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參心裏有點鬧得慌。你說皇帝陰險吧,這是完全可以放到明麵上的陽謀,就算劉季知道皇帝就想要他如此,他也不可能放著實利不爭。他不爭,自有人會先幹掉他去爭,所以隻要他想反,就非爭不可。
唯一可以自保的方式反而要看對手,如果劉季和劉季未來的對手能達成基本的共識,同時對關中的老秦抱有足夠的警惕而不去拚死相爭,還有可能形成兩方、三方或四方相安的局麵。
問題是,現在山東紛亂,誰會是劉季的最終對手呢?這位對手又是不是一個頭腦清晰之人呢?
胡亥可不管曹參想些什麽:“但是呢,我又很需要一些身懷大才、頭腦清晰、精於文治、又了解山東百姓疾苦之人,我已有幾個對山東所知較深的賢者。一為廷尉李由,原任三川郡守多年,雖身為老秦人卻知山東百姓。一為上卿陳平,本即為山東士子……”
陳平?曹參微微的抖動了一下,是自己和蕭何見過並拜請其為劉季送糧秣的那個陳平?難道劉季是陳平告訴皇帝的?
“……還有一人即客卿陸賈,身為楚人,又為士子,也知百姓疾苦。另外還有博士叔孫通等,也對山東情況甚為了解。”
“山東會亂,也許會亂幾年,但我也有信心最終能平靖。平靖之後又如何?我知道秦律在山東可能並不是很完備合用的律法,需要針對山東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變化。”胡亥乜斜著眼看著曹參:“我把你這個大賢者強力延請到鹹陽,就是為這個做準備。朕先任你為廷尉史,協助廷尉做重新修律之事,秩六百石,曹參,你可願為山東百姓做這樣的一件事情嗎?”
皇帝在說到“陳平”後的幾句話曹參走神了,從“秦律”開始才又集中精神“恭聆聖訓”,可就是後麵這段話卻完全出乎曹參的意料。
前麵,皇帝幾乎是以示威加炫耀的方式在不斷打擊曹參,而曹參認為這不過是一種心理戰術,目的是讓他臣服。雖然他對皇帝所知之事確實很震驚,但皇帝這樣的做法也激起了他內心中倔強反彈:想用這種方式收服我,沒門!
可皇帝最後的話語中,並沒有想要收服他俯首帖耳的為大秦效力、甚至還可能會讓他去與山東起義者對抗,而是著眼山東再次平靖後,如何製定一部適合天下的律法,為百姓創造一個平和的生存環境。這麽一來,曹參心頭之火當即就被澆滅了。為百姓,不正是他和蕭何都希望劉季成事之後想要做的事情嗎?
胡亥看著曹參的表情細微變化,覺得這一擊落到了實處,於是不再說話,隻是歪著頭看著曹參。
曹參內心中的洶湧波濤沒有持續很久,抬頭看著皇帝的探尋目光,他做出了決定:“陛下若不以小臣隻有小吏的資曆為愚鈍,臣願為百姓效力。”
說著直起身子向皇帝行了一個拜禮。
“嗯,願為百姓效力,足矣,還望你能言出必踐。”胡亥坐直,自然而然的流露出帝王的威嚴:“你家眷也將至鹹陽,我會詔令郎中令為你選一小宅,算朕賜予你的。禽卑,召郎中令與廷尉來。”
他吩咐完寺人後又說:“我知你喜黃老之說,目下黃老學說之翹楚,安期仙翁正在鹹陽,昨日尚於此殿內與眾臣論道。如你想要拜望,可由郎中令告知地點。”
“還有,”他臉上又閃過戲謔的表情:“你若想要把跟我的此番交談書信於某些人,比如蕭何,盡管為之,朕還允可你給沛縣發信使用三百裏郵驛。你在鹹陽的行動沒有任何限製,除了暫且不要離開關中外。”
安期生在鹹陽,還在宮中論道?這個消息又讓曹參覺得很突然。安期生到鹹陽之舉,顯然是對秦帝有所期冀,當年也是因與始皇帝相談三日後對始皇帝失望才會拒絕後來對他的再次召請。那麽……
曹參覺得,很有必要去拜望安期生一次,為黃老,也是為了聽聽安期生對二世皇帝的評價。至於皇帝說給蕭何寫信……他倒不是不信皇帝的話,而是想起臨走前蕭何所說過的:“天下事,各為其主,秦帝若用你,秦帝即為你主。小處而言,若你身在秦廷,卻心係為盜匪之劉季和我等,既不合臣子之道,也必有性命之憂。”
現在看這個皇帝的意思,性命之憂是不會有,但不合臣子之道,自己的名聲必為所累,還是算了吧。
論年齡,李由比曹參大了十多歲,所以曹參見到李由時很恭敬。李由也並未因為他是小吏出身而鄙薄他,從見麵起就對他很客氣,曹參覺得這種態度或許是因為他是皇帝召來的所謂“賢者”吧。不過人家對自己客氣,自己也隻能更為恭敬。
兩個人真情實意的客氣著,完全不知道在史書中,李由守雍丘敗於項羽和劉邦時,斬殺李由的就是眼前這個曹參。咱們的胡亥在曹參入朝之後第一步就讓這兩個相殺之人合作,不知道是故意的?還是故意的?還是故意的?
隨著李由來到廷尉府落座後,李由先笑著說道:“你這個廷尉史不一般啊,按說,廷尉史是下到郡縣處置律法事宜的,不過四百石俸。你為陛下親指秩六百石,專助本官修律,可見陛下對你的期許。”
曹參一直為負責刑獄的小吏,對秦律算精通的,但對朝堂府衙設置的細節卻不是很清楚,所以一聽李由如此說,也有點驚訝。
李由看曹參似乎也有點吃驚,於是解釋道:“廷尉府除本官外,還有廷尉正和廷尉左、右監,均秩千石以上,下麵就是廷尉史,秩四百石,主要職責是下郡縣巡察並實地處理地方級別的刑獄。而你既然是陛下親召的賢者,製定為修律而入廷尉,想必也不會屈就在本府中太多時日。”
“既然陛下指定廷尉史協助本官修律,不知你更關注哪方麵的律法?當下陛下指定協助本官修律提供建議之人還有上卿平,不過上卿平已假護軍,事務繁多,所以隻是定期與本官就方向性的大局商討。廷尉史既然熟知地方民情,想必能在具體律條修製上給予本官更細化的協助。”
曹參拱手施禮道:“廷尉閣下,秦律繁雜而細微,屬官於沛縣時也是主管刑獄之事,對刑律倒也算知之甚詳。此番屬官既得陛下交托為百姓謀,屬官想偏重於農耕桑麻和徭役方麵的律法修訂,還望廷尉閣下成全。”
李由笑了起來:“好吧,也沒有什麽成全不成全的說法,陛下也說過,修過的律法最終還要通過三公九卿的檢視同意,而且此番修律陛下的詔令是,除了刑獄、反叛等方麵,廷尉史要做農耕桑麻等方麵的律法,從朝堂的角度上隻做大方向的把握,具體的實施細目要因地而設,也就是由各郡乃至各縣根據本地情況製定,廷尉史必須按照這個方略來著手。”
“屬官必按這一方略進行,還請閣下放心。”
_
靳縣城外,未時。
陳勝站在輕車上,一人正在車前向他行禮送別,此人就是蔡賜所說的葛嬰,陳勝也正在向他還禮。
蔡賜昨日派出家仆去聯絡葛嬰,葛嬰一聽就欣然而來拜見陳勝,同時還帶來了三、四百人同至靳縣,據說他還能再召集到二、三百人,將於第二日抵達靳縣。
張楚軍除了葛嬰的人外,此時已經壯大到了五千人左右。靳縣是個下縣,管轄不足萬戶,所以陳勝能夠招納到四千多人差不多已是極限了,其中已經包含了很多五十多歲的老人和小於十五歲的少年。
陳勝覺得要讓葛嬰吸引住泗水郡的郡兵不來抄自己的後路,七、八百人還是有點少。雖然葛嬰如果在泗水郡內縱橫馳騁時,若有本事還能從其他縣吸納到人手,但現在要先讓他的隊伍能夠活下去,所以從自己的五千多人中分了五百人給葛嬰,其中還包括了兩百多不願意離開泗水郡的戍役。同時,陳勝還任命葛嬰為張楚軍的“征南將軍”,這讓葛嬰非常感激陳勝,認為陳大將軍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胸中自有溝壑的真男子。
吳廣已經一大早帶了四個人十匹馬,直奔陳縣去了。蔡賜待葛嬰與陳勝告別之後,也走了過去,與葛嬰殷殷話別,然後登上位於陳勝輕車側後自己的軺車,大隊人馬向著城父方向開拔。
葛嬰則帶著自己的一千多人開始東征西殺同時招納人馬,縱橫於泗水郡和九江郡之間。《史記》所載:“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
由於葛嬰的牽製並不斷壯大,泗水郡和九江郡都無力派出郡兵追剿陳勝,使得陳勝的張楚軍能夠順利的進軍陳郡。陳郡被陳勝拿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雖然葛嬰因私立楚王一事被陳勝誅殺,可泗水郡又要應對新崛起的劉邦,九江郡也要應對後來造反的吳芮,所以兩郡都未能對陳郡的“張楚國”造成威脅。
_
叔孫通坐在範陽一個簡陋的小宅庭院內,渾身發冷的望著對坐的蒯徹。
別誤會,不是蒯徹不容易說服,讓叔孫通束手無策,像蒯徹這樣的策士完全屬於誰能為他提供發展機會,他就為誰效死。
在治世往往沒有策士的生存空間,他們是為亂世而生的。秦一統天下十年,雖然統治手段高壓殘暴,但仍然還算是和平年代,所以策士們都快餓死了。張良是韓國丞相後人自是有一些家底,陳平、陸賈、叔孫通之流也算有家底,所以遊曆天下以待時機,但像張耳陳餘、酈食其這樣的策士都成了裏門小吏,隻能管管胡同裏弄混口飯吃……
蒯徹也一樣,活得實在很難說好,家中還算有點家底,也隻夠蹲在院中讀書、思考、發呆,連遊曆都沒有經濟基礎。
所以,叔孫通為他送來一個天大的好處,為目前最大的老板,大秦皇帝效力,他有什麽不樂意的?
當然,沒有叔孫通猛誇當今皇帝多麽英明睿智並非之前的暴虐無道昏君而且已為山東之亂預做了多少多少準備之類的說辭,蒯徹也不會投靠這樣一個眼瞅著江山天下已經搖搖欲墜的大秦皇帝。現在他確也聽到一些風聲,感覺秦帝有些風格變化,比如新發的那堆詔令,還有傳言行宮、離宮都已封閉人去樓空等,加上叔孫通的說明解釋拍胸脯,蒯徹倒是覺得,在這樣變局將生的時機下投靠這樣一個大boss,一旦乾坤扭轉,自己就類同開國功臣一般的地位了,機會不容錯過。
不過,蒯徹也知道自己的能力,不是那種非常具備高遠的目光、可觀望並準確判斷大局的謀略家,自己就是策士、雄辯者,審時度勢、因勢利導促成事情的發展是自己的強項,所以對於去鹹陽直接在皇帝身邊做謀士並不很熱衷,倒是聽叔孫通話語中談到李左車準備在代郡自立為王之事,他更感興趣,想去代郡試試看能不能與李左車合作,這也是聽了叔孫通講酈食其與彭越即將合作的事情後產生的靈感。
既然叔孫通此番出遊的目的大多都達到了,為啥還會渾身發冷?因為,他是真的渾身發冷,是要生病的征兆。
會過彭越後來找蒯徹,從昌邑到範陽並不算太遠,不過二百裏。
秦時的範陽在什麽地方也是史學上的爭議點,有說在固城的(今定興縣固城鎮),也有說在範縣的,在這裏就以範縣作為秦時的範陽。理由是武臣由白馬津(今滑縣南)渡黃河(河水)向東北先至範陽,取得範陽後才取邯鄲。範縣恰於白馬津東北,而固城還在邯鄲的北麵老遠,由白馬津繞過邯鄲先取固城再迴頭取邯鄲,這圈子兜的可真不小。所以個人看法範縣要合理一些,反正本書不是史書,不過是講個故事,本就不能當真。
雖然兩地距離不遠,可架不住叔孫通撞上了黴運,在渡黃河時趕上了風浪,被一個浪頭砸了一下,弄了個渾身透濕,然後又被風一吹,再加上出鹹陽以來一直在不停地奔波,休息很少,這身體就有點扛不住了。
蒯徹發現叔孫通病了,趕緊和甲士一道把他送迴亭驛,並且延醫問藥一通忙亂。請了範陽最好的醫者看過後,說是過於辛勞加上被淋水吹風,濕寒入骨,甚為麻煩,而且可能會很兇險,沒準還有性命之憂。
沒了叔孫通,蒯徹無論是去鹹陽見皇帝還是去找李左車,都少了一個引薦之人,而且也不可能把叔孫通拋下去奔自己的前程,那也太無義了。於是,叔孫通和蒯徹都因這場病,暫時被拘在了範陽,且按下不表。
秦二世元年七月二十二日,辰時。
胡亥睡眼惺忪的正由海紅、芙蕖和菡萏裏裏外外的忙活著給他更衣、準備洗漱和傳早餐。三妃過去當婢女伺候慣了,現在做了宮妃自己成了被伺候的對象,總還是覺得不舒服。尤其公子把新選出貼身伺候的六宮人就留下了兩個值夜,其他事情都由錦衛來做,那些錦衛做事她們可真的不放心。
晚上睡覺前的事情有宮人來做,她們如果也來不免有邀寵的嫌疑,早上來伺候公子總可以吧。
胡亥也覺得錦衛做伺候人的事情確實不如這幾個用熟了的小妃子順溜,也不如乳母芙蓉選的那六個宮人,而且留下的兩個貼身宮人天天上夜班也不是事兒,所以就幹脆把那兩個宮人給了海紅,然後每天值夜的宮人由她們三個的後宮院中派出,對於三人早上跑來伺候也沒表示反對,而且這三位隨時都可以上下其手一番,嘿嘿,舒爽。
這外袍剛剛套上,頭發還沒綰好,韓談急匆匆的跑進寢殿,悄聲稟告:“公子,三公九卿在殿外急請見駕。”
“哦?”掐指一算,這七月都快過完了,這會兒突然一大早就如此緊急的進宮,不會是……陳大爺和吳大爺真的造反了吧?!
“讓他們入殿候駕,我馬上就過去。”
_
大澤鄉的那個亭長躲過了殺身之禍,待那幫戍役向靳縣奔去後,馬上親自,不親自也不行了,亭驛的驛使都給殺光了,親自抓了一匹逃散到田間的驛馬,一路以八百裏加急的速度,沿途遇亭驛就換馬,當天天沒黑就到了相縣,向郡守報信。泗水郡守壯得知情況後,連夜布置,集合郡兵,第二天天一亮就派出了六百裏加急郵驛使,兩日將消息傳至雒陽。到了雒陽,消息就不用人馬來奔命傳送了,快傳係統在子時就把消息送到了丞相府。
丞相府的值守人員開始時並沒有把這個消息當迴事,戍役逃走這種事情最近些年並不少見,隻是這次逃亡的戍役比較多而且殺了亭驛的人,所以要特殊一些。向靳縣方向去了?值守人員有點坐不住了,以前戍役或刑徒逃亡,很少會殺押送者之外的人。
唯一可以自保的方式反而要看對手,如果劉季和劉季未來的對手能達成基本的共識,同時對關中的老秦抱有足夠的警惕而不去拚死相爭,還有可能形成兩方、三方或四方相安的局麵。
問題是,現在山東紛亂,誰會是劉季的最終對手呢?這位對手又是不是一個頭腦清晰之人呢?
胡亥可不管曹參想些什麽:“但是呢,我又很需要一些身懷大才、頭腦清晰、精於文治、又了解山東百姓疾苦之人,我已有幾個對山東所知較深的賢者。一為廷尉李由,原任三川郡守多年,雖身為老秦人卻知山東百姓。一為上卿陳平,本即為山東士子……”
陳平?曹參微微的抖動了一下,是自己和蕭何見過並拜請其為劉季送糧秣的那個陳平?難道劉季是陳平告訴皇帝的?
“……還有一人即客卿陸賈,身為楚人,又為士子,也知百姓疾苦。另外還有博士叔孫通等,也對山東情況甚為了解。”
“山東會亂,也許會亂幾年,但我也有信心最終能平靖。平靖之後又如何?我知道秦律在山東可能並不是很完備合用的律法,需要針對山東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變化。”胡亥乜斜著眼看著曹參:“我把你這個大賢者強力延請到鹹陽,就是為這個做準備。朕先任你為廷尉史,協助廷尉做重新修律之事,秩六百石,曹參,你可願為山東百姓做這樣的一件事情嗎?”
皇帝在說到“陳平”後的幾句話曹參走神了,從“秦律”開始才又集中精神“恭聆聖訓”,可就是後麵這段話卻完全出乎曹參的意料。
前麵,皇帝幾乎是以示威加炫耀的方式在不斷打擊曹參,而曹參認為這不過是一種心理戰術,目的是讓他臣服。雖然他對皇帝所知之事確實很震驚,但皇帝這樣的做法也激起了他內心中倔強反彈:想用這種方式收服我,沒門!
可皇帝最後的話語中,並沒有想要收服他俯首帖耳的為大秦效力、甚至還可能會讓他去與山東起義者對抗,而是著眼山東再次平靖後,如何製定一部適合天下的律法,為百姓創造一個平和的生存環境。這麽一來,曹參心頭之火當即就被澆滅了。為百姓,不正是他和蕭何都希望劉季成事之後想要做的事情嗎?
胡亥看著曹參的表情細微變化,覺得這一擊落到了實處,於是不再說話,隻是歪著頭看著曹參。
曹參內心中的洶湧波濤沒有持續很久,抬頭看著皇帝的探尋目光,他做出了決定:“陛下若不以小臣隻有小吏的資曆為愚鈍,臣願為百姓效力。”
說著直起身子向皇帝行了一個拜禮。
“嗯,願為百姓效力,足矣,還望你能言出必踐。”胡亥坐直,自然而然的流露出帝王的威嚴:“你家眷也將至鹹陽,我會詔令郎中令為你選一小宅,算朕賜予你的。禽卑,召郎中令與廷尉來。”
他吩咐完寺人後又說:“我知你喜黃老之說,目下黃老學說之翹楚,安期仙翁正在鹹陽,昨日尚於此殿內與眾臣論道。如你想要拜望,可由郎中令告知地點。”
“還有,”他臉上又閃過戲謔的表情:“你若想要把跟我的此番交談書信於某些人,比如蕭何,盡管為之,朕還允可你給沛縣發信使用三百裏郵驛。你在鹹陽的行動沒有任何限製,除了暫且不要離開關中外。”
安期生在鹹陽,還在宮中論道?這個消息又讓曹參覺得很突然。安期生到鹹陽之舉,顯然是對秦帝有所期冀,當年也是因與始皇帝相談三日後對始皇帝失望才會拒絕後來對他的再次召請。那麽……
曹參覺得,很有必要去拜望安期生一次,為黃老,也是為了聽聽安期生對二世皇帝的評價。至於皇帝說給蕭何寫信……他倒不是不信皇帝的話,而是想起臨走前蕭何所說過的:“天下事,各為其主,秦帝若用你,秦帝即為你主。小處而言,若你身在秦廷,卻心係為盜匪之劉季和我等,既不合臣子之道,也必有性命之憂。”
現在看這個皇帝的意思,性命之憂是不會有,但不合臣子之道,自己的名聲必為所累,還是算了吧。
論年齡,李由比曹參大了十多歲,所以曹參見到李由時很恭敬。李由也並未因為他是小吏出身而鄙薄他,從見麵起就對他很客氣,曹參覺得這種態度或許是因為他是皇帝召來的所謂“賢者”吧。不過人家對自己客氣,自己也隻能更為恭敬。
兩個人真情實意的客氣著,完全不知道在史書中,李由守雍丘敗於項羽和劉邦時,斬殺李由的就是眼前這個曹參。咱們的胡亥在曹參入朝之後第一步就讓這兩個相殺之人合作,不知道是故意的?還是故意的?還是故意的?
隨著李由來到廷尉府落座後,李由先笑著說道:“你這個廷尉史不一般啊,按說,廷尉史是下到郡縣處置律法事宜的,不過四百石俸。你為陛下親指秩六百石,專助本官修律,可見陛下對你的期許。”
曹參一直為負責刑獄的小吏,對秦律算精通的,但對朝堂府衙設置的細節卻不是很清楚,所以一聽李由如此說,也有點驚訝。
李由看曹參似乎也有點吃驚,於是解釋道:“廷尉府除本官外,還有廷尉正和廷尉左、右監,均秩千石以上,下麵就是廷尉史,秩四百石,主要職責是下郡縣巡察並實地處理地方級別的刑獄。而你既然是陛下親召的賢者,製定為修律而入廷尉,想必也不會屈就在本府中太多時日。”
“既然陛下指定廷尉史協助本官修律,不知你更關注哪方麵的律法?當下陛下指定協助本官修律提供建議之人還有上卿平,不過上卿平已假護軍,事務繁多,所以隻是定期與本官就方向性的大局商討。廷尉史既然熟知地方民情,想必能在具體律條修製上給予本官更細化的協助。”
曹參拱手施禮道:“廷尉閣下,秦律繁雜而細微,屬官於沛縣時也是主管刑獄之事,對刑律倒也算知之甚詳。此番屬官既得陛下交托為百姓謀,屬官想偏重於農耕桑麻和徭役方麵的律法修訂,還望廷尉閣下成全。”
李由笑了起來:“好吧,也沒有什麽成全不成全的說法,陛下也說過,修過的律法最終還要通過三公九卿的檢視同意,而且此番修律陛下的詔令是,除了刑獄、反叛等方麵,廷尉史要做農耕桑麻等方麵的律法,從朝堂的角度上隻做大方向的把握,具體的實施細目要因地而設,也就是由各郡乃至各縣根據本地情況製定,廷尉史必須按照這個方略來著手。”
“屬官必按這一方略進行,還請閣下放心。”
_
靳縣城外,未時。
陳勝站在輕車上,一人正在車前向他行禮送別,此人就是蔡賜所說的葛嬰,陳勝也正在向他還禮。
蔡賜昨日派出家仆去聯絡葛嬰,葛嬰一聽就欣然而來拜見陳勝,同時還帶來了三、四百人同至靳縣,據說他還能再召集到二、三百人,將於第二日抵達靳縣。
張楚軍除了葛嬰的人外,此時已經壯大到了五千人左右。靳縣是個下縣,管轄不足萬戶,所以陳勝能夠招納到四千多人差不多已是極限了,其中已經包含了很多五十多歲的老人和小於十五歲的少年。
陳勝覺得要讓葛嬰吸引住泗水郡的郡兵不來抄自己的後路,七、八百人還是有點少。雖然葛嬰如果在泗水郡內縱橫馳騁時,若有本事還能從其他縣吸納到人手,但現在要先讓他的隊伍能夠活下去,所以從自己的五千多人中分了五百人給葛嬰,其中還包括了兩百多不願意離開泗水郡的戍役。同時,陳勝還任命葛嬰為張楚軍的“征南將軍”,這讓葛嬰非常感激陳勝,認為陳大將軍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胸中自有溝壑的真男子。
吳廣已經一大早帶了四個人十匹馬,直奔陳縣去了。蔡賜待葛嬰與陳勝告別之後,也走了過去,與葛嬰殷殷話別,然後登上位於陳勝輕車側後自己的軺車,大隊人馬向著城父方向開拔。
葛嬰則帶著自己的一千多人開始東征西殺同時招納人馬,縱橫於泗水郡和九江郡之間。《史記》所載:“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
由於葛嬰的牽製並不斷壯大,泗水郡和九江郡都無力派出郡兵追剿陳勝,使得陳勝的張楚軍能夠順利的進軍陳郡。陳郡被陳勝拿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雖然葛嬰因私立楚王一事被陳勝誅殺,可泗水郡又要應對新崛起的劉邦,九江郡也要應對後來造反的吳芮,所以兩郡都未能對陳郡的“張楚國”造成威脅。
_
叔孫通坐在範陽一個簡陋的小宅庭院內,渾身發冷的望著對坐的蒯徹。
別誤會,不是蒯徹不容易說服,讓叔孫通束手無策,像蒯徹這樣的策士完全屬於誰能為他提供發展機會,他就為誰效死。
在治世往往沒有策士的生存空間,他們是為亂世而生的。秦一統天下十年,雖然統治手段高壓殘暴,但仍然還算是和平年代,所以策士們都快餓死了。張良是韓國丞相後人自是有一些家底,陳平、陸賈、叔孫通之流也算有家底,所以遊曆天下以待時機,但像張耳陳餘、酈食其這樣的策士都成了裏門小吏,隻能管管胡同裏弄混口飯吃……
蒯徹也一樣,活得實在很難說好,家中還算有點家底,也隻夠蹲在院中讀書、思考、發呆,連遊曆都沒有經濟基礎。
所以,叔孫通為他送來一個天大的好處,為目前最大的老板,大秦皇帝效力,他有什麽不樂意的?
當然,沒有叔孫通猛誇當今皇帝多麽英明睿智並非之前的暴虐無道昏君而且已為山東之亂預做了多少多少準備之類的說辭,蒯徹也不會投靠這樣一個眼瞅著江山天下已經搖搖欲墜的大秦皇帝。現在他確也聽到一些風聲,感覺秦帝有些風格變化,比如新發的那堆詔令,還有傳言行宮、離宮都已封閉人去樓空等,加上叔孫通的說明解釋拍胸脯,蒯徹倒是覺得,在這樣變局將生的時機下投靠這樣一個大boss,一旦乾坤扭轉,自己就類同開國功臣一般的地位了,機會不容錯過。
不過,蒯徹也知道自己的能力,不是那種非常具備高遠的目光、可觀望並準確判斷大局的謀略家,自己就是策士、雄辯者,審時度勢、因勢利導促成事情的發展是自己的強項,所以對於去鹹陽直接在皇帝身邊做謀士並不很熱衷,倒是聽叔孫通話語中談到李左車準備在代郡自立為王之事,他更感興趣,想去代郡試試看能不能與李左車合作,這也是聽了叔孫通講酈食其與彭越即將合作的事情後產生的靈感。
既然叔孫通此番出遊的目的大多都達到了,為啥還會渾身發冷?因為,他是真的渾身發冷,是要生病的征兆。
會過彭越後來找蒯徹,從昌邑到範陽並不算太遠,不過二百裏。
秦時的範陽在什麽地方也是史學上的爭議點,有說在固城的(今定興縣固城鎮),也有說在範縣的,在這裏就以範縣作為秦時的範陽。理由是武臣由白馬津(今滑縣南)渡黃河(河水)向東北先至範陽,取得範陽後才取邯鄲。範縣恰於白馬津東北,而固城還在邯鄲的北麵老遠,由白馬津繞過邯鄲先取固城再迴頭取邯鄲,這圈子兜的可真不小。所以個人看法範縣要合理一些,反正本書不是史書,不過是講個故事,本就不能當真。
雖然兩地距離不遠,可架不住叔孫通撞上了黴運,在渡黃河時趕上了風浪,被一個浪頭砸了一下,弄了個渾身透濕,然後又被風一吹,再加上出鹹陽以來一直在不停地奔波,休息很少,這身體就有點扛不住了。
蒯徹發現叔孫通病了,趕緊和甲士一道把他送迴亭驛,並且延醫問藥一通忙亂。請了範陽最好的醫者看過後,說是過於辛勞加上被淋水吹風,濕寒入骨,甚為麻煩,而且可能會很兇險,沒準還有性命之憂。
沒了叔孫通,蒯徹無論是去鹹陽見皇帝還是去找李左車,都少了一個引薦之人,而且也不可能把叔孫通拋下去奔自己的前程,那也太無義了。於是,叔孫通和蒯徹都因這場病,暫時被拘在了範陽,且按下不表。
秦二世元年七月二十二日,辰時。
胡亥睡眼惺忪的正由海紅、芙蕖和菡萏裏裏外外的忙活著給他更衣、準備洗漱和傳早餐。三妃過去當婢女伺候慣了,現在做了宮妃自己成了被伺候的對象,總還是覺得不舒服。尤其公子把新選出貼身伺候的六宮人就留下了兩個值夜,其他事情都由錦衛來做,那些錦衛做事她們可真的不放心。
晚上睡覺前的事情有宮人來做,她們如果也來不免有邀寵的嫌疑,早上來伺候公子總可以吧。
胡亥也覺得錦衛做伺候人的事情確實不如這幾個用熟了的小妃子順溜,也不如乳母芙蓉選的那六個宮人,而且留下的兩個貼身宮人天天上夜班也不是事兒,所以就幹脆把那兩個宮人給了海紅,然後每天值夜的宮人由她們三個的後宮院中派出,對於三人早上跑來伺候也沒表示反對,而且這三位隨時都可以上下其手一番,嘿嘿,舒爽。
這外袍剛剛套上,頭發還沒綰好,韓談急匆匆的跑進寢殿,悄聲稟告:“公子,三公九卿在殿外急請見駕。”
“哦?”掐指一算,這七月都快過完了,這會兒突然一大早就如此緊急的進宮,不會是……陳大爺和吳大爺真的造反了吧?!
“讓他們入殿候駕,我馬上就過去。”
_
大澤鄉的那個亭長躲過了殺身之禍,待那幫戍役向靳縣奔去後,馬上親自,不親自也不行了,亭驛的驛使都給殺光了,親自抓了一匹逃散到田間的驛馬,一路以八百裏加急的速度,沿途遇亭驛就換馬,當天天沒黑就到了相縣,向郡守報信。泗水郡守壯得知情況後,連夜布置,集合郡兵,第二天天一亮就派出了六百裏加急郵驛使,兩日將消息傳至雒陽。到了雒陽,消息就不用人馬來奔命傳送了,快傳係統在子時就把消息送到了丞相府。
丞相府的值守人員開始時並沒有把這個消息當迴事,戍役逃走這種事情最近些年並不少見,隻是這次逃亡的戍役比較多而且殺了亭驛的人,所以要特殊一些。向靳縣方向去了?值守人員有點坐不住了,以前戍役或刑徒逃亡,很少會殺押送者之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