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繼續。


    【從冒頓殺愛馬,殺愛妻,再到殺親爹來看。


    大家應該也能看的出,他算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狠人了吧。、


    再算上他一生南征北戰的,統一了整個匈奴。


    這種人,他怎麽可能會因為王後的枕邊風,加上金銀珠寶就輕易放棄滅掉劉邦的機會呢?


    白登之圍是在公元前200年。


    那年的冒頓才34歲,也不至於說人老昏庸不是。


    所以,要說白登之圍,真的是劉邦大敗,不得已獻上金銀財寶,才得以保命。


    那特麽就是純扯淡。


    這種說法不但是將劉邦給貶低,那也是將冒頓給貶低了。


    冒頓要是真的有把握殺劉邦的話,那劉邦死了,這金銀財寶還能飛了不成。


    殺了劉邦不也是他的?


    所以說,白登之戰咱們要從頭開始說起。


    白登之戰其實還有一個前奏,那就是韓信造反,劉邦前去平叛。


    這個韓信是韓王信,不是淮陰侯韓信。


    韓王信在大漢一統之後,被封韓王。


    封地就是北麵那一帶。


    後麵匈奴屢屢犯邊,韓王信因為怕劉邦會對他動手,所以每次作戰都有意保存實力。


    結果就是與匈奴對戰時,都是敗多勝少。


    後麵有人跟劉邦舉報了這事情,然而這事情還被韓王信知道了。


    於是韓王信就真投降了匈奴,並且獻出了馬邑城,又和匈奴勾結,拿下了雁門關,進入了太原城。


    正因如此,劉邦才在公元前200年冬天,出兵三十萬,一是去平叛,二是對抗匈奴。


    而且劉邦一開始,就是奔著團滅匈奴和韓王信去的,所以過了黃河之後,大軍就分成了兩路。


    一路是劉邦帶引下,正麵進攻韓王信,另一路則是由灌嬰和周勃帶引。


    銅鞮之戰打的很順利,韓王信根本不是劉邦的對手,在兩路大軍的包圍之下,很快就潰敗了。


    韓王信跑去了匈奴,韓王信手下的大將王喜更是被直接殺了。


    這次韓王信跑過去後,冒頓單於也派出了左右賢王各引軍一萬,前往晉陽方向,阻擋劉邦的軍隊。


    然後這兩萬軍隊在漢軍麵前連浪都沒翻起,就被打了個大敗。


    甚至於連跑都沒跑掉,他們的殘兵都跑出太原了,結果還是被漢軍不斷追殺。


    至此平叛工作基本完成。


    但是匈奴還在大漢境內,劉邦這次過來,平叛隻是順帶的,主要還是想給匈奴一點教訓。


    所以,劉邦就想全殲匈奴這一部。


    冒頓單於年歲雖然比之劉邦要小,但也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主。


    見到漢軍此時士氣如虹,而且戰力強悍後。


    他便將主力部隊隱藏了起來,明麵上隻留下了一些老弱病殘和病牛瘦馬。


    劉邦這次本來是沒飄的。


    畢竟是對外作戰嘛,該有的謹慎他還是有的。


    所以在進軍之前,他一連派出了十幾路使者前去匈奴那邊探聽虛實。


    可十幾路使者迴來都說匈奴那邊這會菜的不行,能打。


    最後劉邦還是不怎麽放心,於是又派出一個叫劉敬的人再去探查。


    可這次劉敬卻出了點意外,出去之後遲遲未歸。


    劉邦這時候覺得自己有些過於謹慎了,於是也沒有等劉敬迴來,就親自帶著一萬多先鋒部隊上了。


    而主力則是在後方跟進。


    結果在半路的時候,劉邦就遇到了之前派出去的那個劉敬。


    劉敬一看到劉邦帶著這麽點先鋒就出來了。


    連忙勸住劉邦,劉敬說,兩國交戰,按理講,雙方都應該把最強的一麵拿出來威懾對方。


    可匈奴軍中,一沒精壯士卒,二沒壯碩良馬。


    這鐵定是有詐。


    你可千萬不能上當啊!


    可劉邦那會估計是又飄了。


    自從項羽死後,他就沒打過敗仗了。


    什麽臧荼,利幾,韓王信,這些人,在當年風雲際會之時,誰沒攪動一番風雲,結果呢?


    還不是一個個的敗在他劉邦手上?


    此時的劉邦,多多少少有點視天下英雄如草芥的意味在其中。


    至於匈奴,異族而已。


    剛剛一交手,就滅了對方兩萬騎兵。


    他劉邦能多次派人,前去偵查,那都已經是足夠克製自己了。


    現在你跑過來說什麽有埋伏?簡直就是笑話。


    於是大罵劉敬懦夫,還下令把劉敬關了起來,說是等他大勝之後,再來處置劉敬。


    嗯,這劇情挺熟悉,好像在三國的哪個人物上也出現過。


    但是劉邦飄歸飄,在聽到劉敬勸說之後,他還是稍稍改了一下路線,原本他是要直奔匈奴主力大營去的。


    而更改路線之後,他就放棄了之前的目標,反而是去了平城,截斷匈奴退路去了。


    匈奴主力,就讓漢軍主力去打吧,到時候他再配合主力部隊,徹底把匈奴主力消滅在這裏。


    可他萬萬沒想到,冒頓也猜到了漢軍肯定會去截斷退路,所以匈奴的主力,正好就埋伏在那。


    於是,白登山之圍就出現了。


    根據記載,匈奴是四十萬大軍圍山,一麵清一色白馬,一麵清一色紅馬,一麵清一色黑馬,一麵清一色青馬。


    冒頓指揮大軍從四麵衝鋒,想要直接衝散劉邦先鋒軍的軍陣,但結果就是怎麽也衝不開。


    首先劉邦在地勢上占了便宜,騎兵在山路上衝鋒,那就是個笑話。


    其次就是漢軍裝備要遠強於匈奴軍隊。


    所以劉邦的這一萬多人,硬生生的守住了匈奴人的進攻。


    可是由於軍隊數量的差距,劉邦想要突圍也是一個難事。


    當然了,對於匈奴說有四十萬騎兵這個事情,很大程度上是摻水的。


    可能是全部算是有四十萬,但絕對不可能都是騎兵,若都是騎兵的話,匈奴光是在後勤方麵就能把自己耗死,都不需要劉邦來打。


    白登之圍打了足足七天七夜,雙方都是傷亡慘重。


    更重要的是,劉邦這時候軍中所剩糧草不多,加上天有大雪,這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匈奴的進攻。


    可對漢軍的殺傷也不小,手指都凍掉了的漢軍,十之二三,也就是說,非戰鬥減員,就達到了百分之二三十。


    再加上戰死的,傷亡率應該上了百分之五十。


    不得不說,劉邦的這支部隊挺強的,再那種環境下,承受那麽大的傷亡,居然沒有出現嘩變和潰散。


    白登之戰打了七天之後,劉邦用了陳平的計策,找到冒頓單於的妻子進行了一番談話。


    然後就是冒頓單於打開口子,劉邦軍隊突圍出來。


    這就是史書記載的,至於陳平到底用了什麽計策。


    史書上明確的說了,其計秘出,世莫得聞,這是司馬遷的原話。


    漢書之中,也是這記載。


    都沒有說陳平到底用了什麽計,隻說了高祖用陳平計,使單於閼氏,圍得以開,高祖遂出。


    雖然咱們不知道到底是什麽計謀,但從當時的局勢,大概也能看出一點端倪。


    那就是漢軍主力這會應該已經出現在了周圍。


    這時候,不但劉邦發虛,冒頓那也是一點不比劉邦好過啊!


    一兩萬先鋒部隊,他們打了七天都沒打下,這時候漢軍的主力出現了。


    若是漢軍主力給他們來了個反包圍,裏麵的劉邦再一衝,這甕中捉鱉的局,可就變成了中心開花了。


    哪怕最後,他真的把包圍圈中的人都殺了,那他這匈奴主力,隻怕也是保不住多少了。


    這種局麵是冒頓不希望看到的,他還年輕,不想跟劉邦來個極限一換一。


    所以當劉邦給出台階的時候,冒頓就知道自己該順著台階下了。


    而劉邦那邊,之所以求和,那也是因為他不知道外麵的情況。


    他被四麵八方的圍了,了解不到外界主力的動向。


    雖然心中計算著主力快到了,可手下人員傷亡太大,萬一要是撐不到主力到來,他這剛登基沒多久的皇帝,可就得交代在這了。


    所以在算著主力快到的時候,劉邦適時發起了求和。


    求和雖然有點落麵子,可反正他也不在乎什麽麵子。


    結果就是匈奴打開口子,劉邦順利突圍。


    而後匈奴快速撤出了大漢境內,劉邦也班師迴朝。


    這種猜測,才應該是合乎情理的。


    若真如大家說的,劉邦是用金銀買命。


    都已經不是踩劉邦了,這是把當時雙方的統帥,都當成傻叉了。


    學過近代史的應該都知道,談判的前提是要有對等的實力。


    所以能談判的,就隻有一種可能。


    那就是兩方實力,在當時境遇下,相差不大,談判才會有用。


    若是一方和另一方的實力差的懸殊。


    那談判桌就不是用來談判的了,而是一方給另一方下達命令了。


    更何況,白登之圍後,劉邦除了麵子上,有點被人詬病之外,其他方麵可沒有一點可以詬病的。


    這一次禦駕親征,劉邦的目的是平叛,同時消滅匈奴主力,奪迴土地。


    三個目標,劉邦完成了兩條,除了沒有消滅匈奴主力,其他的可都完成了,那是得到了好處的。


    總的來說,麵子上,劉邦是敗了的,但就利益而言,劉邦並沒有敗。


    不過,這些在史書家的眼中,就有些不一樣了。


    眾所周知,神州的史學家對於戰爭的輸贏,有著一套異於常人的理解。


    匈奴都打到家裏來了,你劉邦卻僅僅把人趕出去,沒去匈奴家裏轉一圈就迴來了。


    甚至在趕人的過程中,你這個皇帝還被人圍了,差點殞命。


    好了,這一仗沒什麽好說的了,別扯什麽奪迴地盤之類的,這些地盤本來就應該是神州的,你又沒開疆擴土。


    所以這是敗仗,而且還是大敗仗。


    這不是史學家刻意去抹黑劉邦之類的,這種情況放哪個皇帝身上,都逃不過敗仗的記載。】


    ..........


    網友【彈幕】:“劉邦飄是真容易飄,但他也是真的能知錯能改。


    白登之圍出來之後,他第一件事情,就是給婁敬賜國姓,封關內侯。


    絲毫沒有因為這事情去遷怒劉敬的意思。


    要是換做其他皇帝,劉敬別說封侯了,就是能不能活著都是一個問題。”


    網友【彈幕】:“袁紹:說誰呢?點誰呢?”


    網友【彈幕】:“對嘛,白登之圍這樣一說,那就合理了。


    那些說什麽劉邦用美人計,用錢財賄賂的。


    我是真看不明白。


    冒頓人家是一個殺妻證道的狠人,他怎麽可能因為一點枕邊風,就把中原的皇帝放迴去。


    什麽神明相助,什麽賢王何必為難賢王,這不是純扯淡嘛。


    入主中原的利益,和一個婦人之言,兩者之間孰輕孰重,冒頓怎麽可能分不明白。


    若是當時沒有外部其他因素的話,那個單於閼氏可能剛說出這句話,應該就能聽到箭鳴聲了。


    冒頓若是那麽容易被人改變主意的話,那他根本就統一不了匈奴。


    說不定當年在月氏當人質的時候就沒了。”


    網友【彈幕】:“話說劉邦當時怎麽就不用韓信上呢?


    以淮陰侯的手段,冒頓這個小陰謀根本就奈何不了他。”


    網友【迴複】:“真就是韓信打韓信了唄?


    那會韓信剛被劉邦從齊王貶成淮陰侯不久。


    而且韓信打仗,每次打完軍隊人數都會增加不少。


    若是讓韓信帶三十萬人出去,他去轉一圈迴來,可能就是五十萬了。


    到時候,他要是反的話,大漢誰扛的住?


    至於說劉邦也跟著韓信去的話,那劉邦就更怕了。


    萬一韓信心中對他有點什麽記恨,暗中再給他下個絆子,他估計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網友【彈幕】:“大家就不覺得奇怪嗎?


    匈奴那會從哪裏弄出來了的四十萬騎兵?


    哪怕就是誇大,可二十萬總有吧。


    古代二十萬騎兵,足以橫掃天下了,居然拿不下一個白登山?就有點離譜。”


    網友【彈幕】:“騎兵攻山,還是在下雪天,還是沒有馬鞍,馬掌的騎兵。


    裝備方麵,用的可能還是皮甲,骨箭。


    而大漢那邊是跟著皇帝的親兵,一個個都是身披鐵甲,手持利刃。


    別說二十萬了,就算是真有四十萬,估計都難打下來。


    又不是在平原地區。


    漢朝的匈奴很落後的,遊牧民族真正騎兵橫掃的時候。


    那得到晉朝以後。


    晉朝之前的遊牧,和中原之間的科技,基本都是斷代的,要不然你以為一漢當五胡,真是靠身體素質不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葉落瀟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葉落瀟湘並收藏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