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暫攝周政,聖人西行
輪迴長生,從請孔聖當家教開始 作者:好像又餓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戰鬥結束了,卻不知道兩方誰是勝利者。
“西天子”王子朝被俘,麾下三萬眾死傷過半,餘者或逃或潰。
劉公劉卷跌落馬車,沒於亂軍之中,單公單旗全身受創六處奄奄一息。兩家八千族兵,生者不足千人,損失不可謂不重。
夏諭勉強算半個勝利者,撈到了大量的政治資源,此戰之後聲望大增是必然的。
孔子也算是勝利者。
孔子一直試圖恢複周禮,維護周王室定下的社會秩序。這次他披甲衝鋒,一戰俘“假天子”,穩固了嫡長子繼位的周悼王的法理。
此戰孔子居功至偉,可他心中卻無半分欣喜。
原因無他,殺戮太重了。
此戰交戰雙方三萬餘人,戰鬥結束之後戰場下留存之數不過三四千眾。事後統計,傷亡人數不下一萬五千,餘者或俘或潰。
孔子猶記得那日的戰場,矛戈斷折、屍積如山,遍地血紅,不乏內髒短肢體,宛若人間地獄。
正值冬日,那些幸存者大都蓬頭垢麵,麵色癡呆,渾身脫力的癱軟在殘屍之間,溫熱粘稠的鮮血混合著凍土融化產生的泥漿染透了衣物,又被寒冷的天氣凍的板結。
一群人雖死裏逃生,但眼神呆滯而又麻木,宛若活死人。
孔子在收斂俘虜時將這一切都看在眼中。這位日後的聖人越發覺得尊奉周禮、恢複舊製,以禮樂止戈之事已迫在眉睫。
洛陽之戰傷亡如此之重,就連夏諭也沒有預料到,是他低估了十麵埋伏所帶來的效果。
一場中等規模的戰鬥亡者過半是什麽概念?春秋時期的戰爭並不像戰國時期那樣殘酷,動不動就斬首數萬,坑殺十幾萬什麽的。
一來春秋時期的大規模戰爭幾乎都是爭霸戰爭。其目的是打敗、打服對手取得霸權,而不是為了殺人。
二來春秋時期沒有大規模職業軍隊,列國實行國人兵役製,國人\"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主體軍隊是國人組成的半農半兵的征兆兵,戰鬥意誌並不強。
大規模的職業軍隊還得等吳起在河西組建魏武卒。
像洛陽這場三萬人的對戰,死者過半在春秋戰爭中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一般死傷個三四千人,單劉二公的軍隊肯定先崩潰,而不是死戰亂戰幾乎全軍覆沒。
比如吳楚淮南之戰,雙方兵力合計十餘萬之多,戰場上雙方的亡者也不會超過兩萬,絕大大部分都潰逃、被俘了。
王子被俘虜那日,夏諭立於城頭,觀城下屍山血海,心中卻是詭異而平靜。
這就是接下來要持續三百年的戰爭嗎?
夏諭明白這場戰鬥不是什麽“春秋義戰”,而是未來戰國兼並白熱化之後戰爭的縮影。
伊闕之戰、長平之戰、邯鄲之戰、水淹大梁……作為一個軍事迷,前世耳熟能詳的戰國戰役,竟讓他感到有些枯乏。
就當是他撫琴之後的後遺症吧,自己年壽尚且有瑕,思慮那麽多幹嘛?立眼當下,也該收拾殘局了。
在這場殘酷的春秋“不義戰”打完之後,洛陽城內能主事之人也一個不剩了。
天子和姬匄還在宮城閉門不出。
單公傷成那樣,醒來也是植物人,劉公更是連屍體都找不到了,八成已經變成漢堡肉餅了。
無人主持大局,那王子朝該如何發落?夏諭又不是操、莽之流,“假天子”留在他手裏就是個燙手山芋。
還不能把王子朝噶了,他還指望著拿他和王室換小布丁和歌舞團呢。
思慮再三,夏諭往王宮而去。天子已逝,理當迎姬匄主政。
讓人料想不到的是,此時的王宮之中隻剩下了一小部分宮婢和寺人,天子、姬匄以及一千宮甲全沒了!
好在這些宮人的嘴不怎麽嚴容易撬開,孟氏留在洛陽的眼線也適時來報消息。
夏諭很快就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姬匄趁著洛陽南門兩軍交戰之時,率眾出北門往孟津而去。
孟津是黃河南岸最重要的渡口,從水路勾連著周王畿與晉國的南陽之地(山南水北為陽,這時的南陽既太行山以南,大致為河南北部濟源焦作兩市)。自此一路北上可直入晉國。
是故王子朝在此布置了三千餘眾防守,一但有變便是萬軍馳援。
夏諭很疑惑,就王宮那點兵甲,姬匄拿什麽過孟津?莫非這三千人中有內鬼?
還真是,姬匄敢於弄險,自然有所依仗。
昔日周景王之時,姬匄便一直暗中發展勢力,宮禁是周悼王交給他的,而防守孟津的三個家族之一的王氏便是他早年拉攏的家族。後來王氏跟隨王子朝發動叛亂,一直“忠心耿耿”,今次才被委任守孟津。
孟津渡口,姬匄率領宮甲和王氏裏應外合擊潰了守軍,抬上悼王的靈柩馬不停蹄的一路向北。
夏諭是兩天後得知這個消息的,彼時的他剛率領殘軍奪取西逆軍營中糧草,聽完下屬的報告久久無語。
到底是昊天上帝在和自己開玩笑,還是這場王位爭奪戰本身就是個玩笑,兩兄弟打來打去最後誰也沒落到好。
王子朝受縛,姬匄更是……一言難盡,如此作為大失人望是必然的。
曆史上晉、鄭兩國先後入場平亂借此收取了不菲的報酬,這也使得王室領地越發地狹民弱。再就是單劉二家自恃功高,專王權百餘年,後人言之“單氏取周”。
現在晉、鄭還沒入場,王子朝就敗給了孟氏,單劉二家也幾近族滅。曆史大變樣,唯一沒變的就是戰後虛弱的王室與爛攤子洛陽。
這一切得有個解決方案,無主事之人,夏諭想過把王子朝丟給王室那些宗室耋老,自己一走了之。
思及利弊,這個想法夏諭轉念就丟了,累死累活這麽久,名利之類的王室總得給點吧?給人白打工不是他性格。
既然暫時不走了,那就把賢者標簽貫徹到底,收拾殘局唄。
幹活。
打定主意,夏諭首先先收攏亂軍,再以糧草為引從流民中編選獨身青壯千餘人收入孟氏軍中,南宮瑩便在其中,夏諭對其人印象頗深。加強完手中力量之後,夏諭又從殘軍中編六百人重建天子“六軍”。
接著便是拜訪王室耋老請老人家主持大局。奈何十幾位忠厚長者一致認為:“少孟乃周公之後,聲望卓著,賢名遠播,天子厚愛,以禮冠之。今大敗西逆,天子北巡,國人威服,當主洛陽軍政。”
老人家這麽客氣,夏諭也不知該如何是好。隻能先讓身後的甲士站遠點,而後無奈苦笑,拱手一禮:諸位可真是害苦了我啊。
拿到名位與“臨時經營許可證”之後,便是安撫城中的不穩定因素。這點夏某人尤其上心,每日親自支鍋熬粥,為流民分發。若遇到身形削瘦、衣衫破舊的孤寡,這位來自東方禮儀之國的君子不禁流出淚來:“諸位遭此大厄,是閱之過也。”隨後吩咐左右“熬粥需立筷”,贏得一片讚歎之聲。
事後,夏諭再以“來洛國人多苦”為由,令新納的一千三百軍眾往城中為流民分糧,用王子朝的糧草狠是刷了揮下一波新軍的好感度。
再有,此番城內大小家族勢力大損,尤其是單、劉兩家,幾近破族。為了彰顯王室禮待功臣以及他二公前政治盟友的身份,夏諭自是領著宗室耋老往劉氏看望,親自為其舉喪,安慰孤兒寡母,肯定劉公的功績,給予除幫助以外的一切幫助。
單氏那邊,夏諭早早就去探望過了一次植物人單公。再三用係統探測確認單公不是裝病之後,夏諭歎兩句“天妒陰劫”便離去了。
一套組合拳打完,某位帶周忠臣終於想起該遣使入晉迎天子歸洛了。
可惜這事已經被城內的殘存的公卿搶了先,不過夏諭還是譴使了,慢是慢了些,但態度問題不能馬虎。
在洛陽,夏諭很是忙碌,帶著耋老處理政務,施恩國人,拉攏軍心,時不時拜訪公卿,偶爾去探監王子朝,表達一下對他一朝被俘,麾下家族樹倒猢猻散的同情。
與夏諭相比,孔子就清閑多了,整日泡在大周國家圖書館。之前沒機會,現在夏某人暫攝周政,孔子想看書還不簡單。
日子就這麽一天天過去,其間單公旗沒當成植物人,在床榻上咽了氣。
夏諭親自前往吊念,撫摸著著單公的花白的頭發涕淚橫流:如此少年英傑早逝,實天妒之!單公勿綠也,汝妻女吾養之。
開玩笑,開玩笑,夏諭隻是去安慰了一番年上的未亡人,並未做什麽出格之事。
~~~~
時間匆匆而過,一晃月餘,河東方向終於有消息傳來:王子匄已踏上了扶靈歸洛之路。
為何姬匄拖這麽久才迴洛陽?
遠在新田的姬匄表示他也不想的。
旬月之前晉國這邊統帥、軍隊、糧草都已經準備好,再加上自己這個帶路黨,就等著開春帶晉軍進村奪迴洛陽了。
結果你告訴我來洛陽打醬油的孟閱以少勝多,大破王子朝生擒其人?他白忙活了?
晉國六卿和姬匄一連派了好幾波人確認,才相信了這個消息。
這,尷尬呀。
姬匄隻覺得自己臉都丟盡了,臨陣脫逃、拋棄民眾,他已無顏麵對洛陽國人……才怪。政治家要什麽臉?如果價格合適,他的麵皮可以論斤賣。
隻要能當上天子,便是舍了這張麵皮也不打緊。
迴洛陽當天子才要緊!
盡管王子朝已敗,為了保險,姬匄還是再次厚顏請求晉國派兵送他歸國。一番扯皮成功之後,為了報答晉國的大恩大德,姬匄將洛水上遊的伊洛河川之地(河南西部洛南、宜陽地區)賜予晉國。
伊洛之地在王畿西南,為戎族占據,周室難涉其地。
姬匄這波操作給晉國君臣整麻了:那地方是你的地嗎?你就賜!
好在姬匄這張空頭支票也不是一點用沒有,至少給了晉國向洛南地區擴張的法理支持。有總比沒有好,晉國君臣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了。
說到洛南地,就得說說此地的兩個戎族伊洛之戎與陸渾戎。此而戎本居於關中,晉、秦兩位大周忠臣為保護天子,將這支兩戎族遷到王野西南,為王室“看門”。
至於這兩隻看門狗屢屢侵擾王野、踐踏天子權威,秦、晉兩國表示這和他們一點關係也沒有。
百年前洛南地還是是無人問津的蠻地,如今隨著列國不斷向邊地擴張開發,張大華夏。原本被用來放逐夷狄的洛南地也成了香餑餑。尤其是如今晉國國內六卿積極開拓,洛南地已被韓、魏、中行三家盯上了。
為了日後在洛南地區的利益,韓魏兩家自是積極推動盟友趙氏宗主趙鞅領軍送姬匄歸洛繼位。
趙氏是嬴姓大宗(秦國是小宗),日後戰國的趙國王族。趙氏曾經是晉國的傳奇家族,曾一度淩駕於眾卿之上,趙氏宗主權位彪炳,一度被晉國國人稱為“夏日之陽”。
隻是在“下宮之難”後,趙氏幾近滅族,隻餘一二孤兒托庇於韓氏,著名的趙氏孤兒背景便是緣於此。
後來晉公為了平衡國內卿族勢力再次興複趙氏,立趙武為卿。之後趙氏兩代宗主勵精圖治迅速發展,但其勢力仍不及範氏、中行氏強盛。
這種局麵延續到趙鞅繼位初期。年僅20多歲的趙鞅執政以後,在複興趙宗室的責任感的驅使下,銳意改革、勵精圖治,崇尚法治,終於使趙氏東山再起。
趙鞅,後稱趙簡子。他的名氣不顯,但他的兒子趙無恤就不同了,日後三家分晉的領頭人,實打實的帶晉忠臣。
趙鞅如今已年過三十,他答應出軍是出於對趙氏聲望的考量,畢竟助天子登位所帶來的政治聲望太過巨大。對於一心想興複趙氏,執政晉國的趙鞅來說,洛陽勢在必行 。
不過,洛陽之行除了送姬匄歸國外,趙鞅還想認識一番允文允武,於王畿平叛製亂的少年孟子。
……
三月,趙鞅、姬匄自晉都新田啟程歸洛,由於王子朝已敗,此次晉國隻出動了三千軍眾隨行。人雖不多,支持姬匄繼位卻是足夠了。
一行人沒有按照姬匄來時之路沿河陽至孟津一路返迴,而是取道中條山南下,渡黃河過函穀關經淆函通道入洛。
與此同時,自洛陽而來的一行人也即將抵達函穀關這一先秦第一雄關。
淆函古道之上,百餘人的車隊自東向西延伸,正是夏諭等人。夏諭此行並無他想,隻為送老子西行。
隊伍前方,一位衣裳樸素,身材削瘦的老者乘牛為首,其人正是老子。夏諭、孔子駕車緊隨其後,兩側後方多由甲士翼護。
老子神遊於牛背之上,他早就有西行的想法。奈何先受困於王子朝圍城,王子朝亂定後又留下安撫洛陽國人。一直到夏諭漸漸穩定了洛陽局勢,他才向孔、孟二人辭別。
老牛步伐慢悠悠,老子卻是在不知不覺間便拉開了與身後的車隊的距離……
“西天子”王子朝被俘,麾下三萬眾死傷過半,餘者或逃或潰。
劉公劉卷跌落馬車,沒於亂軍之中,單公單旗全身受創六處奄奄一息。兩家八千族兵,生者不足千人,損失不可謂不重。
夏諭勉強算半個勝利者,撈到了大量的政治資源,此戰之後聲望大增是必然的。
孔子也算是勝利者。
孔子一直試圖恢複周禮,維護周王室定下的社會秩序。這次他披甲衝鋒,一戰俘“假天子”,穩固了嫡長子繼位的周悼王的法理。
此戰孔子居功至偉,可他心中卻無半分欣喜。
原因無他,殺戮太重了。
此戰交戰雙方三萬餘人,戰鬥結束之後戰場下留存之數不過三四千眾。事後統計,傷亡人數不下一萬五千,餘者或俘或潰。
孔子猶記得那日的戰場,矛戈斷折、屍積如山,遍地血紅,不乏內髒短肢體,宛若人間地獄。
正值冬日,那些幸存者大都蓬頭垢麵,麵色癡呆,渾身脫力的癱軟在殘屍之間,溫熱粘稠的鮮血混合著凍土融化產生的泥漿染透了衣物,又被寒冷的天氣凍的板結。
一群人雖死裏逃生,但眼神呆滯而又麻木,宛若活死人。
孔子在收斂俘虜時將這一切都看在眼中。這位日後的聖人越發覺得尊奉周禮、恢複舊製,以禮樂止戈之事已迫在眉睫。
洛陽之戰傷亡如此之重,就連夏諭也沒有預料到,是他低估了十麵埋伏所帶來的效果。
一場中等規模的戰鬥亡者過半是什麽概念?春秋時期的戰爭並不像戰國時期那樣殘酷,動不動就斬首數萬,坑殺十幾萬什麽的。
一來春秋時期的大規模戰爭幾乎都是爭霸戰爭。其目的是打敗、打服對手取得霸權,而不是為了殺人。
二來春秋時期沒有大規模職業軍隊,列國實行國人兵役製,國人\"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主體軍隊是國人組成的半農半兵的征兆兵,戰鬥意誌並不強。
大規模的職業軍隊還得等吳起在河西組建魏武卒。
像洛陽這場三萬人的對戰,死者過半在春秋戰爭中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一般死傷個三四千人,單劉二公的軍隊肯定先崩潰,而不是死戰亂戰幾乎全軍覆沒。
比如吳楚淮南之戰,雙方兵力合計十餘萬之多,戰場上雙方的亡者也不會超過兩萬,絕大大部分都潰逃、被俘了。
王子被俘虜那日,夏諭立於城頭,觀城下屍山血海,心中卻是詭異而平靜。
這就是接下來要持續三百年的戰爭嗎?
夏諭明白這場戰鬥不是什麽“春秋義戰”,而是未來戰國兼並白熱化之後戰爭的縮影。
伊闕之戰、長平之戰、邯鄲之戰、水淹大梁……作為一個軍事迷,前世耳熟能詳的戰國戰役,竟讓他感到有些枯乏。
就當是他撫琴之後的後遺症吧,自己年壽尚且有瑕,思慮那麽多幹嘛?立眼當下,也該收拾殘局了。
在這場殘酷的春秋“不義戰”打完之後,洛陽城內能主事之人也一個不剩了。
天子和姬匄還在宮城閉門不出。
單公傷成那樣,醒來也是植物人,劉公更是連屍體都找不到了,八成已經變成漢堡肉餅了。
無人主持大局,那王子朝該如何發落?夏諭又不是操、莽之流,“假天子”留在他手裏就是個燙手山芋。
還不能把王子朝噶了,他還指望著拿他和王室換小布丁和歌舞團呢。
思慮再三,夏諭往王宮而去。天子已逝,理當迎姬匄主政。
讓人料想不到的是,此時的王宮之中隻剩下了一小部分宮婢和寺人,天子、姬匄以及一千宮甲全沒了!
好在這些宮人的嘴不怎麽嚴容易撬開,孟氏留在洛陽的眼線也適時來報消息。
夏諭很快就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姬匄趁著洛陽南門兩軍交戰之時,率眾出北門往孟津而去。
孟津是黃河南岸最重要的渡口,從水路勾連著周王畿與晉國的南陽之地(山南水北為陽,這時的南陽既太行山以南,大致為河南北部濟源焦作兩市)。自此一路北上可直入晉國。
是故王子朝在此布置了三千餘眾防守,一但有變便是萬軍馳援。
夏諭很疑惑,就王宮那點兵甲,姬匄拿什麽過孟津?莫非這三千人中有內鬼?
還真是,姬匄敢於弄險,自然有所依仗。
昔日周景王之時,姬匄便一直暗中發展勢力,宮禁是周悼王交給他的,而防守孟津的三個家族之一的王氏便是他早年拉攏的家族。後來王氏跟隨王子朝發動叛亂,一直“忠心耿耿”,今次才被委任守孟津。
孟津渡口,姬匄率領宮甲和王氏裏應外合擊潰了守軍,抬上悼王的靈柩馬不停蹄的一路向北。
夏諭是兩天後得知這個消息的,彼時的他剛率領殘軍奪取西逆軍營中糧草,聽完下屬的報告久久無語。
到底是昊天上帝在和自己開玩笑,還是這場王位爭奪戰本身就是個玩笑,兩兄弟打來打去最後誰也沒落到好。
王子朝受縛,姬匄更是……一言難盡,如此作為大失人望是必然的。
曆史上晉、鄭兩國先後入場平亂借此收取了不菲的報酬,這也使得王室領地越發地狹民弱。再就是單劉二家自恃功高,專王權百餘年,後人言之“單氏取周”。
現在晉、鄭還沒入場,王子朝就敗給了孟氏,單劉二家也幾近族滅。曆史大變樣,唯一沒變的就是戰後虛弱的王室與爛攤子洛陽。
這一切得有個解決方案,無主事之人,夏諭想過把王子朝丟給王室那些宗室耋老,自己一走了之。
思及利弊,這個想法夏諭轉念就丟了,累死累活這麽久,名利之類的王室總得給點吧?給人白打工不是他性格。
既然暫時不走了,那就把賢者標簽貫徹到底,收拾殘局唄。
幹活。
打定主意,夏諭首先先收攏亂軍,再以糧草為引從流民中編選獨身青壯千餘人收入孟氏軍中,南宮瑩便在其中,夏諭對其人印象頗深。加強完手中力量之後,夏諭又從殘軍中編六百人重建天子“六軍”。
接著便是拜訪王室耋老請老人家主持大局。奈何十幾位忠厚長者一致認為:“少孟乃周公之後,聲望卓著,賢名遠播,天子厚愛,以禮冠之。今大敗西逆,天子北巡,國人威服,當主洛陽軍政。”
老人家這麽客氣,夏諭也不知該如何是好。隻能先讓身後的甲士站遠點,而後無奈苦笑,拱手一禮:諸位可真是害苦了我啊。
拿到名位與“臨時經營許可證”之後,便是安撫城中的不穩定因素。這點夏某人尤其上心,每日親自支鍋熬粥,為流民分發。若遇到身形削瘦、衣衫破舊的孤寡,這位來自東方禮儀之國的君子不禁流出淚來:“諸位遭此大厄,是閱之過也。”隨後吩咐左右“熬粥需立筷”,贏得一片讚歎之聲。
事後,夏諭再以“來洛國人多苦”為由,令新納的一千三百軍眾往城中為流民分糧,用王子朝的糧草狠是刷了揮下一波新軍的好感度。
再有,此番城內大小家族勢力大損,尤其是單、劉兩家,幾近破族。為了彰顯王室禮待功臣以及他二公前政治盟友的身份,夏諭自是領著宗室耋老往劉氏看望,親自為其舉喪,安慰孤兒寡母,肯定劉公的功績,給予除幫助以外的一切幫助。
單氏那邊,夏諭早早就去探望過了一次植物人單公。再三用係統探測確認單公不是裝病之後,夏諭歎兩句“天妒陰劫”便離去了。
一套組合拳打完,某位帶周忠臣終於想起該遣使入晉迎天子歸洛了。
可惜這事已經被城內的殘存的公卿搶了先,不過夏諭還是譴使了,慢是慢了些,但態度問題不能馬虎。
在洛陽,夏諭很是忙碌,帶著耋老處理政務,施恩國人,拉攏軍心,時不時拜訪公卿,偶爾去探監王子朝,表達一下對他一朝被俘,麾下家族樹倒猢猻散的同情。
與夏諭相比,孔子就清閑多了,整日泡在大周國家圖書館。之前沒機會,現在夏某人暫攝周政,孔子想看書還不簡單。
日子就這麽一天天過去,其間單公旗沒當成植物人,在床榻上咽了氣。
夏諭親自前往吊念,撫摸著著單公的花白的頭發涕淚橫流:如此少年英傑早逝,實天妒之!單公勿綠也,汝妻女吾養之。
開玩笑,開玩笑,夏諭隻是去安慰了一番年上的未亡人,並未做什麽出格之事。
~~~~
時間匆匆而過,一晃月餘,河東方向終於有消息傳來:王子匄已踏上了扶靈歸洛之路。
為何姬匄拖這麽久才迴洛陽?
遠在新田的姬匄表示他也不想的。
旬月之前晉國這邊統帥、軍隊、糧草都已經準備好,再加上自己這個帶路黨,就等著開春帶晉軍進村奪迴洛陽了。
結果你告訴我來洛陽打醬油的孟閱以少勝多,大破王子朝生擒其人?他白忙活了?
晉國六卿和姬匄一連派了好幾波人確認,才相信了這個消息。
這,尷尬呀。
姬匄隻覺得自己臉都丟盡了,臨陣脫逃、拋棄民眾,他已無顏麵對洛陽國人……才怪。政治家要什麽臉?如果價格合適,他的麵皮可以論斤賣。
隻要能當上天子,便是舍了這張麵皮也不打緊。
迴洛陽當天子才要緊!
盡管王子朝已敗,為了保險,姬匄還是再次厚顏請求晉國派兵送他歸國。一番扯皮成功之後,為了報答晉國的大恩大德,姬匄將洛水上遊的伊洛河川之地(河南西部洛南、宜陽地區)賜予晉國。
伊洛之地在王畿西南,為戎族占據,周室難涉其地。
姬匄這波操作給晉國君臣整麻了:那地方是你的地嗎?你就賜!
好在姬匄這張空頭支票也不是一點用沒有,至少給了晉國向洛南地區擴張的法理支持。有總比沒有好,晉國君臣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了。
說到洛南地,就得說說此地的兩個戎族伊洛之戎與陸渾戎。此而戎本居於關中,晉、秦兩位大周忠臣為保護天子,將這支兩戎族遷到王野西南,為王室“看門”。
至於這兩隻看門狗屢屢侵擾王野、踐踏天子權威,秦、晉兩國表示這和他們一點關係也沒有。
百年前洛南地還是是無人問津的蠻地,如今隨著列國不斷向邊地擴張開發,張大華夏。原本被用來放逐夷狄的洛南地也成了香餑餑。尤其是如今晉國國內六卿積極開拓,洛南地已被韓、魏、中行三家盯上了。
為了日後在洛南地區的利益,韓魏兩家自是積極推動盟友趙氏宗主趙鞅領軍送姬匄歸洛繼位。
趙氏是嬴姓大宗(秦國是小宗),日後戰國的趙國王族。趙氏曾經是晉國的傳奇家族,曾一度淩駕於眾卿之上,趙氏宗主權位彪炳,一度被晉國國人稱為“夏日之陽”。
隻是在“下宮之難”後,趙氏幾近滅族,隻餘一二孤兒托庇於韓氏,著名的趙氏孤兒背景便是緣於此。
後來晉公為了平衡國內卿族勢力再次興複趙氏,立趙武為卿。之後趙氏兩代宗主勵精圖治迅速發展,但其勢力仍不及範氏、中行氏強盛。
這種局麵延續到趙鞅繼位初期。年僅20多歲的趙鞅執政以後,在複興趙宗室的責任感的驅使下,銳意改革、勵精圖治,崇尚法治,終於使趙氏東山再起。
趙鞅,後稱趙簡子。他的名氣不顯,但他的兒子趙無恤就不同了,日後三家分晉的領頭人,實打實的帶晉忠臣。
趙鞅如今已年過三十,他答應出軍是出於對趙氏聲望的考量,畢竟助天子登位所帶來的政治聲望太過巨大。對於一心想興複趙氏,執政晉國的趙鞅來說,洛陽勢在必行 。
不過,洛陽之行除了送姬匄歸國外,趙鞅還想認識一番允文允武,於王畿平叛製亂的少年孟子。
……
三月,趙鞅、姬匄自晉都新田啟程歸洛,由於王子朝已敗,此次晉國隻出動了三千軍眾隨行。人雖不多,支持姬匄繼位卻是足夠了。
一行人沒有按照姬匄來時之路沿河陽至孟津一路返迴,而是取道中條山南下,渡黃河過函穀關經淆函通道入洛。
與此同時,自洛陽而來的一行人也即將抵達函穀關這一先秦第一雄關。
淆函古道之上,百餘人的車隊自東向西延伸,正是夏諭等人。夏諭此行並無他想,隻為送老子西行。
隊伍前方,一位衣裳樸素,身材削瘦的老者乘牛為首,其人正是老子。夏諭、孔子駕車緊隨其後,兩側後方多由甲士翼護。
老子神遊於牛背之上,他早就有西行的想法。奈何先受困於王子朝圍城,王子朝亂定後又留下安撫洛陽國人。一直到夏諭漸漸穩定了洛陽局勢,他才向孔、孟二人辭別。
老牛步伐慢悠悠,老子卻是在不知不覺間便拉開了與身後的車隊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