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那些曾經慘遭曹操毒手的人,賈詡便不由腳跟發軟、頭皮發麻。
天理昭昭,報應不爽。
如今這一天終於要降臨到自己的頭上了。
隻恨當年一念之差鑄成大錯,再也無法挽迴,如今一切已成定局,隻能追悔莫及。
賈詡振作了一下精神,站起身來舒展了一下筋骨,又背負雙手在屋子裏來迴踱起步來。
世人都說我賈詡毒如蛇蠍,實際上那隻是對我的一種誤解。
迴想自己當年做過的那些事,又有哪件不是形勢所迫之下,為了自保才不得已而為之。
年少時被舉為孝廉,後來由於身體不好,便辭官返鄉迴家養病。
路上和自己同行的有幾十人,卻遇到了一夥氐人盜匪,結果大家都被抓走了。
我便跟那夥氐人的頭領說,我是太尉段熲的外孫,隻要你肯放了我,日後我外公必有重謝。
氐人頭領果然信以為真,便把我給送迴了家,但同行的其他人卻全部慘遭殺害。
因為氐人覺得段熲聲名顯赫、威震邊疆,那幫人定是劫持了他的外孫,想要敲詐勒索錢財。
氐人為了討好段熲,才殺了那些人,又放了我。
其實我當時並沒有想那麽多,隻是為了自保才隨便撒了個謊,卻沒想到雖然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卻讓數十人全部遇害。
後來董卓入京,對自己又頗為賞識,讓自己在其女婿牛輔手下擔任輔軍一職。
王允一直對董卓恨之入骨,在一番謀劃之下,終於聯手呂布將董卓殺害,並掌握了朝政大權。
但王允並不甘心隻殺董卓一人,而是想把董卓餘黨全部鏟除。
自己曾在董卓手下效力,自然也會被王允視為董卓一黨。
於是為了自保,在李傕、郭汜逃亡的路上,自己又把他們攔了下來,還無中生有地跟他們說,王允要把西涼人斬盡殺絕。
李傕、郭汜畢竟都是匹夫,想都沒想便信以為真,還問自己如何是好。
自己便跟他們說,如果你們解散部眾,就這麽迴去了,一個小小的亭長便可輕而易舉將你們抓獲。
若是帶著手下部隊一路向西,沿途招兵買馬,然後再攻迴長安的話,不但可以為董卓報仇雪恨,還可以鏟除王允這個罪魁禍首,讓我們西涼人從此高枕無憂。
李傕、郭汜聽完之後,當即便采納了自己的建議。
隨後,自己便與他們一路同行,還讓李傕、郭汜大肆散布謠言,說王允要將西涼人屠戮殆盡。
西涼人向來性情耿直、脾氣火爆,哪裏受得了王允這等放肆,便都紛紛加入到了李傕、郭汜的隊伍中來。
沒過多久,打算反攻長安的兵馬便達到十餘萬人。
長安雖然城高池深、易守難攻,但城中卻也有不少西涼人。
王允要屠戮西涼人的謠言也很快地傳到了他們的耳中,於是城內的西涼人便發動叛變,打開城門引李傕、郭汜的兵馬入城。
呂布雖然武藝高強、驍勇善戰,卻也是雙拳難敵四手,經過一番巷戰,被李傕、郭汜等人殺得大敗,最後隻好落荒而逃。
李傕、郭汜攻入長安之後,便大開殺戒,太常種拂、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司隸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幹人等被屠戮殆盡。
一時之間,長安城中屍骨如山、血流成河,可謂是曆史上宮廷政變當中罕見的一場浩劫。
這場災難的始作俑者是自己,但究其原因,還不是因為王允太過霸道,想取自己性命,自己才迫不得已地采取自保。
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宛城,張繡舉兵投降。
本來是皆大歡喜的一件事,結果曹操卻偏偏沾花惹草,相中了張繡的嬸子鄒氏。
張繡與曹操原本是同輩人,張濟去世之後,張繡便與鄒氏相依為命,如同母子一般,所以張繡又怎能容忍曹操對鄒氏圖謀不軌。
雖然他的叔叔張濟那時已經去世,但曹操作為一個晚輩來講,覬覦鄒氏也是傷風敗俗、有悖人倫。
於是,張繡便對曹操產生了怨懟。
可即便是張繡心中對曹操不滿,卻也沒怎麽樣,隻不過是發發牢騷而已。
曹操得知張繡滿腹牢騷之後,便打算將張繡鏟除。
宛城畢竟是張繡的地盤,曹操的想法很快便傳到了張繡耳中。
張繡趕緊跑來問計於我,該當如何是好。
曹操若真想殺張繡的話,那基本上就是連窩端,我也在他的捕殺之列。
為了自保,我讓張繡先不要露出聲色,趁曹操與鄒氏暗度春風之際,突然發起攻擊。
張繡覺得言之有理,便依計行事,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突然率軍殺向了曹操。
沒想到曹操還真是命大,一個典韋守在門口拚死抵抗,一連擊退了眾人。
後來典韋戰死,曹操才得以逃出生天。
典韋、曹昂、鄒氏,都死在了宛城,可這能怪我嗎?
若不是曹操貪淫好色,又想倒打一耙謀殺張繡,又何來一係列的悲劇?
官渡之戰前夕,袁紹和曹操都派使者過來,想把張繡的兵馬拉攏到自己麾下。
我當時就果斷地拒絕了袁紹的使者,而勸張繡去投奔曹操。
其實並非我不看好袁紹,也不是我不想投奔袁紹,更不是我能夠提前看出袁紹就肯定會敗給曹操。
以當時的形勢來看,隻怕所有人都會覺得袁紹必勝、曹操必敗。
有道是:愛屋及烏,惡其餘胥。
通常來說,若是一個人痛恨另一個人,也必然會恨他的同夥。
袁紹當年跟董卓關係十分不好,袁紹逃出京師後,董卓又將袁紹很多家人斬殺,從此袁紹與董卓勢同水火、不共戴天。
袁紹逃出京師後不久,便召集了十八路諸侯,一齊討伐董卓。
那麽自己曾經是董卓一黨,袁紹又豈會放過自己?
袁紹想消滅曹操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才會暫時拉攏我,等滅了曹操之後,袁紹必然會反過來收拾我。
袁紹與王允都是一個道理,都想把董卓及其黨羽消滅得一幹二淨。
當時我隻不過是為了自保,才迫不得已地勸張繡投奔了曹操。
天理昭昭,報應不爽。
如今這一天終於要降臨到自己的頭上了。
隻恨當年一念之差鑄成大錯,再也無法挽迴,如今一切已成定局,隻能追悔莫及。
賈詡振作了一下精神,站起身來舒展了一下筋骨,又背負雙手在屋子裏來迴踱起步來。
世人都說我賈詡毒如蛇蠍,實際上那隻是對我的一種誤解。
迴想自己當年做過的那些事,又有哪件不是形勢所迫之下,為了自保才不得已而為之。
年少時被舉為孝廉,後來由於身體不好,便辭官返鄉迴家養病。
路上和自己同行的有幾十人,卻遇到了一夥氐人盜匪,結果大家都被抓走了。
我便跟那夥氐人的頭領說,我是太尉段熲的外孫,隻要你肯放了我,日後我外公必有重謝。
氐人頭領果然信以為真,便把我給送迴了家,但同行的其他人卻全部慘遭殺害。
因為氐人覺得段熲聲名顯赫、威震邊疆,那幫人定是劫持了他的外孫,想要敲詐勒索錢財。
氐人為了討好段熲,才殺了那些人,又放了我。
其實我當時並沒有想那麽多,隻是為了自保才隨便撒了個謊,卻沒想到雖然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卻讓數十人全部遇害。
後來董卓入京,對自己又頗為賞識,讓自己在其女婿牛輔手下擔任輔軍一職。
王允一直對董卓恨之入骨,在一番謀劃之下,終於聯手呂布將董卓殺害,並掌握了朝政大權。
但王允並不甘心隻殺董卓一人,而是想把董卓餘黨全部鏟除。
自己曾在董卓手下效力,自然也會被王允視為董卓一黨。
於是為了自保,在李傕、郭汜逃亡的路上,自己又把他們攔了下來,還無中生有地跟他們說,王允要把西涼人斬盡殺絕。
李傕、郭汜畢竟都是匹夫,想都沒想便信以為真,還問自己如何是好。
自己便跟他們說,如果你們解散部眾,就這麽迴去了,一個小小的亭長便可輕而易舉將你們抓獲。
若是帶著手下部隊一路向西,沿途招兵買馬,然後再攻迴長安的話,不但可以為董卓報仇雪恨,還可以鏟除王允這個罪魁禍首,讓我們西涼人從此高枕無憂。
李傕、郭汜聽完之後,當即便采納了自己的建議。
隨後,自己便與他們一路同行,還讓李傕、郭汜大肆散布謠言,說王允要將西涼人屠戮殆盡。
西涼人向來性情耿直、脾氣火爆,哪裏受得了王允這等放肆,便都紛紛加入到了李傕、郭汜的隊伍中來。
沒過多久,打算反攻長安的兵馬便達到十餘萬人。
長安雖然城高池深、易守難攻,但城中卻也有不少西涼人。
王允要屠戮西涼人的謠言也很快地傳到了他們的耳中,於是城內的西涼人便發動叛變,打開城門引李傕、郭汜的兵馬入城。
呂布雖然武藝高強、驍勇善戰,卻也是雙拳難敵四手,經過一番巷戰,被李傕、郭汜等人殺得大敗,最後隻好落荒而逃。
李傕、郭汜攻入長安之後,便大開殺戒,太常種拂、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司隸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幹人等被屠戮殆盡。
一時之間,長安城中屍骨如山、血流成河,可謂是曆史上宮廷政變當中罕見的一場浩劫。
這場災難的始作俑者是自己,但究其原因,還不是因為王允太過霸道,想取自己性命,自己才迫不得已地采取自保。
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宛城,張繡舉兵投降。
本來是皆大歡喜的一件事,結果曹操卻偏偏沾花惹草,相中了張繡的嬸子鄒氏。
張繡與曹操原本是同輩人,張濟去世之後,張繡便與鄒氏相依為命,如同母子一般,所以張繡又怎能容忍曹操對鄒氏圖謀不軌。
雖然他的叔叔張濟那時已經去世,但曹操作為一個晚輩來講,覬覦鄒氏也是傷風敗俗、有悖人倫。
於是,張繡便對曹操產生了怨懟。
可即便是張繡心中對曹操不滿,卻也沒怎麽樣,隻不過是發發牢騷而已。
曹操得知張繡滿腹牢騷之後,便打算將張繡鏟除。
宛城畢竟是張繡的地盤,曹操的想法很快便傳到了張繡耳中。
張繡趕緊跑來問計於我,該當如何是好。
曹操若真想殺張繡的話,那基本上就是連窩端,我也在他的捕殺之列。
為了自保,我讓張繡先不要露出聲色,趁曹操與鄒氏暗度春風之際,突然發起攻擊。
張繡覺得言之有理,便依計行事,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突然率軍殺向了曹操。
沒想到曹操還真是命大,一個典韋守在門口拚死抵抗,一連擊退了眾人。
後來典韋戰死,曹操才得以逃出生天。
典韋、曹昂、鄒氏,都死在了宛城,可這能怪我嗎?
若不是曹操貪淫好色,又想倒打一耙謀殺張繡,又何來一係列的悲劇?
官渡之戰前夕,袁紹和曹操都派使者過來,想把張繡的兵馬拉攏到自己麾下。
我當時就果斷地拒絕了袁紹的使者,而勸張繡去投奔曹操。
其實並非我不看好袁紹,也不是我不想投奔袁紹,更不是我能夠提前看出袁紹就肯定會敗給曹操。
以當時的形勢來看,隻怕所有人都會覺得袁紹必勝、曹操必敗。
有道是:愛屋及烏,惡其餘胥。
通常來說,若是一個人痛恨另一個人,也必然會恨他的同夥。
袁紹當年跟董卓關係十分不好,袁紹逃出京師後,董卓又將袁紹很多家人斬殺,從此袁紹與董卓勢同水火、不共戴天。
袁紹逃出京師後不久,便召集了十八路諸侯,一齊討伐董卓。
那麽自己曾經是董卓一黨,袁紹又豈會放過自己?
袁紹想消滅曹操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才會暫時拉攏我,等滅了曹操之後,袁紹必然會反過來收拾我。
袁紹與王允都是一個道理,都想把董卓及其黨羽消滅得一幹二淨。
當時我隻不過是為了自保,才迫不得已地勸張繡投奔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