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與金旋二人聊得還算比較投機,也基本上達成了共識,金旋歸順劉備,劉備要在金旋死後,幫他看好兒子,不要讓他誤入仕途。
當晚劉備便帶著手下的人馬在臨沅住了下來,劉備和諸葛亮、趙雲被安排在了館驛,劉度則是帶著手下的萬餘精兵返迴了零陵。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既然劉備答應了金旋,不讓他的兒子接替他的位置,那麽武陵太守的位置,就不得不物色一下人選。
因為金旋已經明顯病入膏肓、時日無多,快的話,可能沒幾天就會見閻王去了。
此時劉備已經招降了兩個郡,分別為零陵郡和武陵郡,顯然他自己做太守是不合適的,因為那樣的話,他就與劉度平級了。
所以武陵太守的位置,還得另覓人選。
關羽和張飛一直呆在江陵,並沒有跟隨劉備南下,所以讓他們當這個太守顯然難以服眾。
趙雲雖然是來到了武陵,但卻未立尺寸之功,所以讓他當太守也不合適。
這樣一來,劉備手下的人,就隻剩下了一個諸葛亮。
招降荊州南部四郡這個主意,本身就是諸葛亮想出來的,而且此番前來武陵,諸葛亮也是功不可沒。
在劉備進退兩難之際,諸葛亮挺身而出,隻身一人進入臨沅城一探虛實,最後才讓劉備得以順利說服金旋投靠過來。
所以諸葛亮的確是武陵太守的不二人選,無論關羽、張飛,還是趙雲,都沒理由不服。
劉備拿定主意之後,便來到隔壁諸葛亮的屋子。
此時已是傍晚時分,諸葛亮正在燈下讀書。
“孔明啊,難怪你如此足智多謀、智勇雙全啊,這一有點兒時間,就埋頭苦讀啊!”劉備一進屋便誇讚道。
諸葛亮謙虛地道:“主公過獎了,在下隻不過是百無聊賴,找本書打發一下時間而已。”
劉備又問道:“此番我們拿下武陵郡,你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啊,想要什麽賞賜?”
劉備當大哥多年,深諳馭人之道。
賞賜和恩惠不能隨隨便便地就給與下屬,而是要讓他們先開口要。
他們先提出請求,自己再故作為難,最後經過一番艱苦的抉擇之後,才把賞賜和恩惠發放出去,這樣才會讓手下的人更加感恩戴德。
“主公言重了,在下隻不過是做了一些分內之事而已,實在不足掛齒,更不敢奢望什麽賞賜。”諸葛亮十分淡定地說道。
剛才諸葛亮讀的是荀子的《宥坐》。上麵說:“孔子曰:‘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諸葛亮也知道這次自己是立下了大功,但就算功高蓋世的話,要想守住這份功勞,也要謙虛謹慎,把功勞看淡,或者讓給別人。
挹而損之,就是從滿的東西裏舀出來些、讓滿受損,變成不滿,隻有這樣方才可以保持中正。
於是諸葛亮現學現用,在劉備麵前表現得很淡定,毫無半點居功自傲的心態。
“孔明啊,這金旋你也見到了,他的病肯定不是裝出來的,而且病得不輕,有今天沒明天了。對於這次歸降,他隻跟我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在他死後,不要讓他的兒子走上仕途之路。也就是說,金旋如果哪天死了,他的兒子也不會接替他的職位。這樣一來,武陵太守的位置就空缺了。我的意思是,想讓你來擔此重任,不知你意下如何呀?”
劉備一看諸葛亮什麽賞賜也不要,但武陵太守的人選又得盡快確定下來,便隻好實話實說了。
諸葛亮一聽這話,不由沉吟起來。
自己在南陽隱居多年,博覽群書、孜孜不倦,後來終於得到了司馬徽的認可。
隨後,又在機緣巧合之下,成了黃承彥的女婿。
司馬徽和黃承彥都是荊州名士,也是人們心目當中的世外高人。
由於他們二人的抬舉,自己在荊州也算小有名氣。
荊州稍微有頭有臉的人物,都知道南陽有個才華橫溢的青年名叫諸葛亮。
此時天下大亂,各州各郡的官員也都各自為政,並不聽從朝廷號令。
所以金旋死後,按說是應該把自己的位置傳給兒子。
如果自己真的接替金旋,做了武陵郡守的話,肯定會引起人們的猜忌和非議。
人們會覺得是自己使用了什麽陰謀,害死了金旋,又不讓他兒子接班,才當上了這個太守。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自古人言可畏,還是不要碰這個燙手的山芋比較好。
而且金旋執意不肯把太守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到底是什麽原因,根本無從得知。
很有可能是因為武陵本身就是個爛攤子,當太守實在太操心,甚至還有生命危險,所以金旋才不想讓自己的兒子重蹈自己的覆轍。
再說如果當了武陵太守的話,那以後就要待在武陵。
關羽、張飛、趙雲是無論如何也不會駐紮在武陵的,他們隻會一直跟在劉備左右。
那麽在防禦方麵,自己就一點兒親信都沒有,隻能繼續任用武陵的原班人馬。
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麵對一群武夫,以前又從來不認識,一時半會兒不可能讓他們對自己臣服。
再說這關羽、張飛、趙雲跟著劉備出生入死這麽多年,到現在都還沒封個一官半職呢,自己就先當太守了,豈不要遭人白眼、惹人非議?
而且劉備到底是不是真想讓自己當這個太守,也不好說,也許他是在試探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野心。
想到這裏,諸葛亮一副虛懷若穀的樣子道:“主公,在下原本就是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胸無淩雲之誌。是主公抬舉,才把在下從草廬裏請了出來。人貴在有自知之明,所以在下也知道自己幾堆幾塊、幾斤幾兩。讓在下當個謀士,還勉強能應付過來,從政的話,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了!所以這個武陵太守之職,還是請主公另覓人選吧!”
劉備一看諸葛亮都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了,也實在不好再強人所難,便笑了笑道:“其實說句心裏話,我也舍不得孔明離開我。也罷,那武陵太守的事,就容後再議吧!”
當晚劉備便帶著手下的人馬在臨沅住了下來,劉備和諸葛亮、趙雲被安排在了館驛,劉度則是帶著手下的萬餘精兵返迴了零陵。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既然劉備答應了金旋,不讓他的兒子接替他的位置,那麽武陵太守的位置,就不得不物色一下人選。
因為金旋已經明顯病入膏肓、時日無多,快的話,可能沒幾天就會見閻王去了。
此時劉備已經招降了兩個郡,分別為零陵郡和武陵郡,顯然他自己做太守是不合適的,因為那樣的話,他就與劉度平級了。
所以武陵太守的位置,還得另覓人選。
關羽和張飛一直呆在江陵,並沒有跟隨劉備南下,所以讓他們當這個太守顯然難以服眾。
趙雲雖然是來到了武陵,但卻未立尺寸之功,所以讓他當太守也不合適。
這樣一來,劉備手下的人,就隻剩下了一個諸葛亮。
招降荊州南部四郡這個主意,本身就是諸葛亮想出來的,而且此番前來武陵,諸葛亮也是功不可沒。
在劉備進退兩難之際,諸葛亮挺身而出,隻身一人進入臨沅城一探虛實,最後才讓劉備得以順利說服金旋投靠過來。
所以諸葛亮的確是武陵太守的不二人選,無論關羽、張飛,還是趙雲,都沒理由不服。
劉備拿定主意之後,便來到隔壁諸葛亮的屋子。
此時已是傍晚時分,諸葛亮正在燈下讀書。
“孔明啊,難怪你如此足智多謀、智勇雙全啊,這一有點兒時間,就埋頭苦讀啊!”劉備一進屋便誇讚道。
諸葛亮謙虛地道:“主公過獎了,在下隻不過是百無聊賴,找本書打發一下時間而已。”
劉備又問道:“此番我們拿下武陵郡,你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啊,想要什麽賞賜?”
劉備當大哥多年,深諳馭人之道。
賞賜和恩惠不能隨隨便便地就給與下屬,而是要讓他們先開口要。
他們先提出請求,自己再故作為難,最後經過一番艱苦的抉擇之後,才把賞賜和恩惠發放出去,這樣才會讓手下的人更加感恩戴德。
“主公言重了,在下隻不過是做了一些分內之事而已,實在不足掛齒,更不敢奢望什麽賞賜。”諸葛亮十分淡定地說道。
剛才諸葛亮讀的是荀子的《宥坐》。上麵說:“孔子曰:‘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諸葛亮也知道這次自己是立下了大功,但就算功高蓋世的話,要想守住這份功勞,也要謙虛謹慎,把功勞看淡,或者讓給別人。
挹而損之,就是從滿的東西裏舀出來些、讓滿受損,變成不滿,隻有這樣方才可以保持中正。
於是諸葛亮現學現用,在劉備麵前表現得很淡定,毫無半點居功自傲的心態。
“孔明啊,這金旋你也見到了,他的病肯定不是裝出來的,而且病得不輕,有今天沒明天了。對於這次歸降,他隻跟我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在他死後,不要讓他的兒子走上仕途之路。也就是說,金旋如果哪天死了,他的兒子也不會接替他的職位。這樣一來,武陵太守的位置就空缺了。我的意思是,想讓你來擔此重任,不知你意下如何呀?”
劉備一看諸葛亮什麽賞賜也不要,但武陵太守的人選又得盡快確定下來,便隻好實話實說了。
諸葛亮一聽這話,不由沉吟起來。
自己在南陽隱居多年,博覽群書、孜孜不倦,後來終於得到了司馬徽的認可。
隨後,又在機緣巧合之下,成了黃承彥的女婿。
司馬徽和黃承彥都是荊州名士,也是人們心目當中的世外高人。
由於他們二人的抬舉,自己在荊州也算小有名氣。
荊州稍微有頭有臉的人物,都知道南陽有個才華橫溢的青年名叫諸葛亮。
此時天下大亂,各州各郡的官員也都各自為政,並不聽從朝廷號令。
所以金旋死後,按說是應該把自己的位置傳給兒子。
如果自己真的接替金旋,做了武陵郡守的話,肯定會引起人們的猜忌和非議。
人們會覺得是自己使用了什麽陰謀,害死了金旋,又不讓他兒子接班,才當上了這個太守。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自古人言可畏,還是不要碰這個燙手的山芋比較好。
而且金旋執意不肯把太守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到底是什麽原因,根本無從得知。
很有可能是因為武陵本身就是個爛攤子,當太守實在太操心,甚至還有生命危險,所以金旋才不想讓自己的兒子重蹈自己的覆轍。
再說如果當了武陵太守的話,那以後就要待在武陵。
關羽、張飛、趙雲是無論如何也不會駐紮在武陵的,他們隻會一直跟在劉備左右。
那麽在防禦方麵,自己就一點兒親信都沒有,隻能繼續任用武陵的原班人馬。
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麵對一群武夫,以前又從來不認識,一時半會兒不可能讓他們對自己臣服。
再說這關羽、張飛、趙雲跟著劉備出生入死這麽多年,到現在都還沒封個一官半職呢,自己就先當太守了,豈不要遭人白眼、惹人非議?
而且劉備到底是不是真想讓自己當這個太守,也不好說,也許他是在試探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野心。
想到這裏,諸葛亮一副虛懷若穀的樣子道:“主公,在下原本就是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胸無淩雲之誌。是主公抬舉,才把在下從草廬裏請了出來。人貴在有自知之明,所以在下也知道自己幾堆幾塊、幾斤幾兩。讓在下當個謀士,還勉強能應付過來,從政的話,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了!所以這個武陵太守之職,還是請主公另覓人選吧!”
劉備一看諸葛亮都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了,也實在不好再強人所難,便笑了笑道:“其實說句心裏話,我也舍不得孔明離開我。也罷,那武陵太守的事,就容後再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