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煜微笑道:“說說唄!有想法是好事情,就算說錯了也可以改正。”


    得到了林煜首肯,於謙當下說道:“林先生,您剛才說過,位居國家基層的官吏,他們掌握了一個國家的基層行政中絕大部分的權力,但他們也因此而仕途無望,甚至無法參加科舉,世代隻能為胥吏,而不得官身,所以才會選擇追求財富,並大肆利用手中的權力,去貪贓枉法、盤剝害民。”


    “那既然如此,能否略微的放開一些限製,比如不再是隻有一、二品的衙門,其中的胥吏才可做官?再允許胥吏的子嗣後代也能參加科舉考試……”


    話音未落,楊榮便忍不住了,脫口而出道:“這不可能!”


    一聲喝完,見到於謙、鄭和、袁忠徹三人似乎都有些不解,楊榮先是平複了下情緒,方才開口解釋道:“不是某看不上那些胥吏,我說的不可能也是有原因的。


    你們應該知道,我大明的官員和胥吏之間,本身便是存在一道天然的官場鴻溝,所謂流官不流吏,官員可以流動,但地方胥吏實際很難發生遷調,這也算是存在於官吏之間的製衡。


    官員無法在地方上長久紮根,而胥吏可以紮根,卻難以與官員達成勾結,因為官員任期一到,要麽貶官調走,要麽升遷調走,絕不可能一直留任。”


    “如此一來,官員到任需要仰仗地方胥吏,來推行自己的政令,而地方胥吏同樣也要仰仗官員,來替他們聯絡疏通官場,說起來可能不太好聽,但這便是官場的現實。”


    “可一旦原來的不流吏,變成了胥吏可以考科舉,可以升遷到別處做官,那會有什麽後果?各位可想過沒有!”


    於謙愣了一瞬,立刻便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會讓胥吏本來紮根在地方的關係網,如同血脈一樣流通出去。”


    林煜淡淡說道:“也就是全新的‘寒門崛起’!”


    自古以來,“寒門”從來都不是什麽尋常百姓可以碰瓷的,其專指門第勢力比較低的世家,也叫做庶族。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大士族占據了幾乎所有的政治資源和特權,讓庶族難以出頭,雖然庶族在地方有著盤根錯節的勢力,卻依舊比不了那些頂級的高品豪門望族。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東晉名將陶侃,其多次平定內亂,最高官至荊州刺史,但他是個“寒門”子弟。


    那“寒門”什麽時候才徹底消失不見的呢?


    到了宋朝,趙匡胤改革科舉,給了寒門庶族更多獲取政治資源的機會,再加上唐末亂世重創了原來的門閥士族,所以寒門崛起了。


    而現在,這些胥吏就相當於大明的新“寒門”,他們盤踞占有了地方的資源和權力,但卻沒有官場上的政治資源和通道。


    一旦允許他們考科舉,給他們開放升遷做官的渠道,那這些在地方已經紮根的胥吏,就可以迅速外流串聯,補足他們的最後一塊短板,甚至一躍而上,如同當初士紳取代門閥,他們同樣也可以取代士紳,並且比士紳隻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於謙微微皺眉,他還是覺得這番話有失偏頗:“若不給胥吏升遷通道,那又如何才能讓胥吏不好財?便如林先生說的血酬定律,天下熙熙皆為利往,軍隊的欲望是血酬,而官吏的欲望便是升官發財,既要胥吏認真辦事,那麽升官發財起碼也要滿足一樣吧。”


    於謙已經跟著林煜聽了半年多的課,思想早就不像從前那樣刻板僵硬,對血酬定律的理解也比另外四人要來的更加深刻。


    在他看來,人活著總會有需求,便連曾經的自己,敢言直諫,不惜被打入天牢反省,那也是為了“邀買名望”。


    嗯,這是一開始於謙入獄,林煜還不知他的身份時,所給出的評價。


    於謙雖然當時自覺不是如此,還與林先生據理力爭,但現在想想,自己當初那麽衝動,似乎也正是潛意識覺得皇帝不會真的殺他。


    那這麽一說,可不就是“邀買名望”嘛。


    這沒什麽不好承認的,還是林先生曾跟他講過的那句話:“做好事不留名是善,做好事留名也是善。”


    隻要你真辦了好事,沒有騙人,沒有謀取實際利益,一點好名聲給了就給了。


    甚至你能一輩子去做好事,哪怕就為了圖謀百姓給你的好名聲,那你也是真善大善!


    做人做事,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君子!


    鄭和這時也跟著點頭,他認同於謙的觀點:“胥吏有自己的欲望,官員也有自己的欲望,便連你我也是因欲望才入的獄,不可能真的要求胥吏什麽都不要,就隻能清廉辦事吧!”


    楊榮默然,也不反駁,他隻是不讚同給胥吏開放升遷渠道,因為這對國家來說是個威脅,但具體有什麽好辦法解決,他同樣也想不出來。


    朱高熾聽著楊榮他們討論半天,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索性直言問道:“林先生,到底有什麽辦法能夠解決問題?我等著實是想不出了。”


    “很簡單,考成法。”


    林煜也沒再繼續賣關子,幹脆地公布了答案。


    這也是曆史上張居正改革時提出來的,並進而推廣全國的一套專門用於官吏考核的新法製度。


    “考成法”到底好不好用呢?


    何止是好用啊,簡直就是為了大明而量身定製的!


    明朝初年,實際是有對官吏政績進行考核的製度,依據明初時候朝廷的定製,京官每六年考察一次,謂之“京察”,地方官則每二年考評一次,謂之“大計”。


    但懂的都懂,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吏治的迅速腐敗,法令不暢,這些考察製度或流於形式,或成了官員黨同伐異的工具。


    張居正親眼見識到了大明官場的醜劇和製度變質,也深切認識到不僅要對各級官吏進行定期考察,並且對其所辦各事均規定期限辦妥,而執行“考成法”的重要特點就是所謂的“立限考事”、“以事責人”。


    用後世的白話來講,就是績效考核製度!


    沒錯,早在幾百年前的大明萬曆年間,就已經有背著績效考核的牛馬了!


    不對,這些被績效折磨的可都是官老爺,再苦一苦官老爺們,罵名由陛下來擔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霸道總裁胖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霸道總裁胖總並收藏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