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此番南下,到目前為止沒費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兩個郡,可以說已經完成了既定任務的一半。
這也讓他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對人生充滿了希望。
迴想出發之前,劉備還有些猶豫不決,假設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危險。
卻沒想到來了之後,事情竟然如此順利,簡直是勢如破竹、無往不利。
劉備不由想起了古之聖賢所說過的話,“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人生中很多事情其實遠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麽難,隻要肯做便有希望,甚至有時輕而易舉地就能取得成功。
荊州南部四郡,零陵郡和武陵郡已經成功地被劉備招降,目前就還剩兩個郡,一個是長沙郡,一個是桂陽郡。
長沙郡的難點並不在太守韓玄,主要是有荊州第一猛將黃忠鎮守。
而桂陽郡的太守趙範,據說是一個虛與委蛇、笑裏藏刀的人。
相比之下,劉備還是覺得應該先取長沙郡,畢竟跟好勇鬥狠的人打交道,要比跟陰險狡詐的人打交道要容易的多。
劉備管金旋借了數千兵馬,第二日一早便率領整個大軍直接開往了長沙郡的治所臨湘。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喜事精神爽。
劉備兵不血刃地拿下兩個郡,自然也是心情大好,一路上與諸葛亮、趙雲談笑風生、其樂融融。
“孔明啊,你說這個金旋也真是夠怪的!人家那個當爹的,都是希望自己在臨死之前,把自己辛辛苦苦打拚一輩子創下的基業傳給兒子,甚至是女兒。他可倒好,竟然苦苦哀求於我,不讓他兒子接他的班兒,嗬嗬嗬!”
劉備率先挑起話題。
金旋是將死之人,而劉備此時還不到五十歲,所以他根本無法體會到金旋的感受和想法。
其實為人父母者,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多大的出息、當多大官兒、賺多少錢,隻是盼著他們能夠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地活著。
而一個人一旦身陷宦海,便很難平安和快樂,就算不被上級弄死,也很有可能在戰亂之中陣亡;就算僥幸活到自然死亡,也很少會有快樂。
而且不但自己時時刻刻身處險境、日日夜夜殫精竭慮,還很有可能會殃及到自己的家人和子孫後代。
遠離宦海,雖然無法大富大貴,但卻可以無憂無慮,正所謂無官一身輕。
諸葛亮雖然年紀尚輕,但說到這個問題,他卻是深有體會。
因為當年他隱居在南陽時,身邊接觸的人都是那些隱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世外高人。
那些人的想法可以說是驚人的相似——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
我天天種地為生,就算苦點兒、累點兒、窮點兒、賤點兒,也比天天勾心鬥角、提心吊膽強得多。
所以無論劉表怎麽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人也是堅決不出山,就一心隻想當個山野村夫。
“主公啊,其實金旋的想法也很正常,所謂人各有誌,有的人貪圖富貴,有的人卻喜歡安逸。貪圖富貴之徒,便隻能入世去爭取功名利祿,而喜歡安逸之輩,便隻能出世去遠離是非之地。金旋在官場上摸爬滾打了一輩子,估計也是厭倦了那種生活,才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再走自己的老路了。”諸葛亮分析道。
“主公啊,其實說句心裏話,等以後我有兒子了,也不希望他像我這樣成天打打殺殺、衝鋒陷陣的!因為這種日子實在是太危險了,隨時都有掉腦袋的可能。就算你武藝再高,也架不住別人偷施冷箭。正所謂: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雖說兒繼家業、子承父業,但其實很多當爹的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兒孫再重操自己的舊業啊!”趙雲也有感而發地道。
劉備聽了諸葛亮和趙雲的話,突然想起了當年在徐州時的情景。
當年陶謙三讓徐州,讓劉備一下子從縣令變成了州牧。
陶謙並非沒有兒子,但在他彌留之際,卻非要把徐州交到劉備手上。
因為陶謙兒子是從商之人,陶謙覺得他兒子並不適合從政,所以才執意不把徐州交到他兒子手裏。
其實陶謙這樣做,又何嚐不是舐犢情深呢?
當年的徐州,已經被曹操視作了囊中之物,雖然他暫時退兵了,但卻一定會卷土重來。
而陶謙的兒子如果掌管徐州的話,麵臨的就是與曹操一決雌雄。
就是呂布那樣的天下第一猛將都不是曹操的對手,就更別說一個從來都沒從過政的後生晚輩了。
陶謙在官場上摸爬滾打了一輩子,卻並沒有讓自己的兒子舉孝廉,而是選擇了從商,也正如趙雲所說的,很多當爹的不希望自己的後代兒孫再走自己的老路。
因為這條路他經曆過了,其中的艱辛他比誰都清楚,所以不想再讓自己的子孫重蹈覆轍。
可古往今來當皇帝的,卻沒有一個人不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去讓給外人,除非他實在無後。
想到這裏,劉備感慨道:“想必是金旋官兒還不夠大吧,如果他當了足夠大的官兒,比如說皇帝,就不會那麽想了。”
“主公啊,那是因為情勢所逼,皇帝迫不得已而為之!很多皇帝肯定也曾經想過把皇位傳給別人,因為當皇帝實在太苦、太累、太危險了。正所謂: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但他們也隻能是想想而已,到最後還得傳給自己的兒子。因為如果他們把皇位傳給別人的話,那個新皇一旦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把先皇的兒孫斬盡殺絕。有他們在,他的皇位就永遠不穩,永遠有被取而代之的可能。”諸葛亮頭頭是道地分析道。
趙雲又道:“如果真把皇位傳給別人的話,不但子孫的性命不保,而且沒準兒哪天,老皇帝的陵墓都得被人掘嘍!子孫就算再不孝,也總不會掘自己祖宗的墳墓啊!”
劉備從來沒想過自己當皇帝,他覺得能有一條活路就謝天謝地了,於是說道:“估計還是我對人生的領悟不夠深吧,也有可能等我臨死的時候,也不想讓我們家阿鬥接我的班兒。”
這也讓他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對人生充滿了希望。
迴想出發之前,劉備還有些猶豫不決,假設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危險。
卻沒想到來了之後,事情竟然如此順利,簡直是勢如破竹、無往不利。
劉備不由想起了古之聖賢所說過的話,“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人生中很多事情其實遠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麽難,隻要肯做便有希望,甚至有時輕而易舉地就能取得成功。
荊州南部四郡,零陵郡和武陵郡已經成功地被劉備招降,目前就還剩兩個郡,一個是長沙郡,一個是桂陽郡。
長沙郡的難點並不在太守韓玄,主要是有荊州第一猛將黃忠鎮守。
而桂陽郡的太守趙範,據說是一個虛與委蛇、笑裏藏刀的人。
相比之下,劉備還是覺得應該先取長沙郡,畢竟跟好勇鬥狠的人打交道,要比跟陰險狡詐的人打交道要容易的多。
劉備管金旋借了數千兵馬,第二日一早便率領整個大軍直接開往了長沙郡的治所臨湘。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喜事精神爽。
劉備兵不血刃地拿下兩個郡,自然也是心情大好,一路上與諸葛亮、趙雲談笑風生、其樂融融。
“孔明啊,你說這個金旋也真是夠怪的!人家那個當爹的,都是希望自己在臨死之前,把自己辛辛苦苦打拚一輩子創下的基業傳給兒子,甚至是女兒。他可倒好,竟然苦苦哀求於我,不讓他兒子接他的班兒,嗬嗬嗬!”
劉備率先挑起話題。
金旋是將死之人,而劉備此時還不到五十歲,所以他根本無法體會到金旋的感受和想法。
其實為人父母者,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多大的出息、當多大官兒、賺多少錢,隻是盼著他們能夠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地活著。
而一個人一旦身陷宦海,便很難平安和快樂,就算不被上級弄死,也很有可能在戰亂之中陣亡;就算僥幸活到自然死亡,也很少會有快樂。
而且不但自己時時刻刻身處險境、日日夜夜殫精竭慮,還很有可能會殃及到自己的家人和子孫後代。
遠離宦海,雖然無法大富大貴,但卻可以無憂無慮,正所謂無官一身輕。
諸葛亮雖然年紀尚輕,但說到這個問題,他卻是深有體會。
因為當年他隱居在南陽時,身邊接觸的人都是那些隱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世外高人。
那些人的想法可以說是驚人的相似——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
我天天種地為生,就算苦點兒、累點兒、窮點兒、賤點兒,也比天天勾心鬥角、提心吊膽強得多。
所以無論劉表怎麽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人也是堅決不出山,就一心隻想當個山野村夫。
“主公啊,其實金旋的想法也很正常,所謂人各有誌,有的人貪圖富貴,有的人卻喜歡安逸。貪圖富貴之徒,便隻能入世去爭取功名利祿,而喜歡安逸之輩,便隻能出世去遠離是非之地。金旋在官場上摸爬滾打了一輩子,估計也是厭倦了那種生活,才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再走自己的老路了。”諸葛亮分析道。
“主公啊,其實說句心裏話,等以後我有兒子了,也不希望他像我這樣成天打打殺殺、衝鋒陷陣的!因為這種日子實在是太危險了,隨時都有掉腦袋的可能。就算你武藝再高,也架不住別人偷施冷箭。正所謂: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雖說兒繼家業、子承父業,但其實很多當爹的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兒孫再重操自己的舊業啊!”趙雲也有感而發地道。
劉備聽了諸葛亮和趙雲的話,突然想起了當年在徐州時的情景。
當年陶謙三讓徐州,讓劉備一下子從縣令變成了州牧。
陶謙並非沒有兒子,但在他彌留之際,卻非要把徐州交到劉備手上。
因為陶謙兒子是從商之人,陶謙覺得他兒子並不適合從政,所以才執意不把徐州交到他兒子手裏。
其實陶謙這樣做,又何嚐不是舐犢情深呢?
當年的徐州,已經被曹操視作了囊中之物,雖然他暫時退兵了,但卻一定會卷土重來。
而陶謙的兒子如果掌管徐州的話,麵臨的就是與曹操一決雌雄。
就是呂布那樣的天下第一猛將都不是曹操的對手,就更別說一個從來都沒從過政的後生晚輩了。
陶謙在官場上摸爬滾打了一輩子,卻並沒有讓自己的兒子舉孝廉,而是選擇了從商,也正如趙雲所說的,很多當爹的不希望自己的後代兒孫再走自己的老路。
因為這條路他經曆過了,其中的艱辛他比誰都清楚,所以不想再讓自己的子孫重蹈覆轍。
可古往今來當皇帝的,卻沒有一個人不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去讓給外人,除非他實在無後。
想到這裏,劉備感慨道:“想必是金旋官兒還不夠大吧,如果他當了足夠大的官兒,比如說皇帝,就不會那麽想了。”
“主公啊,那是因為情勢所逼,皇帝迫不得已而為之!很多皇帝肯定也曾經想過把皇位傳給別人,因為當皇帝實在太苦、太累、太危險了。正所謂: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但他們也隻能是想想而已,到最後還得傳給自己的兒子。因為如果他們把皇位傳給別人的話,那個新皇一旦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把先皇的兒孫斬盡殺絕。有他們在,他的皇位就永遠不穩,永遠有被取而代之的可能。”諸葛亮頭頭是道地分析道。
趙雲又道:“如果真把皇位傳給別人的話,不但子孫的性命不保,而且沒準兒哪天,老皇帝的陵墓都得被人掘嘍!子孫就算再不孝,也總不會掘自己祖宗的墳墓啊!”
劉備從來沒想過自己當皇帝,他覺得能有一條活路就謝天謝地了,於是說道:“估計還是我對人生的領悟不夠深吧,也有可能等我臨死的時候,也不想讓我們家阿鬥接我的班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