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陛下說了幾件事情。”李由把皇帝請李斯寫隸書範本的事情說了說,看到父親沒有不悅之色,又小心翼翼的把修法的事情說了出來。
李斯半晌沒有作聲,然後歎息了一句:“陛下和先皇帝,不一樣啊。”
李由也有點感歎:“兒子也覺得,陛下雖沒有先皇帝的睨視一切的氣概,卻更精細和務實。”
“那依你看,陛下與公子扶蘇又有何異同?”李斯突然問道。父子兩人談論皇帝本是大忌,好在身處私宅,婢仆也都打發出去了。
“大公子仁善,”李由說道:“沒有先皇帝掃清一切障礙的豪氣,更關注百姓民生,更似守成之君,性格上有一點文儒之氣,對先皇帝一些強勢的做法有自己的看法,殺氣不足。先皇帝不也為此而把大公子發到北疆軍中去曆練了嗎?”
“二世皇帝登基以來,你沒有見過幾次。依你今日麵見陛下後的看法,陛下與公子扶蘇又有何異同呢?”李斯不動聲色的繼續問道。
“之前的陛下,和兒子今天所見的陛下,似大有不同。今日所見的陛下,所想的事情似乎很多,剛才兒也說過,精細而務實,不甚在意顏麵。與大公子相比……”
李由沉吟起來,“兒子無法比較,也是兒子與陛下接觸太少,隻能從陛下所發詔令來看。兒子感覺,陛下做事甚為果決,有自己的意誌,也能照顧臣子的想法和顏麵。陛下所想之事,不單是從君權角度考慮,而是從整個社稷角度去想。沒有大公子那種一望而知的謙和,倒是多少有一點先皇帝的氣概。好象……好象是先皇帝與大公子的折衷。”
李斯不說話了,陷入了沉思。
“大人從陛下登基以來一直在朝堂之上,兒子可否問問大人對陛下的看法?”李由觀察著李斯的表情放低聲音問道。
李斯長籲了一口氣:“先皇帝遺詔陛下接位,是我們當初都沒想到的,為此宗室中還鬧出了巨大的風波。陛下恐怕也沒想到,自信不足而恐懼,所以東巡時發作,幾乎把先皇帝子嗣屠戮殆盡以強撐門麵,說明陛下還是好顏麵。”
“其實宗室鼓噪,陛下不理不睬,諸公子公主又能如何?也是因為陛下對朝政無自信,所以盡皆依仗親信之人,趙高也因此得以架空陛下,誘使陛下耽於玩樂。前數日突然陛下由甘泉宮輕車返歸,然後的陛下突然風格大變,為父也就……”李斯有些黯然的搖了搖頭。
李由也歎了口氣。
“不過陛下對我李家已經算是聖眷甚隆了,看看趙高,直接就給貶到山東最邊遠之處去了。為父雖然被陛下迫辭丞相,但你被調迴任廷尉,為父尊太師得食邑,還賜宮為府……”
李斯臉上露出複雜又帶些感恩的神色,“一鼓作氣拿下為父和趙高,當初先皇帝駕崩時的兩個隨扈之臣同時離開朝堂,陛下的果決和之前天壤之別。當初先皇帝親政的時候,趙太後圈禁宮中,仲父呂不韋迫迴封地自盡。如今陛下要親政,為父隻是辭相,你還被提升。陛下不但仁慈,還一下變成具備很強的自信。所以,為父雖然致仕,並不敢對陛下有所怨懟。”
“大人所說讓兒子也覺得,陛下確實仁善,並不輸於大公子。”李由點頭讚同道:“陛下讓兒子與大人一同修律,明言廢止肉刑,死刑隻留斬、縊,此恐即便是大公子登基也未必會如此。”
“隻是陛下一直憂心山東會亂,憂心大秦悍卒不能鎮製,一心想要先保關中,這與先皇帝相比又顯得缺乏底氣了。雖然從各郡日常的奏報看,山東確有不穩的跡象,但為父尚不覺得已到必須先保關中的程度。你既然從山東迴來,你覺得陛下的想法如何?”李斯帶著疑問的目光看著李由。
“大人,山東局勢確實不樂觀。”李由如實的說道:“陛下的擔心是有理由的。而且,兒子今日麵君時在想,陛下又是如何認為山東將亂呢?陛下可不像兒子一直在山東接觸實情的。”
“以你的看法,山東現在的局勢如何?”李斯盯著李由說。
“三川郡尚好,兒子不是自誇理政優異,而是三川郡在先皇帝親政之前就已經納入大秦版圖了。隻是兒子從由經過三川郡轉進的賦稅、役夫、刑徒中了解到情況看,山東各郡的壓力已經快到崩潰的邊緣,百姓的怨氣極大,已經開始出現匪盜增加的情況。據兒子估測,一旦有人振臂一唿,很可能會出現遍地反旗的情況。”
“泥足之民造反,縱有百萬,又如何與大秦鋒銳抗衡?這是為父對陛下保關中策略的不解之處。”李斯眼中掠過一絲輕視。
“不然,大人。”李由苦笑了一下,“若隻是百姓舉旗,確非大秦百戰鋒銳的對手,怕就怕六國舊族趁勢而起。當年先皇帝氣概恢弘,對舊族毫不在意,也導致這些異心之類未被清除幹淨。如果山東真的亂起,故遺族們會放過這個機會?庶民不足慮,然六國舊族中卻有許多知戰、善戰之人,這些人才是大秦的心腹之患。”
李斯聽李由這樣說,若有所思的喃喃言道:“陛下申明先保關中的策略時,也說過是想要讓這些借庶民之怨、行複國之事的遺族自我顯露。也罷,如果大秦能夠度過這段時日,或許會比先皇帝之時更加穩固吧。”
李由讚同的點點頭:“也許,看陛下的方略如何繼續了。陛下讓兒子與大人共同修律,也是著眼於長遠。不知大人對修律之事……”
“為父怎會讓你為難?”李斯笑了起來,“為父雖然依舊認為,以法治民乃是國家強盛之源,嚴法才能出順民。不過既然陛下讓你主修秦律,你就按照你的想法放手做吧。至於為父所不讚同修廢的律法,你將為父的意思注解於旁,讓陛下和公卿們去決斷。陛下給你、給我們李家一個機會,我們不順應陛下之意,那就太不知進退了。”李斯語氣中含有一絲蕭索的意味。
“大人不必如此。”李由勸慰道:“大人已經古稀之年,也實在不宜再過辛勞於政事。陛下也沒有忘記大人,這不,隸書範本和修法之事,都仍在借重大人之能嗎?”
李由說著突然想起一事:“阿翁,陛下在論及第一等律法時,曾言說‘大秦無封王,否則即便王國內也必須堅決實行。’大人覺得,陛下此言中,會不會包含再啟分封的意思?”
“這個……”李斯也覺得有點拿捏不定,“陛下隻有總角之齡,你認為陛下會如此隱晦的表達什麽意思嗎?”
“兒子也是說不準。”李由猶豫不決,“陛下年歲是不大,應不至於有如此心機。隻是兒子在與陛下奏對之時,驚異於陛下的思路,已然完全忽略了陛下的年齡。所以……兒子隻是想,大人於先皇帝之時是堅決反對分封的。萬一若陛下提及分封之事,兒子要如何奏對?”
李斯沉默了半晌,然後輕輕說道:“為父參政數十載,朝堂中一直未曾有意結納其他朝臣共同發聲,而一向以先皇帝的馬首是瞻。即便向先皇帝建言,也是先揣測探查先皇帝的想法而後定。”
“單從政事上看,分封分權,不利集權,不利稅賦集於朝廷統一運用,為父認為會有損大秦強權,還會產生封王反叛之隱患。為父探知先皇帝亦是如此看,所以為父敢於堅持。但如若今上意欲分封,你可在單獨奏對時試探陛下口風,再和緩的闡明己見,卻不要在哪怕僅僅隻有公卿的朝議時表露於陛下不同的態度,更不要在大朝會時與陛下擰著幹。”
李斯帶著一絲苦意笑笑:“如果陛下真的堅持分封,你可考慮一些盡量彌補分封缺陷的方略向陛下建言。不僅是分封,若有其他政略上與陛下相左,也都應如此。新君登基,近日又有如此之變,你乍入朝堂,需適當觀望。須知伴君如伴虎,在朝堂之上萬勿做直臣,而要做智臣。為大秦臣子要為大秦理政,但也要顧及家族的利益才是。”
李由向李斯深深一拜:“阿翁金玉之言,兒子記下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你看著吧,以後朝堂上會出現許多新麵孔的。”
李斯自言自語了一句,又對李由言道:“諸子百家中秦國一向以法家治國,先皇帝更是讚同嚴刑峻法治民。而從陛下讓你重修秦律的角度上已經說明,無論是大公子之仁,還是陛下之仁,都勢必會有其他學說被引入,或孔孟、或黃老。但無論哪家,法不可輕廢,這一點還是要盡量堅持的。”
“山東不穩,或生民變,陛下也是在想各方麵的辦法安撫百姓。法也是因時而變的,一味的強壓,總有壓不住的時候。這一點兒子覺得陛下是對的。”
聽到李由的話,李斯倏的抬頭望向李由。
“看來,你和陛下的想法比較一致。”李斯盯著李由看了一會,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想必陛下對你今日的奏對也是比較滿意的,這對我們李家是好事。為父剛說過一朝天子一朝臣,為父退了,你就是李家在朝中最有地位的臣子。為父既不想我們李家衰落,也不想阻了你的仕途,所以你做事的時候不必太以為父為慮,維護李家的興盛才是你的責任,為父一樣也是要以家族為重的。至於政事,能堅持才可堅持,否則人離朝堂,還如何去堅持?結果更壞。”
“兒子明白,多謝大人的支持和教誨。”
秦二世元年六月二十二日。
胡亥連續奔波數日,迴到鹹陽宮就像迴到家一樣(廢話!鹹陽宮可不就是胡亥的家嗎),放頭一睡就睡到了辰正。
看著胡亥勞累的樣子,菡萏實在不想叫醒他,可是韓談說陛下要在巳正召集公卿朝會,現在隻剩一個時辰了,菡萏隻好來到龍榻旁,輕輕唿喚了幾聲。結果,胡亥理都不理她,依舊流著口水唿唿大睡。
菡萏沒辦法,大著膽子搖了搖胡亥,提高了聲音喊了兩句:“小公子,該起了,時辰不早了”。
結果胡亥翻了個身,嘟嘟囔囔的說:“不起,就是不起,爺還沒睡夠呢。”就把後腦勺給了菡萏。
菡萏沒法子,去找她娘。燕媼來了一看就笑了,湊到胡亥的耳邊不輕不重喊了一句:“上朝啦。”然後拍了拍胡亥的臉頰。
胡亥咕嚕著:“上朝?上朝和我有啥關係,我又不是皇……”
“呃,上朝?!”他一下彈坐起來,睜開了眼睛。
燕媼笑著上前輕輕拍了拍胡亥的背:“陛下當然是皇帝,上朝當然和陛下有關係。”
胡亥愣怔了半刻,才用手胡亂的揉著眼睛:“哦,育母啊。唉,這幾日太累了,睡糊塗了。”
菡萏趕緊上前給他更衣、穿鞋。胡亥又定了定神,任由燕媼給他擦了臉,這才基本清醒過來。
菡萏給胡亥梳頭盤發,胡亥問:“現在幾時了?”
“公子,馬上就巳時了。韓談說公子巳正要召集三公九卿朝議的,不然我可沒那麽大膽子打攪公子的甜睡。”
“唉,這皇帝當的不舒服。”胡亥看著銅鏡裏麵仍然有些惺忪的睡相。
菡萏把胡亥的頭發仔細的籠到一起盤起,拿過通天冠一邊戴一邊說:“公子現在這叫……這叫……勤政,嗯,愛民,也叫,哦,一鳴驚人。韓談他們都說公子現在是個好皇帝呢,為天下為臣民的。好皇帝自然要辛苦一些啊。你想想當初先皇帝每天晚上才睡幾個時辰。”
“就你小嘴叭叭的會說。”胡亥衝著鏡子裏麵的菡萏做了個鬼臉:“我才不要像先皇父那樣,累死了。”
“你看我像先皇帝那樣每天讀一石奏章嗎?我一定要想出一個辦法,既能夠不耽誤政事,還能夠舒舒服服的當當昏君。”他用力的攥攥小拳頭。
菡萏撇撇嘴,又偷偷一樂。
現在的皇帝真好,沒什麽怪僻的脾氣,對宮人很和善,還經常說些很好玩的話,一個字:“親近”。
而且,在皇帝見大臣的時候自己侍立一邊,雖然聽不明白皇帝和大臣說的那些政務,不過看大臣們的樣子,都是對皇帝真心尊敬的樣子,而不是以前對皇帝不得不尊敬的樣子。
這一通起床更衣擦臉梳頭,就到了巳初兩刻。胡亥草草的喝了一碗粟粥,吃了點兒肉菜,就急忙乘肩輦來到正殿。
韓談正在那裏轉磨呢,看到皇帝到來趕緊施禮:“陛下,三公九卿都到了,正在殿外候駕呢。”
胡亥腳還有點軟,在韓談的攙扶下走上丹陛坐好:“叫他們進來吧。”
三公九卿排成兩排,一起向皇帝施禮:“拜見陛下。”
“免禮,都坐吧。”
三公九卿向兩邊散開坐下,大殿中間就露出了另外六個人,均為武人裝束。
後麵三個是章邯、董翳和司馬欣,前麵三個中,中間那個生的虎背蜂腰、膀寬肩厚的武將,向前邁出一大步,行了一個正規的拜禮:“臣王離,拜見陛下。”兩側的兩個人也一同拜了下去:“臣涉間、召平,拜見陛下。”
“都起吧,坐。”胡亥抬了抬手,三人也起身走向兩邊坐下,然後章邯等三人也向前施禮後坐下。
胡亥打量了一下王離,久遠的記憶已經很淡,索性丟開。現在看到的王離是個長圓臉膛,兩腮稍有棱角但被一副卷曲的虯髯遮蓋,膚色因為長年在草原的風吹之下顯得黑紅。眼睛不是很大,炯炯有神,一個大而直的鼻子,兩道濃眉幾乎連在一起成為貫通眉,給人以剛毅、義氣、思想極端、固執倔強的感覺。
胡亥又看了看另外兩個人。
涉間,裨將軍,長相勇武,兩道一字寬眉,連鬢胡子修理成整齊的環狀,眼睛很大,顯得有些兇惡。
召平,東陵侯,北疆軍護軍。這位東陵侯是胡亥向公子嬰提及過的,當時提及的原因是這位胡亥在後世聽說此公善於種瓜,稱為東陵瓜,胡亥本想是看能不能讓他來當治粟內史。
召平絕對是文官的麵相,圓臉,短須長髯,眼睛很大但像總帶著一絲笑意。胡亥心裏琢磨,這樣的人當護軍到底能不能震懾諸將?要知道,護軍的職責就是考察選拔武將,並監督各級將領。
胡亥把目光從王離等三個人收迴,淡淡的說:“大將軍離,一路辛苦了,九原郡現在的情況如何?”
“陛下,”王離一拱手,“臣等談不到辛苦,應該的。九原北邊,我方一側現在比較平靜。匈奴冒頓殺其父頭曼單於自己即單於位後,沒有針對大秦有大的舉動。據斥侯探得的消息,匈奴與東胡近來不太和睦,前兩月東胡向冒頓索要頭曼單於的坐騎,冒頓給了。臣在來鹹陽前又聽說,東胡現在又在向冒頓索要頭曼單於的一個閼氏(單於的後妃),還不知情況會如何繼續發展。”
李斯半晌沒有作聲,然後歎息了一句:“陛下和先皇帝,不一樣啊。”
李由也有點感歎:“兒子也覺得,陛下雖沒有先皇帝的睨視一切的氣概,卻更精細和務實。”
“那依你看,陛下與公子扶蘇又有何異同?”李斯突然問道。父子兩人談論皇帝本是大忌,好在身處私宅,婢仆也都打發出去了。
“大公子仁善,”李由說道:“沒有先皇帝掃清一切障礙的豪氣,更關注百姓民生,更似守成之君,性格上有一點文儒之氣,對先皇帝一些強勢的做法有自己的看法,殺氣不足。先皇帝不也為此而把大公子發到北疆軍中去曆練了嗎?”
“二世皇帝登基以來,你沒有見過幾次。依你今日麵見陛下後的看法,陛下與公子扶蘇又有何異同呢?”李斯不動聲色的繼續問道。
“之前的陛下,和兒子今天所見的陛下,似大有不同。今日所見的陛下,所想的事情似乎很多,剛才兒也說過,精細而務實,不甚在意顏麵。與大公子相比……”
李由沉吟起來,“兒子無法比較,也是兒子與陛下接觸太少,隻能從陛下所發詔令來看。兒子感覺,陛下做事甚為果決,有自己的意誌,也能照顧臣子的想法和顏麵。陛下所想之事,不單是從君權角度考慮,而是從整個社稷角度去想。沒有大公子那種一望而知的謙和,倒是多少有一點先皇帝的氣概。好象……好象是先皇帝與大公子的折衷。”
李斯不說話了,陷入了沉思。
“大人從陛下登基以來一直在朝堂之上,兒子可否問問大人對陛下的看法?”李由觀察著李斯的表情放低聲音問道。
李斯長籲了一口氣:“先皇帝遺詔陛下接位,是我們當初都沒想到的,為此宗室中還鬧出了巨大的風波。陛下恐怕也沒想到,自信不足而恐懼,所以東巡時發作,幾乎把先皇帝子嗣屠戮殆盡以強撐門麵,說明陛下還是好顏麵。”
“其實宗室鼓噪,陛下不理不睬,諸公子公主又能如何?也是因為陛下對朝政無自信,所以盡皆依仗親信之人,趙高也因此得以架空陛下,誘使陛下耽於玩樂。前數日突然陛下由甘泉宮輕車返歸,然後的陛下突然風格大變,為父也就……”李斯有些黯然的搖了搖頭。
李由也歎了口氣。
“不過陛下對我李家已經算是聖眷甚隆了,看看趙高,直接就給貶到山東最邊遠之處去了。為父雖然被陛下迫辭丞相,但你被調迴任廷尉,為父尊太師得食邑,還賜宮為府……”
李斯臉上露出複雜又帶些感恩的神色,“一鼓作氣拿下為父和趙高,當初先皇帝駕崩時的兩個隨扈之臣同時離開朝堂,陛下的果決和之前天壤之別。當初先皇帝親政的時候,趙太後圈禁宮中,仲父呂不韋迫迴封地自盡。如今陛下要親政,為父隻是辭相,你還被提升。陛下不但仁慈,還一下變成具備很強的自信。所以,為父雖然致仕,並不敢對陛下有所怨懟。”
“大人所說讓兒子也覺得,陛下確實仁善,並不輸於大公子。”李由點頭讚同道:“陛下讓兒子與大人一同修律,明言廢止肉刑,死刑隻留斬、縊,此恐即便是大公子登基也未必會如此。”
“隻是陛下一直憂心山東會亂,憂心大秦悍卒不能鎮製,一心想要先保關中,這與先皇帝相比又顯得缺乏底氣了。雖然從各郡日常的奏報看,山東確有不穩的跡象,但為父尚不覺得已到必須先保關中的程度。你既然從山東迴來,你覺得陛下的想法如何?”李斯帶著疑問的目光看著李由。
“大人,山東局勢確實不樂觀。”李由如實的說道:“陛下的擔心是有理由的。而且,兒子今日麵君時在想,陛下又是如何認為山東將亂呢?陛下可不像兒子一直在山東接觸實情的。”
“以你的看法,山東現在的局勢如何?”李斯盯著李由說。
“三川郡尚好,兒子不是自誇理政優異,而是三川郡在先皇帝親政之前就已經納入大秦版圖了。隻是兒子從由經過三川郡轉進的賦稅、役夫、刑徒中了解到情況看,山東各郡的壓力已經快到崩潰的邊緣,百姓的怨氣極大,已經開始出現匪盜增加的情況。據兒子估測,一旦有人振臂一唿,很可能會出現遍地反旗的情況。”
“泥足之民造反,縱有百萬,又如何與大秦鋒銳抗衡?這是為父對陛下保關中策略的不解之處。”李斯眼中掠過一絲輕視。
“不然,大人。”李由苦笑了一下,“若隻是百姓舉旗,確非大秦百戰鋒銳的對手,怕就怕六國舊族趁勢而起。當年先皇帝氣概恢弘,對舊族毫不在意,也導致這些異心之類未被清除幹淨。如果山東真的亂起,故遺族們會放過這個機會?庶民不足慮,然六國舊族中卻有許多知戰、善戰之人,這些人才是大秦的心腹之患。”
李斯聽李由這樣說,若有所思的喃喃言道:“陛下申明先保關中的策略時,也說過是想要讓這些借庶民之怨、行複國之事的遺族自我顯露。也罷,如果大秦能夠度過這段時日,或許會比先皇帝之時更加穩固吧。”
李由讚同的點點頭:“也許,看陛下的方略如何繼續了。陛下讓兒子與大人共同修律,也是著眼於長遠。不知大人對修律之事……”
“為父怎會讓你為難?”李斯笑了起來,“為父雖然依舊認為,以法治民乃是國家強盛之源,嚴法才能出順民。不過既然陛下讓你主修秦律,你就按照你的想法放手做吧。至於為父所不讚同修廢的律法,你將為父的意思注解於旁,讓陛下和公卿們去決斷。陛下給你、給我們李家一個機會,我們不順應陛下之意,那就太不知進退了。”李斯語氣中含有一絲蕭索的意味。
“大人不必如此。”李由勸慰道:“大人已經古稀之年,也實在不宜再過辛勞於政事。陛下也沒有忘記大人,這不,隸書範本和修法之事,都仍在借重大人之能嗎?”
李由說著突然想起一事:“阿翁,陛下在論及第一等律法時,曾言說‘大秦無封王,否則即便王國內也必須堅決實行。’大人覺得,陛下此言中,會不會包含再啟分封的意思?”
“這個……”李斯也覺得有點拿捏不定,“陛下隻有總角之齡,你認為陛下會如此隱晦的表達什麽意思嗎?”
“兒子也是說不準。”李由猶豫不決,“陛下年歲是不大,應不至於有如此心機。隻是兒子在與陛下奏對之時,驚異於陛下的思路,已然完全忽略了陛下的年齡。所以……兒子隻是想,大人於先皇帝之時是堅決反對分封的。萬一若陛下提及分封之事,兒子要如何奏對?”
李斯沉默了半晌,然後輕輕說道:“為父參政數十載,朝堂中一直未曾有意結納其他朝臣共同發聲,而一向以先皇帝的馬首是瞻。即便向先皇帝建言,也是先揣測探查先皇帝的想法而後定。”
“單從政事上看,分封分權,不利集權,不利稅賦集於朝廷統一運用,為父認為會有損大秦強權,還會產生封王反叛之隱患。為父探知先皇帝亦是如此看,所以為父敢於堅持。但如若今上意欲分封,你可在單獨奏對時試探陛下口風,再和緩的闡明己見,卻不要在哪怕僅僅隻有公卿的朝議時表露於陛下不同的態度,更不要在大朝會時與陛下擰著幹。”
李斯帶著一絲苦意笑笑:“如果陛下真的堅持分封,你可考慮一些盡量彌補分封缺陷的方略向陛下建言。不僅是分封,若有其他政略上與陛下相左,也都應如此。新君登基,近日又有如此之變,你乍入朝堂,需適當觀望。須知伴君如伴虎,在朝堂之上萬勿做直臣,而要做智臣。為大秦臣子要為大秦理政,但也要顧及家族的利益才是。”
李由向李斯深深一拜:“阿翁金玉之言,兒子記下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你看著吧,以後朝堂上會出現許多新麵孔的。”
李斯自言自語了一句,又對李由言道:“諸子百家中秦國一向以法家治國,先皇帝更是讚同嚴刑峻法治民。而從陛下讓你重修秦律的角度上已經說明,無論是大公子之仁,還是陛下之仁,都勢必會有其他學說被引入,或孔孟、或黃老。但無論哪家,法不可輕廢,這一點還是要盡量堅持的。”
“山東不穩,或生民變,陛下也是在想各方麵的辦法安撫百姓。法也是因時而變的,一味的強壓,總有壓不住的時候。這一點兒子覺得陛下是對的。”
聽到李由的話,李斯倏的抬頭望向李由。
“看來,你和陛下的想法比較一致。”李斯盯著李由看了一會,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想必陛下對你今日的奏對也是比較滿意的,這對我們李家是好事。為父剛說過一朝天子一朝臣,為父退了,你就是李家在朝中最有地位的臣子。為父既不想我們李家衰落,也不想阻了你的仕途,所以你做事的時候不必太以為父為慮,維護李家的興盛才是你的責任,為父一樣也是要以家族為重的。至於政事,能堅持才可堅持,否則人離朝堂,還如何去堅持?結果更壞。”
“兒子明白,多謝大人的支持和教誨。”
秦二世元年六月二十二日。
胡亥連續奔波數日,迴到鹹陽宮就像迴到家一樣(廢話!鹹陽宮可不就是胡亥的家嗎),放頭一睡就睡到了辰正。
看著胡亥勞累的樣子,菡萏實在不想叫醒他,可是韓談說陛下要在巳正召集公卿朝會,現在隻剩一個時辰了,菡萏隻好來到龍榻旁,輕輕唿喚了幾聲。結果,胡亥理都不理她,依舊流著口水唿唿大睡。
菡萏沒辦法,大著膽子搖了搖胡亥,提高了聲音喊了兩句:“小公子,該起了,時辰不早了”。
結果胡亥翻了個身,嘟嘟囔囔的說:“不起,就是不起,爺還沒睡夠呢。”就把後腦勺給了菡萏。
菡萏沒法子,去找她娘。燕媼來了一看就笑了,湊到胡亥的耳邊不輕不重喊了一句:“上朝啦。”然後拍了拍胡亥的臉頰。
胡亥咕嚕著:“上朝?上朝和我有啥關係,我又不是皇……”
“呃,上朝?!”他一下彈坐起來,睜開了眼睛。
燕媼笑著上前輕輕拍了拍胡亥的背:“陛下當然是皇帝,上朝當然和陛下有關係。”
胡亥愣怔了半刻,才用手胡亂的揉著眼睛:“哦,育母啊。唉,這幾日太累了,睡糊塗了。”
菡萏趕緊上前給他更衣、穿鞋。胡亥又定了定神,任由燕媼給他擦了臉,這才基本清醒過來。
菡萏給胡亥梳頭盤發,胡亥問:“現在幾時了?”
“公子,馬上就巳時了。韓談說公子巳正要召集三公九卿朝議的,不然我可沒那麽大膽子打攪公子的甜睡。”
“唉,這皇帝當的不舒服。”胡亥看著銅鏡裏麵仍然有些惺忪的睡相。
菡萏把胡亥的頭發仔細的籠到一起盤起,拿過通天冠一邊戴一邊說:“公子現在這叫……這叫……勤政,嗯,愛民,也叫,哦,一鳴驚人。韓談他們都說公子現在是個好皇帝呢,為天下為臣民的。好皇帝自然要辛苦一些啊。你想想當初先皇帝每天晚上才睡幾個時辰。”
“就你小嘴叭叭的會說。”胡亥衝著鏡子裏麵的菡萏做了個鬼臉:“我才不要像先皇父那樣,累死了。”
“你看我像先皇帝那樣每天讀一石奏章嗎?我一定要想出一個辦法,既能夠不耽誤政事,還能夠舒舒服服的當當昏君。”他用力的攥攥小拳頭。
菡萏撇撇嘴,又偷偷一樂。
現在的皇帝真好,沒什麽怪僻的脾氣,對宮人很和善,還經常說些很好玩的話,一個字:“親近”。
而且,在皇帝見大臣的時候自己侍立一邊,雖然聽不明白皇帝和大臣說的那些政務,不過看大臣們的樣子,都是對皇帝真心尊敬的樣子,而不是以前對皇帝不得不尊敬的樣子。
這一通起床更衣擦臉梳頭,就到了巳初兩刻。胡亥草草的喝了一碗粟粥,吃了點兒肉菜,就急忙乘肩輦來到正殿。
韓談正在那裏轉磨呢,看到皇帝到來趕緊施禮:“陛下,三公九卿都到了,正在殿外候駕呢。”
胡亥腳還有點軟,在韓談的攙扶下走上丹陛坐好:“叫他們進來吧。”
三公九卿排成兩排,一起向皇帝施禮:“拜見陛下。”
“免禮,都坐吧。”
三公九卿向兩邊散開坐下,大殿中間就露出了另外六個人,均為武人裝束。
後麵三個是章邯、董翳和司馬欣,前麵三個中,中間那個生的虎背蜂腰、膀寬肩厚的武將,向前邁出一大步,行了一個正規的拜禮:“臣王離,拜見陛下。”兩側的兩個人也一同拜了下去:“臣涉間、召平,拜見陛下。”
“都起吧,坐。”胡亥抬了抬手,三人也起身走向兩邊坐下,然後章邯等三人也向前施禮後坐下。
胡亥打量了一下王離,久遠的記憶已經很淡,索性丟開。現在看到的王離是個長圓臉膛,兩腮稍有棱角但被一副卷曲的虯髯遮蓋,膚色因為長年在草原的風吹之下顯得黑紅。眼睛不是很大,炯炯有神,一個大而直的鼻子,兩道濃眉幾乎連在一起成為貫通眉,給人以剛毅、義氣、思想極端、固執倔強的感覺。
胡亥又看了看另外兩個人。
涉間,裨將軍,長相勇武,兩道一字寬眉,連鬢胡子修理成整齊的環狀,眼睛很大,顯得有些兇惡。
召平,東陵侯,北疆軍護軍。這位東陵侯是胡亥向公子嬰提及過的,當時提及的原因是這位胡亥在後世聽說此公善於種瓜,稱為東陵瓜,胡亥本想是看能不能讓他來當治粟內史。
召平絕對是文官的麵相,圓臉,短須長髯,眼睛很大但像總帶著一絲笑意。胡亥心裏琢磨,這樣的人當護軍到底能不能震懾諸將?要知道,護軍的職責就是考察選拔武將,並監督各級將領。
胡亥把目光從王離等三個人收迴,淡淡的說:“大將軍離,一路辛苦了,九原郡現在的情況如何?”
“陛下,”王離一拱手,“臣等談不到辛苦,應該的。九原北邊,我方一側現在比較平靜。匈奴冒頓殺其父頭曼單於自己即單於位後,沒有針對大秦有大的舉動。據斥侯探得的消息,匈奴與東胡近來不太和睦,前兩月東胡向冒頓索要頭曼單於的坐騎,冒頓給了。臣在來鹹陽前又聽說,東胡現在又在向冒頓索要頭曼單於的一個閼氏(單於的後妃),還不知情況會如何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