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一九七六年,也就是當時自己讀小學二年級那年,一場北方波及麵很廣的地震餘波來到了我家鄉和身邊,地震這個術語也就從此第一次被我聽及。
記得那是一個淩晨,隨著隔牆大哥“地震哪!”喊聲後,我第一個被父親從西麵窯洞拽著胳膊,直拖到了院子中央,此時的我一身光光,依然睡眼迷茫的發懵!
“趕緊往外跑,去門前大空場等我”!父親大聲喊道。
母親這才反應過來,一手拽著我,一手倉促中抱了堆衣物,我們很快穿過自家前麵的門洞子,朝外跑去……。
此時,一輪滿月斜掛在天空,氣溫冷熱適度,卻略帶著微微的涼意。村莊裏已經是一片忙亂景象,月色匆匆,村民都在朝大場空地方向跑,不時傳遞著驚恐,打著招唿。
其實,大場空地就在我家東南一塊高地上,向東也就隔了三戶人家,當夜母親和我卻是半天才“逃”到這裏,驚慌中咫尺卻成了天涯,足見慌亂至極。空場上已經有了很多的村民,拉著草席或塑料布一堆堆圍坐著,影色倉促、驚慌。小點的孩子依偎在大人旁邊,那刻竟然少了平日的鬧騰,氣氛恐怖而又凝重。大伯和大哥先於我們到達,早已選了塊空地,不多時大媽、大嫂、二哥也跟了過來。母親讓我坐下後,又匆匆返身迴家,或許是去拿些衣物或是去照顧家。
不一會兒,大伯和父親攙扶著奶奶也過來了,老人家一邊走還一邊叨咕:“我就不用出來了,沒什麽的,都這把年紀了,應該沒事的,還是去照顧好孩子們吧!”。
這時,平日裏幾個小夥伴也圍攏過來,我們開始交換起地震那刻彼此的場景,大都是象我一樣,在沒有感覺情況下被家人喚醒,可笑地是竟然沒有感覺到地震是個啥樣子,就跟著逃了出來的。孩子畢竟是孩子,很快我們就從驚恐中緩過了神,後來倒覺得夥伴們又可以在一起玩了。月色裏我們穿梭在一堆堆大人們中間,繞著、追逐著。這是少見月色下難得的追逐場景,從未有的經曆,那刻少了平日裏大人們的約束和限製,更準確說是我們安全了,他們沒有了再來顧及我們的憂患了,但卻更多是在家和空地之間忙著,來迴穿梭,一趟趟空手迴,又大包小包往外搬運著物品。
這一個清晨的夜,就在亂哄哄中迎來了東方泛白光,天逐漸亮了,太陽也出來爬高了。折騰一夜空場上的人們,這時安靜了,也累了倦了。後來,慢慢開始有女人們陸續起身迴家,去料理昨夜狼藉逃離的家,往後男人們也起身走了,再往後才是我們這幫比大人更累的孩子們也起來了。逐漸的村裏開始有了縈繞的炊煙,開始做早飯時候了,再後來,有了送飯到大場空地的人群。
接下來的數日,餘震不斷,從縣城和公社裏傳來上級的指示,要求村民盡量少迴窯洞,因為隨後還會有地震、餘震發生。消息和傳言交織在那個歲月,恐懼、擔心也一直糾結和縈繞在人們心中。過了兩周後,天開始下起了持續的大雨,一連數日、數周和數月的下,逐漸演變成綿綿的連陰雨,中間還夾雜著數次餘震,有些人家的窯洞滲水了,危窯洞的出現多了起來,後來開始有了院牆倒塌、窯洞溜土、坍塌的情況發生。
地震合著連陰雨,攪亂著人們的心,村民們情緒由開始的焦急也演變為無奈的承受。當時天持續的下雨,地上的土路後來也沒有了泥濘,被雨水沁潤得滑溜溜的結實,人走上去更多的是光滑,真是不拖泥而帶水,而絕非是“拖泥帶水”,土地和路麵!似乎已沒有了再含養、再吸食水分的能力。
形勢愈加嚴峻,公社、大隊幹部開始承包各自然村和生產隊,協助抗雨、防震指導工作。村裏逐漸集中建起了簡易抗震、防雨棚。當時棚多半是用玉米結杆鋪在支架棍之間,玉米結杆裏麵要再蓋上一層內襯,內襯多為防雨水滲透的塑料布,少部分人家也會用油氈片,最終多數的棚子形成“人”字形狀。由於連續的大雨,棚裏的門板是不能直接接地的,底下要用磚塊支撐起作為床,一則形成空間有利排水,二則隔潮。再後來,防震棚蓋的多了,塑料布公社級別的國營商店賣脫銷了。我們兩家兩個防震、防雨大棚的塑料就是大哥去縣城才買到的,動手更晚的人家後來去縣城也沒有了,足見當時塑料的緊俏程度。蜷縮在抗震雨棚裏的日子,煎熬著所有人的心,人們的走動少了,沒有了太陽的光輝和普照,日子隻能在連陰的灰色日子中度過。期間不能出去自由玩耍的我們,無聊而憋屈,日子久了就變得不安分起來,記得有天,覺得實在難受,幾個夥伴就打著雨傘,拿著紙牌,瞞過家長們去了生產隊一口廢棄的窯洞裏玩。
外麵雖然大雨滂沱,但畢竟這裏可以當成屬於我們的天地,玩撲克牌同時,我們還“交流”著聽來關於地震的瑣事,對地震也開始了幼稚而無邊的遐想。在所謂“交流”中間有個關於產生地震原因,現在想起來童話故事一般:地震!就是地下有頭很大的黃牛,它沉睡了很多年沒有動,今年到了它需要翻身的時候了,所以隻要它身體挪動到的地方,就會牽扯著會發生震動,震動大小取決於這頭牛翻身的劇烈程度。這就是最初我們理解到的地震,這個“解釋”當時的確弄的我們非常害怕,且縈繞了好些的日子,揮之不去,做夢都膽戰心驚。記得那天,正在情緒高漲議論的時候,窯洞外傳來了好幾位家長叫喊我們各自名字的聲音,家人在到處尋找我們了,而我們竟然“高談闊論”中忘記了迴家吃中午飯的時間。當氣唿唿的家長出現在麵前的時候,也得知就剛才那刻,又發生了一次有感地震,我們居然沒有察覺,挺可怕的!如果經過雨水多日侵蝕的窯洞,真要那刻倒塌了,那我們這幫毛孩子肯定就被……,後果不可想象,難怪家長兇巴巴的,經過這件事,隨後有段時間我們規矩了許多。
這樣的雨天和餘震,後來終於持續到一個至今讓我記憶深刻的日子,它戛然而止。當時,大棚建在大空地由於距離家比較遠,吃飯、睡覺等都不方便,大哥決定在自己家門前蓋一個大點的塑料大棚。再說,誰也說不清往後在外住的日子何時是個盡頭,說不定要會堅持到年底,有“雨”綢繆是必須的。於是,先一天開始在小雨中,我們兩家齊動手,搭起了一間新的大棚骨架,第二天下午開始上塑料布,為此忙碌到了下午大約三點多,眼看著要竣工了,不經意間抬頭發現,陰沉天空的西麵居然開始泛起了白色,逐漸雨小了、停了,天空中雲也淡了,後來西邊露出了白色太陽的輪廓,再後來就雲開日現,陽光束一下穿過樹枝、樹葉,灑向大地,空氣、水霧縈繞而又清新。籠罩在人們頭上數月的陰霾,終於一掃而光,大地重迴陽光普照的日子,此時的村口、大場地上,一下冒出很多的人來,恰似久埋地下而又獲重生,人們盡情的把自己晾曬在這陽光下。
後來,季候的變化迴歸了往日的常態,日子又走向了平安,且數載風調雨順,但那個下午的情景,卻烙印在了我的印象中,永久留存。
記得那是一個淩晨,隨著隔牆大哥“地震哪!”喊聲後,我第一個被父親從西麵窯洞拽著胳膊,直拖到了院子中央,此時的我一身光光,依然睡眼迷茫的發懵!
“趕緊往外跑,去門前大空場等我”!父親大聲喊道。
母親這才反應過來,一手拽著我,一手倉促中抱了堆衣物,我們很快穿過自家前麵的門洞子,朝外跑去……。
此時,一輪滿月斜掛在天空,氣溫冷熱適度,卻略帶著微微的涼意。村莊裏已經是一片忙亂景象,月色匆匆,村民都在朝大場空地方向跑,不時傳遞著驚恐,打著招唿。
其實,大場空地就在我家東南一塊高地上,向東也就隔了三戶人家,當夜母親和我卻是半天才“逃”到這裏,驚慌中咫尺卻成了天涯,足見慌亂至極。空場上已經有了很多的村民,拉著草席或塑料布一堆堆圍坐著,影色倉促、驚慌。小點的孩子依偎在大人旁邊,那刻竟然少了平日的鬧騰,氣氛恐怖而又凝重。大伯和大哥先於我們到達,早已選了塊空地,不多時大媽、大嫂、二哥也跟了過來。母親讓我坐下後,又匆匆返身迴家,或許是去拿些衣物或是去照顧家。
不一會兒,大伯和父親攙扶著奶奶也過來了,老人家一邊走還一邊叨咕:“我就不用出來了,沒什麽的,都這把年紀了,應該沒事的,還是去照顧好孩子們吧!”。
這時,平日裏幾個小夥伴也圍攏過來,我們開始交換起地震那刻彼此的場景,大都是象我一樣,在沒有感覺情況下被家人喚醒,可笑地是竟然沒有感覺到地震是個啥樣子,就跟著逃了出來的。孩子畢竟是孩子,很快我們就從驚恐中緩過了神,後來倒覺得夥伴們又可以在一起玩了。月色裏我們穿梭在一堆堆大人們中間,繞著、追逐著。這是少見月色下難得的追逐場景,從未有的經曆,那刻少了平日裏大人們的約束和限製,更準確說是我們安全了,他們沒有了再來顧及我們的憂患了,但卻更多是在家和空地之間忙著,來迴穿梭,一趟趟空手迴,又大包小包往外搬運著物品。
這一個清晨的夜,就在亂哄哄中迎來了東方泛白光,天逐漸亮了,太陽也出來爬高了。折騰一夜空場上的人們,這時安靜了,也累了倦了。後來,慢慢開始有女人們陸續起身迴家,去料理昨夜狼藉逃離的家,往後男人們也起身走了,再往後才是我們這幫比大人更累的孩子們也起來了。逐漸的村裏開始有了縈繞的炊煙,開始做早飯時候了,再後來,有了送飯到大場空地的人群。
接下來的數日,餘震不斷,從縣城和公社裏傳來上級的指示,要求村民盡量少迴窯洞,因為隨後還會有地震、餘震發生。消息和傳言交織在那個歲月,恐懼、擔心也一直糾結和縈繞在人們心中。過了兩周後,天開始下起了持續的大雨,一連數日、數周和數月的下,逐漸演變成綿綿的連陰雨,中間還夾雜著數次餘震,有些人家的窯洞滲水了,危窯洞的出現多了起來,後來開始有了院牆倒塌、窯洞溜土、坍塌的情況發生。
地震合著連陰雨,攪亂著人們的心,村民們情緒由開始的焦急也演變為無奈的承受。當時天持續的下雨,地上的土路後來也沒有了泥濘,被雨水沁潤得滑溜溜的結實,人走上去更多的是光滑,真是不拖泥而帶水,而絕非是“拖泥帶水”,土地和路麵!似乎已沒有了再含養、再吸食水分的能力。
形勢愈加嚴峻,公社、大隊幹部開始承包各自然村和生產隊,協助抗雨、防震指導工作。村裏逐漸集中建起了簡易抗震、防雨棚。當時棚多半是用玉米結杆鋪在支架棍之間,玉米結杆裏麵要再蓋上一層內襯,內襯多為防雨水滲透的塑料布,少部分人家也會用油氈片,最終多數的棚子形成“人”字形狀。由於連續的大雨,棚裏的門板是不能直接接地的,底下要用磚塊支撐起作為床,一則形成空間有利排水,二則隔潮。再後來,防震棚蓋的多了,塑料布公社級別的國營商店賣脫銷了。我們兩家兩個防震、防雨大棚的塑料就是大哥去縣城才買到的,動手更晚的人家後來去縣城也沒有了,足見當時塑料的緊俏程度。蜷縮在抗震雨棚裏的日子,煎熬著所有人的心,人們的走動少了,沒有了太陽的光輝和普照,日子隻能在連陰的灰色日子中度過。期間不能出去自由玩耍的我們,無聊而憋屈,日子久了就變得不安分起來,記得有天,覺得實在難受,幾個夥伴就打著雨傘,拿著紙牌,瞞過家長們去了生產隊一口廢棄的窯洞裏玩。
外麵雖然大雨滂沱,但畢竟這裏可以當成屬於我們的天地,玩撲克牌同時,我們還“交流”著聽來關於地震的瑣事,對地震也開始了幼稚而無邊的遐想。在所謂“交流”中間有個關於產生地震原因,現在想起來童話故事一般:地震!就是地下有頭很大的黃牛,它沉睡了很多年沒有動,今年到了它需要翻身的時候了,所以隻要它身體挪動到的地方,就會牽扯著會發生震動,震動大小取決於這頭牛翻身的劇烈程度。這就是最初我們理解到的地震,這個“解釋”當時的確弄的我們非常害怕,且縈繞了好些的日子,揮之不去,做夢都膽戰心驚。記得那天,正在情緒高漲議論的時候,窯洞外傳來了好幾位家長叫喊我們各自名字的聲音,家人在到處尋找我們了,而我們竟然“高談闊論”中忘記了迴家吃中午飯的時間。當氣唿唿的家長出現在麵前的時候,也得知就剛才那刻,又發生了一次有感地震,我們居然沒有察覺,挺可怕的!如果經過雨水多日侵蝕的窯洞,真要那刻倒塌了,那我們這幫毛孩子肯定就被……,後果不可想象,難怪家長兇巴巴的,經過這件事,隨後有段時間我們規矩了許多。
這樣的雨天和餘震,後來終於持續到一個至今讓我記憶深刻的日子,它戛然而止。當時,大棚建在大空地由於距離家比較遠,吃飯、睡覺等都不方便,大哥決定在自己家門前蓋一個大點的塑料大棚。再說,誰也說不清往後在外住的日子何時是個盡頭,說不定要會堅持到年底,有“雨”綢繆是必須的。於是,先一天開始在小雨中,我們兩家齊動手,搭起了一間新的大棚骨架,第二天下午開始上塑料布,為此忙碌到了下午大約三點多,眼看著要竣工了,不經意間抬頭發現,陰沉天空的西麵居然開始泛起了白色,逐漸雨小了、停了,天空中雲也淡了,後來西邊露出了白色太陽的輪廓,再後來就雲開日現,陽光束一下穿過樹枝、樹葉,灑向大地,空氣、水霧縈繞而又清新。籠罩在人們頭上數月的陰霾,終於一掃而光,大地重迴陽光普照的日子,此時的村口、大場地上,一下冒出很多的人來,恰似久埋地下而又獲重生,人們盡情的把自己晾曬在這陽光下。
後來,季候的變化迴歸了往日的常態,日子又走向了平安,且數載風調雨順,但那個下午的情景,卻烙印在了我的印象中,永久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