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這也是臣一直所想。但陛下不言,臣不敢輕提。”秦小篆是李由的爹出的範本,禁六國書也是李由的爹建言,這兩樣李由都不能直接言說。
“我能理解你的意思。”胡亥若有所思的想了一下,“爾父已辭丞相,對於一個日日殫精竭慮為大秦理政操勞的人來說,忽然從緊張繁忙中脫身而出,可能會有每日無所事事的失落感。太師本是書法大家,我有個想法,太師既然為大秦書寫了小篆範本,可否勞煩太師,再為大秦書寫隸體書的範文呢?此非詔令,卿可與太師商議。不成,我再另行尋人。可以考慮在山東推行隸書,隻有報鹹陽的文牘采用小篆。”
“陛下既有此意,臣必將與臣父細說之,想臣父亦樂擔此任。”李由臉上露出少許欣喜,向胡亥一揖。
“免禮吧,你繼續說。”
“嗨。”李由稍停了一下,在心中組織了一下話語:“說到陛下適才所言及的動亂之根,至少在臣所領的三川郡內,秦律嚴苛已非主因。陛下之前營建先皇帝陵也是必行之事,陛下營建阿房之宮則確給臣下和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徭役壓力,不過陛下既已發詔令停建或緩建,徭役重壓已去,三川郡應屬安定之地。但是,現今三川郡也有壓力,就是出現了周圍各郡的流民。”
史書裏,三川郡在陳勝吳廣的張楚軍進攻中組織起了兩、三萬人的軍隊,把進攻三川郡的吳廣死死拖在了滎陽城下,成為陳勝吳廣敗亡的因素之一。因此三川郡非但沒有參與亂秦,反是起到了屏衛關中的作用。
不過周文攻函穀關時曾集兵二十萬,裏麵未嚐沒有三川郡流民的影子。
“也因此,故六國之地的形勢,臣以為確實不容樂觀。”李由皺了皺眉頭,“且由於三川郡地處山東到關內的要道,臣在稅賦、徭役和刑徒的轉運中就能夠感受到民怨的累積。無土壤則無雜草,民怨是故國遺族瘋長的土壤,其中尤以故楚遺民的怨氣最大。”
“楚民向來散漫而相對富庶,楚國原又是數量繁多的各個貴族共治,先皇帝滅楚對貴族打擊最重,而秦律不適和秦幣一統也以楚民受損最甚。至於齊燕趙魏韓,齊國降秦前武力即已衰,燕國邊遠,韓國國土狹窄僅剩下了穎川郡一地,魏雖有戰力但僅可為附庸。因而臣以為,若楚地反,則將以楚趙兩地的戰力為最強。”李由給出了總結性的結論。
胡亥輕敲著禦案問道:“那麽依卿所見,這種局勢是否還有挽迴的可能?另外,反秦的動亂一旦發生會波及多大範圍?”
“這個……”李由有點猶豫,這個話題本來就敏感,如果自己妄做推斷,不知道皇帝會不會砍了自己。
胡亥看出了李由的猶疑:“李由,你不用擔心說了什麽我會不喜。前幾日我在公卿朝議時說過幾個事情,你尚不知。你既任廷尉也是公卿之一,我不妨告訴你。”
他習慣性的又想站起來走下丹陛溜達兩步,不過腰杆酸軟得隻好放棄:“我最近深感山東局勢不穩,因此已經定下一事,就是命章邯將築陵建宮的四十萬刑徒分為兩部分,十八萬發至代郡、太原、上黨等地,在太行八陘中的七陘築關,並調北疆軍十萬南下,其中五萬騎軍雁門居中策應,五萬步卒守禦太行各陘關隘。另外二十二萬以秦人為主的刑徒,與中尉軍和衛尉軍混編,稱為秦銳軍,章邯為大將軍,董翳、司馬欣輔之,司馬欣為將兵長史,董翳為都尉,以備平叛。”
“我的想法是如果山東地生亂,首要就是守住太行各陘、函穀關和武關一線,確保太行山以西和關中不被波及。這樣我們就有足夠的實力隨時鎮製山東。所以,你盡管放言之,因為朕對山東,比你想象的要悲觀的多。”胡亥帶笑看著李由。
“陛下思慮確實比臣更完善。”李由鬆了一口氣。
“你倒會說話。”胡亥撇撇嘴,“公卿們都認為如果發生山東之亂,我這種保守的守禦之策會失了大秦的顏麵,更不要說朕的顏麵了。”
“臣真心不這麽認為。”李由行了一個很正式的揖禮,“陛下所為思慮完全,為大秦的社稷做了最穩妥地保護,同時又留有一支鋒銳用於平亂,是攻守兩宜的部署。如此,臣也敢對陛下剛才之問盡言之。”
他深吸了一口氣:“現在山東的局勢或可因陛下罷土木徭役及其他舉措而逐步迴穩,也可能因陛下詔製尚不及讓山東百姓盡知而突起烽煙,這一點臣實不敢妄言。但陛下問山東若亂會波及的範圍,臣悲觀,以為如若亂起,加之遺族煽動,山東之地或將處處烽煙。”
胡亥聽著李由的話,眼前閃過夢中山東之地黑雲亂卷的景象。
“不過既然陛下已在著手準備,山東再亂也難於影響關中。因而,最差不過就是陛下重新再行一統之業而已。”李由的話語中包含著對皇帝的敬佩以及大秦人的豪氣。
“卿之言甚合我意。”胡亥輕拍了一下禦案。
“臣有一議。依陛下適才所言,二十二萬刑徒,五萬中尉軍,共二十七萬。衛尉軍想必陛下不會盡數調出,似應留一萬守禦鹹陽?”
看到胡亥頜首,李由繼續說:“山西地有五萬士卒守禦,雁門郡五萬騎兵主要用於山西和關中策應。秦銳軍二十八萬中陛下還要調撥一部到武關道一線,實則隻有二十四、五萬。如果將此二十五萬兵力盡數投入山東,則不含山西的關中地,除內史郡兵外基本是完全空虛。因此臣建議陛下征召奴生子五萬,與秦銳軍混編後,分出五萬駐於澠池以西一線,可隨時迴防函穀關。其餘秦銳在山東各郡郡兵的唿應下,或不難平息亂局。”
“征召奴生子?”胡亥暗罵自己,咋把這事兒忘了呢?史上章邯軍中確實含有征召的奴生子。
“卿為文臣可惜了。”胡亥感歎一聲,“不想卿竟具有將帥之才。”
“臣不敢。”李由謙遜道。
“卿此議甚善。”胡亥轉念想到史上李由鎮守三川郡拖住了張楚軍攻擊步伐,現在自己把李由調迴鹹陽,三川郡是否還能發揮那顆頑強的把吳廣釘在滎陽的釘子作用呢?
於是他又問:“我正有一事想要問卿。卿以為,何人接替三川郡守為佳?三川郡是關中的一道屏障,也是先皇父一統前就劃入大秦的地域,地位極為重要,還有敖倉為軍中糧械的支撐點,能不失則大善。”
李由沉思了片刻:“陛下,三川郡確實極為重要,臣近數月為山東局麵的發展走向甚為憂心,已經在郡內篩查丁壯,以備萬一。隻是未得朝廷允準,不敢私做兵訓。郡守之選臣一時想不到合適之人,要知兵還要善馭民。臣對郡尉倒是有一推薦,容臣舉賢不避親,推薦臣弟李厲為三川郡尉,並請陛下允可郡內征召兩萬丁壯預作兵訓。”
“我記下了,容我思之。”胡亥沉吟了片刻,“我任卿為廷尉,實有另外一重任賦予卿。此事無論山東亂否,我都認為當做準備。”
“陛下請詔。”
“卿適才言,秦律本商君為關中桀驁老秦人所定,此我深深讚同。後續若幹秦律均經由你父製定,你也知之甚詳。我任卿為廷尉,就是想卿根據在三川郡任職期間對秦律執行的適用性,對現有秦律做一些修改。”
胡亥說到這樣的正事,實在在禦座上窩不住了,終於晃晃悠悠的站了起來,踏下丹陛:“卿在三川郡任職多年,也對他郡秦律實施狀況必有所聞,所以,我要卿把秦律分為幾等。一等者,天下莫不遵從,絕無可改。大秦無封王,否則即便王國內也必須堅決實行。二等者,因地而定。如農耕、如建屋,按地域皆有不同。二等律法可由各郡根據情況製定,報廷尉府,與丞相府會商後各郡頒行。三等者,可廢之律條。此等律條經大秦一統之後已無存在必要、應予廢除者。卿以為朕這樣考慮妥否?”
“陛下此想好是好,”李由有些遲疑,“隻是由臣主持此事……臣……”
胡亥微微一笑:“卿是否覺得,現有秦律皆由你父領頭所製,卿為人子,悖父而為,是為不孝?”
李由沒有作聲。
胡亥走到李由席案前,微躬著身子看著他:“正因為你是太師之子,所以我才將此事交予你主持。秦律是太師所製,你可以與太師詳討,每一律條製定的初衷、作用、太師的想法,你比他人更易得之。同樣,對某一律條需要修改乃至廢除的理由,由你提出也更易於說服太師。”
“雖然說由你主持修律,最終成製成法還需公卿共決,所以即便你與你父意見不可統一,大可在需廢改的律條上各注意見,公卿們一起商量。我讓你做這個事情,可並不是想讓你父子不和啊。你為政也有數十載了,相信這種溝通手段還是有的。你可與你父說,此事由你做,對他的顏麵是最大的保全,要是朕指定旁人來做……”胡亥索性一屁股坐到李由案前,兩眼望著他。
李由想了想,長舒了一口氣,拱手說道:“臣奉詔。陛下體恤臣下,臣代臣父謝過陛下。”
“卿可先將我的意思告知太師,看太師意願。如果太師堅辭不願參與,朕亦不會罪之。我剛才說過,太師乍離政事或會有不適,這也是給太師一個繼續為國理事的機會。”胡亥實在太累了,坐在李由案前就不想起來了。
“陛下待臣父之恩,臣謹記在心。”李由直身莊重行禮。
“好了,無須多禮。”胡亥覺得有點扛不住了,但還有些話要說,強打精神:“大秦刑律中有諸多斷肢體、刻肌膚之刑,如黥、劓、刖、宮等,朕意皆廢之。”
“斷肢之刑造就廢人,現大秦人口遠談不上過多,田地丁壯並不足,所以必廢。另,朕已有意除現有內宦中已有的閹人外,以後宮中不增新閹,因此宮刑也必廢。所有斷肢刻膚之刑,皆改為徒、笞之刑,笞者也不得笞死笞殘。當死之刑中,廷尉以下隻可議決梟首、絞縊二刑,車裂、腰斬、夷族等其他,皆為皇帝專權,廷尉可建議。上麵說的這些肉刑廢改為朕詔命,不可商討。”
“臣奉詔。”李由拱手應命。
“好啦,我累了,你呢,也該看望一下太師,下去吧。我意在明日巳正召集公卿朝議,勿要誤時。”
“臣奉詔,臣告退。”李由站起來行揖禮,然後下殿。
看到李由走出殿門,菡萏連忙招唿一名內侍,一起過來扶皇帝起身,嘴裏嘟嘟囔囔:“陛下也真是的,剛從望夷宮路途迢迢的趕迴來,不說趕緊休息,還召見大臣。”
“行了行了,我這也是沒辦法,我還不知道睡覺舒服?”胡亥就著菡萏和內侍的扶持之力站了起來。
“陛下乘肩輦去沐浴吧,寢殿還有點距離呢。”菡萏嘟著小嘴扶著胡亥下了丹陛,兩名內侍抬過坐輦扶胡亥坐好,然後把輦抬起來。
“哎,真的累了,我都擔心剛剛會直接睡著。”胡亥使勁拍拍自己的臉,一轉頭,看到韓談捧著幾卷竹簡正快步走入殿中……差點哭了。
“陛下,”韓談走到胡亥輦前一躬身,“臣將甲衛、盾衛和銳衛的名冊整理好了。已有甲衛五十五、盾衛兩百一十、銳衛兩百七十三。是留在這裏明日陛下過目,還是做何處置,請陛下示。”
胡亥大大的打了個哈欠,淚流滿麵:“我先不看,你把名冊明日一早就交給頓弱,讓他仔細核實每個人的情況,從甲衛到盾衛再到銳衛的順序進行,但不要局限這個順序。能快速核實的先核實,不能馬上核實還需要些時日的向後排,讓他把每日所核實無誤的人員名冊先報過來。”
“還有,”胡亥看了看韓談的臉色,也是一臉憔悴的樣子,“你也累了,趕緊去休息。明日一早先告知三公九卿,巳正時在宮內候駕,少府和衛尉讓府丞來,章邯、董翳、司馬欣都來。王離不是迴來了嗎?讓他和他的人也一起來。現在殿外郎中軍是誰值守?”
“是王翳。”
“你去把他叫進來,然後趕緊去休息,明日還有很多事情。”胡亥示意內侍放下坐輦。
王翳大步走入殿中,向胡亥行軍禮:“臣王翳見過陛下。”
胡亥疲倦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我讓你們訓練的馬戰之法,不知這兩日你們跟隨我出巡,可有時間試著演練過?”
王翳一拱手:“臣與上官甲在陛下駐匠師台時,抽調百人試演了一下,覺得大為可行,正思明日起左郎巡宮則右郎操演,右郎巡宮則左郎操演。”
“你去告知衛尉丞趙賁,明日、後日由衛尉接手宮內巡查,你和上官甲帶領騎郎專心演練。二十四日蒙氏祭禮後,我準備讓你們與王離大將軍的親衛對決。北疆百戰之軍,你們即便采用新戰法,所帶的這幫貴戚子弟軍可仍然未必是對手啊。”
王翳虎目一瞪:“陛下,未比過誰知是不是對手?臣等將戮力一戰。”
胡亥點點頭:“有決心自是好事,但戰陣經驗以及相互配合,未經沙場卻不易獲取。你和上官甲可將左右郎混編後分為兩隊對練。另外去問太尉府,看鹹陽是否還有參與過北疆擊胡的軍將,悄悄請來指點你等。另外,在戰法上我還有一個想法……”
……
王翳聽了皇帝的想法,本來就很大的眼睛瞪了個溜圓:“陛下,這樣可以嗎?”
胡亥笑笑:“我也不知,但未嚐不可一試。這可是充分發揮馬鐙控馬靈便和配置兩弩一矛優勢的方法,你等可以好好商討一下。哎,不跟你多說了,朕快要累死了。”
當胡亥躺在浴桶中在菡萏和芙蕖兩個小姑娘合力揉搓下昏昏欲睡時,六國楚宮-新太師府內,書房中的幾支大燭下,李由坐在李斯對麵,正在觀察他的老父。
從宮中出來李由就知道李斯已經搬到了六國楚宮,而將原來的丞相府騰出來留給他作為廷尉府使用。楚宮原就距離鹹陽正宮很近,所以他很快就趕到了太師府門前。一問,老父聽說他迴來了就一直沒睡,正在等著他呢。
李斯書房是楚宮的一個偏殿,麵積不是很大可也不算小。秦王的宮殿就沒有小的,所以屋內即使同時點了多支火燭,房內光線依舊不是很強。
在李由的眼中,老父的變化似乎不是很大,不過不知是否是心理作用,李由還是覺得李斯有些憔悴。
“大人,兒子迴來後先去麵君,沒有先來見父,還請大人恕兒不孝之罪。”李由俯首一禮。
“大人”用來稱唿官員始於宋代,流行於明清,而在戰國和秦時,大人用來稱唿王公貴族、長輩、德高之人等為主。
“忠孝本就不能兩全,你又有何罪呢。”李斯臉上全無嚴父之色,看著自己最有出息的兒子,滿含著慈父之情,“你去見陛下,陛下有什麽交代?”
“我能理解你的意思。”胡亥若有所思的想了一下,“爾父已辭丞相,對於一個日日殫精竭慮為大秦理政操勞的人來說,忽然從緊張繁忙中脫身而出,可能會有每日無所事事的失落感。太師本是書法大家,我有個想法,太師既然為大秦書寫了小篆範本,可否勞煩太師,再為大秦書寫隸體書的範文呢?此非詔令,卿可與太師商議。不成,我再另行尋人。可以考慮在山東推行隸書,隻有報鹹陽的文牘采用小篆。”
“陛下既有此意,臣必將與臣父細說之,想臣父亦樂擔此任。”李由臉上露出少許欣喜,向胡亥一揖。
“免禮吧,你繼續說。”
“嗨。”李由稍停了一下,在心中組織了一下話語:“說到陛下適才所言及的動亂之根,至少在臣所領的三川郡內,秦律嚴苛已非主因。陛下之前營建先皇帝陵也是必行之事,陛下營建阿房之宮則確給臣下和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徭役壓力,不過陛下既已發詔令停建或緩建,徭役重壓已去,三川郡應屬安定之地。但是,現今三川郡也有壓力,就是出現了周圍各郡的流民。”
史書裏,三川郡在陳勝吳廣的張楚軍進攻中組織起了兩、三萬人的軍隊,把進攻三川郡的吳廣死死拖在了滎陽城下,成為陳勝吳廣敗亡的因素之一。因此三川郡非但沒有參與亂秦,反是起到了屏衛關中的作用。
不過周文攻函穀關時曾集兵二十萬,裏麵未嚐沒有三川郡流民的影子。
“也因此,故六國之地的形勢,臣以為確實不容樂觀。”李由皺了皺眉頭,“且由於三川郡地處山東到關內的要道,臣在稅賦、徭役和刑徒的轉運中就能夠感受到民怨的累積。無土壤則無雜草,民怨是故國遺族瘋長的土壤,其中尤以故楚遺民的怨氣最大。”
“楚民向來散漫而相對富庶,楚國原又是數量繁多的各個貴族共治,先皇帝滅楚對貴族打擊最重,而秦律不適和秦幣一統也以楚民受損最甚。至於齊燕趙魏韓,齊國降秦前武力即已衰,燕國邊遠,韓國國土狹窄僅剩下了穎川郡一地,魏雖有戰力但僅可為附庸。因而臣以為,若楚地反,則將以楚趙兩地的戰力為最強。”李由給出了總結性的結論。
胡亥輕敲著禦案問道:“那麽依卿所見,這種局勢是否還有挽迴的可能?另外,反秦的動亂一旦發生會波及多大範圍?”
“這個……”李由有點猶豫,這個話題本來就敏感,如果自己妄做推斷,不知道皇帝會不會砍了自己。
胡亥看出了李由的猶疑:“李由,你不用擔心說了什麽我會不喜。前幾日我在公卿朝議時說過幾個事情,你尚不知。你既任廷尉也是公卿之一,我不妨告訴你。”
他習慣性的又想站起來走下丹陛溜達兩步,不過腰杆酸軟得隻好放棄:“我最近深感山東局勢不穩,因此已經定下一事,就是命章邯將築陵建宮的四十萬刑徒分為兩部分,十八萬發至代郡、太原、上黨等地,在太行八陘中的七陘築關,並調北疆軍十萬南下,其中五萬騎軍雁門居中策應,五萬步卒守禦太行各陘關隘。另外二十二萬以秦人為主的刑徒,與中尉軍和衛尉軍混編,稱為秦銳軍,章邯為大將軍,董翳、司馬欣輔之,司馬欣為將兵長史,董翳為都尉,以備平叛。”
“我的想法是如果山東地生亂,首要就是守住太行各陘、函穀關和武關一線,確保太行山以西和關中不被波及。這樣我們就有足夠的實力隨時鎮製山東。所以,你盡管放言之,因為朕對山東,比你想象的要悲觀的多。”胡亥帶笑看著李由。
“陛下思慮確實比臣更完善。”李由鬆了一口氣。
“你倒會說話。”胡亥撇撇嘴,“公卿們都認為如果發生山東之亂,我這種保守的守禦之策會失了大秦的顏麵,更不要說朕的顏麵了。”
“臣真心不這麽認為。”李由行了一個很正式的揖禮,“陛下所為思慮完全,為大秦的社稷做了最穩妥地保護,同時又留有一支鋒銳用於平亂,是攻守兩宜的部署。如此,臣也敢對陛下剛才之問盡言之。”
他深吸了一口氣:“現在山東的局勢或可因陛下罷土木徭役及其他舉措而逐步迴穩,也可能因陛下詔製尚不及讓山東百姓盡知而突起烽煙,這一點臣實不敢妄言。但陛下問山東若亂會波及的範圍,臣悲觀,以為如若亂起,加之遺族煽動,山東之地或將處處烽煙。”
胡亥聽著李由的話,眼前閃過夢中山東之地黑雲亂卷的景象。
“不過既然陛下已在著手準備,山東再亂也難於影響關中。因而,最差不過就是陛下重新再行一統之業而已。”李由的話語中包含著對皇帝的敬佩以及大秦人的豪氣。
“卿之言甚合我意。”胡亥輕拍了一下禦案。
“臣有一議。依陛下適才所言,二十二萬刑徒,五萬中尉軍,共二十七萬。衛尉軍想必陛下不會盡數調出,似應留一萬守禦鹹陽?”
看到胡亥頜首,李由繼續說:“山西地有五萬士卒守禦,雁門郡五萬騎兵主要用於山西和關中策應。秦銳軍二十八萬中陛下還要調撥一部到武關道一線,實則隻有二十四、五萬。如果將此二十五萬兵力盡數投入山東,則不含山西的關中地,除內史郡兵外基本是完全空虛。因此臣建議陛下征召奴生子五萬,與秦銳軍混編後,分出五萬駐於澠池以西一線,可隨時迴防函穀關。其餘秦銳在山東各郡郡兵的唿應下,或不難平息亂局。”
“征召奴生子?”胡亥暗罵自己,咋把這事兒忘了呢?史上章邯軍中確實含有征召的奴生子。
“卿為文臣可惜了。”胡亥感歎一聲,“不想卿竟具有將帥之才。”
“臣不敢。”李由謙遜道。
“卿此議甚善。”胡亥轉念想到史上李由鎮守三川郡拖住了張楚軍攻擊步伐,現在自己把李由調迴鹹陽,三川郡是否還能發揮那顆頑強的把吳廣釘在滎陽的釘子作用呢?
於是他又問:“我正有一事想要問卿。卿以為,何人接替三川郡守為佳?三川郡是關中的一道屏障,也是先皇父一統前就劃入大秦的地域,地位極為重要,還有敖倉為軍中糧械的支撐點,能不失則大善。”
李由沉思了片刻:“陛下,三川郡確實極為重要,臣近數月為山東局麵的發展走向甚為憂心,已經在郡內篩查丁壯,以備萬一。隻是未得朝廷允準,不敢私做兵訓。郡守之選臣一時想不到合適之人,要知兵還要善馭民。臣對郡尉倒是有一推薦,容臣舉賢不避親,推薦臣弟李厲為三川郡尉,並請陛下允可郡內征召兩萬丁壯預作兵訓。”
“我記下了,容我思之。”胡亥沉吟了片刻,“我任卿為廷尉,實有另外一重任賦予卿。此事無論山東亂否,我都認為當做準備。”
“陛下請詔。”
“卿適才言,秦律本商君為關中桀驁老秦人所定,此我深深讚同。後續若幹秦律均經由你父製定,你也知之甚詳。我任卿為廷尉,就是想卿根據在三川郡任職期間對秦律執行的適用性,對現有秦律做一些修改。”
胡亥說到這樣的正事,實在在禦座上窩不住了,終於晃晃悠悠的站了起來,踏下丹陛:“卿在三川郡任職多年,也對他郡秦律實施狀況必有所聞,所以,我要卿把秦律分為幾等。一等者,天下莫不遵從,絕無可改。大秦無封王,否則即便王國內也必須堅決實行。二等者,因地而定。如農耕、如建屋,按地域皆有不同。二等律法可由各郡根據情況製定,報廷尉府,與丞相府會商後各郡頒行。三等者,可廢之律條。此等律條經大秦一統之後已無存在必要、應予廢除者。卿以為朕這樣考慮妥否?”
“陛下此想好是好,”李由有些遲疑,“隻是由臣主持此事……臣……”
胡亥微微一笑:“卿是否覺得,現有秦律皆由你父領頭所製,卿為人子,悖父而為,是為不孝?”
李由沒有作聲。
胡亥走到李由席案前,微躬著身子看著他:“正因為你是太師之子,所以我才將此事交予你主持。秦律是太師所製,你可以與太師詳討,每一律條製定的初衷、作用、太師的想法,你比他人更易得之。同樣,對某一律條需要修改乃至廢除的理由,由你提出也更易於說服太師。”
“雖然說由你主持修律,最終成製成法還需公卿共決,所以即便你與你父意見不可統一,大可在需廢改的律條上各注意見,公卿們一起商量。我讓你做這個事情,可並不是想讓你父子不和啊。你為政也有數十載了,相信這種溝通手段還是有的。你可與你父說,此事由你做,對他的顏麵是最大的保全,要是朕指定旁人來做……”胡亥索性一屁股坐到李由案前,兩眼望著他。
李由想了想,長舒了一口氣,拱手說道:“臣奉詔。陛下體恤臣下,臣代臣父謝過陛下。”
“卿可先將我的意思告知太師,看太師意願。如果太師堅辭不願參與,朕亦不會罪之。我剛才說過,太師乍離政事或會有不適,這也是給太師一個繼續為國理事的機會。”胡亥實在太累了,坐在李由案前就不想起來了。
“陛下待臣父之恩,臣謹記在心。”李由直身莊重行禮。
“好了,無須多禮。”胡亥覺得有點扛不住了,但還有些話要說,強打精神:“大秦刑律中有諸多斷肢體、刻肌膚之刑,如黥、劓、刖、宮等,朕意皆廢之。”
“斷肢之刑造就廢人,現大秦人口遠談不上過多,田地丁壯並不足,所以必廢。另,朕已有意除現有內宦中已有的閹人外,以後宮中不增新閹,因此宮刑也必廢。所有斷肢刻膚之刑,皆改為徒、笞之刑,笞者也不得笞死笞殘。當死之刑中,廷尉以下隻可議決梟首、絞縊二刑,車裂、腰斬、夷族等其他,皆為皇帝專權,廷尉可建議。上麵說的這些肉刑廢改為朕詔命,不可商討。”
“臣奉詔。”李由拱手應命。
“好啦,我累了,你呢,也該看望一下太師,下去吧。我意在明日巳正召集公卿朝議,勿要誤時。”
“臣奉詔,臣告退。”李由站起來行揖禮,然後下殿。
看到李由走出殿門,菡萏連忙招唿一名內侍,一起過來扶皇帝起身,嘴裏嘟嘟囔囔:“陛下也真是的,剛從望夷宮路途迢迢的趕迴來,不說趕緊休息,還召見大臣。”
“行了行了,我這也是沒辦法,我還不知道睡覺舒服?”胡亥就著菡萏和內侍的扶持之力站了起來。
“陛下乘肩輦去沐浴吧,寢殿還有點距離呢。”菡萏嘟著小嘴扶著胡亥下了丹陛,兩名內侍抬過坐輦扶胡亥坐好,然後把輦抬起來。
“哎,真的累了,我都擔心剛剛會直接睡著。”胡亥使勁拍拍自己的臉,一轉頭,看到韓談捧著幾卷竹簡正快步走入殿中……差點哭了。
“陛下,”韓談走到胡亥輦前一躬身,“臣將甲衛、盾衛和銳衛的名冊整理好了。已有甲衛五十五、盾衛兩百一十、銳衛兩百七十三。是留在這裏明日陛下過目,還是做何處置,請陛下示。”
胡亥大大的打了個哈欠,淚流滿麵:“我先不看,你把名冊明日一早就交給頓弱,讓他仔細核實每個人的情況,從甲衛到盾衛再到銳衛的順序進行,但不要局限這個順序。能快速核實的先核實,不能馬上核實還需要些時日的向後排,讓他把每日所核實無誤的人員名冊先報過來。”
“還有,”胡亥看了看韓談的臉色,也是一臉憔悴的樣子,“你也累了,趕緊去休息。明日一早先告知三公九卿,巳正時在宮內候駕,少府和衛尉讓府丞來,章邯、董翳、司馬欣都來。王離不是迴來了嗎?讓他和他的人也一起來。現在殿外郎中軍是誰值守?”
“是王翳。”
“你去把他叫進來,然後趕緊去休息,明日還有很多事情。”胡亥示意內侍放下坐輦。
王翳大步走入殿中,向胡亥行軍禮:“臣王翳見過陛下。”
胡亥疲倦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我讓你們訓練的馬戰之法,不知這兩日你們跟隨我出巡,可有時間試著演練過?”
王翳一拱手:“臣與上官甲在陛下駐匠師台時,抽調百人試演了一下,覺得大為可行,正思明日起左郎巡宮則右郎操演,右郎巡宮則左郎操演。”
“你去告知衛尉丞趙賁,明日、後日由衛尉接手宮內巡查,你和上官甲帶領騎郎專心演練。二十四日蒙氏祭禮後,我準備讓你們與王離大將軍的親衛對決。北疆百戰之軍,你們即便采用新戰法,所帶的這幫貴戚子弟軍可仍然未必是對手啊。”
王翳虎目一瞪:“陛下,未比過誰知是不是對手?臣等將戮力一戰。”
胡亥點點頭:“有決心自是好事,但戰陣經驗以及相互配合,未經沙場卻不易獲取。你和上官甲可將左右郎混編後分為兩隊對練。另外去問太尉府,看鹹陽是否還有參與過北疆擊胡的軍將,悄悄請來指點你等。另外,在戰法上我還有一個想法……”
……
王翳聽了皇帝的想法,本來就很大的眼睛瞪了個溜圓:“陛下,這樣可以嗎?”
胡亥笑笑:“我也不知,但未嚐不可一試。這可是充分發揮馬鐙控馬靈便和配置兩弩一矛優勢的方法,你等可以好好商討一下。哎,不跟你多說了,朕快要累死了。”
當胡亥躺在浴桶中在菡萏和芙蕖兩個小姑娘合力揉搓下昏昏欲睡時,六國楚宮-新太師府內,書房中的幾支大燭下,李由坐在李斯對麵,正在觀察他的老父。
從宮中出來李由就知道李斯已經搬到了六國楚宮,而將原來的丞相府騰出來留給他作為廷尉府使用。楚宮原就距離鹹陽正宮很近,所以他很快就趕到了太師府門前。一問,老父聽說他迴來了就一直沒睡,正在等著他呢。
李斯書房是楚宮的一個偏殿,麵積不是很大可也不算小。秦王的宮殿就沒有小的,所以屋內即使同時點了多支火燭,房內光線依舊不是很強。
在李由的眼中,老父的變化似乎不是很大,不過不知是否是心理作用,李由還是覺得李斯有些憔悴。
“大人,兒子迴來後先去麵君,沒有先來見父,還請大人恕兒不孝之罪。”李由俯首一禮。
“大人”用來稱唿官員始於宋代,流行於明清,而在戰國和秦時,大人用來稱唿王公貴族、長輩、德高之人等為主。
“忠孝本就不能兩全,你又有何罪呢。”李斯臉上全無嚴父之色,看著自己最有出息的兒子,滿含著慈父之情,“你去見陛下,陛下有什麽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