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在劉備那裏吃了個閉門羹,悻悻地迴到了自己的軍營之中。
雖然周瑜之前已經料到,派劉備去攻打曹操,肯定不會那麽容易,但卻沒想到自己還沒下達命令,劉備便百般推諉,來了個先發製人。
通過這一次接觸,也讓周瑜對劉備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當年孫策在世,周瑜剛接管江東軍權時,可以說滿朝文武幾乎都比周瑜年長。
但昔年意氣風發的周瑜,卻從來沒有感到過任何的壓力。
文臣是負責一些政務,與軍務很少發生關係,更不會去戰場上披堅執銳、攻城略地,所以他們雖然年長,卻也壓不了周瑜。
武將當中,有很多將軍都是當年跟著孫堅、孫策一起打江山的,年長的人甚至比周瑜的父親還大。
但他們都是一些粗人,好狠鬥勇尚可,鬥大的字卻不認識一籮筐,一說到兵法韜略,一個個都隻能大眼瞪小眼。
而周瑜自幼飽讀詩書、深諳兵法,所以大家都很佩服周瑜,也肯聽從他的號令。
如果人與人之間的智力、智慧不在一個層麵,那麽年紀也就不是衡量一個人水平能力高低的標準了。
正所謂: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歲。
但如果人與人之間的智力、智慧相差不大,那麽年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年紀大的人,經曆的人和事自然也多,就會比年紀小的人成熟。
正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此時周瑜與劉備的年紀相差十幾歲,他也明顯地感受到了劉備的老奸巨猾。
如果說周瑜是個將才的話,那麽劉備就是個帥才,二人明顯不在一個檔次,一個是可用之人,一個是用人之人。
迴到了自己的軍帳之中,周瑜仰臥在榻上,迴味著此番與劉備接觸的一幕幕情景。
應該可以肯定,那封密函不是劉備所寫。
其一,信上說曹操最快要在來年開春再動兵,而劉備卻說曹操很快就會動兵。
其二,據侍衛描述,送信人是個年邁的老頭,而劉備平時根本不出軍營,也不可能去外麵找個老頭來送信。
其三,劉備根本就不想去攻打曹操,又怎麽可能寫信暗示自己,此時是偷襲曹操的大好時機呢!
劉備這個老狐狸,表麵上振振有詞、滔滔不絕,實際則是滿口的歪理邪說。
什麽叫曹操代表著大漢朝廷?
如果他真的代表大漢朝廷的話,那你劉備是曹操一直追擊的對象,豈不就成了朝廷的反賊?
他居然還口口聲聲說要替黎民百姓著想,不想濫殺無辜,真是厚顏無恥、大言不慚!
如果你真的有那麽仁義,就應該早點兒去找曹操謝罪。
就是因為你的四處逃竄,曹操才帶著數萬大軍到處大動幹戈,弄得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如果劉備直接束手就擒的話,又哪會死那麽多人?
孔子有雲: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可見你劉備並不是什麽仁人誌士,隻不過是膽小怕事、貪生怕死的鼠輩罷了。
關羽的確是個令人討厭的家夥,難怪江東的將士們都對他咬牙切齒、深惡痛絕。
仗著自己武藝高強、仗著曹操對他有幾分好感,便眼高於頂、目空一切。
雖然是孫劉聯盟,但孫權已經把整個軍權都交給了自己全權負責,自己作為孫劉聯盟的最高統帥,自然有權力對任何人發號施令。
再說孫劉聯盟的這種說法,隻不過是給劉備個麵子罷了。
誰心裏都清楚,劉備是被曹操追得無處可逃了,才跑到江東來避難的。
而且你劉備手下才有多少兵馬?
除了那些老弱病殘和平民百姓,能打仗的人不過區區兩千。
江東此番抵禦曹操大軍,派出的精兵就有三萬。
孫劉兩者完全不在一個檔次,根本不可相提並論。
劉備目前的戰鬥力,都不如自己手下隨便拿出來的一個將軍。
張飛更是個匹夫,成天就知道張牙舞爪、吱哇爛叫,說起話來不但把別人耳朵震得嗡嗡響,還沒一句好聽的,簡直就是狗嘴裏吐不出象牙!
他竟然說什麽我手下的人隻會用一些下三濫的手段,像老娘們似的。
避實擊虛、避強擊弱是為將者最基本的戰略素養。
我明明打不過你,難道還非得跟你硬拚不成?
隻有暴虎馮河的匹夫,才會做出那樣的愚蠢行為。
正如兵法所雲: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平心而論,去攻打曹操的確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可以說是兇險萬分。
這種兇險,我不想讓江東的將士們去承擔,所以才會讓劉備去。
成功了更好,即便是失敗了,江東也沒什麽損失。
有道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站在君子的角度上,這種做法的確是不道德的。
但現在是亂世,也就是大爭之世,天下間到處都是你爭我奪、爾虞我詐。
如果人人都想當君子、人人都替別人考慮,那恐怕天下間早就沒有戰亂、沒有紛爭了!
亂世之中,你不去搶別人,別人就會來搶你!
你不去害別人,別人就會來害你!
你不去打別人,別人就會來打你!
你不去殺別人,別人就會來殺你!
這是毫無爭議的事實!
君子的存在,是需要環境和條件的。
如果一個人周圍都是君子,那他當個君子還可以。
如果把君子放在一群小人之中,那他就會死得很慘。
正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與君子相處,理應有君子風範。
與小人相處,則要有小人嘴臉。
而劉備雖然滿口仁義道德,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偽君子。
如果真是像他說的那樣,曹操對關羽、張飛、趙雲都有厚恩,所以他們不可能去攻打曹操,那他們還出生入死地跟著你劉備到處跑什麽?
直接去投奔曹操豈不是更好?
難道就為了給你劉備當保鏢,就要放棄高官厚祿、榮華富貴?
曹操雖然奸詐、狡猾,但他卻是表現在明麵兒上,世人皆知,他自己也從不否認。
而劉備則是貌似忠厚老實,實則虛偽狡詐,這樣的人反而更可怕。
正所謂:不怕真小人,就怕偽君子。
現在劉備是苟延殘喘、忍辱負重,終日顛沛流離、四處寄人籬下,所以他才把本質隱藏得很深。
如果有朝一日他真的得誌了,其危害程度肯定不亞於曹操。
但是話又說迴來了,劉備也的確是個人才。
他能讓關羽、張飛、趙雲這樣天下間首屈一指的猛將誓死追隨、不離不棄,足以說明此人很會收買人心。
雖然屢戰屢敗,卻始終沒能摧毀他的意誌,這一點明顯比當年的袁紹、袁術強很多。
還有就是撒謊張嘴就來,說得有鼻子有眼,就跟真事一樣,讓人找不出一點破綻,雖然明知道他是在撒謊,卻毫無辦法去揭穿。
周瑜突然覺得,自己跟劉備比起來還是太稚嫩、太青澀。
雖然周瑜之前已經料到,派劉備去攻打曹操,肯定不會那麽容易,但卻沒想到自己還沒下達命令,劉備便百般推諉,來了個先發製人。
通過這一次接觸,也讓周瑜對劉備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當年孫策在世,周瑜剛接管江東軍權時,可以說滿朝文武幾乎都比周瑜年長。
但昔年意氣風發的周瑜,卻從來沒有感到過任何的壓力。
文臣是負責一些政務,與軍務很少發生關係,更不會去戰場上披堅執銳、攻城略地,所以他們雖然年長,卻也壓不了周瑜。
武將當中,有很多將軍都是當年跟著孫堅、孫策一起打江山的,年長的人甚至比周瑜的父親還大。
但他們都是一些粗人,好狠鬥勇尚可,鬥大的字卻不認識一籮筐,一說到兵法韜略,一個個都隻能大眼瞪小眼。
而周瑜自幼飽讀詩書、深諳兵法,所以大家都很佩服周瑜,也肯聽從他的號令。
如果人與人之間的智力、智慧不在一個層麵,那麽年紀也就不是衡量一個人水平能力高低的標準了。
正所謂: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歲。
但如果人與人之間的智力、智慧相差不大,那麽年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年紀大的人,經曆的人和事自然也多,就會比年紀小的人成熟。
正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此時周瑜與劉備的年紀相差十幾歲,他也明顯地感受到了劉備的老奸巨猾。
如果說周瑜是個將才的話,那麽劉備就是個帥才,二人明顯不在一個檔次,一個是可用之人,一個是用人之人。
迴到了自己的軍帳之中,周瑜仰臥在榻上,迴味著此番與劉備接觸的一幕幕情景。
應該可以肯定,那封密函不是劉備所寫。
其一,信上說曹操最快要在來年開春再動兵,而劉備卻說曹操很快就會動兵。
其二,據侍衛描述,送信人是個年邁的老頭,而劉備平時根本不出軍營,也不可能去外麵找個老頭來送信。
其三,劉備根本就不想去攻打曹操,又怎麽可能寫信暗示自己,此時是偷襲曹操的大好時機呢!
劉備這個老狐狸,表麵上振振有詞、滔滔不絕,實際則是滿口的歪理邪說。
什麽叫曹操代表著大漢朝廷?
如果他真的代表大漢朝廷的話,那你劉備是曹操一直追擊的對象,豈不就成了朝廷的反賊?
他居然還口口聲聲說要替黎民百姓著想,不想濫殺無辜,真是厚顏無恥、大言不慚!
如果你真的有那麽仁義,就應該早點兒去找曹操謝罪。
就是因為你的四處逃竄,曹操才帶著數萬大軍到處大動幹戈,弄得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如果劉備直接束手就擒的話,又哪會死那麽多人?
孔子有雲: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可見你劉備並不是什麽仁人誌士,隻不過是膽小怕事、貪生怕死的鼠輩罷了。
關羽的確是個令人討厭的家夥,難怪江東的將士們都對他咬牙切齒、深惡痛絕。
仗著自己武藝高強、仗著曹操對他有幾分好感,便眼高於頂、目空一切。
雖然是孫劉聯盟,但孫權已經把整個軍權都交給了自己全權負責,自己作為孫劉聯盟的最高統帥,自然有權力對任何人發號施令。
再說孫劉聯盟的這種說法,隻不過是給劉備個麵子罷了。
誰心裏都清楚,劉備是被曹操追得無處可逃了,才跑到江東來避難的。
而且你劉備手下才有多少兵馬?
除了那些老弱病殘和平民百姓,能打仗的人不過區區兩千。
江東此番抵禦曹操大軍,派出的精兵就有三萬。
孫劉兩者完全不在一個檔次,根本不可相提並論。
劉備目前的戰鬥力,都不如自己手下隨便拿出來的一個將軍。
張飛更是個匹夫,成天就知道張牙舞爪、吱哇爛叫,說起話來不但把別人耳朵震得嗡嗡響,還沒一句好聽的,簡直就是狗嘴裏吐不出象牙!
他竟然說什麽我手下的人隻會用一些下三濫的手段,像老娘們似的。
避實擊虛、避強擊弱是為將者最基本的戰略素養。
我明明打不過你,難道還非得跟你硬拚不成?
隻有暴虎馮河的匹夫,才會做出那樣的愚蠢行為。
正如兵法所雲: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平心而論,去攻打曹操的確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可以說是兇險萬分。
這種兇險,我不想讓江東的將士們去承擔,所以才會讓劉備去。
成功了更好,即便是失敗了,江東也沒什麽損失。
有道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站在君子的角度上,這種做法的確是不道德的。
但現在是亂世,也就是大爭之世,天下間到處都是你爭我奪、爾虞我詐。
如果人人都想當君子、人人都替別人考慮,那恐怕天下間早就沒有戰亂、沒有紛爭了!
亂世之中,你不去搶別人,別人就會來搶你!
你不去害別人,別人就會來害你!
你不去打別人,別人就會來打你!
你不去殺別人,別人就會來殺你!
這是毫無爭議的事實!
君子的存在,是需要環境和條件的。
如果一個人周圍都是君子,那他當個君子還可以。
如果把君子放在一群小人之中,那他就會死得很慘。
正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與君子相處,理應有君子風範。
與小人相處,則要有小人嘴臉。
而劉備雖然滿口仁義道德,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偽君子。
如果真是像他說的那樣,曹操對關羽、張飛、趙雲都有厚恩,所以他們不可能去攻打曹操,那他們還出生入死地跟著你劉備到處跑什麽?
直接去投奔曹操豈不是更好?
難道就為了給你劉備當保鏢,就要放棄高官厚祿、榮華富貴?
曹操雖然奸詐、狡猾,但他卻是表現在明麵兒上,世人皆知,他自己也從不否認。
而劉備則是貌似忠厚老實,實則虛偽狡詐,這樣的人反而更可怕。
正所謂:不怕真小人,就怕偽君子。
現在劉備是苟延殘喘、忍辱負重,終日顛沛流離、四處寄人籬下,所以他才把本質隱藏得很深。
如果有朝一日他真的得誌了,其危害程度肯定不亞於曹操。
但是話又說迴來了,劉備也的確是個人才。
他能讓關羽、張飛、趙雲這樣天下間首屈一指的猛將誓死追隨、不離不棄,足以說明此人很會收買人心。
雖然屢戰屢敗,卻始終沒能摧毀他的意誌,這一點明顯比當年的袁紹、袁術強很多。
還有就是撒謊張嘴就來,說得有鼻子有眼,就跟真事一樣,讓人找不出一點破綻,雖然明知道他是在撒謊,卻毫無辦法去揭穿。
周瑜突然覺得,自己跟劉備比起來還是太稚嫩、太青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