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朕非亡國之君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 作者:邁克爾傑克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時的北京城已經流傳“韃子、流賊到門,我即開城請進”之語。
清軍第六次入塞期間,朱由檢取出內帑數萬,發給守城將士,每人隻領二十錢,守城士兵們彈著錢說:“皇帝要性命,令我輩守城。此錢止可買五六燒餅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朱由檢迫切渴望盡快扭轉局勢,下令以一萬兩黃金以及侯爵來懸賞李自成的首級,以五千兩黃金、一品大員的官位和錦衣衛指揮使的世職來懸賞張獻忠的首級。
當時,明朝可倚仗的兵力隻有陝西孫傳庭和湖廣左良玉麾下的兵力,左良玉雖擁兵二十萬,但不僅不能剿滅張獻忠,還四處劫掠,並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二月威脅南京,索要軍餉,朱由檢隻能加以安撫,卻對他無可奈何。
張獻忠趁機於五月攻陷武昌,沉楚王朱華奎於長江,建立大西政權。
李自成也在襄陽自稱新順王,初步建立政權,並且提出“三年免征、一人不殺”的口號,出現了“闖王來時不納糧”的民謠。
朱由檢便將力挽狂瀾的希望寄托在明朝最後的勁旅——孫傳庭統率的秦兵,任命他為督師,出潼關消滅李自成。
九月,孫傳庭進軍河南,起初連傳捷報,而皇太極的死訊也在此時傳入北京,明廷洋溢著國勢轉危為安、“中興”指日可待的幻覺。
然而孫傳庭先是兵敗於汝州,接著戰死於潼關。
十月,李自成長驅入關占領西安,進而迅速控製了陝西全境。
朱由檢先後派餘應桂、李化熙代替孫傳庭,但都無兵無餉、一籌莫展。
盡管如此,內閣首輔陳演、吏部尚書李遇知等仍安慰朱由檢說“賊入關中,必戀子女玉帛,猶虎入陷阱” “欲據此為家” ,完全誤判了形勢。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檢到皇極殿接受朝賀之際,發現隻有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在場。
朱由檢便下令鳴鍾開門,很久都沒人來,朱由檢準備先祭拜太廟再接受朝賀,又發現馬匹沒準備好,便依然等著受朝賀,隨後文武百官陸續趕來,站朝班時互相亂入,十分狼狽。
同日,北京發生沙塵暴,而雄踞西安的李自成也在這一天建國號大順,年號永昌,隨後揮師東征山西,直搗北京。
在岌岌可危的局麵下,遷都南京之議浮上水麵。
據說在上年清軍第六次入塞時,朱由檢就與周延儒商量過南遷,但被皇嫂懿安太後(張皇後)阻止。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日,左中允李明睿在德政殿接受朱由檢召見時,力勸南遷,朱由檢亦表讚成。
他希望由重臣來牽頭,不過閣臣中無一提議。
正月初九日,兵部收到李自成下的戰書,約定三月初十日決戰於北京城下。朱由檢召見閣臣,流淚說道:“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祖宗櫛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麵目見於地下?朕願督師,以決一戰,即身死沙場,亦所不顧,但死不瞑目。”
內閣首輔陳演、次輔魏藻德等紛紛請求代帝出征,朱由檢都不同意,最後同意由山西籍的閣臣李建泰督師。
朱由檢於正月十五日行告廟禮 ,正月二十六日在正陽門舉行隆重的推轂儀式,親自為李建泰餞行。
李建泰未至山西,山西省城太原就在二月初八日陷落,李自成頒布討明檄文,內稱“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要求朱由檢君臣馬上投降,可保榮華富貴。
二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在寧武遭遇周遇吉的頑強抵抗,最終還是將其擊敗,從此入京之路暢通無阻。
在此期間,朱由檢想調遼東總兵吳三桂率關寧勁旅來京勤王,但因不願放棄寧遠以及餉銀不足等問題而作罷。
明廷內部圍繞南遷的爭議也公開化,李明睿上疏疾唿南遷,遭到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的強烈反對,斥為“邪說” ,內閣首輔陳演亦不讚成,左都禦史李邦華則提議太子和諸王先南遷。
朱由檢見南遷爭議很大,便於二月二十八日表態拒絕南遷,聲明:“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誌決矣!”
三月初三日,出征在外的李建泰也上疏請求南遷,並願奉太子先行,朱由檢召見群臣議論,依然分歧很大,光時亨甚至說太子先行是模仿唐肅宗即位靈武的故事,但在談到戰守之策時,諸臣集體沉默。
朱由檢先是重申“國君死社稷”,再看到諸臣集體沉默後,拂袖而起,斥責:“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為亡國之臣!”
三月初四日,朱由檢封遼東總兵吳三桂為平西伯、平賊將軍左良玉為寧南伯、薊鎮總兵唐通為定西伯、鳳廬總兵黃得功為靖南伯,其餘總兵也都有升遷。
與此同時,朱由檢決定放棄寧遠,征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率兵入衛,又征調唐通、劉澤清率兵入衛。
結果劉澤清不奉詔,在劫掠臨清後南奔;吳三桂手下雖有五千精兵,但因為要內徙關外軍民,拖慢了速度。
隻有唐通的兩千(一說八千)勤王軍及時趕到,被派去守居庸關。
三月十五日,居庸關破,唐通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的先鋒抵達京郊,陷昌平,焚皇陵。
這一天,朱由檢一邊從容喝茶,一邊在中左門以“安人心、剿寇、生財足用”為題考選滋陽知縣黃國琦等33名地方官。
亥時,他接到這個消息,臉色驟變,起身入宮。
三月十七日,朱由檢上朝詢問守城之策,君臣對泣,束手無策,甚至有人提出起用“逆案”中人(即閹黨),朱由檢揮淚用手指在桌案上寫下一行字(一說“文武官個個可殺,百姓不可殺”,一說“文臣個個可殺”),讓東廠太監王之心看過後就抹去。
當天,李自成的軍隊開始攻城,守城的三大營多為老弱病殘,毫無戰鬥力,一觸即潰。
朱由檢情緒失控,他“仰天長號,繞殿環走,拊胸頓足,歎息通宵”,大唿:“內外文武諸臣誤我!誤我!”
三月十八日早晨,他最後一次召見閣臣,說:“不如大家在奉先殿完事(自殺)”。
同日,李自成派已經投降的太監杜勳、申芝秀到北京城內,與朱由檢交涉,開出的條件一說是“割地講和”,讓李自成在西北割據稱王,犒餉銀百萬兩,可協助平定其他起義軍及遼東清軍,但不朝覲;另一說是要朱由檢“遜位”。
總之,朱由檢沒有答應。
當天上午風雨交加,午時雨停,李自成下令繼續攻城。
未時,一群迴迴人(一說太監曹化淳)打開了廣寧門,外城陷落。
朱由檢得知外城陷落的消息後,欲召總督京營的襄城伯李國禎率三大營護駕,太監報告這些兵已經潰散,勸他快逃。
朱由檢帶著太監登上紫禁城後的煤山眺望,發現北京城已經被重重圍困,難以脫身,便下山迴到乾清宮。
初更,朱由檢召妹夫鞏永固、劉文炳帶家丁護駕,兩人迴複按祖製不得擁有家丁。
隨後,朱由檢安排太監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帶著三名皇子出宮,送到成國公朱純臣等人那裏,接著與周皇後等嬪妃舉行最後的酒宴,要求她們自盡。
周皇後迴到坤寧宮就自縊了,袁貴妃被朱由檢砍傷。
隨後,朱由檢怒吼著“為什麽要生在我家”,先後揮劍砍向長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前者被砍斷手臂而昏厥,後者當場死亡,又派人到各宮催促懿安太後及西李自盡。
其後,朱由檢召見提督京城內外太監王承恩議事,並與他飲酒。
三更,朱由檢到王承恩住處,換上大帽及宦官的衣服,手持三眼銃,帶著數百名太監先後到朝陽門、崇文門、正陽門突圍,均告失敗,朱由檢被迫與王承恩迴宮,換了衣服。
此時已是三月十九日的五更,朱由檢親自撞鍾召集文武百官,但無一人入朝。
最後,他與王承恩登上煤山,在一棵樹上自縊,王承恩也相對自縊。
據說朱由檢臨終前徘徊許久,感慨群臣中沒人陪他,又自我安慰說群臣不知道自己行蹤,然後才自縊。
朱由檢自縊當天上午,北京全城投降,李自成進入皇城,發現周皇後等女眷的遺體,三名皇子也被太監栗宗周、王之俊出賣而成了俘虜,但未發現朱由檢的去向。
於是李自成懸賞黃金萬兩搜尋朱由檢,直到三月二十日中午,朱由檢的遺體才被發現。
他身穿藍色道袍,披頭散發,遮住了臉,右腳穿著襪子和紅方舄,左腳赤腳,胸中背心有帶血遺詔,強調“諸臣誤朕”,最後說“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遺詔上還有一行墨書寫著“百官俱赴東宮行在”,據說朱由檢在三月十八日曾下朱諭於內閣,要求成國公朱純臣輔佐太子。
當宦官將朱諭送入內閣時,閣臣們早已作鳥獸散,宦官複命時也找不到朱由檢所在,而朱由檢以為閣臣已看到朱諭,所以在遺詔上留下了這行話。
朱由檢的遺體被運至東華門外,與周皇後的遺體放在一起,“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
其後,李自成在明朝太監王德化等的請求下,用較好的棺材重新收殮朱由檢夫婦的遺體,四月初三日埋在田貴妃墓中,隻有太監和百姓為朱由檢送葬。
在這期間,自殺殉國的明朝臣子有新樂侯劉文炳及其弟都督劉文耀、彰武侯楊崇善、惠安侯張慶臻、東宮侍衛周鏡、駙馬都尉鞏永固、宣城伯衛時春七名勳戚以及範景文、倪元璐、李邦華等二十餘名文臣。
其他勳戚及文武官員基本上都向李自成投降,陳演、朱純臣還帶頭勸進於李自成,不過他們隨即受到李自成的追贓拷掠,許多人在這過程中死去。
五月,清軍入關,占據北京。
清攝政王多爾袞宣布為朱由檢發喪三天,為此需要擬定廟號和諡號。
這項任務被交給李明睿,李明睿擬廟號為“懷宗”,諡號“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端皇帝”,陵號“思陵”。
順治十六年(1657年)改“端”為“湣”,簡稱“莊烈湣皇帝”或“莊烈帝”。
南明弘光政權也在六月給朱由檢上了“思宗”的廟號諡號。
弘光元年(1645年,清順治二年)二月,改廟號為“毅宗”。
朱由檢即位之初,戶部積欠九邊軍餉,高達9,685,500餘兩。
戶部已麵臨破產邊緣,朱由檢在己巳之變後發現戶部錯賬甚多,遂開始整頓財政。
朱由檢在崇禎三年(1630年)三月要求戶部將新、舊餉庫賬冊“五日一報”。
八月,朱由檢要求邊鎮餉司實行“月報”。
朱由檢希望借此形成一個自皇帝至戶部乃至各地方清楚的財政管理脈絡,進行有效的遠程財政及倉庫管理。
此外還建立駁查製度,派專員核實月報數額,由此可以隨時掌握各倉庫的具體變動。
清朝入關以後,沿襲了朱由檢財政改革的成果,形成奏銷製度。
後金興起後,明廷為籌措軍餉,下令全國(除貴州外)畝加征田賦九厘,每年得銀五百二十萬兩,是為“遼餉”。
崇禎年間,明廷內外兩線作戰,財政連年入不敷出,瀕臨破產邊緣。
崇禎十年(1637年),朱由檢聽從兵部尚書楊嗣昌的建議,在舊額田賦的基礎上,每畝加糧六合,每年得銀近二百萬兩,稱為“剿餉”。
朱由檢表示,這次的加派是臨時性的——“勉從廷議,暫累吾民一年”。
可在第二年,仍然征收了其半數。
崇禎十二年(1639年),廷臣議練邊兵,楊嗣昌籌劃,東而遼東、薊鎮,中而畿輔,西而陝西三邊,共練兵七十三萬。
練兵需餉,遂於天下田土中,畝加賦銀一分,計得七百三十餘萬兩。
這宗加派稱作“練餉”,三者合稱“三餉加派”。
三餉加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而明朝內外用兵並未取得顯著成效,故加派依然不止,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朱由檢以厲行節儉著稱。他即位後,就罷蘇杭織造,並將神宗以來每天禦膳所花費的萬金減少至百分之一。
過去皇帝所穿的冠、袍、鞋、襪都是每天翻新一次,朱由檢下令一個月翻新一次,平時穿洗過的衣服,鞋子、襪子的邊緣用布來縫。
玉熙宮的伶人也全部遣散,之前宮中有散金銀豆於地、讓宮人爭搶的傳統風俗,朱由檢下令將金銀改成棗、栗。
宮中的月宴、時宴以及外戚、公主家定時進獻的甘果,朱由檢全部叫停。
他所居的德政殿十分狹小,殿中禦座旁隻有一個金壺,都是他親自倒熱水,其他器具都沒有。
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朱由檢重申減膳撤樂,除了冬至、正旦、壽節、端陽、中秋及諸大典禮時奏樂外,其他時間都不聽音樂,宮中一律用錫、木、瓷器,隻留下典禮所必需的金銀器,其他金銀器都封存倉庫,以備賞賜。
並且號召文武百官也厲行節儉,禁止官紳用黃、藍絹蓋、士人穿紅、紫衣履以及庶民穿錦繡、絲綢、金玉、珠翠衣飾,衣袖不得超過一尺五寸,但這道禁奢措施收效有限。
清軍第六次入塞期間,朱由檢取出內帑數萬,發給守城將士,每人隻領二十錢,守城士兵們彈著錢說:“皇帝要性命,令我輩守城。此錢止可買五六燒餅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朱由檢迫切渴望盡快扭轉局勢,下令以一萬兩黃金以及侯爵來懸賞李自成的首級,以五千兩黃金、一品大員的官位和錦衣衛指揮使的世職來懸賞張獻忠的首級。
當時,明朝可倚仗的兵力隻有陝西孫傳庭和湖廣左良玉麾下的兵力,左良玉雖擁兵二十萬,但不僅不能剿滅張獻忠,還四處劫掠,並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二月威脅南京,索要軍餉,朱由檢隻能加以安撫,卻對他無可奈何。
張獻忠趁機於五月攻陷武昌,沉楚王朱華奎於長江,建立大西政權。
李自成也在襄陽自稱新順王,初步建立政權,並且提出“三年免征、一人不殺”的口號,出現了“闖王來時不納糧”的民謠。
朱由檢便將力挽狂瀾的希望寄托在明朝最後的勁旅——孫傳庭統率的秦兵,任命他為督師,出潼關消滅李自成。
九月,孫傳庭進軍河南,起初連傳捷報,而皇太極的死訊也在此時傳入北京,明廷洋溢著國勢轉危為安、“中興”指日可待的幻覺。
然而孫傳庭先是兵敗於汝州,接著戰死於潼關。
十月,李自成長驅入關占領西安,進而迅速控製了陝西全境。
朱由檢先後派餘應桂、李化熙代替孫傳庭,但都無兵無餉、一籌莫展。
盡管如此,內閣首輔陳演、吏部尚書李遇知等仍安慰朱由檢說“賊入關中,必戀子女玉帛,猶虎入陷阱” “欲據此為家” ,完全誤判了形勢。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檢到皇極殿接受朝賀之際,發現隻有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在場。
朱由檢便下令鳴鍾開門,很久都沒人來,朱由檢準備先祭拜太廟再接受朝賀,又發現馬匹沒準備好,便依然等著受朝賀,隨後文武百官陸續趕來,站朝班時互相亂入,十分狼狽。
同日,北京發生沙塵暴,而雄踞西安的李自成也在這一天建國號大順,年號永昌,隨後揮師東征山西,直搗北京。
在岌岌可危的局麵下,遷都南京之議浮上水麵。
據說在上年清軍第六次入塞時,朱由檢就與周延儒商量過南遷,但被皇嫂懿安太後(張皇後)阻止。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日,左中允李明睿在德政殿接受朱由檢召見時,力勸南遷,朱由檢亦表讚成。
他希望由重臣來牽頭,不過閣臣中無一提議。
正月初九日,兵部收到李自成下的戰書,約定三月初十日決戰於北京城下。朱由檢召見閣臣,流淚說道:“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祖宗櫛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麵目見於地下?朕願督師,以決一戰,即身死沙場,亦所不顧,但死不瞑目。”
內閣首輔陳演、次輔魏藻德等紛紛請求代帝出征,朱由檢都不同意,最後同意由山西籍的閣臣李建泰督師。
朱由檢於正月十五日行告廟禮 ,正月二十六日在正陽門舉行隆重的推轂儀式,親自為李建泰餞行。
李建泰未至山西,山西省城太原就在二月初八日陷落,李自成頒布討明檄文,內稱“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要求朱由檢君臣馬上投降,可保榮華富貴。
二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在寧武遭遇周遇吉的頑強抵抗,最終還是將其擊敗,從此入京之路暢通無阻。
在此期間,朱由檢想調遼東總兵吳三桂率關寧勁旅來京勤王,但因不願放棄寧遠以及餉銀不足等問題而作罷。
明廷內部圍繞南遷的爭議也公開化,李明睿上疏疾唿南遷,遭到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的強烈反對,斥為“邪說” ,內閣首輔陳演亦不讚成,左都禦史李邦華則提議太子和諸王先南遷。
朱由檢見南遷爭議很大,便於二月二十八日表態拒絕南遷,聲明:“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誌決矣!”
三月初三日,出征在外的李建泰也上疏請求南遷,並願奉太子先行,朱由檢召見群臣議論,依然分歧很大,光時亨甚至說太子先行是模仿唐肅宗即位靈武的故事,但在談到戰守之策時,諸臣集體沉默。
朱由檢先是重申“國君死社稷”,再看到諸臣集體沉默後,拂袖而起,斥責:“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為亡國之臣!”
三月初四日,朱由檢封遼東總兵吳三桂為平西伯、平賊將軍左良玉為寧南伯、薊鎮總兵唐通為定西伯、鳳廬總兵黃得功為靖南伯,其餘總兵也都有升遷。
與此同時,朱由檢決定放棄寧遠,征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率兵入衛,又征調唐通、劉澤清率兵入衛。
結果劉澤清不奉詔,在劫掠臨清後南奔;吳三桂手下雖有五千精兵,但因為要內徙關外軍民,拖慢了速度。
隻有唐通的兩千(一說八千)勤王軍及時趕到,被派去守居庸關。
三月十五日,居庸關破,唐通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的先鋒抵達京郊,陷昌平,焚皇陵。
這一天,朱由檢一邊從容喝茶,一邊在中左門以“安人心、剿寇、生財足用”為題考選滋陽知縣黃國琦等33名地方官。
亥時,他接到這個消息,臉色驟變,起身入宮。
三月十七日,朱由檢上朝詢問守城之策,君臣對泣,束手無策,甚至有人提出起用“逆案”中人(即閹黨),朱由檢揮淚用手指在桌案上寫下一行字(一說“文武官個個可殺,百姓不可殺”,一說“文臣個個可殺”),讓東廠太監王之心看過後就抹去。
當天,李自成的軍隊開始攻城,守城的三大營多為老弱病殘,毫無戰鬥力,一觸即潰。
朱由檢情緒失控,他“仰天長號,繞殿環走,拊胸頓足,歎息通宵”,大唿:“內外文武諸臣誤我!誤我!”
三月十八日早晨,他最後一次召見閣臣,說:“不如大家在奉先殿完事(自殺)”。
同日,李自成派已經投降的太監杜勳、申芝秀到北京城內,與朱由檢交涉,開出的條件一說是“割地講和”,讓李自成在西北割據稱王,犒餉銀百萬兩,可協助平定其他起義軍及遼東清軍,但不朝覲;另一說是要朱由檢“遜位”。
總之,朱由檢沒有答應。
當天上午風雨交加,午時雨停,李自成下令繼續攻城。
未時,一群迴迴人(一說太監曹化淳)打開了廣寧門,外城陷落。
朱由檢得知外城陷落的消息後,欲召總督京營的襄城伯李國禎率三大營護駕,太監報告這些兵已經潰散,勸他快逃。
朱由檢帶著太監登上紫禁城後的煤山眺望,發現北京城已經被重重圍困,難以脫身,便下山迴到乾清宮。
初更,朱由檢召妹夫鞏永固、劉文炳帶家丁護駕,兩人迴複按祖製不得擁有家丁。
隨後,朱由檢安排太監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帶著三名皇子出宮,送到成國公朱純臣等人那裏,接著與周皇後等嬪妃舉行最後的酒宴,要求她們自盡。
周皇後迴到坤寧宮就自縊了,袁貴妃被朱由檢砍傷。
隨後,朱由檢怒吼著“為什麽要生在我家”,先後揮劍砍向長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前者被砍斷手臂而昏厥,後者當場死亡,又派人到各宮催促懿安太後及西李自盡。
其後,朱由檢召見提督京城內外太監王承恩議事,並與他飲酒。
三更,朱由檢到王承恩住處,換上大帽及宦官的衣服,手持三眼銃,帶著數百名太監先後到朝陽門、崇文門、正陽門突圍,均告失敗,朱由檢被迫與王承恩迴宮,換了衣服。
此時已是三月十九日的五更,朱由檢親自撞鍾召集文武百官,但無一人入朝。
最後,他與王承恩登上煤山,在一棵樹上自縊,王承恩也相對自縊。
據說朱由檢臨終前徘徊許久,感慨群臣中沒人陪他,又自我安慰說群臣不知道自己行蹤,然後才自縊。
朱由檢自縊當天上午,北京全城投降,李自成進入皇城,發現周皇後等女眷的遺體,三名皇子也被太監栗宗周、王之俊出賣而成了俘虜,但未發現朱由檢的去向。
於是李自成懸賞黃金萬兩搜尋朱由檢,直到三月二十日中午,朱由檢的遺體才被發現。
他身穿藍色道袍,披頭散發,遮住了臉,右腳穿著襪子和紅方舄,左腳赤腳,胸中背心有帶血遺詔,強調“諸臣誤朕”,最後說“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遺詔上還有一行墨書寫著“百官俱赴東宮行在”,據說朱由檢在三月十八日曾下朱諭於內閣,要求成國公朱純臣輔佐太子。
當宦官將朱諭送入內閣時,閣臣們早已作鳥獸散,宦官複命時也找不到朱由檢所在,而朱由檢以為閣臣已看到朱諭,所以在遺詔上留下了這行話。
朱由檢的遺體被運至東華門外,與周皇後的遺體放在一起,“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
其後,李自成在明朝太監王德化等的請求下,用較好的棺材重新收殮朱由檢夫婦的遺體,四月初三日埋在田貴妃墓中,隻有太監和百姓為朱由檢送葬。
在這期間,自殺殉國的明朝臣子有新樂侯劉文炳及其弟都督劉文耀、彰武侯楊崇善、惠安侯張慶臻、東宮侍衛周鏡、駙馬都尉鞏永固、宣城伯衛時春七名勳戚以及範景文、倪元璐、李邦華等二十餘名文臣。
其他勳戚及文武官員基本上都向李自成投降,陳演、朱純臣還帶頭勸進於李自成,不過他們隨即受到李自成的追贓拷掠,許多人在這過程中死去。
五月,清軍入關,占據北京。
清攝政王多爾袞宣布為朱由檢發喪三天,為此需要擬定廟號和諡號。
這項任務被交給李明睿,李明睿擬廟號為“懷宗”,諡號“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端皇帝”,陵號“思陵”。
順治十六年(1657年)改“端”為“湣”,簡稱“莊烈湣皇帝”或“莊烈帝”。
南明弘光政權也在六月給朱由檢上了“思宗”的廟號諡號。
弘光元年(1645年,清順治二年)二月,改廟號為“毅宗”。
朱由檢即位之初,戶部積欠九邊軍餉,高達9,685,500餘兩。
戶部已麵臨破產邊緣,朱由檢在己巳之變後發現戶部錯賬甚多,遂開始整頓財政。
朱由檢在崇禎三年(1630年)三月要求戶部將新、舊餉庫賬冊“五日一報”。
八月,朱由檢要求邊鎮餉司實行“月報”。
朱由檢希望借此形成一個自皇帝至戶部乃至各地方清楚的財政管理脈絡,進行有效的遠程財政及倉庫管理。
此外還建立駁查製度,派專員核實月報數額,由此可以隨時掌握各倉庫的具體變動。
清朝入關以後,沿襲了朱由檢財政改革的成果,形成奏銷製度。
後金興起後,明廷為籌措軍餉,下令全國(除貴州外)畝加征田賦九厘,每年得銀五百二十萬兩,是為“遼餉”。
崇禎年間,明廷內外兩線作戰,財政連年入不敷出,瀕臨破產邊緣。
崇禎十年(1637年),朱由檢聽從兵部尚書楊嗣昌的建議,在舊額田賦的基礎上,每畝加糧六合,每年得銀近二百萬兩,稱為“剿餉”。
朱由檢表示,這次的加派是臨時性的——“勉從廷議,暫累吾民一年”。
可在第二年,仍然征收了其半數。
崇禎十二年(1639年),廷臣議練邊兵,楊嗣昌籌劃,東而遼東、薊鎮,中而畿輔,西而陝西三邊,共練兵七十三萬。
練兵需餉,遂於天下田土中,畝加賦銀一分,計得七百三十餘萬兩。
這宗加派稱作“練餉”,三者合稱“三餉加派”。
三餉加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而明朝內外用兵並未取得顯著成效,故加派依然不止,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朱由檢以厲行節儉著稱。他即位後,就罷蘇杭織造,並將神宗以來每天禦膳所花費的萬金減少至百分之一。
過去皇帝所穿的冠、袍、鞋、襪都是每天翻新一次,朱由檢下令一個月翻新一次,平時穿洗過的衣服,鞋子、襪子的邊緣用布來縫。
玉熙宮的伶人也全部遣散,之前宮中有散金銀豆於地、讓宮人爭搶的傳統風俗,朱由檢下令將金銀改成棗、栗。
宮中的月宴、時宴以及外戚、公主家定時進獻的甘果,朱由檢全部叫停。
他所居的德政殿十分狹小,殿中禦座旁隻有一個金壺,都是他親自倒熱水,其他器具都沒有。
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朱由檢重申減膳撤樂,除了冬至、正旦、壽節、端陽、中秋及諸大典禮時奏樂外,其他時間都不聽音樂,宮中一律用錫、木、瓷器,隻留下典禮所必需的金銀器,其他金銀器都封存倉庫,以備賞賜。
並且號召文武百官也厲行節儉,禁止官紳用黃、藍絹蓋、士人穿紅、紫衣履以及庶民穿錦繡、絲綢、金玉、珠翠衣飾,衣袖不得超過一尺五寸,但這道禁奢措施收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