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吏治的腐敗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作者:霸道總裁胖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宦官專權,在大唐持續了一百多年。
光是被宦官廢立弑殺的李唐皇帝,一手都數不過來,所以後來王朝,基本都吸取了唐王朝的教訓。
宋朝杯酒釋兵權,解決了節度使,又對宦官專權嚴加提防,重用文人壓製宦官和武將坐大。
結果文人卻反而跟著坐大了,也造成了兩宋冗官現象嚴重。
到了本朝大明開國之初,朱元璋深刻吸取了唐宋元三朝滅亡的經驗,明確留下祖訓:宦官、外戚、後宮皆不得幹政。
就連後妃人選,也必須從平民中選秀,而不準納娶仕宦之家。
如果真嚴格按照《皇明祖訓》來說,錦衣衛才是大明唯一合法特務機構,永樂帝後來設立的東廠其實並不合法。
因為東廠廠督是皇帝的親信宦官,這違背了朱元璋留下來的《皇明祖訓》。
不過,永樂帝在位二十二年,違背祖訓的事情本來也沒少幹,從奉天靖難到登基**,還有吞並安南、威懾日本、敲詐朝鮮。
哪一件不是在違背祖訓?
區區重用宦官,設立東廠而已,還是為了鞏固大明的皇權,這其實都不算什麽。
可問題就在於,永樂帝不惜違背祖訓也要設立的東廠。
其作為鞏固皇權,監督製約錦衣衛的“補丁”,不僅沒能一勞永逸解決錦衣衛和官員腐敗的問題,反而在持續了短短數十年後,便也跟著錦衣衛一起迅速腐化,甚至還穿起了同一條褲子。
錦衣衛、東廠的陸續腐化,再度讓架在上麵的大明皇權感受到了危機。
曆經永樂至天順六朝五帝,成化(喜歡奶媽的那位)十二年。
因為京城先是出現了“妖狐夜出”,又有妖道李子龍蠱惑籠絡朝臣大員意欲弑君,對東廠、錦衣衛本就不滿的成化帝,於次年借題發揮,順勢設立了新的內廷特務機構——西緝事廠,簡稱西廠。
西廠同樣也以宦官為廠督,錦衣衛精銳作軍官,其兵員建製比之原來東廠還要多上一倍,且權勢也比東廠更大,可以同時監督東廠、錦衣衛和百官。
一句話,東廠能管的,西廠要管!東廠管不了的,西廠更要管!
這就是西廠,皇權特許!
西廠建立之初,因為權勢過大,一度遭到了百官、錦衣衛、東廠聯手彈劾。
但成化帝不以為然,反而覺得西廠的設立,對百官、錦衣衛、東廠切實起到了強大的監督警示作用。
然後……
老規矩,西廠也迅速腐化了。
因為西廠的權力太大了,甚至可以不用請旨,就能直接到處抓人,管你是六部尚書還是閣部重臣,隻要被抓到把柄,西廠也是照拿不誤!
就連曾經權勢滔天的東廠、錦衣衛,同樣也被西廠壓製得喘不過氣來,所謂物極必反,西廠權勢實在太大,也是威脅到了皇權的穩定。
西廠的存在隻持續了短短五年,就因為朝堂的權力角逐失敗,再加上失去了聖眷,從而隨之遭到了解散。
一直到正德元年,才被明武宗複設。
但因為西廠的權力範圍完全覆蓋到了東廠、錦衣衛和百官,所以導致了東西二廠發生矛盾衝突,既已有前車之鑒,為了防止二廠再度坐大,彼時候的司禮監大太監劉瑾得到武宗首肯,增設內行廠。
也就是,都察院專司監察百官,而錦衣衛負責監察百官和都察院;東廠監察百官和錦衣衛;西廠監察百官、錦衣衛,同時也會監察掣肘東廠;內行廠則監察百官和所有廠衛,權力最大,皇帝可以直接控製四大廠衛。
當然,如此反複套娃的行為,並沒有繼續進行下去。
因為明朝皇帝易溶於水,明武宗駕崩太早,導致沒有留下子嗣,就有了嘉靖帝的近支宗室,即位大統。
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做夢也沒想到,本來是想要一個好控製的“傀儡”,卻招來了一個權謀技能點滿的宗室皇帝。
嘉靖嘉靖家家淨!
這是民間對嘉靖帝的評價。
而史書的評價則說,嘉靖帝是一個極度貪婪權力,為了一己私欲便將國家的軍政財權,全都據為己有的專權自私暴虐君王。
專權且自私?
沒有足夠的權謀能力,拿什麽去專權且自私!
隻不過,嘉靖權謀能力點滿了,卻沒用在正道上,尤其在治國大政上更是總帶著股小家子氣。
這是一隻長了腦子的昏君!
直到明清交替,華夏大地“改朝換代”,這種無限套娃的監察機構才算是徹底消停了。
不是說蟎清皇帝個個都“英明神武”了,而是漢人官紳地主被徹底打敗了。
蟎清作為異族入主中原,為加強統治,實行從跑馬圈地、占城移民,到留發不留頭、建立蟎城等等措施,成功在漢人大地主頭上建立了全新的八旗貴族體係。
就是這八旗貴族,成功幫助蟎清朝廷壓製了所有的漢人大地主,也幾乎奪取了地方上所有的權力。
正因如此,蟎清才被列為曆朝曆代之中,唯權力實控拉滿的王朝,且也是最腐朽最專製的王朝。
因為沒了漢人大地主需要去妥協和分割利益,所以蟎清對地方財政也采取了最為極端的通吃掠奪,直接導致地方上完全喪失了近乎所有財權,也造成了蟎清地方百姓的極度赤貧。
黃宗羲定律是一方麵,更多的是作為中樞的皇權沒了對手,那就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了……
這下子,輪到楊榮有些沮喪了。
作為官至內閣的聰明人,皇帝口中的“楊學士”,他自然也能意識到林煜的推導邏輯是沒有錯的。
血酬定律,決定了暴力集團必定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追求血酬收益的長期最大化,而後又會在王朝末年,迫於各種壓力轉而追求短期血酬的收益最大化。
這就導致了稅製的更化,幾乎是不可避免,必然會重複曆代王朝的老路。
無論是王朝初期理清前朝遺留的稅製弊政,還是中期的振興國祚,再到末期的竭澤而漁,為王朝試圖續命。
而稅製的更化,也會重複性踏入“黃宗羲定律”的陷阱怪圈,越改百姓的負擔越重,越改胥吏階級也就越失控。
因為胥吏不能增加俸祿,甚至有些幹脆沒多少俸祿,又在仕途上幾乎沒有任何希望,那自然隻能追求發財和撈錢……
光是被宦官廢立弑殺的李唐皇帝,一手都數不過來,所以後來王朝,基本都吸取了唐王朝的教訓。
宋朝杯酒釋兵權,解決了節度使,又對宦官專權嚴加提防,重用文人壓製宦官和武將坐大。
結果文人卻反而跟著坐大了,也造成了兩宋冗官現象嚴重。
到了本朝大明開國之初,朱元璋深刻吸取了唐宋元三朝滅亡的經驗,明確留下祖訓:宦官、外戚、後宮皆不得幹政。
就連後妃人選,也必須從平民中選秀,而不準納娶仕宦之家。
如果真嚴格按照《皇明祖訓》來說,錦衣衛才是大明唯一合法特務機構,永樂帝後來設立的東廠其實並不合法。
因為東廠廠督是皇帝的親信宦官,這違背了朱元璋留下來的《皇明祖訓》。
不過,永樂帝在位二十二年,違背祖訓的事情本來也沒少幹,從奉天靖難到登基**,還有吞並安南、威懾日本、敲詐朝鮮。
哪一件不是在違背祖訓?
區區重用宦官,設立東廠而已,還是為了鞏固大明的皇權,這其實都不算什麽。
可問題就在於,永樂帝不惜違背祖訓也要設立的東廠。
其作為鞏固皇權,監督製約錦衣衛的“補丁”,不僅沒能一勞永逸解決錦衣衛和官員腐敗的問題,反而在持續了短短數十年後,便也跟著錦衣衛一起迅速腐化,甚至還穿起了同一條褲子。
錦衣衛、東廠的陸續腐化,再度讓架在上麵的大明皇權感受到了危機。
曆經永樂至天順六朝五帝,成化(喜歡奶媽的那位)十二年。
因為京城先是出現了“妖狐夜出”,又有妖道李子龍蠱惑籠絡朝臣大員意欲弑君,對東廠、錦衣衛本就不滿的成化帝,於次年借題發揮,順勢設立了新的內廷特務機構——西緝事廠,簡稱西廠。
西廠同樣也以宦官為廠督,錦衣衛精銳作軍官,其兵員建製比之原來東廠還要多上一倍,且權勢也比東廠更大,可以同時監督東廠、錦衣衛和百官。
一句話,東廠能管的,西廠要管!東廠管不了的,西廠更要管!
這就是西廠,皇權特許!
西廠建立之初,因為權勢過大,一度遭到了百官、錦衣衛、東廠聯手彈劾。
但成化帝不以為然,反而覺得西廠的設立,對百官、錦衣衛、東廠切實起到了強大的監督警示作用。
然後……
老規矩,西廠也迅速腐化了。
因為西廠的權力太大了,甚至可以不用請旨,就能直接到處抓人,管你是六部尚書還是閣部重臣,隻要被抓到把柄,西廠也是照拿不誤!
就連曾經權勢滔天的東廠、錦衣衛,同樣也被西廠壓製得喘不過氣來,所謂物極必反,西廠權勢實在太大,也是威脅到了皇權的穩定。
西廠的存在隻持續了短短五年,就因為朝堂的權力角逐失敗,再加上失去了聖眷,從而隨之遭到了解散。
一直到正德元年,才被明武宗複設。
但因為西廠的權力範圍完全覆蓋到了東廠、錦衣衛和百官,所以導致了東西二廠發生矛盾衝突,既已有前車之鑒,為了防止二廠再度坐大,彼時候的司禮監大太監劉瑾得到武宗首肯,增設內行廠。
也就是,都察院專司監察百官,而錦衣衛負責監察百官和都察院;東廠監察百官和錦衣衛;西廠監察百官、錦衣衛,同時也會監察掣肘東廠;內行廠則監察百官和所有廠衛,權力最大,皇帝可以直接控製四大廠衛。
當然,如此反複套娃的行為,並沒有繼續進行下去。
因為明朝皇帝易溶於水,明武宗駕崩太早,導致沒有留下子嗣,就有了嘉靖帝的近支宗室,即位大統。
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做夢也沒想到,本來是想要一個好控製的“傀儡”,卻招來了一個權謀技能點滿的宗室皇帝。
嘉靖嘉靖家家淨!
這是民間對嘉靖帝的評價。
而史書的評價則說,嘉靖帝是一個極度貪婪權力,為了一己私欲便將國家的軍政財權,全都據為己有的專權自私暴虐君王。
專權且自私?
沒有足夠的權謀能力,拿什麽去專權且自私!
隻不過,嘉靖權謀能力點滿了,卻沒用在正道上,尤其在治國大政上更是總帶著股小家子氣。
這是一隻長了腦子的昏君!
直到明清交替,華夏大地“改朝換代”,這種無限套娃的監察機構才算是徹底消停了。
不是說蟎清皇帝個個都“英明神武”了,而是漢人官紳地主被徹底打敗了。
蟎清作為異族入主中原,為加強統治,實行從跑馬圈地、占城移民,到留發不留頭、建立蟎城等等措施,成功在漢人大地主頭上建立了全新的八旗貴族體係。
就是這八旗貴族,成功幫助蟎清朝廷壓製了所有的漢人大地主,也幾乎奪取了地方上所有的權力。
正因如此,蟎清才被列為曆朝曆代之中,唯權力實控拉滿的王朝,且也是最腐朽最專製的王朝。
因為沒了漢人大地主需要去妥協和分割利益,所以蟎清對地方財政也采取了最為極端的通吃掠奪,直接導致地方上完全喪失了近乎所有財權,也造成了蟎清地方百姓的極度赤貧。
黃宗羲定律是一方麵,更多的是作為中樞的皇權沒了對手,那就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了……
這下子,輪到楊榮有些沮喪了。
作為官至內閣的聰明人,皇帝口中的“楊學士”,他自然也能意識到林煜的推導邏輯是沒有錯的。
血酬定律,決定了暴力集團必定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追求血酬收益的長期最大化,而後又會在王朝末年,迫於各種壓力轉而追求短期血酬的收益最大化。
這就導致了稅製的更化,幾乎是不可避免,必然會重複曆代王朝的老路。
無論是王朝初期理清前朝遺留的稅製弊政,還是中期的振興國祚,再到末期的竭澤而漁,為王朝試圖續命。
而稅製的更化,也會重複性踏入“黃宗羲定律”的陷阱怪圈,越改百姓的負擔越重,越改胥吏階級也就越失控。
因為胥吏不能增加俸祿,甚至有些幹脆沒多少俸祿,又在仕途上幾乎沒有任何希望,那自然隻能追求發財和撈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