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並未理會胡思亂想的太子,而是傳令李榮宣召集內閣大學士和各部尚書商議國事。


    朱厚照明白,弘治心中掛念的是受災的百姓。


    有了這百萬兩銀子,前線的士兵能及時領到軍餉,河南水災的民眾也能早日得到救助,或許能救更多人的性命。


    \"叮,宿主援助國家百萬兩,助解水災和邊疆危機,浪值+。


    \"


    朱厚照近期獲得的浪值頗豐,出售給寺廟的佛像,持續銷售的鏡子貢獻最大,每日都有浪值提示。


    與王守仁談論蒸汽機時,浪值也有顯著增長,畢竟對方是未來能成聖之人。


    這次一次性增加了浪值,讓朱厚照感歎係統的慷慨。


    距離中級十連抽的目標更近了一大步。


    朱厚照心情愉快地與弘治討論起玻璃的用途,表示要將乾清宮的門窗都換成玻璃的。


    不久,朝廷三巨頭劉健、謝遷、李東陽,以及兵部尚書劉大夏、戶部尚書張升等各部首長齊集乾清宮,恭候聖旨。


    \"召集各位,是想再度討論河南的災情及邊疆的軍事狀況。


    \"


    朱厚照在一旁聆聽,察覺到弘治的語氣中多了幾分堅定。


    朝中重臣麵麵相覷,心中滿是困惑。


    這兩項議題早已討論多次,國庫空虛,增稅措施也已實施,難道陛下是在催促增稅的執行情況?


    大明的財政體係複雜無比,國庫告急時隻能臨時增稅,但這無異於杯水車薪。


    李東陽心思細膩,察覺到弘治突然重啟討論的背後必有隱情,於是率先發問:\"陛下是否已有新的解決方案?\"


    弘治直截了當迴答:\"內庫新進了一批白銀,足以解當前困境,各位不妨商議一下。


    \"


    群臣恍然大悟,無錢時的策略隻是權宜之計,如今有了資金,自然需要重新規劃。


    聽到有財源,張升身為戶部尚書,最為欣喜,忙問:\"陛下,不知這批白銀具體數額幾何?\"


    既然陛下召集眾臣共議,數量必定可觀。


    張升大膽猜測,至少也有三五十萬兩。


    然而,弘治的迴答卻是:\"剛剛入賬九十九萬兩,我們先集中討論急務。


    \"


    朱厚照一聽,心想還差一萬兩,隨即明白這是給劉大夏留台階下。


    弘治還記得他與劉大夏的賭約,原本隻有少數人知曉,卻被劉大夏自己大肆宣揚,稱太子不知天高地厚,要在一個月內拿出一百萬兩。


    如今此事人盡皆知。


    這一百萬兩銀子,大臣們早晚都會知道來源,他朱厚照也沒有打算隱瞞。


    能賺錢就是實力,讓這些朝臣見識見識也好。


    群臣聞言,皆感驚訝。


    皇帝的內庫年收入不過二十萬兩,主要依賴皇家莊園、皇商和少量國家稅收。


    弘治素來節儉,多年未曾大興土木,後宮僅張皇後一人,大大節省了建築和選秀的開支。


    內庫若有盈餘,也常補貼國庫,這突如其來的九十九萬兩,為何不直接說是百萬兩?


    李東陽最先迴過神,偷偷瞥了劉大夏一眼,又望向太子。


    這筆銀子難道是太子賺來的?


    能參與乾清宮議事的都是人中翹楚,瞬間心領神會,紛紛偷看劉大夏。


    然而,眾人又對太子如何在一個月內賺得百萬兩銀子感到好奇。


    劉大夏既羞且怒,他無法相信太子能在一個月賺這麽多,難道太子做了違法之事?


    弘治其實也不願讓劉大夏難堪,但國事不能因個人顏麵而耽誤,邊關士兵和河南災民正等待救援。


    更何況劉大夏對太子的無禮,也是他自己招致的。


    身為大明集團的總裁,公司運營困難,需依賴兒子在外賺錢補貼公司,弘治對此心中也有些尷尬。


    然而事態緊急,急需資金,更何況這大明江山終究會傳給太子。


    劉健沉穩明智,見眾人關注點偏離,率先發言:“稟陛下,目前銀兩充裕,應雙管齊下,立即調配至河南救濟災民,同時解決邊疆士兵的欠薪問題,以穩定軍心。


    ”


    劉健的話語引導群臣重迴銀兩分配的議題,有了銀兩才能做事,做事才能立功。


    平日沉默寡言的工部尚書曾鑒,此刻也大膽提出修複皇宮的建議。


    以往劉大夏總是最為激進,但得知這筆錢來自太子後,便無顏再開口。


    幸好首席宰相劉健一開始就設定了基調,邊疆的資金得到了充分保障。


    經過討論,這九十九萬兩銀子還未在弘治手中多停留,便已有了妥善的安排。


    事情圓滿解決,大家都心滿意足。


    戶部尚書韓文問:“陛下,內帑的資金何時能劃入國庫?”


    朱厚照心想,你膽子真大,直接就說劃入國庫。


    內帑的錢理論上屬於皇帝的私人財產,你說轉到國庫就轉到國庫,連借條都不想打,恐怕壓根沒考慮過歸還的問題。


    “劃入國庫?國庫何時歸還?”


    此時,大臣們聽到不尋常的言論,都望向太子。


    張升習慣性地認為理所當然,以前弘治撥款給國庫也沒提過歸還,今天太子怎麽突然這麽說。


    弘治也感到困惑,太子為何還想著讓朝廷還款,而朝廷目前的經濟狀況根本無力償還。


    既然太子開了口,眾人也確信這筆錢出自太子,當麵不便直接詢問,迴去後再安排人詳查。


    張升看向劉健,思考如何迴應,是直接拒絕,還是先答應下來再拖延不還。


    朱厚照未等他人開口,向弘治行禮道:“父皇,我看不必歸還了吧......”


    張升愣了一下,剛剛主張歸還的人是你,轉眼間又說不必歸還。


    朱厚照停頓片刻,接著說:“......直接以內帑的名義發放吧。


    ”


    弘治聽了朱厚照的話,理解了他的意圖。


    這筆錢指望不上國庫償還,不如以內帑的名義發放,讓百姓直接感恩於皇帝。


    太子的做法雖顯得小氣,但確實有利於鞏固皇權。


    況且這話他不便提出,由太子提出再合適不過。


    弘治詢問大臣們的看法:“各位愛卿有何見解?”


    劉健身為百官之首,此刻需要表明立場。


    李公深思,劉公決斷,謝公直言不諱。


    劉健的判斷力,體現在他的果斷,任何猶豫不決在他麵前無處遁形,且他的抉擇總是精準無誤。


    金錢的運用應恰到好處,關鍵在於由誰來執行這一行動。


    表麵看似微不足道,實則觸及了皇權與文臣權力的微妙平衡。


    然而,資金畢竟源於皇家內庫,皇上此刻想為自己的聲譽投資,有何不可?劉健毫不猶豫地給予皇上這份麵子。


    \"老臣認為,此舉甚妙,讓黎民百姓和將士們感受皇上的仁慈。


    \"


    既然已讚同,劉健便決定徹底做好人。


    首輔發話,小事一樁,群臣自然附和。


    \"眼前困境已解,若將來再現此類情況,各位有何高見?\"


    劉健理解弘治的憂慮,這次財政缺口由皇上自掏腰包填補,今後再遇相同問題,又該如何應對?


    這確是棘手的問題,朝廷財政的困擾非三言兩語所能解決,且增加稅收必然觸動某些人的利益。


    其間的困難難以預料。


    \"陛下,此事需謹慎處理,內閣與諸位大臣需深思熟慮。


    \"


    弘治也明白臨時討論無法得出解決方案,於是讓大家各自忙碌。


    朱厚照明白,最後那段話是弘治對他個人的提醒,改革稅製的艱難程度可見一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之最逍遙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康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康7並收藏大明之最逍遙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