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初年的幾位依附魏忠賢的閣臣黃立極、施鳳來等相繼被彈劾而去職,朱由檢以抽簽的方式挑選新閣臣。


    崇禎元年(1628年)十一月,劉鴻訓因處置兵變令朱由檢不滿意而去職,老臣韓爌入為首輔,李標、錢龍錫等仍在內閣。


    韓爌、李標、錢龍錫均屬“東林黨”派係的人物,他們積極協助朱由檢定“欽定逆案”,恢複天啟朝被迫害的東林黨人的名譽。


    因此他們主持的內閣號稱“東林內閣”,從而形成了“東林大盛”的局麵。


    另一方麵,朱由檢亦留下禮部尚書溫體仁、禮部右侍郎周延儒、吏部尚書王永光、兵部侍郎申用懋等非東林黨的官員,以製衡東林黨的勢力,這四人被東林黨稱為“四兇”。


    在朝堂之外,崇禎初年最大的難題是收複被後金占據的遼東。


    朱由檢將這一重任交給了曾在天啟末年相繼取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的原任遼東巡撫袁崇煥。


    袁崇煥此前因私下議和與不救錦州而被彈劾,不得已辭職返鄉。


    天啟七年(1627年)十一月十九日,朱由檢就起用袁崇煥為都察院左都禦史、管兵部添設右侍郎事。


    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初三日,朱由檢以袁崇煥取代王之臣,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登、萊、天津等處軍務。


    七月十四日,朱由檢在平台當著群臣的麵召見袁崇煥,袁崇煥提出了“五年平遼”的目標,並請求朱由檢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權。


    朱由檢大喜過望,表示:“五年滅奴,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賞,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懸之苦,卿子孫亦受其福。”


    錢龍錫等四名閣臣亦稱讚袁崇煥是“奇男子”。


    隨後,袁崇煥又請求吏部和兵部的用人、戶部的轉餉、工部的製造都要配合自己,也不可聽信讒言,朱由檢亦一一應允,指示各部尚書配合袁崇煥,允諾不聽信任何讒言,又賜給袁崇煥尚方寶劍,隨後袁崇煥前往關外前線。


    袁崇煥到任後,整頓防務,委任祖大壽守錦州、何可綱守寧遠、趙率教守山海關,對外聯絡明朝藩屬哈剌慎朵顏三十六家(原朵顏衛),開市給賞,加以安撫。


    崇禎二年(1629年)六月初五日,袁崇煥以先斬後奏的方式殺東江總兵毛文龍於雙島,接著上疏請罪。


    朱由檢起初得知毛文龍被殺,感到十分震驚,轉而覺得毛文龍已死,不能複生,而對袁崇煥的“五年平遼”仍抱希望,所以非但不加責備,反而“優旨褒答”。


    同年十月下旬,後金大汗皇太極在西征蒙古途中決定掉頭攻打明朝,兵分三路突破大安口等處長城關隘,山海關總兵趙率教戰死於遵化,袁崇煥率關寧軍從寧遠迴防薊州鎮,亦堵截失敗,後金軍於十一月二十日兵臨北京城下,是為己巳之變。


    袁崇煥率軍救援北京,在廣渠門外與後金軍激戰,迫使後金軍退卻。


    十一月二十三日,朱由檢在平台召見袁崇煥、滿桂、黑雲龍等將領及兵部尚書申用懋等。


    袁崇煥穿著青衣玄帽入宮,強調形勢嚴峻,袁崇煥又請率兵入城,朱由檢不許,賜給他貂裘和銀盔甲後結束這次召見。


    大約與此同時,溫體仁已上密疏彈劾袁崇煥通敵 ,據說皇太極也使用了反間計,讓被俘的明朝太監聽到漢人將領鮑承先、高鴻中等談論袁崇煥裏通後金之事,然後放迴北京。


    十二月初一日,朱由檢再次召見袁崇煥及滿桂、祖大壽等時,就斥責袁崇煥:“爾擅殺大帥,以至今日。今又不能扞患禦侮,則平日恢複之言何在?”命錦衣衛將他逮捕入獄。


    同時,朱由檢派孫承宗安撫東奔的關寧軍,並以梁廷棟、滿桂分別為文武經略,替代袁崇煥。


    十二月十七日,朱由檢命滿桂出擊永定門外的皇太極大軍,反遭重創,滿桂陣亡。


    皇太極亦意識到拿不下北京,便在留下表達議和之意的書信後及時撤軍,崇禎三年二月十六日從董家口出塞。


    己巳之變是繼庚戌之變後明朝京畿所受到的又一次重大威脅,朱由檢追究有關官員的責任,兵部尚書王洽死於獄中,薊遼總督劉策、山西巡撫耿如杞、總兵張士顯等文武大員被殺。


    八月十六日,朱由檢數落袁崇煥“付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及給哈剌慎賣糧從而間接支援後金、圖謀議和、縱敵不戰、遣散援兵等罪狀,將他淩遲處死。


    袁崇煥獲罪後,先前支持過他的錢龍錫、韓爌遭到史??、高捷等親溫體仁的言官彈劾,相繼去職,李標、成基命雖繼任首輔,亦不能久安於位,先後辭任。


    東林黨的勢力一落千丈,周延儒、溫體仁入閣主政。


    崇禎年間,小冰河期進入比較嚴重的階段,引發災荒頻繁、糧食歉收,西北和中原受災尤甚。


    而田賦加派依然不減,造成社會矛盾的激化。


    崇禎元年,遭受大旱的陝西澄城爆發王二起義,他們殺死知縣、嘯聚山林,拉開明末農民戰爭的序幕。


    陝西各地走投無路的農民與邊鎮逃兵、被裁撤的驛卒等合流,紛紛揭竿而起。


    這些起義者各自為戰、流動性強,所以被統治階級稱為“流寇”。


    崇禎二年四月,朱由檢任命楊鶴為陝西三邊總督,接替已故的武之望,負責處理陝西民變。


    朱由檢對於民變采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方針。


    楊鶴貫徹朱由檢的這種方針,陸續招安了一批起義者,其中最大的成果是崇禎四年招安神一魁。


    但由於根本的社會矛盾沒有解決,所以許多起義者在接受招安後因得不到有效安置而重新起義,神一魁就不到一個月即“複叛”。


    朱由檢聞訊震怒,於九月二十三日下令逮捕楊鶴,將他遣戍袁州,代之以主剿的延綏巡撫洪承疇出任陝西三邊總督,要求陝西督撫“鼓勵道將,速圖剿定”。


    在洪承疇等的大力鎮壓下,陝西的各路起義軍在崇禎五年冬轉戰山西。


    朱由檢以曹文詔節製秦、晉諸將。


    一年後,各路起義軍又成功實現“澠池渡”,轉進河南,攻城略地。


    朱由檢於崇禎七年正月任命延綏巡撫陳奇瑜為五省總督,全權負責鎮壓起義,又起用大名道盧象升為鄖陽撫治,把守起義軍最有可能進入的川、陝、豫、楚四省交界地帶。


    在盧象升等的鎮壓下,高迎祥、李自成等部起義軍退迴陝西,於崇禎七年六月被困於興安南麵的車廂峽,陷入絕境,然而陳奇瑜接受賄賂,主張招安,反而讓起義軍成功逃脫,朱由檢轉而命洪承疇兼任五省總督。


    不久,明朝皇室發祥地鳳陽在崇禎八年正月被掃地王、太平王等部起義軍攻陷,明朝祖陵被燒。


    朱由檢聞訊後,暫停經筵,穿著素服到太廟祭告祖宗之靈,命百官修省,並處死鳳陽巡撫楊一鵬。


    麵對起義軍日益壯大、流動作戰的局麵,朱由檢於同年八月新設五省總理的差使,由已升任湖廣巡撫的盧象升兼任,與五省總督洪承疇互相配合。


    洪承疇負責西北,盧象升負責東南,次年又起用孫傳庭為陝西巡撫,在三人通力合作之下,明軍在崇禎九年七月擒獲起義軍中勢力最強的闖王高迎祥,使“剿局”有所改觀。


    明朝與後金的戰事也在持續。皇太極在己巳之變撤退時,曾占領關內的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此四城於崇禎三年五月被督師孫承宗收複,是為遵永大捷。


    皇太極遂轉換滅明方略,不再直接攻打北京,而是一麵拔掉明軍在遼西的據點,一麵屢次派兵入塞掠奪。


    崇禎四年十一月,明軍在遼西的最前沿——大淩河城陷落,孫承宗引咎去職。


    更嚴重的事態是吳橋兵變,山東登、萊地區士兵孔有德、耿仲明等在支援大淩河城途中嘩變,迴到登州、萊州,挾持登萊巡撫孫元化抗拒朝廷。


    兵變到崇禎六年二月才平息,但孔有德、耿仲明等成功突圍,投奔皇太極,不僅引後金兵攻陷旅順,更將紅夷大炮的技術傳到後金,後金由此開發出漢人炮兵與滿蒙步騎兵協同作戰的戰術,使明軍更加吃力。


    崇禎七年和崇禎八年,後金軍在西征蒙古察哈爾部的過程中兩次入塞掠奪,橫行宣府、大同及山西腹地。


    崇禎九年四月,皇太極稱帝,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正式建立了一個與明朝分庭抗禮的政權。


    隨即他又派兵入塞大掠京畿,史稱丙子之變。


    清軍如入無人之境,在九月掠奪了十八萬人畜後出塞,途中還留下“各官免送”的羞辱性木牌。


    兵部尚書張鳳翼下獄後自殺,朱由檢於十月十三日起用正在守製的楊鶴之子楊嗣昌為兵部尚書 ,崇禎十一年六月拜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管兵部事 ,將解決內憂外患、中興大明王朝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楊嗣昌提出的對付起義軍的戰略是“四正六隅十麵網”,由五省總督和五省總理負責剿殺。


    五省總督仍然是洪承疇,而之前的五省總理盧象升自丙子之變後就調任北方,接替他的王家禎是無能之輩,楊嗣昌推薦平息海盜有功的兩廣總督熊文燦出任五省總理。


    到了崇禎十一年,這種戰略收到一定成效,西北麵的起義軍在洪承疇和孫傳庭的鎮壓下被消滅殆盡,李自成在同年十月率18騎逃入商洛山中。


    東南麵的起義軍中勢力最大的張獻忠部於四月接受熊文燦招安,仍據守穀城。


    十一月,另一支東南麵的起義軍羅汝才部也在均州投降,其他東南麵的起義軍或降或逃,農民戰爭陷入低穀。


    楊嗣昌所提出的對清方針則是議和優先,以便騰出手來解決農民起義,此事由遼東巡撫方一藻和監軍太監高起潛秘密進行,但因事機泄露,引發群臣反對,議和之事便被拖延,皇太極亦於崇禎十一年九月第五次發兵入塞,京畿告急,是為戊寅之變。


    朱由檢急調洪承疇、孫傳庭入援,然而依然拿清軍無可奈何。


    清軍長驅直入山東腹地,攻陷58座城池、俘虜四十六萬人畜,到崇禎十二年三月才從容出塞。


    清軍此次入塞對明朝的戰略格局有重大影響,盧象升戰死、孫傳庭下獄,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率領陝西精銳之師在鬆山、錦州一線防範清軍,這給瀕臨絕境的李自成以喘息的可乘之機。


    張獻忠也利用熊文燦的昏庸,於五月再舉反旗。


    九月,朱由檢派楊嗣昌督師圍剿張獻忠,起初指揮左良玉在川東瑪瑙山打了勝仗,但其後連戰連敗。


    李自成聽說張獻忠起兵穀城後,趕往會合,不久分手,從湖廣轉進四川,再由四川轉進河南,於崇禎十四年正月攻陷洛陽,殺死皇叔福王朱常洵。


    二月,張獻忠破襄陽,殺襄王朱翊銘。


    楊嗣昌聽說洛陽、襄陽陷落、二王被殺的消息,於三月憂懼而死(一說自殺)。


    朱由檢對楊嗣昌之死感到惋惜,並未追究其責任,反而殺了被認為配合楊嗣昌不力的原任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


    接著,朱由檢以陝西三邊總督丁啟睿為督師,繼續圍剿李自成、張獻忠。


    崇禎十四年以前,內外局勢雖然對明朝愈發不利,但尚未失控。


    崇禎十四年以後,內外局勢急轉直下,明朝加速滑向崩潰的邊緣。


    河南地區自崇禎以來“竟無樂歲,旱蝗相繼,災異頻仍”,崇禎十二年以後趨向嚴重,崇禎十四年更是發生“大饑疫”,到六月“死者無算”。


    在這種情況下,大量饑民加入李自成的隊伍,使其不斷壯大,開始被稱為“闖王”,牛金星、宋獻策等知識分子也投奔李自成。


    崇禎十四年二月,李自成攻打河南省城開封,丁啟睿借口在打張獻忠而不救開封,朱由檢便起用平定奢安之亂有功的傅宗龍為陝西三邊總督,率川陝兵兩萬馳援開封,李自成放棄攻打開封,轉而襲擊傅宗龍,於九月擒殺傅宗龍於項城。


    十二月,李自成與羅汝才再攻開封,朱由檢提拔陝西巡撫汪喬年為陝西三邊總督,馳援開封,崇禎十五年二月,李自成又擒殺汪喬年於襄城。


    朱由檢被迫放出關在獄中的孫傳庭,拜為陝西三邊總督。


    夏,李自成第三次圍攻開封,並在朱仙鎮之戰中殲滅督師丁啟睿、保定總督楊文嶽等所率援軍,朱由檢催孫傳庭出師救援。


    九月,黃河堤潰,開封城毀,李自成不再進攻開封。


    十月,孫傳庭出潼關,兵敗郟縣,退迴關內,李自成於閏十一月攻陷汝寧,殺楊文嶽,控製河南大部,繼而轉戰湖廣。


    一度被丁啟睿等壓製的張獻忠也再次活躍於南直隸,五月攻陷廬州,七月破黃得功、劉良佐部於六安,崇禎十六年初轉進湖廣。


    對清的戰局也在惡化,皇太極為了入關,連年侵擾鬆山、錦州等遼西堡壘。


    崇禎十三年七月,洪承疇率五萬人從寧遠馳援祖大壽駐守的錦州,與清軍激戰後敗退。


    崇禎十四年,洪承疇又屢次出關救援,打退了清軍的進攻,但錦州仍然在清軍的包圍之中。


    隨著內外兩線戰事的大潰敗,明朝覆亡之象顯現,朝野人心亦日漸離散。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檢照例到皇極殿接受朝賀,而文班隻有內閣首輔周延儒一人,武班隻有一名勳臣。


    朱由檢命開門,進來的朝臣太少,過了許久才陸續有朝臣匆匆趕來,湊夠了百官中一半多一點的人數,這才勉強舉行朝賀禮。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邁克爾傑克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邁克爾傑克驢並收藏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