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迴憶了一下那些被曹操殺害的名士,不禁感到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緊接著,他又想到了孔融。


    在曹操所殺的人當中,賈詡覺得孔融是最可惜的一個。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不但才華橫溢,為人也是剛正不阿。


    無論是當年的董卓,還是後來的曹操,都被孔融口誅筆伐過。


    孔融也很孝順,“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的故事一直被人們傳為佳話。


    當年曹操擊敗了袁紹,後來又攻占了鄴城。


    軍隊進城之後,不但大肆屠戮百姓,還瘋狂搶奪婦女。


    甄宓本來是袁紹二公子袁熙的妻子,卻被曹操的兒子曹丕相中,並將其據為己有。


    這在人們看來,完全違背了倫理道德,但卻沒人敢說什麽。


    唯有孔融頗有微詞,並給曹操寫信,說武王伐紂時,把妲己賞賜給了周公。


    曹操不明其意,便問孔融所指何意。


    孔融卻笑了笑,說是想當然耳。


    後來曹操打算北征烏桓,一方麵鏟除袁氏餘孽,另一方麵也平定烏桓。


    為了節約糧食以供軍隊開銷,曹操還下了禁酒令。


    孔融卻再次出來對曹操冷嘲熱諷,還寫下了著名的《難曹公表製酒禁書》。


    文中說道:酒之為德久矣。古先哲王,祭帝禋宗,和神定人,以濟萬國,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曜,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堯不千鍾,無以建太平;孔非百斛,無以堪上聖;樊噲解厄鴻門,非豕肩鍾酒無以奮其怒;趙之廝養,東迎其王,非引卮酒無以激其氣;高祖非醉斬白蛇,無以暢其靈;景帝非醉幸唐姬,無以開中興;袁盎非醇醪o)之力,無以脫其命;定國不酣飲一斛,無以決其法。故酈生以高陽酒徒,著功於漢;屈原不哺糟歠醨,取困於楚。由是觀之,酒何負於政哉!


    此文可謂氣勢恢宏、波瀾壯闊、膾炙人口、大快人心,讓曹操完全無言以對。


    孔融寫完了之後,覺得還不過癮,又給曹操寫了封複信,文中說道:徐偃王行仁義而亡,今令不絕仁義;燕噲以讓失社稷,今令不禁謙退;魯因儒而損,今令不棄文學;夏、商亦以婦人失天下,今令不斷婚姻。而將酒獨急者,疑但惜穀耳,非以亡王為戒也!


    兩篇文章下來,讓曹操徹底妥協了,從而不再禁止人們喝酒。


    然而曹操雖然在禁酒一事上被孔融所征服,卻是憋了一肚子的怨氣,恨不得有朝一日將這個討厭的書呆子給千刀萬剮、碎屍萬段。


    郗慮和路粹揣摩到了曹操的心思,便對孔融大肆誣陷。


    最後曹操給孔融定了謗訕朝廷的罪名,將其滿門抄斬。


    孔融一生著有很多作品,其中包括詩文、頌詞、論議、六言、策文、表文、檄文、教令、書記等等。


    世人都覺得曹操和曹植的文學造詣極高,是當世數一數二的水平。


    但在賈詡看來,他們完全無法與孔融相提並論。


    一個人文學水平的高低,主要由兩個條件決定:一個是家庭出身,另一個就是後天個人努力。


    自古以來的大文學家,無不家學淵源,出身於書香門第。


    也隻有這樣,才能夠從小就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長大之後,再通過個人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夠達到登峰造極、震古爍今的水平。


    孔融正是具備了這兩點,他不但是孔子的後人,自己也一直都醉心於聖賢典籍。


    而曹操也好,曹植也罷,並不是出自於文學世家。


    雖然他們也都很喜歡讀書,但卻無法與孔融相提並論。


    曹操喜歡打仗,一輩子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所以他即便是再喜歡讀書,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而曹植雖然也很喜歡讀書,卻也遠遠達不到孔融的高度。


    一來,他年紀尚輕,相比於孔融來說,讀過的書自然很少,對人生的感悟也十分稚嫩。


    二來,他喜歡跟一些朋友在一起把酒言歡,經常喝得酩酊大醉。


    光是這一個癖好,就占據了曹植大量的時間。


    因為喝酒本身就很浪費時間,喝多了之後,起碼還得難受個一兩天,又哪有心思再去讀書?


    有道是: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


    一個人把精力用在了什麽領域,自然就會在什麽領域有所收獲。


    在一個領域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越多,收獲和成就自然也就越大。


    那麽孔融與曹操、曹植在文學方麵的造詣到底孰高孰低、孰優孰劣,自然是不言而喻。


    曹操和曹植的詩文之所以能夠有口皆碑、婦孺皆知,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曹操的身份地位決定的。


    你一個普通的平民百姓,就是寫出再好的作品,又有誰能夠看到?


    而一個權傾朝野的人,就是寫出再爛的作品,也沒人敢說半個不字,而且還會大肆傳播,並且有無數人讚不絕口。


    大家一方麵畏懼他的權威,另一方麵,也想借此機會對他阿諛奉承一番。


    所以自古以來,皇帝都喜歡作詩,不管水平如何,都會得到大家的極力吹捧。


    其實說到曹操殺孔融的原因,賈詡覺得並不光是孔融總是忤逆曹操,還有一點至關重要,卻被絕大多數人所忽略。


    當年孔融在北海為相,曾經遭遇黃巾軍的圍攻,時任平原相的劉備親自帶兵前去救援,才使得孔融轉危為安、化險為夷。


    也就是說,孔融和劉備的交情很深,劉備可以在孔融危難之際,不顧個人安危地前去相助。


    正所謂:愛屋及烏,惡其餘胥。


    曹操向來對劉備恨之入骨,自然也會對劉備的朋友孔融懷恨在心。


    再加上孔融總是不給曹操麵子,曹操最後便痛下殺手,殺了一代大儒及其全家。


    迴想曹操殺的這些手無寸鐵的名士,可以說並無一人對曹操構成了威脅。


    他們隻不過是在言語上對曹操有所攻擊、在態度上對曹操有所不敬,便引來殺身之禍。


    賈詡歎了口氣,喃喃地道:“自己可是實實在在地害死了他的愛子曹昂、愛將典韋、侄子曹安民,還有那個鄒氏啊!一旦時機成熟了,那個殺人不眨眼的奸險小人,又豈能饒恕自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秘事第三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寰宇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寰宇散人並收藏三國秘事第三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