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弘治也曾疑惑為何自己總是缺錢。
但大明自明太祖建國已逾百年,不都是如此度過的嗎?
今天太子拿出的百萬兩銀票讓弘治開始深入思考。
看著沉思的弘治,朱厚照覺得他的目的達成了。
空口白話談論國策、稅製對弘治無效。
弘治一句太子年幼,不懂國策,便將他打發了。
弘治麵對那一百萬兩銀票,不得不思索,朝廷為何收入微薄,困難重重,而他的太子一個月就能賺來百萬兩。
朱厚照不失時機地補充道:\"父皇,兒臣賺的這一百萬兩,一分稅也沒交。
\"
弘治聽了,更是惱火,怎麽,你還想在我麵前炫耀?
但弘治聰明絕頂,轉念一想,太子這樣說必有深意,絕非隻為惹他生氣。
\"照兒的意思朕大致明白了,說說你的想法吧。
\"
\"父皇英明,一眼看穿了兒臣的小心思。
\"
\"少拍馬屁,說正事。
\"
\"大明太貧窮了,再這樣下去,遲早會出大亂子。
\"
\"照兒言重了,隻是近期遭遇天災人禍,國庫一時周轉不靈。
\"
\"父皇,兒臣直言,眼前的天災人禍還算小,國庫就已周轉不靈,若將來更大規模的災難來臨,國庫無銀,必然動搖大明的根基。
\"
對於明朝的衰敗,後人的解讀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共識無可否認。
其敗亡的直接誘因便是財政困境,自明朝建立以來,賦稅幾乎停滯不增,長達兩個半世紀之久。
土地持續擴展,人口逐年增長,唯獨稅額紋絲不動,致使明朝中後期的財政壓力日益加劇。
國庫空虛,災情頻發卻無力救濟。
戰事降臨,軍隊的糧餉無處籌集。
災民挨餓,暴動四起;兵士饑腸轆轆,亦生叛亂。
饑民與兵士的結合,釀成了大規模的國內動蕩。
政府軍力疲軟,既無法抵禦外敵,也無法平息內亂。
財政危機催生軍事危機,軍事危機又加重財政困局,如此惡循環,明朝不可避免地走向滅亡。
弘治帝素以廣納諫言著稱,即便太子的言論可能過於悲觀,但明朝的財政問題確是積重難返。
朱元璋初創的稅製存在諸多弊端,因其出身貧寒,故限製了稅負,使得稅率極低。
按老朱的設想,此稅製應能使國家收支平衡。
但這僅限於理想狀態,實際中朝廷還需應對各種突發開銷,如軍事行動、救災、大型工程等,一旦這些出現,財政便難以維係。
\"照兒,你是在提商稅的問題吧。
\"
弘治帝直指朱厚照的憂慮。
\"父皇也有此意?\"
朱厚照意識到低估了父皇的洞察力,自己能看透的問題,弘治豈會忽視。
\"照兒能有此慮,說明你心係國家,商稅之事日後再說。
\"
朱厚照明白,商稅改革非一朝一夕,涉及的利益錯綜複雜,此刻隻需讓弘治對此有所警覺。
弘治帝滿眼疼愛地看著朱厚照:\"照兒,你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救災與平亂的資金總算有了著落。
你長大了,能為朕分憂了。
\"
\"兒臣為父皇分憂義不容辭,隻是父皇別忘了太皇太後的壽誕。
\"
這一百萬兩銀子,歸根結底是為了家人,為了讓弘治免於國事之憂,也為太皇太後的壽辰獻禮。
\"太皇太後知道照兒的孝心,必定會十分欣慰。
\"
\"此次玻璃的生產和銷售,張永和穀大用功不可沒,孩兒希望能為他們請賞。
\"
\"好,你懂得識人善任,朕命蕭敬去辦理此事。
\"
太監屬內廷人員,賞賜無需經過內閣,太子有此微願,弘治自然應允。
畢竟太子已無更多可賞,這江山終將是太子的。
\"孩兒還有一個小小的請求,希望父皇能夠應允。
\"
\"還有何求?\"
\"那個,可否賦予孩兒自由出入皇宮的權力?畢竟孩兒想去西山親自察看,僅在東宮難以顧全所有事情。
\"
朱厚照見機行事,趁弘治心情不錯,立即提出此事,以免每次出宮都像做賊一般。
弘治聞言,不悅地迴應:\"你還好意思提,私離皇宮的次數還不夠多嗎?要不要我把你的出宮記錄拿給你看?\"
朱厚照臉上一熱,原以為自己的行動隱蔽,未曾料到每次出宮弘治都知情,甚至還有記錄在案。
看來我身邊有人背叛啊!
他尷尬地迴答:\"呃...那個...孩兒出宮也是為了解父皇的憂慮。
\"
弘治歎氣道:\"趁著你還年輕,多出去走走也好。
等你坐上我的位置,想出宮就難了。
\"
曆史上,正德帝卻表示即便身為皇帝,出宮也並非難事,江南塞外他都遊曆過。
朱厚照聞言心中一喜:\"父皇是同意了?\"
弘治冷哼一聲:\"不同意,你就不出了?以前出宮那麽多迴,有問過我嗎?\"
朱厚照無言以對,隻能幹笑幾聲。
弘治語重心長地說:\"偶爾出宮是可以的,記得帶上足夠的護衛,自己也要謹慎。
我會調一隊錦衣衛給你,讓牟斌幫你安排人手。
\"
提到錦衣衛,朱厚照想起了一個人。
\"錦衣衛中有個千戶叫錢寧,頗為能幹,不如讓他歸孩兒指揮。
\"
\"朕認識那個錢寧,上次在街上幫你的就是他,人確實機敏。
\"
朱厚照汗顏,自己的行蹤被父親摸得一清二楚,身邊的叛徒究竟是誰呢?
但大明自明太祖建國已逾百年,不都是如此度過的嗎?
今天太子拿出的百萬兩銀票讓弘治開始深入思考。
看著沉思的弘治,朱厚照覺得他的目的達成了。
空口白話談論國策、稅製對弘治無效。
弘治一句太子年幼,不懂國策,便將他打發了。
弘治麵對那一百萬兩銀票,不得不思索,朝廷為何收入微薄,困難重重,而他的太子一個月就能賺來百萬兩。
朱厚照不失時機地補充道:\"父皇,兒臣賺的這一百萬兩,一分稅也沒交。
\"
弘治聽了,更是惱火,怎麽,你還想在我麵前炫耀?
但弘治聰明絕頂,轉念一想,太子這樣說必有深意,絕非隻為惹他生氣。
\"照兒的意思朕大致明白了,說說你的想法吧。
\"
\"父皇英明,一眼看穿了兒臣的小心思。
\"
\"少拍馬屁,說正事。
\"
\"大明太貧窮了,再這樣下去,遲早會出大亂子。
\"
\"照兒言重了,隻是近期遭遇天災人禍,國庫一時周轉不靈。
\"
\"父皇,兒臣直言,眼前的天災人禍還算小,國庫就已周轉不靈,若將來更大規模的災難來臨,國庫無銀,必然動搖大明的根基。
\"
對於明朝的衰敗,後人的解讀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共識無可否認。
其敗亡的直接誘因便是財政困境,自明朝建立以來,賦稅幾乎停滯不增,長達兩個半世紀之久。
土地持續擴展,人口逐年增長,唯獨稅額紋絲不動,致使明朝中後期的財政壓力日益加劇。
國庫空虛,災情頻發卻無力救濟。
戰事降臨,軍隊的糧餉無處籌集。
災民挨餓,暴動四起;兵士饑腸轆轆,亦生叛亂。
饑民與兵士的結合,釀成了大規模的國內動蕩。
政府軍力疲軟,既無法抵禦外敵,也無法平息內亂。
財政危機催生軍事危機,軍事危機又加重財政困局,如此惡循環,明朝不可避免地走向滅亡。
弘治帝素以廣納諫言著稱,即便太子的言論可能過於悲觀,但明朝的財政問題確是積重難返。
朱元璋初創的稅製存在諸多弊端,因其出身貧寒,故限製了稅負,使得稅率極低。
按老朱的設想,此稅製應能使國家收支平衡。
但這僅限於理想狀態,實際中朝廷還需應對各種突發開銷,如軍事行動、救災、大型工程等,一旦這些出現,財政便難以維係。
\"照兒,你是在提商稅的問題吧。
\"
弘治帝直指朱厚照的憂慮。
\"父皇也有此意?\"
朱厚照意識到低估了父皇的洞察力,自己能看透的問題,弘治豈會忽視。
\"照兒能有此慮,說明你心係國家,商稅之事日後再說。
\"
朱厚照明白,商稅改革非一朝一夕,涉及的利益錯綜複雜,此刻隻需讓弘治對此有所警覺。
弘治帝滿眼疼愛地看著朱厚照:\"照兒,你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救災與平亂的資金總算有了著落。
你長大了,能為朕分憂了。
\"
\"兒臣為父皇分憂義不容辭,隻是父皇別忘了太皇太後的壽誕。
\"
這一百萬兩銀子,歸根結底是為了家人,為了讓弘治免於國事之憂,也為太皇太後的壽辰獻禮。
\"太皇太後知道照兒的孝心,必定會十分欣慰。
\"
\"此次玻璃的生產和銷售,張永和穀大用功不可沒,孩兒希望能為他們請賞。
\"
\"好,你懂得識人善任,朕命蕭敬去辦理此事。
\"
太監屬內廷人員,賞賜無需經過內閣,太子有此微願,弘治自然應允。
畢竟太子已無更多可賞,這江山終將是太子的。
\"孩兒還有一個小小的請求,希望父皇能夠應允。
\"
\"還有何求?\"
\"那個,可否賦予孩兒自由出入皇宮的權力?畢竟孩兒想去西山親自察看,僅在東宮難以顧全所有事情。
\"
朱厚照見機行事,趁弘治心情不錯,立即提出此事,以免每次出宮都像做賊一般。
弘治聞言,不悅地迴應:\"你還好意思提,私離皇宮的次數還不夠多嗎?要不要我把你的出宮記錄拿給你看?\"
朱厚照臉上一熱,原以為自己的行動隱蔽,未曾料到每次出宮弘治都知情,甚至還有記錄在案。
看來我身邊有人背叛啊!
他尷尬地迴答:\"呃...那個...孩兒出宮也是為了解父皇的憂慮。
\"
弘治歎氣道:\"趁著你還年輕,多出去走走也好。
等你坐上我的位置,想出宮就難了。
\"
曆史上,正德帝卻表示即便身為皇帝,出宮也並非難事,江南塞外他都遊曆過。
朱厚照聞言心中一喜:\"父皇是同意了?\"
弘治冷哼一聲:\"不同意,你就不出了?以前出宮那麽多迴,有問過我嗎?\"
朱厚照無言以對,隻能幹笑幾聲。
弘治語重心長地說:\"偶爾出宮是可以的,記得帶上足夠的護衛,自己也要謹慎。
我會調一隊錦衣衛給你,讓牟斌幫你安排人手。
\"
提到錦衣衛,朱厚照想起了一個人。
\"錦衣衛中有個千戶叫錢寧,頗為能幹,不如讓他歸孩兒指揮。
\"
\"朕認識那個錢寧,上次在街上幫你的就是他,人確實機敏。
\"
朱厚照汗顏,自己的行蹤被父親摸得一清二楚,身邊的叛徒究竟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