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澤離開之後,曹操又拿起那封信,反反複複、仔仔細細地研讀了數遍。


    從字裏行間之中,不難看出黃蓋的態度還是十分誠懇的,似乎是很渴望投入到曹操的麾下。


    原因主要有兩點:一個是黃蓋在江東不受重用,比周瑜年長那麽多歲,軍功更比他多,但卻要常年屈居其下,任其擺布;一個是黃蓋覺得江東此役必敗,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所以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早日棄暗投明、爭取主動。


    曹操與闞澤見麵的談話內容並不多,甚至可以說隻有隻言片語。


    曹操隻問了闞澤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你是來取我項上人頭的吧?”。


    當時闞澤並沒有表現出異樣。


    如果刺客的行刺目的被一下子揭穿,他應該下意識地表現出吃驚,緊接著就是恐懼,最後是絕望。


    但這些表情當時在闞澤的神態上完全沒有體現出來。


    而且在搜身的過程中,闞澤也完全配合,幾乎脫光了自己身上的所有衣物,並沒藏有什麽兇器,或是暗器。


    隨後闞澤想上前跟曹操說話,曹操立刻製止了他,他也沒再靠近。


    接著闞澤帶來的那封書信,也仔細檢查過了,其中並沒藏有毒藥、暗器之類的東西。


    闞澤離開曹營之後,曹操又派人在後麵跟蹤,並未發現他有可疑行跡,隻是順江走了數裏,便獨自撐船過江了。


    他甚至連頭都沒迴一下,可見其心中之坦然。


    這些都可以說明闞澤並不是刺客。


    第二個問題是,“這封信你看過了沒有?”。


    闞澤毫不猶豫地說自己看過,還說自己非常清楚信中的內容。


    如果黃蓋想投靠過來這件事是真的,那麽他寫信就一定會保密。


    但對於送信的人,卻是無法保密的,所以送信的人必須是黃蓋絕對信任的人。


    而黃蓋想投降這件事,事關重大,他在做這個決定之前,肯定會跟他身邊最信任的人仔細商量一番。


    也就是說,闞澤肯定會對黃蓋想投降這件事非常清楚,甚至在此之前還鼓勵過黃蓋,幫他下了決心。


    如果闞澤迴答曹操沒看過,顯然就是在撒謊。


    但闞澤想也沒想就說自己看過這封信,說明他說的是實話。


    第三個問題是,“你有何打算?”。


    闞澤說等黃蓋過來投靠時,他也會一起跟著過來。


    言外之意,就是他今晚得返迴去。


    所謂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黃蓋派闞澤過來送信,闞澤送完信之後,理應迴去跟黃蓋複命,說明一下具體情況。


    如果闞澤直接留下來的話,黃蓋又怎麽知道事情到底成沒成?


    就算過後曹操給黃蓋迴信,同意接納他,黃蓋也不知是真是假。


    隻有闞澤迴去把整個經過給黃蓋詳詳細細地描述一遍,黃蓋才能了解真實情況。


    可見闞澤是個思維縝密、行事穩妥之人,而且一身是膽、言而有信。


    無論是黃蓋信上所寫的內容,還是闞澤言談中所表達的內容,很多都與蔣幹所說的相吻合,而且並沒有矛盾之處。


    曹操思來想去,覺得黃蓋投降這件事應該是可信的。


    今晚的這一幕,讓曹操感到似曾相識,他也不由浮想聯翩起來。


    當年在官渡戰場上,自己馬上就要堅持不住了,突然一個人來到了自己的軍營,說是要求見自己。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許攸許子遠。


    他也是在袁紹那裏不受重用,然後就一氣之下跑過來投奔自己了。


    結果就是這麽一個小小的變數,就導致了整個戰局的徹底反轉。


    許攸帶著自己前往烏巢,順利燒毀了袁紹的糧草。


    隨後,張合、高覽也帶著手下的人馬前來投奔,袁紹便一瀉千裏,兵敗如山倒。


    雖然如今已經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但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曆史也會不斷地重演。


    但我可不是當年的曹操了,就算沒人過來投奔,此役也是誌在必得。


    有人過來投奔的話,隻能說是錦上添花、如虎添翼。


    如今的黃蓋,也許就是當年的許攸。


    他來了之後,很可能會帶來一些十分重要的軍事機密。


    關於這一點,黃蓋在信中也提到了。


    而這些軍事機密,能夠讓周瑜立刻不戰自潰。


    老子有句話說得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黃蓋投奔過來之後,周瑜手下的人一看,果然是老馬識途啊!


    跟著曹操打勝仗、當大官兒,錦衣玉食、嬌妻美妾的日子多好,何必在這跟周瑜吃苦受罪呢,便也紛紛投奔過來。


    於是就出現了第二個張合、第二個高覽、第二個某某某……


    到那時周瑜這仗也不用打了,一看對岸的敵人,全是當初他一手提拔起來的。


    想到這裏,曹操不禁咯咯地開懷大笑起來。


    笑過之後,曹操起身來到案前,決定給黃蓋迴一封信。


    展開絹帛,筆走龍蛇,曹操很快便寫好了一封迴信。


    曹操拿起絹帛看了看,又撇著嘴,搖了搖頭道:“今時今日的老夫,可不是當年在官渡戰場上一籌莫展、黔驢技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曹阿瞞了!”


    於是曹操又走到燭火前麵,把絹帛燃燒殆盡。


    原來曹操在剛才的那封書信上,寫的是“盼望黃蓋前來投靠已久,猶如大旱望甘霖”之類的話。


    曹操覺得此時自己完全沒必要屈尊降貴,而是應該拿出真命天子應有的氣勢。


    黃蓋主動投靠,自己接納他,是在救他,並不是求他,更不是收複江東沒他不行。


    於是曹操奮筆疾書,又寫了一封迴信,這封信在言語上一改從前,分明是要拯救黃蓋於水火之中。


    寫完之後,又仔細檢查了兩遍,曹操方才滿意地點了點頭。


    “來人呐!”曹操高聲喝道。


    一名侍衛立刻閃身走入帳中,抱拳拱手道:“丞相有何吩咐?”


    曹操把絹帛拿起來,又放了下去,沉吟了一下,說道:“沒事了,下去吧。”


    “諾!”


    侍衛答應一聲,又轉身退出了軍帳。


    曹操本想即刻就派人把迴信給黃蓋送過去,但轉念一想,那樣做的話顯得自己太心急。


    這種事不能著急,還是要壓一壓比較好。


    一定要讓黃蓋感受到,自己是考慮了許久、權衡了頗多,甚至是力排眾議,最後方才決定接納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秘事第三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寰宇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寰宇散人並收藏三國秘事第三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