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獻俘闕下(七)
我在大唐安西當大都護 作者:我喝黑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臣,你這卑鄙無恥的小人!”
“王臣,騰格裏不會放過你的!”
“王臣,無恥小人,你就是個小人!”
移地健一邊用鐵鏈敲打著囚車柵欄,一邊高聲叫罵。
其實移地健也想控製住自己的情緒,但真控製不住。
因為一看到王臣,移地健就不可遏止的想起了居延海之戰。
其實居延海之戰移地健敗的並不冤,但即便事實擺在眼前,接受起來也是很難,所以移地健本能的認為是王臣太過於無恥才導致他兵敗被擒。
李忠臣、李正己、李寶臣等紛紛向移地健投過來詫異眼神。
誒不是,移地健這廝剛剛還挺正常?還有心情寬慰李惟嶽,怎麽一見到王臣就變成這樣?是因為王臣給他造成的傷害太深?留下了心理陰影?
“王臣,有種你就放我迴去,放我迴去!”
“王臣,放我迴去,我們堂堂正正再打一仗!”
“這次你若是還能夠打贏我,我就誠心歸附,做你的走狗!”
移地健臉紅脖子粗,嗓子都喊啞掉,然後王臣卻連眼睛都沒有斜一下,從走出行宮大門,到踩著馬鐙跨上宮裏送來的康居馬,王臣就沒看移地健一眼。
……
王臣當然不會理移地健這手下敗將。
放他迴去再打一仗?多幼稚啊,說出這種話?
有那閑工夫,我把迴紇滅了不香嗎?或者把遼東的契丹人、奚人和靺鞨人清理一下也行,畢竟遼東這一塊對中原的威脅其實也挺大的,先是高句麗國,再是勃海國,都對中原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宋代之後的契丹人、女真人更是建立了王朝!
到了明代之後更是倒反天罡,居然問鼎中原。
所以如果有機會,王臣會好好清理一下遼東,最好能讓遼東提前一千年融合進中原文化,靺鞨人、契丹人或者女真人啥的都見鬼去吧,今後隻有漢人。
迢迢銀河漢,凡生活在華夏大地的皆為漢人。
漢族,從來不按血統來劃分,隻以文化區分。
不過,王臣覺得他大概率是沒機會去遼東了。
因為不能所有的好事都讓他一個人給全占了,大唐也不是隻有他一個人能打,諸如渾瑊、郭昕、馬燧還有他的嶽父李晟都是一代名將,都能開疆拓土。
若不出意外,遼東肯定會交給郭昕或者馬燧。
至於他嶽父李晟,掃平吐蕃之後大概率會負責南詔。
而他王臣的使命,就是向西,向西,再向西,一路推到君士坦丁堡甚至羅馬。
王臣想親眼看看,八世紀的羅馬到底有沒有競技場?古希臘到底有沒有神廟?還有埃及,到底有沒有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
思忖間,王臣已經進入到朱雀大道。
但隻見,重炮隊的五十輛偏廂車已經排好隊,五十門六寸重炮分為五個縱隊,黑洞洞的炮口分別指向朱雀大道的左右兩側。
重炮隊前是樂工。
在重炮隊的身後則是騎營的八百騎。
再後麵是神策軍、盧龍軍各八百騎。
在盧龍軍的身後則是移地健等戰俘,最後是羽林衛。
負責引導的是兵部侍郎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盧杞。
盧杞策馬來到駱奉先跟前叉手說道:“駱公,時辰差不多了。”
“大帥,駙馬都尉,還有郭大將軍,我們這便出發?”駱奉先一臉諂媚的道。
以後怎麽樣不知道,至少此時此刻,駱奉先對王臣的感觀是極好的,因為王臣滿足了他孩提之時就有的終極迷夢:獻俘闕下!
盡管不是主帥身份,但是駱奉先也已經十分滿足了。
李晟跟王臣和郭昕對視了一眼,又衝絡奉先點點頭。
駱奉先立刻揚起右手往前一壓,再尖著嗓子高喊道:“樂工奏破陣樂!”
下一刻,二十隊一千名樂工便開始賣力的吹奏起來,鼙鼓聲、號角聲、嗩呐聲頃刻衝霄而起。
再然後,包括李晟,包括王臣,包括郭曦、駱奉先以及每一個安西軍、神策軍、盧龍軍和羽林衛驍騎一邊用拳頭敲擊胸甲一邊放聲高歌。
“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
“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
“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主聖開昌曆,臣忠奉大猷。”
“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王臣放聲高唱著秦王破陣樂,豪邁之情便油然而生。
這才是他想象中的盛唐,才是他想象中的獻俘闕下!
……
時間很快來到寅末時分,東方天際已經露出魚肚白,長安城內的晨鼓次第敲響。
隻不過,昨天晚上的長安城並沒有關閉城門,而是像元宵節一樣通宵達旦開著,任由長安萬年兩縣士民自由出入。
隻不過,幾乎整個長安城乃至整個京兆府的士民都集中到朱雀大街的東西兩側。
李適也帶著文武百官早早的等候在明德門外,還把皇太子李誦也一並帶了過來。
對皇太子李誦,李適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的,他希望李誦將來能繼承他的遺誌,繼續奮發圖強,把大唐疆域開拓到前所未有的大。
然而皇太子李誦的性格更像他的皇祖父李豫。
雖然才十三歲,卻已經像一個小大人般穩重。
李誦甚至知道心疼李適,說道:“父皇,等會冠軍大將軍至,不如由兒臣牽馬?”
“誒,太子你畢竟年幼,此事還是交由父皇。”李適說話間,聚集在前方朱雀大道兩側的士民突然間喧嘩起來,隱隱約約還聽見破陣樂。
“聖人,來了!”孫希嚴跌跌撞撞跑來稟報。
“駙馬都尉他們已經過三裏亭,過三裏亭了!”
“過三裏亭了?走,去迎接咱們大唐的功臣!”李適站起身,牽著太子李誦從臨時搭在明德門外的彩棚中快步走了出來,百官也在李適父子身後隨行。
看到李適父子,朱雀大道兩側的士民山唿萬歲。
李適翻身上馬,向朱雀大道兩側的士民連連揮手。
往前走沒多遠,就看到兵部侍郎盧杞帶著樂工排著隊開過來。
在樂工的身後,則是由偏廂車、騎兵、囚車以及羽林衛組成的獻俘儀仗隊。
“王臣,騰格裏不會放過你的!”
“王臣,無恥小人,你就是個小人!”
移地健一邊用鐵鏈敲打著囚車柵欄,一邊高聲叫罵。
其實移地健也想控製住自己的情緒,但真控製不住。
因為一看到王臣,移地健就不可遏止的想起了居延海之戰。
其實居延海之戰移地健敗的並不冤,但即便事實擺在眼前,接受起來也是很難,所以移地健本能的認為是王臣太過於無恥才導致他兵敗被擒。
李忠臣、李正己、李寶臣等紛紛向移地健投過來詫異眼神。
誒不是,移地健這廝剛剛還挺正常?還有心情寬慰李惟嶽,怎麽一見到王臣就變成這樣?是因為王臣給他造成的傷害太深?留下了心理陰影?
“王臣,有種你就放我迴去,放我迴去!”
“王臣,放我迴去,我們堂堂正正再打一仗!”
“這次你若是還能夠打贏我,我就誠心歸附,做你的走狗!”
移地健臉紅脖子粗,嗓子都喊啞掉,然後王臣卻連眼睛都沒有斜一下,從走出行宮大門,到踩著馬鐙跨上宮裏送來的康居馬,王臣就沒看移地健一眼。
……
王臣當然不會理移地健這手下敗將。
放他迴去再打一仗?多幼稚啊,說出這種話?
有那閑工夫,我把迴紇滅了不香嗎?或者把遼東的契丹人、奚人和靺鞨人清理一下也行,畢竟遼東這一塊對中原的威脅其實也挺大的,先是高句麗國,再是勃海國,都對中原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宋代之後的契丹人、女真人更是建立了王朝!
到了明代之後更是倒反天罡,居然問鼎中原。
所以如果有機會,王臣會好好清理一下遼東,最好能讓遼東提前一千年融合進中原文化,靺鞨人、契丹人或者女真人啥的都見鬼去吧,今後隻有漢人。
迢迢銀河漢,凡生活在華夏大地的皆為漢人。
漢族,從來不按血統來劃分,隻以文化區分。
不過,王臣覺得他大概率是沒機會去遼東了。
因為不能所有的好事都讓他一個人給全占了,大唐也不是隻有他一個人能打,諸如渾瑊、郭昕、馬燧還有他的嶽父李晟都是一代名將,都能開疆拓土。
若不出意外,遼東肯定會交給郭昕或者馬燧。
至於他嶽父李晟,掃平吐蕃之後大概率會負責南詔。
而他王臣的使命,就是向西,向西,再向西,一路推到君士坦丁堡甚至羅馬。
王臣想親眼看看,八世紀的羅馬到底有沒有競技場?古希臘到底有沒有神廟?還有埃及,到底有沒有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
思忖間,王臣已經進入到朱雀大道。
但隻見,重炮隊的五十輛偏廂車已經排好隊,五十門六寸重炮分為五個縱隊,黑洞洞的炮口分別指向朱雀大道的左右兩側。
重炮隊前是樂工。
在重炮隊的身後則是騎營的八百騎。
再後麵是神策軍、盧龍軍各八百騎。
在盧龍軍的身後則是移地健等戰俘,最後是羽林衛。
負責引導的是兵部侍郎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盧杞。
盧杞策馬來到駱奉先跟前叉手說道:“駱公,時辰差不多了。”
“大帥,駙馬都尉,還有郭大將軍,我們這便出發?”駱奉先一臉諂媚的道。
以後怎麽樣不知道,至少此時此刻,駱奉先對王臣的感觀是極好的,因為王臣滿足了他孩提之時就有的終極迷夢:獻俘闕下!
盡管不是主帥身份,但是駱奉先也已經十分滿足了。
李晟跟王臣和郭昕對視了一眼,又衝絡奉先點點頭。
駱奉先立刻揚起右手往前一壓,再尖著嗓子高喊道:“樂工奏破陣樂!”
下一刻,二十隊一千名樂工便開始賣力的吹奏起來,鼙鼓聲、號角聲、嗩呐聲頃刻衝霄而起。
再然後,包括李晟,包括王臣,包括郭曦、駱奉先以及每一個安西軍、神策軍、盧龍軍和羽林衛驍騎一邊用拳頭敲擊胸甲一邊放聲高歌。
“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
“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
“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主聖開昌曆,臣忠奉大猷。”
“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王臣放聲高唱著秦王破陣樂,豪邁之情便油然而生。
這才是他想象中的盛唐,才是他想象中的獻俘闕下!
……
時間很快來到寅末時分,東方天際已經露出魚肚白,長安城內的晨鼓次第敲響。
隻不過,昨天晚上的長安城並沒有關閉城門,而是像元宵節一樣通宵達旦開著,任由長安萬年兩縣士民自由出入。
隻不過,幾乎整個長安城乃至整個京兆府的士民都集中到朱雀大街的東西兩側。
李適也帶著文武百官早早的等候在明德門外,還把皇太子李誦也一並帶了過來。
對皇太子李誦,李適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的,他希望李誦將來能繼承他的遺誌,繼續奮發圖強,把大唐疆域開拓到前所未有的大。
然而皇太子李誦的性格更像他的皇祖父李豫。
雖然才十三歲,卻已經像一個小大人般穩重。
李誦甚至知道心疼李適,說道:“父皇,等會冠軍大將軍至,不如由兒臣牽馬?”
“誒,太子你畢竟年幼,此事還是交由父皇。”李適說話間,聚集在前方朱雀大道兩側的士民突然間喧嘩起來,隱隱約約還聽見破陣樂。
“聖人,來了!”孫希嚴跌跌撞撞跑來稟報。
“駙馬都尉他們已經過三裏亭,過三裏亭了!”
“過三裏亭了?走,去迎接咱們大唐的功臣!”李適站起身,牽著太子李誦從臨時搭在明德門外的彩棚中快步走了出來,百官也在李適父子身後隨行。
看到李適父子,朱雀大道兩側的士民山唿萬歲。
李適翻身上馬,向朱雀大道兩側的士民連連揮手。
往前走沒多遠,就看到兵部侍郎盧杞帶著樂工排著隊開過來。
在樂工的身後,則是由偏廂車、騎兵、囚車以及羽林衛組成的獻俘儀仗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