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過後,周瑜繼續躺在榻上,腦袋枕著雙臂,眼睛望著棚頂,考慮著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行事。
眼下孫劉聯盟的內部出現了很大的矛盾,這種矛盾不僅來自於自己手下的將軍,也來自於自己本人。
從關羽和張飛對自己的態度上,明顯能看出不滿,甚至仇視。
很顯然,他們也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敵人,或者看著很不順眼的人。
而且目前的這種矛盾根本無法調和,隻會越鬧越大,最後會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孫權又死活不同意把劉備這夥人調離赤壁戰場。
那麽要想解決這個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快與曹操大軍展開戰爭。
而曹操卻偏偏要按兵不動,按照那封神秘的密函上所說,至少要等到來年春暖花開。
那麽冬季的這幾個月,就是孫劉聯盟內部最危險的時候。
既然曹操不動兵,那我們就要動兵,一定要在孫劉聯軍發生嘩變之前,向曹操發起進攻。
而且寫那封密函的人,也很有可能是想要向自己暗示這一不可多得的戰機。
向曹軍發起進攻,直接正麵進攻顯然是以卵擊石,隻能采用偷襲的方法。
而曹軍把戰船全部用鐵索連接起來,火攻又是最佳的方法。
然而這種方法雖好,真正去點火的人卻是兇險萬分,很有可能會被亂箭射死,或者墜江身亡。
所以無論如何,自己也不能派江東的人去冒這個險。
劉備的人顯然是最佳人選,也是不二人選。
既然你來江東避難,又與我們結成了軍事聯盟,那麽就應該聽從主帥的號令,而不能避重就輕、貪生怕死。
但目前無論劉備也好,還是關羽、張飛也罷,根本就不聽自己的號令,也完全無視自己最高統帥的身份。
如果這次就這麽隨隨便便地過去了,對劉備他們妥協了,那麽後果肯定是十分嚴重的。
他們會覺得你周瑜也不過如此,想不聽你的軍令,就不聽你的軍令,隻要理由充足,你就拿我們無可奈何。
那麽下次再對他們下達命令,他們也很有可能又是諸多借口、百般推辭。
或者對他們十分有利的命令、不費吹灰之力的任務,他們就會去執行,而對他們不利的命令、非常艱巨的任務,他們就會繼續找借口推脫。
那我這個三軍主帥算什麽?
豈不是成了他們為自己謀取私利的工具了嘛!
況且作為部隊的最高統帥,下屬不執行自己的命令,為將者的威嚴又何在?
如果日後讓江東的人聽說了這件事,也會對自己產生諸多非議。
所以這次無論如何,也要讓劉備乖乖服從我的命令!
雖然你是老奸巨猾,但我周瑜也絕不是少不更事。
既然敬你酒你不肯喝,那就隻能罰你酒喝了!
周瑜想著想著,一個大膽的想法漸漸地在心中萌發開來。
經過這麽長時間與劉備的接觸,自己對他也算有所了解。
此人不但虛與委蛇,還擅長裝模作樣。
每當他有事想求你,或者想拒絕你的時候,他說哭就能哭出來,而且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是再鐵石心腸的人,見了他的那副哭相也會變得心軟。
說謊話、編故事,對劉備來說更是輕車熟路、信手拈來,不但一點兒破綻沒有,還讓你根本找不出理由去反駁。
有道是:涓流雖寡,浸成江河;爝火雖微,卒能燎原。
雖然劉備現在是個不起眼兒的落魄小頭領,但那也隻是因為時運不濟。
劉備畢竟是大漢皇叔,而且自己本身也很有能力,其水平完全不在孫權之下。
如果日後一旦時來運轉了,劉備很可能來個鹹魚翻身,搖身一變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同時也會成為江東的禍害。
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
所以應該趁著劉備羽翼未豐之際,盡快將其鏟除,或者完全控製起來。
眼下曹操大兵壓境,將劉備鏟除實在不是明智之舉,但卻理應將其控製起來。
這樣一來,劉備手下的人,尤其是關羽、張飛那兩個匹夫,就不敢再造次,而且還會更好地去執行軍令。
等日後擊退了曹操大軍,再斬草除根、永絕後患。
再者說,按照目前孫劉聯盟內部的局勢來看,雙方反目成仇是早晚的事。
與其等著劉備的人先動手,倒不如我們先發製人。
正所謂: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曹操之所以能夠號令天下、大殺四方,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
那我周瑜為何不能借鑒一下曹操的做法,來個挾劉備以令匹夫呢?
一旦劉備落入了我的手裏,關羽、張飛那兩個匹夫,肯定會乖乖地服從命令。
到時候讓他們往東,他們就不敢往西;讓他們追狗,他們就不敢攆雞。
周瑜越想越興奮、越想越激動,不禁握起雙手,來迴搓起了掌心。
想要抓捕劉備,最適合的人選就是孫權。
他是江東之主,掌握著整個江東的生殺予奪大權,想要抓個人可以說是猶如探囊取物一般。
孫權完全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把劉備囚禁起來。
比如單獨設宴,請劉備去柴桑,劉備肯定會毫無防備地欣然前往,到時便可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其一舉拿下。
可孫權會不會聽取自己的建議、采納自己的妙計呢?
上次孫權來赤壁軍營,自己建議他把劉備調走,他並沒有采納。
後來江東的眾位將士也都建議孫權把劉備趕出江東,孫權依然沒有采納。
可見孫權也不是從善如流,而是固執己見、剛愎自用。
這也說明孫權並不了解劉備這個人,所以他還覺得劉備是友非敵,很想與劉備友好相處,而不想跟他撕破臉皮。
既然是這樣,那就算自己去找孫權獻計獻策,他也十有八九不會采納。
非但不會采納,還很可能會對自己有看法。
在不知情的人眼中,形勢危急、大戰在即,非但不一致對外,反而還自相殘殺,實在是不可理喻。
但他們又哪懂得這其中的各種利害關係,隻不過是按照一般的常識,去判斷一件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罷了。
兵法有雲: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君主在遠離戰場的皇宮裏給將軍下達命令,你必須得走這條道、你必須得打這夥人、你必須得攻這座城、你必須得爭這塊地,等等。
為將者完全可以不服從命令,因為君主遠在千裏之外,根本不了解戰場上的情況,而且戰場瞬息萬變,戰略戰術也要隨之進行相應的調整。
既然你孫權之前說過,赤壁戰場的事由我周瑜一人全權負責,那我這次就給你來個先斬後奏,先把劉備抓了再說!
眼下孫劉聯盟的內部出現了很大的矛盾,這種矛盾不僅來自於自己手下的將軍,也來自於自己本人。
從關羽和張飛對自己的態度上,明顯能看出不滿,甚至仇視。
很顯然,他們也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敵人,或者看著很不順眼的人。
而且目前的這種矛盾根本無法調和,隻會越鬧越大,最後會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孫權又死活不同意把劉備這夥人調離赤壁戰場。
那麽要想解決這個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快與曹操大軍展開戰爭。
而曹操卻偏偏要按兵不動,按照那封神秘的密函上所說,至少要等到來年春暖花開。
那麽冬季的這幾個月,就是孫劉聯盟內部最危險的時候。
既然曹操不動兵,那我們就要動兵,一定要在孫劉聯軍發生嘩變之前,向曹操發起進攻。
而且寫那封密函的人,也很有可能是想要向自己暗示這一不可多得的戰機。
向曹軍發起進攻,直接正麵進攻顯然是以卵擊石,隻能采用偷襲的方法。
而曹軍把戰船全部用鐵索連接起來,火攻又是最佳的方法。
然而這種方法雖好,真正去點火的人卻是兇險萬分,很有可能會被亂箭射死,或者墜江身亡。
所以無論如何,自己也不能派江東的人去冒這個險。
劉備的人顯然是最佳人選,也是不二人選。
既然你來江東避難,又與我們結成了軍事聯盟,那麽就應該聽從主帥的號令,而不能避重就輕、貪生怕死。
但目前無論劉備也好,還是關羽、張飛也罷,根本就不聽自己的號令,也完全無視自己最高統帥的身份。
如果這次就這麽隨隨便便地過去了,對劉備他們妥協了,那麽後果肯定是十分嚴重的。
他們會覺得你周瑜也不過如此,想不聽你的軍令,就不聽你的軍令,隻要理由充足,你就拿我們無可奈何。
那麽下次再對他們下達命令,他們也很有可能又是諸多借口、百般推辭。
或者對他們十分有利的命令、不費吹灰之力的任務,他們就會去執行,而對他們不利的命令、非常艱巨的任務,他們就會繼續找借口推脫。
那我這個三軍主帥算什麽?
豈不是成了他們為自己謀取私利的工具了嘛!
況且作為部隊的最高統帥,下屬不執行自己的命令,為將者的威嚴又何在?
如果日後讓江東的人聽說了這件事,也會對自己產生諸多非議。
所以這次無論如何,也要讓劉備乖乖服從我的命令!
雖然你是老奸巨猾,但我周瑜也絕不是少不更事。
既然敬你酒你不肯喝,那就隻能罰你酒喝了!
周瑜想著想著,一個大膽的想法漸漸地在心中萌發開來。
經過這麽長時間與劉備的接觸,自己對他也算有所了解。
此人不但虛與委蛇,還擅長裝模作樣。
每當他有事想求你,或者想拒絕你的時候,他說哭就能哭出來,而且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是再鐵石心腸的人,見了他的那副哭相也會變得心軟。
說謊話、編故事,對劉備來說更是輕車熟路、信手拈來,不但一點兒破綻沒有,還讓你根本找不出理由去反駁。
有道是:涓流雖寡,浸成江河;爝火雖微,卒能燎原。
雖然劉備現在是個不起眼兒的落魄小頭領,但那也隻是因為時運不濟。
劉備畢竟是大漢皇叔,而且自己本身也很有能力,其水平完全不在孫權之下。
如果日後一旦時來運轉了,劉備很可能來個鹹魚翻身,搖身一變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同時也會成為江東的禍害。
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
所以應該趁著劉備羽翼未豐之際,盡快將其鏟除,或者完全控製起來。
眼下曹操大兵壓境,將劉備鏟除實在不是明智之舉,但卻理應將其控製起來。
這樣一來,劉備手下的人,尤其是關羽、張飛那兩個匹夫,就不敢再造次,而且還會更好地去執行軍令。
等日後擊退了曹操大軍,再斬草除根、永絕後患。
再者說,按照目前孫劉聯盟內部的局勢來看,雙方反目成仇是早晚的事。
與其等著劉備的人先動手,倒不如我們先發製人。
正所謂: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曹操之所以能夠號令天下、大殺四方,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
那我周瑜為何不能借鑒一下曹操的做法,來個挾劉備以令匹夫呢?
一旦劉備落入了我的手裏,關羽、張飛那兩個匹夫,肯定會乖乖地服從命令。
到時候讓他們往東,他們就不敢往西;讓他們追狗,他們就不敢攆雞。
周瑜越想越興奮、越想越激動,不禁握起雙手,來迴搓起了掌心。
想要抓捕劉備,最適合的人選就是孫權。
他是江東之主,掌握著整個江東的生殺予奪大權,想要抓個人可以說是猶如探囊取物一般。
孫權完全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把劉備囚禁起來。
比如單獨設宴,請劉備去柴桑,劉備肯定會毫無防備地欣然前往,到時便可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其一舉拿下。
可孫權會不會聽取自己的建議、采納自己的妙計呢?
上次孫權來赤壁軍營,自己建議他把劉備調走,他並沒有采納。
後來江東的眾位將士也都建議孫權把劉備趕出江東,孫權依然沒有采納。
可見孫權也不是從善如流,而是固執己見、剛愎自用。
這也說明孫權並不了解劉備這個人,所以他還覺得劉備是友非敵,很想與劉備友好相處,而不想跟他撕破臉皮。
既然是這樣,那就算自己去找孫權獻計獻策,他也十有八九不會采納。
非但不會采納,還很可能會對自己有看法。
在不知情的人眼中,形勢危急、大戰在即,非但不一致對外,反而還自相殘殺,實在是不可理喻。
但他們又哪懂得這其中的各種利害關係,隻不過是按照一般的常識,去判斷一件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罷了。
兵法有雲: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君主在遠離戰場的皇宮裏給將軍下達命令,你必須得走這條道、你必須得打這夥人、你必須得攻這座城、你必須得爭這塊地,等等。
為將者完全可以不服從命令,因為君主遠在千裏之外,根本不了解戰場上的情況,而且戰場瞬息萬變,戰略戰術也要隨之進行相應的調整。
既然你孫權之前說過,赤壁戰場的事由我周瑜一人全權負責,那我這次就給你來個先斬後奏,先把劉備抓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