為山東秘密線路上的書訊者通常一旦撒下去,就沒有太多的機會返迴鹹陽再培訓,因為這些人需要固定住址以便定點傳訊,一旦離開就需要重新更改一整套聯絡方式。
胡亥也覺得這是個事兒,那就還是把阿拉伯數字的使用提上日程吧。他拉過一張竹簡把中文數字和阿拉伯數字寫了一個對應關係,交給張蒼。當然他沒有用“阿拉伯數字”這個說法,隻是說用這種符號代替數字,即使寫下來的字簡被人拿到,也不知道是個什麽意思,讓張蒼和姚賈先在聽風閣內施行,並把秘密線路傳訊加密方式做一次算法上的小變化。在每日更新密碼的常例下,算法再做變化,通曉原有加密方式的聽風閣書訊者很容易掌握而無須迴鹹陽培訓,至於阿拉伯數字與文字數字的對應,十個數,死記硬背也費不了幾分鍾。
皇帝和少府、典客說這些事情的時候,叔孫通平靜的坐在頓弱的下手席位上。待皇帝扯完阿拉伯數字望向他時,才拱手說道:“臣此來是向陛下稟奏學政方麵的事宜,另還有一些需請陛下裁定的問題。臣的事非急務,陛下若有其他政事,臣可暫候。”
胡亥一笑,又和頓弱談了談收複的叛亂地區派遣官員的監察問題和關中防“賊”的捕影閣事務。作為禦使大夫,頓弱還是主張在派駐官員的同時派駐監禦史。叛地複得,如果能夠立即派駐得力的郡守、縣令縣長,並開始實行皇帝早就在著手的國法與地方法有別的新法,或許這些地方就會安定下來。頓弱一直不很讚成皇帝準備閉關鎖國的計劃,可胡亥一句話就把頓老頭問住了:“現有可派出的官吏,若為秦人,願行新法否?若非秦人,可控否?若無秦銳衛護,可持久乎?”
秦之郡守是高官,與九卿已經相去不遠,以往均為老秦人執掌,人手不足時連軍中部分老秦將領都“轉業地方”擔任郡守了。雖然頓弱並不知道在原本的曆史中,身屬秦人的會稽郡守殷通在陳勝起事沒多久都有了謀反自立之意,但他明白,讓非老秦人擔任縣令\/縣長尚可,一縣之地不大,但讓六國人在這亂世任山東的郡守……還不如直接不管呢,這類人隨時可叛。而老秦人為官又習慣於老秦的簡單粗暴苛法,不經一段時間的思想改造學習,就算給他們一定的地方立法自由,他們也會心中惴惴,總覺得哪兒哪兒都不對。
最關鍵的是胡亥的最後那句話,沒有雄厚的大秦武力作後盾,什麽郡守也頂不住叛軍攻擊。可山東各郡“就地取材”自組郡兵的可靠度堪憂,秦銳軍雖然足夠強大但覆蓋不了所有“光複區”,也不可能把秦銳變成不動窩的郡縣留守部隊。
到此刻,頓弱終於多多少少的開始理解皇帝想要先閉關自守作壁上觀的初衷了。山東之叛,亂了民心,想要收拾民心,先要徹底平叛。
最後頓弱與皇帝商定的辦法就是巡視監察,在暫時已重新控製的地區,如魏地、陳郡等,重派官員進行暫時管理,並告知可行新法,但不強求,也不追究誰參與叛亂,以安民為主。禦史府派監禦史巡視,隻看不說,對實行新法的情況進行問題收集和成效觀察,以便繼續改進。若遇叛軍有攻擊某郡的可能而周邊無秦銳時,所派君官和禦史都準許他們有多快逃多快,誰也別參劾誰,保命為第一要務。當然如果手中有可靠兵卒的郡守,作為秦銳軍事行動的某個組成部分的,另說。
張蒼、姚賈、頓弱辭帝出殿,陳平大約對“學政”之類的事情不感興趣也借故離開了,大殿中就剩下了叔孫通和公子嬰,和皇帝。
叔孫通開始向皇帝匯報:“陛下上次詔令臣考慮治學與開啟民智之事,臣這段時間與太尉府、匠師台、太醫府等做過一些拜訪,各府對臣甚為禮遇,也提出了不少見解,臣尚在整理中。但臣感覺,為醫為匠,均可以其謀生,百姓中若有此等人,不難選,也願學。善兵者,既有可能藏在民中,也可能藏在軍中。藏於民者看其是否願從伍,藏於軍者則需各級將領是否善發掘。但均可訂法施行。待臣整理後,再將整理出的內容與各府相商,最終可先得到試行之法。”
叔孫通停頓一下,見皇帝很有興趣的看著他,就接著說:“隻是臣對於陛下所言設立府學、縣學和鄉學,將授學惠及黔首,以獲取治政的能吏一事,臣也與丞相府、禦史府以及六國博士做過探討。當下的主要障礙是山東紛亂,即使僅在關中開府授學,可以授學之師也大不足。當今入仕為官吏者,或取自世代為官之族、或取自私學大儒之門、或取自自學成名的士子,還有各官吏慧眼識才的舉薦。陛下倡導立官學教化萬民,而百姓日為生計所累,且認為仕途非自己這等人所可奢望,因此陛下想要設立官學吸引人才,臣思之頗覺惶惑。”
“黔首未必有此雄心為官,能入仕者有多種途徑,臣愚鈍,不知設立官學的必要性多大,臣向陛下請罪。”說完後直身行了一個正式的拜禮。
“先生無罪,起來吧。”胡亥一思索就習慣性的叩擊禦案,敲了幾下後突然問道:“孔子曾有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先生何以教我?”
叔孫通一愣,接著臉上就露出了古怪的神情。
胡亥心裏咯噔一下。幾番與叔孫通對話,他引用了幾次孔老二的語錄,都沒有在叔孫通臉上看到這樣的神情,難道這迴玩兒現了?
“若我說的不對,先生盡管指正,直言無罪。”胡亥趕緊找補。
叔孫通得到這個保證,才小心翼翼的迴答道:“陛下所言,恐非孔師原意。據臣的理解,孔師之意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指的是詩、禮、樂是民眾教化的基礎,民眾懂得了就能做任何事都不會出亂子,如果不懂就需要教化他們。”
胡亥這才明白,自己在前世裏所聽到的這句話,原來是古人文章斷句方式惹的禍,沒有標點符號的時代真是害死人。
叔孫通接著又說:“若按陛下所說,則其意完全不同,是不可使民開化、使民愚而易用的意思,這與陛下想要開啟民智,似有矛盾。”
“先生為孔孟一門所出,所言孔子之語義內涵自是對的。”胡亥當了這麽長時間皇帝,皇帝不可侵犯,所以臉皮厚也沒有誰敢去戳,自然可以表現心胸豁達從善如流,“我原本引孔子之言是想知道,先生是否認為普通民眾,黔首之輩,不適合啟其智?不過從先生剛才的迴答看,先生顯然沒有這個意思。”
叔孫通趕緊施禮拜謝:“謝陛下寬宏。臣雖無愚民之意,但這也是臣惶惑之處。剛才臣也說過,黔首對仕途敬而遠之,隻有不為生活所累的人才會讀書。書不是一般生活物品,價昂也非一般百姓可得。除了官宦世族,則隻有富戶、商賈有此財力。百姓黔首中,即使其子侄有讀書之心,但白日讀書會減少這些人家的勞力,夜黑讀書又需點燈熬油增加錢帛支出。陛下想要開啟民智的心是好的,可這些問題也是實際存在的。”
“正因為難,我才需要先生助力。”胡亥當然明白叔孫通說的都是實話,如果不能讓民眾看到讀書的好處,就算在二十、二十一世紀,使所有失學兒童讀書也是很難的,家長們首先想到的是眼前需要掙錢,因此需要國家下大力氣。
“我請先生操勞此事,也是著眼長遠。”胡亥早就不是平時那副憊懶的樣子,腰挺的直直的,眼睛中爍爍放光:“設立官學,也是解決讀書貴的一種方式。總有一些人家,生活尚可,讓一個子侄讀書在勞力上也能接受,就是購書與拜師的費用沒有著落。我也沒有指望先生設立府學後馬上就有黔首擠門而投。先做起來,先在鹹陽設一個內史郡府學,設榜告民。我估計鹹陽的一些小世族、小富戶會有人前來就學。沒有為師之人,可在博士以及未入仕的士子中聘請,所需金錢,朝堂擔一部分,宮中內庫也可擔一部分。若數年後此法可為朝堂郡縣取仕,就可完全列入朝政支出內。”
“關中其他各郡,”胡亥邊想邊看著叔孫通,“太中可發文到郡府詢問是否有此意願,是否有人可願為學師。萬事開頭難,我也並沒有給卿設立期限,你隻要根據具體情況盡力而為就行了。先生既然出自孔孟之門,想必也樂於教化萬民。”
“謝陛下。”叔孫通施禮,“治學治政,陛下對所授內容是否有所指定?”
“嘿嘿,”胡亥腰一彎,憊懶的樣子又迴來了,“先生出自孔孟,孔孟自然是要教授的。大秦以法立國,法之精要也是要講的。老莊無為,有約束帝王休養安民的作用,自然也可列入。至於墨家講非攻……墨家的機巧之學可於匠師台教授,至於非攻或攻,這很容易引起爭議,可作辯論之題。”
胡亥又一直腰:“治學,不是棄武,孔門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射禦皆武藝。太中必須記住,我不要書蠹腐儒,而要治國理政人才。”
“臣領詔。陛下,臣對於……”
……
皇帝和叔孫通哇啦哇啦的討論學政,公子嬰沒有插話,帶著耳朵聽著,感覺有些新奇。之前叔孫通與皇帝的幾次奏對都是一對一的,他沒有參加,這迴是頭一次聽到原來皇帝不光是要用叔孫通給大秦找當下亂世人才、不光是要叔孫通為皇帝複王爵尋找理由等等,升任其為太中大夫的主要目的還是要他發揮治學啟民智,看來給這個儒者提爵任太中大夫,並不是簡單的酬謝。
轉念他又把注意力轉移到了胡亥身上。公子嬰從這個小堂弟小的時候就認識,從來也沒覺得他是個能把目光一直放到治學深度的人。登基為二世皇帝到被掉包之前,隻是從嬉樂小童轉換為初做帝王,有了認真治政的樣子。但從被人掉包又在自己協助下奪迴帝位後,所做的各類事情都顯得……換了個人?換了個腦袋?換人不可能,當初來找自己奪迴帝位,用隱秘之事證明自己,顯然是原裝貨不假。換了個腦袋……除非神仙附體了,或者就是隨上卿陳平東遊中開竅了。
這個陳平,還真的不是凡品啊。
叔孫通和皇帝就治學的各種問題足足討論了一個時辰,在確認了皇帝的完全支持和皇帝對治學的思路之後,滿足的離開了。
胡亥看著叔孫通的背影消失在殿門外,轉頭問公子嬰:“皇兄對治學之事有何看法?剛才為啥一語不發?”
“陛下與太中所論,臣未及陛下思慮深遠,所以一直在恭聽。”
“你也聽了這麽久了,說說看法吧。”胡亥不容公子嬰閃躲,一步一步的進逼著。
“陛下一定要臣說,臣就提一點剛剛想到的吧。”公子嬰拱拱手,“陛下設立官學,是不是想要從寒門取仕?臣所疑慮的是,由寒門晉身的官吏,與由世族、富戶士子出身的官吏,可否能相互禮敬而使政通?先皇帝一統天下,確實用了一些有功軍將為郡官,然而當了郡守、郡丞的軍將實際上也多出自富門或世家,不識文也無法通曉秦律並依律治政。官學出身入仕,識文曉律治政基礎都有了,可出身寒門者的眼界格局是否夠了呢?臣愚鈍,這些事情剛才一直在心裏猶疑。”
“皇兄所想的很現實。”胡亥用手指敲了敲茶碗向旁邊侍立的韓談示意倒茶,同時指了指公子嬰的席案讓一起倒上,“自春秋至先秦七國,諸侯各國領地都不算很大。楚國地域較廣,可楚國的情況是有諸多小國奉楚王為共主,其國內仍是小諸侯國自治。所以,各國,包括秦國在內,臣工、郡府多自世家貴胄選任。”
“可自從先皇父一統山東諸國、設郡三十六開始,如何派任郡縣官吏就一直是個問題。老秦人習慣於秦法可不適合六國情勢,於各郡內選六國本地士子為主官,一則朝中秦臣對這些人的忠誠很不信任,二則這些人對秦法多有抵觸。先皇父與太師在天下強推秦法,任用老秦人、甚至是軍將為郡守,產生的結果就是現在這樣了,所謂六國百姓苦患之。”
胡亥喝了口茶:“什麽事情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在開始設官學,真正衣食不繼的寒門也不會有人來就學,即使官學不繳學資不收束修可免費讀書,但吃飯穿衣總還是要自行解決的。所以能就讀之人至少也是個小富戶,家有餘產,可能本來就在家中自學了,官學等於給他們一個入仕的機會。至於眼界格局,此等人讀書多了,自然會打開眼界,而一旦開始接觸政務,慢慢也就有了經驗。剛入仕也不會授予高官,有一個過程。”
“陛下,臣還有一疑慮。”公子嬰也喝了口茶,“當下無論是世族還是士子為官,家境都還不錯,為官的薪俸更可為家中生活增添一份保證,因此治政能力或有優劣,官聲通常都仍佳,再加上禦史府監察,即便山東六國舊民對秦律不滿,卻鮮聞有因官吏貪酷獲罪。然而寒門入仕,現有薪俸就是其家所得,若其所得不足養家,那就很有可能出現……”
胡亥打斷了公子嬰的話:“出現以權謀私,對吧。其實皇兄所言的就是清官與濁官的區別。清官不以俸祿為生,濁官因貧寒而俸祿不足以滿足其所想而起私念。皇兄,所有事情都必然各有利弊。近數月,我鼓勵商貿、試行深耕法提高糧產、設立匠師台促進匠作,皇兄又以為如何呢?”
公子嬰覺得皇帝的問話顯然不僅僅是表麵上所顯示的含義,於是陷入思索。胡亥也不催,靜靜的飲茶等待著。
公子嬰想了差不多兩分鍾的時間,抬頭說:“陛下興商賈,原曾說過以商代替徭役,民商皆有所得,等同給民減負。深耕與堆肥,促進糧產自是強國之舉,匠師台鼓勵匠人巧思,促進軍械和民具更易用,也是推進生產之舉。恕臣愚鈍,臣皆認為這幾項是利國利民,想不到有何弊端。”
胡亥笑了笑,搖搖頭:“於國於民,確如皇兄所說,沒什麽弊端,也是天下發展的方向。但換個角度看,對皇帝,對貴族,可都不是什麽好事兒。”
他站了起來,走到公子嬰案前就地一坐:“深耕與多季種植促進了糧產,糧食多了就用不到那麽多農人,會從田地中釋放出很多人力。這些人力就會更多地從事匠作、織紡,酒肆和食肆等也可獲得更多人手,商貿將會更多地發展……糧食多了,生活所需品多了,百姓手中的資財也多了,就會有更多的人能夠讀書、入學、成為士子。”
胡亥習慣的奸笑又來了:“那麽問題就來了。士子大都是有自己的思想的,有思想的人多了,對皇兄這樣有食邑、對購置擁有大量田畝之富戶,會不會就讓人覺得是一群不勞而獲之人呢?要知道,單就贏姓宗室中就有很多人沒有為官,沒有為百姓謀,是拿宗室歲俸生活的,歲俸錢粟又來自稅賦,那麽有了思想的百姓,會不會就想推翻現有的皇帝、官吏呢?”
公子嬰也笑了:“陛下請免臣直言犯上之罪,臣覺得陛下所言有些誇大了。就算百姓不滿皇帝與官吏,可治政之事仍然是需要有人來做,維護疆界仍需士卒和將軍,就連陳勝在陳郡,也是自己稱王收賦,以此管束所侵大秦郡縣。如果沒有朝堂和各級府衙,臣不認為百姓均可自安。”
“皇兄說的不錯。”胡亥讚同道:“但皇兄有沒有想過,百姓們的思想如果強大到想要推翻現有的朝堂和府衙,當然他們想要的是在推翻原有之後,挑選他們認為能夠符合他們利益的新王新帝新朝堂和新官吏。始皇帝崩而朕以二世皇帝即位,皆因朕是始皇帝的親子,而非朕是能夠滿足百姓利益的人。”
“真到我說的那種時候,百姓們顯然不會認為世襲皇帝是最佳選擇,因此或許會搞民間推舉製,每隔數載就搞一次全民選舉,推舉他們認為可滿足自身利益者治政。這些被推舉之人就隻有幾載治政權力,比如四載或五六載,到期就必須再行推舉。皇兄覺得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對百姓而言更適合呢?”
“臣想象不出。”公子嬰覺得皇帝說的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不搞世襲搞推舉,那這個天下還不全亂套了?百姓是什麽,百姓就是一群螻蟻。雖然螻蟻也能掀翻官府或朝堂,就像現在山東的情況那樣,但最終還是要有新的帝王來統治。商替代夏、周替代商、秦替代周,不都是這樣嗎?雖然朝代更替都是因原有朝代如小皇帝所說對百姓過於壓榨所致,那就換一個帝王朝代好了。任何一個朝代的各個帝王隻要別太昏庸,延續數百載總還是能做到的。
叔孫通入宮候駕宣召,獲準進殿時,發現殿內已有上卿陳平、典客姚賈、禦使大夫頓弱和少府張蒼,當然郎中令輔王嬰基本總是在座的。
此時張蒼正在向皇帝匯報工作,內容是終於培訓出了一批具備複雜加密能力的書訊者,準備與現在用的那些簡易加密書訊者進行更替。皇帝聽完後挺高興,允可進行替換,還說這權力就授予你了,書訊者的更替事宜以後告知即可,無需請詔。
胡亥就著這個話題又問姚賈,聽風閣中的秘密傳訊人員是否也進行了培訓,姚賈迴複說有些難度,因為山東秘密線路上的書訊者通常一旦撒下去,就沒有太多的機會返迴鹹陽再培訓,因為這些人需要固定住址以便定點傳訊,一旦離開就需要重新更改一整套聯絡方式。
胡亥也覺得這是個事兒,那就還是把阿拉伯數字的使用提上日程吧。他拉過一張竹簡把中文數字和阿拉伯數字寫了一個對應關係,交給張蒼。當然他沒有用“阿拉伯數字”這個說法,隻是說用這種符號代替數字,即使寫下來的字簡被人拿到,也不知道是個什麽意思,讓張蒼和姚賈先在聽風閣內施行,並把秘密線路傳訊加密方式做一次算法上的小變化。在每日更新密碼的常例下,算法再做變化,通曉原有加密方式的聽風閣書訊者很容易掌握而無須迴鹹陽培訓,至於阿拉伯數字與文字數字的對應,十個數,死記硬背也費不了幾分鍾。
皇帝和少府、典客說這些事情的時候,叔孫通平靜的坐在頓弱的下手席位上。待皇帝扯完阿拉伯數字望向他時,才拱手說道:“臣此來是向陛下稟奏學政方麵的事宜,另還有一些需請陛下裁定的問題。臣的事非急務,陛下若有其他政事,臣可暫候。”
胡亥一笑,又和頓弱談了談收複的叛亂地區派遣官員的監察問題和關中防“賊”的捕影閣事務。作為禦使大夫,頓弱還是主張在派駐官員的同時派駐監禦史。叛地複得,如果能夠立即派駐得力的郡守、縣令縣長,並開始實行皇帝早就在著手的國法與地方法有別的新法,或許這些地方就會安定下來。頓弱一直不很讚成皇帝準備閉關鎖國的計劃,可胡亥一句話就把頓老頭問住了:“現有可派出的官吏,若為秦人,願行新法否?若非秦人,可控否?若無秦銳衛護,可持久乎?”
秦之郡守是高官,與九卿已經相去不遠,以往均為老秦人執掌,人手不足時連軍中部分老秦將領都“轉業地方”擔任郡守了。雖然頓弱並不知道在原本的曆史中,身屬秦人的會稽郡守殷通在陳勝起事沒多久都有了謀反自立之意,但他明白,讓非老秦人擔任縣令\/縣長尚可,一縣之地不大,但讓六國人在這亂世任山東的郡守……還不如直接不管呢,這類人隨時可叛。而老秦人為官又習慣於老秦的簡單粗暴苛法,不經一段時間的思想改造學習,就算給他們一定的地方立法自由,他們也會心中惴惴,總覺得哪兒哪兒都不對。
最關鍵的是胡亥的最後那句話,沒有雄厚的大秦武力作後盾,什麽郡守也頂不住叛軍攻擊。可山東各郡“就地取材”自組郡兵的可靠度堪憂,秦銳軍雖然足夠強大但覆蓋不了所有“光複區”,也不可能把秦銳變成不動窩的郡縣留守部隊。
到此刻,頓弱終於多多少少的開始理解皇帝想要先閉關自守作壁上觀的初衷了。山東之叛,亂了民心,想要收拾民心,先要徹底平叛。
最後頓弱與皇帝商定的辦法就是巡視監察,在暫時已重新控製的地區,如魏地、陳郡等,重派官員進行暫時管理,並告知可行新法,但不強求,也不追究誰參與叛亂,以安民為主。禦史府派監禦史巡視,隻看不說,對實行新法的情況進行問題收集和成效觀察,以便繼續改進。若遇叛軍有攻擊某郡的可能而周邊無秦銳時,所派君官和禦史都準許他們有多快逃多快,誰也別參劾誰,保命為第一要務。當然如果手中有可靠兵卒的郡守,作為秦銳軍事行動的某個組成部分的,另說。
張蒼、姚賈、頓弱辭帝出殿,陳平大約對“學政”之類的事情不感興趣也借故離開了,大殿中就剩下了叔孫通和公子嬰,和皇帝。
叔孫通開始向皇帝匯報:“陛下上次詔令臣考慮治學與開啟民智之事,臣這段時間與太尉府、匠師台、太醫府等做過一些拜訪,各府對臣甚為禮遇,也提出了不少見解,臣尚在整理中。但臣感覺,為醫為匠,均可以其謀生,百姓中若有此等人,不難選,也願學。善兵者,既有可能藏在民中,也可能藏在軍中。藏於民者看其是否願從伍,藏於軍者則需各級將領是否善發掘。但均可訂法施行。待臣整理後,再將整理出的內容與各府相商,最終可先得到試行之法。”
叔孫通停頓一下,見皇帝很有興趣的看著他,就接著說:“隻是臣對於陛下所言設立府學、縣學和鄉學,將授學惠及黔首,以獲取治政的能吏一事,臣也與丞相府、禦史府以及六國博士做過探討。當下的主要障礙是山東紛亂,即使僅在關中開府授學,可以授學之師也大不足。當今入仕為官吏者,或取自世代為官之族、或取自私學大儒之門、或取自自學成名的士子,還有各官吏慧眼識才的舉薦。陛下倡導立官學教化萬民,而百姓日為生計所累,且認為仕途非自己這等人所可奢望,因此陛下想要設立官學吸引人才,臣思之頗覺惶惑。”
“黔首未必有此雄心為官,能入仕者有多種途徑,臣愚鈍,不知設立官學的必要性多大,臣向陛下請罪。”說完後直身行了一個正式的拜禮。
“先生無罪,起來吧。”胡亥一思索就習慣性的叩擊禦案,敲了幾下後突然問道:“孔子曾有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先生何以教我?”
叔孫通一愣,接著臉上就露出了古怪的神情。
胡亥心裏咯噔一下。幾番與叔孫通對話,他引用了幾次孔老二的語錄,都沒有在叔孫通臉上看到這樣的神情,難道這迴玩兒現了?
“若我說的不對,先生盡管指正,直言無罪。”胡亥趕緊找補。
叔孫通得到這個保證,才小心翼翼的迴答道:“陛下所言,恐非孔師原意。據臣的理解,孔師之意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指的是詩、禮、樂是民眾教化的基礎,民眾懂得了就能做任何事都不會出亂子,如果不懂就需要教化他們。”
胡亥這才明白,自己在前世裏所聽到的這句話,原來是古人文章斷句方式惹的禍,沒有標點符號的時代真是害死人。
叔孫通接著又說:“若按陛下所說,則其意完全不同,是不可使民開化、使民愚而易用的意思,這與陛下想要開啟民智,似有矛盾。”
“先生為孔孟一門所出,所言孔子之語義內涵自是對的。”胡亥當了這麽長時間皇帝,皇帝不可侵犯,所以臉皮厚也沒有誰敢去戳,自然可以表現心胸豁達從善如流,“我原本引孔子之言是想知道,先生是否認為普通民眾,黔首之輩,不適合啟其智?不過從先生剛才的迴答看,先生顯然沒有這個意思。”
叔孫通趕緊施禮拜謝:“謝陛下寬宏。臣雖無愚民之意,但這也是臣惶惑之處。剛才臣也說過,黔首對仕途敬而遠之,隻有不為生活所累的人才會讀書。書不是一般生活物品,價昂也非一般百姓可得。除了官宦世族,則隻有富戶、商賈有此財力。百姓黔首中,即使其子侄有讀書之心,但白日讀書會減少這些人家的勞力,夜黑讀書又需點燈熬油增加錢帛支出。陛下想要開啟民智的心是好的,可這些問題也是實際存在的。”
“正因為難,我才需要先生助力。”胡亥當然明白叔孫通說的都是實話,如果不能讓民眾看到讀書的好處,就算在二十、二十一世紀,使所有失學兒童讀書也是很難的,家長們首先想到的是眼前需要掙錢,因此需要國家下大力氣。
“我請先生操勞此事,也是著眼長遠。”胡亥早就不是平時那副憊懶的樣子,腰挺的直直的,眼睛中爍爍放光:“設立官學,也是解決讀書貴的一種方式。總有一些人家,生活尚可,讓一個子侄讀書在勞力上也能接受,就是購書與拜師的費用沒有著落。我也沒有指望先生設立府學後馬上就有黔首擠門而投。先做起來,先在鹹陽設一個內史郡府學,設榜告民。我估計鹹陽的一些小世族、小富戶會有人前來就學。沒有為師之人,可在博士以及未入仕的士子中聘請,所需金錢,朝堂擔一部分,宮中內庫也可擔一部分。若數年後此法可為朝堂郡縣取仕,就可完全列入朝政支出內。”
“關中其他各郡,”胡亥邊想邊看著叔孫通,“太中可發文到郡府詢問是否有此意願,是否有人可願為學師。萬事開頭難,我也並沒有給卿設立期限,你隻要根據具體情況盡力而為就行了。先生既然出自孔孟之門,想必也樂於教化萬民。”
“謝陛下。”叔孫通施禮,“治學治政,陛下對所授內容是否有所指定?”
“嘿嘿,”胡亥腰一彎,憊懶的樣子又迴來了,“先生出自孔孟,孔孟自然是要教授的。大秦以法立國,法之精要也是要講的。老莊無為,有約束帝王休養安民的作用,自然也可列入。至於墨家講非攻……墨家的機巧之學可於匠師台教授,至於非攻或攻,這很容易引起爭議,可作辯論之題。”
胡亥又一直腰:“治學,不是棄武,孔門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射禦皆武藝。太中必須記住,我不要書蠹腐儒,而要治國理政人才。”
“臣領詔。陛下,臣對於……”
……
皇帝和叔孫通哇啦哇啦的討論學政,公子嬰沒有插話,帶著耳朵聽著,感覺有些新奇。之前叔孫通與皇帝的幾次奏對都是一對一的,他沒有參加,這迴是頭一次聽到原來皇帝不光是要用叔孫通給大秦找當下亂世人才、不光是要叔孫通為皇帝複王爵尋找理由等等,升任其為太中大夫的主要目的還是要他發揮治學啟民智,看來給這個儒者提爵任太中大夫,並不是簡單的酬謝。
轉念他又把注意力轉移到了胡亥身上。公子嬰從這個小堂弟小的時候就認識,從來也沒覺得他是個能把目光一直放到治學深度的人。登基為二世皇帝到被掉包之前,隻是從嬉樂小童轉換為初做帝王,有了認真治政的樣子。但從被人掉包又在自己協助下奪迴帝位後,所做的各類事情都顯得……換了個人?換了個腦袋?換人不可能,當初來找自己奪迴帝位,用隱秘之事證明自己,顯然是原裝貨不假。換了個腦袋……除非神仙附體了,或者就是隨上卿陳平東遊中開竅了。
這個陳平,還真的不是凡品啊。
叔孫通和皇帝就治學的各種問題足足討論了一個時辰,在確認了皇帝的完全支持和皇帝對治學的思路之後,滿足的離開了。
胡亥看著叔孫通的背影消失在殿門外,轉頭問公子嬰:“皇兄對治學之事有何看法?剛才為啥一語不發?”
“陛下與太中所論,臣未及陛下思慮深遠,所以一直在恭聽。”
“你也聽了這麽久了,說說看法吧。”胡亥不容公子嬰閃躲,一步一步的進逼著。
“陛下一定要臣說,臣就提一點剛剛想到的吧。”公子嬰拱拱手,“陛下設立官學,是不是想要從寒門取仕?臣所疑慮的是,由寒門晉身的官吏,與由世族、富戶士子出身的官吏,可否能相互禮敬而使政通?先皇帝一統天下,確實用了一些有功軍將為郡官,然而當了郡守、郡丞的軍將實際上也多出自富門或世家,不識文也無法通曉秦律並依律治政。官學出身入仕,識文曉律治政基礎都有了,可出身寒門者的眼界格局是否夠了呢?臣愚鈍,這些事情剛才一直在心裏猶疑。”
“皇兄所想的很現實。”胡亥用手指敲了敲茶碗向旁邊侍立的韓談示意倒茶,同時指了指公子嬰的席案讓一起倒上,“自春秋至先秦七國,諸侯各國領地都不算很大。楚國地域較廣,可楚國的情況是有諸多小國奉楚王為共主,其國內仍是小諸侯國自治。所以,各國,包括秦國在內,臣工、郡府多自世家貴胄選任。”
“可自從先皇父一統山東諸國、設郡三十六開始,如何派任郡縣官吏就一直是個問題。老秦人習慣於秦法可不適合六國情勢,於各郡內選六國本地士子為主官,一則朝中秦臣對這些人的忠誠很不信任,二則這些人對秦法多有抵觸。先皇父與太師在天下強推秦法,任用老秦人、甚至是軍將為郡守,產生的結果就是現在這樣了,所謂六國百姓苦患之。”
胡亥喝了口茶:“什麽事情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在開始設官學,真正衣食不繼的寒門也不會有人來就學,即使官學不繳學資不收束修可免費讀書,但吃飯穿衣總還是要自行解決的。所以能就讀之人至少也是個小富戶,家有餘產,可能本來就在家中自學了,官學等於給他們一個入仕的機會。至於眼界格局,此等人讀書多了,自然會打開眼界,而一旦開始接觸政務,慢慢也就有了經驗。剛入仕也不會授予高官,有一個過程。”
“陛下,臣還有一疑慮。”公子嬰也喝了口茶,“當下無論是世族還是士子為官,家境都還不錯,為官的薪俸更可為家中生活增添一份保證,因此治政能力或有優劣,官聲通常都仍佳,再加上禦史府監察,即便山東六國舊民對秦律不滿,卻鮮聞有因官吏貪酷獲罪。然而寒門入仕,現有薪俸就是其家所得,若其所得不足養家,那就很有可能出現……”
胡亥打斷了公子嬰的話:“出現以權謀私,對吧。其實皇兄所言的就是清官與濁官的區別。清官不以俸祿為生,濁官因貧寒而俸祿不足以滿足其所想而起私念。皇兄,所有事情都必然各有利弊。近數月,我鼓勵商貿、試行深耕法提高糧產、設立匠師台促進匠作,皇兄又以為如何呢?”
公子嬰覺得皇帝的問話顯然不僅僅是表麵上所顯示的含義,於是陷入思索。胡亥也不催,靜靜的飲茶等待著。
公子嬰想了差不多兩分鍾的時間,抬頭說:“陛下興商賈,原曾說過以商代替徭役,民商皆有所得,等同給民減負。深耕與堆肥,促進糧產自是強國之舉,匠師台鼓勵匠人巧思,促進軍械和民具更易用,也是推進生產之舉。恕臣愚鈍,臣皆認為這幾項是利國利民,想不到有何弊端。”
胡亥笑了笑,搖搖頭:“於國於民,確如皇兄所說,沒什麽弊端,也是天下發展的方向。但換個角度看,對皇帝,對貴族,可都不是什麽好事兒。”
他站了起來,走到公子嬰案前就地一坐:“深耕與多季種植促進了糧產,糧食多了就用不到那麽多農人,會從田地中釋放出很多人力。這些人力就會更多地從事匠作、織紡,酒肆和食肆等也可獲得更多人手,商貿將會更多地發展……糧食多了,生活所需品多了,百姓手中的資財也多了,就會有更多的人能夠讀書、入學、成為士子。”
胡亥習慣的奸笑又來了:“那麽問題就來了。士子大都是有自己的思想的,有思想的人多了,對皇兄這樣有食邑、對購置擁有大量田畝之富戶,會不會就讓人覺得是一群不勞而獲之人呢?要知道,單就贏姓宗室中就有很多人沒有為官,沒有為百姓謀,是拿宗室歲俸生活的,歲俸錢粟又來自稅賦,那麽有了思想的百姓,會不會就想推翻現有的皇帝、官吏呢?”
公子嬰也笑了:“陛下請免臣直言犯上之罪,臣覺得陛下所言有些誇大了。就算百姓不滿皇帝與官吏,可治政之事仍然是需要有人來做,維護疆界仍需士卒和將軍,就連陳勝在陳郡,也是自己稱王收賦,以此管束所侵大秦郡縣。如果沒有朝堂和各級府衙,臣不認為百姓均可自安。”
“皇兄說的不錯。”胡亥讚同道:“但皇兄有沒有想過,百姓們的思想如果強大到想要推翻現有的朝堂和府衙,當然他們想要的是在推翻原有之後,挑選他們認為能夠符合他們利益的新王新帝新朝堂和新官吏。始皇帝崩而朕以二世皇帝即位,皆因朕是始皇帝的親子,而非朕是能夠滿足百姓利益的人。”
“真到我說的那種時候,百姓們顯然不會認為世襲皇帝是最佳選擇,因此或許會搞民間推舉製,每隔數載就搞一次全民選舉,推舉他們認為可滿足自身利益者治政。這些被推舉之人就隻有幾載治政權力,比如四載或五六載,到期就必須再行推舉。皇兄覺得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對百姓而言更適合呢?”
“臣想象不出。”公子嬰覺得皇帝說的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不搞世襲搞推舉,那這個天下還不全亂套了?百姓是什麽,百姓就是一群螻蟻。雖然螻蟻也能掀翻官府或朝堂,就像現在山東的情況那樣,但最終還是要有新的帝王來統治。商替代夏、周替代商、秦替代周,不都是這樣嗎?雖然朝代更替都是因原有朝代如小皇帝所說對百姓過於壓榨所致,那就換一個帝王朝代好了。任何一個朝代的各個帝王隻要別太昏庸,延續數百載總還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