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一支大軍自魏郡而來。
前後不見首尾,少說有三萬人馬!
領頭之人,正是那個抽劍怒喝董卓“我劍未嚐不利”的袁紹。
身後跟著兩員大將,儀表不俗,威風凜凜。
一人手中提著一杆長槍,一人手中握著一把八尺長刀。
正是渤海郡上將文醜、顏良。
王匡出城三十裏相迎,郡中大小官員出來迎接。
兩人都是太守,本不必如此。
不過人家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勢大。
另外,王匡打定主意在袁氏門下乘涼,抱抱大腿不丟人。
而且,和袁紹共事數年,王匡自認為還是對袁紹有些了解的。
袁紹外貌英俊超然,文采出眾,背靠袁氏膽氣十足,可稱得上有勇有謀。
然,袁氏的高門大府也給他帶來了負擔:重顏麵,難進逆耳直言。
可進忠言,但需順耳;可食良藥,不可苦口。
故此,河內大小官員被叫來迎接袁紹,把這位哄好了,萬事順利。
太守府中,王匡、袁紹分別坐好。
王匡雖為地主,還是坐在右手邊。
袁紹這個外來客,卻坐在左手尊位。
“公節,數月不見,為兄甚是想念啊。”袁紹飲下一口茶水,感歎道。
“哈哈,王匡多謝本初兄掛念。兄在董卓老賊前拔劍對峙,真令天下人都佩服。”王匡拱手道。
“唉,那董卓老賊欺人太甚,誰人不怒?
如今我等奉詔討賊,定然能誅殺老賊,以謝天下。”袁紹感慨道。
“正是如此。以本初之見,我等兵馬當如何部署?”
“我等起兵後,董賊定然防備,嚴守各大關口。
你這河內郡距離洛陽最近,很可能是董賊的重點進攻方向,所以我帶著三萬大軍來了。
北岸一線渡口,皆需要重兵把守,日夜防備……”
不知為何,王匡總感覺袁紹說來說去都很籠統,沒有一點具體目標。
“咳咳,主公。”忽然袁紹身邊的一個文人模樣的隨從咳嗽道。
袁紹聞言,臉上有些不自然。
“本初兄,這位是?”王匡問道。
“這是逢紀,字元圖,我帳下謀士。”袁紹道。
“原來是元圖先生,久仰大名,今日得見,名不虛傳啊。”王匡拱手道。
這個逢紀確實是有本事的,眼光毒辣,幾乎一己之力就幫袁紹拿下了整個冀州。
倒是聽說其肚量遠不如其眼光,倒是可惜。
“見過王太守。”逢紀拱手道。
“不知元圖先生有何指教?”王匡問道。
剛剛這逢紀咳嗽提醒袁紹什麽事,明顯有隱情。
“王太守先前來信說河內可用之兵有五千,其他皆是新兵。
我主領三萬人馬來助,足見誠意。
你我兩家若是把三萬五千人馬平擺到北岸大小渡口上,則董賊不敢渡河進攻,必能無憂。
但是,無憂亦無功。
所以,我認為應該如此如此……”
聽完逢紀的計謀,王匡心中一股怒氣升騰,看向逢紀的眼神慢慢變得平靜。
逢紀的大概意思就是:王匡的五千兵馬獨自布防北岸諸多渡口,兵力分散之下必定引來董卓來襲,到時候隱於後方的袁紹大軍衝鋒而出,夾擊之下董卓軍必然敗亡。
這他媽就是以王匡五千餘精銳將士的性命為餌。
王匡突然想到那曆史上王匡在小平津幾乎全軍覆滅的記載,不會就是這個玩意兒的主意吧。
“公節,你意下如何?”袁紹有些不好意思地問道。
怪不得剛剛這袁紹顧左右而言他,總是講不到關鍵上,原來是這不公的戰略部署講不出口。
思索一番,王匡盯著袁紹的雙眼道:“我可以答應,但是我要一千副皮甲。”
“一千副太多,最多五百副。”袁紹道。
“八百副,我麾下都穿著布衣上戰場,怎麽忍心再讓他們獨自布防!”王匡不依。
“六百副最多了,公節。”袁紹沉默一息,開口道。
“唉,那就這樣吧。”王匡有些喪氣的點頭答應,“下午我麾下兵馬會按照逢紀先生所言,開往河陽。到時候請本初麾下也跟過去。”
“如此甚好,等安排妥當,你我同去會盟。”袁紹滿意地笑道。
張遼領王蓋、徐晃、羅信、吳敦、曹性等兩千四百兵馬駐防孟津、河陽津。
高順領一千兵馬駐防小平津。
袁紹的六百副皮甲很快送來,屯將級別以上全員披甲,顯著提升了王匡軍中骨幹力量的防護能力。
郡中政事交由陳宮等人。
而懷縣的保衛工作則交給了一個人。
原城門校尉吳利,如今的懷縣縣尉。
雖然職務連降數級,但是吳利心甘情願。
蓋因為王匡把河內的心髒都交給他了。
還有他信任王匡的為人,不認為王匡會虧待他這個雪中送炭的朋友。
王匡帶著典韋、方悅、張琥領三千兵馬直奔酸棗縣。
同行的自然是袁紹一萬大軍。
逢紀時刻跟隨在袁紹身邊,而顏良、文醜兩人被留下來統領兩萬大軍。
三日後,兩處人馬到達酸棗。
此時,曹操、鮑信、橋瑁、孔伷、孔融、劉岱、孫堅等已經到達。
眾人見麵一陣寒暄,日夜酒宴。
又過兩日,西涼馬騰也到,至此眾路諸侯來齊。
由孔融執筆,記下共計一十八路諸侯。
第一鎮,交遊豪俊,結納英雄,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字公路。
第二鎮,貫通諸子,博覽九經,冀州刺史韓馥字文節。
第三鎮,清談高論,噓枯吹生,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緒。
第四鎮,孝悌仁慈,屈己待士,兗州刺史劉岱字公山。
第五鎮,仗義疏財,揮金似土,河內太守王匡字公節。
第六鎮,賑窮救急,誌大心高,陳留太守張邈字孟卓。
第七鎮,恩惠及人,聰敏有學,東郡太守喬瑁字元偉。
第八鎮,忠直元亮,秀氣文華,山陽太守袁遺字伯業。
第九鎮,有謀多智,善武能文,濟北相鮑信字允誠。
第十鎮,聖人宗派,好客禮賢,北海太守孔融字文舉。
第十一鎮,武藝超群,威儀出眾,廣陵太守張超字孟高。
第十二鎮,仁人君子,德厚溫良,徐州刺史陶謙字恭祖。
第十三鎮,名鎮羌、胡,聲聞夷夏,西涼太守馬騰字壽成。
第十四鎮,聲如巨鍾,豐姿英偉,北平太守公孫瓚字伯珪。
第十五鎮,隨機應變,臨事勇為,上黨太守張楊字稚叔。
第十六鎮,英雄冠世,剛勇絕倫,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文台。
第十七鎮,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字本初。
第十八鎮,治世能臣,亂世奸雄,驍騎校尉曹操字孟德。
前後不見首尾,少說有三萬人馬!
領頭之人,正是那個抽劍怒喝董卓“我劍未嚐不利”的袁紹。
身後跟著兩員大將,儀表不俗,威風凜凜。
一人手中提著一杆長槍,一人手中握著一把八尺長刀。
正是渤海郡上將文醜、顏良。
王匡出城三十裏相迎,郡中大小官員出來迎接。
兩人都是太守,本不必如此。
不過人家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勢大。
另外,王匡打定主意在袁氏門下乘涼,抱抱大腿不丟人。
而且,和袁紹共事數年,王匡自認為還是對袁紹有些了解的。
袁紹外貌英俊超然,文采出眾,背靠袁氏膽氣十足,可稱得上有勇有謀。
然,袁氏的高門大府也給他帶來了負擔:重顏麵,難進逆耳直言。
可進忠言,但需順耳;可食良藥,不可苦口。
故此,河內大小官員被叫來迎接袁紹,把這位哄好了,萬事順利。
太守府中,王匡、袁紹分別坐好。
王匡雖為地主,還是坐在右手邊。
袁紹這個外來客,卻坐在左手尊位。
“公節,數月不見,為兄甚是想念啊。”袁紹飲下一口茶水,感歎道。
“哈哈,王匡多謝本初兄掛念。兄在董卓老賊前拔劍對峙,真令天下人都佩服。”王匡拱手道。
“唉,那董卓老賊欺人太甚,誰人不怒?
如今我等奉詔討賊,定然能誅殺老賊,以謝天下。”袁紹感慨道。
“正是如此。以本初之見,我等兵馬當如何部署?”
“我等起兵後,董賊定然防備,嚴守各大關口。
你這河內郡距離洛陽最近,很可能是董賊的重點進攻方向,所以我帶著三萬大軍來了。
北岸一線渡口,皆需要重兵把守,日夜防備……”
不知為何,王匡總感覺袁紹說來說去都很籠統,沒有一點具體目標。
“咳咳,主公。”忽然袁紹身邊的一個文人模樣的隨從咳嗽道。
袁紹聞言,臉上有些不自然。
“本初兄,這位是?”王匡問道。
“這是逢紀,字元圖,我帳下謀士。”袁紹道。
“原來是元圖先生,久仰大名,今日得見,名不虛傳啊。”王匡拱手道。
這個逢紀確實是有本事的,眼光毒辣,幾乎一己之力就幫袁紹拿下了整個冀州。
倒是聽說其肚量遠不如其眼光,倒是可惜。
“見過王太守。”逢紀拱手道。
“不知元圖先生有何指教?”王匡問道。
剛剛這逢紀咳嗽提醒袁紹什麽事,明顯有隱情。
“王太守先前來信說河內可用之兵有五千,其他皆是新兵。
我主領三萬人馬來助,足見誠意。
你我兩家若是把三萬五千人馬平擺到北岸大小渡口上,則董賊不敢渡河進攻,必能無憂。
但是,無憂亦無功。
所以,我認為應該如此如此……”
聽完逢紀的計謀,王匡心中一股怒氣升騰,看向逢紀的眼神慢慢變得平靜。
逢紀的大概意思就是:王匡的五千兵馬獨自布防北岸諸多渡口,兵力分散之下必定引來董卓來襲,到時候隱於後方的袁紹大軍衝鋒而出,夾擊之下董卓軍必然敗亡。
這他媽就是以王匡五千餘精銳將士的性命為餌。
王匡突然想到那曆史上王匡在小平津幾乎全軍覆滅的記載,不會就是這個玩意兒的主意吧。
“公節,你意下如何?”袁紹有些不好意思地問道。
怪不得剛剛這袁紹顧左右而言他,總是講不到關鍵上,原來是這不公的戰略部署講不出口。
思索一番,王匡盯著袁紹的雙眼道:“我可以答應,但是我要一千副皮甲。”
“一千副太多,最多五百副。”袁紹道。
“八百副,我麾下都穿著布衣上戰場,怎麽忍心再讓他們獨自布防!”王匡不依。
“六百副最多了,公節。”袁紹沉默一息,開口道。
“唉,那就這樣吧。”王匡有些喪氣的點頭答應,“下午我麾下兵馬會按照逢紀先生所言,開往河陽。到時候請本初麾下也跟過去。”
“如此甚好,等安排妥當,你我同去會盟。”袁紹滿意地笑道。
張遼領王蓋、徐晃、羅信、吳敦、曹性等兩千四百兵馬駐防孟津、河陽津。
高順領一千兵馬駐防小平津。
袁紹的六百副皮甲很快送來,屯將級別以上全員披甲,顯著提升了王匡軍中骨幹力量的防護能力。
郡中政事交由陳宮等人。
而懷縣的保衛工作則交給了一個人。
原城門校尉吳利,如今的懷縣縣尉。
雖然職務連降數級,但是吳利心甘情願。
蓋因為王匡把河內的心髒都交給他了。
還有他信任王匡的為人,不認為王匡會虧待他這個雪中送炭的朋友。
王匡帶著典韋、方悅、張琥領三千兵馬直奔酸棗縣。
同行的自然是袁紹一萬大軍。
逢紀時刻跟隨在袁紹身邊,而顏良、文醜兩人被留下來統領兩萬大軍。
三日後,兩處人馬到達酸棗。
此時,曹操、鮑信、橋瑁、孔伷、孔融、劉岱、孫堅等已經到達。
眾人見麵一陣寒暄,日夜酒宴。
又過兩日,西涼馬騰也到,至此眾路諸侯來齊。
由孔融執筆,記下共計一十八路諸侯。
第一鎮,交遊豪俊,結納英雄,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字公路。
第二鎮,貫通諸子,博覽九經,冀州刺史韓馥字文節。
第三鎮,清談高論,噓枯吹生,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緒。
第四鎮,孝悌仁慈,屈己待士,兗州刺史劉岱字公山。
第五鎮,仗義疏財,揮金似土,河內太守王匡字公節。
第六鎮,賑窮救急,誌大心高,陳留太守張邈字孟卓。
第七鎮,恩惠及人,聰敏有學,東郡太守喬瑁字元偉。
第八鎮,忠直元亮,秀氣文華,山陽太守袁遺字伯業。
第九鎮,有謀多智,善武能文,濟北相鮑信字允誠。
第十鎮,聖人宗派,好客禮賢,北海太守孔融字文舉。
第十一鎮,武藝超群,威儀出眾,廣陵太守張超字孟高。
第十二鎮,仁人君子,德厚溫良,徐州刺史陶謙字恭祖。
第十三鎮,名鎮羌、胡,聲聞夷夏,西涼太守馬騰字壽成。
第十四鎮,聲如巨鍾,豐姿英偉,北平太守公孫瓚字伯珪。
第十五鎮,隨機應變,臨事勇為,上黨太守張楊字稚叔。
第十六鎮,英雄冠世,剛勇絕倫,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文台。
第十七鎮,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字本初。
第十八鎮,治世能臣,亂世奸雄,驍騎校尉曹操字孟德。